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模式
东亚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学习材料
东亚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学习材料东亚模式这个概念属于历史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范畴,旨在探究东亚后进国家与地区,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实现现代化的历程。
东弧模式特指“亚洲四小龙”在相类似的历史、宗教以及文化背景条件下,釜底依托政府干预手段,重视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通过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超越发展战略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模式。
本文站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尝试东亚模式与中国经济发展内在关联的探究。
一、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分析(一)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东亚模式的特征可有不同的表述,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经济上,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倡导经济立国,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外向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2、在政治上,实行集权主义和精英治国。
严厉的压制性体制成功地维持了一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训练有素的技术精英则可以保证决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获得经济增长。
3、在文化上,倡导儒家传统文化。
儒家传统文化被称为东亚发展的“文化影响模式”,又称“东方情感型模式”,与被称为“现代型模式”的西方型文化迥异。
根植于西方文化的现代型模式追求效率,强调个性。
而东方型情感模式则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崇尚集体意识,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宣扬和谐精神,主张用伦理道德信条来规范人的行为和协调人际关系。
(二)东亚模式的缺陷东亚模式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紧密相关,它的历史成就客观存在,但东亚模式自身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1、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赶超模式。
为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不少国家政策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重视物质的增长,而忽视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东亚国家发展基本上都实行外向型战略。
由于以出口为导向,以外资为增长动力,常常导致对同外资本、技术和市场的过度依赖而忽视内部资本积累和国内市场的开发;一旦外资进入减少或国际市场萎缩,经济增长就失去动力,甚至会出现经济衰退现象。
东亚模式的名词解释
东亚模式的名词解释东亚模式是一个用于描述东亚地区国家发展道路的概念。
它指的是一种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高度相关,并且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东亚模式的形成源于东亚国家在近代历史中所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它是这些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而选择的一种发展路径。
首先,东亚模式强调了政府的发展主导作用。
在东亚模式中,政府扮演着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角色。
政府通过实施产业政策、提供金融支持、推动技术创新等措施,引导国家经济向更高端领域转型。
政府在资源配置、市场监管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种发展模式使东亚国家能够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并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其次,东亚模式注重了社会平衡和稳定。
东亚国家普遍重视社会稳定,注重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安全。
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东亚国家有效地缓解了社会不平等的问题,并实现了较高程度的社会平等。
这种平衡发展的模式使东亚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此外,东亚模式还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在东亚国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道德和家庭观念被广泛传承。
家庭在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它是个人情感和社会联系的核心。
同时,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也被视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模式使东亚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不可忽视的是,东亚模式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东亚模式有可能导致政府权力过度集中,影响市场竞争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东亚国家在社会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福利压力等问题。
东亚模式在发展一段时间后,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日趋复杂和多样化的国际环境。
总体而言,东亚模式作为一种发展路径,为东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选择。
东亚模式的价值与问题
东亚模式的价值与问题!姚传德【内容提要】东亚模式在以往的岁月里创造了世界奇迹,今天尽管东亚经济出现了不景气,但是这种模式的基本原则对于正在致力于现代化的后进国家而言,仍然具有普遍的价值,只是某些内容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予以调整。
【关键词】东亚模式现代化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东亚模式是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实现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所采取的一种卓有成效的发展方式。
近几年来,由于东亚经济持续不景气,导致东亚模式过时论日益风行。
其实,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对于那些正在为现代化努力的后进国家而言,东亚模式的基本原则,到今天仍然不失其普遍的价值,但某些内容需要根据时势的变化进行调整修正。
一、东亚模式对于致力于现代化的后进国家具有普遍价值"、东亚现代化总体步骤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东亚现代化总体采取了三步骤,即开明专制、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也就是在现代化初期,在民众的文化水准与参政议政能力低下、在社团与传媒都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给现代化工作提供一个稳定的秩序,为了能够集中全国的力量从事现代化活动,东亚地区抛弃了要现代化必先民主化的论调,采取了专制乃至军事独裁的发展手段。
他们认为过早的民主化只会带来国家的混乱,葬送现代化大业。
由于他们将专制作为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暂时的手段,所以他们专制的性质是开明的。
然后他们将经济现代化作为政府压倒一切的任务,认为只有经济现代化才能实现国家其它各个方面的现代化。
东亚各地区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社会多元化之后,开明专制的政治体制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先后实现了政治的民主化,最终・!"・完成了现代化工作。
从理论上,应该说这一模式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
!、以民营为主体的经济现代化发展战略是所有后进国家的必由之路。
早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选择了以民营为主体的发展方式,而差不多同时中国洋务运动却搞官办工业,结果日本取得了成功,中国遭到了失败,丧权辱国。
东亚经济模式概要
2.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
• 即既具备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又注重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政府以强有力的计划和政策对经济 运行进行干预。政府充分利用经济、 法律以及行政手段调控经济,引导 经济协调有序发展,甚至利用政府 权威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3.高经济增长率
3.高经济增长率
• 高增长率是东亚经济模式的最终表现结果。 • 1974-1993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年平
(4).其他方面的局限性
• 2)产业结构不合理:东亚精神中重群体、 轻个人的倾向性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及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局限的作用;多 元模式的重复发展现象严重化的程度已经 大大超过了经济体制的承受能力,从而出 现了资源利用不合理、群体竞争力大幅度 下降的、集体经济能力普遍不高的动荡局 面。
• (5)抵制地区保护主义,扩大区 域内贸易。
3.东亚模式的调整改善
• (6)重视区域内的相互投资,充 分挖掘东亚地区内的经济增长 潜力。
• (7)除了贸易与投资合作,亚洲 要继续探索独自的金融合作机 制。
3.东亚模式的调整改善
• (8)加强各方协调,推动国际金 融体系的改革。
三、对东亚经济模式的反思
• 1.东亚经济模式的成功 • 2.东亚经济模式的局限性 • 3.东亚经济模式的调整改善
1.东亚经济模式的成功
• 20 世纪60、70 年代以来, 以日本经济 腾飞为领头雁, 经“四小龙”而至“四 小虎”产生了一个雁行式的经济增长模 式, 亚洲经济飞速发展, 创造了“东亚 经济奇迹”。
(3).政府干预的局限性
• 容易导致决策失误,与成熟的市场机制相 矛盾,严重阻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 容易使政企和银企间关系过密,导致企业 对政府的过度依赖
重新理解东亚模式:演化经济学的新框架
理论经济学研究重新理解东亚模式:演化经济学的新框架3贾根良 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东亚模式的评价已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东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东亚成功的三种学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一些经济学家从东亚经验中概括出了经济发展的“东亚模式”,一时间它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楷模,“21世纪将是东亚经济的时代”成为当时流行的看法。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克鲁格曼首先对“东亚奇迹”提出疑问,此后持不同意见者逐渐增多,特别是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最终使流行的学术观点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原先占主导地位的三种学说遭到批判和否定,人们也普遍看淡东亚经济的未来。
在这种情况下,调节学派与创新体系的分析方法开始介入东亚模式的研究,从而形成了演化经济学对新自由主义东亚发展观持反对态度的两种新学说。
本文通过对这两种新学说的整合,提出了重新理解东亚模式的一种新框架。
Ξ一、调节学派与创新体系分析方法的理论渊源及其基本分析框架 调节学派与创新体系分析方法是目前正在兴起的制度与演化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分支。
制度与演化经济学坚决反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其发展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主题:第一,制度重要。
制度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结构,没有制度就不可能有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交互行为。
第二,经济只是社会文化复杂关系网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研究制度就必须考虑整个人类社会系统,只考虑经济方面就无法理解制度的内生演化过程。
因此,他们不仅反对以市场为中心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观,而且与“新制度经济学不去分析系统的内部动力,它只考虑理性如何对人口、技术、贸易机会或者意识形态外生既定变化做出反应”①有很大不同,制度与演化经济学对于技术变迁、权力结构和文化价值观给予了同样的关注。
第三,历史重要。
这里的“历史”并非简单地指过去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把经济过程看做是路径依赖、不确定和不可逆的。
三讲东亚模式一
东亚模式
(一)
一、当代化进程 与模式
当代化概念
Modernization= Westernization Moder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Modernization=Reason Modernization=Modernity
“当代化”是人类社会从老式农业 社会向当代文明社会旳历史跃迁过 程。
新加坡“居者有其屋”政策
建国早期,新加坡200万人口 中有40%旳人居住在贫民窟和窝 棚内,能够住上像样住宅旳人口 只占居民9%。历经三十数年旳 努力,新加坡成功跨越了“有得 住”旳阶段,开始经营“住得更 加好”。“居者有其屋”这一长 久旳新加坡国策最终得以实现。
拉美化(拉美模式)旳教训
重增长轻分配、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发展失衡、 人与自然关系不友好、社会治安恶化、教育发 展滞后
高薪特聘教授 奖励出国留学
富国强兵(强兵富国)
习德国强军制度,全民义务兵役 制
引进购制先进军事装备
军工生产自主化,建造巨型战舰 (1885)
日本大国崛起旳主要教训
武力扩张 称霸东亚
日本式 当代化道路 合金主义(中西 日三种元素结合)
(算盘加论语)
日本第二次当代化
1955年 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 1964年,举行东京奥运会 1975年,成为G7一员 1985年 日本超越苏联而成为世
是什么?
谢谢 各位小朋友!
“雁行模式” (The Flying-Geese Model)
东亚地域旳产业分工,是沿着日(关 键)→四小龙(半边陲)→东南亚或 中国(边陲)旳顺序在进行分工,即 以日本为“领头雁”旳东亚经济发展 旳雁行图景,在他们之间形成了技术 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资本技术密集 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旳阶梯式产业 分工体系。
东亚模式
3.
基本特征
收 入 分
4.
相 对 均 等
配
东亚与西方在经济增长速度与收入分配 相对照,刚好成相反的状况:东亚增长速 度比西方高得多,而收入分配却相对均等 (中国台湾)。
基本特征
高经济增长率
高经济增长率是东亚模式的最终结果表现,同时也是 其模式的最主要标志之一。东亚年均增长率达到7%-8%, 甚至更高,一般均要高出西方国家年均增长率一倍至几倍。
二战后东亚经济发展概况
国家和地区 50年 代 日本 亚洲“四小 龙”(ANIEs) 东盟(ASEAN) 中国 中期 60年 代 —— 战后经济起飞的时间 70年 代 70年代 80年代 80年 代 90年 代 2000 年
60年代 ——
80年代——90年代 80年代——90年代
东亚这种经济增长的相继性,在时间序列上,表现为从“增长点”的 形成到“增长区”的扩展的 增长结构。人们曾经把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形 容为“接力赛式的经济增长”和“无休止的繁荣”。
二战后东亚经济发展概况
东亚国家和地区自然条件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 异,但它们都采取了向世界市场开放的政策,努力营 造良好的贸易和投资环境,吸纳外国资本和技术,政 府引导市场,有效配置资源,推动出口导向型产业发 展,以实现高速增长,提高国民收入。这种类型的发 展,被称为“东亚模式”。其关键是面向国际市场, 扩大出பைடு நூலகம்,利用国外资源,实现经济高速增长。
东亚模式
1 2 核心因素 基本特征 3 4 5 综述 启示与意义 缺陷
东亚模式
核心因素
方式
• 东亚各国市场经济发育不 健全,制度缺失或不完善 的情况下,政府要想尽快 赶超发达国家、实现高速 增长的发展战略,必须制 定一套保证高速增长的制 度安排 。 • 东亚国家和地区自然条件与发展水 平有很大差异,但它们都采取了向 世界市场开放的政策,努力营造良 好的贸易和投资环境,吸纳外国资 本和技术,政府引导市场,有效配 置资源,推动出口导向型产业发展, 以实现高速增长,提高国民收入。 • 若想短期内完成这样的制度 创新,必须依赖于一个强有 力的政府,能够大规模地调 动生产资源用于经济增长目 标。而各国和地区在这一时 期的威权主义政府和高度集 权的政治体制,给予了保障。
1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
1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主要有:1、较早地实行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和政策。
由于东亚国家资源和市埸均有限,都采取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方式。
2、政府较强的干预。
建立了行政引导市埸调节相结合的市埸经济体制。
(香港除外)3、东亚地区经济呈互补性梯级发展,联系紧密,即“雁行模式”。
地区内部贸易比重较大。
东亚经济模式的历史功绩是不容置疑的。
二战以后,东亚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日本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东亚“四小”也只用了30年时间实现了“经济起飞”,进入“先进经济”的行列。
80年代后,整个东亚国家人均GDP迅速增长。
1966--1973年为5.3%,1973--1980年为4.9%,1980--1989年为6.2%,其中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跻身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新加坡更实现了人均GDP超过万美元的骄人业绩。
东亚经济模式的局限性1、“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个赶超模式,为了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不少国家政策上容易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容易重视物质的增长,而忽视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东亚国家发展基本上都实行外向型战略。
在资源短缺和国内市埸狭小的前提下,对同时存在需求和资源约束的经济类型而言,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发展战略。
由于以出口为导向,以外资为增长动力,常常导致对国外资本、技术和市埸的过度依赖而忽视内部资本积累和国内市埸的开发,一旦外资进入减少或出口受阻,经济增长就失去动力,就会出现经济下挫和衰退,这样对国际市埸的过份依赖,但出口产品中主要又是依靠廉价劳动力支撑的轻纺工业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国际竟争力较弱,出口势头锐减,经济增长乏力,从而出现经常项目的大量逆差和财政赤字。
例如,泰国1997年经常项目赤字达145亿美元,占GDP的8%,高于国际公认的5%的安全水平,加上外汇储备减少,本币贬值造成国内经济基础脆弱,处于一触即溃的境地。
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
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的比较
东亚模式 发展模式 政府干预
“进口代替” 尽量发挥市场作用,市 场触及不到时采用政府 干预 稳定 出现周期性国际ຫໍສະໝຸດ 支不 平衡 内部积累;消费良性循 环
拉美模式
“出口导向” 受利益集团干扰,公开 性弱,导致决策出现偏 差 不稳定 国际收支带有脆弱性
稳定性 国际收支平衡 积累与消费
拉美模式概述
以巴、墨、阿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在强调民族主义的基础 上,采取加强政府干预,实行企业国有化和增加基础设施 建设等手段,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
拉美模式发展历程
1、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资源驱动型增 长模式,促使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 2、进口替代型发展模式:向“幼稚工业”提供保护和优惠; 吸引外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 3、后进口替代(新自由)发展模式:贸易自由化;放松对 外资的限制;私有化;税制改革;金融改革;劳工制度改 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外部拉动;经济高速增 长,但不稳定
两种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的启示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适应国际经济大环境 的变化; 行政对经济干预一定要适度;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是经济增长的必备条件; 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谢谢观赏…
4、“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模式。儒家传统是保持 东亚工业化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决定意义的天生本性。 5、“东亚模式”是“制度模式”。即认为“东亚模式”作 为一种制度模式,其特征表现为:东亚各国、各地区的经 济增长和工业化是它们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的政府理 性地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并有效地予以实施的结果, 制度是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取得巨大成效的根本原因。 以上诸多观点,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对东亚的经济奇迹进 行了总结和概括,有些观点和分析还相当深刻而精辟。
第四讲东亚模式
第四讲东亚模式东亚模式是指一种特殊的现代化路径,其主要特征是经济快速崛起、政府主导发展和社会稳定。
东亚模式主要包括日本、韩国、台湾和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
首先,东亚模式的经济快速崛起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些国家在二战结束后,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和发展了经济。
通过发展制造业和出口导向,他们成功地实现了高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
特别是在日本的四大家电和汽车工业、韩国的船舶和钢铁工业、台湾的电子和纺织工业以及新加坡的船舶维修和金融服务业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其次,东亚模式的政府主导发展是其经济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些国家中,政府起到了关键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技术创新等手段,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积极的贸易政策,鼓励出口和吸引外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为经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再次,社会稳定是东亚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
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社会政策,如教育、医疗和住房等,他们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了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
此外,东亚国家也注重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通过强调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国民意识的凝聚。
然而,东亚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由于追求快速的经济发展,东亚国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很大的压力。
其次,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也日益加大,造成了社会不稳定的隐患。
最后,东亚国家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挑战。
综上所述,东亚模式是一种独特而成功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它通过经济快速崛起、政府主导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了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
然而,东亚模式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以解决和应对。
中国经济本科生毕业论文(2)
中国经济本科生毕业论文(2)中国经济本科生毕业论文篇3浅谈东亚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启示一、东亚模式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来,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逐步向发达国家迈进,后来人们总结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将这种发展模式总结为东亚模式。
首先,东亚模式中“东亚”的概念范围并非固定不变的,70年代以前它主要指的是日本,80年代以后,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亚洲四小龙”加入其中,90年代以来又吸引了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诸国。
在东亚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中,日本起了领头军的作用,其通过数次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革新了国内的经济结构。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日本一方面制定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并通过财政政策加以辅助,同时有效地利用来自欧美的资金和技术,逐步实现工业化,开始了高速增长。
随后,亚洲“四小龙”各国利用世界经济环境发展的良好契机,同时对日本模式加以研究,及时的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相关政策,经济发展模式从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过渡,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替代了劳动密集型产业。
东盟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边也开始向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
这种从日本到“四小龙”再到东盟及其他国家的整条产业梯度转移路线被理论界称之为“雁行模式”。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雁型模式的格局逐渐被打破。
首先,日本作为领头雁,其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弱化。
主要原因在于日本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不能及时的应对世界信息技术变革。
而与此同时,东亚地区其他各济体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升级,这也就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雁行模式”中起主导作用的垂直分工体系。
东亚地区的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国家逐步与日本形成了新的水平式的分工体系。
以中国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业和韩国的移动技术举例来说,这些技术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直接与日本的产业形成激烈的竞争。
而作为东亚打过的中国,其在90年代之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更加促进了“雁型模式”的瓦解。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
(一)“亚洲四小龙”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有别于其他类型发展模式的特征:(1)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出口增长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人均GNP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被世界银行列为高收入国家与地区。
(2)产业部门的结构转换具有跨越性特点。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快速下降,第二产业中的新兴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陡然上升,产品高度面向出口。
第三产业超前性跨越性发展,并向国际化、信息化迅速迈进。
(3)具有较强的外部平衡能力。
除韩国外,其他三个经济体的对外贸易均为顺差,经常账户长年持续巨额盈余,外汇储备丰裕,无外债负担。
(4)反映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指标,包括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医疗卫生与营养、人民大众受教育程度、收入分配和贫困缓解等普遍得到明显改善,有的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
然而,从特性角度来考察,“亚洲四小龙”的人均GNP显然处在两个不同的档次上,新加坡、香港要比台湾、韩国高出1至2倍。
经济增长源要素组合差异也很大。
在经济发展早期,新加坡和香港主要依靠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韩国和台湾则主要依赖美国提供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土地改革、进口替代工业和农产品出口等全要素生产率。
60年代之后,全要素生产率在新加坡和香港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愈益重要的作用。
新加坡倚重面向出口工业政策、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创新和金融深化。
香港则主要得益于金融业先行发展与深化以及自由贸易政策。
技术创新对台湾与韩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也起了关键性作用。
台湾主要通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与当地企业合作的方式获得先进的技术,韩国则着重利用国外贷款购买成套设备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改造、创新(注:Amsden,A.H.,Asia's Next Giant:South Korea and Late lndustrializ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浅析东亚模式与政府职能的定位
浅析东亚模式与政府职能的定位[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东亚模式的特点、东亚模式强政府干预产生的原因、东亚模式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内容、东亚模式强政府干预的缺陷。
总结出东亚模式对政府职能定位的启示为:政府在一些经济领域仍起主导作用,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应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还必须加强政府自身的建设。
[论文关键词]东亚模式;政府;职能一、“东亚模式”及其特点“东亚模式”指的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有别于前苏联计划经济加公有制加集权型政府模式和西方国家的自由市场经济加私有制加民主政府模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关于“东亚模式”许多学者都有过论述,大部分西方学者都予以肯定。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新作《亚洲大趋势》中对亚洲特别是东亚的崛起给予全面高度的赞颂。
尽管这部著作有许多不足之处甚至近于粗糙,但它的基本观点却是可取的。
它明确指出:“亚洲的现代化绝非等同于西化、它呈现出的是特有的亚洲模式”。
“现在,亚洲踏上了富强发展之路,经济的复苏使东方人有机会重新审视传统文明价值。
随着技术和科学的引进,亚洲向世界展现了现代化的新型模式。
”1 关于对东亚模式具体特征,虽然没有一种权威的定义,但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经济优先主义。
二战后,东亚各国都面临恢复经济,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目标,因此将发展经济作为国家的战略目标。
与西方的经济发展不同,东亚国家的经济要实现赶超西方、摆脱落后状态的目标必须在政府主导下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现代化建设。
2.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
东亚模式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与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结合起来。
政府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对经济实行全面的干预,以保证政府制定的战略目标,在政府的主导下促进经济的增长。
3.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东亚国家在现代化起步之初大都采取进口替代战略,但是这种战略很快就暴露出问题:一是市场很快趋于饱和,限制了生产的扩大;二是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不快,影响了竞争力的提升。
拉美模式vs东亚模式
1999年的金融危机
1997年亚洲发生的金融危机开始影响巴 西金融动荡,外汇大量流失,资金外逃, 雷亚尔急剧贬值,为了维持汇率,巴西动 用了国际储备,导致国际储备下降,引起 了国际金融机构的恐慌,爆发了巴西金融 危机,1998年,国内生产中值仅比上年增 长0.1%。直到现在巴西经济仍进行调整。
四、阿根廷经济
二、新自由主义模式 减少政府干预 社会保障 制度改革 贸易自由化
改革 措施
金融体 制改革 大力引进外资
国有企业私 有化
评价
制度 作用显著 •经济体制的改革 •经济发展战略的 转换 经济
作用较小 •宏观经济失衡恢复; •对经济增长无显著 作用
三、城市化模式
中小城镇和农村边 缘化 城市贫民区现象普遍 存在
西班牙《改革十六》周刊今年8月19日一期发 表题为《破产中的拉丁美洲》一文中指出,美 洲大陆南锥体国家正在震颤。 文章指出,在1998年至2001年期间,巴 西、乌拉圭和阿根廷欠下IMF的债款正在大 口大口地吞噬着这些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 DP)。据阿根廷有关部门今年7月份的统计, 在这36个月期间,巴西的外债总额已经从相 当于GDP的53%上升到71.9%;乌拉圭从 34.2%上升到55.6%;阿根廷从42%上升到 61.2%。
二、拉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1870-1930年 1930-1982年 1982年后
初级产品 出口战略
发展了资源 加工、日用 品制造业
进口替代 工业化战略
从落后的农业 经济过渡为先 进的工业经济
新自由主义 外向型战略
自由化、国有 企业私有化和 市场化
断裂式发展
三、近年来拉美经济形势
1980 1990 1999 2003
政府政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拉美许多国家全面推进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工业发展战略纷纷由初级产品出口 为主转向进口替代工业化为主;各国政府集中资源和要素, 重点和优先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并且 巨额投资制造业。这期间他们实施了牺牲“三农”利益、 扶持“幼稚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和一系列吸引外国资 本向制造业投资的优惠政策。
东亚经济模式
政府对经济强有力的干预和调节
• ●容易导致决策失误,与成熟的市埸机制相矛盾,严重阻 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 ●容易使政企和银企间关系过密,导致企业对政府的过度 依赖 • ●不利公平竟争
• ●制约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 ●极易造成大量坏账和滋生腐败现象。
缺乏资本市场调控与监管
• ●举债太多,大大超过了警戒线,且又以短期债务为主的 状况使东亚国家在经济困难时期要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
• ●债款大多被用于做高风险的股票、房地产投资
• ●政府在金融体系尚未完善的条件时,就过早地开放了国
内金融市场,到了东亚国家在面对激烈的国家竞争时反映
迟钝。
产业结构不合理
• ●东亚精神中重群体、轻个人的倾向性对提高科技创新能 力以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局限的作用
• ●多元模式的重复发展现象严重化的程度已经大大超过了 经济体制的承受能力,从而出现了资源利用不合理、群体
韩国金融危机 原因
韩国金融危机 措施
• 金融改革 • 对许多大企业进行限期整顿 • 韩国政府向IMF申请了583亿美元的紧急贷款援助
韩国金融危机 影响
1.经济:韩国进入低利率时代;对外资依赖程度增加。 2.企业:银行业不再是安全地带;风险企业成为新宠。 3.就业:普及工资年薪制与雇用合同制;就业压力巨大。 4.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人们心理更不安定。 5.文化:文化产业日益兴旺。电影与音乐产业的效益有 很大提高。
政府对经济 强有力的干 预和调节
缺乏资本 市场调控 与监管
赶超模式
基本实 行外向 型战略
产业结构 不合理
“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个赶超模式
• ●“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个赶超模式,为了实 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不少国家政策上容易片 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忽视 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容易重视物质的增 长,而忽视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东亚农民培训模式及启示
培 训 , 据 法律 规定 规 范 利 益 相 关 者 的 行 为 。经 验 表 明 相关 法 依 规 的制定 和 实施 均 为各 国农 民培训 工 作 提供 了良好 的基 础 和保 障 ; 次 , 投 资 主体 通 过 经济 诱 导 手段 鼓 励 各 方 积极 参 与 。 其 明确
东 亚农 民 培训 对 中 国的启 示 : 先 , 首 通过 立法 措 施 支持 农 民
难 形成 较 大 的土 地规 模 经 营 的 农业 生产 特点 。以 政府 为 主 导 , 以 国家立 法 为保 障 , 以不 同 层 次 和 类 型 的 培训 主体 对 农 民进 行 多层 次 、 多方 向 , 目标 的教育 培 训 的农 民培 训模 式 。主要 代 表 多
化 ,并逐 渐 向现 场化 教 学方 向转 变; 培训 内容 多样 化 、 新颖 化 ,并逐 渐 向专 业 化 、 次化 方 向发展 。 层
【 关键词】 东亚模式 农民培训 政府
东亚 模式 是 指适 应 于 人 均耕 地 面积 低 于 世 界 平 均 水平 , 很
还 保 障 了对农 民 、 村青 少 年 和 农 村 妇 女 进 行 的农 业经 营和 生 农 产 技术 等 方 面的 培训 以及对 农村 领 导 者 的培 训 。 再次 ,培训 方 式 多样 化 , 并逐 渐 向现 场 化 教 学 方 向转 变 。农 民培 训 不 但 长 、 短 期相 结合 , 产 与 半 脱 产 相 结 合 ,而 且 理 论 与实 践 相 结 合 , 脱 现 场观 察 、 习体 验 与讨 论 等 贯穿 于 培 训 的 始 终 , 外 还 利 用 实 此 各种 媒 介加 强 对 农 民 的 培 训 。最 后 ,培 训 内 容 多 样 化 、 颖 新 化, 并逐 渐 向专 业化 、 次化 方 向发 展 。具 体 表 现 为 , 训 内 层 培 容 以农 民最 为 关心 的农 业 实 用技 术 为主 ,向农 民 提 供最 新 技 术 和经 营 信息 , 针对 农 民 的需 求 进行 培训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二战后,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短短的30余年间创造的东亚奇迹被誉为东亚模式,东亚模式以其自身固有的特征成就了“亚洲四小龙”,但东亚模式自身亦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中,形成了集竞争、学习和创新于一身的“中国模式”。但“中国模式”的进一步完善还需汲取东亚模式的合理内核,拼弃其消极方面,这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理性选择。
最近几年经济学界不断有人在讨论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不知道未来还没有下文,但愿有,但愿她的持续性没有折扣。不过,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主体所开创的、近年来在新兴经济体印度逐渐得到印证的“东亚模式”(East Asian Model,EAM),似乎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当然,虽然对两种“模式”的优劣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也可以做些对比。根据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华裔教授黄亚生(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和哈佛大学政府学博士)的总结,“东亚模式”以下几大特征:
(二)东亚模式的缺陷
东亚模式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紧密相关,它的历史成就客观存在,但东亚模式自身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
1、“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赶超模式。为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不少国家政策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重视物质的增长,而忽视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分析
(一)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
东亚模式的特征可有不同的表述,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经济上,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倡导“经济立国”,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外向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2、在政治上,实行集权主义和精英治国。严厉的压制性体制成功地维持了一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训练有素的技术精英则可以保证决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获得经济增长。
3、金融体系受管制,但逐步开放。更重要的是,在所谓的“东亚模式”中,银行贷款很积极倾向非国营透明、多元化,要GDP的增长,也达到普惠的效果。
对比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2010年8月25日黄亚生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视频专访时表示,国家主导的经济虽然能带来GDP的增加,但国民财富的增加并不明显;而以私人企业为主导的发展既能带来经济增长又能带来财富的明显增加。黄亚生的研究助手做了一项研究,比较了1992-2010年期间中国印度两国的股票市场回报情况,发现年平均回报率中国还不到1%,而印度是10%。黄亚生表示,GDP非常受投资的影响,中国很多地方都在填沟、挖沟,会增加GDP,但不见的会增加人民的福祉。黄亚生还指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改革开放早期的1980年代,属于“东亚模式”,是一种普惠的发展。这和许多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难怪很多人在呼吁向1980年代学习。
1、以民营企业为主导。民营经济是主导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非政府主导。
2、在“三农”问题上,注重扶持农业,保护农民利益,兼顾农民和农村的收入。例如,韩国在1970年代的人均收入里,农民就已经赶上了城市。近期中国海峡两岸签订了ECFA,不过,看看我们台湾那边是如何不遗余力保护农民利益的,大陆这边的农民肯定会心酸的。
2、东亚国家发展基本上都实行外向型战略。由于以出口为导向,以外资为增长动力,常常导致对国外资本、技术和市场的过度依赖而忽视内部资本积累和国内市场的开发;一旦外资进入减少或国际市场萎缩,经济增长就失去动力,甚至会出现经济衰退现象。
3、东亚各经济体的工业化进程一般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产业入手,这种产业的比较优势是难以持久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实现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后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可见,资本、技术、专业人才、更好的投资环境及更有效的管理和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劳动密集型产业因其技术含量低而使得产品竞争力后劲不足。
3、在文化上,倡导儒家传统文化。儒家传统文化被称为东亚发展的“文化影响模式”,又称 “东方情感型模式”,与被称为“现代型模式”的西方型文化迥异同。根植于西方文化的现代型模式追求效率,强调个性。而东方型情感模式则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崇尚集体意识,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宣扬和谐精神,主张用伦理道德信条来规范人的行为和协调人际关系。
编辑本段三、“强政府”与政府自律的削弱
这种制度安排暗含着这样一个假定条件:政府目标与社会目标是一致的,即政府是理性的。但集权政府的理性从长期来看是脆弱的,即使政府有理性,这种理性可能与市场理性并不一致,所以这种制度安排存在着严重缺陷。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最终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产业扭曲、结构失衡的危险等等,如果没有完备的制度和法律约束以及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则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寻租”行为。而这类国家的通病在于它们的政府都是集权型的统治者,缺乏强大而有效的外在约束机制。“寻租活动”不仅会侵蚀政府的机制,而且还会导致大量经济资源的耗费,严重扭曲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的均衡结构。当一个社会或国家的腐败被普遍接纳为一种行为方式时,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甚至完全失去其自律性。由于政府手中过度集中的权力损害了经济增长的自然秩序,会给一国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严重破坏,在亚洲和拉美国家中不乏这样的先例。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东亚模式”最终不得不归因于权威主义政府,权威主义政府既是东亚曾经辉煌的原因,也是这种辉煌遭受挫败的原因。
编辑本段二、“东亚模式”的本质特征分析
尽管笔者不同意制度模式分析的某些结论,但不否认其中对东亚市场和体制的剖析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在这种观点看来,任何市场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西方国家发达的市场调节机制也有死角,在这些领域会产生市场失效或市场失灵,如公共物品、外部性和垄断市场等等方面。这时政府就有责任弥补市场的缺陷,使经济体系趋向于均衡和充分就业,这种行为是顺应市场的干预模式。而在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不是“市场失灵”的问题,而是市场发育不健全或市场缺损问题,两者不能等同。“市场失灵”是在正常的市场状态下产生的,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会存在,而市场发育不完全或市场缺损,意味着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正常运作的状态。 因此,以“政府替代”来替代古典经济学中所谓的“市场失灵”在发展中国家是恰如其分的。类似的政府替代,是为了解决制度稀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基于一种战略目标所形成的制度需求大于现存的制度供给,所以政府才会千方百计地进行制度创新,解决制度稀缺问题。进一步说,所以做这样的制度安排,政府并非要弥补缺损的市场而是要创造出一个能迅速发动经济增长的制度安排,但这种制度安排绝不是发育完好的市场体系。因为,即使一个发育完好的市场在支持政府规定的高速增长目标方面也无能为力。所以,归根到底,“强政府”是实施政府替代的基础,有强政府才有发动经济增长的制度创新。东亚国家的“强政府”既发动了经济增长,同时又实现了其目标。但是东亚国家经济增长的特点与发达国家不同,它是一种即时的、迫不及待的增长,本质上摆脱不了高投入——高产出的增长特征,整个过程伴随着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投入。
编辑本段四、对“东亚模式”的再思考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东亚国家的脚步走在了欧美国家的后面,被称为一种后发的现代化,后发自然也有后发的优势,因为可以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吸取教训。尤为可贵的是东亚国家的文化中汲取了西方文明的因子,这个过程从“明治维新”就开始了。应当说,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冲淡了东亚国家传统的文化观念,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的行为模式。但是,文明引入的同时,也使人感受到了东西方物质财富的巨大差异,在对比中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对财富和物质生活的渴望,平等、民主、自由则放在了次要地位。除了少数国家和地区外,传统的统治方式并未得到彻底改变。所以,即使受过正统西方教育的人执掌这些国家的政权,依然是在民主的店铺里经营着古老的专制主义,并且试图凭借专制的力量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于是将政治权力延伸到了经济领域。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东亚国家一直把它看作自己的特色,但这实际上意味着东亚国家不但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而且也没有实现经济民主化。 经济民主化并不排斥政府的干预,排斥的是以政府的意志替代市场主体的意志。经济民主化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条件,如果这一点做不到,市场便必然遭到践踏。东亚国家的金融危机和由此引发的更大范围的危机迹象,已使人们对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正确关系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了。在这个问题上,人们早就应该从哈耶克甚至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吸取一些深邃的思想,然而经济学家和政府都过于重视了各自国家的特殊性,忽视了经济成长自身的内在逻辑。所以非民主的经济导致了“欲速不达”,而非民主的经济背后又是集权政治。但是,想让政府在政治上变得更明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较短的时间内,民众的呼吁和政府的自律所能产生的效果,可能只是经济民主化一定程度的推进,这是东亚国家短期内较为现实的目标。而彻底的经济民主化,最终要依赖于政治民主化。所以东亚各国民主化的进程还很漫长,其公民和政府都有责任对此进行反思。‖《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12期)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编辑本段一、“东亚模式”的含义
对“东亚模式”的解释不尽一致,大致有以下几种论点: 1、“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是指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2、“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体制模式”。即认为东亚模式是指近几十年来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整套发展措施和体制结构,其最显著的特色是强力政府具有强烈的经济建设意识和强大的导向作用。 3、“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综合的现代化模式。即认为东亚模式具有许多要点,包括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升级和调整的产业政策,温和极权主义与市场原则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强有力的政府公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相互合作,以及政府同企业界的密切联系与协调、技术引进及其特有的企业文化、较高的国民教育水平、倡导文化多元和民族文化的复兴等等。 4、“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模式。即认为东亚工业化地区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它们共同的儒家文化背景,儒家传统是保持东亚工业化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决定意义的天生本性。 5、“东亚模式”是“制度模式”。即认为“东亚模式”作为一种制度模式,其特征表现为:东亚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是它们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的政府理性地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并有效地予以实施的结果,制度是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取得巨大成效的根本原因。 以上诸多观点,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对东亚的经济奇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有些观点和分析还相当深刻而精辟。笔者认为,这些模式都强调了政府在“东亚模式”中的核心作用,即政府要想尽快赶超发达国家、实现高速增长的发展战略,就必然要制定一套保证高速增长的制度安排,若想行之有效,要求政府高度理性。当然不可否认,这种政体和相应制度安排下的政府理性和自律是相当脆弱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东亚模式”必然也是一种制度模式,“制度模式”的说法只不过更多地强调了成功的制度因素而已,其核心还在于权威政府。因为,短期内完成这样的制度创新,必须依赖于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大规模地调动生产资源用于经济增长目标。因此,“东亚模式”可以表述为一种制度模式,但最根本的是“强政府”,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理性的集权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