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pdf
当代文学论文范文-当代文学论文选题

当代文学论文范文|当代文学论文选题随着我国时代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文化意识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社会思想形态的变化,推进了我国文学产业发展,当代文学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现当代文学课堂中的运用探析摘要:多层次教学法是突破固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其在现当代文学中的运用,是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
将多层次教学法运用于课堂分层定位、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中,不仅能建构起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高效课堂,更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掌握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多层次教学法;现当代文学;教学互动模式中国现当代文学本应是一门富有学术活力的课程,但实际教学中一直延续单一授课模式,教师多按传统教学方式授课,很难兼顾学生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以致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因而,将多层次教学法理念引入现当代文学课堂已成为一种趋势。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多层次教学法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来诠释就是因材施教,具体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员]。
多层次教学法既可有效解决多样化需求与单一培养模式间的矛盾,也可使学生更快更早地发现自己的兴趣,确定发展方向。
一、多层次教学法在分层定位中的运用分层定位是多层次教学法关键的第一步,科学分层能为逐渐展开的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实践证明,开学一月后分层较为科学有效。
这段时间里,学生对此课程有了一定了解和把握,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有明确就业方向的学生,更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喜欢文学创作的学生,希望提高写作技巧及鉴赏能力;走考研深造之路的学生,更愿意提高思辨能力。
学生明确自我方向的同时,教师也对学生的能力兴趣有了全面了解,能更精准地指导后续工作。
随后,学生填写自我能力测试表,上报兴趣专长,由教师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最终根据专业性质及分层条将学生分为三组:(一)教学能力培养组;(二)创意写作组;(三)学术交流组。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题目中国现当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1.阿Q“精神胜利法”的心理学分析2.《阿Q正传》中的丑陋人性3.《伤逝》和《寒夜》爱情悲剧比较研究4.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比较论5.《狂人日记》的解构主义特征6.《狂人日记》的反讽叙事7.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穿越——鲁迅《狂人日记》的叙述学解读8.社会学场域中的悲剧之痛——鲁迅《祝福》之还原性解读9.论鲁迅小说的叙事伦理10.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11.鲁迅小说创作中的疯癫意象透视12.鲁迅小说中人物“死亡”现象初探13.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分析14.论鲁迅《野草》的原罪意识15.郁达夫作品中的忏悔意识16.沉沦与救赎——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情欲描写17.颓废——郁达夫悲剧小说的美学形态18.冰心与庐隐之比较19.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20.论《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21.论曹禺早期剧作中的基督教意识22.《雷雨》的神秘命运色彩探微23.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曹禺的影响24.家的梦魇——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25.曹禺前期戏剧中的人性剖析26.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如繁漪、陈白露、花金子、愫方等)27.蘩漪悲剧成因的心理探析28.试论曹禺剧作的“出走者”人物系列29.论《骆驼祥子》中的戏仿叙事30.高觉新和汪文宣比较论31.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村少女形象32.色彩、意象与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33.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比较论34.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宗教情怀35.从《受戒》看汪曾祺的佛教文化意识36.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独创性37.试论汪曾祺的传统性38.论张贤亮小说的女性情结39.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寻根”情结40.千古文人侠客梦——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与义41.论池莉市民小说中的“日常生活理想”42.阿城《棋王》的叙述学分析43.论阿城小说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44.莫言小说运用色彩词的特点45.“酷刑”与审美——论莫言《檀香刑》的美学风格46.论残雪小说的窥视心理描写47.两种病态人格的心理透视──论张爱玲与残雪笔下的母亲形象48.余华小说中死亡意象分析49.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50.《白鹿原》中的宗法文化研究51.论王安忆小说叙事策略。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考题及问题详解整理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考题及问题详解整理版一、选考题1. 《呐喊》题目:分析鲁迅在《呐喊》中如何通过人物塑造揭示社会问题。
2. 《边城》题目:试论沈从文在《边城》中如何运用湘西风情表现人物性格。
3. 《家》题目:从家族伦理角度分析巴金在《家》中的创作意图。
4. 《围城》题目:探讨钱钟书在《围城》中如何描绘都市知识分子的生活困境。
5. 《平凡的世界》题目:论述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如何展现中国农村的生活变迁。
二、问题详解1. 《呐喊》(1)鲁迅在《呐喊》中如何通过人物塑造揭示社会问题?答:《呐喊》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通过多个短篇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鲁迅在作品中通过人物塑造揭示了以下社会问题:①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个体精神的压制;②在《阿Q正传》中,通过阿Q这个典型的小人物形象,揭示了国民精神的弱点;③在《孔乙己》中,通过孔乙己这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④在《药》中,通过许仙和白素贞的故事,揭示了封建迷信对人们生活的危害。
2. 《边城》(2)沈从文在《边城》中如何运用湘西风情表现人物性格?答:沈从文在《边城》中以湘西风情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展现了人物的独特性格。
以下为几个例子:①翠翠:她纯真、善良、坚韧,代表了湘西女子美好的品质;②翠翠的父亲:他是一个充满爱心、忠诚善良的人,代表了湘西男性的责任感;③船夫:他勤劳、朴实、乐于助人,体现了湘西人民的善良和友好。
3. 《家》(3)从家族伦理角度分析巴金在《家》中的创作意图。
答:巴金在《家》中以家族伦理为主线,通过描述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以下创作意图:①批判封建家族制度对个体命运的束缚;②表现家族成员在封建制度下的悲剧命运;③呼唤人性的觉醒,追求自由、平等、博爱。
4. 《围城》(4)探讨钱钟书在《围城》中如何描绘都市知识分子的生活困境。
答:钱钟书在《围城》中以幽默、讽刺的笔触描绘了都市知识分子的生活困境:①主人公方鸿渐在爱情、婚姻、事业等方面都遇到了挫折,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②作品通过描绘都市生活场景,展现了知识分子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困境;③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加剧了知识分子的困境。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考题及答案整理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考题及答案整理版一、选择题1. 下列作品中,属于鲁迅创作的是()A.《呐喊》B.《边城》C.《家》D.《围城》答案:A2. 下列作品中,属于茅盾创作的是()A.《子夜》B.《家》C.《边城》D.《雷雨》答案:A3. 下列作品中,属于巴金创作的是()A.《边城》B.《家》C.《雷雨》D.《茶馆》答案:B4. 下列作品中,属于老舍创作的是()A.《茶馆》B.《子夜》C.《雷雨》D.《围城》答案:A5. 下列作品中,属于曹禺创作的是()A.《雷雨》B.《茶馆》C.《边城》D.《家》答案:A二、填空题6.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经典作品。
7.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以上海为背景,揭示了旧上海社会的黑暗面。
8. 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被称为“爱情三部曲”。
9. 老舍的代表作《茶馆》,描绘了北京一家老字号茶馆的兴衰变迁。
10. 曹禺的代表作《雷雨》,揭示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三、名词解释11. 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以真实反映社会现实为特征的文学流派。
它强调客观描写,关注社会问题,揭露社会黑暗,同情被压迫者,主张文学为人民服务。
答案: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以真实反映社会现实为特征的文学流派。
12.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至中叶的一种文学流派,以反传统、反理性为特征。
它强调个体感受,注重内心体验,追求形式创新。
答案: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至中叶的一种文学流派,以反传统、反理性为特征。
四、简答题13. 简述鲁迅的《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
答案:《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愚昧,批判了旧道德、旧文化,呼唤新文化、新道德的诞生。
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强烈反抗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14. 简述茅盾的《子夜》的艺术特色。
答案:《子夜》以上海为背景,通过描写各种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旧上海社会的全貌。
2006年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论文选题分析_现代文学部分(1)

2006 年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论文选题分析
——现代文学部分
◎张
பைடு நூலகம்(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涛
浙江・温州 325035)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 数据统计法等方法, 2006 年 1 月至 11 月中国知网登录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对 的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 207 篇论文的选题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归纳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特点, 揭 示了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个人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 学位论文 研究生 选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对象 作家作品
文学思潮、 跨学科及其它
的 “大家” 为论述对象, 如鲁迅、 张爱玲、 萧红、 沈从文和张恨水 等。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于相对来说对这些 “大家” 的研究已经很丰富, 在论文的写作中可利用的材料充 足一些, 可供参考的资料查找便利一些, 操作起来就相对容易 一点。 (二) 作家作品方向研究论文的数量及特点 表 2 涉及各主要作家作品的论文数量世祥. 鲁迅小说研究的四种范式. 流浪的灵魂——现代性视 野中的中国现当代诗学.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6. 钱理群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2008 年第
6期
安徽文学
269
作家 鲁迅 张爱玲 萧红 沈从文 张恨水 篇数 22 17 11 10 5 占作家作品类论文总数的比例/% 15.17 11.72 7.59 6.90 3.45
数量/篇 145
62
百分比/% 70.05
29.95
学位论文研究对象决定了研究成果的价值及其完成的难 易程度。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论文大部分着眼于作家作品 的论述, 特别是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论文, 多以现代文学史上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三篇)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篇)1.探讨白先勇小说的创伤叙事2. 探讨汪曾祺作品中的中华人文精神3. 浅析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探讨白先勇小说的创伤叙事一、白先勇的创伤经历(一)年幼多病:“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白先勇出生于贵族之家,父亲白崇禧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母亲马佩璋是官家大小姐。
贵族的血统和优裕的生活本该注定着他人生的一帆风顺、无忧无虑。
可是,年纪轻轻的白先勇却患上了肺病。
在那个谈痨色变的年代,白先勇被单独隔离在一幢小房子里,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养病,偷偷窥探外面的欢声笑语。
白先勇自己回忆这段生活时,感伤地写道:我在山坡的小屋里,悄悄掀起窗帘,窥见园中大千世界,一片繁华,自己的哥姊,堂表弟兄,也穿插其间,个个喜气洋洋。
一霎时,一阵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兜上心头,禁不住痛哭起来。
①繁华与孤寂的强烈反差,使得白先勇年幼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感。
虽说这时他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仍停留在混沌的阶段,但这段生病的创伤经历便使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了雏形。
(二)历史动荡:历史沧桑感白先勇出生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爆发,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接着又是四年国共内战。
他的童年便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度过的。
白先勇随同母亲在广西老家,躲空袭、跑防空洞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湘桂大撤退和国共内战爆发后,白先勇举家迁移,辗转各地,先后在重庆、南京、上海、香港等地居住。
白先勇回忆时说:我重回“人间”之后,就碰到一连串的动乱,随着家人的迁徙,从上海到广州到香港再到台湾。
你知道,青少年每到一个新环境,总会产生适应的问题。
而且当时我在语言上也不适应,一下子是上海话,一下子是广东话,一下子是台湾话,令我更感觉无所适从,到处都自觉outofplace。
276动荡不安的时局和“逃亡”式的生活对白先勇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创伤,在被遗弃感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历史沧桑感和不安定感。
在大陆的时候,白崇禧得势,白氏家族力量雄厚。
中国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1、民俗文化传统对鲁迅的影响
2、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
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写
13、《故乡》中的风俗画
17、鲁迅的民俗文化情结
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
23、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
34、从“黄金”到“黑铁”——论王小波的创作道路
36、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间立场
37、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
38、从《丈夫》看沈从文对湘西民间叙事的改写
39、论现代小品文的创作特点——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小品创作为例
42、萧红创作中的生命意识
43、现代文学创作中的知识分子类型探析
44、试论老舍创作中的平民视觉
45.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46.茹志鹃小说的女性视角
47.孙犁小说的女性形象
49.《创业史》与《平凡的世界》的比较50.《红旗谱》与《红高粱》的比较
52.张洁《方舟》与王安忆《弟兄们》的比较53.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性
54.从《长恨歌》解读王安忆的故事观
57、冰心、丰子恺儿童观比较论
59、苏青散文研究
60、林徽因小说研究
61、林徽因诗歌研究
65、论第三代诗人的诗观
69、论寻根文学之根
70、《棋王》中的“道禅合一”
71、论“份痕文学”的得失
72、论“先锋小说”的困境
75、郁达夫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
76、徐志摩诗歌中声律研究。
现当代文学的论文题目

1. 《红楼梦》对偶句翻译策略研究2.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下的汉语习语英译研究3. 基于《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的体验文化教学法研究4. 和合本《圣经》的异化翻译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5. 文化翻译视域下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研究6. 青主与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与美学特征之比较研究7. 普通话、客家方言和韩国语汉字音的语音对比研究8. 从后殖民理论视角论林纾的翻译9. 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论《新青年》的翻译活动10. 《红楼梦》中称谓语翻译11. 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文学教育与新文学之间的关系12. 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13. 迈克尔·克莱顿科幻文学作品的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研究14. 宋词隐喻翻译研究15. 文学翻译中异化趋势的可能性16. 晚清白话文热潮研究17. 不可见的存在:翻译“度”的研究18. 中德英语教育比较研究现当代文学的论文题目(二)1.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2.当代社会顺口溜论3.当代笑话论4. 论民间文学的实用性5.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6.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7.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8.论民间文学与表演性的关系9. 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10.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11.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12.论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13.民间文学总结劳动经验论14.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15.论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16. 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17. 论洪水神话18. 论神话的艺术特征19.论神话的影响现当代文学的论文题目(三)1. 《圣经》汉译思想之变迁2. 从英文报刊看新教传教士对中国近代语言文学的认识3. 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科技翻译活动研究4. 顺应论视角下对英若诚戏剧译作《推销员之死》的研究5. 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文学翻译的可译性限度6. 从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看中英翻译的不可译性7. 《红楼梦》同辈亲属称谓语的翻译对比研究8.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及其对汉语的影响9. 从文化缺省及其翻译补偿看唐诗中典故的英译10. 演唱意大利语歌曲语音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11. 从文化视角看中医翻译12. 生命·民族·博爱·审美13.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14. 英汉议论文语篇修辞结构对比研究15. 中国古典诗词的隐喻研究16. 以写作的名义17. 哲学角度论唐诗翻译双层次归化异化18. 《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关联理论的运用19. 近代国语运动研究20. 从语言与文化角度分析贾平凹作品《浮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类选题编号论文题目
3-1论五四前后文学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之争
3-2论鸳鸯蝴蝶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3-3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3-4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3-5论鲁迅小说的:
“民性改造”思想
3-6论《祝福》的艺术特征
3-7论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特征
3-8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3-9《故乡》与《春蚕》的比较谈
3-10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回乡”主题
3-11论胡适《尝试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3-12论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
3-13论郭沫若《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3-14论郭沫若诗歌创作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
3-15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色彩
3-16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
3-17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创作
3-18论冰心诗歌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3-19论《新青年》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传播的贡献3-20论五四时期的报刊制度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关系3-21论五四“女师大作家群”的创作
3-22郁达夫小说的感伤抒情特色
3-23论张资平小说的艺术特色
3-24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现实文学主义的贡献
3-25论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3-26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3-27论田汉早期剧作的艺术特征
3-28论欧阳予倩的讽刺喜剧
3-29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
3-30论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理论及其对新诗创作的贡献3-31论朱湘诗歌的艺术特征
3-32论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及其对新诗创作的贡献
3-33论左联对中国行动文学发展的历史贡献
3-34论蒋光慈小说对红色革命的表现
3-35论茅盾小说中的“时代女性”
3-36论茅盾小说中的资本家形象
3-37论茅盾小说《子夜》对上海都市社会的表现
3-38论茅盾小说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历史的表现3-39论巴金小说《家》中的高觉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