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4-3 名词解释整理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史四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四 名词解释

历史演义小说: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代表作《三国演义》。

英雄传奇小说:英雄传奇多吸收民间传说故事,主要人物和事件多为虚构,虚多实少。

创作方式多“因文生事”。

一部分由“说话”中的“小说”发展,后期从历史小说中分化而来。

多写草莽英雄;如写帝王将相,也着重表现发迹的历程;着重写英雄人物小传,较多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除了重大政治军事斗争外,较多涉及市井小民的生活;语言生活气息较浓厚。

台阁体:以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思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浓厚的道学气,内容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

应制、唱和之作数量多,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

代表作杨荣《随驾幸南海子》。

茶陵派:明朝前期的诗派,以湖广茶陵李东阳为主要代表。

此外,还有谢铎、张泰、绍宝、鲁铎等人。

他们主张诗学汉唐,重视诗歌语言的艺术,体现了台阁到前后七子的过渡。

代表作李东阳《寄彭民望》。

前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皆为弘治进士,少年新进,多以才气自负。

在京任职,常相聚倡和,研讨艺文,倡导复古。

对国运危机感受敏锐、对官场腐败和士风苟且的现状深刻不满,以挑战的姿态面对政治和生活。

代表作李梦阳《空同集》、何景明《大复集》。

后七子:明代嘉靖中期文学复古群体,有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七人。

他们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

但是比起前七子,他们在学古过程中特别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李攀龙《沧溟集》、王世贞《艺苑卮言》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的散文流派,以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等为主要代表。

他们主张师法唐宋古文。

维护道学立场,呼吁宋儒以来“文道合一”论。

贬斥文学,认为文学本身是有害于道的东西。

代表作品归有光(对文学复古的主张不满,斥责模拟的文风。

古代文学三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三名词解释

1.西昆体: 宋初三体之一,得名于杨亿所编的《西昆酬唱集》,主要收录了杨亿、刘筠、钱惟演等17人的247首诗。

此集行世后,引起青年士子的竞相效仿,人称“杨刘风采,耸动天下”。

其特点:题材内容比较狭窄,主要是怀古咏史、咏物、留恋光景;艺术上师法李商隐,诗作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辞华美,音韵铿锵。

但缺乏李诗蕴涵的人生体验和深沉感慨,往往徒具外表而缺乏内在情韵,流入为文造情一路。

但与白体诗相比,无俚俗滑易之弊,有含蓄精致之长;与晚唐体诗相比,无细碎小巧之弊,有丰瞻开阔之优,故而在当时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同时也初步反映出北宋统一帝国的堂皇气象,所以能风行天下20多年,这是“杨刘风采,耸动天下”的主要原因。

(西昆体因《西昆酬唱集》的编辑而得名,是宋初诗坛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

西昆体推崇李商隐,以对仗工稳、辞采华丽,喜用典故为艺术特征;抒写内容大致为怀古咏史、咏物和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

缺点是题材狭窄,思想内容贫乏。

)“西昆体”:得名《西昆酬唱集》:17位诗人,共247首诗,代表人物:杨亿、刘筠、钱惟演。

西昆体的题材内容,怀古咏史:《始皇》、《汉武》、《明皇》;咏物:《鹤》、《梨》、《泪》;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夜燕》、《别墅》西昆体的艺术特征,文字华美、整饬、典丽;用事深密;对仗工稳。

西昆体的艺术缺陷,诗歌题材范圉狭窄,缺乏时代气息。

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西昆诗派: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派(1分),因杨亿所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1分)。

代表作家有杨亿、钱惟演、刘筠等(1分)。

该诗派师法李商隐(1分),诗歌题材狭隘,对仗工稳,文词华美, 缺乏内在的气韵(2分)。

2.江西诗派: 指宋代以黄庭坚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吕木中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主要代表人物还有陈师道、陈与义。

主要特征:在师法对象上,以杜甫为宗,学习杜诗造句谋篇的技巧;在题材内容上,多吟咏书斋生活;在诗歌语言上,提岀“点铁成金”之说;在诗歌意境上,提岀“夺胎换骨”之说;在诗歌创作上, 喜欢用僻典,压险韵,制拗句,追求生新瘦硬的诗风。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1.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文学的经典,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总集”,全书共305篇,分为四部:风、雅、颂、小雅。

2. 《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歌文学作品,全书共十三篇,由楚王项羽及其子项虞撰写,是中国古代诗歌文学的经典。

3.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经典,由班固撰写,全书共130篇,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重要著作。

4. 《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经典,由孔子编撰,全书共五十二篇,记载了从周公旦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重要著作。

5. 《论语》:《论语》是孔子的著作,全书共20篇,记载了
孔子的言行、思想观点,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的经典。

古代文学4册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4册名词解释

诸宫调1、是宋元时流行的说唱文学形式之一。

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连成长篇,说唱长篇故事,因此被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

2、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弦索”元杂剧1、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的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2、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的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3、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杂剧剧本主要由宾白、曲词、科范组成。

4、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

折1、元杂剧的剧本体制之一,是剧情长度的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幕”。

2、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发展的自然段落,每一折大都包括了较多的场次。

3、一般由一个套曲和宾白组成。

楔子1、是杂剧的剧本体制之一,指在一本四折之外的起交代或过度作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段戏。

2、楔子大都放在全剧开头,起序幕作用,有时在两折戏中间起过度作用。

3、其特点是短小精悍,不用套曲常用两支单曲,且楔子里的单曲不限制一人主唱,任何人都可以唱。

宾白1、杂剧剧本体制之一,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2、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

3、对白和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1、元杂剧剧本中规定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科范,简称科。

如“把盏科”、“做掩泪科”等。

王西厢1、西厢故事起源于唐代元稹《莺莺传》,经宋秦观、毛滂的《调笑令》,赵令时的[蝶恋花] 鼓子词,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一系列演化。

2、元代王实甫把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写成戏曲,虽然故事基本相同,但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思想倾向更加鲜明,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王西厢更喊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

古代文学史4-4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4-4名词解释

神韵说:清代前期,王世祯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

从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和明代严羽中悟的真谛,提出了神韵说。

神韵说指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更多的关注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从而加强了诗歌排忧解愁的娱乐功能。

为此,竭力倡导唐代王、孟、韦、柳一代诗风,作品以描写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怀为主,但缺乏真情实感。

桐城派:清代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刘大、方苞等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其特征为: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与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散文理论。

格调说:清中叶的沈德潜不满于王世祯神韵说内容的空疏,提出了格律说对其加以匡正。

格律说指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统治和伦理道德观念。

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提出“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感神明”的口号,使诗歌为统治阶级服务。

性灵说:清代以袁枚为代表的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强调从个人性情出发,主张文学进化论,对清代以来的神韵派、肌理派、格调派等予以批判和排斥,表现了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

诗歌为性灵派主要成就。

晚明小品:小品文作为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的新体散文,在晚明时期适应了时人舒张个性、追求自由的心理以及公安派“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从而流行。

公安三袁等为其代表作家,袁宏道、张岱成就最高。

唐宋派:嘉靖年间以反拨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归有光、王慎中。

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主张文以明道。

竟陵派:匡救仿效公安派的诗歌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的诗派。

因其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均为竟陵人而得名。

虽继承了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却认为性灵来自古人名篇,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

艺术上力倡幽深孤峭的风格,用怪字押险韵,使作品走向了极端。

茶陵诗派:以内阁大臣李东阳籍贯命名的诗派。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分享日志热门日志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分享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来源:徐木的日志一、名词解释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6、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7、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4)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4)

名词解释1、七体:枚乘《七发》的主客问答体式和敷陈七事写法为后人竞相仿效,如张衡《七辩》、傅毅《七激》、曹植《七启》、张协《七命》等,萧统《文选》于赋体之外将这些作品单列,命名为“七体”。

2、汉赋四大家:汉赋四大家分别指的是西汉的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这四人均为汉大赋的代表性大家,其中以司马相如为杰出代表,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3、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指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所创造的诗歌美学典范。

其基本内涵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基本特征为爽朗刚健。

风指诗歌风貌清明爽朗,即鲜明生动;骨指语言刚健有力。

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

慷概以使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惟取昭晰之能。

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4、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5、建安七子:建安,系汉献帝的年号。

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七人,均以诗文有名于当时,曹丕《典论•论文》将他们并列予以赞扬,故称。

6、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7、左思风力:这是对西晋太康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语出钟嶸《诗品》。

左思代表作《咏史》八首,借咏史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门阀制度的强烈愤慨,风格雄浑,笔力劲健,与以潘、陆为代表的繁缛雕饰之风迥异,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钟嶸称之为“左思风力”。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整理(南京大学考研)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整理(南京大学考研)

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通常以神为主人公,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表现了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如先民的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等,对原始人意义重大。

上古神话在文献古籍中记载甚少,零散不全。

《山海经》中保留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

2.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4.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多用“兮”字咏叹,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融汇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发展中形成的独特地方文化的结晶。

5.《离骚》:《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整理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整理

北宋初期文学1.“宋初三体”:宋初诗坛,承袭晚唐五代诗风,宋诗归为三体,即“白体”“晚唐体”“西昆体”。

其中白体以李昉,徐铉等人为代表,他们以白居易为师,模仿元稹白居易等人唱合的近体诗,内容多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诗风平易浅俗;晚唐体以九僧,林逋等人为代表,他们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山林景色和隐逸生活,重五律,字斟句酌,诗风清苦,代表作有林逋的《秋日西湖闲泛》;西昆体因诗集《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杨亿,刘筠等,他们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对仗工稳,讲究用典,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色。

白体:白体指宋太宗、真宗时诗坛流行的学习白居易闲适、浅易、通俗风格的诗歌创作。

其代表人物有徐铉、李昉、王禹偁等,内容多学白居易、元稹等人的唱和诗,以吟咏性情、颂美王政为诗歌主题,着力于抒写和乐自适的优游世俗生活,呈现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和乐”之境和“平易”之美。

为两宋诗歌树立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型,但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直白、俗气、缺少意蕴的弊病。

代表作有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

晚唐体: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代表诗人“九僧”,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潘阆、魏野、林逋等隐士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句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

代表作有林逋的《秋日西湖闲泛》。

宋初晚唐体诗人努力营造的清冷、荒凉、悲凄、闲逸、脱俗等诗歌审美类型是对当时流行于诗坛的白体的疏离与变革,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以杨亿《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是以杨亿为首的17位宋初馆阁文臣互相唱和、点缀升平的诗歌总集,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艺术上大多师法李商隐,片面发展了李商隐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其诗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辞藻华丽、声律和谐、对仗工整,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诗歌思想内容贫乏空虚,脱离社会现实,缺乏真情实感。

汉语言文学 古代文学4 明清两代名词解释

汉语言文学 古代文学4 明清两代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

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

但是七子以复古入手来改变文学现状的态度也包含着某些弊端,他们过多地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束缚了他们的创作手脚,影响了作品中作家情感自由充分地流露,难免要暴露出“守古而尺尺寸寸之”的毛病。

前七子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出以汉魏古诗和盛唐律诗为取法对象,矛头主要指向茶陵派和性气诗派,希望借复古达到反映现实及强调诗歌审美特征的目的2、后七子: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

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

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但后七子成员之间主张和创作风格差异较大,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而且与前七子相类似的是,后七子创作的弊病也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同时,后七子曾对当时在文坛上具有相当影响的唐宋派文人“惮于修辞,理胜相掩”(李攀龙《送王元美序》)的现象提出了批评,击中了唐宋派一些作品理气过重的弱点。

)3、唐宋派:1、“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

2、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3、王慎中和唐顺之是地道的宗宋派,茅坤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重“情”,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的儒教,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唐宋派虽说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而各人的趣味则有所不同。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参考答案1、献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

据《国语》、《左传》等先秦等古籍记载,《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出来的。

2、采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

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3、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

删诗说长生在汉代,在传统社会一直影响很大。

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4、四家诗:《诗经》的传授在汉代主要有四家,一是鲁诗,其创始人为鲁国人申培;二是齐诗,出自齐人辕固;三是韩诗,出自燕人韩婴,四是毛诗,出自鲁人毛亨、毛苌。

鲁、齐、韩三家早出,属今文学家,故称“今文三家”。

毛诗晚出,属古文学家。

5、六诗说:始自《周礼》,六诗为风、雅、颂、赋、比、兴。

《周礼》六诗产生的时代主要用诗于典礼、讽谏、言语,人们还没有注意到《诗经》的表现技巧,六诗的目的也主要是传授用诗的方法。

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6、六义说:源自《毛诗序》,六义说实本于《周礼》,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

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7、四始说:始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认为《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古代文学3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3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3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山水田园诗派中国唐代诗歌流派。

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风格清新自然,色彩雅淡,意境淡远闲适,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

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

2、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他们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当时的纤巧绮靡之风,提倡刚健骨气。

他们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

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像他的《行路难》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任蜀川》,透露出一种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初唐四杰对于唐代七言歌和五言律的成熟和发展做了奠基的桥梁作用。

3、花间词花间词是以温庭筠和韦庄为代表的一种词体,名称出于《花间集》,是一种轻艳香软的词风,把视野完全转向裙裾脂粉,花柳月下,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别是她们的内心生活。

落笔多在闺房,开历代词作之先河,其中也不乏一些好词句。

时人认为他们词风大体一致,将其词作结而成集,后世称为花间词人。

其中,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集》中的主要作家,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韦庄善于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比较真挚、深沉的感情。

4、宋初三体是指宋初承袭晚唐五代余风形成的白体、晚唐体、西昆体这三种诗体。

白体是学白居易通俗浅显的诗风,代表人物有李昉、徐铉和王禹偁;晚唐体是学姚合贾岛,代表人物有林逋、魏野;西昆体是学李商隐的诗风,在形式用典上模仿,词采精丽,反对平淡,但又失之浮艳,代表人物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5、诗鬼是中唐著名诗人李贺的别称,以乐府诗著称。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明清)名词解释整理:(明)1、吴中四杰明初诗坛颇具代表性的四位作家,分别是高启、扬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以比拟“初唐四杰”。

其中高启的文学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以致有人将他誉为“明代诗人之冠”。

2、台阁体台阁体是是指以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其特征为内容贫乏,题材是“颂圣德、歌太平”,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

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不足之处为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和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并缺乏艺术创作的热情。

其后台阁体文风的流弊日益突出,遭到抨击,在前后七子复古论的冲击下逐渐退出文坛。

3、前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其他成员有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边贡、徐祯卿,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其文学主张有复古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高度重视古人诗文的格调法度,主情说:“真诗乃在民间”。

但他们过多的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束缚创作手脚,影响情感的自由充分表达。

4、后七子明代文学流派,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声势赫然,为众人所瞩目,成员除李、王外,还有谢榛,宗臣等人。

后七子进一步提倡复古,很大程度上承接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只是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更加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5、唐宋派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与前后七子对抗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文学观,标举唐宋古文,故称为唐宋派。

其理论主张为复古,他们推崇唐宋的韩柳欧曾,唐宋散文,与七子不同,提倡“直据胸臆,信手写出”。

其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

6、童心说“童心说”是晚明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李贽在《童心说》中提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中国古代文学4期末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4期末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4期末考试一、名词解释?1、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

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风格上尚“奇”贵“幻”。

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

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

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

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5、才子佳人小说:描写青年男女恋爱婚姻故事的章回小说,起于明末,盛行于清代前期。

这类小说反映的是下层文人所憧憬向往的富贵风流梦,理想色彩较浓,从中表现出来的爱情观、婚姻观、女性观都有值得肯定的积极因素;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情节结构的固定化、程式化,人物形象的概念化、脸谱化等不足。

代表作有《玉娇梨》、《平山冷燕》等,作者同为署名“天花藏主人”的张匀。

? 二、填空与选择?1、《三国志演义》版本有嘉靖本、志传本、李评本、毛评本?2、《三国志演义》的语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3、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4、明代中期的复古流派: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5、明中叶“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取材于《水浒传》林冲落草的故事,梁辰鱼的《浣纱记》,署名王士祯等人的《鸣凤记》?6、临川四梦: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又叫《玉茗堂四梦》?7、《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等。

语言主张“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人物语言个性化。

(完整版)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完整版)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

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

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

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

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

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

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是汉末建安时期兴起的文学。

代表作家主要有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和蔡琰,代表作品有曹植《白马篇》、蔡琰《悲愤诗》等。

其风格特点为慷慨尚气,除此之外建安文学还有个性化创作,文坛百花齐放和文学的艺术化倾向,在骈偶对仗、用典、辞藻等方面都有所发展这两个特点。

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标志。

2、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正始文学”时期是文学史上前继建安文学,后接太康文学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即曹魏后期的文人作家由于司马氏掌权,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心中有着挥之不去的阴霾,一种难以克服的幻灭感和失落感,再也没有了慷慨激昂的英风壮怀,其表达也渐渐无关现实、走向隐晦,士人大畅玄风,这就使得正始文学呈现出师心独见、使气任情和俊逸清远的意境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文人作家有“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当属阮籍和嵇康,代表作品有阮籍《咏怀诗》和嵇康《幽愤诗》。

3、玄言诗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之一,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

所谓玄言诗,就是用诗歌的形式阐释玄学,语言枯燥,缺乏形象性,诗歌主题相对单一。

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玄言诗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孙绰《答许询诗》和许询《竹扇诗》。

玄言诗的出现不仅对山水诗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且还以其不尚辞藻,追求诗句的言外之意,追求清新、自然、淡远的风格奠定了后世山水诗歌的一种审美基调。

同时也是说理诗写作的尝试,开拓了古代诗歌的表现领域。

4、山水诗最早写山水诗的是东晋文人,到东晋南朝,谢灵运是第一个大规模写出山水诗的诗人。

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谢灵运《登池上楼》,其诗风呈现出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昆体: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

主要诗人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

基本特征为:师法李商隐,对仗工整、用事(典)深密,文辞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多咏史、咏物、话闲之作,间有隐讽现实的作品。

盛因:西昆体虽然没有能在唐诗之外开辟新的艺术境界,但是相对于平直浅陋的五代诗风而言,这种整饰、典丽、深密的诗风毕竟意味着艺术上的进步。

在宋初诗坛白体和晚唐体流于卑陋、枯脊诗风的背景下,西昆体的出现无疑令人耳目一新,它初步反映出北宋统一帝国的堂皇气象,这是“杨、刘风采,耸动天下”的主要原因。

衰因:诗作题材狭小,内容单薄空虚。

又是“更迭唱和”。

由于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晚唐体:宋初诗坛模仿晚唐诗人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以五律为主,多写幽仄之景、清苦之情,讲究对仗,刻画精工。

代表诗人为九僧、寇准、潘阆、魏野、林逋。

九僧:是“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

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的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

由于九僧诗注重镂句鉥字,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够完整。

九僧诗的内容也单调贫乏隐逸诗人: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是宋初“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其中林逋最为有名。

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为充实一些。

“太学体”:当时以太学生为主的青年士子,受柳开、石介等学者复古思想的影响,竞弃西昆体华美密丽之文风,矫枉过正,走上了险怪艰涩的道路,形成了风行一时的“太学体”。

“太学体”虽然提倡古文反对骈俪,但其自身怪僻生涩,也不是健康的文风。

白体:宋初诗人效法白居易所作的诗,代表人物有王禹偁、李昉、徐铉等人。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留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清雅,由此展示出语言浅切、诗风平易的共同特点。

其中王禹偁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自觉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

王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开宋诗一代新风。

徐铉:由南唐入宋,世称“徐骑省”。

“其诗流易有馀,而深警不足。

”作品有《送阮监丞赴馀杭》(百无聊赖的闲适之情)、《登甘露寺北望》(微露思乡之情)。

多流于闲适的情调和唱和的形式。

李昉:官高位重,言行创作具有远超常人的影响力,故其闲适的生活方式和仿效白居易的唱和之举,在宋初诗坛自然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但从另一方面看,他们接受白诗的核心只表现在闲适、唱和两端,平易浅狭、缘情遣兴是其诗作的基本特点,而在内容上缺乏深度,在艺术上亦欠新颖度,所以还只是学白的初级阶段。

王禹偁:大量创作唱和诗,追摹白氏诗风。

借鉴白诗讽谕手法, 创作了大量面向现实、关心民间疾苦的古体诗,表现恤善挞恶的思想感情。

学习白居易的达观态度,借以超越人生逆境。

同时也崇仰杜甫。

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已初步表现出对于平淡美的追求。

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

对白居易的学习进入到思想内容的阐发和批判精神的继承。

曲子词:词是曲子词之简称,即有歌谱的歌词。

“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

”乐府:词最初能合乐,故有此称。

苏轼与欧阳修的词“近体乐府”,贺铸的词称“寓声乐府”。

除此以外,还有“新乐府”、“倚声”、“歌曲”、乐章”、“琴趣”等叫法长短句:因词的句子长短不齐,故有此称。

秦观词集叫《淮海居士长短句》诗余:因词是在诗之后发展起来的,与近体诗有密切关系,故有此称。

宋宁宗庆元间编有《草堂诗余》语业:词的另一种别称。

雅乐:是《诗经》所配的古乐。

清乐:乃汉魏六朝乐府诗所配之乐。

宴乐:(又称燕乐,讌乐)是六朝以来从西域传进的乐曲。

敦煌曲子词: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的词的抄卷,王重民辑为《敦煌曲子词集》三卷,所收共一百六十一首。

除少数著名的作者如温庭筠、欧阳烱、李晔(唐昭宗)外,大多数为民间无名氏作者,为词起于民间的最好证明。

是现存最早的唐五代民间词。

内容:表现男女恋情及女子不幸命运、反映战争问题和征夫思妇思想感情、记载民间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描写商人、书生、船夫等民间人物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

特点:有衬字、字数不定、平仄不拘、叶韵不定、咏调名本意者多。

花间词:因西蜀赵崇祚所选的《花间集》而得名。

《花间集》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收录了晚唐温庭筠、皇甫松以及西蜀韦庄、薛昭蕴、牛峤等十八位词人的五百首词,这些词人风格大体相近,因此被称为“花间词人”。

宛陵体:梅尧臣的诗,被称为“宛陵体”。

摒弃西昆体浮艳空洞的诗风,其诗题材多反映社会现实,并向日常琐事方面开拓,艺术上追求平淡,偏离唐诗风神情韵风格。

王荆公体(半山体):是指王安石诗的独特风格而言的,其主要载体是他晚期的绝句,王安石的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主要风格特征是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既体现了宋诗风貌的部分特征,又体现了向唐诗复归的倾向。

由此,虽然王安石在建立宋诗独特风貌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最能代表宋诗特色的诗人却不是他而是苏、黄。

山谷体:黄庭坚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最先由苏轼提出,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即强调资书以为诗,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章法上回旋曲折,决不平铺直叙;修辞上善于出奇制胜;重视练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声律上一是句中音节打破常规,二是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致圆熟的声调。

后山体:陈师道的诗,以五言律诗为长。

题材较狭窄,内容多为自己寒士生活的写照;提倡作诗应该真趣自然、瘦硬沉郁、雕章琢字,言短意长,主张“宁拙毋巧”、“宁朴无华”。

因此他的诗简洁精练,质朴无华,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表现出一种质朴平淡的风格。

江西诗派:得名于吕本中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强调“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

在创作实践中,“以故为新”。

创作倾向为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

活法说:吕本中的诗作理论,对于江西诗派诗风的转变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强调创作本末关系的处理方面,从波澜阔大、气盛言宜着眼,融合苏轼、李白与黄庭坚、杜甫,借“无定法”以救其弊,包含苏诗式的流畅自如,具备黄诗式的雕琢锻炼。

借助禅家“悟入”的思维方法来领会诗法,以期在遍参诸方的基础上,求得一朝解悟,从而进入“信手拈出皆成章”的自得之境。

提倡与追求自然平易的诗风。

陈简斋体:朱希真体(樵歌体):朱敦儒在词中,尤其是晚年所作之词,刻画的自我形象——超然物外、高傲脱俗、清隽雅洁,从审美角度看,语言浅白如话,形象愈加单纯、明朗,境界旷远,格调飘逸或闲放,表达乐天自适的情绪真切而自然,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倾慕;又因“多尘外之想,虽杂以微尘,而清气(山林气)自不可没”的总体特征,后人将之称为“希真体”或“樵歌体”四名臣词:清末王鹏运编《南宋四名臣词集》,将李纲《梁溪词》、赵鼎《德全居士词》、胡铨《澹庵长短句》、李光《庄简词》合为一编。

四人有相近的人生经历,生活在国事艰难的两宋之交,力主抗金的朝廷大臣,在和战争议中屡经沉浮,还都曾贬往海南。

中兴四大诗人:南宋“中兴”时期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的发展极为繁荣。

涌现出“中兴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形成了宋诗创作的第二个高峰。

“中兴四大诗人”都从学江西诗法入手,但最终又能摆脱江西诗派的束缚,自成体格,打开了宋诗的新局面。

“中兴四大诗人”题材广阔,爱国诗作达到顶峰。

诚斋体:杨万里自号诚斋,其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以自然为题材渊薮和灵感来源,兼具幽默诙谐的特点,语言清新明快、雅俗共赏,同时又个性鲜明: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时时出现。

故其诗被人称作“诚斋体”。

诚斋体也有缺陷:内容意境过于琐屑,诗风有时过于浅易,缺乏深情远韵味。

其不避俚俗的语言、尖新诙谐的风格,既非唐音,又非宋调,且屡有轻儇巧挑、伧俚粗俗之讥。

于湖词:张孝祥号于湖居士,词风“苏、辛之间,兼有东坡之清旷与稼轩之豪雄,前者以其才气相似,后者则受时代影响”。

张孝祥是苏轼与辛弃疾之间的桥梁,是南渡词人群与中兴词人群之间的过渡人物易安体: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其词常常描述日常生活中一段有情趣的故事,有较完整的情节,变化曲折,波澜起伏,意境深曲含蓄。

造语自出机抒,以率真自然为其基本特色。

音律严谨,声调谐婉,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诗家三昧:用以比喻作诗的方法、诀窍、真谛,悟得“三昧”后当是达到从心所欲、挥洒自如的创作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