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人性的深处挺进_解读毕淑敏的长篇小说_女心理师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7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29, No.7 2009年7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June. 2009, 067~068
向人性的深处挺进
——解读毕淑敏的长篇小说《女心理师》
张 芳,储东巍
(徐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内容提要] 毕淑敏的长篇小说《女心理师》自从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
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关怀,曾经心理医生的体验,在这部小说中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展示了人性的丰富和斑斓。
在向人性深处挺进的过程中,《女心理师》超越了以往的作品,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关键词] 人性;精神困惑;社会伦理
[中图分类号] I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9)07-0067-02
作家毕淑敏的长篇小说《女心理师》自问世至今已有两年,但人们对它的关注程度丝毫没有减弱。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中国有心理问题的人数在2亿到3亿,名列前三位的心理问题依次是:抑郁、焦虑、失眠。
面对频繁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毕淑敏以其深厚的人文关怀,曾经心理医生的体验,在这部小说中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展示了人性的丰富和斑斓。
一、人的一切弱点,心理师都具有
《女心理师》以一位历尽沧桑、心理有疾病的心理师贺顿个人成长的艰辛历程为主线,从中穿插了若干个来访者的故事。
贺顿,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存的女性,平凡普通,甚至其貌不扬。
她爱学习,有理想,愿意为事业放弃一切,甚至不择手段。
作者毫无遮掩地把她在成长中的弱点暴露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无法简单地用好或者坏来对她进行评价。
一直以来,毕淑敏以女性的敏感、细腻深情地关注着女性的人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
最为典型的有长篇小说《红处方》中的简方宁、沈若鱼和《血玲珑》中卜绣文,“她们往往是道德的楷模,具有顽强的毅力、积极的进取精神和高度的自律特征,她们还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以及由于丰富的阅历而获得的深度和内涵。
”[1]这些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女性形象固然有她们的榜样力量和强大的感染力,但是依旧逃脱不出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所共同规范的价值标尺和范畴,单纯的人性特征和评价使人物失去了鲜活和复杂。
而贺顿这个人物形象,跳出了传统价值观的种种束缚,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
在《女心理师》中,作者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完成了对贺顿这个人物的塑造。
一方面,描写了贺顿是如何通过自强不息、自我奋斗走上了心理师的道路。
贺顿——曾经的柴绛香,有着苦难的童年,幼年时被父亲抛弃,母亲沦落为娼,12岁时被继父性侵犯,这一切成为她内心深处无法摆脱的梦魇。
从农村来到城市后,为了生存,她推销过劣质化妆品;为了凑足学习班的学费,她把自己奉献给了一个秃顶男人;为了争取到十万元钱来注册心理诊所,她用虚假的处女身份骗得知识分子钱开逸的自责,并在婚后和他保持着性关系;为了得到开办诊所的房子,她下嫁年长跛脚的柏万福。
成为心理师的道路是痛苦和艰辛的,甚至违背了道德伦理。
对于一个弱女子,人性的弱点是禁不起生存的挑战的。
另一方面,作者细致刻画了贺顿是如何实现自我的心理救赎,完成精神的蜕变,走向光明理想的人生之路。
童年时的悲惨遭遇是贺顿潜意识里抹不去的阴影,为了解开心中的困惑,她选择了学习心理学。
为了解开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遇到的难题,她在内外危机交困、精神几乎崩溃的情形下接受了心理权威姬导师以性侵犯作为治疗手段的督导,终于揭开了她下半身冰冷之谜。
在撕去了灵魂上的一切伪装之后,贺顿肃清过往,理智地审视了自己灵魂深处的弱点,客观评价了童年经历给她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她斩断了婚外情,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心理师拯救更多困惑的灵魂,关闭了心理诊所,开始心理学更深层面的学习。
“晨也担当,暮也担当,毁也安详,誉也安详”。
[2]毕淑敏将笔触挺入了人物的潜意识深处,读者在这凤凰涅槃式的灵魂蜕变中看到了主人公玲珑剔透的灵魂以及人性各部分因子摩擦碰撞时所闪烁出的片片火光。
作者“引导读者从潜意识这个非理性的人性深处发掘出了人性真、善、美的原动力,从而指引我们当代人去探寻自我最终的精神归宿”。
[3]人性是有很多幽暗之处的,单纯用高尚或者卑微,正直或者扭曲来形容人性,都是不真实的,但是人性中光明和温暖的一面终究会占上风。
毕淑敏为人物寻找到了光明的出口,在关系的寒冷中寻找和煦,在残酷中争取柔和。
超脱于琐碎之上的文学,才会有照耀的力量。
二、中国是最需要心理师的地方
《女心理师》在探索现代人心理困惑的救赎突围之路的同时,也着重揭示了社会伦理问题对人们心灵的影响。
如果说故事是第一层面,心理问题是第二层面,难么隐藏在之后的就是社会层面的问题。
小说在叙述的过程中,穿插了很多来访者的故事。
其中悬念最大的就是大芳和老松的故事。
大芳的母亲是个甘愿当小老婆的女人,为了完成母亲“你一定要做大”的遗愿,大芳让丈夫有外遇,一次次的把年轻女子带回家,让他们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蝇营狗苟。
这种变态的快乐摧毁了她的身
[收稿日期]2009-04-02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7期68
体,也使其精神走向崩溃。
此外,心理诊所第一个来访者李芝明,打算大闹丈夫的追悼会,造成她心理极度痛苦和矛盾的不是丈夫的死,而是丈夫对自己的背叛。
第二个来访者是小男孩团团,他已经开始偷偷地在父亲女秘书的水杯里下毒,想慢慢地毒死她,其原因是不满女秘书对自己家庭的插入。
第三个来访者是一个遭受情感背叛的同性恋,而同性恋本身就是对社会伦理的挑战。
最有意思的是第四个来访者,在治好了他在重要场合因为紧张而失语的心理疾病后,竟再一次询问如何处理自己与妻子、情人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以发现,作者所选取的大多数案例都涉及到了婚外情。
不仅来访者如此,就连主人公贺顿也处在丈夫与情人的感情纠葛中。
通过小说叙述的故事读者不难发现,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无止境的欲望和需求势必会造成伦理道德的背叛,引发心理问题的困扰,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造成伤害。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严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而人的精神困惑很多是因为自己没有弄清楚自己究竟需要什么。
衡量一部小说是否优秀,必须看它有没有突出人类的精神困惑,缺失向人类精神困惑深入的文学也就丧失了人们追求的兴致。
毕淑敏是一位十分珍视自身经历的作家,在潜意识里她依然看重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三年的心理医生的工作,让她得以窥见人生的丰富和奥秘,也因此常常叹息于人性的悲凉与罪恶。
她曾经在采访中表示,“这部小说可以说是我用力最多的一部作品。
在写的过程中,我掉了很多次眼泪”。
选取婚姻家庭的故事作为描写对象,足以说明这些现象的普遍性。
当今社会,中国人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情感问题,是夫妻关系问题,是婚外恋问题。
正如毕淑敏所说,中国是全世界最需要心理医生的地方,中国的变化太快了,中国的积淀太深了,人的心灵是最容易感冒的。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也是伦理的真正始点,而在现代社会里,和谐、稳定的家庭会不时的受到各种因素的侵扰,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受到了挑战,也引起了诸多的心理问题。
小说中的来访者大芳和周团团,心理师贺顿,之所以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都源于童年时家庭的不幸。
小说的力量必定是微弱的,但是可以像启明星那样,照亮人们的精神困惑,凸显了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引发人们去思考、去探索。
对心灵的关注程度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化程度的标尺。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阅读有关心理学的书籍也是帮助受心理问题困绕者自疗的有效途径。
三、《女心理师》只是一部小说
1998年至2002年,毕淑敏因偶然的机会得知北大心理学课程,又因为自己一向对人的心理感兴趣,她暂缓写作,开始了心理学硕士和博士的学习。
她坦言,学习是为写作积蓄能量,向更高的难度攀登。
她希望自己超越以往对个体的人的研究经验,深入人类的心理层面,更清醒、客观、系统地认识并把握人的复杂性,这其中也包括认识和把握自己。
2003年至2005年,毕淑敏开办了一家心理诊所。
开始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毕淑敏并没有想写这个题材的小说。
由于要求咨询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毕淑敏感到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回报这些信任,精神也将要崩溃。
小说有一个章节就体现了她的这种绝望之感,所有的故事都搭在了一起,进入一个混乱的状态,女心理师贺顿也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于是,毕淑敏毅然关闭了心理诊所,投入到文学的创作中,用文学的形式来帮助人们探索自己内心的困惑。
从医学与文学的结合到心理学与文学的结合,毕淑敏一直在寻找这几个不同层面的结合点,最终以文学的形式实现对人的全面关怀。
正如王蒙对她评价时说:她太正常,太善良,甚至是太听话了。
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
她有一种把对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毕淑敏走的正是这样一个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
《女心理师》这部小说可以说是成功的,自恋也好,媚俗也罢,但瑕终不掩瑜。
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其创作源于当下心理疾患频发的危机。
虽然和心理学有关,但没有晦涩的心理学概念,故事是充满审美趣味性的。
毕淑敏在小说中设置了很多悬念,不断的尝试分析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以人物的行为巧妙地传递给读者“经过奋斗和努力才能的来幸福”的观念。
小说的语言一如既往的沉静,舒缓,风格也是残酷与温暖交织。
毕淑敏一直在积极的探索,深刻的思索,她在创作的过程中完全把自己融入到了小说之中,她曾说过,回忆也许是不真实的,但情感绝对是真实的。
所以,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很容易与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分析和生活经历产生共鸣,从而更有利于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也有读者把这部小说作为心理学教材来对待,这是不正确的。
这部小说没有中规中距遵循心理学的治疗原则,也没有完全还原心理诊所和心理医生的工作,就连“心理师”这个概念在现实中的表述也是不准确的。
读《女心理师》,和作者一起来探讨我们自己的内心,去了解这个世界,和他人建立一种更和谐的关系,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
这也许就是小说的正真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任向红. 个体生命体验与女性关怀的凝重书写[J]. 安徽文学,2008,4.
[2] 毕淑敏. 女心理师[M]. 重庆出版集团,2007.
[3] 王钧. 精神的救赎[J]. 安徽文学,2008,1.
Walk into the Depths of Human Nature
——Comment on BiShumin’s Full-length Novel ‘Female Psychologist’
ZHANG Fang,CHU Dong-wei
[Abstract] Since Bi Shumin’s full-length novel ‘female psychologist’Published,it is enjoyed by the readers.In this novel,the author explored people’s psychological confusion and salvation by her deep humanistic concerns and the experience of psychologists, in order to display humanity’s rich and colourful. In the process of going into the depths of human nature,’psychologist female’surpassed previous works, and walked a solid step.
[Key words] humanity; mental confusion; social eth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