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34实验名称:矿物的软硬比较 实验目的:比较矿物的软硬
实验器材:各种矿石标本.钥匙.小刀 实验步骤:1.用一些简单的工具识别矿物的硬度.
2.用指甲划.用矿石和指甲相比。 3.用铜钥匙划.用矿石和铜钥匙相比。 4.用小刀划.用矿石 和小刀相比
实验结论:每一种矿物都有自己的硬度
35实验名称 观察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 实验目的 不同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形状是不同的。 实验器材 几种矿物.手电筒.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 实验步骤 1.观察几种矿物的透明度.并记录。 2.观察金属.蜡烛玻璃泥土.丝绸的反光情况.按反光强弱进行排列。 3.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 不同矿物透明度不同.有金属光泽的大部分是金属矿
1.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用电池.小电珠.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先预测再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 3.说出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
9检测导体和绝缘体P11 实验目的:检测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实验原理 :能使电路检测器中灯泡亮起来的物体是导体.亮不起来的则是 绝缘体 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回形针.钥匙.纸板.橡皮.布.丝绸.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陶瓷…….1 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 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 2.检查电路检测器。 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 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 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组。 5.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5.整理器材。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光的传播
实验目的: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和速度
实验材料:
1. 一根直线透明玻璃杆
2. 一束手电筒
实验步骤:
1. 将直线透明玻璃杆放在桌上。
2. 打开手电筒,将光线对准玻璃杆的一端。
3. 观察光线经过玻璃杆的传播路径和速度。
实验结果: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光线在直线透明玻璃杆内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即光线改变传播的方向。
光在玻璃杆内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要慢。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光线在直线透明玻璃杆内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即光线改变传播的方向。
2. 光在玻璃杆内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要慢。
实验小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光的传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光线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这是因为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密度的不同而导致光的速度发生变化。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在看到物体时会觉得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偏移。
参考资料:暂无。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表格版本)

4.用镊子轻轻剥掉浸泡过的和没浸泡过的蚕豆的种皮,从有缝隙的一侧分别将“豆瓣”分开,用放大镜观察“豆瓣”相连的部分有怎样的结构,浸泡过和没浸泡过的种子内部结构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及结论(分析)
教师评语
实验员签字
时间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
一株植物、两个透明塑料袋、细线
实验步骤
1.选择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如天竺葵、月季等,在其中两片叶子上各套上一个干燥的透明塑料袋,并用细线缠住。
2.过一段时间,观察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分析)
教师评语
实验员签字
学生实验报告单
实验小组成员
指导
老师
实验名称
观察凤仙花的结构
4.往花盆中浇一些水,直到土壤湿润,然后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注意:
1.可以将种子放入水中,观察种子在水中的沉浮。不够饱满的种子会浮在水面上,这样的种子挑出去,可以保证种子的发芽率。
2.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3.光照不是种子的萌发的必要的环境条件,多数种子在黑暗中也可以萌发。
4.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及结论(分析)
教师评语
实验员签字
学生实验报告单
实验小组成员
指导
老师
实验名称
简易电路
时间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
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导线
实验步骤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一根导线, 把 电池安装在电池盒里。
2.将小灯泡安入灯座。
3.用连接电池盒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灯座, 确定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一、实验名称:让小灯泡发光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1二、实验名称:简单电路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实验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
2三、尝试名称:电路检测器尝试目的: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并且排除电路中的故障尝试器材:一个由2个灯泡、灯座、1节电池、电池盒连接组成的出故障的电路,一个“电路检测器”。
操作步骤:1、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
用电池、小电珠、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2、先预测再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3、说出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
实验结论:电路检测器能检测出电路故障。
3四、实验名称: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实验目的:检测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尝试材料:木片、塑料片、回形针、钥匙、纸板、橡皮、布、丝绸、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陶瓷 (1)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
2、检查电路检测器。
3、检测每种物品,窥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
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组。
四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认识灯泡的构造与如何使灯泡发亮实验目的了解小灯泡的构造是怎样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实验器材小灯泡、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
实验步骤 :首先展示小灯泡,让学生看清灯泡的构成.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 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构成的,通电后小灯泡亮了。
实验名称:制作电路检测器,查找电路中的故障实验目的: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实验器材:一个由2个灯泡、灯座、1节电池、电池盒连接组成的出故障的电路,一个“电路检测器”。
操作步骤:1、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
用电池、小电珠、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2、先预测再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3、说出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
实验结论:用电路检测器可以检测电路故障实验名称:检测材料的导电性实验目的:检测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回形针、钥匙、纸板、橡皮、布、丝绸、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陶瓷……,1个电路检测器.实验步骤: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
2、检查电路检测器。
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
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组.实验结论:在我们选取的材料中,铜片、钥匙…是导体;纸条、塑料片、木片、橡皮……是绝缘体.实验名称:做一个简单的红绿灯实验目的:学会制作红绿灯实验材料:手电筒、干电池、回形针、小灯泡等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红绿灯亮起来了实验名称: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实验目的:让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推测盒子里面的电线是怎样连接的。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水的状态变化。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的状态变化,了解水的凝固和蒸发过程。
实验材料,水、冰块、热水壶、玻璃杯、温度计、铝箔纸。
实验步骤:1. 将一些冰块放入玻璃杯中,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 将热水倒入另一个玻璃杯中,同样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 用铝箔纸将一个玻璃杯完全包裹起来,观察一段时间后,记录玻璃杯外的变化。
4. 观察冰块逐渐融化的过程,记录融化所需的时间。
5. 观察热水中水蒸发的情况,记录水蒸发所需的时间。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水的状态变化。
当冰块放入玻璃杯中时,温度计显示水温开始下降,冰块逐渐融化成水。
我们记录下了融化所需的时间,并发现在铝箔纸包裹的玻璃杯外并没有水珠出现,说明水没有蒸发出来。
而另一个玻璃杯中的热水在一段时间后,我们观察到了水蒸发的现象,记录下了水蒸发所需的时间。
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了水的凝固和蒸发过程。
在冰块融化的过程中,水从固态变为液态;而在热水蒸发的过程中,水从液态变为气态。
我们也明白了在不同温度下,水的状态会发生变化,冷水会融化成水,热水会蒸发成水蒸气。
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水的状态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会了如何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更加认真地对待科学实验,积极参与实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小结:本次实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水的状态变化是如此神奇和有趣。
在实验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能继续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水的状态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会了如何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更加认真地对待科学实验,积极参与实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能继续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一、实验名称观察土壤二、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2、比较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和差异。
三、实验材料1、土壤样本(黏土、壤土、砂土)2、放大镜3、玻璃杯4、搅拌棒5、水6、纸巾四、实验步骤(一)观察土壤的外观1、用肉眼观察三种土壤样本,记录它们的颜色、颗粒大小和质地。
黏土:颜色较深,颗粒细小,质地细腻。
壤土:颜色适中,颗粒大小适中,质地较为均匀。
砂土:颜色较浅,颗粒较大,质地粗糙。
(二)探究土壤的成分1、取少量土壤样本放在纸巾上,用手指按压,观察纸巾上的痕迹,判断土壤的湿度。
2、把土壤样本放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搅拌棒搅拌,使土壤充分溶解在水中。
3、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土壤在水中的分层情况。
最上面一层是漂浮的杂质和植物残体。
中间一层是较细的黏土颗粒。
最下面一层是较粗的砂粒。
(三)比较不同类型土壤的渗水性1、准备三个相同的漏斗,分别在漏斗口铺上相同大小的滤网。
2、将三种土壤样本分别装入漏斗中,使其高度相同。
3、同时向三个漏斗中缓慢倒入等量的水,观察水渗出的速度和量。
砂土的渗水性最好,水渗出的速度最快,量最多。
壤土的渗水性适中。
黏土的渗水性最差,水渗出的速度最慢,量最少。
五、实验结果1、土壤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
2、不同类型的土壤在颜色、颗粒大小、质地、湿度和渗水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六、实验结论1、黏土的保水性好,但透气性差;砂土的透气性好,但保水性差;壤土的保水性和透气性都比较适中,是比较理想的土壤类型。
2、了解土壤的类型和特点对于农业生产和植物种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实验反思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比如倒入的水的量要相同,土壤样本的高度要相同,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在观察土壤分层时,要耐心等待,让土壤充分沉淀。
八、实验拓展1、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比如种植相同的植物种子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水的循环。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实验材料,玻璃杯、水、保鲜膜、橡皮筋、小太阳灯。
实验步骤:
1. 将玻璃杯中注入适量的水,然后用保鲜膜盖住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2. 将小太阳灯放在玻璃杯上方,让它照射一段时间。
3. 观察玻璃杯内部和保鲜膜上的变化。
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保鲜膜上出现了水滴,而玻璃杯内部也有水汽凝结在杯壁上。
这说明水在受热后变成了水蒸气,然后在遇冷处凝结成水滴,这就是水的循环过程。
实验分析: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水的循环过程。
当水受热后,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气中,遇冷后凝结成水滴,最终形成云层。
当云层中的水滴足够大时,就会下雨,水回到地面,再次进入水循环过程。
实验心得: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水的循环过程,也明白了水对于我们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希望我们能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让水的循环过程永远持续下去。
结语:
水的循环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过程,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实验报告单
以下是四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实验报告单的参考样本:
实验报告单
1. 实验名称:观察蚂蚁
实验材料:放大镜、蚂蚁、玻璃瓶、纸巾、笔
实验步骤:
1. 找一只蚂蚁,放在玻璃瓶里,观察它的身体结构。
2. 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细节,如触角、脚、口等。
3. 用纸巾记录下观察到的蚂蚁的特征。
4. 用笔记录下观察到的蚂蚁的行为,如走路姿态、觅食方式等。
实验结论:
蚂蚁是一种社会性昆虫,它们的身体结构适应了觅食和生存需要,具有独特的特征和行为。
通过观察蚂蚁,可以了解到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命现象。
2. 实验名称:测量温度
实验材料:温度计、笔、纸巾
实验步骤:
1. 找一只温度计,将其放入冰箱冷冻室中。
2. 等待一定时间后,将温度计取出,记录下显示的温度。
3. 用纸巾擦拭温度计表面,观察温度变化。
4. 将温度计放入沸水中,重复以上步骤。
实验结论: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通过测量温度可以了解到物体的热力学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可以学习到温度的测量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
四年级下册科学3、6观察土壤-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厚川班级四年级姓名时间
实验名称3、6观察土壤指导老师
实验目的明确土壤里有其它杂物。
实验器材土壤样本、白纸、放大镜、、烧杯、水、记录表。
实验过程1、将采集到的壤放在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
2、用鼻子闻一闻土壤的气味。
3、用手摸一摸土壤,然后将手洗净。
4、观察晾干、碾碎的十壤。
5、将十壤导入烧杯中(三分之一),导入清水,搅拌、静置。
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观察到的现象:
1、土壤中有小草、蜗牛、小石子、沙子。
2、土壤有一股泥土味道。
3、土壤中是有水分的。
4、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颗粒。
5、土壤中有空气,有其它杂物。
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厚川班级四年级姓名时间
实验名称3、1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指导老师
实验目的明确不同的岩石有不同的特征。
实验器材花岗岩、砂岩、大理岩标本,手电筒、放大镜、钥匙。
实验过程1、用放大镜分别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标本,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试验记录表上。
2、用手摸一摸三种岩石的表面,感受岩石的颗粒大小及粗糙
程度。
3、用手电筒分别照射三种岩石标本,观察每种岩石的光泽度。
4、用钥匙分别在岩石的表面刻画,感受种岩石标本的软硬度。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现象
或实验结
果
结论:不同的岩石在颜色、软硬度、光滑程度、光泽度以及颗粒大小上有着不同的特征。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小车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拉力)(四年级下册第 3单元)
课题:《小车的运动》
实验器材:秒表、小车、尺子、垫圈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1、在桌面上定好距离,即起点、终点1、小组成员合作好
2、保持小车重量、路面等其他因素都不变
2、挂2个垫圈,测量小
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反复几次。
1、计时要准确,反应要快
2、实验至少3次以上
3、挂5个垫圈,测量小
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反复几次。
1、计时要准确,反应要快
2、实验至少3次以上
4、计算并比较。
1、通常取平均数。
2、比较拉力不同时,小车运动的速度。
5、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其它因素都不变)。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一)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春雨的色彩》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分析: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
《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
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
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全部)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全部)](https://img.taocdn.com/s3/m/c2217b28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75.png)
四年级下册
班次
实验组别
时间
年月日
实验者
实验名称: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目的: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
实验步骤:
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科学实验报告单〔9
四年级下册
班次
实验组别
时间
年月日
实验者
实验名称: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实验目的: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根据检测记录推测盒子里面的电线是怎样连接的。
实验器材:接线盒、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
1,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那几个接线柱是通路,那几个是断路。
2、将接线柱之间的通断情况记录下来。
3、整理好器材,交流判断。
实验器材:木片、塑料片、回形针、钥匙、纸板、橡皮、布、丝绸、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陶瓷……,1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
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
2、检查电路检测器。
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
四年级下册
班次
实验组别
时间
年月日
实验者
实验名称:解剖一朵油菜花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到解剖是人们解决观察中遇到问题的一种方法。
实验器材:油菜花1朵、镊子1、放大镜1、白纸1小张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1朵油菜花,
2、把油菜花放在白纸上,用镊子解剖观察,解剖顺序是由外及内,要夹住各部分的基部。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及其重要性。
实验材料:若干绿色植物(如小草、绿叶等)、水、太阳光、放大镜、透明塑料袋。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绿色植物放在室内光线充足的地方,让它们适应环境。
2. 实验一:观察植物对光的反应a. 将一盆绿色植物放在阳光下,观察它们的变化。
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b. 将另一盆绿色植物放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观察它们的变化。
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c. 思考:为什么植物对光线有反应?它们需要光线做什么?3. 实验二: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a. 将一片绿叶放在放大镜下,观察叶子的细胞结构。
用铅笔轻轻压碎叶子,将碎叶片放在透明塑料袋内。
b. 将透明塑料袋密封好,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观察塑料袋内的变化。
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c. 思考:为什么放在阳光下的叶子会产生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物质?4. 实验三: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环境的影响a. 将一盆绿色植物放在密闭的容器中,观察一段时间后,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b. 将另一盆绿色植物放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观察一段时间后,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c. 思考:为什么植物在密闭环境中会出现不健康的状况?它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植物对光线有反应。
在阳光下,植物会向光源方向弯曲;在光线较暗的地方,植物的生长会受到限制。
这是因为植物需要光线进行光合作用。
2. 实验二的结果表明,放在阳光下的叶子会产生气泡。
这些气泡是氧气,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副产物。
这证明了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来进行能量转化。
3. 实验三的结果表明,在密闭环境中,植物会出现不健康的状况,因为它们无法获得足够的二氧化碳供光合作用使用。
而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植物可以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保持健康的生长状态。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植物对光线有反应,需要光线进行光合作用。
(完整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教科版)1.体验静电现象(P2)实验目的: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实验原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操作步骤: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实验名称;不一样的电荷实验目的: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实验器材:气球、羊毛制品、木尺步骤:将两个充气气球挨着悬挂在约1米长的木尺,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实验名称:小灯泡的构造实验目的了解小灯泡的构造是怎样的实验器材小灯泡实验步骤展示小灯泡,让学生看清灯泡的构成实验结论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构成的4让小灯泡发光(P5)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实验原理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5连接带灯座的电路(P7)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实验原理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实验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5、整理器材。
6连接串联电路p8实验目的:会使用串联方法连接电路实验原理;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个、导线4根。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表格版本)

1.把岩石、沙和黏土放在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 再用放大镜观察。
2.分别闻一闻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
3.用手触摸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
4.试着分别把潮湿的沙和黏土团成小球,观察经过多长时间它们能平摊在纸上。
5.用手指分别蘸取少量潮湿沙和黏土,在白纸上涂痕。
实验现象及结论(分析)
2.过一段时间,观察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分析)
教师评语
实验员签字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校:
班级:科目:
实验小组成员
指导
老师
实验名称
观察凤仙花的结构
时间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
镊子、凤仙花的花朵
实验步骤
1.使用镊子,小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各个部分。使用镊子时动作要轻,防止将花的某一部分弄坏。
2.解剖下来的花的各个部分要分类摆放,并标注每
实验员签字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校:
班级:科目:
实验小组成员
指导
老师
实验名称
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时间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
各类岩石、标本盒、标签
实验步骤
1.清理:将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用清水清洗干净,擦干水分,放在阴凉、通风处彻底风干。
2.编号:将岩石和矿物分别编号。
3.识别:观察每一块已编号的岩石和矿物,对照岩石和矿物的标本图鉴,识别采集到的标本。
电池、两个小灯泡和小灯座、两个开关、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
1.画出小组设计的电路图,说出电池(房间电源)、两个小灯泡(两盏电灯)、两个开关各在什么位置?怎样组成一个电路?
2.按照电路图组装电路。
3.检测电路。检查电流能否顺利通过小灯泡,开关能否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是否有使电源短路的错误连接。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名称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发芽的情况,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以及不同种子发芽的特点。
三、实验材料绿豆种子、黄豆种子、玉米种子、培养皿、纸巾、水、遮光布四、实验步骤1、准备三个培养皿,在每个培养皿中铺上湿润的纸巾。
2、在第一个培养皿中放入适量的绿豆种子,第二个培养皿中放入黄豆种子,第三个培养皿中放入玉米种子。
3、给每个培养皿中的种子适量浇水,使纸巾保持湿润。
4、将第一个培养皿放在光照充足的地方,第二个培养皿用遮光布遮住,放在阴暗的环境中,第三个培养皿放在温度适宜的室内。
5、每天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包括种子的膨胀、破皮、长出胚芽和胚根等。
五、实验现象及记录1、第一天绿豆种子:种子开始吸水膨胀,体积变大。
黄豆种子:有轻微的膨胀现象。
玉米种子:种子无明显变化。
2、第二天绿豆种子:部分种子破皮,露出白色的胚根。
黄豆种子:种子继续膨胀,有少数种子破皮。
玉米种子:种子开始吸水膨胀。
3、第三天绿豆种子:大部分种子都已破皮,胚根伸长。
黄豆种子:多数种子破皮,胚根开始生长。
玉米种子:种子膨胀明显,有个别种子露出胚根。
4、第四天绿豆种子:胚芽开始生长,种子长出嫩绿的芽。
黄豆种子:胚芽逐渐生长,芽体变长。
玉米种子:部分种子的胚根和胚芽都有所生长。
5、第五天绿豆种子:芽苗继续生长,叶子开始展开。
黄豆种子:芽苗生长良好,叶子逐渐形成。
玉米种子:多数种子的胚芽和胚根明显伸长。
6、第六天绿豆种子:叶子变得更绿,植株逐渐健壮。
黄豆种子:植株生长旺盛,叶子清晰可见。
玉米种子:部分植株已长出嫩绿的叶子。
7、第七天绿豆种子:植株高度增加,根系发达。
黄豆种子:形成完整的幼苗,具备根、茎、叶。
玉米种子:多数幼苗长出叶子,生长态势良好。
六、实验分析1、种子在吸水后会膨胀,这是因为种子吸收了水分,使种皮变软,为胚根和胚芽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2、不同种子的发芽时间和速度有所不同。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1)
科学实验报告单(2)
科学实验报告单(3)
科学实验报告单(4)
科学实验报告单(6)
科学实验报告单(7)
科学实验报告单(8)
实验四:辨别食物的营养成分(10分)时间;2017年5月16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实验材料:花生米、瓜子、馒头、面包、土豆……白纸、碘酒、滴管。
实验步骤:
1、用烘烤法检测小麦中的水分。
2、用燃烧法检测花生,小麦中的无机盐。
3、在白纸上挤压法检测脂肪。
4、用稀碘液检测淀粉
5、整理实验材料。
(2分)
实验现象;1、试管口部有水珠2、燃烧后剩下白色粉末物质
3、纸上有油迹
4、变蓝
实验分析: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很多,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
实验结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水、无机盐、脂肪、糖类、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科学实验报告单(10)
科学实验报告单(11)。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全部)

科学实验报告单(1)四年级下册班次实验组别时间年月日实验者实验名称:体验静电现象实验目的: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实验步骤: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观察到的现象:摩擦后的塑料梳子吸上了。
实验结论:梳子摩擦后吸上了轻小物体,说明梳子摩擦后产生了。
科学实验报告单(2)四年级下册班次实验组别时间年月日实验者实验名称:让小灯泡发光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到短路的现象及其危害,学会检查电路装置,能区分断路和短路的异同。
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灯泡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观察到的现象:小灯泡亮了。
实验结论:科学实验报告单(3)四年级下册班次实验组别时间年月日实验者实验名称:连接带灯座的电路实验目的:经历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并且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实验器材: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若干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5、整理器材。
观察到的现象:小灯泡亮了实验注意事项1、正确连接电路,认清电池正、负极。
2、放置电路短路或者断路。
科学实验报告单(4)四年级下册班次实验组别时间年月日实验者实验名称:连接串联电路实验目的:会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串联电路;会选择实验器材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个、导线若干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板、橡皮、布、丝绸、玻璃、铅笔、铜丝、 铁钉、铝片、 陶瓷 ,, ,1 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 步骤: 1、 从以上物品中选择 6 种检测。 2 、检查电路 检测器。
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理器材。 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4 、整
5 连接带灯座的电路 (P7) 实验目的: 连接带灯座的电路, 让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原理 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 灯泡 实验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 1 个、导线 2 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 1、 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 把电池
1、使用前检查指针是否在
“0”处。
2、将钩码挂在挂钩上
被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秤标之的最大数值
3、等指针静止时,读数
4、读数时, 视线要与指针
平齐
5、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会使用弹簧秤。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教科版) 1. 体验静电现象( P2) 实验目的: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原理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 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 碎纸屑 操作步骤: 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 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 生。 实验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 实验名称 ;不一样的电荷 实验目的 :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实验器材 : 气球、羊毛制品、木尺 步 骤 : 将两个充气气球挨着悬挂在约 1 米 长的木尺,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 两个气球相互接触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结论: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 引
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 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 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注意要重复检测) 。
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 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组。 5、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
在我们选取的材料中,铜片、钥匙 , 是 导体;纸条、塑料片、木片、橡皮 ,, 是绝缘 体。
3 实验名称:小灯泡的构造 实验目的 了解小灯泡的构造是怎样的 实验器 材 小灯泡 实验步骤 展示小灯泡, 让学生看清灯泡的构成 实验结论 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 连接点构成的 4 让小灯泡发光( P5) 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 实验原理 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实验器材:导线 1 根、电池 1 节、小电珠 1 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 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 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其它因 素都不变)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 测量提起物体所需要的力 (四年级下 册第 4 单元)
课题:《力在哪里》
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器材:弹簧秤、钩码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8 检测故障电路( P9) 实验目的: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并且排 除电路中的故障 实验原理 :用电路检测器检 测电路故障 实验器材:一个由 2 个灯泡、灯座、 1 节 电池、电池盒连接组成的出故障的电路,一个 “电路检测器”。 操作步骤: 1、组装一个 “电路检测器”。用电池、小电珠、 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 、先预测再用电 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 3 、说出 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 报告单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小车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拉力) (四年级下册第 3 单元)
课题:《小车的运动》
实验器材:秒表、小车、尺子、垫圈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在桌面上定好距离, 即 1、小组成员合作好
起点、终点
2、保持小车重量、路面等其他因素都不变
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 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
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 、将小灯泡安装 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 --- 小灯泡亮了。 4 、 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6 连接串联电路 p8 实验目的:会使用串联方法连接电路 实 验原理;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
2 个、导线 4 根。 操作步骤: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
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法 连
起来。使 2 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3 、拆分器 材 4 、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7 连接并联电路 p8 实验目的:会使用并联方式连接电路 实 验原理;并联也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 2 个、导线 4 根。 操作步骤: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 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用并联法连接 起来。使 2 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3 、拆分器 材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并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10 实验名称 做个小开关 实验目的 知道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 开电路
实验器材 小木块、图钉、曲别针、小 灯泡、小灯座、电池盒、电池、导线等 实 验步骤 1 、图钉、小木板、回形针组装好开 关。 2、把开关接到电路中验证。 3、整理器 材。 实验结论 开关通过接通电流可以控制等的 亮灭
2、挂 2 个垫圈,测量小车 1、计时要准确,反应要快 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
间,反复几次。
2、实验至少 3 次以上
3、挂 5 个垫圈,测量小车 1、计时要准确,反应要快
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
间,反复几次。
2、实验至少 3 次以上
4、计算并比较。
1、通常取平均数。 2、比较拉力不同时,小车运动的速度。
5、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