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业龙头企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西藏大力发展能人经济、建设商品基地、培育农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均沾机制,形成了发育水平不同、层次分明、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开始起步。但进入新世纪,在西部大开发中,进一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西藏培植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要走以特色参与竞争求发展的路子,立足特色优势,培植特色产业,解决有优无势的问题,创一批名牌产品,拉长一批产业链条,形成几大产业群,由此带动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一向被视为弱质产业,不仅影响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而且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西藏农业正处于从自然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自给自足农业向市场农业、“封闭”农业向“开放”农业、不可持续农业向可持续农业转变,面临一场大的变革。在这种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应运而生,并在一些地方进行了试点和探索,总结出了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为农业发展创造出了新的模式,在西部大开发中,必将成为促进西藏经济从加快发展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一、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必要性

(一)农民增加收入的途径

龙头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带动和促进生产基地和广大农户进行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大生产,发展集约化种植和养殖、多层次加工增值,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有利于将农业再生产相关联的上游开发和下游增值联结起来,将外部经济内部化,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减少中间环节,节约交易成本,形成一体化内部的利益补偿机制和积累机制,实现共同体内部利益互补,产业链条内部利益平均化,既增加农业产出量,又可以提高资源投入报酬率,从而将增加社会有效供给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目标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

(二)农业市场化的桥梁

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般会出现“龙头企业”,这可降低农户的市场风险。一是龙头企业与农户捆在一起,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二是龙头企业的商品基地必不可少,能催化农民生产合作协会的建立,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仅疏通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而且拓宽了市场领域,有利于引导和帮助农民走入大市场,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和统一大

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

(三)宏观调控农业发展的中介

开放经济WTO、西部开发、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农业发展的调控手段要调整,宏观调控成为最重要的手段。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必然要确立“主导产业”,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社区组织在市场调研、生产规划中的重大作用,变农户分散决策为整体决策,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生产经营的预见性。同时,龙头企业依靠一体化的产业协同效应,可以能动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起高效的农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四)农业微观组织创新的方向

笔者认为,农业微观基础的组织创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基础环节的完善是构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地制度,其基本模式的构造是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而微观组织的创新目标是重构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组织。农业是一个产业,但还没有产业化。没

有龙头企业,农业产业是“化”不了的。因此,培育农业产业化组织,扶持龙头企业,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是大势所趋。

二、西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情况

近年来,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各地结合实际,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从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地县抓住重点,选择具有特色优势和辐射力强的企业和项目,进行培育和扶持,力求突破,农业产业化开始起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引导和扶持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能人,大力发展能人经济,促进“能人带动型”的形成

由于农牧民个人的经营能力较强,发展成为专业户;或个体经营者积累一定资金后介入农业领域,但还没有形成公司经营机制。拉萨市城关区纳金乡藏热村村民巴桑,靠黄牛改良兴办了全区第一家个体牛奶加工厂,生产的巴扎牌牛奶、酸奶等奶制品畅销拉萨市区,成为致富能手,被自治区农牧厅授予“养畜加工带头人”称号。林周县示范户普穷,1996年家庭5口人,耕地14亩,人均收入600元,1997年贷款15000元发展家庭示范牧场,当年从县畜牧站购进半细毛基础母羊50只,种植牧草15亩(其中:在耕地上种草5亩,开荒种草10亩),现在发展到126只,2001年羊毛、活畜等畜产品收入112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4 5%,已还银行贷款13200(含贷款利息),剩3000元(马上可以归还),购进铡草机、粉碎机各一台,四轮拖拉机一台,二层楼建房木料已备齐(计划2003年春开工),银行存款5000余元,使自己由该村的一般户发展成为富裕户。能人带动型(包括专业户)在西藏较普遍,是农民自身发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力量,也是其他大部分农业产业化雏形的前身,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正确引导和扶持。

(二)依靠国家投资,或者引导社会资金,建设商品基地,“基地型”粗具规模

基地型在西藏也较为普遍。其发育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自然资源的原始分布,如林下资源、藏猪等;二是因国家的投资或政策的扶持,已形成初具基地规模,如商品粮基地建设形成的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一江两河开发)形成的农业综合开发区、藏西北的绒山羊基地、农牧结合示范区、蔬菜基地等等。但由于种种原因,仅限于与农民联系较为紧密,没有在更大程度上提升经营方式。农牧结合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环节。截止到2001年底,全区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4个地市的12个县市共设立有13个农牧结合示范乡镇,抓住示范区粮食生产水平较高、存粮充裕的有利条件,广泛开展粮食转化养畜、牲畜短期育肥、猪禽奶牛生产,加强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经营水平。示范乡镇共扶持养猪重点户1475户,出栏生猪6006头,纯收入137.08万元,人均达24.33元;出栏牲畜5.86万头(只),其中短期育肥牲畜达3.17万个绵羊单位,纯收入275.8万元,人均达48.5元。拉萨市城关区纳金乡藏热村,是全区农牧结合示范点之一。1996年以来,发挥城郊优势,大力开展黄牛改良工作,成为全区有名的黄牛改良示范村。到2000年,全村黄牛改良率达100%,年养牛业收入近240万元,占全村农村经济收入的47%以上,人均养牛业收入达3400元。该村牛奶加工厂(点)一年多收入9万多元,除材料、人工费等外,纯收入巧500元,解决待业青年18名(其中11名妇女),村里统一收购各农户鲜奶1.00/斤,酸奶3.00/斤,一斤加工为3罐,批发0.80元/罐,利润为0.17元/罐,纯利润约为18%,但规模太小,保质期不长。

商品粮基地建设是粮食产业化的前提。“九五”以来,全区在商品粮基地县建设上的年平均投入水平达400万元以上。2000年,全区商品粮基地县已由过去的10个发展到27个,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