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的意义课件

合集下载

血常规检查培训讲稿精品PPT课件

血常规检查培训讲稿精品PPT课件
目录
有关参数
目录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 细胞数 正常值:27-34pg
目录
实验用品
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 5ml 真 空 采 血 管 ( 含 有 K2EDTA 抗凝剂); 止血带(压脉带); 一次性注射器; 医用络合碘; 棉签。
目录
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CFU-S→CFU→Eo→Eosinophil E增殖和成熟程序与N相 似,成熟的E在外周血中很少,占全身E总数1%左右, 大部在于BM和组织中 生理功能主要为吞噬作用,趋化作用
目录
2.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 哮喘 荨麻诊 药物过敏 ②寄生虫病 血吸虫、丝虫、囊虫 ③皮肤病:湿诊 剥脱性皮、银屑病 ④血液病:CML、Lyphoma E白血病 ⑤某些急性肿瘤:肿瘤转移或有坏死灶的恶性肿瘤 ⑥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感染期,E常↓
4.3、异型淋巴细胞
外周血有时可见到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C, 正常偶见,<2%,可能由T受抗原刺激转化而来 增高:①病毒感染,如传单
N是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的, 它的生成受多种因素调控 1.1、中性粒细胞增多
1)生理性N增多:饱餐、激动、剧烈运动、高温、严寒可 使N暂时性↑ 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可增高, 生理性增多都是—过性的,不伴有白细胞质量变化
2)病理性N↑: 原因很多,大致归为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两 大类: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 动员骨髓贮存池中的粒C释放或边缘池粒C进入血循环。 因此,增多的粒C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C或较成熟的 杆状核粒C,而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 稚粒C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C。

血常规医学课件

血常规医学课件

2023-11-08CATALOGUE目录•血常规检查简介•血常规检查流程•血常规检查异常指标分析•血常规检查的临床应用•血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血常规检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01血常规检查简介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血液检查方法,通过测量血液中不同种类的细胞数量和其他指标,帮助医生诊断疾病、了解病情和评估治疗效果。

血常规检查通常包括采集静脉血液样本,然后使用显微镜和自动化仪器对血液样本进行分析。

什么是血常规检查评估病情血常规检查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例如,感染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可能下降。

诊断疾病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测出许多疾病,如感染、贫血、白血病、过敏反应等。

指导治疗血常规检查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感染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贫血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输血或补铁治疗。

血常规检查的目的和意义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凝血系统的状态,血小板计数下降可能表示凝血系统功能低下,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血常规检查的基本内容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身体的免疫状态,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表示存在感染或炎症,白细胞计数下降可能表示免疫系统功能低下。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身体的贫血状态,红细胞计数下降可能表示存在贫血,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是衡量贫血程度的指标,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可能表示贫血程度较重,需要尽快治疗。

02血常规检查流程通常在清晨空腹时进行采血,特殊情况需遵从医嘱。

采血时间静脉采血为主,采血量根据检测项目而定。

采血方式一般选择肘静脉,必要时可选择颈静脉或股静脉等。

采血部位采血前应告知患者放松心情,避免紧张情绪,同时做好消毒等准备工作。

采血前准备标本采集采得的血液需加入抗凝剂以防止血液凝固,常用的抗凝剂包括EDTA盐、肝素等。

抗凝处理分离处理储存处理将抗凝后的血液放入离心管中,以一定速度离心,分离出血清和血细胞成分。

血常规-ppt课件

血常规-ppt课件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形态学 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7
临床意义
1.生理性白细胞增多:
(1)胎儿及初生儿白细胞常在10.0 ~ 20.0xl09/L。 (2)孕妇妊娠5个月以上时,白细胞总数常可达10.5x109/L或
更高,后期可20.0x109/L (3)剧烈的运动和劳动可使白细胞高达12.0x109/L,甚至
采集血常规检查的合格血标本应注意的 事项
• (5)采血完成将血从注射器中推入试管时应 把针头拔掉;
• (6)采血时体位不同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也有 影响,直立位与卧位相比易导致血红蛋白、 白细胞、红细胞、血细胞压积等项目测定 值偏高;
• (7)采集末梢血标本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进行,第1滴血擦去不用,采用第2滴血。
>170g/L >160g/L
16
红细胞增多见于:
(1)血容量减少: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 道肿瘤患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尿崩症、甲亢危 象等。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 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
(6)肿瘤及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 血病等。
(7)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促使白细胞增高,多 见于化疗和放疗治疗期间因白细胞数量急剧减少时, 需要尽快提升白细胞而进行下一步疗程治疗的患者。
40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 (1)某些病毒性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风 疹等。某些细菌性感染,如伤寒和副伤寒。 (2)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 粒细胞缺乏症。 (3)脾功能亢进。 (4)理化因素:如放射线,放射性治疗,化学治 疗药物,解热镇痛药物等,抗肿瘤类细胞毒 性药物等均可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

血常规检查及其意义ppt课件

血常规检查及其意义ppt课件
26
2. 参考值范围:
WBC 成人 (4.0~10.0)×109/L 新生儿 (15.0~20.0) ×109/L 6个月~2岁 (11.0~12.0) ×109/L
DC percent(%) Absolute value( ×109/L)
27
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1.白细胞数量的变化: (1)生理变化:
年龄、时间、环境、身体状况等 (2)病理变化:
Leukopenia Leukophilia 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等各类细胞数量的影响
28
29
1)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
反应性: 急性感染或炎症 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异常增生性: 白血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
(骨髓造血异常、应用抗代谢药物、炎症恢复期)
35
36
3. 白细胞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疾病的诊断
疾病治疗的监测
疾病的预后
WBC N
预后较好 ↑

病情较重 ↑

病情危重 ↑/↓

恢复期
N
N
E
+ -
+
L
核象
/ 轻度左移
↓ 中度左移
↓ 重度左移
↑ 恢复正常
37
血小板检查
一、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BPC) 及相关指标:
1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
定义:平均每个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量。 以皮克(pg)为单位 。 MCH = Hb/RBC
参考值:手工法27~31pg 仪器法27~34 pg

血常规检查及临床意义最新PPT课件

血常规检查及临床意义最新PPT课件
多症)
形态异常
? 球形细胞 椭圆形细胞 口形细胞 靶形细胞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Rouleaux
formation)
?
染色反应异常
正色素性红细胞:正常人;再障;失血
性贫血
低色素性(Hypochromic):缺铁性贫血 高色素性(Hyperchromic):巨幼细胞性贫血 嗜多色性(多染色性;Polychromatic):溶贫
(三)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 (HDW)的临床意义
用于诊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 多症 镰刀状红细胞贫血 β -海洋性贫血
(四)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测定 的临床意义 鉴别血小板减少的病因 鉴别骨髓增生性疾病与反应性 血小板增多 提示骨髓功能恢复的预后价值 与血小板体外功能明显相关
二 白细胞分类技术的进展
三.血液一般检验
血常规检查 (Blood Routine Exemination)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ount,RBC)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ount,WBC) 血红蛋白测定(Hb) 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DC) 血小板计数
血像(Hemogram)
D.淋巴细胞(Lymphocyte) 参与免疫反应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 疫 记忆功能 杀伤功能等 淋巴系统的功能检测 正常值 15-30% 1000-4000/mm3
临床意义
a.淋巴细胞增多症
婴儿和幼儿 儿童
>9000/ mm3 生理性增多
>7000/ mm3
‘'''
成人
>4000/ mm3
1)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100 000/mm3
参考值:魏氏法:男 0-15 mm/h 女 0-20 mm/h

血常规解读(课堂PPT)

血常规解读(课堂PPT)
37
红细胞增高
相对增高
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 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糖尿病酮症酸中 毒
绝对增高 原发性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继发性 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
病理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紫绀心脏病、 肿瘤
38
红细胞增高
骨髓增殖性肿瘤
39
网织红细胞
参考值:0.5%-1.5%,(24-84)×109/L 增多:骨髓红系增生旺盛,见于溶贫、急性失血、
嗜酸粒细胞增高
正常值:0.5-5%,0.05-0.5X109 嗜酸粒细胞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大于0.5X109
16
嗜酸粒细胞增高
反应性
过敏 感染 皮肤病
继发性
结缔组织病 肿瘤 内分泌疾病
克隆性
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髓系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4EO) 骨髓增殖性疾病
性贫血、血栓病 减低见于造血衰竭或造血抑制,如再障、脾亢、急性
12
中性粒细胞减低
生成缺陷
细胞毒药物、化学药物和辐射 某些感染 骨髓异常成分浸润:白血病、淋巴瘤 骨髓衰竭:再障、PNH 先天性 成熟障碍:MDS、叶酸维生素B12缺乏
破坏或消耗过多
免疫因素 非免疫因素
分布异常
13
中性粒细胞减低
再生障碍性贫血
14
中性粒细胞减低
药物:化疗
15
减低见于贫血或血液稀释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RDW偏高MCV减小,见于缺铁性贫血 RDW偏高MCV正常,见于早期或混合性营养性贫血 RDW偏高MCV增大,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
RDW正常MCV减小,见于慢性疾病、轻型海洋性贫 血
RDW正常MCV正常,正常,也可见于慢性疾病、脾 切除

血常规讲义ppt课件

血常规讲义ppt课件
11
一)几个特殊的概念:
1.核左移: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叶以3叶居 多,(杆状/分叶)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比值增 大,即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有时也可出现 比杆状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2.核右移:反之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以上 的细胞超过0.03时,称核右移。
12
3.中毒性颗粒(Toxic granulation):Wright染色的血涂 片中,中性粒细胞浆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 均的深紫色或兰黑色的颗粒,称中毒性颗粒。 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多见。
作用下→形成RBC)。
3
1.RBC
(3)正常值【 Reference Interval 】 成年男性(4.0—5.5)*1012/L, (400-550万/mm3)旧计量单位 成年女性(3.5—5.0)*1012/L。
(4)RBC(破坏) →Hb(单核巨嗜系统)→Fe,珠Pr 和胆色素→组成机体代谢。
中度
Hb→ 60--90g/l
重度
Hb→60--30g/l
极重度
Hb〈30g/l
⑴生理性减少:
婴儿、妊娠中后期、老年人
⑵病理性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造血组织容量减少。
8
3.RBC形态学改变: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直径6--9μm。
⑴大小异常: ①小RBC Microcyte:直径小于6μm。
4.棒状小体(Auer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 片中, WBC浆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1条或数条不定,称棒状小体。 这种小体只出现白血病细胞中,可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二)关于淋巴细胞 (免疫学)
13

血常规各项指标分析医学PPT课件

血常规各项指标分析医学PPT课件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EO#):具有粗大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 性颗粒,颗粒内含有 过氧化物酶 和 酸性磷酸酶 。 功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 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计数绝对值正常范围:0.02--0.52*10^9/L, 占白细胞比 率:0.4%--8.0%。
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慢粒白、
得 下沉的红细胞 占 全血的容积比,是一种
间接反映红细胞数量大小及体积的简单方法。结合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GB)含量,可计算红
细胞平均值,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10
HCT(红细胞压积):
参考值(体积分数):男:40%- 50%;女:36%-55% 。
增高:大面积烧伤,各原因引起的 血液浓缩 (失水、血浆渗出)、红细胞数增多,慢性肺心病,真红, >0.70应立即放血治疗; 减少:血液稀释,贫血,<0.14应立即给予输
无颗粒白细胞
单核细胞(MONO#):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在 骨髓中发育。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
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机体发生炎症 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单核细胞总数发生变化。 正常范围:男性:0.003-1.3×10^9/L,女性:0.1-0.6×10^9/L。
19
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指大型血小板
占总的血小板的比例。 碍,成熟度降低。
13.0%---43.0% 。
增高:说明形成小型血小板的机制发生障
可以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
症,巨核系细胞白血病(M7型)等疾病。
降低:说明血小板的成熟度较高。如果血
小板数(PLT)和大型血小板比值(P-LCR)同时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常规的临床意义
标本
• 临床取标本要规范,减少误差: • 1.除少数情况如幼儿、大面积烧伤、低 血容量休克等不易取血外尽量应用静脉 血; • 2.精准部位,尽量所选采血部位的皮肤 应完整,无溃烂、烧伤、冻疮、发绀、 水肿或炎症等;
• 3.采血前检查注射器和针头,避免因连 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产生泡沫致溶血; • 4.采血时应定位准确,严禁针尖在静脉 中反复穿刺; • 5.采集末梢血标本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 程进行,第1滴血擦去不用,采用第2滴 血等等。
RDW
正常 增高 正常
贫血类型
大细胞均一性 大细胞不均一性 正细胞均一性
常见疾病
部分再障 巨幼细胞性贫血、MDS 急性失血

• 减低: •
增高
正常 增高
正细胞不均一性
小细胞均一性 小细胞不均一性
再障、部分溶贫
地中海贫血 HS(遗传球) 缺铁性贫血
• IDA与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均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但 IDA时RDW增高,而后者基本RDW正常。 • 补充铁剂是否足量的指标,储存铁补足,RDW恢复正常。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贫血分类
一、红细胞生成不足 • (一)骨髓造血障碍 • 造血干细胞复制和分化异常 • 异常细胞或组织骨髓浸润 • 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 性 • 血 • (二)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 DNA合成障碍 • 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 血红素合成缺陷 • 珠蛋白合成缺陷
一、量的变化(数目)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标准:M: Rbc>6.0×1012/L F : Rbc>5.5×1012/L Hb>170g/L Hb>160g/L
1、相对性增多:血液浓缩。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 甲亢危象、尿崩症、糖尿病痛症酸中毒等
2.绝对性增多 1)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真红)
男性:40%~50% 女性:37 % ~ 48 % 临床意义:反映红细胞的增多或减少,受血容量 及红细胞体积影响。 血浆容量是否丢失 计数红细胞各项平均值 因体积影响,贫血程度与HCT不一定成正比。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 Hct(L/L=1.0×1015fl) MCV( fl)= RBC count(×1012/L) 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
参考值:310-350 g/L
临床意义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由血液分析仪测 量获得的反映周围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 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均一程度的 客观指标。
RDW与MCV结合进行贫血分类
• MCV
• 增高 • • 正常
检验的内容: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数量和形态
意义:最常用、较重要的检验项目之一 (血常规)
第一部分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验
• 实例1
RBC 4.43×1012/L (NV:3.5-5.5) HCT 40.9%(NV:37-52) HBG 144g/L (NV:110-160) MCV 92.3fl(NV:80-100) MCH 32.5pg(NV:27-34) MCHC352g/L(NV:320-360) WBC 11.3×109/L (NV:4.0-10) Lym 13.5%(NV:20-40) Mon 4.6%(NV:3-8) Neu 81.7%(NV:50-70) Eo 1.1%(NV:0.5-5.0) Baso 0.1%(NV:0-1) PLT 194×109/L (NV:100-300) PCT 0.2%(0-9. 98) MPV 10.5fl(7-11) Ret 0.62%(0.5-1.5) Ret# 0.035 ×1012/L (NV:0.024-0.084) 初步印象:
参考值:80-100 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平均每个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量。 Hb(g/L)×1012 MCH (pg) =
RBC count(×1012/L)
1g= ×1012pg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
参考值:26-32 pg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Hb (g/L) MCHC (g/L) = Hct (L/L)
120~160 110~150 170~200
Hale Waihona Puke 临床意义相对性增多
红细胞增多
绝对性增多 生理性 病理性
量的异常
红细胞减少
大小异常
外形异常
形态异常
结构异常 染色异常
质的异常
内构异常
红(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压积(HCT)
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红(血)细胞 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白细胞及血小板 忽略不计
• 标本的抗凝用于血常规检验的血样必须 经抗凝剂抗凝处理,在目前的众多抗凝 剂中,EDTA盐(EDTA-Na2,EDTA-K2) 是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 的抗凝剂。 • 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常规检查结果必须与临床相结合。 外周血涂片有明显意义,检查结果的准确 性以及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相关。
2、红细胞的生理功能:呼吸载体

肺泡
红细胞 红细胞 二氧化碳
组织
3、红细胞的生存周期:120天
参考值
Rbc(×1012/L) Hb(g/L) M(成年男性) 4.0~5.5 F (成年女性) 3.5~5.0 N (新生儿) 6.0~7.0 注:100万Rbc≈3gHb(normal)
影响因素:1、总血容量的变化 2、血浆容量的变化 3、性别、年龄、居住地海拔差异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贫血)
Hb贫血程度标准: 轻度:90g/L≤Hb<正常值下限 重度:60~30g/L 中度:90~60g/L 极重度:<30g/L
1、生理性:儿童、孕妇、老年人,低10-20% 2、病理性: 1)生成不足:骨髓造血障碍 分化成熟受阻 2)破坏过多:内在缺陷、外来因素 3)失血 :急性、慢性
为MPN,多能造血干细胞病变、红细胞持续性增
多、全身总容量也增加,同事伴白细胞及血小板轻度 增多。 易发栓塞症、 潜在恶性(AL等)
2)、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假红):血中EPO 增多所致。 a 、Epo代偿性增多:SPO2%减低所引起:生 理性见于胎儿、新生儿及高原居民。病理性: COPD、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携氧能力差的 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b 、Epo非代偿性增多:多与肿瘤或肾脏疾患 相关:肾癌、多囊肾、肾胚胎瘤、肝癌、卵 巢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