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四 中庸之道
话题链接——不偏不倚中和常行1.教材赏悟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待人待物至诚至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庸之道,看似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而把它运用到具体之处,则如天鹅绒衬托下的水晶,处处闪现着美妙的光芒。
体味中和,和谐中正,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诚于中,信于外,情动于中,仁者爱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审计度势,能屈能伸,人前藏智,话中藏锋,执其两端,取其中正,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2.名句赏记◆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六韬》◆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刘向◆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博兔,不如豺狼。
——淮南子◆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大戴礼记》◆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葛洪◆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
——张融◆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默为懿行,过默者,宜防其奸。
——朱熹◆物,贵极征贱,贱极征贵,凡事皆然。
——冯梦龙◆做不出来的事情不要说,说不出来的事情不要做。
——王渔洋◆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但再走一步,可笑又会变为伟大。
——佩思◆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奥古斯丁3.典例赏析强弱之辩《两同书》原文: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
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
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多力也。
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
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其刚,金刚不辍其弱也。
译文: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
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
语文: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浙江省义乌中学傅婷婷一、课例定位1、《中庸之道》为《<论语>选读》教读最后一课,学生对章义能借助注释翻译自行理解,课堂重心放在对章义的文化解读。
2、“中庸”孔子认为是“至德”,后人理解为儒“道”,以《论语》解读《论语》,以夫子之言解读夫子之言,或是贴近本义的较好途径。
3、学以致用,探究“中庸”哲学的现世意义。
二、教学目标1、理解本课时若干章的基本含义。
2、探讨本课时各章章义所涉“中庸”的内涵及层面。
3、回顾整理已学各课中能体现“中庸之道”的《论语》章义。
4、总结感悟“中庸之道”意蕴。
三、教学重难点难点:“中庸”既是儒家的一个抽象哲学概念,又是儒家哲学核心的具体表现——可行之道。
重点:“中”“庸”“过犹不及”“狂狷”“和”“乡愿”等关键词的理解。
四、教学设计(一)导入1、引朱自清《四书》(课文附录二,P88),探讨学《论语》目的“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科举几乎是当时读书人惟一的出路,每个学生都先读《四书》,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这个缘故。
”只须改动几字,如把“科举”置换成“高考”,与眼下学《论语》心态可能并无二致,这是单一的,功利的,应试的学习目标定位,极易造成学习上态度消极,方式被动,显然不是新课程特设选修《论语》根本目的所在。
2、引李零读《论语》感受(《丧家狗——我读《论语》P3),探讨学《论语》意义“此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都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片面愤激的《论语》观感,在于对《论语》极深的(或许还别有用心的)误解。
(二)中庸之道,道不远人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问题1 根据课文翻译“中庸”为抽象的道德含义,孔子给予最高评价(“至矣乎”),而百姓缺少这样一种道德已经很久很久了(民鲜久矣),抽象的道德对于民生真有这样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吗?提示:我们称“中庸”为“道”,孔子称“中庸”为“德”,这里面应有区别。
《论语选读》主题4 第14课 中庸之道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
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影响,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
他鄙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
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
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
他与人交往注重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
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眼前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中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其有“亚圣之德”。
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
儒学讲求的中庸之道,主张在矛盾对立的两极中做出优化选择,追求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谐调。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坐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
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谐调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中庸之道 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中庸之道 学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至:到达 B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 适:亲近 C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由:遵循,遵从 D .乡原.,德之贼也 原:通“愿”,谨慎老实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必也狂狷乎.君子亦有恶乎.B.⎩⎪⎨⎪⎧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狷者.有所不为也 C.⎩⎪⎨⎪⎧ 恶勇而.无礼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D.⎩⎪⎨⎪⎧ 师与商也.孰贤子曰:“未可也.。
”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无适也,无莫也B .乡原,德之贼也C .然则师愈与D .不得中行而与之4.下列加点的字都属词类活用,其中与“必也狂狷乎”中的“狂狷”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A .博.我以文B .孰能为之大.C .曾皙后.D .风.乎舞雩 5.名句填空。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中行而与.之与:跟从B.小大由.之由:遵从C.乡原,德之贼.也贼:盗贼D.恶居下流而讪.上者讪:讥笑7.关于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1)不得中行而与之.礼之.用,和为贵(2)狂者.进取恶称人之恶者.A.两个“之”相同,两个“者”也相同B.两个“之”不同,两个“者”相同C.两个“之”相同,两个“者”不同D.两个“之”不同,两个“者”也不同8.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狂者”流于冒进,敢作敢为;“狷者”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中庸之道》
者。”
结合你所学过的篇章,找些例子, 结合你所学过的篇章,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 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文犹质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求也退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事君数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 忠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者,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恕者,“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德之贼 【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 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 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乎?”
《论语》选读之14 论语》
中庸之道
程颐: 程颐: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 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不偏不易 中和常行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 至矣乎, 民鲜久矣。” 久矣。
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为中 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 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 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 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为至者, 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为至者,言其至 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 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 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德久矣, 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德久矣,此孔子叹风俗之败 ——钱穆《论语新解》 钱穆《 坏。 钱穆 论语新解》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中 庸中庸是儒家著名的伦理思想之一。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不变。
中庸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没有过头或不及的态度。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不中就是“过”或者“不及”。
《论语·先进》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
做事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把事做绝,不把话说绝;注意分寸,掌握深浅,适可而止。
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就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有关。
1.字音字形(1)狂狷.(juàn) (2)讪.(shàn) (3)徼.(jiāo ) (4)乡原.(yuàn) (5)攻讦.(jié) (6)椟.(dú)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 (2)民鲜.久矣:少 (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亲近 (4)义之与比.:接近,靠近 (5)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 (6)必也狂.狷乎: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7)小大由.之:遵循,遵从 (8)君子和.而不同.:和,和谐。
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
同,等同。
指无差别的同一(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喜欢;恶,厌恶 (10)乡原,德之贼.也:仇敌,敌人 (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毁谤 (12)恶徼.以为知者:强取,掠夺 (13)恶讦.以为直者: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2)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聪明 (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第一个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第三个为句末语气词,表肯定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句末语气词,表否定乡原,德之贼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2)与⎩⎨⎧师与.商也孰贤:和,连词义之与.比:和……在一起,介词然则师愈与.: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不得中行而与.之:结交,动词5.特殊句式(1)然则..师愈与:这样,那么……(2)乡原,德之贼也:判断句(3)恶徼以为..知者:把……当做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折中的处世态度。
《论语》-《中庸之道》课件
二、实践中庸的前提——礼义原则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1乎?”
子曰:“有恶2。恶3称人之恶4者,恶5 居下而讪上者,恶6勇而无礼者,恶7果 敢而窒者。”
恶123567(wù):憎恶 称:宣扬
恶4(è):坏处
下:下位
讪:毁谤
上:上位
窒:阻塞不通,固执
卜商长于文学,做事非常谨慎;颛孙 师深思好学,但思想偏激,爱走极端。这 个评价比较客观,因为孔子认为做人要 “中庸”,人的气质、作风、德行等方面 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
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密 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丞送来一卷地毯, 大小尺寸与密室地面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 可谓马屁拍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狡猾 的秦桧想到,这人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 到自己密室地面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 就不在话下了。没过多久,送他地毯的这个人 就被秦桧除掉了。
曰:“赐也亦有恶乎?”
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 者,恶讦以/为直者。”
徼:强取,掠夺 知:通“智”
孙:通“逊”
讦:揭发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 以为直者(宾前句)
中庸的原则——爱憎分明
(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原:通“愿”,谨慎老实
要点: “乡原”这种人没有原则,只是采取 折中的处世态度。孔子反对“乡原”,就是主张 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 的君子。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孰:用于比较,哪个
过:过头
不及:不够 愈:强
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 都是不合适的。
要义: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 是指在“过”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 求一种平衡,指处事应有度。
《论语选读》之十四《中庸之道》
•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 师也过,商也不及:譬之于射,过与不及, 皆未至于鹄的。子张才高意广,所失常在于 过之。子夏笃信谨守,所失常在于不及。此 皆材质有偏,而学问之功有所未至。
•朱熹《论语集注》
尹氏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 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 及,归于中道而已。”
• 在孔子之后,儒家学人(传统说法认为是子思)作 有《中庸》一文,西汉戴圣把它收入《礼记》中,朱熹 又将它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以及 同出《礼记》的《大学》合称《四书》,对后期中国传 统思想及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①?”子曰: “师也过②,商也不及③”。 曰:“然则师愈与④?”子曰:“过犹不及 ⑤。” • 【注释】 ①师与商:颛孙师(子张)与卜商(子夏)。 ②过:过分,过度,过头。 ③不及:赶不上,达不到。 ④愈:好。 ⑤犹:如同。
• 【读解】
•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
有什么是非 不这样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原则就
行。
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子罕》),通权 达变的思想。正 如孟子对他的赞美:“可以仕则仕,
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 以速则速。”(《孟
子·公孙丑上》)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说得通俗 一点,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种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 是
所不为也。”(《子路篇》)有人把折中调和称为中
庸,这是误解。四方讨好,八面玲珑,不讲原则,这
叫做“乡原”,恰恰是孔子所最痛恨的,称为“德之
贼”。
查正贤《论语讲读》: 问:何为中庸?被称为“四书” 之一的《中庸》与之有何关系?
• 答: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又一核心观念。孔子在这里提出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中”,指无过与不及, “庸”的意思是“用”,是“常”。中庸并不是平庸无 是非之意,而是指中和的、可在日常所行用之德。陈淳 认为:“凡日用间人所常行而不可废者,便是正常道理。 惟平常,故万古常行而不可废。如五谷之食、布帛之衣, 万古常不可改易。”
《中庸之道》
小结
何谓中庸 ?-释义
↓
中庸如何?-原则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何中庸 ?-内涵
万人丛中一握手, 使我衣袖三年香。
——龚自珍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 佛大学商学院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介 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 “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 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 不同以相辅相成。
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 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 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 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原则:爱憎分明!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
第3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 之与比。”(4•10)
“义”
第5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1•12)
《论语》选读之14
中庸之道
浙江省温州二中 程永超
(原创)
第1章: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
中庸-释义
中庸至德
程子曰: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何谓中庸?
第2章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 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11•16)
过犹不及
=折中之道
第8章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
论语中庸之道 ppt课件
【问题】我们如今有着比父辈、祖辈丰富得多的 物质享受和利益,但我们的生活变得紧张了,机 械了,枯燥了,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环境越 来越恶化,我们该怎么办?
【明确】礼乐化的生活方式,用快乐哲学,调 节自然、社会、身心之和,把生命、生活艺术 化,这就是人的真生活,这就是人生艺术、艺 术人生。
1988年1月,一批诺贝尔得奖者,在法国巴黎 召开的“人类如何面向21世纪”讨论会上,发 出了共同的声音。“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与人交往要有度,究竟以何为依据?它的 标准是什么?
【明确】“义之与比”的义是与人交往的依据,以道义 为标准去比较选择,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 就不做。只要努力求得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
(6)依据义的标准,从原文找出可交往和不可 交往的人,并加以比较。
【明确】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君子、狂狷 不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小人,乡原
2.“中”行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师愈与[“欤”,语气词]? 不得中行而与[交往]之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亲近)也,无莫(淡 漠)也,义之与[和]比
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
【明确】交往中过分的热情与冷漠的对待一样 会使心灵窒息。管理中过分的民主与一人专制 一样会没有进步…… 凡事有度,与人交往“亲密有度”,让对方拥 有独立的空间。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 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 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 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 中庸的思想。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的学生 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过”,而 “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 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创设情境 深度对话——以《中庸之道》(《论语》选读)教学为例
044I!"实践I创设情境深度对话—以《中庸之道》(《论语》选读)教学为例◎谢昌霖现实中的“对话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实施与应用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一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假对话”;二是以少数学生为中心,多数学生当听众的“伪对话”;三是以活动为中心,课堂热闹脱离文本的"空对话”。
对话教学固然可以丰富课堂中学生的言语活动,但是对话教学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设置合理的情境。
其次,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仍需要教师的宏观调控做指导,否则课堂将流表的热闹,实的收。
针对些问题,者以《中庸之道》(《论语》选教学实:一些°一、生生对话,创设立足生活的情境语文教学,文本情境是者的。
对于学生言,调动生与文本的情,效°但师对文本学生对文本的,需要教师做“情境”的导,设置情境是学文本的,在文本中学生与“生活”的°《语》,《中庸之道》一课,相对抽语言学,学生课文的文,理时是一,。
其丨,主要还是一的情境。
在《中庸之道》课中,次情境,次课,现学生的生活,与<在一课的时F现学对的理难,所偏差。
举例“在AB点中取个中间值”来导学区别“折中”和“中庸”的概念,但是的举例是基的生活体验,学生产生刻的<在二次课时涉及,无莫也”,笔者注意导学生用的切身经历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对话。
生1:我觉得“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就是适当适中,不偏向哪一方。
就是取折中的办法……师:还是拿同学刚才提到的举例来说,我们要举行班会课,活动方案有两种,一种是你的好朋友提出来的,一种是和你关系一般的同学提出的,按照中庸之道的精神,该怎么办?生1:为了公平,也不能选我好朋友的,那就班内投票,少师:那你认为中庸之道就是民意,就是听从多?生2:那不一定,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生3:对,也不能给同情票,还是客观一点。
(其他同学笑3)师:嗯,可见中庸也不是一种少数服从多数的民意,那我们到底改怎么做呢?生1:那还是要我们去选择一个好的方案。
分析《论语》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将进一 步影响企业管理 和领导力发展, 成为企业核心价 值观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中庸之道将继 续在教育领域 发挥重要作用, 培养具有和谐 人格和全面素
质的人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报 人 :
XX
促进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谐,有助于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 培养品德:中庸之道提倡正直、宽容、自律等品质,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 提升智慧:中庸之道教人审时度势、明辨是非,有助于做出明智的决策 稳定社会:中庸之道强调稳定和秩序,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培养自我节制能力,避免过度追求极端 促进个人内在平衡,化解内心矛盾和冲突 提升个人道德水平,塑造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 增强自我修养意识,自觉追求更高境界
久矣。”
子贡问:“师与 商也孰贤?”子 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
及。”
子曰:“君子 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无莫
也,义之与 比。”
子曰:“不得 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
者有所不为 也。”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培养道德品质:中庸之道强调适度与平衡,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建立人际关系:中庸之道提倡和谐、宽容和谅解,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提升个人修养:中庸之道强调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和人生境界。
实现个人价值:中庸之道提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和社 会价值。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他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和谐的思想,能够帮助人们正 确处理人际关系和道德问题。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智慧,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人生,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 挑战和问题。
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导语】:[六二十九]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选读》14:中庸之道
万章说:“全乡的人都叫他老好人,他也无处不表现出是个老 好人,孔子却认为他是破坏中庸之道的人,为什么呢?”(孟 子)回答说:“批评他却举不出什么错误;责骂他却没什么可 责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相合于污世,居家好像忠厚诚实, 行事好像方正纯洁,众人都喜欢他,自己也认为做得正确,但 不能进入尧舜之道,所以是‘道德的破坏者’。
“狂”是积极进取,“狷”是消极抵抗。不合流俗,不守 常规。“进取”或“有所为”很难,但“有所不为”即不同流 合污,不随波逐流,还是可以做到的,如陈寅恪。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 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 迫,乃为可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 行也。”(程子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乐胜则流, 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范氏曰: “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 和者,乐之所由生也。”愚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 礼之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 行均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个“中”是在内的意思, 没有表现出来。“发而皆中节”,即符合节度,就是恰如其分 的意思,这就是“和”,其达到的结果就是平衡、和谐。“庸 者,用也”,“中庸”反过来讲,也就是“用中”,这是一个 实践的原则,通过“中”这个原则,达到“和”的状态。如孔 子讲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中庸之道资料讲解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课文解读]一、“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
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二、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秩序的以强凌弱的“攻打”,主张以“德”、“礼”来达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稳定。
•又如“阳货见孔子章”,孔子与阳货主张不同,讨厌其为人,就采取回避、应付,而不与之矛盾激化。
•又如“侍坐章”对待不同主张的学生,他也能以恰当评价,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唯仁人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23.孔子主张以中道行事,依据上文,中道的标准是什么?(2分)24.文中的“乡原”指什么?中庸之道与其有何区别?(3分)•23.仁义之道(仁义或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的原则)(2分)•24.“乡原”是指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的折衷主义者。
(1分)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反对偏激行为,主张中立而不倚,但其中道是以儒家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的。
(1分)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中庸之道都要依据道德原则,与“乡原”的无原则折中有本质的区别,孔子对其深恶痛绝,称之为道德的破坏者。
(1分)•(二十一)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中庸之道如何造句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中庸之道如何造句成语“中庸之道”怎么读zhōng yōng zhī dào“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
成语“中庸之道”历史典故《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成语“中庸之道”造句•执两用中是衡量善恶的方法,中和至善是检验中庸之道的标准。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触及的问题过于透彻就没有品尝的口感与深远的意味,表面上虽然不痛不痒,不动声色,却能直指心灵深处。
•凡事应该讲求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于事无益。
•新闻记者要坚持不偏不倚、公正客观的“中庸之道”。
•他的做事原则是不离中庸之道,所以无大成就。
推荐阅读成语乃是中国文化精粹,很多成语故事来自真实事件,不能断章取义,给出如下巨作以作扩展阅读:•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
中庸之道成语逐字释义“中”字的释义中的声母和韵母zhong中的五笔khk中偏旁部首丨中有几画4中的拼音zhòng,zhōng中是什么意思中zhōng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心。
当中。
中原。
中华。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中。
房中。
中饱。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辍(中途停止 >>点击查看详情“庸”字的释义庸的声母和韵母yong庸的五笔yveh庸的部首广庸的笔画11庸怎么拼yōng庸的含义庸yōng平常,不高明的:平庸。
庸医。
庸言。
庸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本章指出行“中庸”的前提是什么?
要点:合乎礼。 探究:“礼”的运用是要达到“和为贵”,你怎样来 理解“和为贵”? 要点: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 “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 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不可为和 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 节制。
5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也。”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孔门 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为和谐而和 谐,不受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 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中庸之道
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 一条。 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 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 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 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要点】 过犹不及的含义: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 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强调处事有“度” 。
3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 之与比。”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 与比。” 要点:符合道义,这是与人交往的依据。
中庸 = 折中
中庸非折中
中庸有原则
中庸以义、礼为原则
13· 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评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 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 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 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 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 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 “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 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中庸之道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 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 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 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 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中庸的前提是义、礼, 要达到“和”。“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 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 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6问:“乡人皆好之” 和“乡人皆恶之”的人是怎样 的人?
要点:这种人缺乏识别好坏的能力,以他人的标准来 评判一个人,容易走极端。 问:“乡人之善者好之”和 “不善者恶之”的人是 怎样的人? 要点:这种人能不以他人的好坏为依据,而以善恶作 为标准评价一个人,符合中庸的法则,不偏不倚。
说明了中庸有原则(标准)
• 相关练习
6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 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 之善者好之,其不善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 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 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 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 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
4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
【评析】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 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 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 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 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 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 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 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 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 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 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 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 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 的。
7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评析】 孔子所说的“乡愿”,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 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 耀。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 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问:孔子对乡原(好好先生)持何态度 ? 要点:批评。
问:孔子为什么说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 要点:这种人不分立场、原则、观点等是否对立,只 是采取折中的处世原则。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也不倚,人 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面的双方应互相 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 探究:君子和乡原的区别体现在何处? 要点:君子注意人情与道理的协调,但讲原则,为好 人所喜欢,为坏人所憎恨。乡原一团和气,不讲原则,四 面讨好,表面上忠厚老实,实际上同流合污,不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