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丁玲的创作道路

合集下载

丁玲生平及其创作历程

丁玲生平及其创作历程
20 0 9年第 4期 总第 3 7期
海 南 广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un lo ia do & TV U ies y o r a fHan nRa i nv ri t
2 o . O 9 No 4
Ge e a e ilNo. 7 n r lS ra 3
丁玲 生平 及其创 作 历程
道路的。
迫、 艰苦 , 但是两人仍 然一起认真地 阅读了许多 中外文学
书籍 。丁 玲 除 了 歌 德 、 涅 、 尔 斯 泰 、 士 比亚 、 迅 的 海 托 莎 鲁
作品之外 , 对小 仲马的 《 茶花女》 莫泊 桑的《 、 人心 》 福楼 、 拜 的《 包法 利夫人》 等作品也非常喜爱 。这些作 品对丁玲
丁玲 , 原名蒋 冰之 , 名除 最常用 的丁玲 外 , 曾用 笔 亦 彬芷 、 丛喧 、 晓寒等 。10 94年 1 0月 1 2日, 丁玲 出生 于湖
南临澧一个没落的世 代为官的豪 门望族之 家。父亲蒋浴
岚, 曾经 留学 日本学 习法政 , 但是 终究无所作 为 , 体弱 且 多病 , 在丁玲不满 四岁 的时候便 因病去世。母 亲余曼贞 , 出生于书香门第 , 却是一位 自强 自立 的新女性 , 受新 文化 的影 响 向往 并 追 求 妇 女 解 放 。在 丈 夫 死 后 , 带 着 幼 子 、 她 女儿 回到娘家 , 一面抚养他 们 , 面带着 六岁 的女 儿 ( 一 丁 玲) 求学。1 1 9 1年, 她领着女儿进 入常德女子师范学校读 书 ,0多岁 的母亲读师范班 , 3 6岁的丁玲上幼稚班 , 此事轰 动一时。在这所学 校 中, 丁玲 的母 亲结识后 来 成为 出色 的女革命家的 向警予 , 并与之结为 至交 , 丁玲称 向警 予为 九姨。母亲和 向警 予对 丁玲 的一生 产生 了重 大影 响 , 可 以说 , 丁玲是追随她们的脚步走 向 自强 不息、 奋斗不 止的

现代文学史重点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20题1.八不主义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2.三大主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3.人的文学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他把“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4.双簧戏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对王敬轩的信逐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总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5.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是年1月10日小说月报发表由周作人起草的文学研究会宣言,作为发起人署名的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 文学研究会的刊物是小说月报主张:“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谴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这是文学研究会对文学的一种基本态度;6.创造社1921年7月在东京成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 先后出版了洪水、文化批判等刊物和创造丛书;7.内心的要求这是创造社多数成员对文学创作的一种共同态度;他们尊重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提倡过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8.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 1925年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提倡新格律诗;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是新月社的后期,文学上提出“健康”和“尊严”的原则;9.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主张:“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浊停滞的空气”提倡“自由思想、立判断和美的生活;”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10.浅草社1922年在上海成立,1925年浅草停刊后,浅草社同仁和杨晦等在北京成立沉钟社,鲁迅评价它“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11.湖畔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清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四人,他们以“真正专心致志做精炼”为特色;12.爱美剧“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 Amate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13.京派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周作人、废名、沈从文、萧乾等;“京派”不是一个文学社团组织,其创作也不是以北京为主要描写对象;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也不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月刊,文学杂志月刊等; 京派强调艺术的独立口格,文学思想是以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14.论语派30年化工的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林语堂;以1932年创办论语半月刊而得名,后又办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均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宣扬“世事看穿”,主张“以我为中心”;15.中华全中文艺界搞敌协会1938年在武汉成立;大会推举老舍、郭沫若、茅盾、丁玲、巴金、朱自清、许地山等45人为理事;在文协成立大会上,提出了“文章不少,文章入伍”的口号;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16.孤岛文学195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在党的领导下,孤岛进步作家以报刊、戏剧舞台为阵地,发表文章和公开演出,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激励观众,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孤岛文学的作品有鲁迅的鲁迅全集、大时代文艺丛书;文艺刊物世纪风多刊登杂文;专业剧团有丁玲等的上海剧艺社,演出现代剧各历史剧;17.“七月”诗派早在抗战前期,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就团结了一批青年作者,这是七月派的雏形;1945年希望杂志创刊,路翎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的发表;绿原、鲁藜、阿垅等人的诗歌创作;使得“七月”派更为壮大;“七月”派抒写重大题材,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18.九叶诗派40年代后期,围绕着诗创造、中国诗歌等刊物活跃着一批年轻诗人;辛笛、陈敬客、袁可嘉等人,从不同侧面暴露国统区的黑暗现实,艺术上进行大胆创新,既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又从西方现代诗派中吸收一些表现手法,成为当时引人注目的诗歌流派,即“九叶”诗派;19.战国策或战国派“军事第一,胜利第二”,“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等反动口号;在文艺思想上,林同济在寄语中国艺术人中提倡反理性的“恐怖、狂观、虔诚”为创作的“三道母题”;战国策派在文学上的代表作是陈铨的剧本野玫瑰;20.主观战斗精神由胡风提出;“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强,坚强到能够和血肉的对象博斗,能够对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表现结为一体;”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街头诗歌运动:1938年,田间来到延安,发起街头诗运动,积极提倡“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诗歌;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经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的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结构上采用“阶梯式”分行形式,诗句短而有力,节奏感强,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二、象征诗派:20年代中期,中国诗坛出现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象征主义最主要来源于法国,李金发是第一个把法国象征主义介绍到国的诗人;他于1925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微雨,标志着象征诗派由理论倡导走向创作实践,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三、老舍的创作道路1、初期阶段:初步显示作家基本风格,即关注市民命运,作品故事性强,语言幽默,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2、中期阶段:成熟阶段,寓言体长篇小说猫城记,标志着幽默风格走向成熟的长篇小说离婚,短篇小说月牙儿,最着名的长篇代表作骆驼祥子;3、后期阶段:深入发展阶段,构建了完整的“平民世界”,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由惶惑、偷生、饥荒组成; 四、丁玲的创作道路1、初期阶段:20年代,主要表现个性解放、女性解放,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2、中期阶段:20年代末30年代,过渡时期,作品内容发生根本变化,面向社会命运,面向时代生活,短篇小说田家冲;3、后期阶段:30年代中后期40年代,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作品成熟的标志,作品的深刻性、艺术的圆熟都达到一个高潮; 五、张天翼小说的讽刺特色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一些作家的讽刺艺术有何不同对比鲁迅、老舍、钱钟书1、鲁迅的讽刺来自于思想的深刻性,来自一种逻辑的思辩的色彩;2、老舍的讽刺来自一种宽厚,来自一种从容,温文尔雅;3、钱钟书的讽刺来自一种学者式的智慧,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4、张天翼的讽刺来自一种辛辣、尖刻,来自于沉重和轻松之间的对比,文学史上称为“冷面幽默”,很冷峻六、从鲁迅到赵树理,对农民的描写有什么变化这种描写具有什么样的文学史意义从鲁迅到赵树理,中国现代作家始终关注农民命运;具体描写农民方面,从鲁迅到赵树理,发生了根本变化;1、鲁迅:鲁迅看到中国农民多少年来的悲剧命运,给予深切的理解和深厚的同情,但他的描写是沉重的,以唤起人们对中国农民现实要有清醒的认识,特别集中写出农民身上体现的麻木、愚昧、落后的思想性格,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这种性格,如药、祝福;2、孙犁:孙犁与赵树理都抓住了农民的基本时代特征,而孙犁则更多地表达了抒情色彩,体现一种清新和舒展的风格,突出的是揭示中国农民身上的美好品质和美好心灵,比如荷花淀中塑造的农村女性形象;3、赵树理:作家对农民的描写,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自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根本变化;赵树理与鲁迅都抓住了各自时代的本质特征,他们都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眼光,但赵树理给予农民的则更多提同情、期待和赞美,风格质朴、淳厚、诙谐、细密;什么样的文学史意义七、钱钟书的围城在描写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方面有什么新的特点和独到之处为什么说围城具有某种深刻的反思意味和哲学意味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始终关注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而且始终把知识分子的性格与民族性格联系在一起;1、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都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变革意识,都看到了知识分子觉醒的重要性,鲁迅笔下的子君、涓生是觉醒过的,钱钟书围城里的方鸿渐等人也是有觉醒意识的,他们的追求对国家对民族是很重要的;2、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又看到,知识分子也具有自身局限和不足,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把自身与社会融为一体,所以不管子君、涓生多么觉醒过,不管钱钟书笔下的知识分子有多大的变革热情,他们的结局都将是归于失败,一事无成;围城具有反思意味、哲学意味:1、对知识分子命运带有反思意味,有一种回顾、总结的味道;2、上升到一种哲学的意味,描写的不仅仅是民族的,不仅仅是40年代知识分子的,这也是整个人类所共有的弱点;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他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然而处处有困境,他永远也摆脱不了“围城”之困—人生处处是“围城”;3、钱钟书对知识分子的描写与鲁迅不同的是,更多地带有一种幽默、调侃的味道,以一种轻松的笔触去接触沉重的主题; 八、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有何区别鲁迅:从狂人日记到伤逝,始终走在潮流前面,肯定了知识分子的先进作用;在肯定先进作用的同时,也看到知识分子自身存在重要的思想局限,表现在知识分子不易把个人的解放个人价值和社会的解放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叶绍钧:擅长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塑造出形形色色的小知识分子的卑琐形象,丰富了现代小说的人物,作家对这些小知识分子的灰色灵魂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如潘先生在难中;钱钟书:作者以精细、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地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人物;以方鸿渐为代表的这群“新儒”的命运,不仅蕴含着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破产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样的深刻思想命题,而且还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显示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他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然而处处有困境,他永远也摆脱不了“围城”之困—人生处处是“围城”,这是方鸿渐等形象所凝结着的人生思考; 九、张爱玲小说对人性挖掘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尤其是金锁记在表现人与金钱的关系方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深度与现代文学史上的其他女作家如冰心、萧红、丁玲等人,稍作点评相比,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在哪些方面更显示了自己的独有魅力张爱玲独特风格:1、对生活、对时代社会理解的透彻;女作家都关注女性婚姻、爱情方面问题,但从冰心到丁玲,她们都不如张爱玲写得这样单刀直入,这样透彻,张爱玲直接写出了金钱在女性生活、女性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像金锁记中的人物曹七巧,她作为一个受害者,是金钱造成的,后来成为害人者,也是金钱造成的,揭示出金钱对人性的巨大诱惑、腐蚀作用,以及人性在金钱的诱惑腐蚀之下产生的深刻变化;2、小说创作手法丰富多样,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是客观写实的又是主观抒情的,风格多样,可称这“大家”,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具有大雅大俗的风格;3、作品更具体,善于写故事,营造气氛,有很强的意境;4、语言通俗、明快、泼辣、犀利、到位、准确,使人读之痛快,又有文学的味道;对其他三位作家稍作点评即可; 十、为什么在五四新文学初期,散文的成就最大谈谈你的看法;1、中国有史以来的文学,以文为本,文章是正宗,文以载道,这样一种文学主张,对五四散文的发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无形地在思想中影响着人们;2、散文创作具有无形庞大的作者队伍,这是其他几种文体不能比的,诗人不一定写小说,剧作家不一定写诗,但所有人都写散文,造成了队伍无形壮大,带来作品数量的优势,成就相对来讲就高一点;3、五四时间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适应当时时代特点,可严肃、可放松,可大可小,这几个方面,决定了散文成就更大; 十一、郁达夫的浪漫主义抒情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什么样的独特意义其代表作沉沦如何体现了他的基本风格谈谈你对郁达夫小说的看法;与孙犁的抒情作比较在现代文学史上大部分小说都是现实主义的,都是强调客观反映生活的,浪漫主义抒情小说很少,注意抒情的,一个是郁达夫,一个是孙犁;但他们的风格却大不相同;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这篇小说典型地体现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基本风格:1、自叙传的写法,大胆自我暴露,坦诚、真诚、透明、亲切;2、作品人物形象并不具体,重点在于通过人物抒发感情,成功在于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形象;3、结构以情绪变化安排,不以情节为线索;4、语言非常浓烈、明快,大量感叹词,语言高度抒情化,感情色彩重;郁达夫是浪漫主义小说的重要开拓者,他的抒情是一种放纵感情的流淌,一任感情的渲泄,小说表现内容是非常自我的,感情是内在的,但他的抒情方式是非常外在的,一点也不含蓄,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的;与郁达夫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孙犁,他讲究一种有分寸的、有节制的,与现实完美结合的抒情;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就像一首“抒情诗”; 十二、孙犁小说的抒情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与郁达夫、萧红的异同从郁达夫到孙犁,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小说散文化另一特色作家是萧红; 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渲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孙: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萧: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

第四章、丁玲的创作

第四章、丁玲的创作

(三)人物形象 1、正面人物: 不刻意拔高英雄人物,客观描写人物。 党支部书记张裕民、农会主任程仁有不 足处。 这也正如丁玲所说:“我不愿把张裕民 写成一无缺点的英雄,也不愿把程仁写 成了不起的农会主席。他们可以逐渐成 为了不起的人,他们不可能一眨眼就成 为英雄。”
2、地主形象各有特色 钱文贵:善用谋略 李子俊:胆小绝望 侯殿魁:察时待变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近乎同 步反映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长篇小说。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 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在解放区 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基本 政策,中国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由此拉 开了序幕。
(一)创作素材: 以丁玲在河北涿鹿县温泉屯土改工作 为素材
(二)、主题 )、主题 1、真实反映土改的历史进程,深刻反 映农村社会面貌: : 以阶级关系为主线,串联血缘关系、 人际关系、爱情关系、伦理关系等副 线,构成生动立体的农村社会关系图 貌。 以张裕民、程仁为代表的贫苦农民 以钱文贵为代表的地主阶级
可是当她刚这样想的时候,却听到一 阵年轻女人的笑声。她看到了钱文贵 的侄女黑妮在大树上,忍不住悄悄骂 道,骚狐狸精!你们什么天天闹清算, 守着个汉奸恶霸却供在祖先桌子上, 动也不敢动!
思考题: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怎样 表现土改时期中国农村的社会关系的?
1928年到上海开始新生活,接受左翼 作家的影响,开始创作革命+恋爱式的 作品如《韦护》、《1930年春在上 海》。 1931年胡也频被国民党处决,留下丁 玲母子。1932年丁玲加入共产党,开 始革命文学的创作时期,作品有《田 家冲》、《水》,关注民间疾苦。 1933-1936被国民党秘密绑架,在南京 一家旅馆度过监禁生活。
她忍着被污辱了的心情,一个一个的 来打量着那些人的欢愉和对她的傲慢, 她不免感慨地想道:“好,连李宝堂 这老家伙也反对咱了,这多年的饭都 喂了狗啦!真是事变知人心啦!” 看到红色的果子堆成的小山,这要往 年,她该多么的欢喜啊!可现在她只 投过去憎恨的视线,“嗯,那树底下 还坐得有人看着呢?”

浅谈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

浅谈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

浅谈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1. 引言1.1 丁玲的文学创作背景丁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其文学创作背景深深地影响了她的作品。

丁玲生于1904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优良的文学熏陶。

她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后来赴法国留学,接受了西方文学的洗礼,在海外的经历拓宽了她的文学视野。

回国后,丁玲开始在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结识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革命者,逐渐成为了当时文坛上备受瞩目的女作家。

丁玲的文学创作背景不仅来自家庭的文化底蕴,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她生活的那个时代正值中国深陷战乱和社会动荡之中,这种政治和社会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丁玲内心对时代的思考和探索。

她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对人性、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等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在这样的文学创作背景下,丁玲走上了探索人类命运与社会现实的道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1.2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意义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学意义。

在历史意义上,丁玲以其作品展现了革命斗争的艰苦和复杂,描绘了延安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斗争精神,弘扬了革命理想和信仰。

她通过文学作品传递了革命者的心声和情感,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延安时期的艰苦岁月和革命斗争的伟大意义。

在文学意义上,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格和主题。

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她倡导“文以载道”,注重作品的社会性和现实性,以真实的人物和场景展现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矛盾。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风貌和声音,开创了以文学为武器的革命文学传统。

她的作品激励着人们对于社会正义和人民利益的追求,具有深远的影响。

【字数不足,需要补充】2. 正文2.1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题材和风格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题材和风格主要包括对于革命斗争、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描写。

《丁玲的文学创作》课件

《丁玲的文学创作》课件

II. 丁玲的文学思想
1 现实主义
丁玲以现实主义为指导思想,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民命运来推动社会变革。
2 批判意识
她审视社会不公与压迫,并探讨改变现状的可能性,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
3 人道关怀
关注人民的苦难与斗争,用她的作品传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III. 丁玲创作的背景
动荡时期
丁玲的创作背景受到旧中国的不 平等和社会动荡的影响。
VI.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解读
社会与人物
通过描写农民的斗争和社会 关系,展现了农村社会的复 杂性和人民斗争的韧性。
阶级斗争
作品中的主要矛盾是农民和 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凸显 了社会的不公和剥削。
公正与反抗
作品中的主人公通过反抗和 斗争,呼唤社会的公正和人 民的权利。
VII. 《火花》解读
1
压迫与斗争
社会现实
她亲身目睹了工人和农民的劳作 条件,同时也了解到他们的困境 和斗争。
性别问题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丁玲关注和 探讨了妇女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 和权益问题。
IV. 丁玲的文学创作风格
1 真实写实
以真实为基础,生动地描 绘人物和环境,给人以身 临其境的感受作品更加贴近人们的内 心世界。
2
通过描绘工人的压迫和维权斗争,反映
了工人阶级的困境和呼声。
3
社会背景
以旧中国社会中的阶级矛盾为背景,再 现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命运。
理想与现实
作品表达了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同时也 展现了现实社会中的挑战和难题。
VIII. 丁玲的散文创作
1 细腻情感
以散文的形式表达情感, 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打动 读者内心。
《丁玲的文学创作》PPT 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

2、《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了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又利它,利它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地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在人生上,并申明“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对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4、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

丁玲的文学创作

丁玲的文学创作
二等奖 • 1955-8,被中国作协党组批判、定为“丁陈反党集团” • 1957-6, 作协党组准备纠正丁玲的错案。7月全国反右
斗争开始,被定为右派 • 1958-1969 自愿下放黑龙江佳木斯农恳总局的汤原等农
场劳动。文革期间被关进“牛棚”
丁玲年谱
• 1970——1975,被监禁在北京秦城监狱 • 1975-5,被谴送到山西长治劳动 • 1978-7,摘去右派帽子。12月,再次给党中央写申诉
在河北阜平开始创作《桑干河上》
丁玲年谱
• 1948-11,到莫斯科参加世界民主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 • 1949-7,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9
月,任《文艺报》主编 • 1950年春,任中国文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 1951-1,中央文学研究所开学,任所长。春,任中宣
部文艺处处长 • 1952年春,任《人民文学》主编。3月,获斯大林文艺
• 女性的孤独。丁玲作品的出发点是面对人的孤 独(北岗正子)。“我总愿意有那么一个人能 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等得我,我要那 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我真愿意这种时候会 有人懂得我,便骂我,我也可以快乐而骄傲 了。”
• 女性的逃亡。它象征现代觉醒的女性反抗男权 的胜利,也隐喻无法撼动男权秩序的现实败北, 也寄予着现代女性执着的自我解放追求。
丁玲的文学创作
(1904——1986)
丁玲年谱
• 1904/10/12,生于湖南临澧(安福县),名蒋伟,字冰之。 • 1908年,父病逝 • 1909年,随母移居常德舅父家 • 1910—1921,在家乡读书(1910-1917 小学,1918-1922中学) • 1922年,与表兄解除婚约,与王剑红同赴上海求学,入平民女子
女性内在情欲的描写

论丁玲小说创作的历史道路

论丁玲小说创作的历史道路

作者: 周绍曾
出版物刊名: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7-54页
主题词: 小说创作;丁玲;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文艺思想;道路;历史;现代作家;西安事变
摘要:在众多的现代作家中,丁玲的小说创作有它的特殊意义。

她二、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比起鲁迅、茅盾、巴金、老舍几位来,自然要逊色一些,但毕竟有几部影响重大的作品问世,在文坛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而比起她的前辈和同辈大师,她又幸运得多。

西安事变前夕,她乔装奔赴陕北,一直在解放区生活和工作了十多年,亲自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并且努力贯彻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小说创作中继续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基本知识点(选择题)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两个话剧团题:1906年成立德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团。

6、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7、《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8、《新青年》于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史》。

这两篇文章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正式开始。

9、上述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积极呼应: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

周作人还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0、1918年1月,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11、除《新青年》外,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还有:《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

12、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

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3、相信文化新闻学法铺的复古牌:学衡派,甲寅派。

甲寅派代表人物:张士钊。

14、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

刘半农的无韵诗和散文诗为中国最早。

15、陈衡哲是最早创作白话小说的女作家。

丁玲的创作道路

丁玲的创作道路

作者: 蔡传桂
出版物刊名: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82-90页
主题词: 丁玲创作;中国现代文学史;创作道路;五十年;长篇小说;文学作品;创作经验;革命者;
文学创作;莎菲
摘要: <正>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从二十年代末期走上文坛,迄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创作历史.在半个多世纪中,她用那支刚劲有力、细腻动人的笔,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小说、散文、评论、杂文等,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留下了一步又一步鲜明的时代脚印.丁玲创作的五十年,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五十年,也是她个人风风雨雨的五十年.实事求是地对她的文学创作进行再评价,研究和总结她的创作经验,对于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拨乱反正,繁荣创作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现代文学-丁玲等

现代文学-丁玲等

“两位是可以各就自己现在能写的题材, 动手来写的。不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 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
“然而两位都是向着前进的青年,又抱着 对于时代有所助力和贡献的意志,那时 也一定能逐渐克服的生活和意识,看见 新路的。”
鲁迅《二心集·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
二、三十年代的作品:
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 (1932年)
其他作品集:《土饼》、《苦难》、 《祖父的故事》
重要作品:《丁跛公》、《代理县 长》、《兽道》、《在祠堂里》、 《赶路》
三、主要内容:
1、表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生活 (《法律外的航线》、《老人》、《战 后》)。成就不高。
2、暴露四川农村基层政权的腐败黑幕 (《丁跛公》、《代理县长》)。
三、艺术成就
1、通过个别人物伦理观念的变动反映农 村社会的变动,使作品更加“生活化”, 更耐咀嚼。
2、结尾往往异峰突起,给读者造成震撼。
2、有些作品通过描写农村中地主阶级的内 部冲突和地主与农民的阶级冲突,揭露了 地主凶恶、伪善的嘴脸(《清明时节》、 《万仞约》、《三太爷与贵生》、 《笑》)。
3、表现下层人民的阶级仇恨和反抗情绪 (《小彼得》、《仇恨》、《二十一 个》)。
张天翼讽刺小说的三个基本主题: 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
三类讽刺性人物:虚伪、狡诈的地 主官僚形象;动摇、庸俗的小知 识分子、小公务员、小市民形象; 愚昧不幸的城乡底层人民形象。
二、本时期的创作情况:
1935年出版成名作《南行记》,包 括《人生哲学的一课》、《山峡中》 等八篇短篇小说。1935年后转向 表现四川乡土生活。
三、作品内容:
1、流浪者题材:表现边境地区的强盗、盗马 贼、毒贩等游民的生活(《人生哲学的一 课》、《山峡中》、《山中送客记》、《松 岭上》、《海岛上》),是对新文学题材的 重要开拓。这些作品既写出了流浪者们善良 的秉性和豪侠的气度,也没有掩盖他们的阴 暗面。

老舍和丁玲小说创作的经历阶段

老舍和丁玲小说创作的经历阶段

老舍和丁玲小说创作的经历阶段
老舍和丁玲小说创作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作与特色是什么?
老舍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三部长篇小《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早期的三个长篇基本上显示了老舍创作的基本风格,对市民命运的密切关注,幽默讥讽的笔法特色初步显示出来。

中期:小说创作的成熟期《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芽》。

代表作《骆驼祥子》。

《离婚》标志幽默讥讽的特色开始成熟了,《猫城》是长篇,有政治色彩和寓言故事。

这个阶段对市民形象的塑造达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幽默风格达到了圆润的境地,是老舍高峰和成熟期的创作。

后期:显示了风格的发展和变化,以《四世同堂》为突出特点,老舍对市民形象的描写,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体系,构成了老舍的市民世界,幽默讽刺进一步深入转化为批判和揭露。

纵观老舍整个的创作,除了上述特点以外,还有一个独特的风格,即是他的语言特色,老舍的作品显出鲜明的浓厚的京味文化。

丁玲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20年代,发表以个性解放,妇女解放为主题的作品,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基本显示了她的创作特点,显示出一种
深刻敏锐的政治见解和政治眼光。

中期,30年代(即30年代到解放区前后的创作),一部分继续表现知识分子、农民命运的作品,另一部分是来解放区以后表现农民、女性,这个时期创作的过度体现了丁玲思想发展的变化。

后期,40年代,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农民地位命运的变化,显示了丁玲思想、艺术上的高峰。

这三个阶段共同体现了丁创作的总体特点,不同时代最重要的、最敏锐的问题,以一个女性特有的敏锐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始终感应、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在积极的思考。

第八讲丁玲1

第八讲丁玲1

1)都会色情视窗:《梦珂》
#主题: 通过知识女性梦珂一步步所遭受的污辱, 揭示现代 都市社会中男性色情奴役者与被 奴役的女性之间的矛盾。梦珂的故事象征了 走入资本主义都市生活的女性的共同命运: 从乡村到都市,从反封建到就自由,非但是 一个解放的过程,反而是一个从封建奴役走 向资本主义式性别奴役的过程,也是女性从 男性所有物被一步步出卖为色情商品的过程。
1、《韦护》写的是瞿 秋白与王剑虹的爱情 故事 人物:韦护—知识分 子气质的职业革命家 丽嘉—莎菲式 的个人主义者,正在 转向革命的自由女性
作品意义: 作品写的是革命者的爱情,它的突出意 义即是转变,以及表现转变时期的真实:爱 情从封建礼教的冲突转到与革命的冲突,人 物从个性主义转向大众革命信仰. 展示个人幸福、文明自由与大众身上的 封建观念、狭隘阴暗心理的冲突。 表层的革命与爱情的冲突之下,潜藏着 深层的五四叛逆精神与社会保守成见的冲突。 指出革命大众身上封建保守观念对个性、自 我的压抑,对新女性的冷漠、怀疑、敌意。
2)异化与走出异化:《莎菲女士日记》
茅盾:“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 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 * 人物: 苇弟:老实、懦弱、不能懂得莎菲的心 凌吉士:漂亮、高贵,有着骑士般的 风度,传奇中理想的情人,但是精神灰色, “这个高贵的美型里,是安置着一个卑劣的 灵魂。”
* 作品分析:
莎菲的苦闷包含了时代的苦闷,即觉醒 了的叛逆一代个性解放与封建礼教束缚之 间的冲突,具体地说追求深刻真诚的爱情 而不可得。
• 过程:艺术梦幻破灭,艺术只不过是满足色欲的 手段——情感被出卖, • 少女的爱情成为都市纨绔子弟的上等玩物——尊 严被出卖, • 电影界的人士当着她的面像谈论商品一样对她评 头论足——色相出卖,梦珂的形象成为满足男性 色情的想象物。 • 在这纯肉感的社会里,梦珂只有异化为资本主 义市场上的色情商品才能生存下来。

第八讲 丁玲的创作道路

第八讲 丁玲的创作道路

苇弟,比莎菲大四岁,苦苦追求莎菲,却不 苇弟,比莎菲大四岁,苦苦追求莎菲, 理解她的痛苦和追求, 理解她的痛苦和追求,不知道莎菲真正渴求 虽然爱得虔诚 爱得虔诚, 需要的是什么 ,虽然爱得虔诚,却怯弱得少 有阳刚之气。莎菲对他只有怜悯之情, 有阳刚之气。莎菲对他只有怜悯之情,产生 不了爱慕之心。 如若不懂我,我要那些爱, 不了爱慕之心。“如若不懂我,我要那些爱, 那些体贴做什么” 有人懂得我,便骂我, 那些体贴做什么”,“有人懂得我,便骂我, 我也可以快乐而骄傲” 我也可以快乐而骄傲”。 其实,莎菲并非对苇弟毫无情感, 其实,莎菲并非对苇弟毫无情感,而且多次 希望他了解自己(拿日记给他看), ),懂一点 希望他了解自己(拿日记给他看),懂一点 爱的技巧” 绝望后, “爱的技巧”。绝望后,也不忍心斥责这位 老实人。“我恨不得跪在他面前求他赐我以 老实人。 弟弟或朋友的爱罢” 并祈愿“ 弟弟或朋友的爱罢”,并祈愿“有那么一个 真诚纯洁的女郎去饱领苇弟的爱, 真诚纯洁的女郎去饱领苇弟的爱,并填实苇 弟所感得的空虚” 弟所感得的空虚”。
可见莎菲是在追求精神与肉体、外表和内 可见莎菲是在追求精神与肉体、 心完美统一的爱情, 心完美统一的爱情,怀着孤独灵魂的倔强 和对世俗的鄙视。 和对世俗的鄙视。她的失败在于现实没有 为她造就(或者说她因为自我天地的局限 为她造就( 没有发现)理想中的男人。 没有发现)理想中的男人。 尽管小说结尾莎菲表示要“ 尽管小说结尾莎菲表示要“悄悄的浪费掉 生命的剩余” 但在莎菲续篇里, 生命的剩余”,但在莎菲续篇里,她却既 不屈服世俗,也不堕落虚无, 不屈服世俗,也不堕落虚无,而是在失望 后抗争崛起了。 后抗争崛起了。 丁玲通过莎菲的追求和幻灭, 丁玲通过莎菲的追求和幻灭,不但写出了 五四时代青年女性的痛苦, 五四时代青年女性的痛苦,而且道出了对 完美爱情的憧憬及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完美爱情的憧憬及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丁玲创作的演变轨迹(可编辑)

丁玲创作的演变轨迹(可编辑)

丁玲创作的演变轨迹丁玲小说创作的演变一生平简介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

现代小说家。

1927年开始小说创作,写成《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后在文艺界引起很大反响。

1928年春返上海,继续写作并发表《暑假中》、《阿毛姑娘》等反映青年女性的作品。

1929年与胡也频、沈从文合办“红黑书店”,出版《红黑》杂志,冬天完成的长篇小说《韦护》,与1930年完成的中篇《一九三零年春在上海》同属“革命加恋爱”小说。

1931年用现实主义方法创作了以十六省大水灾为背景的中篇《水》,正面描绘血火交织的阶级斗争;另有短篇《田家冲》,未完成的长篇《母亲》等。

1936年底,丁玲抵达中共中央所在地,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热烈欢迎,创作了《彭德怀速写》、《新的信念》、《我在霞村的时候》等一批重要作品。

1946年进入晋察冀边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1948年写成著名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后被译成多种外文,在各国读者中广为传播,并荣获“斯大林文艺奖”。

新中国成立后,丁玲先后任《文艺报》主编等职,写了《杜晚香》等小说,热心扶植文学青年。

1957年她被划为右派,沉冤20余年,流放北大荒和太行山麓。

二创作思想流变丁玲是“五四”继庐隐等女作家之后善写女性并始终坚持女性立场的作家。

1、莎菲时期:(1)处女作:1927年《梦珂》(2)1928年1月,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 1928年1月,上海与胡也频、沈从文等组织红黑文学社,出版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性》,共14-15篇小说。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创作上的危机与转机,可以说,它将五四话语发挥到了极至。

2、左联时期:创作思想发生了转换,由五四个人话语转向阶级话语,1930年写长篇小说《韦护》。

《一九三零年春上海》《水》现实主义高峰,对“大众”、“群众”的出色描绘,性别叙述,个性叙述已消失殆尽。

丁玲延安时期创作转向的路径

丁玲延安时期创作转向的路径

丁玲延安时期创作转向的路径
华全红;寇国庆
【期刊名称】《丽水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30)001
【摘要】延安时期是丁玲小说创作的重要时期,延安给作家提供了特殊的写作环境和不同以往的生活,使得作家的创作有了重大的调整.全文从文化身份、创作思想、创作主题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深入探究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转向的深层意义.【总页数】4页(P18-21)
【作者】华全红;寇国庆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教育系,安徽,蚌埠,233000;蚌埠学院,教育系,安徽,蚌
埠,2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延安道路"中的女性角色冲突——以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为中心(1939-1942) [J], 黄曼旖
2.丁玲延安时期创作转向的多维原因 [J], 华全红
3.个性主义与革命精神--丁玲延安时期创作中的两种思想基因 [J], 吕文玲
4.丁玲延安时期文学创作的声音描写 [J], 赵泽楠
5.作家身份认同及其创作转向——解放区时期丁玲的创作转向 [J], 时立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丁玲的创作道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1904-1986)一鸣惊人、异军突起、成就卓越。

她实现了从启蒙文学形态向革命文学形态的成功转变,为现实主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0年代末,丁玲崛起于文坛,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书写青年女性的性格心理,典型的启蒙文本的悲剧风格。

30年代,丁玲加入左联,转向革命文学,初期的尝试粗犷质朴,不太成功。

直到40年代,在解放区表现土改中的劳动者,《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成为革命现实主义经典。

一、青少年时期一九0四年,丁玲出生于湖南西部常德地区一个没落的封建贵族家庭。

祖父做过大官。

父亲曾留学日本,但一无作为,性格洒脱大方,喜欢挥霍,不会管理家务,公子风度,生平极爱骑马。

在丁玲四岁时他就因病死去,留给丁玲母亲的,是一个遗腹子和还不清的债。

在封建的旧中国,寡妇的地位是低下的。

三十岁的母亲带着六岁的女儿,从族人虎狼般的包围中,勇敢地走上了自主的道路,进常德第一所女子学堂师范科学习。

她放开骨折畸变的小脚,忍着剧痛和歧视在广场上跑步出操。

两年后,她成为小学教师,迫于生活,丁玲幼年时期象孤儿一样寄人篱下,住在舅舅家里,常年与老妈子、丫头、长工为伍。

这种生活经历,特别是母亲凄凉的处境和坚毅不屈的性格,对丁玲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她自幼自重自爱,性格孤傲倔强,对劳动者有感情。

母亲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新思想,使丁玲从小受到了很深的文化教育和新思想的熏陶。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在常德也有反响,丁玲听见了枪声,并和母亲一起为一个在起义中牺牲的亲戚举哀。

“五四”运动唤起了不足十五岁的丁玲。

她当时在桃源女子师范预科读书,为了同封建传统决裂,面对各方面的冷嘲热讽,她毅然剪掉辩子,积极参加时事辩论;并参加学生会举办的贫民夜校,当最小而又几乎是最热情的教师。

秋天,丁玲嫌本地偏狭,知识落后,要求出外求学。

母亲支持鼓励刚满十五岁的女儿飞向广阔的世界。

于是,丁玲转入长沙周南女中。

这是当时一所比较进步的学校。

国文教员陈启明,不但教白话,而且以当时进步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做教材。

丁玲这时期阅读了许多新小说、新诗和翻译作品,并开始用白话写诗、散文、短篇小说。

陈启明还把她的两首白话诗在《湘江日报》上。

丁玲后来回忆说:“这些东西当然很幼稚,算不得什么写作,不过却培养了我的文学兴趣,使后来我在社会上四处碰壁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会想起用一支笔来写出我的不平,和对于中国社会的反抗,揭露统治阶级的黑暗。

”一九二一年春天,年仅十六岁的丁玲,在母亲的帮助下,对封建集权的家族发起了一次进攻。

废除和舅舅家的婚约,并在长沙报纸上发表文章,痛斥舅舅和他所在的整个社会阶层。

于是,丁玲作为一种“流放的叛徒”,“象一只放出笼的鸟”同王剑虹、王一知、杨之华等七人结伴离开了湖南到上海。

由于她年少幼稚,共产主义思想虽然在以后对丁玲发生过深远影响,但在当时却并没有吸引住她。

一九二四年秋天,丁玲到了北京。

原先她想到北京大学听大师们讲课,但北京并没有为好学的青年敞开求知的大门,她只得蛰居在破旧的公寓里,靠母亲的有限接济,过着艰难的窘迫的流浪生活。

这期间,她到北京大学附设补习学校补习过功课,到北京大学听过鲁迅先生讲课,还在一家私立图画学校学习绘画。

她感叹自己的孤独寂寞,将“伶仃”一词倒装,为自己取了一个别致的笔名,“丁玲”。

一九二五年春天,她在走投无路之际,给鲁迅先生写了一封求助的短信,鲁迅托人打听,误以为是一个字体类似的青年作家开玩笑,便没有答复。

一九二五年的夏天,她认识了胡也频,这位首饰铺学徒出身的青年诗人,以他的勇猛、热烈、执拗和乐观的性格取得了丁玲的爱慕,他们深深相爱,象一对大孩子一样生活着。

这期间,丁玲的文学修养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程度,她能够背出世界名作家的某些精彩段落,指出很多作家描写上的成败得失,尤其是帮助丈夫修改稿子或提意见,常常使也频和朋友们为她的才能叹服不止。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

南方,青年血流成河;北方,充满白色恐怖。

“许多我敬重的人牺牲了,也有朋友在艰苦中坚持,也有朋友动摇了……我精神上苦痛极了!除了小说我找不到一个朋友,于是我写小说了。

”二、“莎菲”时期和左联时期一九二七年秋天,丁玲在“孤独的愤懑,挣扎和痛苦”之中,以“极端反叛的情绪”,写了第一个短篇《梦珂》,以头条的位置发表在同年十二月的《小说月报》上。

编辑叶圣陶原以为是一个成名作家化名写的。

一九二八年一月,丁玲发表《莎菲女士的日记》,这是她的成名作。

主人公莎菲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和创伤”的“叛逆的绝叫者”,“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莎菲是五四以后反封建及个性解放思潮影响而走出家庭的,但社会并没有给她提供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她只能闷在公寓里生闷气。

作为青年女性,爱情自然成为生活的主要内容。

为表现她复杂的性爱心理,丁玲在她身旁设置了一对爱侣和两个男人。

云霖和毓芳用理性维持精神恋爱,“不给那肉体接触的机会”,莎菲不以为然,嘲笑这种禁欲主义的“科学”之爱。

苇弟,比莎菲大四岁,苦苦追求莎菲,却不理解她的痛苦和追求,不知道莎菲真正渴求需要的是什么,虽然爱得虔诚,却怯弱得少有阳刚之气。

莎菲对他只有怜悯之情,产生不了爱慕之心。

“如若不懂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有人懂得我,便骂我,我也可以快乐而骄傲”。

其实,莎菲并非对苇弟毫无情感,而且多次希望他了解自己(拿日记给他看),懂一点“爱的技巧”。

绝望后,也不忍心斥责这位老实人。

“我恨不得跪在他面前求他赐我以弟弟或朋友的爱罢”,并祈愿“有那么一个真诚纯洁的女郎去饱领苇弟的爱,并填实苇弟所感得的空虚”。

另一个男人是凌吉士。

这是一位从新加坡来的橡胶园资本家的少爷。

他漂亮的外貌、毫无拘束的谈吐,极为文雅的教养,潇洒的文明风度,使莎菲一见倾心,便大胆热情地追求他。

她搬到离凌吉士近的地方去住,请凌吉士帮她补英文。

但高度敏感、思想情趣出类拔萃的莎菲很快就发现,凌吉士并不是她理想中的爱情天使,只是一个穿着伟美外衣的市侩,一个花花公子。

莎菲洞察出他的人生哲学不过是“赚钱和花钱”,“高贵的美型里”安置着“卑劣的灵魂”。

于是,莎菲从“热望”陷入了“懊丧”:“想起那落在我发际的吻来,真使我悔恨到想哭了!唉!我应该怎样来诅咒我自己了!”这对于一向倨傲骄纵、自视清高,把女性尊严看得高于一切的莎菲来说,无疑是不能容忍的。

于是,莎菲愤怒了,并图谋报复。

“我决心让那高小子来尝一尝我的不柔顺,不近情理的倨傲和悔弄”。

她主动约会凌吉士,在“承受”了凌吉士那“富于诱惑性的红唇”的吻以后,一脚踢开了这位不值得恋爱的青年。

可见莎菲是在追求精神与肉体、外表和内心完美统一的爱情,怀着孤独灵魂的倔强和对世俗的鄙视。

她的失败在于现实没有为她造就(或者说她因为自我天地的局限没有发现)理想中的男人。

尽管小说结尾莎菲表示要“悄悄的浪费掉生命的剩余”,但在莎菲续篇里,她却既不屈服世俗,也不堕落虚无,而是在失望后抗争崛起了。

丁玲通过莎菲的追求和幻灭,不但写出了五四时代青年女性的痛苦,而且道出了对完美爱情的憧憬及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丁玲特别擅长刻画青年女性的性格心理,她曾说自己创作时是“爬进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心里”,《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主人公的34则日记组成,人物情节只是背景,小说主体部分全是心理独白。

这种独白不是静止冗长的意识流,而是情感倾诉与理性判断、日常生活细节的水乳交融,细腻曲折,形成了热情伤感的浪漫诗风格,有力地凸现出莎菲多愁善感而又狂狷倨傲的性格特征。

从28年到30年她陆续出版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性》等三个短篇小说集。

在二十年代末,她的作品不同于冰心的优雅,融合了庐隐的<a name=baidusnap0></a>忧伤</B>与冯沅君的热烈,自有一种沉厚雄健,“震惊了一代文坛”。

作品以青年女子的生活为题材,诉说她们的苦闷追求和绝望幻灭,充满了对社会的蔑视、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和个人孤独的倔强,常带感伤色彩。

艺术上,善于描写女性的苦闷心理。

以大胆的直白和细腻深刻的心理分析见长,笔锋常带感情,充满诗意和哲理,文字生动简朴,风格洒脱明朗。

当时,冯雪峰针对丁玲的创作指出:《莎菲女士的日记》对于丁玲来说,既是她创作上的“危机”,也是她创作的上的“转机”。

如果作者继续沿着这篇小说的路子走下去,就将“越写越无力,再也无法写出第二篇”“同样有力的东西来”。

但是,如果作家能够从那个伤感、空虚、绝望的圈子和氛围中走出来,而和人民大众的革命力量结合,那么,就能找到自己创作的“真的出路”。

丁玲一九三0年的长篇小说《韦护》和《一九三0年春上海》(一)、(二)显示出创作上的发展。

前者取材于瞿秋白与王剑虹的爱情生活,描写革命者韦护和小资产阶级女性丽嘉的爱情生活。

这三个作品都采用了“革命与恋爱”的题材,通过革命与恋爱的冲突,表现革命战胜恋爱的主题。

这反映出作者的创作与革命斗争、社会生活关系日益密切,但“陷入了恋爱与革命的光赤式的陷阱里去了”,革命被写得空泛、粗略,只是恋爱的陪衬,没有更深刻地展示革命与恋爱的关系,把冲突归结为革命太忙所致。

作者自己也表示“以后决不再写恋爱的事情了”。

一九三一年,丁玲加入左联。

同年二月七日,胡也频被害。

二月底,她把孩子送回湖南交给母亲抚养,在家住了三天便返回上海,要求到江西苏区去。

党组织考虑她在上海从事文化斗争更为合适。

冯雪峰传达党中央宣传部交给她的任务――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

一九三一年下半年到一九三三年五月,她除了为刊物奔忙外,还参加了不少具体的革命活动。

一九三二年三、四月间,党接受她的请求,吸收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瞿秋白代表中共中央宣传部出席了她的入党仪式。

新的生活与严峻的现实,促使她的创作迅速转向。

这期间,她写出了《田家冲》、《水》、《某夜》、《法网》、《夜会》、《奔》等反映农民、工人以及革命者生活的小说和散文,并写出了长篇自传体小说《母亲》的一部份。

《水》具有代表性,它取材于一九三一年发生于我国的特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