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中的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思

想研究报告

安仁镇学校

李 义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概述

在教育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让人无所

适从,有的批判、有的崇拜,使得教育备受争议,有人心浮气躁,有人

忧心忡忡,有人得过且过,有人激情澎湃。而今再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

思想,溯本追源,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我们教育究竟怎么了?为什么一轮

又一轮的教改依然花开的多果结的少,依然受到人们的质疑?作为教育

者,如果我们仅停留在教育技术层面,是很难领略到陶先生作为社会改

革者所怀有的雄才大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最大特点是跳出了教育

本身的圈子来审视教育的功用与特性。

在陶先生看来,教育是实现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工具,教育本身并不

是目的。今天,我们是否站在了陶先生的高度来看问题?陶行知先生从

事教育,一辈子重视“人”的真实与“人”的价值。现在的教育常常忽

略人,重“物”不重“人”,缺乏对“人”的敬畏,缺乏对“人”一生

发展的关注。在陶行知先生看来,儿童成长过程是经验积累过程;经验

不能凭空而生,而是由环境不断刺激而成;由此,大自然、大社会是怎

样伟大的课堂呢?我们对于这个课堂的认识与利用做得如何呢?我们细

细思考过吗?尤其对于物质条件不可能富足、教学设备不可能充分、学

生构成不可能像城里孩子那样“聪明伶俐”,教师技艺也不可能像城里

学校那样优异的农村学校,我们只有像陶先生创办晓庄学校那样,凭着

改造环境的勇气来改变教育滞后现状——这也是我们农村教师可以用武

的广阔天地。认识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优势,建立起我们自己的优势和理

念,这是陶先生对于我们长期辛勤耕耘农村教育所怀有的敬意和寄予的

期望。

二、陶行知生平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安徽歙县人。幼年读私塾,信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改名为陶知行。后来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又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陶行知,并且提出了“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创造教育理论。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赴美留学,从师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说。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并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开展平民教育,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1926年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希望以教育为手段来改善人民生活。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进行教育改革。他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感到杜威的学说不正确,就把它颠倒过来,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提出了“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一系列新的教育思想,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1930年,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陶行知受到通辑,被迫临时避难日本。1931年春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重庆育才学校,重庆社会大学等各有特色的新型学校,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普及教育运动。他不仅是教育思想家,还是实践家、改革家。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1945年,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被列为黑名单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牺牲的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终因“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

于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陶行知的一生,是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事业鞠躬尽瘁,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赞誉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三、陶行知教育故事

宽容的力量

-----读“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启示在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要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说过:“象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前石。点滴的创造故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差之分。有些后进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老师一次又一次严厉的批评教育让他们产生了强大的“免疫力”,你反复地强调,他不断地犯错,你的话他们“波澜不惊”,一点效果也没有。面对这些孩子,我们必须先尊重他们的人格,才能真正改变他们,让他们不断地向“好孩子”转变。

我们要改变自己的眼光,换双眼睛来看他们,把你的信任和殷切希望传递给他们,“多一把尺子去衡量他们”。不要让他们身上的缺点遮蔽了自己的眼睛,不要让“差生”成为烙在他们身上永久的印记,不要让他们的心灵永远贴上消极的标签。俗话说: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后进生都有他的闪光点,闪光点就是我们施教的支点。因此,我们要善于用我们充满爱的眼睛去发现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弱的一点,也要千方百计发扬光大,以此作为转化的“起步点”。一旦发现他们有了点滴的进步,我们就可以“借题发挥”,抓住时机进行公开表扬,以此作为他们转化的“立足点”。

当我们教师换双眼睛看孩子的时候,他们会感受到老师爱的眼神,感受到集体对他的接纳,感受到被人肯定的幸福,他们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乐于接受教育。当我们的教育触动了他们的心灵,唤起了他们的共鸣,激发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他们会由“我是差生”的心理转变到“我并不差,我也有好多被老师、同学肯定的优点”,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用及时的甘露在他们的心底滋养一份自信,播下一份希望!

阳光属于每一个孩子。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像春不吝啬风、夏不吝啬雨那样润泽生命,抓住教育时机不时地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把每一个孩子都吸引到我们身边,用有情有理有力有度的爱心温暖,让稚嫩的心灵健康成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感悟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岁月悠悠,时过境迁,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掩卷沉思,觉得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