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女厕安装站式小便器 女生三分钟尿不出(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女厕安装站式小便器女生三分钟尿不出(图)
尝试使用站立式小便公厕的同学有些害羞记者张杰摄如果你是一位女性,让你站着小便,你会如何对待?昨日,6个女用站式小便器,在陕西师范大学公厕中正式启用。
女性站姿小便,在高校迎来一场艰难实践。
新鲜厕所里出现女用小便器昨日下午,陕西师大长安校区,3个站式小便器,成了新建女厕里的新鲜事物。
在该校雁塔校区,同样有3个站式小便器投入使用。
一个女用小便器,花费2000元,但它的意义不仅如此,更是女性如厕方式的一场革新。
这项革新的推广者是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师大教授屈雅君。
4月份,屈雅君给校长第一次表达了希望校园里建女性站式小便器的想法。
校方随后决定在两个校区的新建女厕中各放置3个站式小便器。
昨日下午,6个小便器开始启用。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玮、省妇联主席刘丽鸽和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陈盈晖对这种节能节水的新尝试给予肯定。
使用导流器需要至少五次演练陕西师大副校长王武海说,这种尝试打开了一扇观念的门。
女用站式小便器,最大的好处就是节水、节电、节约空间。
记者看到,新建的小便器,设计了专门的宣传语:“如果每位女生都能站姿小便,师大每天节水160吨。
”便池周围专门设置隔板,避免如厕时的尴尬;隔板上布置粉色的绘图,这种温馨的设计,主要是降低女生的排斥心理。
在小便器旁,专门放置了专用导流器。
屈雅君说,导流器的使用需要位置、角度、手法,至少五次的演练,熟练后,就不会手忙脚乱;从熟悉到熟练再到适应,其间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女人变尴尬为优雅、变羞涩为骄傲,将一种被动应对变成主动选择。
尝试“待了两三分钟,尿不出来”我省7所高校学生会代表,昨日一同来参加陕西师大女用小便器的启用仪式,来的都是女学生。
一位学生代表说,确实很新鲜,听屈教授说这样做的意义,有勇气尝试一下,但进厕所不知道怎么用。
一名女生羞答答地进入厕所,出来后说,“待了两三分钟,尿不出来。
”因为课堂上的观念引导,屈雅君的数十名学生,昨日来当志愿者,给身边的同学宣传。
学生们不论男女,谈起站姿如厕,已经没有了羞涩。
一名研二女生说,新事物需要大家逐渐接受,第一次用肯定使用不好,需要几次练习才行,如果需要她们义务作宣传,她们会去做。
观念最难接受的是女人自己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屈雅君,不止一次提出在西安设女用小便厕所的建议。
她说,这是女性上厕所的革命。
在美国、德国、荷兰等国家,这不是新鲜事,在我国香港、台湾,也有这种倡导。
陕西师大建设的6个小便器,是国内第一个由公共行为主体建造的女性专用小便设施。
对于推广,屈雅君说,最难接受的往往不是男人,而是女人自己。
因为生理因素,站立小便,需要一个导流器,一个大姑娘家,手里攥着那么个东西撒尿,这是很多女性难接受的地方。
屈雅君说,解手就是解手,大可不必把它想得那么不洁、不雅、不堪。
在学校里,每当课间休息时,教学楼的女厕都会排起壮观的长蛇阵,如果在有限的空间里加几个小便器,一切将变得无比简单,女同学的日子也好过得多。
推广不怕骂,唯一的理由就是节水屈雅君说,传统观念难变,推广女性站姿小便,肯定会有人骂。
对我本人来讲,有一个最天经地义的理由也是唯一的理由,就是节水。
用冲大便的水量冲小便,这是女性如厕的传统,但正是这种习惯,造成了公厕最致命的浪费。
女性每次排300毫升尿液,需要用6升清水去冲洗;男性使用的小便器冲洗一次最多只用3升水。
仅此一项,一名女性每天至少比男人多用掉10-12升洁净水,这是最保守的估算。
屈雅君说,陕西师大有16000名女生,因为冲小便,每天要将160吨以上的清水变成污水。
再看看,西安有多少高校?算一下每年浪费的水量,肯定是令人震惊的。
据了解,已退休的72岁高级工程师叶甘霖是国内女性站立小便实践的第一人。
叶甘霖说,她的想法起源于自身,由于腰椎病,年老后蹲着如厕成为特别困难的事,退休后便萌生了做站姿小便器的想法。
很多市民或许记得,2004年,在钟鼓楼下沉广场(世纪金花门前),曾有一座可移动的男女共用的小便器在使用。
该便器的设计者就是叶甘霖。
这座自己花费1万元做的小便器,在钟鼓楼广场待了一个多月,后来,在咸阳凤凰广场、西安康复路等人流密集区,都曾出现这
座小便器的身影。
2005年起,这座小便器在西北大学过街天桥下安了家,一直使用至今。
叶甘霖说,每天有200人在使用这座公厕,导流器都是她免费提供的,从运行来看,女性的使用者还是少数。
在数年间,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曾就女用小便器的设置提交建议,但观念和习惯变革的艰难,让这项动议的推广,一直在争议中停滞不前。
记者孙洪伟彭山论坛: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