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届八省八校T8联考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评价语文答案

2024届八省八校T8联考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评价语文答案

2024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D2.A3.B4.B5.①东汉以前,“火耕水耨”为其主要耕作方式;②东汉时期,开始精耕细作,使用牛耕,出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稻种植;③唐朝,改进后的曲辕犁用于耕作能够节省人力,有效利用畜力,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法;④宋代,复种技术较为成熟,圩田盛行于江南,占城稻此时在江南普遍种植。

(每点2分,梳理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必须有时间节点,少一处扣1分)6.C【解析】7.D8.①“最细小的东西”表面上是指月光下,南希(“我”)看见的院里的微不足道的东西—草坪椅、柳树、晾衣绳、牵牛花、栅栏和敞开的院门甚至晾衣绳上的衣夹等;实质上是指“我”透过生活的表面看见的不易被发觉的不如意,如友情的缺失、潜在的孤独、潦倒迷茫等;②“我可以看见”暗示了南希(“我”)敏感、寂寞、无助、焦虑的内心状态。

(第①点3分,其中表面含意1分,深层含意2分;第②点2分。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9.(示例)①情节设置简单。

小说主体只是截取生活的一个场景,既不追求情节的起伏与连贯,也不对细节进行深入的展开。

②人物塑造手法简单。

人物都是白描式轮廓,如“我”和山姆只有简单的对话与行为,克里夫只是在睡觉。

③语言简洁。

叙述语言平淡冷静,少修饰语,人物对话多用短句。

④揭示主题方式简约。

没有体现作者观点的阐释性文字,而是通过留白与暗示揭示人物的空虚与迷茫、敏感与脆弱。

(答出三条即可,每条2分。

意思对即可)10.BFH11.B12.D13.(1)现在你在我的门下当学生,还没有多少时间,就多次怨恨抱怨。

(“女”“曾未浃时”“憾”各1分,句意1分,共4分)(2)现在我接受夫子的礼仪教化(学问)渐渐加深,再依靠和你们在一起互相探讨而使学问有所长进。

(“被”“寖”“二三子”各1分,句意1分,共4分)14.(示例)相同点:①都强调要靠内在修道;②都认为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湖北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龙”字,作。

显然,第一形为“龙”的“真实”状态的描绘,而后两形尤其是第三形,已经同“龙”字的繁体字“龍”相去不远了。

然而,这“龙”在今天咱们的生活中可无法见到,于是,关于“龙”究属何物,说法纷纭,莫衷一是。

最常见的说法是古人替蛇装了几只脚,称之为“龙”,它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也有人据古书“马八尺以上为龙”认“龙”为一种良马;有人因传说中的龙“能水”而怀疑它是河马,有人据龙的鳞认为它是鳄鱼,甚至有人认为龙即恐龙。

以上种种看法虽然不统一,但一致认为龙是一种动物。

也有人认为“龙”与“虹”音近,甲骨文有“虹”字作。

于是认为龙即虹;更有人认为“龙”字音与“松”相近,龙皮与松皮亦有相似之处,于是把这龙认作了松。

上述种种对龙的解释无一足以使人深信不疑,但随着学者对龙的研究的深入,已经可以初步确定,龙是一种动物类型的图腾,与一般围腾不同的只是,现实世界上并无真正的龙而已。

告诉我们这一事实的是近些年的一些考古发掘。

在辽宁与内蒙古交界处的红山,出土了一些珍贵文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一种猪头龙身的玉器,其形体正好作上文所引的“龙”字的第一形;而值得注意的是,离红山不远的内蒙古,也出土了一种龙头龙身的玉器,形体恰同上述猪头龙身玉器相似,只是龙头代替了猪头。

以上考古发现在很大程度启示我们,“龙”是一种原始崇拜物。

龙在原始社会即已有之,既然在龙身上可以出现猪头,那么至少说明龙是一种与猪之类动物有类型学上相似之处的动物:既然甲骨文中的“龙”字与考古出土的龙或“猪头龙”形制如此相似那么上文中考古出土文物中的玉器必然是“龙”字所写之龙而并非他物。

由此看来,披在龙身上的神秘纱巾已经被揭开。

尽管咱们至今还无法细说端详,但是龙是一种原始社会中动物类型的崇拜物,确实是无法怀疑的事实。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浙江强基联盟2024年10月高三联考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浙江强基联盟研究院命制考生注意: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

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否有价值,首先要看它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表现人民的遭遇、理想和情绪,此外,自然还有人民的美学趣味等。

人民性越高,同时艺术的力量又能相称,这种作品无疑就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的优越性。

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同时也是许多民族文化财富的生产者。

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他们在文化创造上有着不利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得到了极优厚的补偿。

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

作为文学艺术重要内容的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斗争、思想、感情和希望等,他们是亲身的体验者。

他们的文艺传统又都是这株社会生活常绿树上所结的果子。

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正是“得天独厚”的。

过去长期的阶级社会里,许多优秀的进步作家,由于对人民的同情和理解,他们写作了具有人民性,乃至高度的人民性的作品,这当然是值得称赞的事。

但是,由于生活本身存在的距离,他们的作品尽管有其他不可企及之处,却在理解和表现人民的心理等方面就往往不能不有某些隔阂,因而使作品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种情况,我们很容易在我国古代那些表现民间疾苦的诗歌中找到例证。

在这点上,民间文学的作者却天然地占了便宜。

我们只要听听我国过去流传的那些“长工歌”及“长工和地主”的故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了。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淮十校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传统纹样作为优秀的艺术资源,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理想和造物智慧,具备无限转化的可能性。

在新时代,如何实现传统美学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古代的艺术家和匠人将关于哲学与美学的思考以及对于生命的理解,以纹样的形式融入各类器物之上,造型艺术也正是从这些图案花纹中脱胎而出。

传统装饰纹样代表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习俗和文化思想。

东方哲学体系下的艺术思维模式既追求空灵充实的气韵,又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其朴素的观念中包含了对于天地自然之美的论述,也是历来中国艺术家遵循的根本创作原则。

受这种自然审美观影响,古代纹样中体现的祥瑞美学特质格外突出,进而延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万物之美,将自然美学推向极致。

这种美学思想贯穿于当代设计艺术之中。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庞薰琴在《论艺术设计美育》中指出:“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图案已经相当成熟。

到殷周时,在图案画中,已能充分地表现出民族的精神。

其后,不论每个时代或每个地方,他们的工艺美术都有其特殊的个性。

”庞薰琴将古代青铜器纹样、玉器纹样、汉代画像石纹样、陶器纹样、织锦纹样等运用到图案设计之中,其作品既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又具有清新典雅的工艺特点。

艺术设计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长期从事传统装饰图案研究,善于从大自然的花卉形态中不断汲取丰富多样的图案造型素材,将自然花卉作为图案造型、构成及色彩的补充,形成独有的装饰图案风格。

九师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11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九师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11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11月高三联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黒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病虫害防治“包干制”通过科技创新与生产模式创新,形双重驱动的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趋势,彰显了促进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能。

纳米农药研发与应用为发展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3年该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位列植保类首位。

该技术既解决了传统农药制剂因微粒尺寸大和分散性差导致的农药利用率低的难题,又保障了不同类型农药混配后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为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包干制”服务模式为发展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路径支撑。

传统农药从厂家到田间地头,全过程只是商品流通,缺少应有的技术服务。

“包干制”创新了农药经营体系,从“卖农药”变为“卖农药十服务”,提高了农药使用效率,为驱动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数字化管理助力病虫害防治环节技术服务的效果发挥、解决“包干制”服务模式监管困境。

“包干制”示范区的精准农业模式,采用人机结合、线上线下协同、多环节融合方式,实现了病虫害监测由“面”到“点”的精细化管理,实现了“线上”大数据智能化管理到“线下”人员实施的“最后一公里”服务落实,确保病虫害防治效果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2024年九省联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4年九省联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4年九省联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2024年九省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

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

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

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敬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

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

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

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025届高三第一次校际联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AI)是指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等智能的系统。

与人类历史上其他技术革命相比,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可能位居前列。

人类社会也正在由以计算机、通信、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撑的信息社会,迈向以人工智能为关键支撑的智能社会,人类生产生活以及世界发展格局将由此发生更加深刻的改变。

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也称通用人工智能,是指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的、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也称狭义人工智能,是指人工系统实现专用或特定技能的智能,如人脸识别、机器翻译等。

迄今为止大家熟悉的各种人工智能系统,都只实现了特定或专用的人类智能。

弱人工智能可以在单项上挑战人类,比如下围棋,人类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的对手了。

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

虽然我们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核心芯片与元器件、机器学习算法开源框架等方面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人工智能优先发展策略、大数据规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产业规模、青年人才数量等方面具有优势。

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挑战与机遇同在,机遇大于挑战。

尽管是后来者,但我们市场规模大,青年人多,奋斗精神强,长期来看更有优势。

我们可以预见,本世纪中叶前后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下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百年。

当然,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储备还远没有达到开启智能时代的量级,还需要持续积累和创新。

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还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

未来可能的突破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类脑计算、生物计算、量子计算等。

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纸、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试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总凑”之地,敦煌不仅是多民族汇聚之地,也是中外使节和商人长期生息之地,更是东西文化交融荟萃之地,其兼容并蓄的文化渗透到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工艺美术是手工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其中积淀、蕴含着各历史时期的审美意识、造物思想、技术发展和文化交流等因素,凝结和融汇着数千年的智慧经验、思想体系与创新精神。

敦煌石窟中散布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形象资料,藏经洞出土了诸如彩塑、纺织品、刺绣、书籍及漆木器等众多工艺美术实物,敦煌文书中也有大量与工艺美术相关的工匠、工艺制度、名物等信息。

这些图像、实物、文献反映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工艺美术的发展状况、面貌和特征,也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材料,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不仅可以为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提供新材料、补充新内容,也可为呈现敦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提供具体化、客观化的成果。

敦煌石窟现存壁画约有五万平米,其营建历时千年,完整地记录了中古时期现实社会不同阶层人们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再现了古代器物、家具陈设、服饰、纹样等诸方面设计造型及风格发展变化,反映了中西造物设计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发展,其画面的真实性和强调日常生活细节的特性,都可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图像史料。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年秋季高一第一次联考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

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

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

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

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衡水2025届高三年级10月份联考(广东、晋豫名校联盟)语文试题及答案

衡水2025届高三年级10月份联考(广东、晋豫名校联盟)语文试题及答案

衡水2025届高三年级10月份联考(广东、晋豫名校联盟)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艾毕曼德悖论是逻辑悖论中最古老、最典型的例子,它是2500多年前由一个叫艾毕曼德的克里特人提出来的。

传说艾毕曼德是古希腊克里特岛上的先知,他曾轻蔑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撒谎者。

”寥寥数字却形成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发蒙的悖论。

艾毕曼德说的这句话究竟是真是假呢? 如果他说的是真话,即全部克里特人都是撒谎者,那么作为克里特人的艾毕曼德的这句话就是假话:如果他说的这句话是假话,那就意味着并非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撒谎者,包括是克里特人的艾毕曼德,就是说艾毕曼德的这句话有可能是真的。

悖论就是自相矛盾的说法,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不存在的,却存在于逻辑领域中,主要用来挑战人类思考的协调一致性,以验证每个螺丝是否都配对了相应的螺帽。

所谓逻辑的内部一致性,就是指不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有效地证明两个论述处于绝对对立的情况。

如果两个论述经过分析是互相矛盾的,那肯定不会同时为真,这就好比向空中抛一枚硬币,落地后,它一定不会发生正反面同时出现的情况。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量子力学理论的提出者之一,但后来他发觉量子力学不完善,就花费了很长时间试图找到一个悖论来证明量子力学不具备一致性。

但爱因斯坦失败了,量子力学到今天仍然存在。

至今,寻找这个悖论的问题仍然困扰着许多物理学界的专家,而那些声称不感到困惑的肯定不是专家。

再回到艾毕曼德悖论。

它一定就是一个无懈可击的不解之谜吗? 难道真的没有跳出这个古典悖论的方法吗? 答案是否定的。

跳出常人的思维模式来看待这个悖论,艾毕曼德是说了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撒谎者,但这只能说明这句话的发出者——艾毕曼德是个撒谎者,却不能代表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撒谎者。

所以,这样一分析的话,结论就是:艾毕曼德在说谎,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撒谎者。

辽宁省名校联盟(东北三省三校)2025届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名校联盟(东北三省三校)2025届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名校联盟(东北三省三校)2025届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

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方向,着力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和质变。

正确处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是处理好新质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多管齐下培育新型劳动者、创造新型生产工具、拓展新的劳动对象,促进新质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匹配。

三是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四是处理好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统筹推进二者发展,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

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断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重点,拓展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能够不断开辟生产活动的新领域新赛道,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湖南省湘东十校2024年10月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湖南省湘东十校2024年10月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湖南省湘东十校2024年10月高三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科学的昌明起源于一个又一个好奇和提问:“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会出现什么改变”“还有什么可能”“那个没有被问出来的问题是什么”提问—假设——证明—新知,人类的认知图谱不断扩充着。

真理是成功的假设。

地理大发现,生物进化论,蒸汽机的呜响,飞行器的诞生,人们潜入海底,遨游太空……还有那些始终困扰我们的问题!宇宙的起源,意识的产生,生命的密码……人类对世界的探究从微观世界到浩瀚宇宙,问起来就没完没了。

不是说宇宙是无限的吗而宇宙又在膨胀着,那么它的外面又是什么呢所知越多,问题就越多。

这就像一个圆圈,直径越大,接触的未知领域就越大。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双翅膀。

自然科学往往引导我们寻找唯一正确答案,但一涉及文化和艺术,答案常常是不确定的、开放的。

艺术家们并不急于提供答案,他们甚至鄙视轻率的结论,而更热衷于呈现人性的矛盾和人类的困境。

即使盲信让人幸福,提问让人痛苦,他们也选择后者。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金代的元好问看到大雁殉情而发出这样的感叹;“当你站在我面前,看着我时,你知道我心里的悲伤吗你知道自己心里的悲伤吗”卡夫卡可是一个执着的人;“活着还是死去,是一个问题。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无从抉择;“你到底是什么人物有一种力量,它总是想作恶,又永远想造福。

”歌德长诗里的浮士德自我叩问……人类以创作对抗孤独和死亡,又因为最终无法逃脱而拥有某种悲壮。

什么是艺术不同时代人类的回答大相径庭。

毕加索的《梦》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展现的美有什么不同安迪·沃霍尔的《布里奥盒子》,杜尚的小便池凭什么被称为“艺术” 摄影术出现后,人们问:“绘画已死吗”人工智能软件“创作”的肖像画出现在拍卖市场,人类的艺术是否又死了一回倒是中国艺术家徐冰说得干净利索:“你生活在哪儿,就面对哪儿的问题。

2024年1月九省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详解版)

2024年1月九省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详解版)

2024届九省联考语文答案(详解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18分)1.(3分)A 【解析】A对应材料一第4段开头,B对应材料二第2段前三行,C 对应材料二第4段第三行,D对应材料二第4段结尾。

2.(3分)C 【解析】A对应材料一第1段前半,“导致”说明是因果关系,此处强加因果;B对应材料一第5段,文本中“不约而同”说明几乎是“同时”,不非“从中国……扩散”,另外“一……就……”是条件语句的关联词,表示“一”后面的事件一旦发生,就会导致“就”后面事件的结果,相当于“只要……就……”,走了极端;C对应材料二第1段,第二段第一层写马的驯化让人们增强了流动能力,并指出狩猎采集者步行的活动范围大多在两小时步行圈内,否则就超出了其资源的承载力。

第二层写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复杂社会,其原因是水生资源丰富,且有舟楫之便。

此处的“舟楫之便”,照应第一层里的“两小时步行圈”,说明他们突破了“两小时步行圈”内资源的承载力的限制。

D对应材料二第4段后半,并未有“更看重黍”的意思,于文无据。

3.(3分)B 【解析】首先明确“游牧业起源”的观点(对应材料一第2段)是:游牧业萌生于农牧交错带。

A说的畜牧业的情况,不是游牧业,偷换概念,故此论据不力。

B中第一句明确说的是农牧交错带,并对之印证:“大量牛羊骨骼”说明有畜牧业,“不少农具”说明有农业。

说明具备“游牧业起源”的条件即农牧交错带,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游牧业起源观点。

C中“400毫米降水量”容易误导考生与材料一第2段中“气候变迁”画等号,其实不然,文中强调“气候变迁”中的气温变冷,而非降水量,而且第2段主要谈的是畜牧业情况,而非“游牧业起源”,“起源”应对应第2段“萌生”一词。

故此论据不力。

D中没有明确指出是农牧交错带,“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只是说明耕种放牧均适宜而已。

4.(3分)D【解析】由图表可知,文化Ⅱ存续期内人们维持生计对应的方式是农牧兼有,D 项“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错。

东北三省联考(辽宁名校联盟) 2024 届高三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东北三省联考(辽宁名校联盟) 2024 届高三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东北三省联考(辽宁名校联盟)2024 届高三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个厨的文学完成16题。

材料一:曾几何时,红楼IP[互联网界的“IP”可以理解为所有成名文创(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作品的统称]的开发与传播出现了影视改编、电视讲坛、图画动漫、网络空间、消费物品等多样化传播形式。

现在我们不得不思考经典IP《红楼梦》如何转化为当下“现象级”IP,这游需要红楼IP影视开发者转变观念,注重年轻化、时尚化、商业化。

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移中,我们经历了消解严肃、快餐文化、读图时代等一系列时代现象,《红楼梦》的传播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适用于当下新兴的大众需要。

尽管学院派红学依然沉浸在文字文本里,但精英红学与大众红学的区别在于,精英红学体验的是经典的厚重与高贵,而大众红学需要的是普适与通俗,需要的是娱乐与快感。

新近发展起来的大众媒介传播技术,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在强势地巩固着经典文学作品的经典地位。

对于文学经典而言,大众传媒的市场力量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使经典地位更牢固,用得不好,却会把“经典”变得畅销却“庸俗”,甚至“恶俗”。

确实,媒介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利用其动机却有好有坏,而正是这“有好有坏”的动机,会使得搭乘媒介技术这一便利之车的文学经典驶向两个完全相反的境地。

(摘编自刘继保《红楼IP影视开发为何越来越冷》)材料二:①一部经典首先只有被阅读,然后才会产生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哲学价值等。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从当年的“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到新文化运动时期首推的长篇白话文小说,2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情感认知与审美判断。

②然而,随着科技迅猛发展,阅读环境改变,纸质阅读越来越少,一批批曾经昂首怒放在国人案头和心中的经典文学著作,在与电子技术、网络世界的博弈中,逐渐败下阵来。

《红楼梦》将如何披挂上阵再展雄风,继续传递价值,人们如何有兴趣再回到文本阅读,这部文学经典中的文化资产如何得以传承并继续成为植根于国人心灵和生活中的审美情志等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关注。

山西省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整理版)

山西省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整理版)

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四校联考试题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临汾一中忻州一中康杰中学长治二中】第I卷一、(9分)1、C2、B3、D二、(9分)4、D5、A6、B第II卷五、(9分)13、C 14、D 15、C第I卷7.(1)(5分)谢晦有时候把朝廷隐秘之事告知谢瞻,谢瞻总是向亲人挚友叙说,把那些话当成戏言,来禁绝(或禁止、杜绝)他的言论。

评分标准:译出大意给2分,“或”“语”“绝”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谢灵运喜爱评价人物的好坏,谢混很担忧这件事,想对他加以压制(或想抑制他),只是没有方法。

评分标准:译出大意给2分,“臧否”“患”“方”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8.(5分)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暮江千顷”,千顷大江,又值黄昏,营造出空旷辽远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或:“无处”一句,写离愁满江,竟连飞鸿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

或:上片最终两句写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营造了灰暗沉重的意境,烘托词人的惆怅心情。

而词人倚着阑干,借酒浇愁,愁怀难遣。

)或:以乐景衬哀情。

上片第三、四句写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突然问西风:为什么(你把)全部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②运用比方(夸张)来写愁。

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喻愁,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评分标准:每一点写出手法得1分,详细分析得2分。

答出两点得满分。

9.(6分)①明珠暗投,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

②岁月蹉跎、青春不驻的悲慨。

③离别故土的愁绪以及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

④欲归隐田园之心情。

评分标准:随意答出三点得6分。

10.(6分)(1)银瓶乍破水浆迸曲终收拨当心画(2)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3)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三、(25分)11.(1)(5分)选A得3分,选E得2分,选C得1分,选B、D不得分。

(2)三件事。

委婉提建议,肥女美着装;智破皮夹案,巧劝偷癖人;斥责黑神甫,引来大麻烦。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2024.11.15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

材料一:《黑神话》的宣传语是“直面天命”。

游戏以“天命人”的视角切入,讲述了在西行结束后,齐天大圣孙悟空陨落兵解,玩家作为“天命人”在听取老猴子讲述齐天大圣的故事之后,需要过关斩将、取回“大圣六识”,最终直面天命,迎来结局。

为了服务于这一重构中国经典的冒险旅程,游戏在场景、影像、文本和战斗系统等多个层面转化并利用了“中国故事”。

首先,在场景设计上,《黑神话》基于中国多地古建筑取材、实景扫描,涵盖了全国多处名胜古迹。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游戏开发提供了参考内容,同时实现了一种反向“圣地巡礼”的效果——实际存在的景观乃至奇观被浓缩到游戏场景中,成为游玩体验的一部分。

其次,在影像上,《黑神话》在章节过渡部分采用的播片,选择了具有国产动画经典风格的美术样式。

在文本上,《黑神话》通过大量文本填充了游戏中的《影神图》等内容,以打油诗、志怪小说的风格补充游戏剧情。

在战斗系统方面,“法宝”“法术”“七十二变”成为游戏通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神佛鬼怪的战斗场景具象化为一种游戏体验。

通过这种全面、系统的游戏设计模式与细节,我们可以看出《黑神话》走红的第二个原因,正是其基于整合与再利用中国《西游记》文本和文化资源所产生的互文性。

从场景、美术风格、台词内容、战斗设计等角度来看,中国玩家游玩《黑神话》不同于外国玩家,也不同于游玩外国游戏,其对游戏内容的理解成本相对较低。

齐鲁名校大联考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齐鲁名校大联考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齐鲁名校大联考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由于有机体的全部基因都遗传自祖先,而非祖先那些未能成功繁衍后代的同辈,因此所有有机体都倾向于拥有那些自带成功特质的基因。

这些有机体天生便拥有成为祖先的本事,也就是说,它们善于生存繁衍。

这也是为什么有机体倾向于遗传的那些基因,都有能力构建出一部设计精良的“机器”——一具积极工作、不停努力成为后代祖先的躯体。

这就是鸟儿如此善于飞翔,鱼儿如此善于游动,猴子如此善于攀爬,病毒如此善于散播的原因。

这就是我们热爱生命、热爱孩子的原因。

因为所有人继承的所有基因,都来自从未中断过的一连串的成功祖先,毫无例外。

这个世界充满了有能力成为后代祖先的有机体。

关于上一段落,有一种貌似合理、实则错误的理解方式。

有人认为,当祖先成功繁衍,它们传递给儿孙的基因便由此获得了升级,超越了它们从父母处获得的基因。

它们的成功对基因发挥了某些作用,而这就是为什么它们的后代如此善于飞翔、遨游、求偶。

错了。

基因不会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它们只是得到了继承,除了某些非常罕见的随机错误之外,基因根本不会发生变化。

并不是成功塑造了优秀的基因,而是优秀的基因造就了成功。

个体终其一生做过的所有事情,都不会对其基因产生丝毫的影响。

生而具有优秀基因的个体,是最有可能成长为后代的成功祖先的。

因此,优秀的基因更有可能被继承到未来。

每一代都是一道过滤、一个筛子:优秀的基因容易穿过筛子,进入下一代;拙劣的基因容易留存在早年离世的个体身上,或是那些没有繁殖的个体身上。

拙劣的基因也许会因为运气好,与优秀的基因共存于同一个躯体之内,闯过一两个世代的过滤。

但是,若想成功闯过数千道连续不断的过滤,不能只靠运气。

在数千个连续的世代之后,依然存在的基因大概率是优秀的基因。

《基因之河》中谈到的“河”,是一条DNA之河。

这条河在沿着时间之岸缓缓流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1.B(3分)(两处环境描写并没有形成对比,对“炊烟袅袅升起”的描写主要是为了引出后面吃棠梨的情节。

)2.(6分,每点2分)①棠梨是充饥止渴的美味食物,在困境中的刘秀眼中酸甜温暖的煮棠梨就是一切。

②棠梨是过去生活的象征,是对苦难生活的回忆和感恩,因为棠梨,刘秀才渡过了困境,因为棠梨,刘秀心怀感恩。

③是太平盛世的象征,雪白的棠梨花开放,棠梨树所在的村庄宁静、祥和,人民安居乐业。

3.(6分,每点2分)①以“你”的视角来叙事,拉近读者和小说中人物、事件的距离,增加亲切感。

②以“跑,继续跑”为线索,引导读者进入刘秀的故事,更有紧张感,展现了刘秀从陷入困境到获得生机的变化过程。

③多用心理描写和对话形式,使叙事更加集中并能更准确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4.C(3分)(说法绝对,劳动者参与共享经济活动后,不一定就成为“自雇”个体,“自雇型”只是共享经济下的新就业模式之一。

)5.D(3分)(由材料二可知,“劳动关系发生改变”是劳动者面临的问题,而不是实体经济企业面临的问题。

)6.(6分,第一问3分,每点1分;第二问3分,每点1分)第一问:①就业机会多,就业方式灵活。

②劳动者对就业单位的依赖程度降低。

③面临的劳动关系运行风险加大。

第二问:①更新就业理念把握就业机会。

②掌握更多技能,增强适应能力。

③熟悉相关劳动保障制度,降低就业风险。

二、7.C(3分)8.B(3分)(“出”是京官外任,也特指出任,不一定是因获罪被贬谪。

)9.B(3分)(“他酒量很好”错。

从文中“素不能饮”“及归私家即不能饮,或强饮辄病”可看出他酒量不好。

)10. (10分)(1)后汉乾祐初年,王审琦隶属周太祖帐下,本性纯良谨慎,(周太祖)很亲近信任他。

(“隶”、“纯谨”、补主语“周太祖”、“亲任”各1分,大意1分)(2)当初,王审琦突患重病,不能说话,皇帝亲自前来探望,等到王审琦去世后,又到他的宅第,为他哭得很哀痛。

(“暴疾”、“语”、“幸”、“恸”各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王审琦字仲宝,他的祖先是辽西人,后来把家迁到洛阳。

后汉乾祐初年,王审琦隶属周太祖帐下,本性纯良谨慎,(周太祖)很亲近信任他。

跟从太祖平定李守贞,因功暂任厅直左番副将。

世宗召集禁军各位校官在园林中饮宴射猎,王审琦连连中的,世宗称赞他,大加赏赐。

不久兼任勤州刺史。

皇帝亲自征伐淮南,舒州加固营垒攻不下来,下诏让郭令图兼任刺史,命王审琦率精锐的骑兵攻城,一晚上攻了下来,擒获舒州刺史,获得铠甲武器军需储备数十万。

郭令图入城后,王审琦等人就去救援黄州,几天后,郭令图被舒人驱逐。

王审琦挑选轻装的骑兵连夜衔枚出发,两夜行军到达舒州城下,大败舒人,郭令图得以又回到治所。

王审琦跟从皇帝征讨李筠,任御营前洞屋都部署,被飞石击伤,皇帝亲自前来探视。

建隆二年,出京任忠正军节度使。

在地方做官八年,为政宽和简明。

辖区内县令因犯罪而停了王审琦的录事吏的职,幕僚报告说县令不先征求府官意见,请求查办县令。

王审琦说:“五代以来,诸侯强横,县令不能够独断管理县里的事。

现在天下平定,我有幸忝任藩镇,而我管辖的县令能够清除狡诈的官吏,确实是值得嘉奖的,为什么要查办他呢?”听到这些话的人都赞叹佩服。

王审琦为人稳重温厚有谋略,尤其擅长骑射。

镇守寿春时,每年收得的租税,量入为出,从未有过额外索求。

王审琦一向不能饮酒,曾经陪侍皇帝用宴,太祖酒酣后仰天祷告道:“酒,是天赐好礼;审琦,是我的布衣之交。

正与我共享富贵,为什么吝惜不让他饮酒呢?”祷告完毕,回头对王审琦说:“上天一定会赐给你酒量,试着喝,不要怕。

”王审琦接受诏命,喝下十杯酒也不感到痛苦。

从此陪宴常常斟满酒杯,等到回到家里就不能喝了,有时勉强喝了就会生病。

开宝二年,跟从宋太祖征讨太原,任御营四面都巡检。

开宝三年,改为镇守许州,皇上赐给他豪宅,留在京师。

太祖曾经召王审琦在园林中饮宴射猎,王审琦连连中的,皇上赐给他御马和黄金装饰的马具。

开宝六年,与高怀德一同加任同平章事。

开宝七年,王审琦去世,终年五十岁。

当初,王审琦突患重病,不能说话,太祖亲自探望,等到王审琦去世后,又到他的宅第,为他哭得很哀痛。

赐中书令,追封为琅琊郡王,赐钱办丧事待遇加等。

下葬那天,又为他取消朝会。

11.C(3分)(第四句联系全文可知,此句意在勉励贾使君西征建功立业后再返回崆峒故园。

)12.(6分,每点2分)①运用拟人手法,以黄莺、春花欢笑和梨枣成熟等待采摘,写出美好风光,生动活泼。

②用字精当,“空自”“为谁”表明莺花无人欣赏,梨枣无人采摘,暗示故园无主。

③引起下文对贾使君征西凯旋,重回故园的期许。

13.D(3分)(“‘回’字极言回报朝廷之速,‘飞’是‘金字’下达后的行动反响”错,应是“‘回’是‘金字’下达后的行动反响,‘飞’字极言回报朝廷之速”)14.(6分,第一点2分,第二点4分)①手法不同:王词用的是夸张手法;辛词不仅使用了夸张手法,还使用了比喻手法。

②写作目的不同:王词写边防战士的骑艺高超、箭术精湛,是为了显示出军队的训练有素、能守能攻,侧面赞扬指挥者的高超能力。

辛调写想象中的将士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是为了抒发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不得施展的无奈。

15.(6分,每空1分)(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3)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三、16.B(3分)(A项,句式杂糅,删除“的原因”。

C项,因果倒置。

D项,缺少主语,删除“当”)17.A(3分)(B项,与前文陈述对象不一致。

C项,不符合语境。

D项,比喻不当)18.B(3分)(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铺天盖地:一下子到处都是。

形容来势很猛。

一去不返:比喻事情已成为过去,再不能重现。

溘然长逝:忽然去世。

暴风骤雨:来势急速而猛烈的大风大雨。

满城风雨:某一事件(坏事)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悄然而至:形容寂静无声地到来。

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名声,默默无闻。

)19.(6分, 每空1分)①秋高气爽,丹桂飘香。

②删去③传达④分析⑤磋商⑥讨论20.(5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①自然条件优越②色香味俱佳③采摘时机讲究④制作精细⑤功效较多四、21.(60分)【写作提示】一、题型解析这是一道任务指令性作文题,具体讲来就是:情景+叙事(矛盾冲突)+任务指令。

(一)题目明确给出了任务指令1.“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内容方面的任务指令。

这是作文的方向,必须围绕文化因素去谈,换言之,从育儿理念冲突看文化差异。

2.“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思维方面的任务指令。

要求考生有独到见解,可以由此深入思考,也可以由此横向联想。

3.“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体与立意等方面的任务指令。

要求考生整体解读材料,整体立意,文体明确。

(二)情景旅游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中国夫妇在长椅上休息,两家的孩子都刚刚学会走路,同时摔倒。

(三)社会热点现象如何教育孩子,是扶持和帮助?还是旁观以期独立?不同的教育方式,会有怎样的结果?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这是每个家庭都面临的教育问题,切合了时代热点:家风、家教。

(四)主要对象外国夫妇、中国夫妇,年幼的孩子。

二、审题立意解析(一)解读材料,理解材料基本内容材料由四个部分组成1.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

——情景。

中外夫妇面对同样的问题:孩子摔倒哭起来了。

2.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

——差异。

中外夫妇不同的做法:外国夫妇置若罔闻,中国夫妇扶持安慰。

3.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这对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冲突。

中外夫妇语言冲突:展现不同的育儿观。

4.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影响。

众人围观与议论。

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中外夫妇面对年幼的孩子跌倒,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处理并对对方的做法进行批评。

材料展示的是中外家长不同的育儿理念。

(二)审题,即挖掘材料的含意,探究立意点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找出内在的因果关系。

1.整体解读材料(略)详见“(一)解读材料,理解材料基本内容”部分。

2.各部分之间关系(1)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

——核心事件,是起点。

(2)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

——事件结果,截然不同的结果。

是(1)的进一步。

(3)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这对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交流与碰撞。

(4)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影响,扩大事件的价值,成为作文的情景。

这四方面之间,(1)(2)紧密相连,(2)是(3)产生的条件,深入思考其实(3)是(2)的原因。

3.原因挖掘中外父母对年幼的孩子摔倒的不同反应和做法,是缘于中国和外国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理念差异,这种理念差异的根源在于中西文化的差异。

材料既体现了中西文化差异,也展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冲突。

【参考角度】①家庭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既要给孩子关怀,又要给孩子独立的锻炼。

②在中西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看家庭教育。

③从育儿理念的冲突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

④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中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文化。

⑤认可中国育儿理念,注重育人以情。

⑥认可外国育儿理念,注重育人以独立,防止“巨婴”。

⑦融合中外育人理念,育人要既独立又温暖(立人与仁人)。

⑧从中外育儿冲突看文化自信【范文展示】例文一包容审慎携手共赢(可评为一类卷56分)孩子摔倒哭泣,外国父母弃之不顾,期待孩子独立爬起;中国父母悉心安慰,希冀给予慰藉温暖,育儿理念的冲突联系着文化观念的矛盾。

事情的理性解决方式深入地进入公众舆论空间。

(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这一事件引起人们的理性思考,入题简洁。

)此时不妨浅析产生差别的背后原因,(衔接自然,析原因)一是历史传统所带来的不同观念的根植蒂固。

西方自达尔文提出进化学说,即信奉丛林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逐利观的影响下,弱肉强食成了提升社会竞争力的不二法则。

而中国的儒学思想影响深久,“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使得中国父母处理问题更显中庸,仁爱而平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