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摆脱贫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是我们党和国家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

B.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会隔绝来自外界的纷扰,为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毕生精力与才智。

C.“一带一路”理念提出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D.中国经济能否实现“稳中有进”,能否实现结构转型升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的成功。

2 .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默读的时候,我们可以细细地品味作品的语言,洗耳恭听作者的心声,从而让自己的心海同作者的心海一起扬波。

B.面对沙漠里这些光怪陆离的自然现象,科学家们也无法解释。

C.“早清明,晚大冬。”这是民间对祭祖时间的一个说法。现在很多90后是漠不关心这些文化习俗的。

D.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络绎不绝,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道”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3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其作者是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

B.《永久的悔》的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

C.《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艾青诗全编》,其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

D.《长城谣》选自《无怨的青春》,其作者是台湾诗人纪弦。

4 .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正确的一项

A.撩逗(liáo)褴褛(lǚ)忧戚(qì)自吹自雷(lèi)

B.娉婷(pīng)筵席(yán)亵渎(xiè)强聒不舍(guō)

C.诓骗(kuāng)游戈(yì)发怔(zhèng)根深蒂固(dì)

D.纶巾(lún)坍塌(tān)缄言(zhēn)矫揉造作(jiǎo)

二、现代文阅读

品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在一个漫卷风沙的日子,我爬上了山西应县木塔,那还是两年前的四月。站在巍峨的古塔里面,我很自然地想到当年前来勘察这座千年木塔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九三年,正好整整六十年。黯淡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我缓慢地向上爬,每上一层,便走到栏杆前环望四周。每上一层,风就愈加猛烈,人几乎站立不住,只有牢牢抓住栏杆,才不会被风刮飞。

塔下的应县县城,是否还是当年梁思成看到的样子,我无法得知——想必早已大大改观。木塔耸立,雄伟而壮观,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之后,斯物犹在,真是难得而幸运的事。怀着这样的心情,根据自己曾经读过的关于林徽因梁思成的资料,根据所见过的他们那次山西之行的照片,我想象着当年。想象梁思成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想象着他们为发现一个千年古塔、为他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

我想到了当年陪同梁思成勘探木塔的年轻学者莫宗江先生后来的回忆: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他们必须爬上去,才能完成整个木塔的测绘。那天,风呼呼地刮着,也让他们有一种会被刮飞的感觉。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他攀上去后,其他几个年轻人也一一上去,终于将塔刹的各部尺寸、做法测绘下来。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

否锈蚀或断裂。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把它当作文化遗产看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

5 . 选文中哪些语句交代了作者自己登塔时的天气情况,用波浪线划出来,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

6 . 品味下列加点词语,说说它们用得是否贴切,为什么?

⑴黯淡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想象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选文最后一段说“……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你认为这一判断是否武断,为什么?

(二)

神秘的越王古剑

春秋五霸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演出了历史上春秋争霸的最后一幕。岁月的流逝,使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静静沉睡在历史的长卷里,忙忙碌碌的后人几乎把它遗忘了。

然而,1965年,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却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剑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用剑”跃入人们眼帘。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20余层纸一划而破。这把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线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全国,但是,更加轰动的消息却来自对古剑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先引起研究人员注意的是: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为什么没有生锈呢?为什么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呢?

为解开勾践剑千古之谜,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及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者们一道,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得出了剑身青铜合金分配比的准确数据表。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因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铜和锡的比例不一。

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越王勾践剑青铜合金配比刃部含锡高,硬

4

度大,使剑非常锋利;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在于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大家知道,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岩石中含铬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熔点大约在4000℃。

此外,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紧插于黑漆木制剑鞘内,在剑鞘的保护下,又处于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层中;并且它所处的环境与外界基本隔绝,这也是它没有生锈的重要原因。

这把越王剑,无论从它的外形研制,还是质料搭配,都无疑是我国青铜短兵器中罕见的珍品。中华文明中曾有过太多的秘密,现代的科学发明,竟会出现在2400多年以前,在我们禁不住赞叹的同时,也不得不敬佩祖先的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