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纵和抵抗_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再审视_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
操纵与抵抗:大众文化的辩证法——费斯克与法克福学派等的分野兽一
![操纵与抵抗:大众文化的辩证法——费斯克与法克福学派等的分野兽一](https://img.taocdn.com/s3/m/496109d2a58da0116c174953.png)
大
生产 , 而忽略 了另 外一 种不 屈不 挠 的沉 寂 的行 为 , 即
在资本主义众多的宰制力量 中, 济权力是一 经 种基 本 的宰 制性 力量 。正 因如 此 , 大众 、 大众 文化 与 商 品经济之间的关 系问题 , 就成为费斯克 的重要研 究主题之一。正 如他在 《 理解 大众文化》 一书中所 说 ,大 众文 化与 商 业利 润影 响力 之 间 的关 系 , 非 “ 是 常成 问题 的, 它是贯穿本书 的主题 之一。 L( 当 ”1n J 然, 费斯克的独特之处 , 不在于他关注 了大众 、 并 大 众 文化 与经 济权 力 间 的关 系 问题 , 在 于 他 以一 种 而
t n 。它假想观众的解码 立场 与电视制作者的“ i) o 专
业编码” 立场完全一致 , 这意味着编码和解码两相和 谐, 观众“ 运作 于支配代码之 内” 按照编码者的设 , 定“ 彻底地 、 直接地 ” 接受 文本。第二种是 “ 协商代 码或协商 立场” ngt t oeo psi ) ( eoa dcd r o tn 。这似 ie i o 乎是大多数观众 的解码立场 , 既不完 全同意又不完 全否定编码者的立场 ; 既承认主控符码 的合法性 , 同 时又通 过 调整使 解 码适 应 自己 的特殊 社 会条 件 。解 码者与支配意识形态始终处 于一种充满矛盾的协商 过程 中。第 三种是 “ 立码 ” opsi a cd ) 对 (poi nl oe 立 t o
的双 向运动 中 , 尤其 是聚 焦 于使 用文化 产品 的主体 即大众 的文化 创造 实践 上 , 这是 费斯 克大 众
文化理 论 的一 个 突 出特征 , 是他 与 法 兰克 福 学派思 想 家的一 个重要 分 野 。 也 关 键词 : 费斯 克 中图分 类号 : O G 霍 尔 大众 文化 操纵 抵 抗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2 3 2 1 )2— 0 4— 8 14 (0 1 0 0 0 0
法兰克福学派考研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考研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1f3796a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7.png)
法兰克福学派考研名词解释1. 法兰克福学派简介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又称法兰克福批判理论,是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一个重要哲学和社会科学学派。
该学派的创始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György Lukács)、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之侄希尔弗斯滕杰因(Hermann Schiefenhövel)等。
法兰克福学派强调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解构,关注民主、意识形态、社会控制、文化工业、大众媒体以及身份认同等课题。
他们试图通过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压迫和异化,同时也关注如何赋予个体以解放。
2.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概念2.1.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经济体制,其观点认为国家贸易顺差能够增加国家财富和国家实力。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重商主义作为一种资产阶级统治的经济体制,强调个人私利,无视社会公益,将经济领域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工具。
2.2. 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现代社会中的大众文化生产和传播机制。
文化工业将文化产品变成了商品,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塑造了大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工业使得大众陷入一种消费主义的文化泛滥,并将传统和真实的文化逐渐置于边缘。
2.3. 现代性与理性化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性与理性化的讨论是其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理性,但也存在着理性化过程的副作用,如文化标准化和个人的异化。
他们呼吁重新思考理性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人的自由和解放。
2.4. 异化与心灵监禁法兰克福学派以异化和心灵监禁为核心概念,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个体陷入了对自身的异化和心灵的监禁。
异化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变为物与物的关系,个体成为了生产工具,丧失了自主性。
心灵监禁是指个体思想和精神受到了限制,被社会和文化所束缚。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对当代文化产业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对当代文化产业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feb345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90.png)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对当代文化产业的启示文化工业理论认为,文化产业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经济产业,不再仅仅是一种文化活动。
这就意味着文化产业需要符合市场规律,并且需要以盈利为目标。
对于当代文化产业的从业者来说,他们需要意识到文化产业是一种经济活动,要学会利用市场规律来运作,追求经济效益。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工业的发展会导致文化标准的商品化,从而破坏了真正的文化艺术。
对当代文化产业而言,这就意味着要警惕文化产品的商业化趋势,要保持对艺术质量的追求。
也需要关注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力,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
法兰克福学派强调文化工业与大众媒体的密切关系。
他们认为大众媒体成为了文化工业的重要渠道,通过大众传媒,文化工业可以将文化产品传递给广大的受众群体。
对于当代文化产业,这就意味着要善于利用大众媒体,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将文化产品传递给受众,提高文化产品的传播效果。
第四,法兰克福学派强调文化工业对思想的控制和操纵。
他们认为通过媒体传播文化产品,可以塑造并操纵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控制。
对于当代文化产业,这就意味着要意识到文化产品对社会的影响力,并且要积极引导和塑造社会价值观。
也要对文化产品进行审查和引导,避免过度商业化和过度娱乐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还强调了文化产品的普及性。
他们认为文化产品应该能够普及到整个社会,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享受。
对于当代文化产业来说,这就意味着要提高文化产品的可及性,降低文化产品的门槛,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也要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对当代文化产业提供了很多启示,包括要警惕商业化趋势、关注艺术质量、善于利用大众媒体、引导社会价值观、提高文化产品的可及性等方面。
这些启示不仅有助于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对当代文化产业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对当代文化产业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b9b2a5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ec.png)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对当代文化产业的启示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一群学者,他们针对当时德国的文化变革,通过对传媒与大众文化进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文化工业”理论。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当代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从娱乐化、商品化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些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所提出的“文化工业”理论表明,当代文化产业存在着明显的娱乐化倾向。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消遣活动,人们将文化商品视为一种娱乐方式。
这一点在当代文化产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无论是电视节目、网络平台还是游戏厂商,它们都致力于不断开发新的娱乐产品,以满足受众的消遣需求。
我们可以看到,当代文化产业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提供有趣、娱乐性强的文化产品,以吸引观众或用户的注意力。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揭示了当代文化产业的商品化特征。
他们认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已经被商业化的方式所主导,这种商业化的过程导致了文化价值的丧失。
这种观点对当代文化产业同样适用。
当下的电视、网络和娱乐平台都是商业实体,它们的目的是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来赚取利润。
文化产品的价值往往被其商业化的特征所决定,而不仅仅是其内在的文化内涵。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当代文化产业中,商业成功往往成为了衡量文化产品质量和价值的重要指标。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也提醒我们关注当代文化产业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他们指出,大众文化是一种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威胁,因为它削弱了人们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能力。
对于当代文化产业而言,意识形态问题同样是需要引起关注的。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品的普及和使用已经成为了影响和塑造公众意识的重要力量。
我们需要审慎对待当代文化产业,关注其中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倾向,积极引导和塑造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当代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试析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再认识(一)
![试析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再认识(一)](https://img.taocdn.com/s3/m/cf082206453610661ed9f456.png)
试析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再认识(一)论文关健词:文化工业文化控制法兰克福学派通俗文化论文摘要:“文化工业”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控制形式,它使艺术丧失了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功能。
文化工业是资本主义社会语境的产物,中国当代通俗文化不同于文化工业。
对这一理论不能机械搬用。
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进行文化批判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文艺界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介绍、传播已逾多年。
但是,近年理论界在对我国大众文化及一些文艺现象进行分析时,存在着机械套用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倾向,对创作语境不加分析,把作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大众传媒创作的情况一概斥之为“文化工业”作品。
这不仅是对批判理论的一种误读,而且也是对创作界的一种误读。
我们有必要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进行一次新的梳理,对它的内容和理论性向加以重新定位,以便在对相关问题作探讨时,保持一种清醒的态度和认识。
“文化工业”这一概念肇始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甚至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文艺理论,如果离开其赖以支撑的哲学根基,都无法得到真正的理解和阐释。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认为,作为资本主义文化危机重要表现的工具理性的膨胀和主体的衰落是西方社会发展史上启蒙精神畸形演变的产物。
“启蒙”与“神话”相对。
神话源于人类早期生活,神抵是统治人的自然的象征,人类因无力征服、支配自然,而把自己无法理解和解释的东西归因于神这种虚幻的力量。
启蒙则是追求一种能够驾驭自然的知识形式,旨在把人从恐惧和迷信中解放出来,这不窗是神话的解毒剂。
但是,在启蒙精神中滋生出来的科学技术,把启蒙推向了极端,它不仅成为人统治自然的得力工具,而且人类靠它所创造的物的世界即“第二自然”,反过来成为奴役人、压制人的发展的东西。
把人类从自然的栓桔中解放出来的启蒙精神又亲自把人们送进了它一手挖掘的工具理性的陷阱,走向它的反面,成为新的“神话”,由进步变成了退步。
反思费斯克:如何理解大众文化的抵抗诗学
![反思费斯克:如何理解大众文化的抵抗诗学](https://img.taocdn.com/s3/m/f9f9f70e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3a.png)
反思费斯克:如何理解大众文化的抵抗诗学
李桂全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5
【摘要】抵抗诗学是费斯克对大众文化理论价值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费斯克认为,大众在大众文化文本的消费过程中通过与日常生活相关点的结合,创造出新的意义和快感,新产生的意义与快感使大众在微观层面和符号层面能够形成对宰制性力量的疏离、抵抗、冒犯等诸种能动性。
事实上,这种理论假设是值得怀疑的。
梳理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抵抗诗学的具体层面,清理费斯克论证路径中意识形态批判与普遍价值发生的断裂,审视快感抵抗和符号意义抵抗的有效性,是揭示抵抗诗学作为价值论设失落的有效路径。
【总页数】9页(P148-156)
【作者】李桂全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3;G112
【相关文献】
1.操纵与抵抗:大众文化的辩证法——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
2.双重聚焦:财富的流通与意义的流通——费斯克的大众文化抵抗理论
3.费斯克论激进艺术的保守性——费斯克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前提
4.费斯克论激进艺术的保守性r——
费斯克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前提5.大众文化中的微观政治学——以约翰·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为分析文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法兰克福学派反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反对大众文化的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6b733263f5335a8102d22064.png)
对法兰克福学派反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评析赵义平【摘要】: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法兰克福学派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主要特征,并揭示出其屈从的利益动机和执行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功能,为深入分析资本主义文化现象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但同时,法兰克福学派在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辩证的态度,也造成了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学派,曾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过全面而深刻的理论批判,内容涉及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等多方面内容,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其中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中最富特色的主题之一。
下面,本文将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进行系统的考察,并对其中的理论得失进行简要的评价。
一.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提出1.大众文化的提出。
法兰克福学派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
本文所探讨的大众文化批判是指狭义上的文化讨论,仅涉及法兰克福学派对作为艺术或审美形式的文化的讨论。
从历史上讲,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开始于本世纪30年代后期。
在这个时期的西方社会,娱乐工业蓬勃兴起、大众传播媒介迅猛发展,新兴的文化工业给整个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新观念、新时尚,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的精神面貌,这些都导致了法兰克福学派把眼光转向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模式的研究和评价。
2大众文化的概念。
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批量生产的艺术品等。
它寄生于大众传播技术,融合了艺术、商业、政治、宗教与哲学,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与心理,造成资本主义无所不在的文化氛围,并在高度专业化和分工日细的社会,使人们通过消费娱乐来松弛自己紧张的身心,恢复体力并忘记烦恼和痛苦。
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探究r——以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为例
![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探究r——以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0327c2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4.png)
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探究r——以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为例郭城【摘要】对意识形态的批判研究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同文学生产之间的关系尤其引起他们的重视.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意识形态批判的最突出贡献在于文化工业理论的提出.赫伯特·马尔库塞作为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中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抑制性状态、高雅文化抑制性的俗化趋势以及性领域的俗化趋势和该趋势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三方面阐释了他的意识形态理论,他的主张中鲜明地体现出了法兰克福学派对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解和批判态度.【期刊名称】《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8)003【总页数】6页(P60-65)【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文学;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作者】郭城【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 1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1赫伯特·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之一,他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深远影响。
国内学界对他的理论的研究也为数众多,最早在1978年国内就已经出现对有关法兰克福学派学术思想的著作以及论文的译介,这一年《哲学译丛》刊发了三篇相关论文,分别为G·克劳斯著、燕宏远译《法兰克福学派评介》、T.I.奥伊则尔曼著、郭官义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和“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以及赫伯特·马尔库塞著、伯幼、任荣译《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
同年,徐崇温在《国外社会科学》发表文章《关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流派和观点综述》。
法兰克福学派以及理论家马尔库塞开始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当中。
马尔库塞的著作以及国外学者研究马尔库塞的著作开始出现大量译介成中文,如《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1987年)、《单向度的人》(刘继,1989年)、《审美之维》(李小兵,1989年)等。
此后,对马尔库塞理论思想的研究始终未曾断绝,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更是呈现出显著增长。
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认识
![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12042af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16.png)
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认识[摘要]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要数法兰克福学派。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学派始终不停地发展活动,扩散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个学派的影响已经扩展到许多西方国家乃至一些东方国家。
本文阐述了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认识,特别是对大众文化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做出了一些分析比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特点以及对这个学派批判理论的看法。
[关键词] 大众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欺骗性;操控性【】 B089.1 【】 A 【】 1007-4244(2013)06-149-2一、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具有继承性(一)“批判理论”继承性的体现“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大众文化批判”还是“意识形态批判”都是一种继承性的批判。
它是经由马克思、再到卢卡奇以及葛兰西等人的思想产生之后,才发展到法兰克福学派的。
因为马克思的哲学体现的是一种批判精神,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正是由于这种“批判精神”是一切哲学的功能和价值所在,所以才能够推进社会的发展。
而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现代的社会需要革命,但又认为马克思的许多基本原理已经过时,他们承袭了卢卡奇的观点以后,又对马克思主义在各个方面进行了批判性的探索。
最后,由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社会提出了各项领域的批判。
它的理论结构与马克思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法兰克福学派接受了马克思否定资本主义的理论,以及关于人道主义、异化劳动、人是实践的存在物、人的劳动本质等思想。
但是,更直接的还是源于卢卡奇等人创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理论无疑给予了法兰克福学派重大启示。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得出了革命中与资产阶级争夺意识形态上领导权、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重要性,这一想法启发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关注到了无产阶级意识领域。
”从而可以说,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是一种继承性的批判理论,它继承的不只是字面上的意义,更多的是继承了这种“批判”的精神,因此,该学派的批判理论在新的时代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
文化工业批判的再批判
![文化工业批判的再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2d58ed73168884868762d649.png)
文化工业批判的再批判陆扬2012-1-29 10:00:32 来源:《社会科学》(沪)2011年2期内容摘要:文化工业理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生产的一种批判,它的典型语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和美国。
离开这两个典型语境,一切批判或将是无的放矢。
文化工业理论对大众文化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等一系列质疑,中间或有精英主义意识作祟,但是一定程度上是在警示文化产品本能快感和艺术快感之间的分野。
比较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用斯图亚特•霍尔的术语来看,文化工业理论应是把意义的生产定位在编码一端,反之伯明翰学派则是将之移位到了受众解码一端。
文化工业理论应是低估了大众媒体受众的主体意识,虽然,判定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已是明日黄花,也还为时过早。
关键词:文化工业;阿多诺;标准化;伪个性化;霍尔作者简介:陆扬,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图分类号:I1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1)02-0180-07一、文化工业理论“文化工业”一语,按照阿多诺本人《文化工业再思考》一文中的说法,最早当是他和霍克海默在1947年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中使用的。
阿多诺告诉读者,他们在初稿里用的是“大众文化”这个术语,但是最终改成“文化工业”,以便从一开始就跟“大众文化”倡导者对这个术语的阐释划清界限:所谓大众文化纵然有种种不是,毕竟还是自下而上、自然而然从大众之中产生,是为大众艺术的当代版式等等。
但是“文化工业”这个语词的意味,就不同了,对此阿多诺作如下说明:文化工业将陈旧熟悉的东西熔铸为一种新的特质,它的所有分支当中,产品都是为大众消费所设计,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此种消费的性质,故此,多多少少都是有计划制造的。
各个分支在结构上如出一辙,或者至少是彼此契合无间,井井有条被纳入一个几乎是天衣无缝的系统。
当代的技术能力以及经济和管理的集中程度,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文化工业自上而下,有意识将它的消费者整合成一个模式①。
大众文化的政治功能——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
![大众文化的政治功能——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https://img.taocdn.com/s3/m/163db82e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c.png)
大众文化的政治功能——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陈立旭
【期刊名称】《学术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等否认大众文化政治上的进步性,认为大众规避性的或狂欢式的快感,仅仅发挥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他们一方面试图充当大众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又倾向于贬低其为之代言的大众.费斯克试图重新解释大众的力量,将之视为一种尚未开发的社会资源,以推动社会的变革.他归纳了社会变革的两种模式,即激进模式和大众模式.大众文化的政治是进步的而非激进的,是微观政治而非宏观政治.社会变革的大众模式虽然不是以推翻统治权力为直接目的,但是没有它就不可能有激进的社会革命.费斯克的观点代表了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等分析大众文化政治的另一种视野,它是可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参考和借鉴的一种理论资源.
【总页数】8页(P36-43)
【作者】陈立旭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浙江,杭州,3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2%D0
【相关文献】
1.操纵与抵抗:大众文化的辩证法——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 [J], 陈立旭
2.操纵和抵抗: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再审视——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 [J],
陈立旭
3.贫乏性与互文性:大众文化的辩证法——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 [J], 陈立旭
4.理解和界定大众文化——费斯克与其他思想家的分野 [J], 陈立旭
5.大众文化语言: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 [J], 陈立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操纵和抵抗: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再审视——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
![操纵和抵抗: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再审视——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https://img.taocdn.com/s3/m/ca9535e081c758f5f61f674f.png)
其 三 , 体 同社 会主 体相 互 识别 , 主 主体 问相互 识别 ,
主 体对 自己识 别 ; 四, 想像 状 况 当作实 际状况 , 其 把 主 体承 认 自己是什 么 , 按此 去 行动 。 并 阿尔 都塞 的意 识形 态理 论 , 尤其 是他 的 “ 体 ” 主 概念 , 表 了与 文化 主义 范式 不 同的另 一种 文化 研 代 究 范式 , 即结 构主 义 范式 。 照这 种 范式 , 化 不是 按 文
维普资讯
( ( 宁波市委 党校 学报) 0 8年 第 4期 中共 )2 0
哲
学 与
文 化
操纵和抵抗: 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再审视
费斯 克 与 法 兰 克 福 学派 等 的 分野
陈立 旭
( 中共浙江省 委 党校 社会 学文化 学教研部 , 浙江 杭 州 3 0 1 ) 10 2
的关 系 而摒 弃 了经济 决 定 论 : 经济 基础 决 定政 治 和
意识 形态 , 时也 依赖 于政 治和 意 识形态 , 以之 作 同 并
果说 , 传统 的统治 是一种硬 性 的或血腥 、 暴 的统 治 , 残
为 自身 存在 的条件 。 比如 , 古代 社 会 的政 治体 制 是
它把人的基本需要 以及像体育和娱乐之类需要减少
现存 社会 秩序 的顺 从 意 识 。如 霍克 海默 和 阿 多诺所
说 ,文 化工业 的每一 个运动 , 不可避 免地 把人们 再 “ 都
功 能 。阿 尔都 塞 通过 重 新 界定 经济 基 础和 上层 建 筑
现为整 个社会所 需要 塑造 出来的样 子 , 但是精 神 的简
大众文化的政治功能_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
![大众文化的政治功能_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https://img.taocdn.com/s3/m/cbc419697e21af45b307a881.png)
费斯克以大众文化研究而著称。
他的一个重要尝试就是要阐明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这点是与文化研究的传统同条共贯的。
文化研究的焦点在任何时候都受制于当时的政治事态,其主要工作被认为是对政治的干预。
如凯尔纳所说,“对于意识形态、控制和抵制、文化的政治等的研究将文化研究引导到了对于处于权力结构里的文化产品、实践和体制等的分析,同时表明文化怎样既为控制提供手段和力量,也为抵制和抗争赋予种种策略。
这一政治性的焦点进一步地强调了文化的效应以及文化产品的受众的作用。
”[1](P63)费斯克把政治理解为一种总是对抗着的各种力量之间的斗争过程,也总是有关缔约联盟、有关界定并重新界定何为对抗的事务。
[2](P198)与此相应,他的大众文化政治也是一个范围相对宽泛的概念。
政治并非仅仅局限于直接的社会行动,那只不过是冰山的尖顶,坐落在更为隐形却非常真实的政治化意识之上。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大众潜藏的政治意识会冲破表面,显形为社会层面的政治行动,而这正是费斯克关注的焦点所在。
他试图探究的是,大众文化在政治上是反动的还是进步的?大众文化进步性的政治潜能可以何种方式打破社会的表层?宏观政治(macropolitics )与微观政治(micropolitics )之间,激进的(radical )和进步的(progressive )思想与行动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正是在这些问题上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形成了鲜明的分歧,从而提供了分析大众文化政治潜能的另一种视野。
一、大众文化政治:问题的提出费斯克关注大众文化政治潜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众文化政治经常遭受误解。
对一些思想家来说,大众狂欢式的快感仅仅发挥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文化工业所许可的受抑制的表达快乐和忿恨的方式,最终仍有助于维持现行的社会权力结构。
他们也否认符号的或内在的抵抗的政治效应,认为这些抵2010年第3期大众文化的政治功能———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陈立旭作者简介陈立旭,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教授(浙江杭州,310012)。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一)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一)](https://img.taocdn.com/s3/m/600a57a0b9d528ea81c77963.png)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一)论文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文化工业论文摘要: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认为,资本主义文化日益商业化与工业化,使人们丧失了对现存社会反抗的能力,成为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
这一理论是当前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它也存在着某些缺陷,有待重构。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曾对大众文化进行过深人批判,其中的“文化工业论”是他们的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
霍克海姆与阿多诺于在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把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与对于工具理性的批判联系起来,指出启蒙的核心就在于用科学化的、综合化的、工具化的理性来控制自然,把自然从神话中解放出来;但同时,人们对这种理性控制的盲目崇拜,将启蒙精神推至极端,使理性成了用来制造其它一切工具的一般工具。
启蒙理性为了达到对自然的统治,追求知识的普遍性和统一性,把一切都归到了纯粹的量,消除了物质的差异。
数字成了启蒙的规则,从而把思维与数学混淆起来,剥离了知识自身所具有的意义。
启蒙精神在依靠知识对自然的统治过程中,技术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技术成为知识的本质。
技术不仅成为统治自然的工具,而且成了人统治人的工具。
这样,启蒙理性对自由、公正、平等的追求却导致了对人性本身的压抑和扭曲,甚至为了效力于现存制度而疯狂欺骗群众。
这样,启蒙理性也就成为新的统治人的工具。
不仅如此,启蒙理性还造就了人们的顺从意识,使人们形成了程式化的思维方式,越来越象机器一样生活。
由于工具理性盛行,资本主义的文化也堕落成为商品文化,这种文化受价值原则的支配,成为可以大规模生产和复制的特殊商品,文化的创造变成了文化的生产,导致了文化工业的产生。
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霍克海姆与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所创造出的“大众文化”,已经完全丧失了文化本身应具有的特点,使文化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也就是说,文化被商品化了,文化工业所创造的化关系状态。
文化工业的出现使得文化产品按“标准化”、“一律化”模式大批量制造,结果必然是文化产品丧失其应有的创造性和个性,个性的迷失则带来了“伪个性化”的盛行。
2019考研新传:批判学派的主要知识点
![2019考研新传:批判学派的主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3edb222c5da50e2524d7ffd.png)
一、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1922年由卢卡契和科尔斯首先提出与创办的,得名于它的诞生地——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这一研究所是后来学派的组织基础,又称“社会批判学派”,主体机构是1923年成立的社会研究所。
该学派与经验学派有着根本分歧,集成了德国哲学思辨传统,集中研究商业化体制下的文化工业以及资本主义的文化统治本质,属于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1.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都以宣扬人道主义异化论而著称)第一代:霍克海姆、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第二代:本雅明、哈贝马斯2.学派代表观点该学派认为,意识形态具有操纵、欺骗和辩护功能,这种观点集中体现在该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提出的“文化工业”理论中,该理论力图解释资本主义技术统治的本质。
哈贝马斯被认为是该派第二代旗手,他的一系列著作揭示了当代传媒如何被注入商业模式、成为制造品牌舆论的工具,他将这个过程称为传媒的“再封建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弥漫着精英主义和悲观主义气息,他们对现在工业文化的深刻批判,表现出他要担当文化救赎的使命,但这种批判仅囿于观念领域而导致实践方面的缺失。
尽管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国家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并联系社会思想因素对其加以大量分析,但该学派无意于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秩序。
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1.学派由来这一学派也称为“伯明翰学派”因其大本营设在伯明翰大学而得名,文化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成为“意识形态研究”。
该学派是传播学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中有影响的重要分支学派。
20世纪50年代新左派掘起部分开拓了文化研究的空间。
媒介文化与亚文化的发展亦成为20世纪60年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脉络,70年代女权运动及新右派的兴起,对文化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
80年代,撒切尔保护主义的盛行,引发了这一学派对种族问题的思考。
而到了90年代,*运动登上历史舞台,“同志研究”驱使文化研究再次将研究领域扩展。
2.研究方法与内容(1)研究方法:文本分析(textanalysis)和受众调查。
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思考
![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cb019d05fbfc77da269b173.png)
内容摘要:论文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文化全球化资本论文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文化全球化资本对于文化工业理论的渊源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一些分歧。
大多数学者认为,法兰克福学派是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理论的始作俑者。
但有的学者指出,最早涉及“文化工业”问题的是马克思,虽然他并没有提出过“文化工业”概念。
如在谈到雇佣劳动使得“我的活动成了商品,我完全成了出卖的对象”时,马克思说:“一切所谓最高尚的劳动一脑力劳动、艺术劳动等都变成了交易的对象,并因此失去了从前的荣誉。
全体牧师、医生、律师等,从而宗教、法学等,都只是根据他们的商业价值来估价了。
”[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同一种劳动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
例如,密尔顿创作《失乐园》得到5镑,他是非生产劳动者。
相反,为书商提供工厂式劳动的作家,则是生产劳动者。
·····一个自行卖唱的歌女是非生产劳动者。
但是,同一个歌女,被剧院老板雇佣,老板为了赚钱而让她去唱歌,她就是生产劳动者,因为她生产资本。
”[2]可以说,马克思的确涉及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商品化、文化市场化现象,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但是很显然,马克思所探讨的还不是依托科学技术的、具有工业生产模式和意识形态“同化”功能的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是文化商品化、文化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法兰克福学派正是针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化状况,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影响下,最早提出文化工业理论的。
1947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合著了《启蒙辩证法》,在该书的《文化工业:作为欺骗群众的启蒙》一文中,阿多尔诺认为“大众文化”(massculture)一词模糊而不准确,应该用“文化工业”(culturalindustry)这一新术语取而代之。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文中并没有给文化工业下明确的定义,只大致提出它指涉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对当代文化产业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对当代文化产业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b61ed5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0a.png)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对当代文化产业的启示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和文化批评学派,其“文化工业”理论对当代文化产业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对当代文化产业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主要由哈贝马斯、阿多诺和马尔库塞等学者提出,他们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产业已经变成了一个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化系统。
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不再是为了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和知识需求,而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创造利润。
这一理论对当代文化产业提出了警示并提供了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揭示了当代文化产业的商业化特点。
在当代社会,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已经成为商业活动的一部分,文化产业已经被商业化和产业化。
大规模生产、标准化、商业营销和利润导向成为了文化产业的主导特征。
这一商业化特点使得文化产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受到了限制,大众审美和文化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提醒我们注意文化产业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他们认为文化产业的娱乐产品和大众传媒对大众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产业通过精心设计的娱乐产品和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行了塑造和引导,这会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包括价值观的转变、观念的消费化和社会凝聚力的削弱等。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指出了文化产业对消费者的影响。
他们认为,文化产业不仅仅是简单地向消费者提供文化产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产品对消费者进行塑造和引导。
文化产业的商品化和营销化使得文化产品成为了商品,而消费者也成为了文化产品的消费者。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文化产品往往成为了一种消费文化和精神消费的手段,消费者的文化审美和需求也受到了商业化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对当代文化产业进行批判和改造的启示。
在面对当代文化产业的商业化、意识形态化和消费化特点时,我们需要思考怎样才能够重塑文化产业的传播方式、文化产品的制作方式和文化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推荐下载】浅谈哲学基础嬗变的双重逻辑
![【推荐下载】浅谈哲学基础嬗变的双重逻辑](https://img.taocdn.com/s3/m/25af860467ec102de3bd8920.png)
[键入文字]
浅谈哲学基础嬗变的双重逻辑
以社会批判理论着称的法兰克福学派从20世纪20、30年代之交建立至今已经历了80多年的历程,主要表现为三个时期,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浅谈哲学基础嬗变的双重逻辑。
从启蒙辩证法到为承认而斗争,每一时期都表现为理论的转向与哲学基础(方法)的变动,从三个时期的显性与隐性的理论转向与哲学基础嬗变进行双层考察,可从整体上把握批判理论的重要特点、分歧以及内在逻辑。
早期批判理论:从启蒙辩证法、否定性走入体系性颠倒与乌托邦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立场和政治主张强调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深刻危机:晚期资本主义的统治愈来愈依赖于操作意识和文化工业,无产阶级也被富裕社会的消费控制所同化,异化的普遍存在导致了批判意识的消失,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服务于神秘化和普遍性,因而他们将其意识形态批判扩大到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精神文化现象的批判。
因此,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以自由为目标,
1。
从欺骗到和解——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态度的深层解读
![从欺骗到和解——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态度的深层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8fbdae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f0.png)
从欺骗到和解——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态度的深层解读李潇云【摘要】Frankfurt School critical attitud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s inseparable from its historical situation at that time: the hardships of Fascism, the rise of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cognitive model of Marxism. However, the inner working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is from deception to reconciliation. Maybe we can understand bet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n why Frankfurt School insists on critical attitude to the cultural industries.%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抱有批判态度离不开其当时特定之历史境遇:法西斯主义的磨难、美国大众文化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模式。
然而,文化工业的内部运作却是从欺骗到和解,从这一角度或许更能理解法兰克福学派何以对文化工业持批判态度。
【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0)001【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欺骗;和解;批判【作者】李潇云【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昆明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6法兰克福学派,简言之,即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相关的一群德国知识分子。
该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2月30日希特勒上台,遂迁移美国纽约并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回迁德国。
在当时,曾有为数不少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者进一步拓展了批评的理论视野,由经济决定论的社会学理论转向了对社会、历史与文化的整体性研究。
文化控制与文化抵抗:两种文化研究理论的比较
![文化控制与文化抵抗:两种文化研究理论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4cd2c0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66.png)
文化控制与文化抵抗:两种文化研究理论的比较
章辉
【期刊名称】《长白学刊》
【年(卷),期】2016(0)6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致力于揭露宰制性意识形态的虚假,伯明翰学派寻找社会变革的主体;前者着眼于权力的控制,后者瞩目于在地文化的抵抗。
两种文化研究理论的文化观念、研究方法和关注重点的差异导致其对大众文化看法迥异。
比较两者的异同有助于深入理解当代文化研究的思想资源。
【总页数】8页(P128-135)
【关键词】文化研究;文化工业;大众文化;意识形态
【作者】章辉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4
【相关文献】
1.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现代主义文化的比较——关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文化理论研究 [J], 李华
2.中日文化的跨文化比较与研究--基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J], 李燕
3.文化抵抗与工人阶级文化重塑--兼论英国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文化理论的现实意义 [J], 胡小燕
4.理论与经验:介入大众文化的两种路径——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的比较研究 [J], 杨击;
5.“泛越文化”与“原越文化”论——试论中国百越文化与东南亚、大洋洲群岛周邻文化比较研究之理论框架 [J], 陈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一按照一些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的观点,文化工业构筑起了资本主义思想观念的天罗地网,以其特定的意识形态要素潜移默化地取代了群众的思想,使个体心甘情愿地被纳入资本主义机器的运转过程之中,从而调和了群众对社会的不满和怨愤,培植了他们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顺从意识。
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说,“文化工业的每一个运动,都不可避免地把人们再现为整个社会所需要塑造出来的样子,但是精神的简单再生产过程,在这方面不会造成进一步发展”。
55《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建经济存在的条件。
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界定为个体与实际生存状况的想像性关系的表现,“人们在意识形态中表现出来的东西并不是他们的实际生存状况即他们的现实世界,而是他们与那些在意识形态中被表现出来的生存状况的关系。
”其二,个人接受询唤,把社会当作承认欲望的对象,即另一主体,并向它屈从,并经过投射反射成主体;其三,主体同社会主体相互识别,主体间相互识别,主体对自己识别;其四,把想像状况当作实际状况,主体承认自己是什么,并按此去行动。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尤其是他的“主体”概念,代表了与文化主义范式不同的另一种文化研究范式,即结构主义范式。
按照这种范式,文化不是某一社会集团的客观经验,而是一个意义和经验的领域,通过它,社会现实被建构、被生产、被阐释。
霍结构主义的巨大活力在于对“决定性条件”的强调。
这提醒我们,在任何特例分析中,如果不真正坚持命题双方之间关系的辩证法,即人们“在不是由他们创造的条件基础上创造历史”,就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种天真的人道主义,随之带来的必然后果,就是庸俗的大众政治实践。
“事实上,‘人们’可以意识到他们的处境,能组织起来去与之斗争并改变它们——没有这一点甚至连任何积极的政治都不可想象,更不要说去进行政治实践了;但这一事实并不能消除对另一事实的认识,即男人们和女人们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被安置为中介的代理人。
‘知识的悲观主义、意志的乐观主义’与简单地肯定英雄主义相比,是一个更稳妥的理论起点。
结构主义能使我们开始思考——像马克思坚信的那样——那种不止建基于还原的‘人们’之间关系的结构关系。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而被剥夺了除自由地屈服之外的所有自由的主观存在’。
根据这种悲观的观点,意识形态必然使我们成为我们自身的奴隶。
”阿尔都塞用另一种形式的决定论他的意识形态概念没有给人们表示异议、进行抵抗、反对霸权等留下足够的空间,就此而言,其与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的观点,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二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范式曾经对文化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伯明翰中心的第三任主任理查德・约翰生就这样界定文化研究的对象:“我所用的关键词是‘意识’和‘主体性’,而关键的问题现在也存在于二者之间的某处。
对我来说,文化研究是关于意识或主体性的历史形态的,或者是我们借以生存的主体形态,甚或用一句危险的压缩或还原的话说,是社会关系的主观方面。
”按照卡瓦拉罗的说法,在福柯那里,权力的运作是和凝视的动力学分不开的。
据福柯考察,在前现代社会掌权者通过展示它们自己来为其权力做宣传,以使那些弱势者敬畏并臣服。
而在现代社会,权力是相对隐蔽的,通过看见一切而又保持自己不可见来控制人们。
现代社会依靠的是监视而非展示。
“现代制度的中心是那种全景监狱的结构:一个理想的监狱(其建筑法则也可以用于学校、医院和兵营的建筑)应是,每个囚犯都处于他/她所无法看见的观察者(observer)的持续不断的凝视之中。
”按照莫尔维的看法,好莱坞叙事性电影提供了快感的两种主要形式:窥淫和认同。
窥淫指的是来自于观看的性愉悦。
这种快感的极端形式是成为窥阴癖,观看者窥淫的“变态”就是变成一只“偷看的公猫”。
窥淫的快感依赖于观看者与被看事物的距离。
电影观众通过情景或文本而进行偷看,通过观看把另一个人当作性刺激的对象,并从中获得快感。
除了从窥淫中获得快感外,观众还从认同过程中获得快感。
在与银幕认同过程中,窥淫过程中存在的距离和间隔消除了,自我和影片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
观众几乎变成了影片中活动的一部分。
莫尔维说,在通过两性的不平衡而得以组建的世界中,观看的快感已经分裂为主动/男性与被动女性。
首先是摄影机在拍摄情景中观看女性演员:虽然技术是中立的,但它通常由男性来控制,因此,镜头所呈现的基本上是一种窥视的、男性视角的“观看”。
其次,在电影叙事中的女性角色通常在两个层面上发挥功能:一是电影中男性角色的“观看”,透过镜头/反镜头拍摄,女性角色通常成为男性角色凝视的客体或色欲的目标;二是观众席上男性观众的“观看”,这种观看模拟前面两种“观看”,一是观看摄影机所看到的,二是随着男性角色的视线去观看女性。
在电影叙事中,女性通常是男性快感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被追逐、被观看的对象;而男性无论是作为影哲学与文化5758《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片中的角色还是观影者,都是积极主动的。
在观看过程中,男性观众通过共享叙事本身中男性角色的观看和快感并与他认同而被整合进叙事之中。
他们不仅在男性角色成功的追逐行为中体验到快感,而且还像在镜像中一样确认了一个更优美、更完善、更强大的自我。
然而,另一方面,费斯克又充分地意识到,关于以法兰克福学派和阿尔都塞为代表的那一类关于意识形态的解释,仍然只告诉了我们整个故事的一部分。
因为,这一类解释只关注了宰制集团的权力,仅仅假定了、却并未置疑统治意识形态操纵策略的成功性,更未注意到从属者的抵抗因素,而正是这些抵抗使得统治意识形态的胜利从来都是局部的、暂时的。
首先,那些古典的主体性理论(无论是社会意义上的还是心理分析方法),都强调有利于支配者的各种矛盾的化解:他们根据宰制性力量的胜利,来解释社会主体性的建构。
这些理论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一种相对统一的、单一的社会主体,或意识形态中的主体。
费斯克注意到,近期有关游牧式主体的理论所想像的社会行为人,乃是游走在各种主体之间,到达新的位置,而这些新的主体位置,可能并未消除先前位置的痕迹,而是以旧的主体位置为基础或是在其上而得以建立。
费斯克以“观看麦当娜表演”为例以说明这一点。
观众既可以是一个父权制的主体,从而在麦当娜色情的身体上,发现偷窥的快感,同时也可以是一个“后”父权制或“反”父权制的主体,从而在她对我偷窥癖的挑战当中,以及这种挑战声称要给予我的“权利”当中,发现快感。
显然,费斯克所说的这种有关游牧式主体的理论所想像的社会行为人,乃是迥然不同于那种本质主义的、仅仅被统治意识形态询唤的、屈从式的、单一的“主体”的。
其次,费斯克认为,无论是法兰克福学派还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都对统治意识形态无所不在、毕其工于无形的现象,解释得十分清楚,但也因此忽略了或低估了其所遇到的阻力和必须面对的抗争:“尽管阿尔都塞也许会对抵制作出理论说明,他所有的理论上的精力却都用在对意识形态的阴谋进行揭示上去了,而法兰克福学派在他们的方案中也没有为抵制实践或规避实践作出考虑。
”所以,女权主义的电影理论“只能对支配的过程作出解释,并且就其本身而论,很容易与阿尔都塞式的视角相适合”《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进行的分析,即可能发掘这些冲突及反抗的轨迹及其意义,但这些文本所透露的冲突或反抗意涵是否被接纳或有所行动,则有待民族学上的研究了。
”“世纪消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推广无阶级性的新神话,强有力地援助了收编工人阶级的进程,并且更加紧密地将工人阶级与发财致富的信念结合起来。
甚至反对派的和批判的文化形式也可以进入市场(想一想安迪・沃尔〔Andy Warhol〕或‘性手枪’乐队〔Sex Pistols〕),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文化工业的发展似乎注定要消解马克思视为源于社会物质基础的社会变革。
”文化工业在给人们娱乐的同时,往往也会试图向人们传输主导的意识形态,支持有关爱情、英雄主义、家庭、阶级结构、性别、历史的被确定的看法,正如托马斯.沙兹(T.Satz)所说,“在整个好莱坞的历史中,各种团体,从州检查部到道德协会到非美活动委员会所做的努力都是试图控制那个讲坛,把它们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它,一般来说,它们要求好莱坞投射一个甚至更为简单化的、赞成社会的美国形象。
”然而,金融经济与政治结成的这种意识形态联盟,并不意味着它们不会经受大众的规避和抵抗。
费斯克援引霍尔的话说,大众文化研究的开始处,往往就是“遏制与对抗的双向运动,这在大众文化内部常常是难以避免的”。
土著居民特别欣赏美国电影《第一滴血》中的男主角,把他看成反抗和抵制的象征,这种解读方式就不是来自统治的意识形态,而是来自这些土著居民的政治和文化斗争环境。
他们将兰博(Rambo)解读成第三世界的代表,并把主要冲突理解为存在于兰博和白人官方阶层之间。
这一系列意义,显然与他们对白人、后殖民父权主义的体验有关。
这些土著居民也在兰博与被兰博营救的囚犯之间,生产出部落关系或血族关系,这比围绕着东部-西部轴线所结构出的民族主义关系,更切合他们自身的社会体验,因为在澳大利亚的监狱场所,澳洲土著居民的确占有与他们的人口比例极不相称的庞大数量。
与此形成对照,罗纳德・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大概会从截然不同的旨趣当中,获得他自己的意义和快感,当他称赞《第一滴血》中所传达的那种剽悍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时,他的意义和快感显然来自于文本的倾向性的、霸权式的意义和快感,并且服务于他本人的政治目的。
而土著居民的意义和快感则是切身相关的、功能性的、抵抗性的,是从文本中,而不是由文本生产出来的。
利用电视广告创作游戏时的淫秽歌谣,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的文化行为,是对电视的授权性的、创造性的、对抗性的回应。
在这个过程中,无权者盗用统治意识形态的部分内容,用来为他自己的,通常是对抗性的或颠覆性的需求服务。
从《豪门恩怨》(Dal-las)中解读出对父权制资本主义的批判,从《囚犯》中发现对机构权力的冷漠无情的暴露,这些在费斯克看来都不是随便地牵强附会。
这就意味着,虽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导意识形态的利益,产生和制约着文化工业,它可以很好地融合进文本的常规套路与话语之中,却难以囊括文本的所有构架。
如果要想使文本受到那些因社会地位与主流意识形态而具有疏离感的大众的欢迎,文本就必须包含对立与反对意识形态的痕迹。
“文本的叙述结构和话语的等级化也许会试图作出偏向统治阶级的解决方式,但不同哲学与文化59《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时期的阅读可以揭示出,这种解读方式比传统文本分析所认为的还要脆弱。
事实上,文本要在范围广大的读者中流行,就必须在一个极具危险性的支点上维持住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它的众多对抗力量之间的平衡”。
在大众文化研究中,一个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意识形态总是意味着“统治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辩护体系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