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其对策》范文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与深入,不仅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利,也深刻影响着当地意识形态的安全。
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机遇1. 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互联网的普及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捷性。
过去,由于地理、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传播渠道有限,对外界的了解也相对滞后。
而现在,通过网络平台,人们可以快速获取各类信息,增强了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2. 文化交流的加强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更好地展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加强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提升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教育资源的共享互联网教育资源丰富,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可以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水平,为意识形态的安全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1. 网络意识形态的复杂性互联网信息的多样性使得网络意识形态呈现出复杂性。
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在网络上交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2. 网络谣言的传播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些不实信息、网络谣言容易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对当地居民的意识形态产生负面影响。
3. 网络犯罪的威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犯罪问题也日益严重。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限制,更容易受到网络犯罪的威胁,如网络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等。
四、对策与建议1.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政府应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体系,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同时,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6期.和少英.和光翰.[2].腾飞中的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民族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2年2期.斯琴.[3].暨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点.《民族文学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3期.[4].三峡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点简介.《三峡论坛》.2012年4期.[5].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 《语言与翻译》.2012年1期.[6].三峡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三峡论坛》.2011年5期.[7].内蒙古民族大学硕士学位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期.[8].试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汉语听说教学的文化导入——以民族大学教学实践为例.《民族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6期.焦玉琴.[9].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硕士学位点简介.《满语研究》.2003年1期.[10].六十年历程辉煌的成就.《民族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1期.王满特嘎.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彝文典籍《阿诺楚》研究——兼论灰姑娘型故事源流.作者:黄鑫.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大学2006(学位年度)[2].论语言安全与民族文化安全.被引次数:4作者:艾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南民族大学2009(学位年度)[3].楚方言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作者:孙凤霞.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南民族大学2009(学位年度)[4].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被引次数:4作者:李洁.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大学2006(学位年度)[5].崖城军话研究——海南少数民族语言包围中一种近代官话的源与流.被引次数:1作者:刘春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南开大学2011(学位年度)[6].满语副动词研究.作者:刘婧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黑龙江大学2015(学位年度)[7].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被引次数:32作者:吴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大学2006(学位年度)[8].东南亚华语生存状况比较研究.作者:向晓璐.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南民族大学2006(学位年度)[9].坚守与超越——新疆少数民族双语作家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冯冠军.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新疆大学2006(学位年度)[10].纳西东巴经《给死者换寿岁》字释及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孔明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西南大学2007(学位年度)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师承影响.胡岚曦,2009第七届[7]朝鲜诗家论钱谦益诗评及诗歌创作.王国彪,2009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朝鲜韩国学[8]关于语言使用国情调查研究的几个问题——以基诺族语言使用个案调查研究为例.戴庆厦.罗自群.田静.金海月.吴铮.蒋光友.时建.邱月.赵敏,2006中国语言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9]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须重视三种模式的建设.苗东霞,2007民族语文国际学术研讨会[10]西双版纳新傣文字符的标准化与键盘布局.杨琴芳,2008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学术研讨会。
新媒体时代网络对少数民族文学传播意义探析
新媒体时代网络对少数民族文学传播意义探析作者:姜媛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30期摘要:新媒体时代,民族文学和文化的传播平台除了传统媒介,还有能连接更多人群,传播各类型文化的网络媒体。
通过这些媒介,网民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了解学习到民族文化,实现了民族文化跨空间和跨时间传播,也使隔代传播成为可能,作家和读者的关系也发生着变化。
关键词:网络;传播;文学网络的出现,网络文学的诞生,使得文学传播方式呈现口头传播、书籍传播、视听传播和网络传播多种方式相互并存和渗透的态势。
在这些传播形式当中,网络传播的空间是最大的。
少数民族文化网站、博客、微信公众号等是少数民族文学传播、民族文化在网络上展演的主要平台。
新媒体时代,网上创作和网上阅读文学作品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成为这个时代特有的“文学生活”方式。
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围绕“网络文学”而展开的一切成为了普通大众“文学生活”的重要内容。
网络对文学的传播有两个层面,第一是网络把文学作品送到读者手中,使读者得以阅读到作品。
第二是网络传播了作品的内涵,为文学形象的构建拓展了空间。
“网络文学生活”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人们在参与“网络文学生活”的过程中就进入到了另一个与现实社会相连,又有所不同的社会中。
人们把网络当作了一种生活的平台和场所,这个平台上的文学作品就变成了大众生活中的一部份。
一、网络扩大了文学作品创作和传播的范围。
文学作品的传播形式有口头传播、书籍传播、网络传播几种。
每一种传播形式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几种传播形式之间又可互相弥补。
口头传播是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来进行传播,传播内容多受传播者的掌握。
书籍传播是利用印刷品传播文学作品,读者可以慢慢品读,但缺少互动的过程,读者只能自己独享。
而通过网络传播,读者可以和网络社区的成员即时分享,只要愿意,作者也可以分享对作品的看法,和大家一起讨论。
而网络传播具有直接性、无限复制的特点,作品可以在网上大量的传播,没有印刷、出版、运输、销售环节,只要有网,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快速的找到,大大提高了传播速度和范围。
网络文学之我见(大学语文论文素材)
我想,对一个作家来说,完全可以用一种平静的心态来面对网络的出现,即便它如同海潮般汹涌而来,我们依然可以一如既往地思索和写作。
生活在照常进行,网络决不可能淹没了一切。
只要人性没有变,只要人类对美、对爱、对理想和幸福的追求没有改变,那么,文学的本质就不会改变。
不管科技如何革命,不管书写的工具和传媒如何花样翻新,文学仍将沿着自身的规律走向未来。
——赵丽宏《网络会给文学带来什么》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出现不到10年,便已形成了波涛汹涌之势。
与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任何人都不可忽视的文化景观一样,网络文学也成了一种任何人都不可忽视的文学景观。
这种文学景观在萌芽状态时并没有引起文坛的重视,常常被视为泡沫化的或灌水的游戏之作。
主流文学对之大有不屑一顾的意味,也没有什么评论家出来对这种文学景观进行认真的思考,更不用说从文化哲学的层次上进行系统的学理性研究。
但人们的观念总是被事实所改变的。
当网络文学在近年来出现了一批有模样的作家,一批有模样的作品,而且一年比一年更有模样的时候,这种景观就越来越逼近了人们的理论视野。
人们再也无法对一种读者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的文学景观视而不见,而那种视而不见的心态除了说明观念跟不上文学发展的客观形势,再也不具有表达贵族式的优越感的意义。
对最严厉的批评家来说,他可以瞧不起网络文学的具体作品,以至那些最优秀的作品,但却不可以不对这样一种日益强大的文学现象予以高度关注。
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网民的队伍正是迅速成长,网络文学的阅读群也随之迅速壮大。
这样一种前景已经越来越清晰,以至网络文学已经出现了由文坛的边缘向中心逐渐突进的倾向。
对于这样一个既是文化动向又是文学动向的事实,从理论上作出回顾和前瞻的必要性日益强烈。
如果我们由于理论的思辨性和典雅性而对这一平民化的文学现象视而不见,那么这将是理论的迟钝而不是它的骄傲。
对网络文学而言,一种文化性审视比一种审美性审视更加重要,因为,网络文学首先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然后才是一种新的文学现象。
网络文学利与弊论文范文怎么写
网络文学利与弊论文范文怎么写网络文学论文范文篇一:《浅谈网络文学对思想政治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上开始流行起一种新兴文化,即网络文学。
它主要是指创作者依靠网络平台来发表一些自身的故事,通过网络的开放性来获得其他网友的参与和评论,这种文学形式不具有功利性,它主要是创作者的一种自我表达方式。
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一、网络文学的特点(一)网络文学作品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统的文学作品主要依靠纸质出版物进行传播的,传播速度较慢,受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信息开始依靠网络进行传播,网民在电脑前就可以了解各类信息,而且伴随着网民网络阅读习惯的形成,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网民的阅读,从而很容易红遍整个网络。
如著名网络作家痞子蔡就是依靠网络文学而一举成为网络当红作家的,他在1998年通过网络连载的形式将《第一次亲密接触》展现给了大陆及港、澳、台的网络读者,获得了广泛网民的追捧,从而掀起了网络文学的风潮。
而众所周知的网络连载作品小月月事件也是依靠网络在短时间内红遍了整个网络,作品中的主角小月月也遭到众多网友的膜拜,一时间小月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与传统文学作品相比,网络文学在传播速度上有着绝对优势,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广泛网民的认知,并成为一个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从而得到传统书刊的吸收和采纳。
(二)创作自由大部分的网络文学作品是由众多普通网民创作的,他们可以去网络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自我满足。
作者在创作作品过程中十分自由,可以随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使得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十分自然,贴近人们的生活。
比如之前在网络上十分流行的小说《鬼吹灯》,它主要讲述了盗墓者在盗墓、探险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离奇的故事,这种创作题材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很难见到,极大地激发了网民的阅读兴趣。
正是因为网络文学作品在创作上具有极大的自由性,才使得网络文学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
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现代中国的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宝库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与变迁,不仅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也通过与汉族文学的交流融合,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化。
本论文从四个方面来阐述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一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发展;二是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的交流和融合;三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主题和特点;四是少数民族文学的未来与挑战。
一、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发展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各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自古以来就有发展的历史,如蒙古族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藏族《册亨译经》等。
但是,现代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席卷全国,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背景。
少数民族文学也开始了语言转化的历程,从原先的口头传说、歌谣、诗歌等文学形式,逐渐走向书面文学。
1949年以后,中国的各民族开始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少数民族文学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和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为少数民族文学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立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文艺组织和文学期刊,如内蒙古《草原》,新疆《人民文学》等。
这些期刊不仅为少数民族作家提供了展示作品的平台,也促进了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交流。
二、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的交流和融合在历史上,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就已经开始。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周作人、郑振铎等人的《蒙古民间故事集》《回民民间故事集》都是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文学进行的传承和发扬。
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文学和汉族文学的交流更加频繁。
此时期,不仅有许多汉族作家关注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学,也有许多少数民族作家通过学习汉族文学来寻找新的表现方式。
而在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开始了融合发展的历程。
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学融合了汉族文学的写作技巧和新的主题,使其文学表现更加纯熟与精彩。
小论文范文参考
小论文范文参考《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文学以其开放、互动、快捷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和作家,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网络文学的特点、对传统文学的冲击和对当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网络文学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
在网络文学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作者,发布自己的作品,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
这种开放和互动的特点打破了传统文学的门槛,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文学创作和传播中来,丰富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
同时,网络文学还具有快捷的特点,作品可以迅速传播和获取反馈,这为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动力和机会。
其次,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产生了冲击。
传统文学一直以来都是通过纸质书籍来进行传播和阅读的,而网络文学则以电子书、微信公众号、小说网站等形式进行传播。
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使得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作品,大大提高了阅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因此,传统文学不得不面对来自网络文学的竞争和挑战,传统出版业也在逐渐受到网络文学的冲击。
最后,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文学的兴起使得文学创作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作家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作品的风格和题材也更加多样化。
同时,网络文学也为一些边缘化的文学题材和群体提供了更多的表达空间,使得文学更加丰富和多元。
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也为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以其开放、互动、快捷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和作家,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文学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传统文学的传播方式和阅读习惯,也为当代文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学将继续对当代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文学创作和传播的重要力量。
现状·症候·发展——中国网络文学对外传播研究
D0I:10.16551/ki.1002-1809.2021.02.0042021年第2期当代作家评论21现状•症候•发展—中国网络文学对外传播研究徐兆寿巩周明一、网络文学对外传播的发展与成就在2001年,处于萌芽期的网络文学便以“单打独斗”的海张。
前身“中文学协会”将部分小说(如《魔士英雄传说》,宝著,2000年)向海: ,其面向的受众主要集中于海外华语群;2002年,宝创立了中文网,开了中文学、的运作之路;2004年,等阅读率先开文学的海;介,向全世界出的文学作品版权; 2005年,言材的网络文学作品开出,(龙)的《灭》《》翻译成泰语,并在泰国出版;2006年,备受读者好评的《鬼吹灯》系列译成越南语、韩语、英语等语种,开在发售;同年%&也开始在越南开文学市场。
2008年至2014年,我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进入积累期,在东南亚地区逐渐拓宽市场。
2010年,出版商开始从中国大量购买“女频”网小说版权$的性普及,我络文学海外传播开籍翻译的单一传播方变为海外读口碑传播。
2014年,我文学逐渐打开了欧美市场,Wuxiaword、Gravity Tales等由海外自发翻译的网络文学传播网站逐步建立,置了阅读时评、等一系列功能,一定程了海外爱的阅读体验。
2015年至2017年,我文学对外传播真正进入发展期$2015年,俄语、英语等语种的译网站开步建立。
2016年,国家下发%关于开展2016年文学原创作介活动的通知》,助文学发展,文学传播的提出文学出海,造我国主导的文学(文集团海外传播2.0战略)。
2017年,际正,成为我文学对外传播最专业、最重要的传$ 2018年至今,我文学开入新阶段。
推文技首创智能AI网络文学翻译系统(funstoa.vi),原先人工翻译1小时的千字文, AI智能翻译只需1秒,同成低至原先的百分之一,文学对出效率大幅提高,其翻译效率甚至赶超谷歌翻译。
2018年,阅文技开画的海出,以文学的现给海外受众。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综述
神 州 文 学
少数 民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网络 文学研究综述
石 曼婷
中南大 学 湖南长 沙 4 1 0 0 8 3
摘要: 互联 网络为 少数 民族文学拓展 了新 的生存 空间 , 但 意义》 ⑨ 是相 对比较切 近本选题 的论文 。 马季在《 网络时代的少 对 少数 民族 网络文 学① 的研究是 中国文 学研 究诸 领域 中一 个 数 民族文学》 中指出在某种程 度上 , 少数 民族地 区成 为网络传 尚待进 一步发展 的薄弱环 节。 目 前, 专家和学者一 方面侧 重对 播革命 的最大受益者 。文章从 网络 以新方式培育 民族 文学 新 网络 与 民族 文 化 传播 关 系的研 究 ; 另一 方 面是 综合 性 介 绍 、 总 人 , 民族网站成为聚集少数民族作 家的阵营 、 网络 上的未来之 结和展 望 网络时代 的 少数 民族 文学。 从整体上看 , 少数 民族网 星 、网络拓展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空 间几个方 面探究 网络时代 络文学研究成果数量较 少,研 究者也还 未对其进行 全面深入 的少数 民族文学 ; 《 网络时代 的民族文学 生态 》阐述了在互联 的研究。 网媒体变革 中 ,少数 民族文学创作理论研究 和文学传 承的发 关键词 : 少数 民族 网络 文学 研究综述 展, 网络以新的方式培育 民族文学新人 , 民族 网站成 为团结 民 族 作家 的阵营 ,网络拓展 民族 文学理论研 究的空 间等问题 ; 中国网络文学依托互联 网技术 的成熟 而逐 渐发展 繁荣 , 《 网络 时代的 民族 文学 创作》 则是在 “ 网络 时代” 的大背景下 , 至今 , 对汉语 网络 文学 的研究也将近有二 十年 的历程 。 网络文 研 究少数民族作 家文学 出现 的新 的气象 和景 观。马季这 四篇 学影响 力的 日益扩 大引起文学界 专家和学者 的关注 和探究 。 论文篇 幅不 长 , 导致其分析也未能深人 , 只是 对部分民族文学 据统计 , 截止 2 0 1 2年 7月 , 中 国大陆共 出版 网络 文学 与文化 网站的现状做了大致 的罗列和梳理 ,勾 勒出了少数 民族 网络 研究丛 书 7套 , 出版 网络 文学研究理论 专著 6 8部 , 发表期 刊 文学的总体 面貌 , 但其视角新颖 , 在少数 民族 网络文学研究方 网络文学论文 1 2 6 6 篇, 网络文学研究博 士论 文 l 4篇 , 硕士论 面 有 整 理 和 首 发 之 功 。 文1 5 9篇 , 2 0 0 4年 以来网络文 学会议论 文 1 0 5篇 , 2 0 0 5年以 综上所述 ,相 比较于民族 文学 与网络文学研究 中的其它 来 网络 文学 、 博客 、 论文 6 4 篇, 人大复 印资料 全文转载 网络文 领域 , 少数 民族 网络 文学是一个 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的领域 。 学论文 8 3 篇② , 可谓硕果 累累。 国内学界对于少数 民族 网络文 目前 , 少数 民族 网络 文学研究成果数量少 , 可供研究的原始资 学 的研究基本从 以下两个方 面展开 : 料也 比较稀缺 , 大都需要从零发掘整理 。从 整体 上看 , 研究 者 首先, 侧重对网络与民族文化传 播关系的研究 。 也还未对少数 民族网络文学进行条理清晰 、全面 系统 的深 入 内蒙古大学吴艳的《 网络传播与 民族文化重塑 》 从多元文 研 究 。 化共生互渗与文化重塑 、 交互性和开放性 与文化重 塑 、 文化 资 注释 : 源重新配置与文化重塑三个方面论述 了网络传播与 民族文化 ① 结合少 数 民族 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定 义 ,将 少数 民族 网 重塑的关系。云南师范大学的庄晓东发表一系列论文 和著作 络文学划分为三类 :一类是指 已经存在 的经过 电子扫描或人 探究网络与民族文化的传播关 系 , 如《 网络传播与 云南少 数民 工输入 等方式进入 互联 网络 的少数 民族作 家创作 的作 品; 一 族文化 的现代 建构》@ 、 《 云南少 数 民族文化 民间 网络传播研 类是指 由少数 民族创作 家在互联 网上直接发表 的文学作 品 ; 究》 @ 、 《 文化认 同与少数 民族 电子 网络媒介 》 等。 《 文化认 同与 另一类是指互联 网上用少数民族文字创作 的作 品。 少数 民族 电子 网络媒介》 ⑤ 将 民族 文化认 同置于一个 多民族交 ② 数据来源 :中南大学欧 阳友权 , 2 0 1 2 年 7月在 湘潭 大 往和对话 、 互 相激荡影 响的场域 中予 以考察 , 指 出网络在民族 学公开讲座公布 的数据。 文化认知 、情感表达等方面都为少数 民族文化认 同提供 了场 ③庄 晓东 : 《 网络传播 与云南少数 民族文化 的现代建构》 , 域; 《 网络传播与云南少数 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 》把 网络媒介 科 学出版社 2 0 1 0年版 。 及其激发 的社会文化变迁置 于云南少数 民族文 化现代建构的 ④庄 晓东,尹 忠槐 : 《 云南少数 民族文化 民间网络传播 研 理论背景下考量 ,分析和研究 网络传播与 云南 少数 民族文化 究》 , 《 中国少 数民族地 区信息传播 与社会 发展论丛 ( 2 0 0 9年 的现状 与趋势 、 冲击与影响 、 机制 与规律 。 刊) 》 , 2 0 1 0年。 其次 , 合性介绍和展望 网络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学。 ⑤ 陈静静 ,庄 晓东 : 《 文化 认 同与少 数 民族 电子 网络媒 侗族作家潘年英 的《 互联网上的侗族文学》 剖析文学新人 介》 , 《 中国人 民大学学报 ̄ 2 o o 9年 第 2期。 在 网坛上肆无 忌惮利用 网络 的 自由原则 和无限空间挑战传统 ⑥ 马季 : 《 网络时代 的少 数 民族 文学》 , 《 中国民族》 , 2 0 0 9 和权威 的现状 , 但并未对互联网上的侗族文学作深入探 究 , 而 年 第 1期 。 是着 重表 达对 互联 网导致侗族 老一代作 家受到冷落 以及文学 ⑦ 马季 : 《 网络 时代 的民族文学 生态》 , 《 民族文 学研 究》 , 权威 和经典 的光辉 形象骤然 暗淡 的忧虑 。暨南大学姚新 勇的 2 0 0 9年第 l期。 .
苗族文化论文范文3篇
苗族⽂化论⽂范⽂3篇苗族酒⽂化论⽂⼀、合江五通⽯顶⼭苗族酒的类别⽯顶⼭⼜名“⽯⿍⼭”,因⼭顶有⼀巨⽯似钟⿍⽽得名,⽯顶⼭,⼭⾼⾕深,常年⽓温较低,冬季寒冷,是合江苗族的集居区。
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候因素,⽣活在这⾥的苗族同胞通过饮酒促进⾝体发热从⽽御寒、舒经活⾎、焕发精神。
此外,由于苗族同胞热情好客的性格,酒也就成了他们过节、喜⽇祝贺、好友相聚、欢庆丰收等必不可少的助兴饮品。
合江五通苗族饮酒⼏乎全是⾃酿⾃饮,家家户户都能酿制各种酒,如“⽶酒”、“⽟⽶酒”、“⾼粱酒”、“红苕酒”等。
“⽶酒”,也就是⽤糯⽶发酵⽽成的原汁⽔酒,含糖量⾼,酒精浓度低,不易醉⼈,喜爱饮者会觉得⾹甜可⼝,是苗族同胞解除疲劳、清⼼提神的最佳饮料,他们常常将⽶酒作为⽤餐时的⼀种饮料,除⼩孩外,喝上⼏碗也不会醉倒。
这种⽶酒,除了⾃家饮⽤外,苗族同胞在家有来客时以酒招待客⼈,以表⽰欢迎之情。
除“⽶酒”外,苗族同胞在⽣产实践中,探索和掌握了⽤多种原料酿制酒的技术,主要⽤粮⾷⽣产的酒包括“⾼粱酒”、“⽟⽶酒”、“红苕酒”等。
⼆、合江五通⽯顶⼭苗族酒具的使⽤酒是⼀种特殊的液体,当苗族同胞有了液体的酒,为了要饮⽤它,就必须有⼀种载体、容器⽤来饮酒。
由于苗族同胞酿酒和饮酒历史悠久,饮酒器具纷繁复杂,形成了⼀部⽩酒器具历史,展现着丰富多彩的酒⽂化。
受⽣产⼒⽔平的限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采⽤的酒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
因此,在历史的早期苗族同胞在盛酒时主要⽤⽜⽺⾓制品、⽊制品、陶制品、⽵编制品以及葫芦制品等,⽽在饮酒时器具有⽜⾓、⽺⾓、陶坛、陶罐、⽵筒、⽵制过滤酒槽、⽊碗、葫芦、⼟烧料杯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同胞采⽤的酒具也与时俱进,开始采⽤如玻璃杯之类现代⽂明特⾊的酒具。
三、合江五通⽯顶⼭苗族饮酒的各种称谓苗族同胞喜爱饮酒,在不同的节⽇、场合有着不同的称呼。
如“拦路酒”、“进门酒”、“嫁别酒”、“迎客酒”、“送客酒”、“双杯酒”、“交杯酒”、“上⼭酒”、“发丧酒”、“叫⼈酒”、“交⽣酒”、正堂酒”、“清明酒”、“⽉半酒”、“年饭酒”、“引客酒”、“恭维酒”、“交礼酒”、“媒⼈脱离酒”、“夫妻和睦酒”、“灯杆酒”、“卷门酒”等等。
如何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与现代文化融合
如何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与现代文化融合在当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还能丰富现代文化的内涵,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的普及使得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传播和传承空间受到挤压;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传承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
为了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与现代文化的融合,首先需要加强教育。
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少数民族地区,应当在学校教育中增加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双语人才,使他们能够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传播。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文化活动,如举办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赛、文化展览等,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传播创造更广阔的平台。
例如,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制作和播出有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节目和作品。
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同时,鼓励少数民族作家和艺术家利用新媒体进行创作和传播,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与现代文化的融合,还需要创新表现形式。
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如电影、音乐、舞蹈、戏剧等,可以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比如,将少数民族的传说故事改编成电影或动画,用现代音乐手法演绎少数民族的传统歌谣,以现代舞蹈形式展现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等。
通过这些创新的表现形式,能够让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更好地融入现代文化生活,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网络文学发展论文(8篇)
网络文学发展论文(8篇)第一篇:网络文学影视作品发展问题分析摘要:本文在调查研究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旨在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使网络文学在中国经济、文化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网络文学;影视作品;现状;问题;对策一、中国网络文学现状20世纪末期,著名导演张艺谋等人曾经主导过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电视作品的热潮。
其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结合,取得了巨大成功。
近几年,主导影视题材主流的却又变成了网络文学作品。
据统计,到2023年底共有114部网络小说被著名影视导演购买了版权,这些作品涉及仙侠、悬疑、古装、现代和民国等内容,已经拍成电视剧的有九十部,摄制的电影共有24部。
在网络小说作品改编热潮中,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版《何以笙箫默》和贺岁片《匆匆那年》的热播;前几年大热的电视剧《步步惊心》,最近也曝光了同名电影首版的预告片;《盗墓笔记》正在尝试收费收看的模式。
《鬼吹灯》《华胥引》等同名电视剧及电影版本正在等待上线。
这些影视市场的“宠儿”都是由热门网络小说改编而成,同一部作品往往拍完电视剧再拍电影,且两者相隔时间都不长,这也成为近期影视改编的一个特点。
二、网络文学影视作品的具体表现形式纵观国内网络文学影视作品的发展,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下:一类是现有文学作品经过电子扫描仪或手工录入等方式发表在网络上被改编成影视剧;一类是网络们直接在相关原创文学网站上发表的各各体裁的文学作品直接由编剧改编成影视剧;还有一类是通过电脑创作或通过软件自动生成的文学作品受到网友普遍欢迎后被改编成影视剧;第四类是几个或更多的,还有的是几百名网民一同创作的接力小说被改编成的影视剧。
网络文学影视作品市场与互联网发展同步,它伴随着互联网而迅速成长,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
网络文学影视作品有形式多、即时性和互动性强等特点。
网络文学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引起了国内文学界乃至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论文一、隐匿与发现:缘自民间的书写姿态1.母语体验与民族精神对于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十分重要可以肯定的是,网络的兴起与快速普及,不仅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而且几乎一夜之间将古老的族群观念和传统习俗晾晒在现代数字化信息桌面之上,逼使偏远山地文化与发达都市文化近距离对视、交流与磨合,促成汉民多元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处于紧张啮合状态,进而唤起少数民族作家“以新载体说老故事”的言说冲动和新奇感受。
所以说,“网络出现之后,各地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整体上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为造就文学新人开辟了一条新的航线。
在某种水准上,少数民族地区反而成为这次传播革命的最大受益者。
一根网线缩短了他们与文化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改变了民族创作的生存空间,巨大而无形的网络为新生一代少数民族作家心灵还乡创造了条件。
具体到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本身,作家主体的姓名符码、题材选择、母语认同、民族精神等无疑是必要而可靠的辨识维度。
限于篇幅,这里只讨论关乎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民族身份的两大核心指标:一是外在的母语运作,二是内在的精神期盼。
少数民族网络作家的语言认同表现为三个基本层面:单一民族母语认同、汉语共同语认同和汉民双语互译认同。
对于包括部分网络作家在内的年轻一代的少数民族作家而言,一般都有较高学历,出于民族自觉或母语崇拜,常常或不时用母语创作。
有些民族作家坚持用母语方式走网络和纸质双边写作的道路,但多数作家更愿意采取将网络母语文学翻译成汉语纸质文学正式发表或出版的方式。
以藏族作家为例,毛尔盖桑木旦、土登尼玛、昔扎、益西泽仁、列美平措、扎西班典、次仁顿珠、章戈尼玛、根丘多吉、白玛娜珍、才旺瑙乳、旺秀才丹、牧丹、端智嘉、格德嘉、克珠、司徒、央珍、唯色、奔嘉、俄邛、班果等老中青作家中,大多都有双语创作体验,其中的部分青年作家在传统纸质文学和现代网络文学创作中均有实绩,有力推进了当代藏语文学的发展。
这表明,网络文学仅仅少数民族传统文学创作方式的时代延伸,而并非部分学者所想象的那样———是对原有文学传统的彻底颠覆。
隐含在民族语言背后的则是更为深沉的民族精神。
按照通行的理解,狭义的民族精神是指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等精神现象的综合体。
对当代少数民族网络作家而言,首先要有最基本的民族感情,唯其如此,方能以全部身心拥抱民族生活,传扬民族精魂。
“傈僳人民信息港”网站上的《我们是谁?》这样描述自己的民族记忆:“我们是一群傈僳族青年,来自无论是听来还是看来还是走来都非常遥远的地方。
那是一个抬头一线天,低头一线江,脚下一线路的地方,是我们的祖先和我们的父辈和我们的儿时伙伴们生生不息的地方。
虽然我们身在城市,但我们的心依旧在我们的山寨,在我们的家乡,在我们的民族。
”①其民族情怀溢于言表,读来自然、真切、温暖。
当然,在尊重少数民族网络作家民族感情的同时,也应戒备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不当表达,以免过于沉重乃至变形的民族心理扭曲了本来健全的民族体魄。
2.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是个业已开端但尚不尽如人意的文化之旅无论如何,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是个业已开端但尚不尽如人意的民族文化之旅。
换言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但也存有一些无可回避的问题。
在克服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继续拓进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事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总体上说,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与中国网络文学一样充满希望。
除网络文学本身的自律性发展外,相关他律性推进措施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新闻出版总署将网络文学纳入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范围;鲁迅文学奖已经向网络文学敞开大门;国内相关单位已举办多次网络文学研讨会;网络文学正式成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
目前,中国网络文学联盟、中国青年网络文学联合会、中国网络诗歌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等已经相继成立并开展工作,中国民族文学网建网十余年来成效显著。
二○一三年十月三十日,中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宣告成立,中文在线董事长童之磊任校长,莫言应邀担任名誉校长。
这标志着网络文学作者得以由纯粹“自发式”创作阶段,步入“职业化”运作旅程。
同时,继浙江网络作家学会、上海网络作家协会成立之后,中国作家协会拟于年内组建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大陆如此,台湾在一九九○年代中期以后也陆续成立了山抹微云文艺专业站、尤里西斯文社、椰林风情、自己的房间、全方位艺术家联盟、台湾网路诗实验室、触电新诗网等文学网站,蔡智恒及其《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更是将诸如响葫芦、涩柿子、向阳、代橘、大蒙、白灵、海瑟、苏绍连、李顺兴、须文蔚、林群盛、衣剑舞等带入多媒体、超文本网络文学的殿堂。
不过,网络文学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可以预期的前景并不能漂白其当下存有的问题,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自然不能例外。
因为市场经济体制、网上写作模式和网站现行运行机制的共同制约,网络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的自我化、审美趣味的娱乐化、写作题材的类型化、表达技巧的粗鄙化、市场运作的商业化、民族身份的模糊化等,已经成为防碍网络文学深度掘进的现实瓶颈。
我们不妨将包括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在内的整体性网络文学症候概括为“五化”:虚幻化、浅薄化、粗糙化、趋利化、去民族化。
网络文学崇尚玄幻,想象奇诡,偏好穿越,趋近世俗,但远离当下生活实际,存有明显的逃离、梦幻、虚脱色彩,总体上缺乏现实关怀、问题意识和救赎设计。
网络让人个性绽放,书写自由,但门槛偏低,把关不严,时有暴力色情。
与此相关,各大网站追名逐利,比学赶超,改编成风,盗版泛滥,致使各自为阵,无序竞争,整合乏力,精品不多。
不仅如此,对于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而言,还出现了民族性持续弱化的“去民族化”倾向,主要体现为观照视野从区域性到国家化、书写语言从民族性到汉语化、习得机制从自在性到体制化、精神向度从本土性到时尚化。
藏族作家“心有些乱”(藏名扎西茨仁,汉名洛兵)是个名副其实的多面手———音乐、小说、绘画、电视剧,都很出彩。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他的歌曲《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梦里水乡》、《丢手绢》、《选择坚强》、《这一次我是真的留下来陪你》等,对其网络作品《护士小雯》、《青色片段》、《今天可能有爱情》、《天才及疯狂的冷漠:致罗琦》、《长发盈空的日子:致潘劲东》、《伤逝悼高枫》、《那一夜的烟花:张国荣》、《雪村:游戏人生的快乐》等则相对陌生。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去民族化症状,一方面彰显了民族文化交互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某些不利于民族文学区域化、民族化、多样化生态传承的现实隐忧。
二、特色性与经典化:对于文学史的三重建构“网络文学能否进入文学史,回答是肯定的。
作为一种体量巨大、影响长远的历史性存有,网络文学客观上丰富了文学史的内容;作为一种价值性存有,网络文学拓展了文学史的逻辑原点;作为一种功能性存有,网络文学则赋予文学史以更为开阔的意义空间和思维视阈……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一翼,网络文学有充足的资质进入当代文学史的场域,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还应该构建‘网络文学史’。
”①网络文学可以入史,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当然也能入史。
从特色化与准经典性的应然立场出发,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于当代文学史具有三重建构功能。
1.回到民族文学现场:强化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当代意识新中国成立后,陆续组编了相关族别文学史,出版了若干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或少数民族文学史论著作。
但在中国总体文学史亦即全民族文学史的浩繁书写中,以下“三大缺席”长期存有:一是少数民族文学缺席;二是港澳台文学缺席;三是网络文学缺席。
直到一九九七年,张炯等人主编的《中华文学通史》(全十册)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后修订为十二卷本《中国文学通史》,江苏文艺出版社二○一一年版)才一定水准上弥补了前两大缺憾。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出场,不仅进一步填补了中国文学通史的缺憾,而且直接强化了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当代意识乃至民族特色。
“六○后”藏族网络作家“阿里狼客”(藏名旺秀才丹)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家班进修,现任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副编审。
早期在纸媒发表文学作品,二○○四年创办藏人文化网并任总监,先后担任天涯社区、天涯诗会等多家文学论坛版主,建有多个个人文学博客,发表诗作《大树》、《鲜花与酒徒》、《梦幻五章》、《平原的黄昏》及随笔《一代人的人文生活写意》等大量网络作品。
一九九九年策划成立西藏妙音工作室,以“朝觐心灵的圣地”为理念,策划、拍摄、编辑、出版《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书系》、《圣地梵音》等藏族文化书籍和音像制品。
二○○七年与藏人文化网总编辑才旺瑙乳做客新浪,接受关于藏人文化网及藏族文化的访谈,并与万玛才旦联合出版莲花生大师传记《大师在西藏》。
这是一位有着清醒民族意识和强烈民族现场感的作家,其纸质作品、网络文学和一系列藏族文化实践活动彼此联动,互为印证,为藏文化的阐扬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相对而言,这种自觉回到民族现场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家还有:藏族作家刚杰索木东、嘎代才让(“西部藏人”)、白玛娜珍、梅卓,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沙布和、萨娜,苗族作家杨昌祥,瑶族作家唐玉文,满族作家金子,土家族作家米米七月等。
这些少数民族作家通过网络文学方式在主流文学的边缘地带虔诚坚守着自己的民族记忆,他们的作品因此具有了某种“抵抗遗忘”的悲壮气质。
但是,毋庸讳言,目前这类作家数量偏少,大多年轻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家除少数民族出身外,创作题材、主题、语言都严重汉化或去民族化。
但也出现了另外一种有趣的现象,汉族作家的网络文学作品反倒蕴含着浓郁乃至深沉的少数民族文化意识。
最突出的例证莫过于《藏地密码》的问世。
汉族作家何马出生在藏区,前后深入西藏十年之久,二○○八年在网络上集纳式发表关于西藏自然、文化、社会的“百科全书式的小说”《藏地密码》,以至于很多人都误以为他是藏族作家。
这说明,走进少数民族生活现场绝非少数民族作家的专利,汉民作家已经形成合力开创民族文学新局面的共识。
同样令人欣慰的是,少数民族文学的网络化空间日渐拓展,原有网站持续改进,新建网站快速成长,就连《民族文学》也推出了网络版,甚至用汉、蒙、藏、维、哈、朝六种文字同时发行。
凡此种种,预示着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春天即将到来!2.重建多元文学秩序:优化当代文学史的结构布局网络文学毫无疑义地隶属于当代文学的界域。
从逻辑层面排序,少数民族网络文学首先应该是文学,其次应该是少数民族文学,再次才应该是少数民族网络文学。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于当代文学史结构布局的优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补足原有文学板块,修正传统写作体制,确立新型文学秩序。
首先是补足原有文学板块。
如前所述,中国当代文学史原有体例中,少数民族文学和网络文学严重缺席,造成当代文学史结构布局的不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