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阴阳五行 --中医学基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阴阳五行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各种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进行概括发展而成的、关于物质世界最一般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中国古代哲学,是古人对宇宙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本源和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古人用以解释物质世界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哲学思想。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科学体系。医学要探索生命的奥秘,寻求保健和治病的方法,就必须借助哲学,借助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方法来建构自己的理论。诞生于中国古代的中医学,充分地借助了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归纳出关于健康与疾病的某些规律,并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在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些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医学的每一层面,只有深刻地领会这些哲学的内容,才能有效地学习并掌握中医学的理论。其中精气学说(又称为“元气论”、“气一元论”)是

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自然观,有丰富的内涵,因其融入于中医学的理论之中,渗透到医学领域的各个层面,并由此产生了中医学的气论内容,故为避免内容重复,此处不再独立为节,于后章相关内容中简要述之。

第一节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哲学理论。阴阳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后,成为中医学重要而独特的思维方法,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成书于秦汉的《黄帝内经》,就是凭借着包括阴阳学说在内的古代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建构了中医学的理论。因此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地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中医学在运用阴阳学说的时候,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充实,借用大量的医学实例详细地阐发阴阳的相互交感,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关系,使抽象的哲学阴阳概念得到了深化和细化。医学中的阴阳虽然源于哲学,但已不完全等同于哲学的阴阳,而是具有丰富的医学内涵。

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学说源于古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宇宙万物的长期观察。阴阳的最初涵义是非常朴素的,在万事万物中太阳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最大。人类与太阳的关系最为密切,人们将日出后的白昼称为阳,将日入后的黑夜称为阴。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阳日”、“晦月”等具有阴阳涵义的表述。西周时期《诗经》所用的“阳”、“阴”二字,就具有温热与寒凉、向光面与背光面的意义。西周末期已经将阴和阳抽象为两种对立的物质或势力,并用以解释地震的形成。哲学意义上的阴阳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此时的哲学家,不但认识到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也认识到这两个方面是不断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还认识到阴阳的相互作用是推动宇宙万物产生和变化的根本动力。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已经把阴阳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视为字宙的一种基本规律,并广泛地运用阴阳双方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解释宇宙万物的形成,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可见阴阳学说是古人以观察太阳活动为背景形成的。从对日光向背之原始涵义,经过广泛的联系,逐渐抽象出阴阳的概念及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用于认识宇宙万物。这一学说的完整、系统地表述,应归功于成书于这一时期的《黄帝内经》。

中医学中的阴阳概念,既有生活常识的阴阳内涵,也有哲学层面和自然科学中医学层面的内涵,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后两者。所谓哲学层面的阴阳又称为属性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仅用于对事物的属性予以标识,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法则。阴和阳,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

也可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即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

所渭自然科学中医学层面的阴阳,特指人体内密切相关的相互对应的两类(种)物质

及其机能的属性。其中阳(又称为阳气),是对具有温煦、兴奋、推动、气化等作用的物质

及其机能属性的概括;阴(又称为阴气),是对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聚等作用的物质

及其机能属性的概括。

二、阴阳的特性

中医学理论中的阴阳具有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以及属性的规定性。

所谓阴阳的相关性,也称为关联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不同层面、不同范畴的事物,如果在阴阳属性上没有相关性,就不能进行相互对立的阴阳属性的划分,否则是没有意义的。

所谓阴阳的普遍性,也就是广泛性。虽说事物的阴阳属性划分方法有其局限性的一面,但从其形成之时,人们就试图用它揭示宇宙万物形成之奥秘,广泛地用以认识宇宙万物的发展与联系,大到天和地,小到人体性别男女及体内的气血;从抽象的方位之上下、左右、内外,到具体事物的水火、药物的四性五味等,无一不是阴阳的体现。

所谓阴阳的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阴阳的相对性又表现在阴阳的可分性、阴阳的相互转化,以及划分事物阴阳属性前提或条件改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也会随之改变等方面。

所谓阴阳的规定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事物阴阳属性的不可反称性。例如就温度而言,温暖的、炎热的为阳,寒冷的、凉爽的属阴;就气象变化而言,晴朗的天气为阳,淫雨的天气为阴;就不同的时间段而言,白昼、春夏为阳,黑夜、秋冬为阴;就方位空间而言,东、南、上、外、表、左为阳,西、北、下、内、里、右为阴;就物体存在的性状而言,气态的、无形的为阳,液态、固态、有形的为阴;就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趋向而言,凡运动着的、兴奋的、上升的、外出的、前进的为阳,静止着的、抑制的、下降的、内人的、后退的为阴等等。阴阳学说对事物属性的这种规定,在前提不变的情况下,已确定的属性是不变的,如寒与热的属性,寒被规定为阴,就不能反称为阳;反之,热被规定为阳,同样也不能反称为阴(见表1—1)。

表1一1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二是中医学根据自身的需要,将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阳,而将人体内具有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阴。阴阳学说的这一规定性相对于哲学中的对立统一法则而言,具有其局限性,但在医学领域却是其优势所在。例如将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的不足称之为“阳虚”,其临床必然有畏寒怕冷、肌肤不温、精神萎靡的症状,治疗时运用附子、鹿茸等补阳的药物才能获得良效。如果没有阴阳学说的这一规定,就可能把畏寒怕冷、肌肤不温、精神萎靡的病变称为“阴虚”,那么就会无章可循,无标准可言。可见,阴阳学说这一古代哲学思想被应用到医学领域以后,不但成为解释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诊断、防治的思维方法,而且与医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医学中的阴阳,既有哲学的一般属性,又有医学的特定内容,例如阴虚、阳虚,补阴、补阳中的阴和阳,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