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 - 北京大学哲学系

合集下载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刘晓力一、认知科学概况认知科学是以研究人类认知过程、智能和智能系统、大脑和心灵内在运行机制的一门学科。

20世纪70年代(50年代?)兴起,是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生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学科。

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认知科学依据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方法划分为不同的研究进路心理学进路语言学进路生物物理学进路神经生理学进路人工智能进路广义进化论进路复杂性科学进路认知科学的起源认知科学起源于不同学科领域,特别是:图灵机概念的产生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起心灵哲学中以普特南(H.Putnam)和福多(J.Fodor)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的确立心理学和语言学乔姆斯基(A.N.Chomsky)等反对激进行为主义的“认知革命” .认知科学所引发的一些基础问题成为20-21世纪之交涉及领域广泛、争论最为激烈的世界性的科学和哲学的热点问题。

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决定了关于它的哲学观上的巨大分歧和各种研究范式的激烈竞争。

二、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D.Kirsh (1991)提出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的五大问题1)知识和概念化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吗?2)认知能力及其所预设的知识能否脱离其有机体进行研究?3)认知的知识形态或信息形态的轨迹是否可用类自然语言描述?4)学习能否与认知相分离加以研究?5)是否有对于所有认知的统一结构?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对于心灵哲学中的三个方面问题的困惑和困难1、意向性问题2、意识问题3. 心灵是否是涉身的?Mark Johnson总结30年来认知科学的成就对传统哲学的挑战时说,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是:心灵本质上是涉身的;思想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抽象概念大多是隐喻的。

70年代以前认知科学主要是基于理性主义的符号运算传统。

70年代以后,许多人认为,“理性绝不是宇宙的先验特征,理性也不是与身体无关的人类心灵的先验特征。

心灵依赖于身体的生理结构,是由人的身体的特殊性质,由人脑的神经结构的特殊细节,由我们在世界中的日常举止的特殊情况塑造的,理性、心灵、概念、推理、思维等都是涉身的。

认知科学的基础理论

认知科学的基础理论

认知科学的基础理论认知科学是一门涉及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学科,它研究人类如何感知、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

在认知科学中,有几个基础理论被广泛接受和应用,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认知的本质和运作方式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认知科学的基础理论,从而深入了解该领域的重要概念和原则。

首先,认知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信息处理理论。

信息处理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可以类比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

它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可以通过输入-处理-输出的模式来描述。

也就是说,人类接收来自外部环境的输入信息,然后通过大脑内部的信息处理来解释、转化和存储这些信息,最后产生相应的行为输出。

信息处理理论强调了认知过程中的信息获取、储存、加工和输出这四个关键阶段。

另一个重要的认知科学理论是神经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在不同的学习和记忆经验中可以自身改变和重组的能力。

根据这个理论,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可以逐渐地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改变和适应。

神经可塑性理论的提出为我们理解人类学习、记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这个理论认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大脑可以建立新的神经网络和连接,加强已有的神经通路,从而提高认知和思维能力。

与神经可塑性理论密切相关的是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指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能力如何从婴儿时期到成人时期逐渐发展的学科。

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的认知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过程,它受到生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认知发展理论重点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揭示了儿童如何通过感知、感觉和运动的发展逐步建立起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另外一个基础理论是注意力理论。

注意力理论研究人类如何选择、集中和控制认知资源以应对特定的认知任务。

注意力可以被视为一个关键的心理资源,在认知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根据注意力理论,人类有限的注意力资源需要根据任务需求进行分配和调整。

因此,注意力的选择和调控对于认知活动的有效性和效率至关重要。

北大哲学系考试题目及答案

北大哲学系考试题目及答案

北大哲学系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1. 以下哪位哲学家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普罗泰戈拉答案:D2. “存在即合理”这一观点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A. 康德B. 黑格尔C. 尼采D. 马克思答案:B3. “我思故我在”是谁的名言?A. 笛卡尔B. 斯宾诺莎C. 莱布尼茨D. 休谟答案:A4. 庄子的“逍遥游”体现了哪种哲学思想?A. 道家思想B. 儒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A5.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真实的世界是?A. 物质世界B. 感官世界C. 理念世界D. 精神世界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5题)1. 下列哪些是康德的批判哲学中的核心概念?A. 先验B. 经验C. 现象D. 物自体答案:A, C, D2. 以下哪些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A. 无为B. 自然C. 逍遥D. 仁义答案:A, B, C3.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包括哪些?A. 质料因B. 形式因C. 动力因D. 目的因答案:A, B, C, D4. 以下哪些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原则?A. 同一性B. 对立性C. 矛盾性D. 否定性答案:B, C, D5.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哪些因素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A. 经济基础B. 上层建筑C. 阶级斗争D. 意识形态答案:A, C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题)1. 简述庄子的“齐物论”。

答案:庄子的“齐物论”主张万物齐一,认为世间万物没有绝对的是非、大小、美丑之分,一切皆因人的主观偏见而产生差异。

庄子通过“齐物论”表达了对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哲学思考,强调超越世俗的是非对立,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2. 描述柏拉图的“洞穴寓言”。

答案: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讲述了一群囚徒从小就被锁在洞穴中,只能看到他们背后墙上的影子,而不能直接看到真实世界。

当其中一人被解放并看到外面的世界后,他回到洞穴中试图说服其他人,但遭到了嘲笑和不理解。

哲学思想知识:认识论——人的知识生成和判断的原理和规律

哲学思想知识:认识论——人的知识生成和判断的原理和规律

哲学思想知识:认识论——人的知识生成和判断的原理和规律认识论是指研究人类知识生成和判断的原理和规律的哲学分支学科。

认识论探讨的问题包括:人的认识活动的本质、来源及其运作机制,真理的本质、判断的逻辑和方法,以及不同认识方式的优劣等。

了解认识论是了解人类认知过程的一个基础,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我们对周围事物和世界真实性的认知和性质。

一、人的认识活动的本质和来源人的认识活动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人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获取的对周围事物的感性认识,而理性认识则是依靠人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手段,对周围事物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得出的结论。

认识活动源于人的生命活动,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人的感觉和经验。

感觉是人获取世界直接印象的手段,经验则是人不断接触、实践和总结经验的产物。

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们可以获得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并逐渐发展出自己的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

二、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对象认识活动的主体是人,在认识主体的基础上,认识活动才能进行。

认识活动的对象可以是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规律等,也可以是思想、观念、文化和社会现象等。

无论是事物还是思想、文化,其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都是认识的对象。

人研究事物和思想,就是在探求它们的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知识。

三、认识活动的运作机制和规律认识活动的运作机制和规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方面。

1、感性认识的运作机制和规律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性质和特征的直接感知,是认识活动的第一步。

感性认识的运作机制和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感觉:感觉是人们建立感性认识的起点,通过感受周围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等感觉,引发人类的感知和认知。

(2)感受:感受是对感觉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在感性认识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感觉信息的分析和综合,人们可以初步了解周围事物的性质和特征。

(3)想象:想象是人们在感性认识过程中透过感觉和感受所获得的信息,在脑海中形成的一种完整的形象或情节,为后续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和分析奠定基础。

认知科学导论

认知科学导论

认知科学导论认知科学是一门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的知觉、思维、学习和记忆等认知过程。

本文将探讨认知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研究领域,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认知科学的定义和范畴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的综合学科,其范畴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 知觉:研究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和过程,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2. 注意力:研究人类的注意力如何选择和集中在感兴趣的事物上,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

3. 学习与记忆:研究人类通过吸收新知识和经验,并将其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过程。

4. 推理与决策:研究人类在面对问题和决策时的思考过程和决策依据。

5. 语言与沟通:研究人类语言产生和理解的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机制。

二、认知科学的基本原理1. 信息处理:认知科学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信息从感知到存储再到加工,形成人类的思维活动。

2. 脑机制:认知科学通过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来揭示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如通过脑成像技术观察大脑活动和连接的模式。

3. 预测与模型化:在认知科学中,研究者使用各种模型来解释人类的认知过程,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和调整这些模型以预测和解释行为。

4. 跨学科研究:因为认知科学牵涉到多个学科领域,所以跨学科研究是其基本原则之一。

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等学科都在认知科学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认知科学的研究领域认知科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主要领域:1. 认知发展:研究人类的认知能力如何在不同年龄阶段逐渐发展,并探讨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记忆和思维特点。

2.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和知觉过程,并探讨思维过程中的错误和偏见。

3. 认知神经科学:通过使用脑成像技术等手段,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和大脑活动之间的关系。

4. 计算认知科学:将计算机科学中的技术和方法应用于认知过程的建模和研究。

关于哲学_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12个问题_与约翰_塞尔教授的对话

关于哲学_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12个问题_与约翰_塞尔教授的对话

作者简介:蔡曙山(1950-),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3〕本对话的时间在2006年10月30日和11月1日,其时蔡曙山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对塞尔教授进行访问。

这次对话经塞尔教授同意进行了录音。

清华大学外语系教师、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周允程根据录音整理成英文稿,英文稿已经塞尔教授审阅。

蔡曙山根据录音和英文稿整理出对话的中文稿。

经塞尔教授同意,予以发表。

・学术探索・《学术界》(双月刊)总第124期,2007.3ACADE M I CS I N CH I N ANo .3May .2007关于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12个问题———与约翰・塞尔教授的对话〔3〕○蔡曙山(清华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84)〔摘 要〕约翰・塞尔是认知科学最早参与者和创建人之一,在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心智哲学、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这篇对话中,塞尔教授就言语行为理论和语言哲学、言语行为理论和心智哲学、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政治学和社会哲学、人工智能和“中文房间论证”以及与认知科学相关的其他重大理论问题表达了他的深刻思想和真知灼见。

塞尔教授还对清华大学目前正在开展的认知科学研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和对中国学术的期望。

〔关键词〕塞尔;心智哲学;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约翰・塞尔,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系心智与语言哲学米尔斯讲座教授、2004年美国国家人文学科总统奖章获得者。

塞尔获奖的评语是:“由于他的努力,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类心智。

他的著作体现了现代思想、辩护的理性和客观性,并规定了关于人工智能性质的争论。

”塞尔由于他对计算主义和人工智能的批评、他的意向性理论和对意识问题的研究而闻名于世。

美国政府和媒体的相关报道称塞尔为“心智哲学的领军专家”。

一位评论家写道:塞尔是一位“近来美国少有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在大学哲学系以外被广泛阅读。

认知科学知识点

认知科学知识点

认知科学知识点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学科,它涉及到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在认知科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掌握,下面将重点介绍一些与认知科学相关的知识点。

1.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智活动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关注人类思维、记忆、学习、感知等认知过程。

认知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探究人类心智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能力。

2. 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大脑与认知过程之间关系的学科,它通过神经学和心理学的方法,揭示大脑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和机制。

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打开了认知过程与大脑结构之间的奥秘,有助于促进认知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3. 认知发展心理学认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关注儿童和青少年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能力如何逐步发展和演变。

通过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了解认知能力的形成机制,从而为儿童教育和学习提供理论依据。

4. 认知科学模型认知科学模型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理论框架,它用于描述和解释人类的思维、学习、记忆等认知活动。

认知科学模型的建立有助于我们系统地整合和理解认知科学的各种研究成果,提升对认知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水平。

5. 认知科学应用认知科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教育领域可以帮助设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策略,在医学领域可以帮助治疗认知障碍和疾病。

认知科学的应用还涉及到人机交互、智能技术等领域,为人类提供更加便捷和智能化的服务。

通过对认知科学的学习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能力,为提升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提供帮助。

同时,认知科学的发展也将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更多的科技创新和社会福祉。

认知科学知识点的掌握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心智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至关重要,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不断拓展认知科学的研究领域,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大学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北京大学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认知: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它是人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点的理论定向,角度或途径,她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3.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4.认知科学:是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5.近因效应现象:在一个长的刺激系列中,最后的项目回忆的最准确。

简答论述1.试分析认知心理学简史答:①19世纪:内省法(冯特):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的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地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的客观的报告这些感觉。

冯特特别指出,像语言,思维和问题解决这样的高级心理过程,不适合用内省技术来研究。

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威廉•詹姆斯的记忆理论②20世纪:行为主义:仅仅依靠客观的,可观察的反应的途径,她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而不是心理过程。

行为之一者很少研究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人有一种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组织起来的倾向。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格式塔心理学著名的论调。

格式塔心理学家也强调顿悟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③当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信息加工途径有两个重要的成分: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与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2.认知神经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①脑损伤病人研究:脑损伤研究大大的增加了我们对大脑组织的理解②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扫描):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P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像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③磁共振成像(乂区1):研究者让强但无害的磁场穿过被试的头部。

这种技术为脑解刨学提供了详细的图像。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只需5秒钟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要90秒。

当代哲学如何面对认知科学的意识难题

当代哲学如何面对认知科学的意识难题

知识文库 第10期16 当代哲学如何面对认知科学的意识难题江离乡哲学在认知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认知科学提纲的建立和修正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而认知科学的发展所带来的哲学问题也一度引起了哲学家们的激烈争论,对传统哲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其中“意识难题”和“解释鸿沟”彰显了认知科学对当代哲学造成的重大挑战。

一、意识难题和解释鸿沟意识难题和解释鸿沟首先可以看做是哲学对认知科学提出的挑战,也就是说人虽然是生活在物质世界中,但是有喜怒哀乐等等的哲学上称为意识和意识体验的存在,这种意识具有主观性,并不随着物理世界的变化而变化,而由此产生了传统哲学“心——物难题”;而物理世界和人的身体构造对人的意识和意识体验是否有影响,采用物理科学的知识解释意识难题、跨越解释鸿沟是否现实成了哲学对认知科学提出的挑战。

而认知科学对当代哲学的挑战则体现在的社会更加注重科学,要发展科学的心理学,因此遇到意识难题这样的问题必须要交给认知科学家进行研究,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弥合解释鸿沟。

二、面对认知科学的意识难题,当代哲学的应对方法 认知科学的迅速发展拓展了心智哲学反思,但是与此同时,它也给当代哲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认知科学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经历了将近60年的研究过程,对哲学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那么面对这种挑战,当代哲学应该怎样面对?1.重审解释鸿沟问题重审解释鸿沟问题要从几个方面下手,首先是从常识心理学方面下手,分析此种心理学是否可以取消。

常识心理学对人心智的分析是动机决定了行为,这一说明非常浅显,但是在科学心理学没有形成成熟的、确定性的学科前,取消常识心理学是不理智的行为,因为没有其他的心理学能解释人的心智问题,从而取代常识心理学。

丘奇兰德主张取消常识心理学,但是其无法解释心身作用的因果问题,因此他的主张并没有受到广泛的认同。

而人的意识和意识体现全部用物理学和神经科学来解释显然是非常牵强的,因此,有没有可能承认有物理属性以外的对象出现是比是否取消常识心理学更加重要的课题。

认知科学前沿中的哲学问题

认知科学前沿中的哲学问题

认知科学前沿中的哲学问题今天,在认知科学的发展下,哲学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认知科学认为,人类的知识,思维乃至感知的基础,其实乃至於认知系统的结构和运作机制。

而哲学则专注于探讨比如自由意志、幸福、原则等等重大问题,研究它们背后潜在的基本原理。

因此,认知科学前沿中的哲学问题,为我们研究实现认知本质及其特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将探讨认知科学前沿中的哲学问题。

首先,要解释认知科学前沿中的哲学问题,必须从认知系统本身说起。

认知系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从环境中捕捉信息,将其存储下来,并将存储的信息应用到该系统的行动中。

认知系统也能根据某种目标对自身的性能进行调整,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

然而,在认知系统执行操作之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决策,其中就包括自由意志的决策。

比如,当我们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时,就必须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以及未来的可能性等因素进行判断和选择,然后再做出最终决定。

为此,就产生了关于自由意志的问题:我们是否真的拥有一种能够改变命运的自由意志?我们的选择有多少来自于环境的影响?此外,在认知科学的发展下,人们也开始重新考虑幸福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物质条件以及满足需求的机会,但是这些物质财富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是否能够持久?幸福又是如何定义的?是否存在一种国家或个人更幸福的标准?这些问题都需要借助哲学的思想来探讨。

再者,认知科学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道德原则的问题。

认知系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从环境中收集信息,并做出某种行动的决定。

这一过程中,本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当它们背后具有道德意义时。

比如,当我们面临一个重要选择时,就必须根据自己的道德观来做出最终决定。

因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道德原则的问题:什么是伦理原则?什么是道德观?不同的道德观又有何不同?未来,可以利用认知科学来研究道德原则的本质及其应用等问题,从而更好地了解道德原则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实践。

最后,需要重新思考宗教的哲学问题。

物理主义与新二元论的论争——以神经认知科学为分析对象

物理主义与新二元论的论争——以神经认知科学为分析对象

物理主义与新二元论的论争——以神经认知科学为分析对象张愉
【期刊名称】《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22)3
【摘要】神经认知科学的发展使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先进技术定位意识活动所对应的大脑活动区域。

神经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是物理主义,物理主义将意识活动还原为生物性大脑活动的产物,但这种强物理主义还原论存在诸多弊端:神经科学中的心脑同一论与认知科学中的计算主义都表明,强物理主义还原论始终不能解释心理属性与物理属性之间的因果关联,并且物理主义本身包含二元论倾向;二元论通过与唯物论相结合,发展出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新二元论,进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二元论的合理性得以进一步论证,心理状态不可完全还原为物理状态。

【总页数】7页(P14-20)
【作者】张愉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
【相关文献】
1.自然主义与二元论的合流——以查默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为例
2.论西方公民身份的三重维度--兼评自由主义、新共和主义与社群主义的论争
3.新时期现代主义的本土化接受r——以80年代初第一次"现代派论争"为研究对象
4.新时期现代主义
的本土化接受——以80年代初第一次“现代派论争”为研究对象5."新神秘主义":心灵-认知科学哲学的怪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科学的基础

认知科学的基础

认知科学的基础
问题:
1.在1994年,Francis Crick写了一本书,叫做《令人惊奇的假设》:所有的思维和感受都是由大脑的活动组成的。

为什么这一假设是令人惊奇的?
2.Roger Shepard第一个有关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当两个物体的方位朝向差别很大时,人们在比较它们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批评者指出,这还不足以证明被试是在模拟真正的旋转,即物体在他们的头脑里是以连续的中间方位进行表征的。

描述另一个研究发现,使Shepard 的结论更令人信服。

3.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视觉图像是以队列的形式表征的?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不是所有的视觉记忆是如此表征的?至少要写出和大脑明确相关的一个因素。

4.最近一期Newsweek的封面故事问,“父母起作用吗?”请描述一个来自于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来说明这个问题。

5.什么是语义表征?为什么许多心理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相信头脑中含有它们?6.在20世纪60年代,MIT心理系的一位教授Wayne Wickelgren,提出单词在头脑中是以一系列无序的、三个一组的音位表征的。

后来为了纪念他,人们把这些音位称作“Wickelphones”。

他的理论有什么问题?
7.什么是“遗传能力”?它是怎样被测量的?我们最近有关人格的遗传及非遗传方面都知道了些什么?
8.什么是“进化适应的环境”(简称EEA)?举一个有关心理的例子来更好的理解EEA。

9.以适应的角度去解释事物在生物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但它们从科学的角度看也可能是令人怀疑的假设故事。

请解释如何从不好的适应功能理论中区分出好的理论,也就是说,一个有关适应的论断如何能被科学地支持。

认知科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认知科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认知科学主要知识点总结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的科学领域,它涉及了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认知科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认知科学的基础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认知科学的定义和起源1. 认知科学的定义认知科学旨在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和知觉现象,以了解人类是如何处理信息、产生思想和感知世界的。

2. 认知科学的起源认知科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认知革命,一系列的研究和领域交叉促使了认知科学的出现和发展。

二、认知过程1. 感知感知是指通过感官接收和理解外界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通道。

2. 注意力注意力是指集中精力和意识资源在某个特定的刺激或任务上的能力,它在认知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3. 学习和记忆学习是通过获取新知识和经验来改变行为和认知的过程,记忆是将学习到的信息存储在大脑中以便后续回忆的能力。

4. 思维思维是指人类运用知识、经验和逻辑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过程,它是认知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5. 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它涉及了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多个层面的认知能力。

三、认知发展1.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要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发展过程,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2. 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如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等。

四、认知神经科学1.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认知神经科学通过结合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方法,采用脑成像技术和神经生理学实验等手段,研究大脑在认知过程中的神经机制。

2. 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发现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揭示了大脑不同区域在感知、注意力、学习和记忆等认知功能中的作用,并发现了一些与认知疾病相关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五、计算认知科学1. 计算认知科学的概念计算认知科学侧重于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过程中的计算模型和算法,将计算机科学的思维方式应用于认知科学的研究。

认知科学基础知识

认知科学基础知识

认知科学基础知识认知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认知和心智过程的跨学科领域,它融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旨在揭示人类思维、感知、学习、记忆、决策等认知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一、认知科学的定义和范围认知科学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对认知的研究,包括对感知、注意力、记忆、语言、思维、决策、问题解决、创造力等心智过程的研究。

它试图理解人类如何获取、处理、存储和运用信息,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体验。

认知科学的范围非常广泛。

从微观层面上,它研究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递质的传递如何支持认知功能;在宏观层面上,它探讨社会和文化因素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方式。

它不仅关注正常的认知过程,也研究认知障碍和疾病,如痴呆、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以更好地理解认知的本质和机制。

二、认知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实验心理学方法实验心理学是认知科学中最古老和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设计精心控制的实验,研究者可以操纵自变量(如刺激的类型、呈现时间等),观察因变量(如反应时间、准确率等)的变化,从而推断认知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在记忆研究中,可以通过改变记忆材料的类型、数量和呈现方式,来探究不同因素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2、神经科学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神经科学方法在认知科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脑电图(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技术可以让研究者直接观察大脑在认知活动中的神经活动模式。

例如,fMRI 可以显示在进行语言理解任务时大脑哪些区域的血流量增加,从而推测这些区域在语言处理中的作用。

3、计算建模方法计算建模是用数学和计算机程序来模拟认知过程。

通过建立模型,研究者可以对复杂的认知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并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和验证。

例如,建立神经网络模型来模拟学习和记忆过程,或者建立决策模型来解释人类的决策行为。

4、语言学方法语言是人类认知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语言学方法在认知科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现代哲学中的认知论问题

现代哲学中的认知论问题

现代哲学中的认知论问题认知论是一门探讨知识、观念和思维等主观能动性的学说,也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现代哲学中,认知论问题备受关注,涉及到多个方面,例如知觉、信念、理智、思辨等。

本文将从不同视角来探讨现代哲学中的认知论问题。

第一部分:现代认知论的基本概念认识是指人类对外部世界进行交互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思考、推理、想象等。

而认知则是指人类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反映。

现代认知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1. 知觉知觉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包括对听觉、视觉、触觉和嗅觉等的感受。

在现代认知论中,知觉被视为人类对外部世界进行认知的重要手段之一。

2. 信念信念是指人类心中的一种观点或信仰,是对世界认识的主观体验。

在现代认知论中,信念对于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处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3. 理智理智是指人类思考、判断和决策的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认知论中,理智被视为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4. 想象想象是指人类在认识过程中采用心理图像的方式构建新的概念和实体。

在现代认知论中,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和推理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文学和艺术等领域。

第二部分:现代认知论的主要流派现代认知论主要有三个流派,分别是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脑科学派。

这三个流派在认知论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研究方法。

1. 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和感觉,认为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完全是基于感官的刺激和经验的积累。

经验主义派的代表人物是洛克、休谟和彼得·斯特劳斯。

2. 理性主义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和理解取决于理性,认为思想和观念是合乎逻辑和分析的推导结果。

理性主义派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尔、斯宾诺莎和勒布南等。

3. 脑科学派脑科学派认为人类认知能力是基于神经系统和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源于脑部细胞的活动和交互。

脑科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大卫·玛尔茨、雅克·佩涅尔和保罗·坎内尔等。

认知科学与哲学研究报告

认知科学与哲学研究报告

认知科学与哲学研究报告一、引言认知科学和哲学是两个独立但相互关联的学科领域,它们都试图理解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本质。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认知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理解人类认知过程中的贡献。

二、认知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学科领域。

它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以揭示人类思维的本质和机制。

认知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脑成像技术和计算模型等。

三、哲学对认知科学的贡献1. 认知哲学认知哲学是哲学领域中与认知科学最为密切相关的分支之一。

它关注人类思维和知识的本质,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问题,如意识的本质、知觉的可靠性和思维的结构等。

认知哲学的研究成果为认知科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语言哲学语言哲学研究语言的本质和意义,它与认知科学的关系在于语言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工具。

语言哲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人类思维和语言理解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认知科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3. 心灵哲学心灵哲学是哲学领域中研究心灵和意识的分支,它与认知科学的关系在于探讨人类意识和思维的本质。

心灵哲学的研究成果为认知科学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和理论支持。

四、认知科学对哲学的贡献1. 认知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认知科学强调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手段来验证和推动理论的发展。

这种实证研究方法为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使得哲学问题可以基于实证证据进行讨论和解答。

2. 认知科学的理论模型认知科学通过建立计算模型和理论模型来描述和解释人类思维和认知的过程。

这些模型为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工具,使得哲学问题可以通过模型的构建和分析来进行研究。

3. 认知科学的神经科学研究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研究脑部活动和神经网络,可以揭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神经基础。

这些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哲学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证据,为哲学问题的讨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五、结论认知科学和哲学是两个相互关联的学科领域,它们共同致力于理解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本质。

数学的逻辑和认知的逻辑-北京大学哲学系

数学的逻辑和认知的逻辑-北京大学哲学系

数学的逻辑和认知的逻辑——评《性质词和动作词的逻辑(纲要)》中的一些观点北京大学哲学系周北海这里的“数学的逻辑”指的是一阶逻辑,“认知”指的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认知的逻辑”指的是关于含经验知识命题推理的逻辑。

《性质词和动作词的逻辑(纲要)》(刘壮虎)以下简称《纲要》。

副标题中的“一些观点”指的是《纲要》中的1.3 对于刻画个体和个体的类来说,一阶逻辑是最完善的逻辑。

仅仅在刻画个体和个体的类方面,去寻找其它的逻辑是没有必要的。

1.4 问题在于我们还需要刻画“红的”这样的性质词,“飞”这样的动作词。

在一阶逻辑中将它们化归成谓词“红的东西”、“飞的物体”等,不一定是合适的。

以及相应的5.6 在自然语言和常识推理的研究中,好像有一个新的教条:一阶逻辑的角度和框架是不行的。

过去研究的不成功并不等于不可行,再考虑到现在的自然语言和常识推理的研究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缺少普遍性(没有普遍性还是不是逻辑?),是否应该考虑一下“一阶逻辑的复兴?”我的主要观点是:1.3有误,1.4不够清楚;关于5.6,如果有这样的一个“新的教条”,那么我到是倾向成为这个教条的用户者。

但是,这并不意味反对以一阶逻辑的角度和框架对自然语言和常识推理进行某些局部的研究,甚至是“复兴”式的研究,也期望有更多结果出现。

因为自然语言和常识推理与认知密切有关,所以,在此用“认知的逻辑”概括关于自然语言和常识推理的逻辑,以及以此与一阶逻辑相对照。

1.也从个体和类谈起作为数学对象的个体和类与认知中经验对象的个体和类二者有本质的或重要的不同。

关于个体数学中的个体是明确的,存在性问题一个预设就统统解决,也没有识别问题、指称问题。

认知领域中的个体有很多认知方面的问题。

什么是认知意义上的个体?常说眼见为实,但实际上,即使我们看见的个体,是否真的存在?什么是真的存在?识别问题,如何确定某个个体。

某时看见这个个体,过段时间又看见“这个”个体,它是不是这个个体,或者还是不是这个个体?且不说“跨界同一”问题中说不清的个体。

哲学入门知识思维与存在的基本问题

哲学入门知识思维与存在的基本问题

哲学入门知识思维与存在的基本问题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存在、思维和宇宙本质的学科。

它涉及广泛而深奥的问题,从认识论到形而上学,从伦理学到政治理论。

本文将重点探讨哲学入门知识中的思维过程和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思维过程思维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活动之一,是通过脑部加工信息和逻辑推理而产生的思考过程。

思维涉及感知、记忆、推理和创造力等诸多方面。

1. 感知感知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觉方式。

感知不只是对外界事物的单纯感知,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主观评估和理解的过程。

感知的方式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文化差异、情绪状态等。

2. 记忆记忆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我们能够储存和回忆过去的经验和知识。

记忆可以分为感性记忆和概念记忆。

感性记忆是对具体事件的回忆,而概念记忆则是对一般概念的记忆。

记忆的形成与刺激的重要性、重复的次数以及情感的参与等因素有关。

3. 推理推理是从已知事实出发,通过逻辑关系得出新的结论的过程。

它是思维过程中的高级形式,涉及到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理出发,通过逻辑规则得出必然结论。

归纳推理则是从特殊情况出发,通过归纳规律得出可能结论。

推理的有效性取决于逻辑的正确性和信息的充分性。

4. 创造力创造力是思维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将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创新组合的能力。

创造力不仅涉及到发明和创作,还包括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创造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培养多元思维、跨学科学习和培养好奇心等方式。

二、存在的基本问题存在是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涉及到人类和宇宙的本质、意义和价值等方面。

1. 人类存在的意义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人类哲学思考的重要议题之一。

不同的哲学流派有不同的解答。

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人类存在是无意义的,人们必须在无意义的世界中自行创造意义。

而宗教哲学认为人类存在是有神赋予的,人们的意义来自于与神的关系。

此外,还有其他的哲学观点如功利主义、美学观等都对人类存在的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当代哲学如何面对认知科学的意识难题_刘晓力

当代哲学如何面对认知科学的意识难题_刘晓力

和解释的意识问题; 后者指难以用还原的方法科学地解决的主观体验类的现象意识 问题。“解释鸿沟” ( explanatory gap ) ④ 概念则由列文 ( J. Levine ) 引入, 用以描述 意识状态的感受性的质性与大脑物理状态的质性之间的鸿沟。 面对萨伽德所述的挑战, 认知科学研究目前有三种选择: 一是他所主张的, 不 放弃计算主义纲领同时加入新的内涵,将 “心智的计算—表征理解 ” 拓展为 “包含 ; 二是发展认知神经科学, 寻找意识 生物学—社会学的对心智的计算—表征理解 ” 的神经相关物,通过具体的神经科学研究来展示和表明 “意识难题 ” 是可以解决 的; 三是在反思批判计算主义的基础上发展第二代认知科学研究 , 这其中最为活跃 Embedded的是 从 涉 身 认 知—嵌 入 式 认 知—延 展 认 知 到 生 成 认 知 ( Embodied① ② ③ ④ E. Margolis, R. Samuels and S. P. Stich, eds. ,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Cognitive Sci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 《心智: 认知科学导论 》 , 朱菁、 陈梦雅译,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 参见保罗·萨伽德 社,2012 年。 D. Chalmers, The Conscious Mind: In Search of a Fundamental The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pp. 331. 参见 D. Chalmers, Philosophy of Mind: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354361. · 4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动力系统理论(dynamical systems theory)假设
动力系统理论是运用复杂性思想将人类认知过程和智能行为看作复杂的动力系统,用微分方程来表达,其核心概念是"吸引子"。动力系统理论期望对认知功能提供不同于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的新解释,认为这种理论是对人类认知的最好的描述。并且主张有可能代替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范式,成为第三种新的认知科学范式。
塞尔对功能主义的描述:心智之于大脑,如同程序之于硬件,因此即使不研究神经生理学,也能研究心智。程序是至关重要的,与它在计算机中的实现毫不相干,心智的功能与载体无关。
随着后来联结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功能主义的计算机隐喻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甚至普特南后期也放弃了早期的功能主义的普特南?观点:"人脑是否能被模型化为计算机这一问题远远悬而未决,但我不再坚持心理状态与计算状态同构的思想了"。
三. 人工智能的基本信念及认知科学的基础假设
人工智能的基本信念
(1) 认知和智能活动是信息处理过程。
(2) 人工系统可模拟生命和智能过程。
(3) 通过研究虚拟世界各类人工智能的详情可以把握真实世界人类认知和智能的基本性质。
(4) 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具有同样的实在性。
这些信念事实上基于认知科学如下一些基本假设
1、意向性问题
2、意识问题
3. 心灵是否是涉身的?
Mark Johnson总结30年来认知科学的成就对传统哲学的挑战时说,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是:
心灵本质上是涉身的;
思想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抽象概念大多是隐喻的。
70年代以前认知科学主要是基于理性主义的符号运算传统。
70年代以后,许多人认为,"理性绝不是宇宙的先验特征,理性也不是与身体无关的人类心灵的先验特征。心灵依赖于身体的生理结构,是由人的身体的特殊性质,由人脑的神经结构的特殊细节,由我们在世界中的日常举止的特殊情况塑造的,理性、心灵、概念、推理、思维等都是涉身的。"
符号主义范式
在物理系统符号假设下,诞生了认知科学中的符号主义研究范式,而且至今这一研究范式仍然具有生命力,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符号主义采用经典一阶逻辑工具,寻求知识的符号表征和计算,特点是自上而下。
这一假设受到来自联结主义和动力系统理论和整体论的挑战。
3)联结主义假设
联结主义受大脑神经网络研究的启发。80年代以来,随着不依赖于大脑研究认知和心智的功能主义在理论上困境的加深,开始掀起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以人工神经网络、计算神经科学、神经计算等名义实践着联结主义思想。
Putnam基于功能主义提出了心理状态多重实现论题。
7.还原论与整体论
四、认知科学的计算主义纲领
在功能主义假设下,目前占据认知科学主流的是认知科学的计算主义纲领。
计算主义纲领的核心是认知的本质是计算。
认为一切认知过程和智能行为都是可计算的。
这一纲领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挑战。
D.Kirsh (1991)提出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的五大问题
1)知识和概念化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吗?
2)认知能力及其所预设的知识能否脱离其有机体进行研究?
3)认知的知识形态或信息形态的轨迹是否可用类自然语言描述?
4)学习能否与认知相分离加以研究?
5)是否有对于所有认知的统一结构?
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对于心灵哲学中的三个方面问题的困惑和困难
1)功能主义假说
功能主义是认知科学的最基本的假定。
心理学"认知革命"的结果是诞生了认知心理学,即心理学的信息处理理论。把智能有机体视作接收、存储和处理信息的信息处理系统。认知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或计算过程。
普特南( H. Putnam )对功能主义的标准表述:人类心理状态就是大脑的计算状态,要理解心理状态就必须进行抽象,就像我们在编程或使用计算机时,对硬件进行抽象一样,心理状态就像软件(普特南1观点1960's )。计算机隐喻是功能主义的基本隐喻。
新激进行为主义更强调行为、环境、心智三者互动的解释原则。
认知科学中的行为主义吸收新行为主义思想,认为心智是可以信息加工的,心智表现为认知行为,而行为不是有机体对刺激的单一的反应,而是表现为高度整合的功能,心智在与环境的作用中得到进化。
纳金斯强调世界是一个和谐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行为的核心在于考察行为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函数关系,这种关系涉及行为主体、行为环境和行为结果。
行为主义在人工智能中的体现是控制论、自动机理论模型、遗传算法、人工生命和自主机器人的研究。因为行为主义适合解决环境交互型运动控制问题。
例如,布鲁克斯认为,人工智能应当强调现场化、实体化、智能化和突现性。在机器人在进行认知活动时,一种行为结构可以包容或控制另一行为的结构。
布鲁克斯(R.Brooks)基于行为的机器人研究
马尔(D.Marr)的三层次理论
对于研究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马尔的三层次理论,即分为计算理论层、表征与算法层以及实现层。
其中,计算理论层解决的是"处理信息(计算)的目的是什么"、"用什么理论处理",以及"说明所用理论为什么能达到此目的"等问题。
计算理论层是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
心理学和语言学乔姆斯基(A.N.Chomsky)等反对激进行为主义的"认知革命" .
认知科学所引发的一些基础问题成为20-21世纪之交涉及领域广泛、争论最为激烈的世界性的科学和哲学的热点问题。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决定了关于它的哲学观上的巨大分歧和各种研究范式的激烈竞争 。
二、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
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
认知科学依据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方法划分为不同的研究进物理学进路
神经生理学进路
人工智能进路
广义进化论进路
复杂性科学进路
认知科学的起源
认知科学起源于不同学科领域,特别是:
图灵机概念的产生
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起
心灵哲学中以普特南(H.Putnam)和福多(J.Fodor)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的确立
6.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假设
狭义的物理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维也纳学派提出的以物理语言统一科学的主张(Carnap);
广义的物理主义是一种科学还原的理论主张,主张从物理层次上对所有现象做出彻底的说明。
认知科学中的物理主义认为,"每个心理过程在大脑中都有一个平行的物理过程,心理对象的每个特性都明确地对应于大脑过程的某个物理特性。"
2)物理系统符号假设
物理系统符号假设是纽厄尔(Newell)和西蒙(Simon)1976年提出的理解人类认知行为的计算主义形式化认知模型,为此提供理论基础和进一步阐释的有Chomsky, Minsky, Fodor and
Pylyshyn等.
认知科学的先驱纽厄尔(A.Newll)和西蒙(H.A.Simon)曾乐观地宣称:"作为一般的智能行为,物理符号系统具有的计算手段既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 "所有人类认知和智能活动经编码成为符号,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
算法层要对计算理论找到具体的算法,尤其是,输入和输出的表征是什么,转换的算法是什么。
实现层是将表征和算法转化为可执行程序。
即使解决了计算理论层和算法层的问题,还有一个实现层的问题,计算是否可实现,还有一个计算的时间复杂性和空间复杂性问题。
如果求解一个问题,需要过量的时间和存储量,即使有算法存在,实际上也是不可解的。
托尔曼认为,有目的的行为是利用环境作为手段和方法的。产生行为的环境是一个充满各种途径、工具、障碍的环境。有机体为了达到目的,必须把途径、工具、障碍等作为中介,与之进行特殊形式的交流。
动物和人类对于中介的"手段-对象"具有选择性,使有目的的认知具有"认知色彩",有机体的认知选择性通过整体行为的"符号-格式塔"学习,建立起"认知地图"。
联结主义的核心是,认知和智能是从大量单一处理单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核心概念是"并行分布式信息处理"。
目前普遍认可的大脑的功能和特征有:
大脑是一个神经元联接的巨型复杂系统。
大脑神经元个数大约是1012 ,其不同的联结方式至少有6×1013种以上。
大脑中的信息处理建立在大规模并行计算的基础上。
什么是不可计算的?
可计算的问题就是存在算法可解的问题。
一类问题称为可计算的,即存在算法可解这一类问题中所有的问题。
一类问题不是可计算的,即不存在算法解这类问题中的所有问题。
早期的艾仑(Allen)会沿墙走、识别门口。
后来赫伯特(Herbert)可躲避障碍物,拾起饮料罐。
格根斯(Genghis)有6条可独立控制的腿,它可以利用感应器监控信息,产生新行为。遇到障碍拾时,表现出自主学习和适应的能力。
还研制了有更强功能的阿提拉(Attila)和有类似人的外貌的机器人考格(Cog)。
大脑具有很强的容错能力和联想能力,而且善于概括、类比、推广。
大脑功能虽然受先天因素制约,但后天的经历、学习、训练和文化环境作用等起重要作用。
大脑具有很强的自组织和自适应的特性。
联结主义范式
从1943年麦克洛克和皮兹的《神经活动中内在观念的逻辑运算》到1986年鲁梅哈特和麦克莱兰德《并行分布处理:认知的微观结构》出版,经历40年联结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复兴,成为继符号主义之后真正有竞争力的认知科学研究范式。联结主义是要模拟发生在人类神经系统中的认知过程,不同于符号主义之处在于强调,"构架至关重要"。
一个物理符号系统有两个特点:(1)遵从物理定律,可以由任何可能的物理机体--如人脑或计算机--来实现的系统。(2)不局限于人的符号系统,任何可以为认知器官或认知功能分辨的有意义的模式都可以归入符号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