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的杜甫

合集下载

大语论文之杜甫忧国忧民-

大语论文之杜甫忧国忧民-

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为杜甫写的传记中这样评价这位诗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一个一生身居下位的官员,一个并无多少政治建树的“腐儒”,一个平民中的平民,一个生前并无诗名的诗人,何以在他的身后留下如此炫目的光彩。

宋代的黄山谷有一首诗写杜甫画像,里面有一句写得非常好,叫做“醉里眉攒万国愁”,说杜甫即使在喝醉的时候,他对天下的忧虑都聚集在他的眉间。

后人评黄山谷这一首诗说“状尽子美平生矣”,杜甫被历史定格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

和杜甫同时代的经历唐王朝由盛而衰历史巨变的诗人有很多,为何只有他一直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记录着时代的苦难,为百姓的疾苦呐喊?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

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与他生活的时代和自身曲折的经历,以及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杜甫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的转变时期,他在困居长安的十年中,由于失意和贫困,以深深感受到唐王朝的腐朽及其危机,并在不少诗中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

安史之乱之后,由于他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写下了不少反映当时现实的诗篇,无不流露出其忧国忧民的思想。

中华文化它最后沉淀的内容是什么?我觉得这是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的一种陶铸,就是传统文化有很多方面。

最后都凝聚在我们民族的一个民族性格上面,一种文化性格上面,当然熔铸成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

不是某个人的贡献,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有很多的人物共同努力的一个结果。

而杜甫在这个过程中间他是有杰出贡献的,他本人的行为、本人的表现、本人的诗篇,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极其重视群体利益,极其重视国家民族的利益。

他们崇尚一种把群体利益看得比个体利益更加高的这样一种精神境界,那么这一点我觉得杜甫是一个杰出的代表。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人民喜爱,并传诵至今。

他的诗歌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其中,忧国忧民是他思想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从杜甫诗中分析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一、杜甫忧国思想的体现在杜甫的诗歌中,忧国思想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作品。

他深切关注时政动态,对国家疾苦和民生困顿感到痛心,并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首先,杜甫深切关注社会疾苦,对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

他的《丹青引赞》中写道:“边庭尽芳草,四时连悲风。

惟春燕草长,夏鸟声且终。

关山梦断何处,烽火夜看何人。

沉沉楚客离汉,散发乡书各自还。

”这一段描述了边疆战争的残酷,草木因战乱遭到毁灭,人们生命乃至文化都在苦难中遭到破坏。

而杜甫同样深感在京城的生活困苦、官吏腐败等问题。

他说:“万姓犹欣生,贵贱亦若然。

穷达寝皆同,上书乘夜船。

”这句话道出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苦,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和权力的残酷压迫。

他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苦难和动荡所带来的痛苦。

其次,杜甫反映了国家政治状况,对官场的腐败和不义尤为关注。

他曾经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尽说新丰独酌君,及乎蓬岛恣游身。

浮云蔽白日,游子自怡然。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我河梁说旧人。

”杜甫在这里借助潘安那般独饮醉心的形象,表现出自己不得不逃离朝廷的无奈和不满,认为当代的官场已经不是为国家服务,而是为达到个人的权力和地位而竞争甚至厮杀。

他反复强调,官员应该敬天命、爱人民,而不是只为个人私利而劳神费力,因此他对当时士风的堕落和社会的黑暗十分不满。

二、原因和意义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几乎是他诗歌的灵魂部分,这种思想的产生既有他个人的经历和思想,又有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时代背景,既有对失落的渴望,也有对现实难堪的痛念。

一是个人性格因素。

杜甫本身对世事深有感悟,才情出众,思想开阔,善于留心身边的东西。

他身为士人,深知自己的职责和责任,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古代诗词欣赏杜甫的忧国忧民之作

古代诗词欣赏杜甫的忧国忧民之作

古代诗词欣赏杜甫的忧国忧民之作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以其丰富的才华和深邃的情感而被後人所称道。

其中,他创作的一系列忧国忧民之作,更是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本文将对杜甫的忧国忧民之作进行欣赏和探讨。

杜甫的诗作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他深刻体察到了唐代社会的种种问题以及人民的疾苦。

他的忧国忧民之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困境,也表达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些作品虽然创作于古代,但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价值。

杜甫的《登高》一诗,触及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他以壮游之行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政治乱象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诗中写道:“出自幽谷迁灵台,”以此描绘了自己的出身和经历;“数风雨者伤心,”则展示了他对国家乱象的痛心;“踏破贺兰山缺,”则表达了他决心迎难而上的决心。

整首诗意味深长,字里行间透露出了作者内心的忧愤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杜甫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拯救之志。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中无辜百姓的困境和痛苦,以及他自己对此的悲悯之情。

诗中写道:“今年怀抱羌笛客,青楼怨别住春闺。

”杜甫用朴实的语言揭示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摧残和对家庭的破碎。

他试图通过这首诗唤起人们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关注,号召社会关怀和援助战乱中的受苦百姓。

除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外,杜甫的忧国忧民之作还体现了他对时局的思考和对政治腐败的愤怒。

杜甫的《群公子》一诗,以群公子的形象揭示了当时诸多权贵们的荒淫无度和对国家的漠视。

诗中写道:“狡兔有三穴,仆夫草一身。

”这里的狡兔和仆夫都是指那些权贵们。

杜甫通过这首诗展现了自己对权贵们不负责任和损害国家形象的愤怒,同时也通过自己的角色定位表明自己是诗歌的发声者,为百姓疾苦而奋起反抗。

杜甫的忧国忧民之作凝聚着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并通过作品传递出他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些作品不仅是他内心情感的宣泄,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和需要改变的呼唤。

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

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今夜鄜州月[注释]
• ①鄜州:今陕西富县。当时诗人的妻子在 此州。 • ②云鬟:指妇女乌黑的发髻。清辉:清冷 的月光。 • ③虚幌:薄幔。双照:同照二人。
• [赏析] •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中。这年5月,杜甫携 家避难鄜州,8月只身前去投奔刚在灵武即 位的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送于长 安,杜甫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 的名作。诗的表现手法独具匠心:明明是 杜甫思念流落鄜州的家人,不直接道出, 而是用换位思考法来写,即设想妻子儿女 在鄜州对月思念杜甫。妻子正在鄜州对月 思夫。孩子们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 事。在月下伫望时间长了,露水沾湿了妻 子的头发,清辉使得妻子玉臂生寒。妻子 在想:何时才能团聚呢?全诗写乱离岁月,
• [赏析] • 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 亮所作。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 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 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 得十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 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 的形象。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 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 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苍凉悲壮,是千古 传诵的名句。
向形 我容 们枯 走槁 来的 杜 甫
上海市实验学校 叶红
忧国忧民的诗圣
——
杜甫
郭沫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公元712—770年)
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 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 言是著名诗人。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 杜少陵。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 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因而称为“诗史”有《杜工部 集》

杜甫因何忧国忧民

杜甫因何忧国忧民

杜甫的爱国思想和忠君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

古代君主就是国家的象征,君与国原本难以割裂。

早年杜甫曾用“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来比喻他对唐玄宗的忠诚,如同葵菜和豆叶天性向阳,不能改变。

但是杜甫决不是愚忠,出于对昏君庸主的失望,他曾以极其不恭的语气讥刺肃宗信任宦官,惧怕张皇后:“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

张后不乐上为忙。

”他对于唐代宗的昏庸更是愤慨:“贤多隐屠钓,王肯载同归?”,“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

”批评皇帝不能起用贤人,恩泽虽多,百姓的灾难却更深重。

可见,当君主的行为与国家利益不一致的时候,杜甫是将爱国和忧民置于首位的。

盛唐文人普遍具有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使命感。

杜甫从盛唐的时代潮流中,汲取了进取积极的精神,很早就以宰辅自许,以天下为己任:“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屡屡歌咏凤凰:“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

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

所重王者瑞,敢辞微命休?……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

”(《凤凰台》)凤凰象征国家的太平祥瑞,诗人愿意用自己的心血作为供养国家祥瑞的醴泉,为国家中兴、解救苍生,诗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虽然杜甫一生潦倒,但始终执着于关怀现实政治,思考关于国家命运的大问题。

例如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塞芦子》、《悲青坂》等诗篇,为自己不能在战乱中向朝廷献上良策而无限忧虑。

在《北征》中,他分析了朝廷向回纥借兵必然会带来的隐患。

在《宿花石戍》中,他焦虑地呼吁:“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流落到夔州时,他还借《寄柏学士》诗,请求在位的官员们以百姓的安居为念:“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所念念不忘的还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现实,可见杜甫对国家、人民的强烈使命感。

杜甫身处乱世,战争和流亡所带来的惨况,强烈震撼他的心灵。

因此,在他许多诗里,表达了对战争残害生命的愤怒和谴责。

《悲陈陶》一诗记述了公元756年宰相房琯在陈陶斜的一场败仗。

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杜甫忧国忧民

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杜甫忧国忧民

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杜甫忧国忧民作为杜甫诗歌中最为重要的意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这首《再别康桥》中他第一次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融进了自己心中的这片土地,也让他成为一个更富有历史担当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他又是一个爱家爱民的人,不仅亲自为母亲守丧,还在自己患病时为其提供医疗条件。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穷且益坚兮图社稷”(《战国策·齐策》)这句话出自杜甫《后出塞》诗中,字里行间充满了杜甫对国家前途和社会生活的担忧与忧虑。

这首诗表现出杜甫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现状及民众疾苦的深刻认识以及其与人民休戚与共、患难与共的深厚感情。

今年是杜甫诞辰690周年,中国文艺出版社与河南省华文教育出版社共同推出“以第一人称写杜甫”大型丛书——《杜甫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指导下,这套丛书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深度解读揭示出诗圣伟大人格背后对国家和民族产生深远影响的精神力量。

一、真实再现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杜甫的诗歌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内容上追求平实与朴实。

二是情感上追求忧国忧民和悲天悯人。

《杜甫全集》全面展示了杜甫早期创作的风格特色,尤其是《春望》和《登高》两首古诗词及其艺术特点等文献资料方面,都呈现了比较完整且精准地再现了杜甫诗歌创作历程和丰富内涵。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之一。

《杜工部集》共收录了他所写诗词共计80余首,这些诗歌大都反映了杜甫忧国忧民、命运多舛等内心情绪。

在这本《集》中可以看到杜甫作为一个忧国忧民、悲天悯人情感非常丰富的诗人,他对时局变化、民生疾苦高度关注,表现了鲜明的爱国思想和家国情怀;在政治方面也关心国家命运,展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以及他为维护国家统一、安定而不懈努力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格。

这不仅体现出了他忧国患民的情怀,也是唐代文人中真正具有担当精神者所特有的优秀品质。

二、深入解读杜甫一生的社会实践与文化活动杜甫一生中作诗4000余首,绝大部分为生活所迫而创作,但在诗中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才华。

杜甫忧国忧民的故事100

杜甫忧国忧民的故事100

杜甫忧国忧民的故事1001. 杜甫忧国忧民的故事故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 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春望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诗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出处: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扩展资料: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关于杜甫忧国忧民的作文

关于杜甫忧国忧民的作文

关于杜甫忧国忧民的作文
《杜甫的爱国心》
小朋友们,今天我想给你们讲讲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他叫杜甫。

杜甫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唐朝,那时候国家并不太平。

杜甫看到老百姓们生活得很辛苦,心里特别难受。

有一次,发生了战争,好多人没有了家,到处流浪。

杜甫看到这些,写下了好多诗,表达他对老百姓的同情。

比如他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意思就是有钱人家有好多好吃的,但是路边却有人被冻死饿死。

他希望国家能变好,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杜甫心里总是装着国家和人民,他的诗让我们知道,要关心别人,要爱我们的国家。

《忧国忧民的杜甫》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杜甫吗?他是一位超级厉害的诗人。

有一回呀,下了好长时间的大雨,房子都被冲垮了,人们没地方住。

杜甫看到后很难过,他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多希望能有很多很多的房子,让所有没房子住的人都能有个温暖的家。

杜甫就是这样一个总是为国家和人民操心的人,我们要向他学习,关心身边的人。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 “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 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 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 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
宗,任左拾遗。 759年, 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 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 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 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6、“归来依仗 自 叹息”他叹息 什么?
1、叹自己之苦,茅屋被秋 风所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 过?2、叹周围的人苦—还 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 3、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 苦。
7、给本段加一个小 标题
群 童 抱 茅
8、在此时加上作 者的动作、神态该
怎么加?
9、茅屋被吹破之后最害怕 的是什么?
“卷”字好在 很形象化, 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有 哪些? 用法有什 么好处?

——

,飘 洒转
挂沉 等
给此段加一个 小标题
秋风破屋
5、讨论
大舞台 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是穷孩子,用茅草 盖屋或者是当柴烧。 也有可能是调皮。
更深一层原因是社会 现实。杜甫生孩子们 的气不如说是生社会 的气,恨动乱社会造 成的人民贫困、灾难。
下 雨
标给
题此
段 加 上 一 个
夜 雨 湿 屋

入漫
眠漫
他 在 想 些 什
长 夜 杜 甫 无 法

杜甫的语录诗人的忧国忧民

杜甫的语录诗人的忧国忧民

杜甫的语录诗人的忧国忧民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广泛地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忧虑,也因此被誉为“诗史”。

他的语录诗描绘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深深触动了许多读者的心灵。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杜甫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语录诗人的意义。

第一部分:国家的忧虑杜甫的诗歌常常揭示了他面对国家困境时的深深忧虑。

他以饱含悲愤的笔触,描述了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场景。

例如,在《黔之驴》中,杜甫描绘了战火蔓延的边疆,人们沉浸在战争的苦痛之中,无处可逃:“破定唐生五鼎运,黄猿楚峡失吴钩。

乌江留雁绕乡树,蛰伏三军杂战呼。

”这一诗表达了他对战争带来的人民疾苦和国家衰落的忧虑。

杜甫还关注国家的政治腐败。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他抱怨道:“杀人为国战方勇,交通四塞忧黎庶。

”他不满于腐败的政治体制,呼吁改革,以换取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定。

第二部分:人民的苦痛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也投身于揭示人民的苦痛。

他用深情痛切的笔触,展现了贫穷与疾病的困扰。

在《兵车行》中,杜甫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民流离失所的景象,表达了他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关切:“城中相府饥冻死,尘雾中山青苔没。

纵有信基千里铁,父子明明隔帐各。

”此外,杜甫也关注到了社会的不公和民众的疾苦。

在《前赤壁赋》中,他描述了黎民百姓被贪官污吏压榨的情景,呼吁政府责任的追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岸泽间。

天下无战事,筹策多暇年。

”第三部分:语录诗人的意义杜甫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语录诗人,他的作品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思考和情感表达,对于读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杜甫的诗歌使人们对时代的现实问题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通过描绘国家的困境和人民的苦痛,他提醒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鼓励人们思考如何改变和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杜甫的诗作呼唤人们的正义感和公民责任。

他的诗歌激励人们对不公正的制度和社会现象发出声音,为权益和正义奋斗。

最后,杜甫的诗歌鼓舞人们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的勇气和坚韧。

关于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

关于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

关于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
1.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 《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 《蜀相》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6.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7. 《前出塞九首·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8.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9. 《丽人行》
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10. 《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杜甫唐朝诗人的忧国忧民之诗

杜甫唐朝诗人的忧国忧民之诗

杜甫唐朝诗人的忧国忧民之诗杜甫,唐朝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以其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怀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不仅充满了个人的悲愤与苦痛,更是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本文将通过几首杜甫的代表作品,来了解他对忧国忧民的思考和表达。

一、《登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展现了杜甫对国家沉浸在严重危机中的关切之情。

诗中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出国家形势逐渐走向崩溃的景象。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杜甫对于国家前途的忧虑,他乐观地提出了“更上一层楼”的希望,希望能够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待问题,找到挽救国家的办法。

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日生门户,黄金陌上行。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群鸟谁与共,千杯独酌无。

野田黄雀百丈冢,笼中百啭何嘤嘤。

河北输云互相射,家家败走还相随。

《春望》展示了杜甫对国家尤其是唐朝政治腐败的忧虑之情。

杜甫直言不讳地揭示了国家的困境,城市的衰败,人民的苦难和战乱的现状。

他通过描绘家书难寄的情景、昔日贵族居所被百姓夺取的场景、鸟儿被人们追逐的景象等,深刻地表达出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不满。

他在诗中拼凑了一连串的画面,使人们感受到了当时国家的凄凉和无助。

三、《战城南》战城南,死亦多,生亦多。

生死啼鸟惊客梦,年年下马看孤臣。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对战乱带来的人民苦难的关注。

他以业已陷入战乱的南都为背景,表达了对无辜百姓生死离别的愤慨。

他通过生死啼鸟惊客梦的形象,以及年年下马看孤臣的场景,表达了对于战争带来的摧残和痛苦的深深牵挂。

这首诗充满了悲愤和对于和平安定社会向往的情感,是杜甫对时局的痛切抨击。

以上所举的几首杜甫的诗作,展现了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疾苦的深刻关切。

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于国家危机和社会动荡的愤怒和忧虑。

杜甫的忧国忧民之诗犹如一面镜子,准确地反映了时代的局限和人民的苦难。

杜甫平民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声

杜甫平民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声

杜甫平民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声杜甫,唐朝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被誉为平民诗人之王。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富有才华与艺术价值,更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深忧虑与关怀。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背景以及他的诗作三个方面来探讨他那忧国忧民的声音。

一、杜甫的生平与背景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他的父亲是一位官员,所受的教育也相对比较好。

然而,由于家族的经济状况并不理想,杜甫从小就深深体会到了社会的不公与贫困带来的压力。

他在长大之后曾先后投身于官场、领导军队等多个职位,但却屡屡受挫,陷入了困顿之中。

这些经历让他切身感受到了官僚腐败、战乱频繁等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进而成为了他后期作品中忧国忧民的根源。

二、杜甫的诗作杜甫以其擅长写难题、抒写悲苦的风格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许多诗作表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困境的真切关心。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国家命运与人民疾苦两个方面来展开。

1.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杜甫笔下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他对于唐朝政权的腐败现象无比厌恶,认为这是导致社会乱象的根源之一。

例如,他在《登高》一诗中写下:“腾蛇乘雾起,陈词耸故纪。

天意怜幽草,人事贵聚离。

”这是对进谏无门、朝政腐败的揭露。

他还在《卖炭翁》中写道:“满鬓生华髮,飘风入户时。

铁锥破鼻息,沙上留蛇影。

”这是对官场的讽刺,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对社会的关切以及对人民状况的担忧。

2.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杜甫对人民的疾苦忧心忡忡,在其作品中频繁出现了贫困、灾害等题材。

他深知贫困带来的痛苦,所以他写了《绝句四首》中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另外,在《奉济驿页使燕兰陵使君》中,杜甫描写了灾民的苦境,写道:“乘舆巡三川,北涧遇积晦。

”这些作品无不体现了他对人民困苦的同情与思考。

三、杜甫的影响与意义杜甫的诗歌作品无疑给了后世无尽的启示。

他不仅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与人民遭遇的忧虑,同时也唤醒了更多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他的创作以平实真实的语言、悲悯人民痛苦的态度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忧国忧民的杜甫

忧国忧民的杜甫

忧国忧民的杜甫作者:雷江冬日问影来源:《新锐阅读·初中高分作文》2024年第01期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他终年为百姓担忧,嘴上叹息不已,心中焦急不安。

他记录时代苦难的文字,成为“诗史”;而悲天悯人的他,被称为“诗圣”。

“诗圣”杜甫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自幼博览群书,才华出众,却屡试不中,生活困顿,后来他也任过一些小官职。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入蜀定居,后又漂泊至湖北、湖南一带,最后病逝于一条破船上。

杜甫一生,恪守儒家思想,敢于正视现实,始终忧国忧民。

他以诗言志,反映社会,记录人生。

他创作了大量诗篇,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并有《杜工部集》传世。

这些诗歌,或控诉社会不公,同情人民疾苦,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或表达对战乱的憎恶,对太平的渴望,如“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或咏物写景,亲近自然,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或思念亲友,抒发真情,如“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或以诗论诗,表达自己的文学主张,如“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杜甫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创作的叙事诗,堪称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有如下特点:材料选择典型。

在杜甫笔下,有急应河阳役的老妇、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单身汉……他们就是那个时代受苦受难的百姓的代表,他们的不幸让诗人黯然神伤,也让我们产生无限同情。

人物形象鲜明。

读杜甫的诗,我们眼前会浮现出众多鲜活的人物:有潇洒狂放的“饮中八仙”,还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叙事注重事实。

杜甫的叙事诗,注重用人物和事实说话,很少直接发表议论。

心理刻画动人。

如《新婚别》一诗,全诗都采用新娘独白的形式写成,有愤恨也有无奈,有忧虑也有期待,有沉痛也有劝勉,十分感人。

细节描写精彩。

如《石壕吏》中,他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一细节,暗示老妇被抓走的结局,让人心疼不已。

杜甫的生平事迹介绍

杜甫的生平事迹介绍

杜甫的生平事迹介绍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杜甫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杜甫的生平经历1.仕途不顺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

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战乱流离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写杜甫忧国忧民的作文

写杜甫忧国忧民的作文

写杜甫忧国忧民的作文你要是想在古代诗人里找个超级忧国忧民的,那杜甫肯定得排在头一个。

这人啊,就像一个操心的老妈子,不过他操心的是整个国家和百姓。

杜甫生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候,就像一场超级盛大的派对突然冷场了一样。

他年轻的时候呢,也有着满腔的抱负,想着自己能在这个盛世里大展拳脚,为国家做点大事。

他像个热血青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泰山顶上的时候,那心里想的都是未来一片光明,自己能像超级英雄一样拯救世界呢。

可是啊,现实就像一盆冷水,“哗啦”一下就浇灭了他的美梦。

安禄山叛乱了,这一下子,整个国家就乱成了一锅粥。

老百姓那叫一个惨啊,四处逃亡,居无定所。

杜甫也跟着遭罪,他就像一片被暴风雨吹打的树叶,自己都自身难保了,但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却一点没闲着。

他还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那些富贵人家啊,整天大鱼大肉的,吃得香得很,可门外就有穷人被冻死饿死。

这对比太强烈了,就像一边是火焰山,一边是冰窟窿。

杜甫看到这样的场景,估计气得牙痒痒,他想让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知道,你们这么奢侈,老百姓可在受苦呢。

而且他漂泊的时候,自己的生活也过得乱七八糟。

住的房子破破烂烂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大风把他屋顶的茅草都吹跑了,他本来就够倒霉的了,可他想的还是那些和他一样甚至比他更惨的老百姓。

他要是在现代,肯定是个到处为弱势群体发声的大好人。

他就这么一直操心着国家的命运,操心着老百姓的生活。

他的诗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苦难。

虽然他没有像将军一样在战场上杀敌,也没有像政治家一样制定政策来改变国家的命运,但是他的诗,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真相,也让后来的人知道,在历史的长河里,有这样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他叫杜甫。

他用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才华,为那些受苦的人代言,这种精神啊,就像一颗星星,一直在历史的天空中闪闪发光。

忧国忧民杜甫作文

忧国忧民杜甫作文

忧国忧民杜甫作文说起杜甫,那可是唐朝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不过这颗星啊,散发的不是那种华丽耀眼的光芒,而是饱含着深沉的忧思和对家国百姓的无尽牵挂。

杜甫生活的时代,那可不是个太平的时候。

安史之乱让整个大唐陷入了混乱和痛苦之中。

杜甫就像一个漂泊在狂风巨浪中的小船,被时代的洪流冲击得左右摇晃。

有一次,杜甫流落到了一座小城。

这城里啊,也是一片萧条。

他走在街头,看到的是破败的房屋,紧闭的店铺,还有那些面黄肌瘦、眼神迷茫的百姓。

杜甫心里那个难受啊,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

他走进一家破旧的客栈,想要找个地方歇歇脚。

店里的伙计也是无精打采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无奈。

杜甫要了一碗粗茶淡饭,坐在角落里默默地吃着。

他听到旁边的几个旅人在谈论着战乱,说家里的田地都荒芜了,亲人也失散了,不知道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杜甫听着,眼眶渐渐湿润了,他放下碗筷,长叹一声:“这天下何时才能太平,百姓何时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啊!”吃完饭,杜甫走出客栈,继续在城里游荡。

他看到一群孩子在路边玩耍,本该是天真无邪的年纪,可他们的衣服破破烂烂,脸上脏兮兮的。

杜甫走上前去,摸摸一个孩子的头,问道:“孩子,你们过得可好?”孩子们看着他,眼神中充满了胆怯和迷茫,只是摇摇头,又跑开了。

杜甫来到城门口,看到一群难民正涌进城来。

他们拖家带口,背着简单的行囊,满脸的疲惫和绝望。

杜甫赶紧上前帮忙,搀扶着一位老人,问道:“老人家,你们从何处来?”老人颤巍巍地说:“我们的家乡被叛军占领了,没办法,只能出来逃命。

”杜甫听了,心中一阵刺痛。

他跟着难民们来到了一个临时的收容所。

这里挤满了人,空气里弥漫着难闻的气味。

杜甫看到有的人在默默地流泪,有的人在低声祈祷,还有的人因为饥饿和疾病已经奄奄一息。

他再也忍不住了,转身跑去找当地的官员,想要为这些难民争取一些救济。

可是那官员却一脸冷漠,推说没有办法。

杜甫气愤不已,大声斥责道:“身为官员,怎能对百姓的苦难视而不见!”然而,他的声音在这冷漠的官场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关于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

关于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

关于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三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忧国忧民的杜甫——任可
还记得那个茅屋为秋风所破,有气无力的追着南村群童的垂垂老矣的落魄杜工部吗?正是这么一个满身是病,苟延残喘的老朽道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如此宽广博大的胸怀壮志;还记得那个为了生计被迫接受参军但仍把自己的小儿子饿死的无用的父亲杜子美吗?但正是这么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却用辛辣的笔法与同情的悯怀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诗句。

杜甫,他没有李白的那种飘逸洒脱,因为他多了一丝对广大群众的怜悯,他也没有王维的“诗在画中游”的浪漫与优美,因为在他的眼里蔓延的是疮痍遍地的哀嚎痛哭。

杜甫他没有李白那样的好运气,既生的好世道,又落户富贵人家,他生在唐朝衰落的安史之乱,更出生于一个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没落氏族。

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读书人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一次次又一次次仕途的失意使杜甫对那些当权的小人奸臣深恶痛绝,于是他前期的很多作品都揭露了统治者与当权派的丑恶行径。

也许他是在为自己的郁郁不得志而愤懑,但我相信这么一个忧国忧民的人更多的是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与身处这么一个乌烟瘴气的社会的无奈与愤恨。

安史之乱如一场飓风无情的破坏着这个国家的政治机器,杜甫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即使是逃难他仍不忘投奔肃宗,在他看来无论国家发生什么忠君爱国永远是第一要紧的。

途中他当过战俘,住过茅屋,忍饥挨饿,但依旧忧国忧民,关心时局。

他终于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

“我待君王如初恋,君王视我如草芥。

”统治者的冷酷无情,世俗昏庸彻底伤了他的心。

既得无职清闲,难耐独处寂寞,乾元元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在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三别”。

他的写作,“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情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的节操,“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他对百姓的同情是“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他对朝廷的腐败是“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他对收复山河殷殷期盼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就是杜甫,一个为国,为民操劳一辈子的诗人,他的死是个谜,无人知晓,但我希望他是被带到了一个永乐国,那里没有战乱,没有饥饿,他可以为这个国家奉献一生,他可以安安稳稳的睡一个好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