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理论
当代世界的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PART 01
全球化概述与发展历程
全球化定义及特点
全球化定义
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中的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加强,以及全球范围内各种要素和资源的流动和配置 。
全球化特点
全球化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互动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它使得不同 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挑战和风险。
PART 03
经济全球化及其挑战
经济全球化表现与影响
01
02
03
04
贸易自由化
全球贸易壁垒逐渐消除,各国 之间的商品和服务流通更加自 由,国际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投资便利化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 源,国际投资活动日益频繁,
资本流动更加便捷。
生产国际化
全球生产网络逐渐形成,产品 生产的各个环节在全球范围内 分工合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国际组织通过制定和实施国际规则和标准,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推动全 球问题的解决。同时,国际组织还通过提供信息和知识、促进对话和协商等方式 ,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全球治理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一
案例二
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 作用。联合国通过安理会等机构,对 国际冲突进行调解和斡旋,推动和平 解决争端。例如,在叙利亚危机中, 联合国通过多方协调和努力,促成了 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之间的多次和谈 ,为缓解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
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降低 对单一货币的过度依赖。
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加强各国之间的金融合作和协调,共同应对 全球性金融风险和挑战。
PART 04
政治多极化与地缘政治格 局演变
全球治理与国际关系
全球治理与国际关系全球治理是指国际社会通过各种机制和手段,对全球性问题进行管理和协调的过程。
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全球治理与国际关系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1.全球治理的内涵–国际法:规范国家行为的国际规则和原则。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负责协调国际事务。
–国际合作:各国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谈判等方式解决国际问题。
–全球治理体系: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的治理机制。
2.国际关系的内涵–国家利益: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目标和行动准则。
–外交政策: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对外交往策略。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用于解释和分析国际现象。
–国际冲突与和平:战争、冲突、和平建设等国际现象。
–相互影响:全球治理体系的变化会影响国际关系的走势,反之亦然。
–相互作用:全球治理需要国家之间的合作,而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会推动全球治理的变革。
–相互促进:全球治理的目标是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积极参与: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承担责任: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
4.当代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
–权力格局变动: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治理机制不足:全球治理体系尚不完善,应对全球性问题的能力有限。
–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较量:全球治理中,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之间的分歧和竞争加剧。
5.青少年如何参与全球治理–增强国际视野:了解国际事务,关注全球问题。
–学习国际知识:学习外语、国际法、国际关系等知识。
–培养国际竞争力: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践行国际合作: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力量。
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
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治理理论一、治理的定义二、治理理论的演化及主要特征三、治理理论的失效四、当前治理理论的应用五、治理理论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编辑本段一、治理的定义随着全球对公共治理的关注变得更为广泛和日益重要,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出现了多种说法,直到现在治理仍是一个相对模糊和复杂的概念。
“治理”被定义为多种,如“在管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权力的行使方式”,如“个人和机构,公共或私营,在管理公共事务上多种方式的的总和,如“确定如何行使权力,如何给予公民话语权,以及如何在公共利益上作出决策的惯例、制度和程序,这些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确治理这一概念的内涵。
然而,鉴于关系概念的性质,“治理”永远不可能被定义成一个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通用方式。
编辑本段二、治理理论的演化及主要特征对治理的关注,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新公共管理不能有效解释当代公共决策的更加复杂和动态的过程而不断向前的。
两个最早的表现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方治理”和产生于80年代后期的“公司治理”运动。
截至20世纪90年代,这些不同的概念整合成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公共治理”,它把单独的公共机构的公司治理与政策网络联系起来,通常涵括了公共部门的各个层级。
治理的特征大部分学者比较趋同,概括起来如下: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2.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
3.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
4.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的建立。
5.政府作用范围及方式的重新界定。
总之,治理是一个内容丰富、包容性很强的概念。
编辑本段三、治理理论的失效治理理论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内在地存在着许多局限。
Bob Jessop将治理理论的内在困境概括为四种两难选择。
一是合作与竞争的矛盾,二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三是治理性与灵活性的矛盾,四是责任与效率的矛盾。
在90年代的发展问题的辩论中,“治理”概念之发挥核心作用最后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属于全球化和跨国组织的领域。
治理理论
一、治理理论的适用性分析治理理论的提出有其特有的现实理由,它是西方国家政府失败、多元主体管理能量激活和全球合作共治的产物。
中国学者对于兴起于西方的治理理论存有分歧,有的学者否定治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认为治理理论针对的病症在中国缺乏典型性,而它所开出的处方在中国也缺乏相应的药材,它还有可能影响国家的政治安全。
1.1反对派:1.治理理论针对的是西方国家市场失灵与政府失败的双重困境,而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市场不完善和政府能力不足。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间不长,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所需要的各项保障机制也还不健全。
就政府来说,因为机构臃肿和体制不顺,且在处理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又欠缺经验,所以也常有效率低下、干预不当和调控不力的弊病。
2.以自组织作为第三种协调机制的治理理论能够在西方赢得普遍认同,有赖于特殊的前提条件,而中国并不具备这样的前提条件。
在治理理论的质疑者中,这一点是被强调最多的。
例如有的学者说过,“‘治理’离不开两个前提:一是成熟的多元管理主体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伙伴关系;二是民主、协作和妥协的精神”,而这两个前提在中国都不存在。
还有的学者谈到,治理理论“所要求的治理的基础是完善的民主制度、健全的法治以及发达的公民社会”,而我国的国情与现状是“法治不够完善,公民社会与契约精神的缺失以及民主制度的匮乏”,因此“把本身就不成熟的治理理论引进中国,无异于缘木求鱼,痴人说梦”。
3.治理理论倡导没有政府的治理,客观上有可能为强国和跨国公司借机干涉他国内政、推行国际霸权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
对这种危险的倾向,反对适用治理理论的学者已经列举出了一系列的论据:由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跨国行为体数量很少,因而国际公民社会运动常常由总部设在西方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主导或受西方国家资助;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虽然需要经过充分协商和沟通,但最终总难以摆脱强国把持发言权的宿命;国际组织将经济援助与受援国的治理改革相挂钩,这种做法其实是逼迫受援国实行苛刻的结构调整方案;全球治理初看上去以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为宗旨,但其实质是要弱化国家主权和输出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因此,“像世界银行这样的国际金融机构所推行的‘良行治理’,实际上成了以经济刺激为手段、而将西方的民主模式强加于人的另一种委婉而隐蔽的做法”。
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学术界,特别是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领域,“治理”(governance)一词十分流行。
它表明,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government)走向治理(governance),从善政(good government)走向善治(good governance),从政府的统治走向没有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从民族国家的政府统治走向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
国家现在已经不可能通过自己的行动解决所有问题了,国家的行动能力受到限制。
与统治(government)不同,治理(governance)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实现。
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表明,在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立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团体,后者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
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
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不再是中央集权,而权力分散;不再是监督,而合同包工;不再是由国家进行再分配,而是国家只负责管理;不再是行政部门的管理,而是根据市场原则的管理。
治理是一种政治管理过程,像政府统治一样,治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
但是,其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统治的权威主要源于政府和法规命令,治理的权威则主要源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
前者以强制为主,后者以自愿为主。
全球事务与全球治理
1、全球治理的概念俞可平:全球治理,指的是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制(regimes)解决全球性的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安东尼·麦克格鲁说:“全球治理不仅意味着正式的制度和组织——国家机构、政府间合作等——制定(或不制定)和维持管理世界秩序的规则和规范,而且意味着所有其他组织和压力团体——从多国公司、跨国社会运动到众多的非政府组织——都追求对跨国规则和权威体系产毕影响的目标和对象。
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是各国政府及公民、国际组织为最大限度地增加共同利益,通过民主协商与合作,致力于健全和发展一整套维护全人类和平与安全的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并建立和妥善应对全球化、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规制和制度的治理模式。
全球治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要进一步扩大和健全国际制度,以构筑起一个能够调整国际行为体间利益的合理框架。
该理论认为,在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问题上,只有完善和建立国际机制以调整各方利益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2、全球治理兴起的背景(1)全球化对民族国家传统的治理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全球化带来了诸多全球问题,如人口问题、能源危机、环境问题、贫困饥饿问题、毒品问题、跨国犯罪问题、传染病问题等等。
面对全球问题,包括民族国家在内的国际行为体,都必须寻找全新的合作方式来应对全球化和全球问题的挑战。
(2)国家间相互依存的发展。
这种发展使得国家问权力的让渡不可避免,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可能性;但相互依存也使得一国国内的危机可能迅速波及其他国家,产生全球性的不利影响,这又产生了对全球治理模式的需求。
(3)非国家行为体的壮大。
全球政治舞台成为由各种行为体组成的多元政治体系。
这种格局为全球治理发挥作用提供了条件。
(4)信息化革命的出现。
这一方面为全球治理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也拉大了国际社会中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使全球治理的协调和管理作用显得更为必要。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讲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理论一、全球化与全球化的兴起(一)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是分散的地域国家社会走向全球社会的趋势与过程,是21世纪世界的基本特征。
全球化的本质在于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全球事务,解决全球问题,认同人类的共同身份和共同利益。
全球化的六大特征:1、全球化在理论上创造着一个单一的世界;2、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过程;3、全球化是一个统一和多样并存的过程与趋势;4、全球化是一个不平衡发展过程;5、全球化是一个合作与冲突并存的过程,但本质上指向多边、协商与合;6、全球化是一个观念更新和范式、体制转换的过程。
(二)全球化的兴起1、殖民运动与全球化的萌芽全球化进程是伴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而不断发展的。
全球化进程大致发端于15世纪,以欧洲资本主义最早萌芽的先进国家对世界新航路的探索为起点,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推力,以大规模殖民运动为手段,战争调整了全球化格局。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亚诺斯在《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一书中提供的数据看,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法、德、比、葡、荷、意等欧洲国家的海外殖民地有115个,面积达2000多万平方英里,是其领土的20倍,人口达5亿多,是其人口的近3倍。
随着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在这些国家也形成了向海外移居的移民潮,19世纪20年代就有近15万人口离开欧洲移居海外殖民地,到19世纪50年代达到260万人,在1900到1910年的10年间,移民人数达到了900万之多。
2、特殊的全球化:两极对抗在这一时期,全球化表现为两个超级大国军事对抗中,地区和区域性的集团化趋势日益增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之间以及集团内部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协调加强,在两个超级大国军事对抗和意识形态对立的国际格局下,经济区域化集团之间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成为主导的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从“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挣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其势力范围进一步拓展到东欧国家,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简述治理的概念
治理理论的概念、理论特点一、治理理论的概念治理理论是研究如何在追求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实现政府与公民等多种权利主体共治的理论。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
重点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
治理理论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理论:1、重视社会管理力量多元化;2、重新定位政府角色;3、倡导网络管理体系。
二、治理理论的特点治理理论既是对社会科学传统范式的一种反思,亦是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一种反映。
分合、全球化、区域化、共时性、交叠、认知共同体、全球公民社会等新词语,构成了治理理论的语义特点。
其理论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界定和问题导向。
治理理论认为,传统的市场与政府的二元结构的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从民族国家的政府管理走向全球治理。
治理理论的目的是研究如何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2、理论开创和方法创新。
治理理论将政府部门和公民社会的研究路径在网络治理的框架内加以整合。
一方面,继承公民社会“自组织网络”的主要观点,将治理看作是相互依存状态下的管理,将公民社会部门看作是治理的主体,并用来解释公私部门分享权力、合作治理的新型关系,从而脱离了“社会中心论”的窠臼,确立了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论;另一方面,也吸收了“政府管理”途径的重要观点,承认一个负责、高效、法治的政府对有效治理的重要意义,认同“掌舵而非划桨”等新公共管理的思想精华,并认为在网络中,政府与其他主体是平等的关系,需要通过对话、建立伙伴关系和借助其他主体的资源来实现依靠自身无法实现的目标。
在综合两者观点的基础上,治理理论认为,治理是政府与社会力量通过面对面的合作方式组成的网状管理系统。
全球治理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核心要素
全球治理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核⼼要素 全球治理理论是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提出的旨在对全球政治事务进⾏共同管理的理论。
那么你对全球治理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全球治理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全球治理的概念内涵 根据“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治理是个⼈和制度、公共和私营部门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各种的综合。
它是⼀个持续的过程,其中,冲突或多元利益能够相互调适并能采取合作⾏动,它既包括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包括⾮正式的制度安排。
由此可见,全球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是全球治理的实质是以全球治理机制为基础,⽽不是以正式的政府权威为基础。
⼆是全球治理存在⼀个由不同层次的⾏为体和运动构成的复杂结构,强调⾏为者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三是全球治理的⽅式是参与、谈判和协调,强调程序的基本原则与实质的基本原则同等重要。
四是全球治理与全球秩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全球秩序包含那些世界政治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常规化安排,其中⼀些安排是基础性的,⽽另⼀些则是程序化的。
全球治理的核⼼要素 全球治理的核⼼要素包括五个⽅⾯: ⼀是全球治理的价值。
即在全球范围内所要达到的理想⽬标,应当是超越国家、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经济发展⽔平之上的全⼈类的普世价值。
⼆是全球治理的规制。
即维护国际社会正常秩序,实现⼈类普世价值的规则体系,包括⽤以调节国际关系和规范国际秩序的所有跨国性的原则、规范、标准、政策、协议、程序等。
三是全球治理的主体。
即制定和实施全球规制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三类:(1)各国政府、政府部门及亚国家的政府当局;(2)正式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组织等;(3)⾮正式的全球公民社会组织。
四是全球治理的客体。
指已经影响或者将要影响全⼈类的、很难依靠单个国家得以解决的跨国性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安全、⽣态环境、国际经济、跨国犯罪、基本⼈权等。
五是全球治理的效果。
涉及到对全球治理绩效的评估,集中体现为国际规制的有效性,具体包括国际规制的透明度、完善性、适应性、政府能⼒、权⼒分配、相互依存和知识基础等。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一、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开展到一定阶段,一种动态的相互依赖的进程。
就其要义而言,全球化是指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进程与趋势。
全球化的进程古已有之,其始于哥伦布于15世纪发现新大陆,时至今日,全球化更是蓬勃开展。
当今全球化有许多特点:1、全球化使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全球化,有开放市场、降低关税、私有化的客观要求。
2、参与者多元化,既有兴旺国家,也有开展中国家,既有资本主义国家,又有社会主义国家。
3、经济运行规那么全球化〔知识产权标准,劳动者工作环境标准、卫生标准〕。
4、引发许多全球问题。
客观评价: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意志和历史进程,充满了变动与矛盾,必须以动态、开放的眼光审视和应对全球化。
全球化塑造着社会、全球文明,表现出一定的超国家倾向,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应该反思国家中心主义,全球化必然要导致全球治理。
二、全球治理全球治理是治理在国家层面的拓展与运用。
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定义是:治理是各种各样的人、团体处理其共同事务的总和,一般认为,全球治理是以人类整体论和共同利益论为价值导向的,多远行为体通过平等对话、协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变革和全球问题挑战的一种新的管理人类公共事务的规那么、机制、方法和活动。
其要义是:从政府转向非政府;从国家转向社会;从领土政治转向非领土政治;从强制性、等级性管理转向平等新、协商性、自愿性和网络化管理;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权威。
要素:1、全球治理的共识价值2、全球治理的规制3、全球治理的主体: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会组织4、全球治理的客体5、效果涉及到对全球治理的绩效评估。
全球治理对国际关系有重要的影响:1、它促进新体制、新模式的产生与开展,从而为人类应对更为复杂的国际关系提供了可能。
2、全球治理有利于民众对人类公共事务的参与,推动者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3、全球治理倡导对话、合作、协调,有助于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全球事务与全球治理
1、全球治理的概念俞可平:全球治理,指的是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制(regime s)解决全球性的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安东尼·麦克格鲁说:“全球治理不仅意味着正式的制度和组织——国家机构、政府间合作等——制定(或不制定)和维持管理世界秩序的规则和规范,而且意味着所有其他组织和压力团体——从多国公司、跨国社会运动到众多的非政府组织——都追求对跨国规则和权威体系产毕影响的目标和对象。
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 ance)是各国政府及公民、国际组织为最大限度地增加共同利益,通过民主协商与合作,致力于健全和发展一整套维护全人类和平与安全的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并建立和妥善应对全球化、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规制和制度的治理模式。
全球治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要进一步扩大和健全国际制度,以构筑起一个能够调整国际行为体间利益的合理框架。
该理论认为,在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问题上,只有完善和建立国际机制以调整各方利益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2、全球治理兴起的背景(1)全球化对民族国家传统的治理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全球化带来了诸多全球问题,如人口问题、能源危机、环境问题、贫困饥饿问题、毒品问题、跨国犯罪问题、传染病问题等等。
面对全球问题,包括民族国家在内的国际行为体,都必须寻找全新的合作方式来应对全球化和全球问题的挑战。
(2)国家间相互依存的发展。
这种发展使得国家问权力的让渡不可避免,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可能性;但相互依存也使得一国国内的危机可能迅速波及其他国家,产生全球性的不利影响,这又产生了对全球治理模式的需求。
(3)非国家行为体的壮大。
全球政治舞台成为由各种行为体组成的多元政治体系。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教材PPT56张课件
军事全球化
军事全球化是指世界体系中各种军事关系的加 强。
军事技术的发展已经将一个国家的军事控制和 打击能力扩展到了全球范围,甚至是外层空间。
核武器的出现成为了象征性标志,意味着全球 都笼罩在危险之下,任何地方都逃脱不了军事 的控制和威胁。
军事全球化的表现
全球化的起始时间
马克思: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相联系,是资本主义发展的 产物,资本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必然要流向全球范围。
沃勒斯坦:认为现代世界体系形成于15世纪。 吉登斯则把全球化与现代性相联系,认为直到18世纪,
全球化才由资本主义、工业主义、民族国家,暴力等四 种重要的制度所塑造。 汤林森:全球化视为新近的现象,出现在二战之后,甚 至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现象。
人类踏上月球的画面;
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内容
1990年,美国政府和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在发展政策上 达成的共识,即“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体现了新自由主义政策的观点。
“华盛顿共识”主要包括10个方面:1、加强财政纪律, 抑制财政赤字;2、公共开支转向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改 善收入分配效果的领域;3、改革税收制度;4、开放利 率;5、采用竞争性汇率;6、实行贸易自由化;7、放开 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8、私有化;9、放松管制,取消 进出口限制;10、保证产权。
全球化的社会结构
边
赞
缘
成精
者
者英
全球治理:没有政府的治理?
全球治理的概念 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 全球环境治理
全球治理的概念
俞可平教授:“所谓全球治理,指的是通过具 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制(regimes)解决全球性的冲 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 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全球治理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核心要素.doc
全球治理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核心要素全球治理理论是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而提出的旨在对全球政治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的理论。
那么你对全球治理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全球治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全球治理的概念内涵根据"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治理是个人和制度、公共和私营部门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各种方法的综合。
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中,冲突或多元利益能够相互调适并能采取合作行动,它既包括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包括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由此可见,全球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全球治理的实质是以全球治理机制为基础,而不是以正式的政府权威为基础。
二是全球治理存在一个由不同层次的行为体和运动构成的复杂结构,强调行为者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三是全球治理的方式是参与、谈判和协调,强调程序的基本原则与实质的基本原则同等重要。
四是全球治理与全球秩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全球秩序包含那些世界政治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常规化安排,其中一些安排是基础性的,而另一些则是程序化的。
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全球治理的价值。
即在全球范围内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应当是超越国家、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二是全球治理的规制。
即维护国际社会正常秩序,实现人类普世价值的规则体系,包括用以调节国际关系和规范国际秩序的所有跨国性的原则、规范、标准、政策、协议、程序等。
三是全球治理的主体。
即制定和实施全球规制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三类:(1)各国政府、政府部门及亚国家的政府当局;(2)正式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3)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会组织。
四是全球治理的客体。
指已经影响或者将要影响全人类的、很难依靠单个国家得以解决的跨国性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安全、生态环境、国际经济、跨国犯罪、基本人权等。
五是全球治理的效果。
涉及到对全球治理绩效的评估,集中体现为国际规制的有效性,具体包括国际规制的透明度、完善性、适应性、政府能力、权力分配、相互依存和知识基础等。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最新)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最新)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最新)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速推进。
以什么样的理念指导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既反映各国对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内在矛盾的认识与把握能力,也影响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的方向与成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日前,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意大利时强调,我们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遵循的是开放、透明原则,实现的是合作共赢。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的基本理念和主张,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为破解世界共同面临的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理念、正确义利观,努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当今世界是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人、财、物以及信息等在全球加速流动,前所未有地把世界各国紧密联系起来。
今天,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封闭中发展自己,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要实现自身发展,合作是必然选择。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时,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面对的各类矛盾相互交织、日益复杂。
世界在互联互通和相互依存中出现了许多传统国际关系时代未曾遇到过的新现象、新问题。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如果仅仅依靠自身努力、不寻求国际合作,许多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进而会影响各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
因此,各国在完善自身国家治理体系的同时,必须兼顾全球治理体系建设。
另外,这种互联互通的状态也在重新界定国际关系中的权利、利益、责任等概念。
在国家主权根本原则不变的条件下,权利、利益、责任等日益呈现关联性特征,国际关系领域出现越来越多的关联权利、关联利益、关联责任。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1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第一讲全球化理论全球化的概念及全球化进程一、什么是全球化?技术:人类可以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进行信息的自由传递;经济:由于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的自由流动而形成的各国相互依存的状态;文化:人类文明、文化发展要达到的共同的目标,大同世界的实现;美国化、西方化;问题:人类在环境恶化、核威胁等共同问题下达成的共识和利益与共的现实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
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
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
简言之:一个全球在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各方面变得越来越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过程。
二、治理理论与全球治理(一)治理的概念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是使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既包括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治理与统治在权威、主体、手段与方法、范围以及管理向度上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别,涉及权威、合法性、服从性的质变,也涉及世界政治结构、制度体系与思想观念的质变。
(二)全球治理1、全球治理的内涵全球治理是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制和行为规范,通过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私人企业以及公民社会自治组织的共同参与和协商行动,解决全球性的共同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全球治理是治理概念在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的应用,但并非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翻版,而是一个全新的观念。
全球治理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共同利益为目标,并在相当程度上保持各个主体相对自主和独立的多主体互动过程,以寻求利益平衡点,形成共同的行动指向,扩展了传统管理模式、层次和决策当局。
第二讲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全球化的概念及全球化进程治理与全球治理理论一、全球性问题(一)全球问题的由来1、工业文明的异化①坚持无限制经济增长的经济主义;②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的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忽视了人类的精神追求,导致了人的异化;③坚持征服、主宰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紧张,并引发资源与环境危机。
全球治理对国家主权的影响及应对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愈来愈充分融入到全球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中,不断加深和其他国家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在这个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全球化浪潮中,既有扬帆前进的动力,又难免遭遇全球治理对国家主权的冲击和影响。
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历史变迁进程,其基本特征就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世界范围内产生一种内在的、不可分离和日益加强的相互联系。
[1]全球化最初是从经济领域开始,通过降低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等方式加强国家间的贸易合作,并在其迅猛的发展态势下,从货物贸易推至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和金融合作,从经济领域到文化、生态环境、资源、公共健康和国际罪行规制等领域,对全球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都产生深远影响。
正如Peter Spiro所言:“全球化是一个如此广泛的现象以至于任何试图对其进行全面综合性的描述都是徒劳的。
”[2]全球化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已经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各国日益一体化导致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独立程度的降低或者国家主权的式微,甚至有学者指出:“无论人们如何评价全球化,涉及的都是这样一种强势理论:以领土来界定社会领域的时代形象,曾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在各个方面吸引并鼓舞了政治、社会和科学的想象力,如今这种时代形象正在走向解体。
”[3]一、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治理概念的勃兴全球化是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跨越国界一体化的各种过程。
[4]它对以物理上的领土概念作为社会、文化、经济或政治关系的组织原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纵深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不断调整,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全球治理”之所以成为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宠儿,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政治生活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人类政治活动的重心正在从统治(government)走向治理(governance),从善政(good government)走向善治(good governance),从政府的统治走向没有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without government),从国家的政府统治走向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的理念契合与超越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的理念契合与超越作者:王建来源:《学理论·下》2021年第04期摘要:西方理念主导的全球治理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全球治理举步维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应运而生。
以东方智慧为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秉持融通持久的时空观、和合而解的矛盾观、推己及人的交往观、兼济天下的发展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与全球治理理念有着一定的契合度,同时超越了西方理念中不适宜时代发展的内容,助于冲破全球治理的现实困境。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契合关系;比较“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是分别来自东方和西方的概念,两者在新的历史境遇中相遇,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已成为学界共识。
根植于厚重中华文明之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于全球治理的现实追求,但又超越于全球治理的治理困境,主要体现在融通持久的时空观、和合而解的矛盾观、推己及人的交往观、兼济天下的发展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等几个方面。
一、融通持久的时空观时空观其实就是一种世界观、宇宙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融通”即融合通达,是一种空间概念,表示系統内部不同事物融为一体,融合通畅,持久运行。
“持久”即可持续以至长久,是一种时间概念,表示系统运行的可持续性。
“融通持久”则表示系统内各要素间密切联系、渗透、融合,以达到系统运行通畅的和谐状态,而和谐状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和状态,具有可持续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了融通持久的时空观,以“命运”为纽带,将世界更加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将全球治理目标拓展到一个新时空。
首先,在空间上由国家拓展到全人类,关注个体利益的同时也关注全人类整体利益,“行为体具有共同命运是指他们的每个人的生存、健康、幸福取决于整个群体的状况”[1]339,强调国家利益与世界共同利益、国家发展与世界共同发展的统一。
其次,时间上由当下现实拓展到未来世界。
“命运”由“命”“运”组合而成,“命”表特定对象,为定数;“运”表时空运行,为变数,“命运”表事物发展转化的趋势和归属,关注人类未来的发展走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治理与全球治理的界定 • 詹姆斯.罗西瑙: • 治理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规制,它们虽未
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 • 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
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 制力量来实现。 • 罗茨认为: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有了变化,意味 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有序统治的条件已 经不同以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
的《联合国家宣言》中,一致宣布赞同以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作 为同盟的共同纲领。各签字国郑重宣告,“1、每-政府各自保证对与 各该政府正在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不论是军事的或 经济的全部资源。2、每-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 且不与敌人缔结单独的停战协定或和约。"盟国接受了大西洋宪章的 宗旨和原则,就等于赞同要以建立"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作为 战后世界秩序的设想。盟国第一次使用"联合国家"一词,是采纳了罗 斯福的建议:它当时代表反法西斯联盟。据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赫尔回忆, 罗斯福向正在美国访问的丘吉尔首相提议,将共同宣言定名为联合国 家宣言,丘吉尔赞同。"联合国家"一词遂告成立,联合国的名称即渊 源于此。
• 宪章芦明;"待纳粹娘政被圾后毁灭后,两国希望可以重建 和平,使各国俱能在其粗士以内安居乐业,并使全世界所
有人类悉有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亦不论为实际上或梢神上的原因,必 须放弃使用武力"。宪章希望世界终将能建立一个"厂…g而 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大西洋宪章中有关尊重主权、领 土究拙、蹲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的权利,有关希望促
• 库伊曼和范.弗利埃:
• 治理的概念是,它所要创造的结构或秩序 不能由外部强加;它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 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 的互动。
• 全球治理委员会:
•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 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 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 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 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进一切国家的经济合作,有关重建和平以使各国俱能在其
疆土内安居乐业、井使人类悉有四大自由的保证,有关解
除侵略国家的军备,必须放弃健略和侵略威胁,必须放弃
使用武力等诸多条款,都为后来制订联合国宪章提供了思 想依据。
• 这是最初播下的联合国的种子。同年9月24
日,苏联政府代表在伦敦发表声明,宣布
苏联同意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并强调 指出:"各国人民的任务就是要迅速而坚决地
• 我们认为:全球治理是国际行为体通过非 强制方式管理全球问题的过程。
• 特征: • 主体多元化 • 方式非强制化 • 对象扩大化 • 结果?
• 二、全球治理产生的背景 • 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 全球化 • 非传统安全
专题二、联合国与国际政治冲突
一、联合国成立过程 大西洋宪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以及同它结戍军事同盟的意大 利、日本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家气焰极其器张。法西斯国家的 暴行激起了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利人民的愤慨。反法西 斯力量不断壮大,形成了国际反法斯联盟。1941年8月初, 美国总统罗斯柄邪英国酋相丘吉尔秘密商定,在纽芬兰的阿 金夏港举行战时第一一次会僻。罗斯福一行于8月9日乘美国 巡洋舰奥古斯塔号到达该地;第二天,丘吉尔乘威尔士亲王号 战列舰进人阿金夏。双方在军舰上就有关对德政策问题进行 了商讨和争论,最后于8月18日签摇了一项联合声明,14日 正式公布,史称大西洋宪章。
• 1943年10月l9日至80日,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外 长会议。出席会议的分别是美国国务卿赫尔、英国外交大 臣艾登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会议的议题中有广 项是关于战后维护和千的国际组织问题。美国建议签署一 项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经过三国协商,I0月80日三国外 长与中国驻苏大使在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上签了字。 宣言强调,四国政府"共同遵照1942年1月1日《联合犀家 宜高》以及以后历次宣言,一致决心对它们现正与之分别 作战的轴心国继续采取敌对军事行动,直至各轴心国在无 条件投降的基础上放下茁器为止"。宣言在谈到建立战后 国际组织时宜称,四国政府"承认有必要在尽可能短的期 限内,根据一切爱好和平圃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个 普遮性的国际组织,所有这些圆欺无论大小均得加人为会 员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遮姑辩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四大盟国第一次共同宣布一致赞同在饿括触立一个普遮 性的国际组织。
击溃德国及其盟国,建立一种使子孙后代 摆脱罪恶的纳粹主义的战后和平体制。"O 随后,苏联政府又明确提出,战后"只有通
过一个新的国际关系组织,将各民主国家 联合在一个持久同盟的基础上",才能"保证 持久和正义的和平。"Q
• 《联合国家宣言》 • 19蛇年1月i 日,中、美、英、苏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Q在共同签署
• 罗西瑙:
• 全球治理可以被认为包括通过控制、追求目标以 及产生跨国影响的各层次人类活动一从家庭到国 际组织一的规则系统,甚至包括被卷入更加相互依 赖的、急剧增加的世界网络的大量规则系统。
• 芬克尔斯坦:
• 球治理就是超越国界的关系,就是治理而 没有主权。全球治理就是在国际上做政府 在国内做的事。
• 塞纳克伦斯:
• 在国际关系领域,治理首先是各国之间, 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协议与惯例的产物。既 涵盖了政府的规章制度,也包括非政府性规 制。
• 治理被视为由多数协议形成的一种规范系 统,它可以在没有政府的正式授权和具体 批准的情况下贯彻实施某些集体行动项目。 各种政府间组织以及由非政府组织或跨国 公司推动的非正式调节程序也都包括在这 种治理之内。所以,全球治理既是各国参加 的国际谈判的产物,也是由个人、团体、政 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形成的混杂联合的 结果。
• 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 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 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 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 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 全球治理委员会:
• 从全球角度来说,治理事务过去主要被视为处理 政府之间的关系,而现在必须作如下理解:它还 涉及非政府组织、公民的迁移、跨国公司以及全 球性资本市场。伴随着这些变化,全球性的大众媒 体的影响大大加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