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 区【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21.1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体系1.什么是社会学研究方法(1)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是一种经验研究的方法,它通过对经验事实的分析来探究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2)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学理论的联系①社会学学科体系由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支研究以及社会学研究方法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社会学研究方法与其他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②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的综合性具体学科,社会学研究方法就是认识和探索社会良性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的重要工具与手段。
③社会良性运行理论及其概念、范式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认识社会世界的特定视角,对特定的认识任务提出研究目标与研究方向,延伸出具体的研究课题,而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则可以具体实施和完成这些课题,形成和产生有关社会世界的知识。
(3)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①社会学研究所讨论和分析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纯粹客观的自然现象。
②社会学研究方法具有经验性,它区别于思辨的研究模式。
③社会学研究方法注重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个别性,从而也区别于经济学、历史学的经验研究。
2.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如图21-1所示。
图21-1社会研究方法体系(1)方法论①方法论是研究方法的原理、原则的体系,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倾向、社会学基本理论范式,以及研究的逻辑体系。
②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着两种基本的哲学与价值倾向,即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
a.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现象当做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和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客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最为典型的是定量研究。
b.人文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界的运动是不相同的,人类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研究采用特殊的方法和视角。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5.1 复习笔记【知识梳理(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考点一:社会学方法论★★1.社会学方法体系(见表5-1)表5-1 社会学方法体系2.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见表5-2)表5-2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1)定义范式概念是由库恩首先提出来的,用来表达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特征和规律。
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常规科学研究是指某一时期内科学研究者所积累、传授的知识以及所进行的一般性研究。
)(2)社会学研究的范式类型社会学的范式大体可概括为实证范式、解释范式和批判范式三大类型,如表5-3所示。
表5-3 社会学主要范式拓展:社会学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其间先后出现过三种主要的方法论,即实证主义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唯物史观方法论。
考点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研究过程是指研究者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和提出研究结论的完整的科学活动过程,包括研究的逻辑过程和具体研究的实施过程两种。
1.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见表5-4)表5-4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2.社会学的解释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对社会运行及协调发展理论的解释过程主要包括:概念和变量、假设、变量测量和分析、假设检验,具体内容如表5-5所示。
表5-5 社会学的解释3.研究的基本程序(见表5-6)表5-6 研究的基本程序拓展:社会研究一般过程主要有四个特征:①研究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是相互依赖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在前一步骤完成之后才能进行。
②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③研究过程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可验证性。
研究结论是否科学,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研究结论是否可以验证。
④无论是量化研究还是质性研究,它们的研究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每个具体步骤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考点三: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通常运用的具体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如表5-7所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抽样技术与数据处理基础)【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十三章抽样技术与数据处理基础23.1复习笔记一、抽样技术1.抽样概述(1)抽样概念抽样是指按照一定的方式,从总体中抽取能代表总体的一部分元素(样本),然后根据样本中所包含的信息对总体的状况进行估计和推断的过程。
①总体和样本总体是指所研究对象的全体。
样本由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个体(或单位)所组成。
②抽样单元和抽样框为了便利地实现随机抽样,常常把总体划分成有限个互不重叠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抽样单元。
在设计概率抽样的方案时,必须有一份关于全部抽样单元的资料,称之为抽样框。
③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样本是总体的一部分,虽然有代表性,但是并不等于总体。
因此用样本估计总体肯定会产生误差,这一类误差就称为抽样误差。
非抽样误差是指在抽样调查中由于人为的差错或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所造成的误差。
④总体指标(总体值或参数值)总体指标是指调查的目标量,即有关的总体参数。
总体参数要通过有关的样本指标(即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统计量)来估计。
(2)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根据总体中抽取样本的方式区分)①概率抽样概率抽样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随机的方式进行,它充分考虑等概率的原则,可以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影响,可以对样本的误差加以控制,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概率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等具体方式。
②非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主要是按照抽取样本的方便性、主观判断、主观意愿来选取研究对象,与概率抽样相比,其最大的区别是无法保证抽取样本的等概率性质,对总体的代表性较差,样本误差无法控制和估计。
从抽样的方式来看,非概率抽样又可分为偶遇抽样、主观抽样、配额抽样、滚雪球抽样。
a.偶遇抽样偶遇抽样是研究者在一定时间、地点、环境中遇到的或接触到的人均选入样本的方法。
偶遇抽样方便省力,但代表性差。
b.主观抽样主观抽样有两种情况:第一,研究者依据主观判断选取认为可以代表整体的个体作为样本的方法,又称判断抽样;第二,研究者有目的地选择样本,又称立意抽样。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区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三章社区1.如何理解用“社区”来作为“community”的对译语?怎样认识“社区”概念内涵的拓展与中国社会转型以及社会学本土化之间的关系?答:(1)社区的含义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
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概念内涵的拓展与中国社会转型以及社会学本土化之间的关系①英文“community”既有地域社会的含义,也有精神共同体的含义。
在中文中,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中文“社区”作为它的对译语,于是就兼有这两重含义,使得“社区”概念的内涵有所拓展。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②中国社会转型是在“社会转型”这一大概念下,体现中国社会独有特点的地方。
在我国,随着传统社会关系的不断解体,各类社会矛盾凸显,如何调和人际交往,社区建设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式。
因此,我国社会学本土化的发展,也要照着这个方向,不断在实践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促进我国社区建设的不断开展。
2.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有什么特点?答:小城镇(集镇)社区,是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的存在,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十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1.什么是社会保障?它包含哪些基本项目?答:(1)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最基本的含义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的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
(2)社会保障包含的基本项目按较为普遍的看法,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
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保障包括两个部分:①现金补偿,又称“收入保障”。
其又可分为:与工作相关联的保障制度、普遍保障制度、依据经济状况调查的保障制度;②提供服务,包括实物资助和服务,又称为“实物补助”。
美国将社会保障分为五个部分,包括:老年、伤残、死亡;疾病与生育;工伤;失业;家属津贴。
2.什么是社会工作?其基本功能有哪些?答:(1)社会工作的含义社会工作是指社会(政府和群众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恢复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社会生活能力,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①恢复功能恢复不能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的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社会工作应当承担起的主要任务。
这种恢复,包括直接给予帮助,还包括生理功能的恢复和心理功能的健全以及社会关系的改善调整。
②协调功能社会工作者要反复地提醒政府和社会各界注意到未受到损害和受到损害这两类人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差异,通过社会立法和社会服务来保证受损害人的利益得到一定的照顾和补偿。
③稳定功能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损益不一,尤其是某一群体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
社会工作把工作重点放在这部分人身上,借助社会的力量,帮助他们提高社会生活能力,使他们与整个社会融合在一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章 社会互动——第九章 家庭
第七章社会互动7.1复习笔记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1.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又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大多数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
(4)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2.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①符号互动论特别注意符号沟通问题。
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
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
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如下:a.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
b.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
c.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双方的协商而确定的。
d.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e.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②当代符号互动论有两个主要派别:a.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无法预测的、非决定性的,互动是一个角色创造的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区)【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三章社区13.1复习笔记一、社区概述1.社区概念的含义(1)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
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与社会的联系从社区定义的外延看,社区是社会的具体化,是一个特定的地域聚落。
(3)社区与社会的区别①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尽管纷繁复杂,都并不强调“共同”,社区则十分强调共同的亚文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等等。
②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
社会空间通常是指人们活动的内容范围以及活动在其中的社会组织;社区空间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两者的结合,既为社区中人群的活动提供了组织空间网,也提供地理的活动区域。
③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
“共生”程度的差异是社区联系较社会更紧密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门化的特征。
从社会结构上看,社区总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中观体系,社会中的人总是生活在一种甚至几种相互交织的社区内。
2.社区的类型(1)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纵向角度考察的标准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同时兼重时间因素,含有进化论的观点。
可归纳出三种类型:①传统社区。
主要指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出现过的社区的残余形态。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1 复习笔记【知识梳理(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考点一:社会学概述★★1.社会学的提出“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孔德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社会运行论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2.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见表1-1)表1-1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3.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见表1-2)表1-2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4.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见表1-3)表1-3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5.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见表1-4)表1-4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6.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见表1-5)表1-5 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7.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见表1-6)表1-6 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拓展: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它的研究客体,无论学者们从什么角度去研究,无论得出什么结论,即使是相差很大,甚至相反的结论,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仍是同一个,这个对象是整个学科的对象,而不是某一学派的研究对象。
考点二: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1.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见表1-7)表1-7 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2.社会运行研究方法概述(见表1-8)表1-8 社会运行研究方法概述拓展:对社会学的知识结构有几种划分方法,常见的有两种。
一种是按社会学的课程来划分,可分为一般社会学(或称社会学的一般理论)、部门社会学(或称分支社会学)以及社会学方法。
第二种划分是按知识的特征来划分,可分为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方法和技术、社会学的经验研究。
考点三: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见表1-9)★★★表1-9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拓展:历史唯物主义把一些重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变化看作是受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支配的。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史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社会学史与社会运行25.1复习笔记一、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1.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法国大革命和产业革命使西方社会发生根本性转型,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新兴的工业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一方面生产力突飞猛进;另一方面,社会运行也暴露出许多弊病和不协调因素。
社会学作为一门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独立的新学科应运而生,并形成两大对立派别:(1)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其实质上是一门关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2)以孔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其实质上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以多方面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对象。
2.西方社会学的创立(1)社会学发展概况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是西方社会学的创立时期,代表人物有孔德、斯宾塞。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①与哲学关系密切;②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③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
(2)孔德的社会学学说①孔德的地位奥古斯特·孔德是法国社会学家,被称之为“社会学之父”。
他致力于建立庞大的实证哲学体系,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的名称,并力图把它建设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
孔德的代表作为《实证哲学教程》。
②孔德的基本学说a.把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认为整个社会是建立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之上的,这即为社会秩序,社会变迁中旧的社会秩序被新的社会秩序所取代是社会的进步;b.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前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后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的规律;c.提出人类知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相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工业时期”,认为当时的社会已进入了工业时期,即科学的实证阶段,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d.主张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以探求资本主义社会协调运行的规律为宗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文化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4.1复习笔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1.文化的含义(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③文化是社会成员获得的、经社会认可的、满足生理和精神需要的方式、方法等。
(4)本书的观点。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2.文化的特性(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①文化的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和创造的,文化不能通过生理遗传;②文化的超个人性是指个人虽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于个人。
(2)文化的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构成文化复合体的大体上可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类。
(3)文化的象征性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文化的象征性充斥于全部社会活动、社会秩序之中。
(4)文化的传递性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传递有两个方面:①纵向传递,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种传递在社会学上又称为“社会化”;②横向传递,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
(5)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①引发文化变迁的因素:a.自然条件的变化;b.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不同国家、民族在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会引发大的文化变迁;c.发明与发现。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角色)【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六章社会角色6.1复习笔记一、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1.社会角色理论四个重要来源(1)芝加哥学派。
米德使用社会角色这一概念旨在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
(2)人类学视角。
拉尔夫·林顿认为角色可以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
他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
(3)“完形主义心理学”。
使用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根据完形主义创造的含义是人类社会行为之基础。
(4)社会戏剧论。
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
二战后,许多重要社会学家,如帕森斯、莫顿、达伦多夫、戈夫曼等均对角色理论做出了贡献。
2.社会角色概念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具体说来,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社会地位要通过角色来表现,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地位则是角色的内在依据。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总是与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相联系的。
首先是一系列的权利,即这种角色有权要求别人进行某种活动,其次是一系列的义务,即别人有权要求这种角色进行某些活动、表现出某种行为。
长期的社会生活使各种角色形成了一整套各具特色的行为模式,这要求承担特定角色的人学会特定的待人处世的方法。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社会角色总是与一定的行为模式相联系,当人们知道某人处在某种地位上时,便预先就期望他具备一套与此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角色。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问题概述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六章社会问题概述1.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答:一种社会现象能否成为社会问题应有一些必备的条件,应有一些共同具有的成分。
(1)富勒提出社会问题有客观和主观两种因素。
前者表现为威胁社会运行安全的一种或数种情况;后者表现为社会上多数人公认这种危害,并有组织起来消除这种危害的愿望。
(2)米尔斯提出要注意区别个人麻烦与公共问题这两个方面。
(3)默顿提出二维分析法,认为社会问题从类型角度可分为社会解组与社会越轨,从表现形式角度可分为外显性社会问题与潜在性社会问题。
(4)一些社会学家认为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破坏性或紊乱性,因此,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包括三条:社会性、紊乱性和破坏性。
(5)一般认为,社会问题由四个要素构成:①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②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③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④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2.为什么说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答: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是指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特性。
其主要原因在于:(1)社会问题在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或地区里都是普遍存在的。
这是社会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问题无所不在在空间上普遍性的表现。
(2)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时起,社会问题就始终伴随社会的运行与发展,一刻也没有消失过。
这是社会问题无时不有在时间上普遍性的表现。
3.试以我国当前存在的某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特征。
答:以社会保障问题为例。
(1)在社会转型加速期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单一计划经济模式,“大锅饭”式的经济体制包揽了城市职工的生老病死和劳动就业,在农村则主要是以家庭养老的方式提供农民的社会保障。
也就是说,在旧体制中并不存在社会保障这一类社会问题,它被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僵化的劳动人事制度、沉重的企业负担等其他问题所掩盖。
(2)中国社会转型加速期开始之后,各类非全民所有制企业蓬勃发展,个体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等非全民所有制企业极大地冲击了僵化的劳动用工制度,国有企业推行的劳动合同制、承包制等劳动用工制度也改变了过去那种对职工生老病死大包大揽的社会保障模式,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也使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制度)
第十二章社会制度12.1 复习笔记【知识梳理(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考点一:社会制度概述★★(见表12-1)表12-1 社会制度概述拓展:对于社会制度的起源有自然起源和人为设计两种观点:①自然起源论认为,作为行为规范的制度或被重复使用的规范并非由人们先设计出来再去实践,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选择、积累的结果;②人为设计论认为,社会制度是人们为了有效地共同活动、实现目标而有意设计出来的。
考点二: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1.社会制度的层次(见表12-2)表12-2 社会制度的层次2.社会制度的类型(见表12-3)表12-3 社会制度的类型3.社会制度的功能(见表12-4)表12-4 社会制度的功能拓展: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是指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
可见,社会制度处在不停的变化、改造和更替中,并循着一定的规律进行。
其规律性大体表现在:①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②历史和逻辑的统一;③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④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考点三: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1.制度创新的含义与类型(见表12-5)表12-5 制度创新的含义与类型2.制度变迁的含义与动力(见表12-6)表12-6 制度变迁的含义与动力拓展:制度变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原因有:①人们的需要发生变化;②人们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③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结构发生变化等。
这种变迁的共同基础是,原有的社会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或者说社会制度已不能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发挥积极功能。
12.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社会制度?制度是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的?答:(1)社会制度的含义社会制度又称社会设置,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
社会制度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是人类共同活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主要是限制集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社会控制18.1复习笔记一、社会控制概述1.什么是社会控制(1)社会控制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提出,他认为社会控制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统治。
包括三类:①对于意志的社会控制;②对于情感的社会控制;③对于判断的社会控制。
(2)广义和狭义的社会控制①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②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2.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1)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①社会控制具有普遍性与阶级性(从社会控制的本质看)社会控制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维系社会秩序的必不可少的机制,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代之中。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社会控制还表现为阶级性。
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控制的内容和形式始终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②社会控制具有统一性与强制性(从社会控制的方式看)a.社会控制的统一性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社会控制体系内各种控制手段的统一性,即各种控制手段是互为补充、协调一致的;第二,是社会控制范围的统一性,即社会控制的有效范围是整个社会,而不仅仅只是对其中的某一部分实施控制;第三,是社会控制准则的统一性,即社会控制的准则对于全体社会成员是一致的、无偏无倚的,不允许有超然于社会控制准则之外的社会特权阶层。
b.社会控制的强制性既是阶级性的需要,又是统一性的保证,表现在:第一,在阶级社会,社会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是阶级压迫的集中体现,因而它具有强制性,即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第二,强制性是统一性和正常的社会秩序的保证。
③社会控制具有多重性与闭环性(从社会控制的作用及其过程看)a.社会控制的多重性是指各种控制手段的控制作用叠加在控制对象之上,使他们同时受到多种控制手段的作用;b.社会控制的闭环性是指社会控制系统是具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圣才出
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9.1复习笔记一、研究概述1.研究对象与意义(1)研究对象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被视为人类“初级生活圈”。
它们是最深刻、最直接、最重要的人类关系。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可以用图9-1来表述,它可以看做是社会学在这一领域中的基本研究对象。
图9-1(2)研究意义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既是历史演变的产物与见证,又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能动因素,尤其是在这一领域中,人类所关心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
社会学对“初级生活圈”的研究,不仅是本学科完善和发展的必需,也是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最佳突破口之一。
2.研究的独特角度(1)从个人活动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个人选择与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实体。
(2)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社会管理的产物,表现为一种强制式的社会设置。
仅对生活实体的研究主要是心理诸学科的任务,仅对社会设置的研究则主要是法律诸学科的侧重方向。
社会学必须吸收和兼容它们的研究,确保从自己的基本假设出发,重点研究在同一载体内,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的运行机制与过程。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现实存在形态,往往是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相互作用的妥协产物。
这就是社会学研究这一领域时所应该具有的基本角度。
二、婚姻家庭社会学1.定义(1)婚姻①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②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则是指:a.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b.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
(2)家庭①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②作为社会设置,家庭的定义强调的是: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3)家庭的类型①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只有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
它有三种具体形式:仅由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8.1 复习笔记【知识梳理(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考点一:社会网络★★1.社会网络概述(见表8-1)表8-1 社会网络概述2.社会网络分析概述(见表8-2)表8-2 社会网络分析概述拓展:社会网络的形态是多样化的,从个人建立社会网络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组形态:①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以个人进出该社会网络难易程度的不同来区分;②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以个人和社会网络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来区分;③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
考点二:社会群体★★★1.社会群体概述(见表8-3)表8-3 社会群体概述2.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见表8-4)表8-4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3.社会群体的分化、冲突及其管理(见表8-5)表8-5 社会群体的分化、冲突及其管理拓展:社会群体与人群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人群是许多人为着共同的目的或兴趣聚集在一起,但他们之间缺乏了解,他们互动时间短、频率低,不能形成稳定的社会关系,不能形成这个集合体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因此,人群的特点是存在的时间短,聚集得快,散得也快。
而群体则与人群相反,不仅互动频率高,还具有稳定的社会关系。
不过,人群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发展成为社会群体。
考点三:初级社会群体概述(见表8-6)★★★表8-6 初级社会群体概述拓展:初级群体主要包括:①家庭,最基本的初级群体。
②邻里,是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结成的友好往来、守望相助的共同体。
现代社会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迁移频繁,邻里关系淡化。
③伙伴群体,是指以性格、志向、兴趣、感情、个性等因素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1复习笔记一、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1.社会学的提出“社会学”一词最早由孔德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中正式提出。
社会运行论认为,社会学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2.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1)18、19世纪的两大革命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影响18、19世纪的两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英国产业革命)是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①社会转型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为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社会转型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却暴露出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
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对于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
(2)英克尔斯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指出了给社会学下定义的三条途径:①历史的途径(创始人说了些什么)。
从根本上说是提出了争取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避免社会恶性循环和畸形发展的问题。
②经验的途径(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越来越复杂、越分越细微,系统里有小系统,部门里有小部门,因此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也就越来越重要。
③分析的途径(理性指示什么)。
(3)思想材料在形成社会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①社会学的史前阶段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着社会思想。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九章 社会政策——第二十一章
第十九章社会政策19.1复习笔记一、社会政策概述1.社会政策概念的界定社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
2.社会政策的分类(1)依范围划分①广义的社会政策是将一国所有的政策都包括进来。
这种广义的社会政策,实际上便是通常所说的国策。
②狭义的社会政策仅针对社会病态现象,范围要小得多。
有时专指以救助需要社会扶持的特定人群的政策而言,如济贫政策、儿童福利政策。
(2)依对象划分由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以此标准来给社会政策分类将非常困难,各国常用的划分类型包括:①犯罪或刑罚政策;②人口政策;③农民政策;④劳工政策;⑤救济或公共救助政策;⑥就业政策;⑦住宅政策;⑧社会保障政策。
(3)依层次划分①总政策又称元政策,是一个国家的带全局性、根本性、决定社会发展基本方向的政策。
②基本政策是次于总政策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实质性政策。
基本政策处于中间层次,它一方面是根据某一方面社会问题的实际,对总政策的细化;另一方面,它又是具体政策的依据和原则,对后者起指导作用。
③具体政策是实现基本政策目标的手段,抑或说是基本政策的具体规定,是为落实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实施细则。
3.社会政策的性质(1)权威性。
社会政策是由特定的主体制定与执行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法定的权威性。
(2)价值性。
社会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的目标或目的。
(3)政治性。
社会政策的决策是一种政治过程,按照政治的程序和原则运转。
(4)原则性。
社会政策是解决或应对社会问题的基本原则或方针,属于原则性的规定。
(5)强制性。
社会政策作为一种规范或准则,带有强制性,必须为目标群体所遵守。
(6)时代性。
社会政策务求适应时代需要。
(7)可行性。
社会政策的目标应当切实可行。
(8)具体性。
每一种社会政策都针对特定的社会问题,且都有具体的政策目标。
二、社会政策的制定1.确认政策问题(1)确认政策问题是政策制定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社区
13.1复习笔记
一、社区概述
1.社区概念的含义
(1)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
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与社会的联系
从社区定义的外延看,社区是社会的具体化,是一个特定的地域聚落。
(3)社区与社会的区别
①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尽管纷繁复杂,都并不强调“共同”,社区则十分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等等。
②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
社会空间通常是指人们活动的内容范围以及活动在其中的社
会组织;社区空间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两者的结合,既为社区中人群的活动提供了组织空间网,也提供地理的活动区域。
③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
“共生”程度的差异是社区联系较社会更紧密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门化的特征。
从社会结构上看,社区总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中观体系,社会中的人总是生活在一种甚至几种相互交织的社区内。
2.社区的类型
(1)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
纵向角度考察的标准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同时兼重时间因素,含有进化论的观点。
可归纳出三种类型:
①传统社区。
主要指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出现过的社区的残余形态。
②发展中社区。
它是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型中的社区形式,既保留了前者的一些特点,又吸收了后者的许多内容。
③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
表现为现代城乡融为一体,人们的日常活动穿梭往返于城乡之间,乡村生活十分方便,水平甚至高于城市。
(2)空间性社区、非空间性社区
横向划分注重的是空间的特征。
空间的取向可分为空间性的与非空间性的两种。
①空间性的社区,是指社区具有明显的地域空间特征。
其中包括三类:
a.法定的社区,即通常讲的地方行政区。
它们的界限可以明确地标示在地图上并加以法律形式的规定。
b.自然的社区,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聚落。
c.专能的社区,是指人们从事某些专门活动而形成于一定地域空间上的聚集区。
②非空间性社区,是指精神社区。
即空间特征不甚明显的社区,它的共同成员建立在价值、起源或信仰等精神纽带之上。
从空间特征上看,人们没有明显的共居地,但却有共同的成员感和归属感,有着某些共同的信仰和亚文化。
(3)城乡社区连续体
以空间特征划分的城市—乡村社区连续体是社区研究的主要分析单位。
①城市社区,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会。
其主要特点是:
a.人口集中,异质性强;
b.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
c.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d.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
e.家庭的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较松散;
f.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
②农村社区,指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社会。
它有别于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是:
a.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较少流动;
b.经济活动简单;
c.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
d.组织结构简单,职业分工远不如城市复杂;
e.家庭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
③小城镇(集镇)社区,是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的存在,这种社会实
体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
无论从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它们都既具有与农村社区相异的特点,又都与周围的农村保持着不可缺少的联系”。
小城镇是城乡连续体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具有纽带和桥梁的功能。
④城乡联合社区,是城市与乡村社区的结合。
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市带县的法定社区。
3.社区研究的方法
社区研究的方法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实地调查方法;另一类是分析方法。
社区实地调查是社区分析的基础,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
社区研究的分析方法是一种分析理论。
(1)人类生态学[人文区位学)的方法
主要着眼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其研究方法的核心是:对城乡环境合理布局与利用,更好地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人类学的方法
该方法重在对文化和社会形态的考察。
社会/文化人类学家们注重从文化比较的角度研究社区,因为不同社区的文化特质和生活方式是有不少差异的,进行比较,尤其是不同民族间的跨文化比较,有助于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3)社会体系(系统)的方法
它首先把社区看做一个互动系统,然后分三方面进行研究:
①研究系统本身的结构与功能;
②研究互动关系,特别是社区冲突的研究,是互动研究的重要内容;
③研究社会场域(空间),这种研究方法主要从人们活动的社会范围(组织网等)来考察人们的社区互动。
二、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
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是指社区这个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与整体的相互影响以及这些要素自身的发展,它是系统在常规状态下的一种动态平衡。
社区的构成主要包括五个因素,即地域环境、人的因素、文化、社会活动和时间的分配。
1.地域环境与社区发展
(1)社区地域环境包括地理环境(社区的位置、地状、大小、气候等)、资源环境(水资源、能源、土地、矿物等)、人工环境(交通通讯网、建筑群、各种城乡设施等)三部分。
①地理环境优越,资源、能源丰富的社区发展较快。
德国人文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曾分别对城市的定位提出过中心场理论和中转站理论。
中转站理论认为,人口和财富有汇集于交通中转地点的趋势,交通中转地往往也是商业中转地。
中心场理论认为,城市可以成为服务于周围地区的中心集散点,中心场城市位居其服务领地中央,其规模大小与其服务功能成正比。
②资源环境对社区兴衰有重要影响。
③人工环境对社区的作用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其问题是导致城市郊区化及逆城市化的原因之一。
因此,社区自身协调发展的内容之一就是要针对环境问题做相应的调适。
(2)社区地域环境的建设主要是协调好两方面的关系
①社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关系;
②地域环境与社区其他构成要素的关系。
建设人工环境应当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来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使自然和人工环境从科学和美学的角度融为一体。
(3)古典生态学的理论中有三种主要的城市区位学说
①中心区(或同心圈)理论,它所描述的城市的中心是商业区,外围是住宅区,是一种
典型的生活和商业城市模型;
②扇形理论,布局特点是住宅区和其他活动区都从商业中心辐射出来,既减少了不同居住区和活动区的相互干扰,也为各住宅区到商业中心购物提供了方便;
③多核心理论,它通常是在工商业大城市中表现出来,依工商业的分布形成了多个中心。
2.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
(1)社区中人的因素包括人口、社会群体和个人体系。
人口对社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人口数量的影响;②人口结构的影响;③人口素质的影响;④人口密度分布不均的影响;⑤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影响。
(2)社区群体与人口相比是一种具有组织和制度化的人的构成,不同的构成关系就形成了不同的社区网。
个人体系对社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格、心理和态度取向上。
(3)社区人的因素的合理发展可以从人口、社会群体和个人体系三方面来考察。
社区人口的合理发展主要是协调好以下几个关系:
①人口数量增长与社区发展的协调;
②人口素质与社区发展的协调;
③人口流动与社区开发建设相协调。
(4)社区居民依血缘和业缘等关系结合为各种群体和组织,是人们社区生活的载体。
对这些“载体”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改革,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3.文化与社区发展
(1)社区文化包括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两方面:
①物质生活方式主要是指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工作和娱乐的方式;
②精神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人们的价值结构、信仰结构和规范结构诸方面。
(2)社区文化的协调发展包括四方面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