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药浓度及药动学参数
实验一__血药浓度法测定扑热息痛静脉注射给药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1实验一 血药浓度法测定扑热息痛静脉注射给药的药动学参数[实验目的]掌握静脉注射给药后用血药浓度法测定药物制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原理与方法,并加深对这些参数的理解。
[仪器与试剂]仪器: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计,离心试管,具塞刻度试管,涡旋混合器 试剂:对乙酰氨基酚、1%肝素溶液、0.12mol/L 氢氧化钡溶液、20g/L 硫酸锌溶液[实验原理]本实验以对乙酰氨基酚为模型药物,测定其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若药物在体内分布符合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时,药物按一级速度消除,则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公式为:kt e C C -=0式中C 为t 时间血药浓度;k 为表观一级消除速度常数。
两边同取对数,得:0log 303.2log C kt C +-=,k=-2.303×b ,a C 10lg -= 相关公式: kt 693.021=,00C X V =,kV Cl = Vk X k C Cdt AUC 000k t -00dt e C ====⎰⎰∞∞ kC t t C C AUC n i i n i i i +-+=+-=+∑)](2[1101[实验方法]1 标准曲线的制备1.1 标准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105℃干燥恒重的扑热息痛1g (按含量计算称取)。
用热蒸馏水溶解于250ml容量瓶中,冷至室温后稀释至刻度,置冰箱保存备用(4000µg /ml)。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4000µg /ml的浓贮备液1.25、2.5、3.75、5.0、6.25ml 于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得50、100、150、200、250µg /ml 的标准溶液。
1.2 空白(无药)血浆的制备将试验动物家兔耳静脉处毛拔掉,涂搽酒精,用100W 灯泡烤5min,再将耳静脉横向切开,用经1%肝素溶液处理并烤干的离心管采血约9ml。
然后将刀口贴上棉球,用夹子夹住。
将所取血样置37℃水浴中保温1h,离心(3000r/min)10min,得上清液(血浆)约4.5ml,制备标准曲线用3ml。
[管理]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药动学参数
![[管理]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药动学参数](https://img.taocdn.com/s3/m/4efc5e3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76.png)
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药动学参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药动学参数(一)药时曲线用药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可因转运或转化以致随时间而变化,药效也随着浓度而变化,如以曲线表示,则前者称时量关系曲线(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 Curve),后者为时效关系曲线(Time-response Relationship Curve)。
以非静脉一次给药为例,药物的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经历以下三个阶段:潜伏期-持续期-残留期。
潜伏期:用药后到开始出现作用的时间,反映药物的吸收和分布;持续期: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残留期:药物浓度已降至最小有效浓度以下时,但尚未从体内完全消除的时间。
(三)药物的消除动力学:血药浓度不断衰减的动态变化过程。
药物的消除: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理活性消失的过程。
药物的消除动力学有两种:1、一级消除动力学: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比例消除。
即血液中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中的药物浓度成正比,机体的血药浓度高,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多,消除速度随血药浓度下降而降低。
在血药浓度下降以后,药物的消除仍然按比率消除,故又称之为药物的恒比消除。
大多数药物按此方式消除。
如每小时消除1/2。
2、零级消除动力学: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数量进行的消除。
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故又称之为药物的恒量消除。
常为药量过大,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所致。
如每小时消除100mg/h。
(三)药物的消除动力学:血药浓度不断衰减的动态变化过程。
药物的消除: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理活性消失的过程。
药物的消除动力学有两种:1、一级消除动力学: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比例消除。
即血液中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中的药物浓度成正比,机体的血药浓度高,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多,消除速度随血药浓度下降而降低。
在血药浓度下降以后,药物的消除仍然按比率消除,故又称之为药物的恒比消除。
大多数药物按此方式消除。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动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动学概述一、药动学定义药动学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和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即ADME 过程)的量变规律的学科,即药动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一)治疗浓度范围治疗浓度范围即治疗窗,是指给药后产生药效的最低有效浓度和产生毒性的最低中毒浓度之间的浓度范围。
治疗窗窄的药物,其治疗浓度相对较难控制,易发生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常需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二)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关系对于大多数药物及其制剂,药物进入体内后,血中的药物浓度与药物作用靶位的实际浓度呈正相关,从而间接反映药物的临床效应,包括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药动学中常以血液中的药物总浓度作为观察指标。
三、药动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参数(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动学的研究中,将药物制剂通过适当的方式给予受试者,然后按照适当的时间间隔抽取血样,检测血样中的药物浓度,每一个取血时间点有一个对应的药物浓度,由此就得到一系列的血药浓度相对于时间的实验数据,简称为药-时数据。
将其用坐标图表示,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简称药-时曲线。
血管内给药的药-时曲线通常为曲线,而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一般为拋物线。
根据研究的需要,常将药-时曲线的不同时间段用吸收相、平衡相和消除相来表示,表明该时间段(时相)体内过程的主要影响。
(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中,药-时曲线与时间轴共同围成的面积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简称药-时曲线下面积,用AUC表示。
其与药物吸收的总量成正比,能够反映药物吸收的程度。
AUC越大,表明制剂中的药物被生物体吸收越完全。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是评价制剂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重要参数。
(三)峰浓度和达峰时间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一般为拋物线,其中有两项特征性参数,即血药峰浓度和达峰时间。
血药峰浓度即药-时数据中的最大浓度,用C max表示,C max的大小能够反映药物的疗效情况和毒性水平。
实验:阿司匹林血药浓度测定

三、试 剂
• 1.混合试剂。(升汞+硝酸铁) • 2.水杨酸标准溶液(500μg/ml)
四、实验内容
• 1.血清水杨酸标准曲线的制作
• 取刻度离心管5只,各加入空白血清0.5ml, 依次加入水盐酸标准液0.1、0.3、0.5、 0.7、0.9ml,各加蒸馏水至2.0ml,加入 混合试剂4.0ml,振摇混合,离心10min, 分离上清液。测定吸收度,并以2ml蒸馏水 加4ml混合试剂作空白对照。在λ540nm处 测定上清液的吸收度(A)
• 取血方法 :家兔耳静脉切口法
• 固定家兔,在兔耳静脉处剪毛,用酒精棉球擦 洗,并用手弹打耳根部,使局部充血,用手术 刀片在耳缘静脉远心端进行横切,滴血取血样 1.5~2ml。取血毕,用干棉球压住出血口数 分钟即可止血,下次取血时,可在原刀口出进 行。,出血太慢时,可用二甲苯涂擦兔耳,使 其充血。
(3)分离血清及测定
• 将血样置于室温下,10~30min凝血, 若室温在10℃以下,可将血样置于37℃水 浴中或孵箱内保持2h左右,加速血清渗出, 待血清渗出后,离心(2500转/min), 分离上清液(血清)。
• 吸取血清0.5ml置试管中,按实验内容 1……从各加蒸馏水至2.0ml起操作,在 λ540nm处测定上清液的吸收度A,并在 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出水杨酸的浓度。
试管号 1
2
3
4
5
Hale Waihona Puke C (μg/ml) 99.5 298.5 497.5 696.5 895.5
A
0.135 0.282 0.443 0.643 0.787
(2)实验家兔取血时间和方法
• 取血时间:给药后,在0.25 0.5 1.0 1.5 2.0 2.5 3.0 4 5 7 9h分别取兔耳静脉 血2ml
实验二、静脉注射氨茶碱血药浓度及药动学参数的检测

• 氨茶碱又名茶碱乙烯双胺,由茶碱与乙二胺缩合而成,氨茶碱能抑制 体内磷酸二酪酶,减慢环磷酸腺苷(cAMP)的分解速度,从而增加 其在细胞内的含量,促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有扩张胆管、冠状动脉 作用;减少肾小管对电解质的再吸收而呈现强心利尿作用,一般应用 于支气管哮喘、胆绞痛、心绞痛等。
2. 静脉注射药物动力学
• 氨茶碱经静脉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进行组织分布,达到平衡后转入 消除相。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呈二室药物动力学模型。
3. 氨茶碱血药浓度的测定
• 双波长法测定原理:在酸性条件下,可用有机溶剂从血清中提取出茶 碱,并同时沉淀血清蛋白,再用碱液将茶碱从有机溶剂中提出,然后 采用双波长法进行紫外测定,即测定λ274和λ298处的吸光度( λ274为茶 碱和本底,即溶剂、血清的吸收, λ298为本底的吸收 ),△A= λ274 λ298 ,可根据标准曲线进行浓度换算。
取5支0.5 ml空白家兔血清,分别加入氨茶碱注射液(2.5 mg/2 ml)使其浓度分别达到 0.5、1.0、 1.5、2.0、2.5 ml,加0.1mol/L盐酸0.2ml、5%异丙醇氯仿液(抽提液)5ml,蜗旋混合
后,3000r/min离心10min。吸取下层氯仿液4 ml至另一试管中,加入0.1mol/L NaOH溶 液4ml,蜗旋混合后、3000r/min,离心10min。吸取上层碱液,以0.1mol/NaOH溶液做 参比,测定其在λ274和λ298的吸收度( A274和A298 ),计算△A,以茶碱浓度为横坐
实验二 静脉注射氨茶碱血药浓度测 定及药动学参数的计算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紫外双波长法测定氨茶碱血药浓度的方法;
2.熟悉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给药后药动学处理原理和 方法; 3.熟悉血清中药物提取方法及双波长测定法在血药 浓度测定中的应用。
吸入制剂评价参数

吸入制剂评价参数吸入制剂是指通过呼吸道给药的药物制剂,适用于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
其评价参数相当重要,可以分为物理性质、生物利用度、性能及稳定性、药动学、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
下面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一、物理性质评价参数:1. 粒径分布:吸入制剂的粒径分布对其沉积在目标部位的药物吸收和疗效具有直接影响。
可以通过激光粒度仪等检测仪器来测定粒径分布。
2. 重量:测量制剂的重量可以用来确定给药剂量的准确性。
3. 颗粒密度:粒子的颗粒密度能指示制剂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二、生物利用度评价参数:1. 药物释放速率:药物释放速率是吸入制剂的重要参数之一,能反映吸入制剂的释药性能。
2. 肺部沉积率:通过评测肺部沉积率来评估药物在吸入后在呼吸道中的分布情况,了解药物与呼吸道的相互作用。
三、性能及稳定性评价参数:1. 温度和湿度敏感性:以及稳定性是评估吸入制剂稳定性的重要参数,可以通过暴露于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观察。
吸入制剂的稳定性能直接影响其药效。
2. 吸湿性:吸入制剂的吸湿性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吸湿性能能够影响药物的储存和附加物的准确性。
四、药动学评价参数:1. 血药浓度:通过检测给药后在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变化可以评估药物的吸收情况和血液清除速率。
2. 药物代谢:评估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对其药理活性的影响。
五、安全性评价参数:1. 毒性:通过动物实验等方法评估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2. 致敏性:评估药物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是否会引起过敏反应。
六、有效性评价参数:1. 治疗效果:评估吸入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治疗效果和疗效。
2. 目标部位浓度:评估吸入制剂在呼吸道中的沉积情况,以及药物在目标部位的浓度。
总之,吸入制剂的评价参数是多方面的,包括物理性质、生物利用度、性能及稳定性、药动学、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
通过综合评估这些参数,可以判断吸入制剂的质量、稳定性和疗效,为其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
静脉注射给药双室模型的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公式、药动学参数的含义

静脉滴注给药双室模型生物血 药浓度经时变化公式、药动学 参数的含义及求算。
中央室:由血流丰富的组织、 器官与血浆组成 (如心、肝、 脾、肺、肾和血浆),药物在这 些部位分布较快,能迅速达到 分布平衡。
周边室(或外室):由血流贫乏、不易进行物 质交换的组织、器官和体液等构成(如肌 肉、骨骼、皮下脂肪等),药物在这些部 位分布较慢,需较长时间达到分布平衡。
三室模型示意图
3 XP2
k13 k31 k12
X0 1 XC
2 XP1
k21
k10
第一节 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1. 模型示意图
X0
k12
XC
k21
XP
k10
X0:给药剂量; Xc: 中央室的药量;Xp:周边室的药量
k12为药物从为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 k21为药物从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 k10为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速率常数
VC( )
VC( )
简化
A X 0 ( K21) VC( )
B X 0 (K21 ) VC( )
lgC 对t 作图: 二项指数曲线
双室模型静脉注射血药浓度半对数与时间的关系图
4.端数据 求B和。 一般 >>,当t充分大时,A·e-t→0,
c
又∵ ∴
• 速度常数 k10, k12, k21
又∵
∴
• 曲线下面积 AUC
AUC A B
• 体内总清除率 Cl
当t充分大以后,体内过程主要是消除,分布吸收均 可忽略不计。β是整个模型的总消除常数。所以,
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表观分布容积数即总体清 除率(Cl)用公式表示为:
Vβ为总表观分布容积
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药动学...

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药动学参数(The regularity and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serum concentration with time)The regularity and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serum concentration with time(I) drug time curveAfter administration of drug concentration in vivo by transfer or transformation that is changing with time, effect also changes along with concentration, such as curve representation, the former is called curve relationship (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 Curve), the latter for the aging curve(Time-response Relationship Curve).Taking the non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for example, the dose duration relationship and the time dependence of the drug pass through the following three stages: incubation period, duration, and residual period.Incubation period: the time after which medication starts to function, reflecting the absorp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drugs;Duration: the time at which 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of the drug is maintained;Residual period: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drug has been reduced to below the minimum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but has not yet been completely eliminated from the body.(three) elimination kinetics of drugs: the dynamic process ofcontinuous attenuation of serum concentration.Elimination of drugs: the process of biotransformation and excretion of drugs that results in the disappearance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There are two kinds of the kinetics of the elimination of drugs:1, 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the elimination of drugs at a constant rate per unit time.That is, the rate of elimination of drugs in the blood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drugs in the blood, the blood concentration of the body is high, the amount of drugs is eliminated in unit time, and the elimination rate de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serum concentration. After the decrease in serum concentration, the elimination of the drug is still eliminated at a rate. Therefore, it is also called the constant ratio elimination of drugs. Most drugs are eliminated this way.Such as the elimination of 1/2 per hour.2. Zero elimination kinetics: the elimination of a constant amount of drugs per unit time. That is, regardless of the level of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the amount of drugs removed per unit time.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quantity of drug elimination. Often too much, more than the maximum elimination capacity caused by the body.Such as the elimination of 100mg/h per hour.(three) elimination kinetics of drugs: the dynamic process of continuous attenuation of serum concentration.Elimination of drugs: the process of biotransformation and excretion of drugs that results in the disappearance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There are two kinds of the kinetics of the elimination of drugs:1, 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the elimination of drugs at a constant rate per unit time.That is, the rate of elimination of drugs in the blood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drugs in the blood, the blood concentration of the body is high, the amount of drugs is eliminated in unit time, and the elimination rate de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serum concentration. After the decrease in serum concentration, the elimination of the drug is still eliminated at a rate. Therefore, it is also called the constant ratio elimination of drugs. Most drugs are eliminated this way.Such as the elimination of 1/2 per hour.2. Zero elimination kinetics: the elimination of a constant amount of drugs per unit time. That is, regardless of the level of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the amount of drugs removed per unit time.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quantity of drug elimination. Often too much, more than the maximum elimination capacity caused by the body.Such as the elimination of 100mg/h per hour.Four 、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commonly used drugs(a) bioavailability (Bioavailability):.The speed and extent of absorption of drugs into the body circulation.Notation: F= (A/D) * 100% (oral: <100%; vein: 100%)Divided into: 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F= (PO equal amount of drugs, AUC/iv equal amount of drugs AUC) * 100%The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F= (equivalent to the reagent AUC/ with standard drug AUC * 100%)(two)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The volume of fluid requir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plasma drug levels in vivo after the distribution of plasma and tissue is balanced. Vd=A/C0, theoretical capacity)Significance:1, the distribution volume of a given drug is measured to produce the desired dosage of the drug concentration: D = C, Vd2.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drugs:Vd small drug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organs with large bloodflow;Vd large, low blood concentration and wide distribution of drugs;(three) half-life: generally refers to the half-life of plasma (T1/2), that is, the time required fo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to fall by half. Since most drugs are eliminated in afirst-order kinetic manner, their half-life is a constant, T1/2=0.693/ke.Significance: reflects the rate of drug elimination. T1/2 long to eliminate slow and maintain long time(1) drug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short effect, medium effect, long effect;(2) determine the interval between dosing(3) the 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time was predicted: 4-5 t1/2;(4) predict the basic elimination time of drugs: 4-5 t1/2 after the last dose(four) the steady blood concentration (CSS/ / Ping Ping concentration value): continuous constant drug dosages, gradually accumulated, through 5 half-life, blood concentration reached a stable level. The serum concentration at this time is called steady-state serum concentration, CSS. At this point the amount of drugs removed and the amount of drugsentering the body is equal, drugs are no longer accumulated in the body.Significance: (1) the plateau concentration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total quantity of the day.(2) the fluctuation range of plateau concentration, high limit and low limit is proportional to each dose.(five) clearance rate:The rate of clearance of the drug is how many liters of blood can be removed per unit time. Each drug has its own fixed CL.CL=ke/Vd.Four 、 the change of serum concentration and the regimen of administrationIn clinical, most drugs need to be repeatedly give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sired level of serum concentration. Therefore, the time curve of the administration is zigzag.(1) continuous constant dose, total dose increases, CSS increases; administration of the same amount, change the number of drug CSS invariant. A total of conventional drugs in children, the same day the total number of drug, the more each use less, smaller fluctuations in safety range of small, multiple service, Ping concentration maintained at the minimum effective dose and minimum dose.(2) dose volume maintenance method: doubling the first dose, then rapidly reaching CSS in a half life, and then using maintenance dose. This method is suitable for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requires rapid treatment.(3) intermittent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clinical treatment, the medication regimen with interval of more than half time can be used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glucocorticoids.(4) the regimen should be individualized, such as liver and kidney dysfunction, the half-life is longer than normal, and the time to CSS is longer. Therefore, the dosage should be reduced and the interval between doses should be extended.。
药物动力学常见参数及计算方法PK

2
消除动力学模型
*
零级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 消除动力学(eliminationkinetics)研究体内药物浓度变化速率的规律,可用下列微分方程表示: dC/dt=-kCn
*
消除动力学模型
*
一级消除动力学
零级消除动力学
表达式
dc/dt=-kC
dc/dt=-k
积分转化
Ct=C0e-kt
Ct=C0-kt
体内总清除率
常见参数-体内总清除率
*
(total body clearance, TBCL, Cl):等于代谢清除率加肾清除率。
TBCL=A/AUC
01
02
*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F):
常见参数-生物利用度
*
F=(Div AUCoral / Doral AUCiv) 100%
*
药物动力学常用软件
*
先用典型或多点的数据选择最佳房室模型
注意合法性,合理性,公认性
NOLIN,NOMEM,3P87,3P97,NDST21,
再按此模型进行统一计算,求均数标准差
批处理
主要软件
DAS,APK…等软件
*
*
*
谢谢大家!
*
常见参数-生物半衰期
*
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 half-life, t1/2):这个参数只是由测定血浆或血清浓度(表观血浆或血清)的衰变来求出。
t1/2=0.693/Ke
1
2
*
T曲线
lnC-T曲线
一室(少见) 二室(多数药物) 三室(与内源物相近者) 决定用药间隔的半衰期: 一室t1/2,二室t1/2β,三室t1/2γ 现主张统一用t1/2z 终末半衰期
药动学的参数

药动学的参数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正确认识和掌握药物动力学的参数对于合理用药、临床治疗以及新药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分别介绍药物动力学的主要参数。
一、吸收参数1.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药物经口给药后进入体内的总吸收量与直接注射的总吸收量的比值。
一般通过体内外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来计算。
2. 最大血浓度(Cmax):药物在给药之后血浆中达到的最高浓度。
该参数反映了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
3. 时间到达峰浓度(Tmax):最大血浓度出现所需要的时间。
4.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AUC):药物在体内的总曝露量,通过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的面积来计算。
AUC值越大,表示总体内曝露量越大。
二、分布参数1. 分布容积(Vd):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
Vd值越大,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越广。
2. 血浆蛋白结合率(protein binding):部分药物在体内主要以结合蛋白的形式存在,该参数反映了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的程度。
3. 大脑-血浆分布系数(BBB):反映了药物能否越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很重要。
三、代谢参数1. 代谢速率(metabolic clearance):单位时间内从血浆中清除药物的速率。
代谢速率越大,药物代谢越快。
2. 代谢半衰期(t1/2):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代谢半衰期可间接反映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
四、排泄参数1. 肾脏清除率(renal clearance):药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肾脏清除的速率。
2. 肝脏清除率(hepatic clearance):药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肝脏清除的速率。
药物动力学参数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分布、排泄等过程。
了解这些参数有助于合理用药,指导临床用药,也有助于评价新药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特性。
对于药物研究、开发和用药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反映药物吸收的药动学参数

反映药物吸收的药动学参数药物吸收是药物在体内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是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
药物吸收的药动学参数是评价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的指标,对于合理用药和优化药物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吸收的药动学参数主要包括吸收速度常数(Ka)、吸收半衰期(t1/2a)、绝对生物利用度(F)和相对生物利用度(Frel)等。
吸收速度常数(Ka)是衡量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的速度的指标。
它反映了药物在给药部位的吸收速度,通常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
吸收速度常数越大,说明药物吸收越快,反之则说明吸收较慢。
吸收半衰期(t1/2a)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后,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
吸收半衰期的长短直接影响到药物的疗效和给药频率。
吸收半衰期越短,说明药物吸收速度越快,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得越快,需要更频繁地给药。
绝对生物利用度(F)是指药物经口给药后进入血液循环的百分比。
它反映了口服给药后肠道吸收和首过效应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绝对生物利用度越高,说明药物口服后更容易被吸收并发挥作用。
相对生物利用度(Frel)是指某种给药途径相对于其他给药途径的生物利用度。
相对生物利用度常用来比较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差异,如口服与静脉注射。
相对生物利用度大于1表示该途径的生物利用度高于参比途径,小于1表示生物利用度低于参比途径。
除了以上常见的参数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药动学参数也可以用来评价药物吸收情况,如峰浓度(Cmax)、时间达到峰浓度(Tmax)等。
峰浓度表示药物在给药后达到的最高浓度,反映了给药途径和剂量对血浆浓度的影响。
时间达到峰浓度则是指从给药到达峰浓度所需的时间。
药物吸收的药动学参数可以通过体内外试验、人体实验和计算模型等方法进行研究和评价。
这些参数对于合理用药、优化给药方案以及预测药物疗效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中,了解和掌握药物吸收的药动学参数是十分必要的。
药动学之药时曲线及意义

药动学之
药时曲线及意义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单次给药的药-时曲线图
线图
横坐标:时间(单位:h)
纵坐标:血药浓度(单位:mg/L)
中的参数
单次给药药-时曲线中的参
单次给药药时曲线中的参数
1.药时曲线分为吸收分布相和消除相;峰浓度(Cmax)
指药物吸收速率与消除速率相等时曲线的最高点
2.药时曲线的时间段分为:潜伏期、持续期、残留期
3.起效时间(Tmin):药物刚产生疗效或刚达到最小
有效浓度时间;峰时间;峰时间(Tmax):药物在体
内达到峰浓度的时间
4.曲线下面积(AUC):药时曲线下所覆盖的面积
多次给药的药-时曲线
多次给药药时曲线中的参数
1.稳态浓度(Css):药物在连续恒速或分次
恒量给药后,当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
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2.峰浓度(Css,max)与谷浓度(Css,min)
多次给药的稳态血药浓度浓度
多次给药的稳态血药浓度
1.在等剂量等间隔的给药方法中,如果间隔一个半衰
期给药一次,经过4~6个半衰期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2.在负荷量+维持量的给药方法中,如果需要立即达到
稳态浓度,可采取负荷量用药,即按照半衰期为给药
间隔时,首次给药剂量加倍的方法,可在用药后一个
半衰期内达到问题血药浓度。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通常包括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血药浓度峰值(Cmax)、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药物半衰期(Half-life)、总体清除率(Clearance)、体积分布(Volume of Distribution)等。
1.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后进入体循环的程度,以百分比表示。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后药物浓度的比较。
2. 血药浓度峰值(Cmax):指药物在给药后血浆或血清中达到的最高浓度。
Cmax的高低可以反映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经历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3.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UC):是反映药物在体内总体曝露程度的参数,表示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AUC值越大,说明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越长。
4. 药物半衰期(Half-life):指药物浓度降至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可以用来估计药物的消除速度。
5. 总体清除率(Clearance):指药物从体内完全清除的速度。
体内清除药物的总速率等于药物的剂量除以血浆中的平均浓度。
所以清除率可以用来估计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
6. 体积分布(Volume of Distribution):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计算方法是将药物剂量除以血浆中的初始浓度。
体积分布越大,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越广。
此外,药物代谢动力学还可以进一步计算出其他参数,如药物清除率(Drug Clearance)、血浆蛋白结合率(Plasma Protein Binding),以及药物在肝脏的代谢率等。
这些参数可以帮助评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并在药物治疗中确定剂量、调整给药方案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药物动力学常见参数及计算方法PK

其药代学特征是:静注的 其药代学特征是 静注的lnC-T曲线 静注的 曲线 开始血药浓度呈曲线下降,后来逐渐转成直线 开始血药浓度呈曲线下降 后来逐渐转成直线 其药代参数是: 其药代参数是 Vm 最大消除速率 反映限速时的消除速率 最大消除速率,反映限速时的消除速率 Km 米氏常数 反映曲线转变中点的血药浓度 米氏常数,反映曲线转变中点的血药浓度
常见参数-体内总清除率
体内总清除率 (total body clearance, TBCL, Cl):等于代 谢清除率加肾清除率。
TBCL=A/AUC
15:19:21
24
常见参数-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F):
F=(Div × AUCoral / Doral × AUCiv) × 100% Fr=(Dstandard × AUCtest / Dtest × AUCstandard) × 100% A=Ke × Vd × AUC
15:19:21 15
药代动力学参数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AUC) 它可由积分求得,最简便的计算方法是梯形法, 也可用样条函数法求得。 AUC0→t AUC0→∞ = AUC0→t+Ct/λZ AUC0→∞ 它是计算药物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 度的基础数值。
VZ
或者
VZ/F VSS/F
VSS
15:19:21
20
Vd 表观分布容积
C = D / Vd
Vd = D / C
体内药量/ Vd = 体内药量/血中浓度 药物全身分布 药物只在血中 药物浓集到某脏器
动物体重10kg 动物体重10kg 10 10mg iv,血浓 A药10mg iv,血浓 1mg/L, Vd=10L(1 L/kg) 10mg iv,血浓10mg/L 血浓10 B药10mg iv,血浓10mg/L , Vd=1L(0.1 L/kg) C药10mg iv,血浓 0.1mg/L,Vd=100L(10 L/kg) 10mg iv,血浓 0.1mg/L,Vd=100L(10
药物动力学参数

掌握药动学基本概念及其重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药-时曲线下面积、生物利用度、药峰时间、药峰浓度、消除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等。
一、一次性血管外给药三个时期1、潜伏期(短:吸收快)------有效期------残留期(长:蓄积中毒)2、时量关系: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3、房室概念与房室模型1)、一室模型:假定身体由一个房室组成,给药后药物立即均匀地分别于整个房室,并以一定的速率从该室消除。
单次静注给药时,时量(对数浓度)曲线呈单指数消除。
2)、二室模型:假定身体由两个房室组成,即中央室(血流丰富的器官如心、肝、肾)和周边室(血流量少的器官如骨、脂肪)。
给药后药物立即分布到中央室,然后缓慢分布到周边室。
单次静注给药时,时量(对数浓度)曲线呈双指数衰减即分为分布相和消除相。
二、药动学重要参数1、消除半衰期及意义: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参数之一。
2、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速度与程度的一种量度。
可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计算,F=口服AUC/注射AUC 。
3、表观分布容积Vd :是指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量间的一个比值,Vd=A/C=体内药量/血药浓度。
可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结合的程度。
4、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代表一次用药后的吸收总量,反映药物的吸收程度。
三、药物消除动力学1.一级消除动力学(恒比消除):多数药消除半衰期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
血浆清除率(Cl):即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消除干净(单位用L&#8226;h-1 )。
消除速率:单位时间内被机体消除的药量。
常用表观分布容积(Vd)计算。
Vd及Cl的区别:①是两个独立的药动学指标,各有其固定的数值,互不影响,也不因剂量大小而改变其数值。
②Vd是表观数值,不是实际的体液间隔大小。
多数药的Vd值均大于血浆容积。
③Cl不是药物的实际排泄量。
Cl是肝肾等消除能力的总和。
④与组织亲和力大的脂溶xing药物其Vd可能比实际体重的容积还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
∏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年
月第
卷第
期
关键词 蒙药童格勒格 2 中图分类号
×
2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文献标识码
⁄ 2
× 2°≤
基因表达
2 2 2
文章编号
Εφ φ εχτσ οφ Φουρ εξτραχτσ φ ροµ Μ ονγ ολ ι α δ ρυγ Τ Γ ΛΓ 21 ον εξπρεσ σ ι ον οφ λ οω δ ενσ ι τψ λ ι ποπροτει ν ρεχεπτορ γ ενε ι ν ρατ ηεπατοχψτε σ τραι ν ΒΡ Λ ≤
美国
∞
低温离心机 德国
°≤ 仪 美国
紫外分
光光度计 日立
倒置显微镜 凝胶成像系统 上海康乐 ∀
童格勒格 2 原料 购于包头市中蒙医院药房 由包头市药品 检验所中蒙药室蒋蓉主任药师鉴定 ∀
2
危险因子之一 ∀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的 可导致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ƒ
⁄ 2 的表达是控制血浆
⁄ 2
对维持血浆中
⁄ 2 基因变异
≅ ≤
⁄ 2 表达影响的测定
ε 复性
ψ
ε 延伸
共
∀ Λ
个循环 最后再
ε
2 4 1
细胞分为 个给药组 将
个对照组和乙醇 !正 相对密度为每 个孔中 于
延伸
2 4 4
∀ 产物片段为 °≤ 产物电泳
丁醇 !乙酸乙酯和石油醚 毫升
ε
取
°≤ 产物加上
Λ 上样缓 ∂电
的肝细胞悬液接种于 培养箱培养
孔板的
冲液 混匀后小心加样 于 泳
×× ⁄ ∞ ⁄ ≥ ∞ ÷
期
条件下培养
液 加入用 ⁄ ∞ 培养液稀释成 株 购于中国科学院上海 培养基 公 提 琼脂 酶标仪
≅ ≅ #
浓度的四种不同极性童格勒格 2 个复孔 ∀ 对照孔只加含 后用 胎牛
×× 比色法在
提取物 ∀ 每个浓度设
血清的 ⁄ ∞ 培养基 ∀ 共同培养
胎牛血清 杭州四季清公司
∀ 乙醇和石油醚提取物与对照组相比 无显著性
相对含量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Π
蒙药童格勒格 2 正丁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明显增强大鼠正常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表达
从而加快血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 起到调控血脂水平的作用 ∀
作者简介 周成江 男 研究生 讲师
# # ≤ ° ∏ ∂
3
通讯作者 周立社 男 硕士 教授
蒙药童格勒格 2 四种粗提物对大鼠肝细胞 因表达的影响
周成江 和彦苓 周立社 3 张智燕 吴刚
摘要 目的 响 ∀ 方法 观察蒙药童格勒格 2
×
包头医学院 内蒙古 包头
株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
2 四种粗提物对大鼠正常肝细胞
株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 2
基因表达的影 株 通过
××
制备出蒙药童格勒格 2 的乙醇 !正丁醇 !乙酸乙酯 !石油醚的提取物 ∀ 体外培养大鼠正常肝细胞 后 用
Χηινα) ΑΒΣΤ Ρ ΑΧΤ : Ο ΒϑΕ ΧΤ Ις Ε ⁄ 2 2 ∏ ∏ ∏∏ ∏ ∏ ¬ √ ∏ Π ∏ ∏ Π ⁄ 2 ∏ Κ Ε Ψ Ω Ο Ρ ∆ Σ: × 2°≤ ¬ ∏ × 2 ∏ ∏∏ ∏ √ ∏∏ ∏ ¬ 2 ∏ ∏ ¬ ¬ ⁄ 2 ∏ ¬ ∏∏ ΧΟ ΝΧΛΥ ΣΙΟ Ν √ √ ⁄ 2 √ 2 ∏ ∏ × ¬ ¬ ∏ × ∏ 2 √ 2 ∏ ∏ ∏ √ ¬ × ∏ ∏∏ × √ ∏ ¬ Μ ΕΤΗΟ∆ Σ × ×× √ ∏ ∏ ×2 √ ∏ Ρ Ε ΣΥ ΛΤ Σ × × 2°≤ √ ∏ ∏ ∏∏ ƒ ∏ ∏ × ¬ ∏∏ 2 ¬ ∏ × √ × 2 ∏ √ ∏
2
∞≠
2
2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
(Βαοτ ου Μεδιχαλ Χολ λ εγ ε, Βαοτου
,
目前高血脂症已成为一种常见性 !多发性疾病 其作为 诱发冠心病 !动脉硬化 !脑血管病 !脂肪肝 !糖尿病 !肥胖症的 重要因 素 已 被 广 泛 认 同 ≈ ∀ 人 血 清 低 密 度 脂 蛋 白 胆 固 醇
⁄ 2≤ 的增高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主要
比色法观察蒙药童格勒格 2 提取物对大鼠肝细胞体外毒性的量效关系 确定合适的用药浓度 ∀ 将大鼠肝细胞分为 为对照组 其余四组为给药组 ∀ 将四种粗提物以一定的给药浓度与正常大鼠肝细胞培养 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差异 Π
∀ 结论
组 一组
× 2°≤ 法测定大鼠肝细
表达水平 ∀ 结果
蒙药童格勒格 2 提取物中正丁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作用后的大鼠正常肝细胞
∀ ƒ ≤
下测各孔的吸光度值 ∀ 测定不同浓度不同极性童格 勒格 2 提取物对肝细胞增殖的影响 据此确定童格勒格提取 物在肝细胞培养中合适的药物浓度 ∀
≤ ° ∏ ∂ # #
取试剂盒 宝生物公司 糖 °
× 2°≤ 试剂盒 宝生物公司
培养箱 美国
年 月第 卷第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2 4
童格勒格 2 提取物对肝细胞 细胞分组及给药
≈ 2
油醚 !乙酸乙酯 !正丁醇等体积萃取得到乙醇 !石油醚 !乙酸 乙酯 !正丁醇的提取物 ∀
2 2
细胞体外培养 大鼠正常肝细胞 株用含 胎牛血清的 ⁄ ∞ 培 换液一次 ∀ 孔培养板中 每孔 后 弃去原有培养
≅ ε ≤
∀ 童格勒格 2 是一种蒙药制剂 具有显著降低
血清总胆固醇 ×≤ !甘油三酯 ×
⁄ 2≤ 水平的作用
≈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株
⁄ 2 表达的影响
养基置于
2 3
培养箱培养 ∀ 每
≅
∀ 本研究从基因分子水平上探讨了
童格勒格 2 提取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将肝细胞以每毫升
Λ ∀于 ε ≤
蒙药童格勒格 2 对大鼠肝细胞
1 实验材料
接种于
对蒙药童格勒格 2 调脂作用的机制进行了研究 ∀ 细胞株 大鼠正常肝细胞 细胞研究所 ∀ 试剂 和 仪 器 司
实验方法 童格勒格 2 提取物制备 用 乙醇回流三次 之后用 乙醇回流三次 每次 将回流液浓缩合并后分别用石
⁄ 和胆固醇浓度发挥着重要作用 ∀ 而
2 1
∀ 因此 通过药物来上调
自然干 燥 童 格 勒 格 2
⁄ 2≤ 水平和治疗 ƒ 的一个有
效途径 ∀ 近年来 采用中草药防治高脂血症已成为当今研究 的重要方向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如黄连素 !姜黄素这些 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以及一些中药制剂都已证明有降血 脂的作用
琼脂糖凝胶中电泳
后 弃去原培养液 分别对给药
×× 试验结果所确定 ∀ 乙醇和正 # ≅ # !乙酸乙酯和石油
∀ 电泳结束后紫外光下观察电泳带 于凝胶成相仪
组细胞给药 给药浓度由 丁醇提取物的给药浓度为 醚提取物的给药浓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