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的读后感
《女心理师》读后感范文_读后感_模板
《女心理师》读后感范文_读后感_模板《女心理师》读后感在主流文学界,毕淑敏的写作风格,有极高的辨识度,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能够在初读的一分钟之内看见她留下的”水印”,无论情节如何,结构如何,她的个人特色,永远清晰地留在那里,同样的事物,她会用一种特别的视角去观察,用特别的语言去表达,变形为自己的特色。
这样的特色,喜欢的,觉得特别,不喜欢的,受不了。
特别是在小说中,这样的特点格外明显。
她是在用写小说的态度来写小说,能够创造出很多离奇的情节和细节,并且热衷把细节描述得与众不同。
同时,她又是在用写散文的态度写小说,所有人物的对话,都是同样的风格,她的风格,就像同一个人的分身。
至于褒贬,我是不会做的,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情,同一作品,说它好,很多特点就能成为好的例证,说它不好,这些特点便是罪证。
不像科学数据那么严谨,文学上的事,本来就是见仁见智,唯有读者的阅读体验,才是最重要而且独一无二的。
她怎样写,写了什么,最终还是归结到我看见了什么。
回到这次读后感的主角,《女心理师》是毕淑敏以第四个身份参与写作的结果,她是一个作家,同时是个女性,同时还是一名出色的医生,后来她获得了第四个身份,心理咨询师,从此之后,作品中就增加了新的成分。
2007年本书出版的时候,似乎恰好和余华的某作品同一档期,也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情,但销量还是不错的。
可能与它的出版方式有关,记得第一次买回这本书,读完才惊讶地发现,这是半本有木有!所有的故事都是伏线,都没有结局,且听下回分解,用说书的行话说就是留了一个大扣子有木有!带着某种”坑爹啊”的心情,我不得不毫不犹豫地等着买第二部。
除掉这个小插曲不谈,我是欣赏这部小说的。
手法上没有什么可评价的,叙述运用得已经很熟练了。
(范文网)略有不足的是第二部看到半本的时候,作者还没有甩包袱我就猜出了隐情。
(这可能不是书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关键是书给人一种微妙的感觉,既荒谬又写实,既残酷又温暖,各不相同的故事,差别很大,却能产生整体感。
《女心理师》读后感
《女心理师》读后感《女心理师》是一部由周韵、刘畅、阚清子主演的电视剧,剧中主要讲述了一位女心理师苏洁的职业生涯及她与患者们之间的故事。
通过观看这部剧,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并对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这部剧展现了心理师在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方面的重要性。
苏洁作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师,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深厚的造诣,更重要的是她对自己职业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她在处理患者问题时始终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努力倾听他们的内心痛苦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她十分看重职业道德,从不透露患者的隐私和秘密,始终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这让我深受感动,认为一个心理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剧中展现了心理咨询对于个体成长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苏洁不仅在解决患者的问题时能给予适当的指导,还能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宣泄和指导作用。
她通过心理咨询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问题,并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法。
这部剧深入探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困惑,对我们认识自己、规划未来和缓解压力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心理咨询师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倾述心声、解决内心痛苦的渠道。
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
另外,这部剧还展现了心理咨询师自身的心理成长和困境。
苏洁作为一位心理咨询师,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自己的内心冲突和痛苦。
她在剧中面对各种个案时,常常因为无法客观分析问题而感到困惑和无力。
尤其是当她面对自己的情感问题时,她更是陷入了痛苦的选择中。
剧中的苏洁像是每位从事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的人的缩影,她们虽然能够帮助他人,但自身却可能面临着更多的困惑和挑战。
这让我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选择和身心健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女心理师》这部剧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剧情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通过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以及心理咨询师作为职业人士的责任和困境。
《女心理师》的读后感参考
《女心理师》的读后感参考1、《女心理师》的读后感参考最初读这本书,是冲着来的。
毕淑敏的书我向来读着感觉的治愈,读着很舒服,所以就将毕淑敏作为了一种品牌。
这本书的思路很乱,又恰好乱到勉强能够理清思路,就有点像看重案六组,一个接一个的案件。
这套书的开头,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人世间残酷冷淡。
我们看见了自杀未遂的大芳以及她口中充满欺骗的老松;我们看见了为了爱情准备与大猩猩同归于尽的桑珊;看到为了阻止父亲与其秘书结婚不惜在秘书杯中下毒的小周童鞋;也看到了曾经英勇的女游击战士在临死前为她的一百零一个洋娃娃的去处而发愁。
后来就莫名的将重点放在了贺顿身上,也就是绛香身上(贺顿的真实姓名叫柴绛香)。
一开始我挺羡慕贺顿的,毕竟有两个男人爱着她。
几个人爱她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他们真的都真心爱着贺顿。
后来我发现,贺顿是值得同情的。
当姬教授一点一点引导着贺顿解开心中的伤痛,慢慢接受“柴绛香”并找出她藏在内心的秘密时,那种无助,那种内心的绞痛。
深有体会。
贺顿也好,绛香也罢。
是坚强的。
能从伤痛中走出来的人,都很坚强。
就像同学跟我提及我家张豆豆的离开一样,最终我还是走出来了,释怀了。
她说,燕雯我觉得你挺坚强的。
我说,这其实没什么。
现在想想,是挺坚强的。
贺顿能够从伤痛中走出来,并依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一条生路,真的很不容易。
最主要的是,有柏万福这样一个爱她的人,不计前嫌,不问后果的帮着她,陪着她,这无疑是值得庆幸也值得祝福的一件事情。
这本书看完,印证了我之前写总结时的观点:成长是伴随着疼痛的。
正是那些疼痛,那些残酷甚至是血淋淋的现状,促使着我们的成长。
喜欢那句“生长在温室的花朵永远不知道外面的温度,坐在井底的青蛙也一直认为天空只有井口一般大小。
”经历过,懂得的人才知道当事者的痛苦。
没经历过的人,可能能理解,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疏导,如何去安慰那受伤的心灵。
现在回过头看看,真的想摸摸以前的自己,告诉她,别那么较真。
有些时候,倔强是好的,有些时候,受伤的反而是你自己。
《女心理师》的读书心得
《女心理师》的读书心得
《女心理师》是一本揭示女性内心世界的心理学书籍,作者通过分析女性的心理特点、性格特征以及生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等方面,帮助读者了解女性心理,并掌握一些有
效的交往和沟通技巧。
读完这本书的感受是,女性心理是非常复杂而又独特的,很多时候女性的情绪变化可
能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
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一些有关女性心理的基本知识,比如
女性常常受到生理周期和荷尔蒙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情绪波动较大,这对于男性
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理解。
另外,这本书还详细介绍了一些与女性交往和沟通的技巧。
比如,在与女性交流时,
应该注重倾听和关注对方的感受,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
女性常常更看重情感的表达
和沟通,因此在与女性交往时,我们应该更注重情感的交流,多用温暖和表达真诚的
方式,给女性更多的安全感和被理解的感觉。
同时,这本书也提到了女性常常对细节和外表的关注程度较高,这对于男性来说也是
需要注意的。
我们应该尽量在细节和外表上给予女性关注和尊重,这会让女性感到更
受重视和被尊重。
总的来说,读完《女心理师》让我对女性心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相信通过学习和
掌握一些有效的交往和沟通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与女性相处,并创造更良好的人际
关系。
《女心理师》读后感
《女心理师》读后感《女心理师》是所著的一本长篇,分为上下两册。
该作品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在她和丈夫、情人与心理权威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中,穿插了若干来访者的精彩,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
《女心理师》读后感篇一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毕淑敏,高中抑或是大学?记忆已经不是很清晰。
只记得从美丽的华师毕业时,我送给了同寝的巍、琳、娅每人一本毕淑敏的集,而且在扉页上留下了我的赠言和墨迹。
说实话,这次读她的《女心理师》是会有一种晦涩的感觉的。
或许是缘于主人公贺顿可以为了自己的心理师事业如此卑微地用自己的情感甚至身体去交换。
我仿佛看到了她背后不为人知又不得已而为之的使然,那两个字叫做命运。
或许每个心理师其实都是命运的归宿者。
如果没有一颗仁慈之心,没有一颗悲悯之心,如何去面对人世间的那么多的苦难的灵魂的伸张?我想心理不强大的人也是不适合做心理师的,因为她可能在悲情面前选择逃避,她不敢直面人世的诸多苦难。
会有感觉这本书跟毕淑敏的其他散文集的风格十分迥异。
如果可以其他的散文集比喻为和煦的春风,那么她的这部小说就是冬天里的惊雷和夏日里的暴雨,带着一种沉重的近乎没有一丝雕饰的残忍。
在序中作者表达了对父亲和母亲的思念,那种情感之深切令人动容,会让我想起自己的父母,会想起“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然而却会又有很多与现实的诸多矛盾和挣扎。
我希望在我喜爱的作家的心里会有更多的温柔的表达,而这些却都与心理医师的日常生活相背离。
我想选择了这条道路应该是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你理应如飞蛾扑火。
《女心理师》读后感篇二冲着毕淑敏的名气以及对心理师这个职业的好奇读了这本书。
所有的一切都从人们在欲望中的追求开始,有的人不断奋斗前行、有的人在途中迷失。
时间线上,故事从绛香不幸的童年开始,苦难的母亲、无良的继父,铺开了绛香的人生探索之路。
我们无法预测前面会遇到什么事情,就像绛香对生活的不满从来只能忍受,她希望得到改变,却一直无能力为力。
女心理师读后感
女心理师读后感第1篇:《女心理师》读后感咨询师的道路艰辛漫长而神圣--读《女心理师》有感最近阅读了毕淑敏的部分作品,很受益。
毕淑敏是著名的心理咨询专家,作家和医生。
她的作品透着一种灵性的启发,咨询方向的导引和深厚的文学素养的积淀。
今天就重点谈一下她的《女心理师》一书带给我的思考。
第一,文学是一种人学,先把人做好了,再来作文。
作家在序中明确的表示了她的这一观点。
“我喜欢用干净的手段,抵达一个光明的理想。
一个人活着,要使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幸福多一些。
”“我珍爱生命。
不单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
人是多么神奇的生物,我们理应让它更美丽。
我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越相信它会有出口。
”第二、对父母最深厚的情感是作家写作的主要动力。
就在作家准备写作本作品时,她的父母相继离开了人世,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几乎使她写作的计划搁浅,但长歌当哭,她不再哭,悲痛欲停,她没有停,而是把巨大的悲痛化作写作的动力。
“然而想到爸爸妈妈在天空注视着我,期待着我,我只有在重围中跋涉前行,日复一日顽强努力。
我把这本书献给我的爸爸妈妈”。
“其实只有咫尺之遥。
在我人生的行囊里,藏着对你们绵绵无尽的爱。
我知道你们坟前的鲜花,那种有着极盛的火炭一样色彩的隆重玫瑰,飘荡幽香。
我和你们相依相傍的记忆,如果每瞬是一块矿石,冶炼成钢铁,该铸起绵延到无垠的轨道吧?岁月驶过,锃锃闪光。
如果相依相傍的日子,每一天都是一块红煤,拢在一起燃烧,该腾起怎样的烈焰,你们就在这金芒中微笑。
如果每一寸光阴都融成一滴水,如今它们全部化为咸涩的潮汐,在我心海奔涌不息。
如果今生今世永怀的思念,每一刻都是一缕烽烟,它们旋转在一起,就是十二级的飓风啊,上九霄入地宫,搅起周天寒彻的雪暴。
”第三,作为心理咨询师本身一定要有充足的能量,咨询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自身能量的消耗,是对个案的一种牺牲,一种引导,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探幽。
作品中作者利用文中的女心理咨询师之口,告诉世人心理咨询师咨询道路的艰难。
《女心理师》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女心理师》读后感(精选多篇) 通过老师的推荐,我读了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也许是因为我读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我两天就读完了上下部,总的来说感触挺多的。
《女心理师》并不是一部心理学著作,它没有那么多专业知识,没有教育我们面对案主要怎样,而是以主人公贺顿创建她的心理诊所的经历及她所遇到的案主的案例来让我们自己感受,自己去想该如何做。
在《女心理师》中,作者毕淑敏是采用双线并进的方式,一条线讲贺顿建立弗德心理诊所的艰辛,一条写贺顿所遇见的案例,在故事的处理上,作者采取了插叙的方式,在讲贺顿所经历的案例的过程中穿插着贺顿的身世。
这种写法很有趣,也能出奇制胜,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迫不及待的读下去。
贺顿经历的案例都很有代表性,让没怎么接触过心理学的我们感到很新鲜,像想杀死自己新妈妈的小男孩阿团,会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一个小男孩会这么老成,进一间陌生的屋子之前还会侦察一下屋子的布置,还会像个大人似的要求保密自己的隐私;还有那拥有101个洋娃娃的患绝症的老人乔玉华,为什么她能这样看开生死,却在纠结于自己死后如何处理自己那101个洋娃娃;更有那想要大闹自己丈夫追悼会的妇女李芝明,为什么她的丈夫已经死了,她还没有办法原谅一个在外界人看来孝顺清廉没有任何作风问题的“清官”丈夫;最为令人不解的就是老松与大芳的案例,夫妻两人都来咨询,为了同一件事却讲出了不同的故事,到底责任在谁?这些案例都让我们感到很新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遇到这样复杂的事情,但作为心理师的贺顿却要尽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这些问题。
可能普通人读了《女心理师》,只是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等到读完了小说了解了各个案例,没有了当初那份新鲜感,自然就结束了对这本书的思考,可是我们是学社会工作的,虽然现在还称不上社会工作者,但我们要进一步对这本书中的内容进行理解思考与学习。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首先:一个心理咨询室的布置是很讲究的,包括墙壁、地板、家具的颜色,家具样式的选择这都是需要仔细考虑的,在书中贺顿就与栢万福汤小希就这个问题讨论过,粉色太闹蓝色太寒冷压抑,最终诊所的墙壁选择了部分漆成大麦黄色,部分春草绿色,给人温暖有生机的感觉。
《女心理师》读后感(通用8篇)
《女心理师》读后感(通用8篇)《女心理师》读后感(通用8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女心理师》读后感(通用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女心理师》读后感1通过老师的推荐,我读了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也许是因为我读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我两天就读完了上下部,总的来说感触挺多的。
《女心理师》并不是一部心理学著作,它没有那么多专业知识,没有教育我们面对案主要怎样,而是以主人公贺顿创建她的心理诊所的经历及她所遇到的案主的案例来让我们自己感受,自己去想该如何做。
在《女心理师》中,作者毕淑敏是采用双线并进的方式,一条线讲贺顿建立弗德心理诊所的艰辛,一条写贺顿所遇见的案例,在故事的处理上,作者采取了插叙的方式,在讲贺顿所经历的案例的过程中穿插着贺顿的身世。
这种写法很有趣,也能出奇制胜,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迫不及待的读下去。
贺顿经历的案例都很有代表性,让没怎么接触过心理学的我们感到很新鲜,像想杀死自己新妈妈的小男孩阿团,会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一个小男孩会这么老成,进一间陌生的屋子之前还会侦察一下屋子的布置,还会像个大人似的要求保密自己的隐私;还有那拥有101个洋娃娃的患绝症的老人乔玉华,为什么她能这样看开生死,却在纠结于自己死后如何处理自己那101个洋娃娃;更有那想要大闹自己丈夫追悼会的妇女李芝明,为什么她的丈夫已经死了,她还没有办法原谅一个在外界人看来孝顺清廉没有任何作风问题的“清官”丈夫;最为令人不解的就是老松与大芳的案例,夫妻两人都来咨询,为了同一件事却讲出了不同的故事,到底责任在谁?这些案例都让我们感到很新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遇到这样复杂的事情,但作为心理师的贺顿却要尽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这些问题。
可能普通人读了《女心理师》,只是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等到读完了小说了解了各个案例,没有了当初那份新鲜感,自然就结束了对这本书的思考,可是我们是学社会工作的,虽然现在还称不上社会工作者,但我们要进一步对这本书中的内容进行理解思考与学习。
《女心理师》读书心得
《女心理师》读书心得
《女心理师》是一本关于女性心理与情感的书籍,作者通过描
写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女性心理。
这
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女性在情感上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以及她
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通过作者的描述和分析,我了解到女性在处理情感问题时常常
会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她们可能会因为性别角色的限制而感到
困惑和压力。
同时,书中也提到了女性在人际关系和婚姻中所面临
的挑战,以及她们在职场上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方面的困难。
阅读这本书让我更加关注和理解了女性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也让我更加尊重和珍惜周围的女性朋友和家人。
同时,这本书也给
了我一些启示,让我更好地应对自己在情感方面的困惑和挑战。
总的来说,《女心理师》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温暖的书籍,它让
我更加了解和尊重女性的心理世界,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情感体验。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每一个关心女性心理健康的人来说,都是
一本值得阅读和思考的好书。
女心理师的读后感6篇
女心理师的读后感6篇读后感写好从而加深大家对这本书籍的印象,一篇出色全面的读后感才能带动大家的情绪,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女心理师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女心理师的读后感篇1这本书很棒,篇幅不长内容丰富!它需要反复阅读然后在生活和工作中一一观察和实践!如果这辈子能和哈里。
巴尔肯这样的老师沟通和谈话,更或者是学习应该是多么幸运的事!一直喜欢心理学,但没有机会学习和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很是遗憾!我觉得心理学像一种特异功能,神奇而且具有一直无形的.力量很是强大!可以帮助好多人,更可以帮助自己了解自己!如果自己心里不舒服了、困惑了我该怎样去解决去面对呢?——拿来镜子不停的看自己,左看看右看看没看出微表情呀?只看见一张有些长肉肉的大苦脸,然后告诉自己,对自己重要的人或事执拗是一种伤害……女心理师的读后感篇2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受益匪浅。
书中反复说到优越感和渴望被关注,这个是问题的根源,作为父母和教育者,应该懂得儿童一些坏行为的根源在哪里。
我常常在想,以前的人生活条件很差,都不用懂得一些育人方法,却可以培着那么多优秀的人来,而今生活条件好了,反而出了很多教育上的问题。
然而问题就是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就缺乏了苦难教育和挫折教育,所以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所以现在的父母和教育者,一定要懂得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教育孩子。
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的`问题。
请不要去责怪孩子。
教育孩子一定要早和未雨绸缪。
千万不要被一二年级时好成绩所蒙蔽,那个时候,基本所有的孩子成绩都是好的,多关注一下孩子的行为习惯,还有心理活动。
最后愿每一对父母和每一位教育者都多学习一下儿童心理,以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女心理师的读后感篇3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书名是《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是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
由于当时对心理学方面的东西也比较感兴趣,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便选取性的看了看。
原本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学方面的书,但是看过后,在网上百度了下,原先心理学教材中的经典。
毕淑敏女心理师读后感
毕淑敏女心理师读后感毕淑敏女心理师读后感篇1贺顿,听起来像个哲学名词,是她给自己另起的名字,这位女性,有着悲惨的身世,来到偌大的城市,艰难地扣着命运的大门,她没有学历、没有资金、没有资本,甚至连姿色都没有。
然而在生活的竞技场,她是出色的角斗士,流血不可避免,但抗争令人敬佩。
毕淑敏,当过军医的女作家。
她的文字是温暖和寒冷并存,有时很抒情,犹如汩汩清流,有时很严苛,让你忍不住尖叫一声。
但她的文采是我的理想,比如:“女人的智慧不一定都是圆融婉转的,有时也是斩钉截铁的。
决绝逝去的感情犹如旧衣,色泽已褪,针脚已开,款式已是陈旧,所有的经纬,都已经稀薄。
然而,你长久地穿过它,那里遗有你的形状,你的气息,还有你的泪和汗。
”这样的文字很干脆也很朴素,她善用比喻,让你猛然心动,“贺顿并没有走远,在旁处静静地注视着(他),犹如看荒野中一盏毫不知情的灯。
”她用漂亮的文字渲染景致,“窗外冬日雪霁,残雪似银,路旁冻水如墨,阳光倾斜着射进来,像清漆一样透亮,弹得出声响。
”她也很率直,“我不是课堂上的教授,只是一个笔随心走的小说家。
感谢小说的游戏规则,给予我宽松想象的权利和快乐。
”一穷二白的时候,梦想仍是闪闪发亮的。
对于一个女孩来说,其貌不扬是非常大的劣势,然而贺顿有一副好嗓子以及坚韧不拔的杂草精神,她有计划有理想有勇气,敢于孤注一掷,破釜沉舟,为事业倾尽心血。
生活是不公平的,它让有的人从出生开始就享受到了阳光、雨露,却让另一些人付出苦难的代价来承接不易的成果。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一位长辈对一个脸颊挂着泪珠拒绝去自己分到的历史班上课并失落地徘徊在办公室门口的女孩用手指写下:“学习是个人行为。
”从而消融了女孩的疑惑和倔强的场景。
生命是一块画板,愿你用至真至纯的心去绘制一片蓝图,收集欢笑和泪水,健康真实地成长。
你的成就在于你个人的努力,在于你怎么看待自己。
贺顿一无所有,她去推销化妆品,在她敲门的时候,更期待没有人应答,晚一点应答,也就晚一点尴尬。
有感于毕淑敏女心理师
有感于毕淑敏《女心理师》傅丽娜用很短的时间读完了《女心理师》这本书,半个月后。
重新再读,感受很深,被作者平实而又深刻的文字深深打动,在剖析人心理深处的同时,也让我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理,作为女性会有可能经历那么多的伤害,而伤害过后那个疮伤才是最可怕的。
正视它却成了每个人心理上的“病根”,那个过程必然是痛苦的,但痛苦过后是身心的重生。
最初看这本书,吸引我的是文章里贺顿在里面同他人的对话,觉得这就是个有趣的人,说话间思路缜密,在与案主的交锋中,彰显其聪慧、能干、顽强、坦诚、倔强,还有一点霸气和幽默,就想着生活中能有这么个人,该是多么有趣的事情。
她是我喜欢的样子,虽然她不漂亮,但这些气质,足以。
我作为一个心理老师,她的风格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
《女心理师》以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在她和丈夫、情人与心理权威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中,穿插了若干来访者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
主人公——女心理师贺顿每天都会听到一些真实的故事和遇见形形色色的案主。
无数案主的精神疾患,加之本人面临的情感危机,使贺顿接近心理崩溃边缘。
在恋人的帮助下,她找到心理权威进行“督导”。
在诸种方法屡试屡败之后,权威应用非法的残忍手段,帮助贺顿解开了她半身一直冰冷的症结,唤起深藏已久的秘密往事,让她抵达了一个光明的理想。
毕淑敏非常喜欢主人公贺顿这个角色,在接受媒体专访中,她曾表示“如果说我的小说女主人公贺顿像现代巫师,我把它看作是一种期待和表扬。
可惜的是女主人公不像巫师,她平凡普通,但是爱学习,愿意探索,对人有兴趣,愿意追索自己和他人的秘密,期待这个世界更美好。
我喜欢这个人物,尽管她有很多弱点”。
心理疾病是我们隐讳的话题,它常常跟“变态”联系在一起。
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人,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有着心理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病”。
而且这种“心病”,常常伴随我们一生。
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心病”似乎人人都有,“我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越相信它会有出口”。
《女心理师》读书心得
《女心理师》读书心得
《女心理师》是一本描写女性内心世界的心理学著作,作者通
过对女性心理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女性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变化和
心理特点。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女性心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
我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心理学理论,深入探讨了女性
在家庭、职场、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变化。
在家庭中,女性可能会承担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这会给她们带来更多的压
力和焦虑;在职场中,女性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性别歧视和职业挑战,这会影响她们的自信和职业发展;在人际关系中,女性可能会更注
重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的维护,这会让她们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和伤害。
通过阅读《女心理师》,我对女性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尊重和理解女性的情感和行为。
同时,我也更加清晰地
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更加
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总的来说,阅读《女心理师》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对女性心理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所有读者来说都是一次有益的心灵启迪之旅。
《女心理师》读后感1000字
《女心理师》读后感1000字《女心理师》读后感1000字【写在前面!】这个是毕淑敏《女心理师》的读后感,文中有一点点剧透。
剧透党慎点~每一本书都会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如果只是单纯的当做小说看还好,如果为了从中获得“干货”,那可能会叫你们有些失望。
小说有虚构的成分,对于扩充眼界还是有一点点帮助。
不要对本书抱有太大的期望,就当做看小说给自己找点乐子就好。
最初读这本书,是冲着作者来的。
毕淑敏的书我向来读着感觉的治愈,读着很舒服,所以就将毕淑敏作为了一种品牌。
这本书的思路很乱,又恰好乱到勉强能够理清思路,就有点像看重案六组,一个接一个的案件。
这套书的开头,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人世间残酷冷淡。
我们看见了自杀未遂的大芳以及她口中充满欺骗的老松;我们看见了为了爱情准备与大猩猩同归于尽的桑珊;看到为了阻止父亲与其秘书结婚不惜在秘书杯中下毒的小周童鞋;也看到了曾经英勇的女游击战士在临死前为她的一百零一个洋娃娃的去处而发愁。
后来就莫名的将重点放在了贺顿身上,也就是绛香身上(贺顿的真实姓名叫柴绛香)。
一开始我挺羡慕贺顿的,毕竟有两个男人爱着她。
几个人爱她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他们真的都真心爱着贺顿。
后来我发现,贺顿是值得同情的。
当姬教授一点一点引导着贺顿解开心中的伤痛,慢慢接受“柴绛香”并找出她藏在内心的秘密时,那种无助,那种内心的绞痛。
深有体会。
贺顿也好,绛香也罢。
是坚强的。
能从伤痛中走出来的人,都很坚强。
就像同学跟我提及我家张豆豆的离开一样,最终我还是走出来了,释怀了。
她说,燕雯我觉得你挺坚强的。
我说,这其实没什么。
现在想想,是挺坚强的。
贺顿能够从伤痛中走出来,并依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一条生路,真的很不容易。
最主要的是,有柏万福这样一个爱她的人,不计前嫌,不问后果的帮着她,陪着她,这无疑是值得庆幸也值得祝福的一件事情。
这本书看完,印证了我之前写总结时的观点:成长是伴随着疼痛的。
正是那些疼痛,那些残酷甚至是血淋淋的现状,促使着我们的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心理师的读后感女心理师的读后感1曾经在一部警x题材的电视剧里看到过一个配角心理师,出场次数很少,时间也很少,但是从整体的穿着打扮,还有气质感觉,再加上台词中一针见血的分析,让人有说不出的舒服,还有对这个职业浅浅的崇拜。
后来买了毕淑敏老师的《女心理师》,初次翻开就只是好奇,因为对同作者的散文集《西藏面冰十年》的喜欢。
开头时,有点迷茫,不知所云,几个案例交叉,错综的心理描述,一步一步走进来访者内心的对话很精彩,但是总觉得有点寒意与黑暗,没有想象中的温暖。
看完后却对这个职业肃然起敬,于是乎一不小心就推荐给同学了,不知道对不对……贺顿和绛香的心理同时展开,有一点点重合,描写真心很奇妙。
贺顿是个幸运又不幸的人,潜意识里,或是我的年龄所能理解的能力里,贺顿不是所谓的好女孩,她一心为事业,为成为一名心理师而努力,但是放弃了爱情,放弃了太多太多,所走的每一步都目的明确,甚至太过明确。
做为女孩来说,贺顿是足够聪明的,那是生活给的。
再加上在贺奶奶家的学习,博览群书,让她一步步成长,把彼时哪个胆怯的绛香埋在心底,不愿接受她。
直到接受了姬铭骢的治疗。
心结打开,贺顿与绛香牵起手,成为和谐而缺一不可的整体,贺顿才真正的长大。
她找到了事业的另一条路,她与来访者对话一针见血甚至步步紧逼。
她在无比珍重的事业外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与最爱她的人心贴在一起。
她重新学习重新审视自己,归结于一个充满希望的,平静又美好的未来。
结尾,有深深浅浅的温暖蔓延开,带着十年奋斗的故事和一个好的归宿。
书后有评论写: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柴绛香。
只有接受自己,才能真正的成长。
整本书的描写很精彩,我不知道这个时候看这样类型的小说会不会不合适,会不会太早。
我也相信我的理解一定不全面甚至很混乱。
但是我能看到小说结尾处阳光的路。
贺顿曾经迷茫,曾经胆怯,甚至曾经有些不择手段,我有点不理解这样追求事业。
但是她还是成功了,她收获了一个坦然而自信的自己,这才是关键。
其实曾经是真的喜欢毕淑敏散文里的温暖,我喜欢蓝色天堂,还有感动过无数次的呵护心灵。
初看小说,还是很震撼,但无论是女心理师还是花冠病毒还是拯救乳房或红处方,结尾处总有坚定的淡然的力量,让人看到前方一条叫做未来的路。
女心理师的读后感2终于在忙碌中读完了这两本书,毕淑敏关于心理学的小说,昨夜11点读完了最后一页,直到作者的后续语!心中不免有几许感慨,想一吐为快!昨晚半夜醒来还在回味书中的人物,从上册的多个来访者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经历的穿插同步叙述,让读者不得不时刻保持大脑的清醒和敏锐,到下册一个人故事情节的深度延伸,宛若揭开一层层赤裸裸的面纱,最后一个人鲜活有极强生命力的各色人物依次鲜明的血一般冷酷地严肃的坚定的出现在读者的脑海,给人一种直白而又严酷的现实!写得真好,语言犀利中透露着一丝柔和和坚定,无论是场景的描写还是人物服饰刻画无不准确到位,最出彩的莫过于大师的人物心里刻画和剖析,简直到了极致!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语言的严谨造就了这部作品中人物的鲜明特点!令读者心服口服!我喜欢!读完了书,竟然想立刻直接的问问作者,脑子里有好多个不解的问题,就像书中人物贺顿一样不寻求到答案寝食难安!突然想到自己,平日里总有朋友向自己诉说着心里的悲伤,情感上的,生活上的,自己总是会耐心的安慰和帮助,可自己内心的那块伤痛却从来没有一个人问及,每天的忙碌和偶尔的开心似乎可以掩盖这十几年来自己的心酸,但总有些时候会突然心痛,但总是在时刻的自我调整,不知道自己能否自我疗伤,也该看看心理医生!或许每个人内心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疾病,只是没有严重到影响正常生活,所以大家才不觉得!读完这本书,怎么突然觉得书中从主人公到小人物,所有的女人都是让人同情怜悯!也包括自己,活得如此辛苦而卑微!常常总是对那些自由女人投以羡慕的眼光,羡慕她们的自由,羡慕她们的勇敢,羡慕她们独立而坚定的灵魂!女心理师的读后感3坐在22层飘窗上,远眺城市的夜色,便想起了前几天读完的《女心理师》中的主角贺顿。
性格上我是个场依存型的人,易受环境和书本的感化,读完这本书,我就被女主角的故事和性格所感染。
这本书很厚,400多页对于我这个不太读书的人来说很长很长,但是每天将宝宝哄睡着后我都独自来到飘窗点亮台灯细细品味,终于两个星期读完了它。
说到细细品味其实有点不实,我品味的或许仅仅是心理师的成长故事,而毕淑敏那意味深长的文字我真的还要花第二遍或第三遍的时间真正地推敲和学习。
现在我想描述的,是我对这位女心理师成长故事的感触。
贺顿是个有想法有行动的人;如果是我,当我有一个比自己实际生活高多个层次的理想时,我的理想可能会在自卑和抱怨中灭亡,而贺顿没有。
她是通过自己一次次努力获得了一步步的前进,最终实现了理想——一个旁人无法想象的结果。
尽管她失去了一些无法弥补的东西,但是她追寻理想的那股劲,她敢于尝试的胆量,是旁人难以抵及的。
人,不怕贫穷,只怕思想贫穷。
没有思想,就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最终只会没落到社会的最底层。
对照自己,大学毕业后,经济上我们的确能够自给自足了,可我们渐渐失去了理想,让手机取代了书本,电视取代了锻炼,生活变得无聊,时间飞逝,一回首已是四年,什么也没干成。
我们是不是该有一些行动了,让想法不再停留于想法。
尝试才能创造奇迹。
心理咨询也不是我一直想的那样,一切事情只有做了才能知深浅、知长短,通过尝试发现问题,然后再针对性地学习和提升。
我缺乏贺顿的行动力。
希望贺顿能够成为我今后工作的一个精神督导,驱除我性格的弱点,重塑一个高行动力、善于学习、坚持理想的新我。
女心理师的读后感4前一阵子看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是本相当不错的书。
里面的内容或许有点杂乱,但是包含了很多朴素的道理和智慧。
李笑来在书里面推荐了两个系列的书,一套是《少有人走的路》,这套我已经看完了3本,这个月打算看完最后的第4本,非常惊艳,尤其是第一本,简直是人生的真理。
还有一套是毕淑敏的《女心理师》,毕淑敏的散文看过一些,印象还不错,再加上最近发现自己对心理学很感兴趣,所以就下了两本电子版看。
本来是抱着仰慕之心来拜读的,但是看完之后却非常失望,确切的说,看完上册之后我都没有动力往下接着看了,唯一撑着我看完它的,就是不想虎头蛇尾的信念。
先说小说的结构。
其实这个小说开篇还是很吸引人的,女心理师奇葩的个人经历以及桩桩离奇的心理咨询交织在一起,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可是不得不说作者的组织能力实在是扛不起这么精巧的安排。
明明开头是那么复杂的案例,到最后几乎都虎头蛇尾,完全没有深入进去探究案例背后隐藏的人性,也没有引起读者(至少是我)对这些复杂人生的思考。
可惜了那么多精彩的设定,要和101个洋娃娃一起火化的老太太,要和情敌决一死斗的女同性恋,一到正式场合就无法开口说话的高官,要大闹丈夫追悼会的妻子等等,在这本书里完全变成了吸人眼球的一种噱头,故事的展开无聊而乏味。
我怀疑,因为小说被作者拖得太长了(过多过多的晦涩描写),所以作者在前面文衔接的时候漏洞百出。
比如在上册中,女主人公贺顿和情人的奸x被她老公柏万福撞破时,柏万福提出了离婚,而女主坚决不干。
但是到了下册(里面各种倒叙和穿插,所以时间点又回到了被抓奸的那一刻),就变成女主主动说离婚吧,柏万福不干。
看得我这个匪夷所思啊……再说说“心理”至少至少,一个以“心理”做名字的小说,也得稍稍讲讲心理学方面的技巧吧,得突出女主角是个冰雪般聪慧的女子吧,可惜几乎完全没有,除了生搬硬套弗洛伊德的几个名词,通篇没什么有技术含量的心理学内容。
而心理治疗简单得如同儿戏,几乎都是引发当事人的回忆,然后找到了症结,然后当事人就好了,喜笑颜开得道谢走人。
如果只知道了症结疾病就能治愈,那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痛苦了。
白血病患者知道自己是由于呆在刚装修的房子里才病倒,他的病就好了?杀人犯知道不该杀人,他犯下错就弥补了?我知道我不愿意剪指甲,是因为小时候爸爸给我剪指甲过狠而出了血,尽管我一直都记得这件事,可是我仍然怕剪指甲。
然后说人物。
先说配角吧。
可能是和作者的年代差距很大,所以里面的人物说话感觉都超级别扭。
所有人,上至国家的高层,下至低俗小市民,每句话都带着歇后语的,说的人不累我看着都累了。
两个下岗工人吵架,有必要有条有理头头是道还句句歇后语么?再说主角,这个主角值得吐槽的地方简直太多了……一个孤身一人从农村进城的女孩子,什么都不会,又黑又瘦又小,没有文化,还总是一副冷傲的面孔。
给人家当了一段时间的保姆,照顾一个博学老太太的起居,然后就羽化了涅槃了,一转身就小土鸡变凤凰了,心也高了志也远了,多离谱的故事!!这还不算什么,作者为了突出女主角的智慧,让她去当售楼小姐,结果把所有积蓄都搭了进去;推销化妆品,明知道是有毒的产品,还是昧着良心都卖了出去;有一天路过一个心理诊所,就开始想当心理学家,甚至出卖自己的身体换成了学费(卖身的时候还和那个老男人讨价还价,看得我一阵恶寒);之后因为声音犹如天籁,被一个广播主播看中,共同主持了一档心灵七巧板节目,然后就被这个高帅多金的男主播看中了,一番追求。
女主利用了这一点欺骗了男主播,假装自己是处女,骗取了10万元;又为了房子出卖了自己的婚姻,和房东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儿子结婚,拿到了房产证,开起了心理诊所……这样的人开的心理诊所,你敢去看么?自己心理问题一大堆,只知道逃避,这种人能看好别人的心理问题么?作者想千方设百计得想把女主描写成一个聪慧坚韧的女子,甚至不惜把她的外貌丑化来凸显“心灵美”。
可是女主没有品位的服装、总是逃避的软弱、日常生活中的尖酸刻薄还有非常之低的智商完全出卖了她。
在老松和大芳的故事里,大芳最后哭着对女主说起自己的家世,大芳的母亲是个小老婆,一辈子受尽欺凌,临终前留下一句话“一定要做大……”,这时大芳问女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女主就在那为难得想了半天!!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思考么?读者可以轻松猜出来的.悬念有什么深度可言!!而女主心理问题的源头,更是老掉牙的故事,被继父强x。
这种看了开头知道她有继父就能推想到下文的戏路,真不知道作者是怎么想出来的……而女主也真是非常白痴逃避责任。
她的母亲在外出的时候都有将她送到村里的老太太家,并千叮咛万嘱咐不能自己回家,女主自己不听话跑回家被继父强x了,就将这一切认定是母亲的不负责任……无语啊。
穷人家的父母还能天天在家里照顾孩子??自己不能长点心么?再说说最后解决女主问题的“权威”心理学教授,这位老教授为了治好女主,在明知道不能和患者发生性关系的前提下,和女主沟通通过上床来解决女主的问题。
当然他也没有胁迫,女主思考了一段时间便答应了。
教授通过重新制造当年女主被继父强x的场景,打开了被女主封闭的回忆,然后女主的心理问题也得到了拯救。
这时,女主倒打一耙,痛斥教授用不合理的办法医治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