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策略_周效东
对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认识与理解。
对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认识与理解引言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素有“魅力云南”的美誉。
云南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而闻名,吸引着众多游客。
然而,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如何保护和传承云南丰富的民俗风情,成为了云南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展开探讨,以增加人们对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认识与理解。
1.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背景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56个民族。
这使得云南具备了非常丰富的民俗风情。
例如,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三腿独具的乐舞、彝族的火把节等,都是各具特色的云南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形成了云南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游客。
2.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云南作为一个旅游热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推动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云南的民俗文化代表了云南独特的特色,是云南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后,通过开发和传承云南的民俗文化,可以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3.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尽管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云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保护这些资源同样重要且紧迫。
首先,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精神财富,保护它们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维护。
其次,过度开发可能会导致资源遭受破坏,破坏了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
最后,民俗文化的保护有助于延续和传承这些文化,使之能够流传下去,不被遗失。
4.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策略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任务,需要有系统性的策略来进行。
首先,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立法和管理。
其次,需要加强对开发商和旅行社的监管,确保其在开发过程中遵守相关规定,并采取可持续的开发手段。
同时,应加强对民俗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确保其传统技艺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思路和空间布局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思路和空间布局作者:宋雪峰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10期【摘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是新时期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对“十三五”期间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思路进行分析研究,并就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建议,为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思路;空间布局【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是指少数民族相对聚居,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地域特色鲜明,具有保护、传承、开发价值的村寨和集镇。
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资源丰富,“十三五”期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民族地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的战略目标,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以特色民居保护和改造为重点,以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发展民族特色乡村旅游业为龙头,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载体,云南省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努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团结和谐村镇,使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成为新时期云南跨越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思路(一)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应遵循的原则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合力推进的原则。
以规划为引领,科学编制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规划。
规划布局要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要广泛征求群众和社会各界意见,做到先协调、再规划、后建设,做到一次规划、一次建设、一次成功。
做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相结合,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相适应,与有关部门工作实际相衔接,做到统筹协调,多规合一,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二是坚持保护传承、融合发展的原则。
遵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自然环境、建筑风格、民族文化、历史积淀和发展水平,通过挖掘利用民族特色村镇独有的文化生态资源,促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防止返贫策略研究——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防止返贫策略研究陈靓刁国炎王帅兵(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24)[摘要]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我国别具一格的独特风采,同时也是非物质和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其独特的村寨优势吸引了众多游客,村寨旅游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脱贫的重要路径,但目前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返贫风险。
本文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访谈,发现云南省红河州地区特色村寨旅游存在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少数民族文化异化、重点领域人才缺乏、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组织队伍能力不高等返贫风险,并从利益分配、规划开发、人才培养、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乡村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少数民族地区防止返贫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村寨;特色旅游;防止返贫[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27-18-41研究对象概况与研究方法1.1研究区概况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举措赋予我国经济非常大的发展活力,近几十年我国经济取得显著发展。
与此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依据少数民族极具特色的村寨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9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设立了当地首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即红河县甲寅乡他撒村委会作夫村。
发展至今,该地区的特色村寨建设延伸至弥勒、泸西、元阳等县(市),涉及哈尼、彝、傣、瑶、苗5个少数民族。
截至2020年,红河州共有20个特色村寨被收录至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如表1)。
随着红河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不断发展,其已经成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1]。
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
笔者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旅游扶贫”“防止返贫”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对检索结果进行阅读、分类,掌握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路径机制,为文章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探析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探析近年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在中国各地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
这些村寨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代表,也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本文将探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并分析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定义及特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建筑、文化、风俗等方面保留了较高纯度的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村落。
这些村寨通常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自然景观和适应性强的生产生活方式。
其保护和发展是维护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1. 区域性明显。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通常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如西南和西北地区、云南、贵州等地。
2. 建筑风格独特。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但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如藏式村寨的白墙黑瓦、彝族村寨的木质房屋等。
3. 适应性强。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自然环境下生存,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其生产生活方式也有很强的适应性,如藏族村寨的藏式房屋就很好地适应了高原环境。
4. 文化多元化。
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不同的少数民族聚居在一起,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
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推动旅游业发展。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中国独特的人文资源,对于推动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设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可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和体验。
2. 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同时也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通过发展旅游业、乡村旅游等方式,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既面临很多挑战和难点,也面临很多机遇和前景。
主要问题如下:1. 保护与开发平衡。
在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过程中,需要平衡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持原始性和纯度,又要挖掘和利用潜力,让它发挥更大的价值。
2. 青壮年外流。
山地型民族村寨域外旅游开发模式探索——基于视域景观的视角
山地型民族村寨域外旅游开发模式探索——基于视域景观的
视角
孔凯;周效东;覃鹭婷
【期刊名称】《农村经济与科技》
【年(卷),期】2024(35)5
【摘要】为了探索山地型民族村寨保护与旅游发展兼容的路径,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千户苗寨内部各自然村景观质量和旅游收益不对等的现象,提出了山地型民族村寨域外旅游开发模式。
研究认为该模式具有游客的视觉体验更好、开发成本更低且更好地契合保护要求等优点,同时需要注意选址、村寨美化与社区补偿、旅游业态、控制性规划等问题。
【总页数】5页(P125-128)
【作者】孔凯;周效东;覃鹭婷
【作者单位】湖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1
【相关文献】
1.镇山村"家庭主导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成因分析
2.镇山村“家庭主导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成因分析(英文)
3.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基于社会符号学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
4.基于游客感知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
—广西那坡县黑衣壮民族村寨个案研究5.西江千户苗寨“政府主导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及其成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典型少数民族村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沧源翁丁佤寨为例的开题报告
云南典型少数民族村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沧源翁丁佤寨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云南是我国著名的“民族瑰宝”,境内居住着56个民族中的25个少数民族,其中不少民族古老而稀有。
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保留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成为了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村落生态面临着严重的环境破坏和文化侵蚀的问题。
如何保护少数民族村落生态和文化,同时推动村落经济的发展,是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沧源翁丁佤寨是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一座典型少数民族村落,也是少数民族村落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典范。
翁丁佤寨依山而建,周围自然环境优美,民居建筑特色鲜明,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景点。
然而,由于旅游开发不当,翁丁佤寨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受到了威胁。
因此,本研究拟以沧源翁丁佤寨为例,对云南典型少数民族村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以期为少数民族村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有效的建议,推动少数民族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分析沧源翁丁佤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其建筑风格、生活习惯、传统手工艺等方面的特点;2.分析翁丁佤寨生态旅游的现状,了解其开发现状、旅游产品类型、游客数量、收益、影响等方面的情况;3.分析翁丁佤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社区参与等方面的问题;4.探索翁丁佤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包括推广绿色旅游、保护文化遗产、加强社区参与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措施;5.提出翁丁佤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建议,为少数民族村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分析法:搜集有关云南典型少数民族村落和翁丁佤寨的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2.实地调研法:实地考察翁丁佤寨,了解其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并开展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对旅游产品的评价。
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研究摘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加快少数民族以及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资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开展,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五化”的深入,民族特色村寨聚落、乡土民居建筑、村寨文化遗产面临严峻挑战和生存危机,保护建设民族特色村寨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逐步完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大槟榔园一、戛洒镇大槟榔园保护与发展实践进程(一)戛洒镇大槟榔园基本概况新平县的戛洒镇是地处哀牢山中段东麓,红河上游的戛洒江畔,是三州市(玉溪、楚雄、普洱)五县(新平、双柏、镇沅、墨江、元江)的交通交汇处和商贸集散地,境内海拔510米,最高海拔2400米,年平均气温17~23摄氏度,是典型的立体气候、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优越,2011年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后,全镇的土地面积41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640亩,辖17个村(居)民委员会,227个村民小组和239个自然村,总人口6万余人,其中户籍人口10234户,共计35124人。
境内居住着傣族、彝族、哈尼族等11个少数民族,占户籍人口的79.75%,少数民族人口中以傣族居住较多,是花瑶傣的民族聚集的主要乡镇之一,素有“花腰傣之乡”的美誉。
(二)人文资源概况1、民居建设大槟榔园村民在没有改造和建设民族特色村寨之前,祖祖辈辈一直居住在土掌房之中,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它的墙体是以泥土为料,在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成加高,最终形成平台房顶,房顶又可以当做晒场,每家每户房屋错落有致,可以从这一家走到另一家,每家都是互相连通,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和改造后,村里从之前的土掌房全部推倒在原地重新建设,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对房屋的风格进行统一,在内部的装修和功能上区别,新建的房屋与原来传统村落相协调,现在的大槟榔园虽然没有之前的土掌房,但是新建设的房屋,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先土掌房的特性,房屋的布局依然错落有致,每家每户的间距很短,在即保留了最原始的土掌房的一些特点又改善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乡村振兴战略下云南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发展路径探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云南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发展路径探究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方面管理和引导政策。
少数民族的村寨建设是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
在云南省,少数民族村寨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进行探究其发展路径。
加强政策引导,建立示范村寨政策引导对于少数民族村寨建设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在政策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以鼓励民族村寨建设。
展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繁荣,以及发展当地的经济和旅游业。
同时,在云南省内,少数民族最多,村寨的种类丰富,政府可以选出多种类型的优质的示范村寨,发挥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建设,通过采用优质的建筑材料,提高村寨的整体水平。
挖掘民族文化,注重保育传承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是非常珍贵的,政府需要注重保护文化传承。
(例如)可以建立政策法规,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遗址和文化文物,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在少数民族景区中,需要对历史文化地点进行加强,恢复古老的建筑,发展村寨景区的特色,向外宣传文化地点文明和吸引更多游客。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是少数民族村寨建设的关键步骤之一,需要加强。
政府可以拨出更多的公共经费,提高道路的质量与标准,同时注重生态环保,改善水资源和环保,并对基础设施有标准建设,并采用科学的标准,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环境。
建立基层服务机制少数民族村寨位于山区,地理环境较为恶劣,需要建立完善的基层服务机制。
政府可以设立基层构建体系,通过驻地工作人员,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少数民族提供居住服务,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强对旅游发展的引导和协调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将成为推动少数民族寨建设的重要的增长点。
需要注重优先发展和优化旅游产品,以及增加投资以提高景区特色。
同时,市场营销发展和宣传的力度需要提高,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服务,以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总之,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重要部分。
SWOT视域下的云南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SWOT视域下的云南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作者:高明来源:《旅游纵览》2021年第11期摘要:云南省元阳县具有发展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
本文基于态势分析法(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WOT),分析了元阳县牛角寨镇的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如何做到开发与传承保护并重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梯田文化;村寨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元阳中图分类号:F592.7;F327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2019J0821)。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哀牢山南段,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物种多样,以哈尼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
此外,红河哈尼梯田于2013年被认定为世界遗产,作为哈尼梯田文化核心区的元阳县在世界的知名度迅速提升。
元阳县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将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
因此,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如何做到开发与传承保护并重,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笔者通过对元阳县牛角寨村的调查,基于态势分析法(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WOT)理论分析了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并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
牛角寨镇位于元阳县西部,地处哀牢山南段、西观音山南麓,面积116.87 km2,距元阳县城20.1 km,截至2019年末,牛角寨镇户籍人口为37 397人。
现辖8个行政村,89个自然村,135个村民小组。
牛角寨镇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茶叶为主,并形成了以茶叶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
镇内各民族聚居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
(一)优势(Strength)1.旅游资源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根据元阳县“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条件及“一山有四季”的气候创造出的农耕文化奇迹,融“森林、村寨林、梯田林、水系”四素同构,享誉海内外。
关于云南省典型民族村寨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思考
关于云南省典型民族村寨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思考作者:李春梅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9年第04期云南省典型民族村寨旅游是近期旅游扶贫的重点工作,在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下,本文以旅游人类学“舞台真实”理论为基础,根据翁丁佤族村的地理概况,探索翁丁佤族村全域旅游发展的模式,构建了翁丁佤族村的全域旅游文化圈。
构建该全域旅游文化圈目标是打破翁丁生态文化旅游孤岛现状,建设翁丁新村为旅游“前台”,翁丁大寨为旅游“后台”,以翁丁大寨为核心,与周边勐卡村、芒公村、下寨和新芽组成旅游发展共同体,形成由点—线—面的全域旅游文化圈,可供其他相似的民族村寨借鉴参考。
一、翁丁佤族村概况翁丁佤族村已有近400多年的发展历史,包括翁丁村、勐卡村和芒公村。
翁丁村又分为3个寨子,即翁丁大寨、翁丁下寨和翁丁新芽。
沿着公路往前走,还要两个村,分别勐卡村和芒公村。
翁丁大寨共有103户,479人,均为佤族。
从管理上看,翁丁旅游社区管理呈现出村委会和旅游部门共同管理的特色。
翁丁村从2005开始开发旅游,至今已有10多年了,旅游的发展使这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与现代社会连接起来,享受到了旅游带来的经济福利,社区居民平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节庆日从事旅游活动,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农业和旅游服务业。
目前,翁丁已成为云南首批2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之一,2011年被评为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和民俗文化采访基地。
2013至2014年连续荣获“中国十大避暑小镇”“云南30佳最具魅力村寨”、中国最美村镇“典范奖”和云南省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
2013年被评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二、翁丁佤族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构建全域旅游是基于旅游的本质,并充分考虑到社会大众游客的需求而提出来的旅游新概念,自从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做了《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报告,强调创新旅游发展战略,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将全域旅游作为我国发展旅游的重要战略目标,重点实现八大转变。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议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议
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以下是一些建议。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云南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这些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是云南旅游的重要吸引力。
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尊重和保护当地居民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避免对其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应该积极推动相关的传统文化教育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云南的民俗风情。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云南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分布广泛,许多地方交通不便,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因此,需要加大对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投资,提升旅游服务设施和质量。
同时,培训和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
加强旅游宣传和推广,云南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如旅游宣传片、旅游展览会等,向游客展示云南的魅力和特色。
同时,加强与旅行社、媒体等合作,提升云南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云南的自然环境非常宝贵,保护生态环境是开发旅游资源的基础。
要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
同时,加强对当地居民的环境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共同保护好云南的自然环境。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加强基础设
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宣传推广,以及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通过这些努力,相信云南的民俗风情旅游将会更加繁荣和受欢迎。
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设计动力、制约因素与发展策略
三、发展策略
3、1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
要实现民俗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必须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这包括对 旅游资源的评估与分类、制定相应的开发计划和措施、明确各地区的重点发展项 目等。同时,还需考虑旅游线路的设计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使游客能够更好地体 验和了解云南的民俗文化。
3、2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
二、传统节庆民俗旅游资源的创 新开发策略
1、保护和传承:在开发传统节庆民俗旅游资源时,首先要注重保护和传承。 通过制定和执行严格的保护措施,确保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要培 养当地居民和游客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创新体验: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体验传统文化,可以设计创新的体验项目。 例如,通过参与当地的传统节日庆典、学习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品尝当地特色美 食等方式,让游客深入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
结论
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设计动力、制约因素与发展策略是一个复杂而 又系统的工程。要想实现其有效开发,需要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经济发展与区域 振兴、保护与弘扬民族文化等动力的推动下,平衡资源利用与保护、解决区域发 展不平衡问题、提高旅游服务与管理水平等制约因素。
通过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促进区域合作与发展、提 高旅游服务与管理水平等发展策略的实施,可以推动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取 得更好的成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结论
传统节庆民俗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策略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创新体验、数字化与虚拟现实、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 融合创新、合作发展和教育推广等策略,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传统节庆民俗旅游 资源的优势,提高旅游业的吸引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也能让传统文化得到更 好的传承和发展,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双赢。
策划云南民族村活动方案
策划云南民族村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云南民族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一座展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旅游景点。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间有独特的服饰、风俗、舞蹈等文化特色。
为了展示云南少数民族多元化的文化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了解和体验云南民族文化,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二、活动目的1. 增强云南民族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2. 促进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3. 提供一个展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云南的多元文化。
三、活动时间本次活动计划从4月1日开始,持续到10月31日,共计7个月时间。
四、活动内容1. 民族风情节(1) 民族服饰展示:设置民族服饰展示区,展示云南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吸引游客了解和购买。
(2) 民族美食品尝:设立特色餐厅,推出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美食,让游客体验当地的特色美食文化。
(3) 民族手工艺品制作:设置手工艺品展示区,引导游客亲自动手制作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增加游客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4) 民族舞蹈演出:每天定时举行少数民族舞蹈表演,展示云南各民族的特色舞蹈和音乐。
2. 民俗文化展览(1) 民族村寨建筑展示:展示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的建筑特色,让游客了解少数民族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2) 民族刺绣展览:展示云南少数民族的刺绣工艺,让游客欣赏和了解云南的传统刺绣文化。
(3) 民族乐器展示:展示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设置乐器试弹区,让游客亲身体验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
(4) 民族民宿体验:在民族村区域设置少数民族风格的民宿,让游客入住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3. 文化交流活动(1) 少数民族文化讲座:定期举办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游客讲解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2) 文化体验活动:举办少数民族歌舞培训班、手工艺品制作培训班等,让游客了解和参与云南的传统文化。
(3) 民族婚俗体验:邀请云南当地少数民族的夫妻进行婚俗展示,让游客了解和体验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婚礼仪式。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路径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路径选择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民族村寨旅游在中国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的集中地,民族村寨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丰富的潜力。
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是当前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当前的形势和发展趋势,从文化传承、特色主题、设施硬件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探讨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文化传承民族村寨旅游的首要任务是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村寨旅游应当注重对特色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各种传统习俗、饮食、手工艺品等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民族村寨旅游应当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打造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使游客能够深度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传统手工艺等。
民族村寨应当注重对年轻一代的文化教育和传承工作。
通过开办文化艺术班、手工艺品制作培训、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动,激发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和传承民族文化,也可以拓宽村寨旅游产品的种类和形式,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二、特色主题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村寨旅游应当以打造独特的特色主题为核心,构建独特的村寨旅游特色。
村寨的特色主题旅游产品可以包括民俗文化体验、民族节庆活动、自然生态游览等方面。
根据各村寨的不同民族文化特色、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打造特色主题产品和活动。
对于少数民族村寨,可以结合当地的传统节庆活动举办特色民俗文化表演,如藏族、傣族、彝族等民族的传统宗教节庆活动;对于地处自然环境优美的村寨,可以打造生态旅游主题产品,如自然风光观赏、徒步登山、生态农庄体验等。
这些特色主题产品和活动既能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增加村寨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设施硬件民族村寨旅游的设施硬件建设是保障旅游服务品质的重要环节。
文化景观视野下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寨研究——以景迈山翁基古寨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12-0098-07 收稿日期 2023-02-04摘 要 多样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民族构成使得云南至今保留着众多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传统村寨。
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村寨不仅是特定时空背景下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外化表征,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与景观载体。
鉴于此,该文从文化景观的视角切入,以景迈山翁基布朗族古寨为例,识别其文化景观的构成,进而从“格局景观、地标景观、环境景观、活态景观”四个层级,梳理作为动因的“茶文化”对翁基古寨聚落的影响及其空间特征,以期拓展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的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具有明确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文化景观 云南 少数民族传统村寨 翁基 茶文化 空间特征Abstract The divers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rich ethnic composition make Yunnan retain many distinctive traditional ethnic villages. These traditional ethnic villages are not only the externalized representation of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specific time and space background, but also a living culture and landscape carrier. In view of this,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andscape, taking the Wengji Bulang ancient village in Jingmai mountain as an example, we identify the composition of its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hen comb the impac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a culture" on the settlement space of Wengji ancient village from four levels of "pattern landscape, landmark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and activity landscape", in order to expand the research vis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Yunnan, so it has clear academic value.Keywords Cultural landscape, Yunnan,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ethnic minorities, Wengji ancient village, Tea cultur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文化景观视野下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寨研究——以景迈山翁基古寨为例Traditional Village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andscape:Taking Wengji Ancient Village in Jingmai Mountain as an Example姚青石 | Yao Qingshi 韦 钰 | Wei Yu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自然环境多样,民族构成丰富,拥有布朗、纳西、藏、白、彝、回、傣等25个少数民族。
云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与营销策略
云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与营销策略第一章:引言云南地区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地方,其中包括彝族、哈尼族、白族等等。
这些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各具特色,使得云南地区成为了一个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
在旅游业这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中,如何通过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和营销策略来获得成功,成为了各旅游机构和经营者关注的焦点。
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云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与营销策略。
第二章:云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2.1 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云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而这些资源通常是藏在人们生活的细节之中。
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挖掘这些文化资源,找到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下面的几个方面来挖掘:1. 调研:开展对当地民俗、文化、历史、风俗等各方面的调研,了解当地文化的特点和本地人的习俗,以便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加入这些元素。
2. 人才资源:在当地聘请具有文化传承能力的民间艺人,以便他们将当地的文化元素呈现给游客。
3. 文化活动:举办与当地文化有关的活动,例如茶文化节、火把节等等,吸引游客前来参与。
2.2 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产品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而在云南地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时,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 建立独特的旅游产品:通过文化元素的设计,让旅游产品具有独特的特色。
2. 加强产品体验:让游客在旅游产品中充分体验当地的民族文化,例如通过节日庆典等活动,让游客在亲身参与中了解当地民族文化。
3. 建立良好的营销渠道:通过各种方式,将旅游产品营销出去,例如建立旅游网站、参展旅游展会、接待外宾等等。
第三章:云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的营销策略3.1 以网络营销为主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已成为主要的营销渠道。
因此,在云南地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时,应该通过网络来推广旅游产品,寻找更多的目标客户。
1. 建立旅游网站:在网上建立专门的旅游网站,展示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让游客了解云南文化,吸引他们前来旅游。
2. 利用社交媒体: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有关云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内容,吸引更多的目标客户。
云南民族村寨运营方案
云南民族村寨运营方案云南民族村寨的运营方案是指针对这些村寨提出的管理、运营和发展规划。
在制定这样的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村寨的特色,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民俗,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经营手段,促进村寨的文化传承和旅游业的发展。
一、云南民族村寨特色1. 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拥有25个少数民族。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民俗和风土人情。
这些多样的文化元素构成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2. 自然风光秀丽云南的山水风光秀丽,拥有神奇的自然景观。
有丽江的古城风光,有大理的洱海风情,有香格里拉的高原壮丽。
这些自然景观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云南风情。
3. 丰富的民俗活动云南的少数民族村寨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民俗节庆活动,如火把节、傈僳族套马节、白族三月街等。
这些活动都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二、云南民族村寨运营方案1. 文化传承云南民族村寨的首要任务是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要加强对本地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制定保护和传承方案,开展语言、歌舞、手工艺等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同时,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儿童的文化教育,让他们在家乡就能够接受到充分的民族文化熏陶。
2. 旅游开发云南民族村寨作为旅游目的地,旅游开发是其发展的主要方向。
要以提升游客体验和寓教于乐为宗旨,开发民族文化体验项目,如民族民俗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少数民族特色美食等。
同时,要改善村寨的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旅游渠道,促进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3. 村寨规划云南民族村寨规划需要兼顾民族文化传承和村寨居民生活。
要对村寨的土地利用、建筑风貌进行规划,建立起符合民族特色、环境友好的村庄建设标准。
在保护原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现代化设施,提高村寨的生活质量和文化赏析价值。
4. 文化交流促进云南民族村寨与外部的文化交流也是发展的重点。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培养高质量乡村旅游经营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培养高质量乡村旅游经营人才
周效东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会计》
【年(卷),期】2022()5
【摘要】乡村旅游经营人才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经营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和结构失衡等。
当下,乡村旅游经营人才与乡村旅游发展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凸显,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新态势,分析了乡村旅游经营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乡村旅游经营人才培养的路径,以期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研究提供借鉴。
【总页数】3页(P88-90)
【作者】周效东
【作者单位】云南旅游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
【相关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2.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乡村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3.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4.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高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潍坊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第25卷第5期2016年10月JOURNAL OF SICHUAN Vol.25No.5Oct.2016 MINZU COLLEGE★旅游研究★论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策略周效东【摘要】云南省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省,凭借众多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类型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这一核心旅游资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已经成为云南旅游业一种新的吸引物,基于SWOT方法分析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的现状、问题以及机会,梳理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面临的机会与挑战,为制定合适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对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寻求有助于实现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策略【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24(2016)05-0044-05DOI:10.13934/51-1729/g4.2016.05.008Study on Yunnan Minority Ethnic Village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iesZHOU Xiaodong【Abstract】Yunnan Province abounds in minority ethnic villages,which contribute to rich and unique tourism resources of folk cultures in Yunnan Province.Based on the SWOT method,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Yunnan minority ethnic village tourism development,sorts out it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and provides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ethnic village tourism in Yunnan Province.【Key words】minority ethnic;characteristic villages;tourism development;strategy一、问题的提出云南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省,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布的中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中云南省入围41个,占全国34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比例为12%,位居全国第三。
无论是从入选的数量,还是入选所占比例,都充分显示了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省的地位。
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省,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资源,特别是随着云南旅游强省战略的实施,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期,尤其是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类型,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云南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有着先天的比较优势,既可以有效带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村寨居民的收入、改善村寨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面貌,又可以实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作者简介:周效东,云南旅游职业学院经济师,硕士研究生。
(云南昆明,邮编:650221)第25卷第5期周效东:论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策略二、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基于SWOT分析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等因素,可以正确认识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的基础,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寻求一条符合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的路径。
(一)优势分析1.多样的民族文化造就独特的民族特色村寨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地区民族文化表现也不相同,云南少数民族的数量多达25个,其中有15个少数民族是云南所独有,这造就了云南多样的民族文化,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民族文化最好的外在体现和最佳物质载体。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自然景色,少数民族当地所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其旅游开发的核心吸引物,我们可以透过少数民族的服饰、建筑、宗教、语言等民族文化资源,感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人文风貌。
比如,深受旅游者喜爱的彝族打歌、白族“三道茶”、哈尼族长街宴等少数民族风情,在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我们可以寻找到它们的踪迹。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和特色村寨旅游开发呈现出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以少数民俗吸引物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地传承和保护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
2.民族村寨具备旅游开发基础条件,具有较高旅游开发的潜力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石林、怒江大峡谷等自然奇观的同时,也造就了奇特的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各类旅游资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不同风格、特色的景区,为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云南旅游景区和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得到加强和改善,以前无法到达的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增加,使众多的云南旅游景区、景点具备开发的基础条件,特别是一些保护相对较好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更具有较高的旅游发展潜力,有望凭借民族文化、特色村寨体验游成为云南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
(二)劣势分析1.旅游基础设施较差,接待服务能力不足云南受山地地形的影响,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景区的通达性一直是制约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在给云南很多地区旅游开发带来不利因素的同时,也保护了一些云南稀缺的旅游资源,为云南旅游业的保护与开发带来了积极的因素。
虽然近些年云南旅游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为游客到云南旅游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但是一些民族村寨地区的基础设施总体上还是比较薄弱,旅游开发的一些配套设施几乎没有,造成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凭借秀美风光、独特村寨文化吸引来游客,却不能留住游客的局面,让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验游变成了观光游,无法获得旅游收益相对更高的住宿、餐饮等环节的收益。
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不足,直接影响了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收入,制约了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进一步发展。
2.村寨旅游人才匮乏,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从旅游者的角度看,“越是濒临灭绝和消亡的东西,越是吸引当今都市旅游者”[1],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核心吸引物是民族文化,可以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物质表现,也可以是鲜活的民族文化传承技能或制作手艺。
旅游者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希望体验文化的差异、寻找一种文化情感上的体验与认同[2],而这样的旅游需求对旅游服务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旅游服务人才熟知当地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能够生动、有趣的讲解特色村寨的文化与传统,并且能够引导旅游者参与当地民族文化体验活动,进而丰富整个旅游活动,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目前,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处于起步阶段,专门针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服务人才匮乏,村寨旅游的导游讲解人员进入门槛较低,大多是当地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村民,服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双月刊·1986年创刊)2016年10月务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尚未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进行专门化、专业化的服务。
3.村寨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旅游产品趋同旅游者选择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他们更希望看到村寨古声古色、原生态地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东西,更希望看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原真性”,而不是具有现代风格、整齐划一的商家店铺,过度商业开发已经成为危害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个好的旅游产品,除了能够吸引来游客,更为关键是通过服务让游客满意,借此形成好的旅游传播效应,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到此消费,从而形成旅游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正是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所欠缺的。
在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开发的过程中缺乏少数民族特色姑且不说,有一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出现了盲目跟风、刻意迎合旅游者的现象,导致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景点类似、产品趋同的现状,造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失去了旅游竞争最为核心的东西。
(三)机会分析1.政策扶持,资金支持2013年,云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15年末,要在全省新建成150个左右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并且在人口、户数、民族等方面制定了限制条件,重点把民族风情浓郁、保护价值较高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建设对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建立由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和州市政府三方投入机制,具体的办法是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补助100万元、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补助50万元、州市人民政府配套50万元[3]。
云南省所实施的一系列良好的政策以及给予的资金支持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政策基础,有力地促进了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
2.旅游者出行半径和旅游需求市场不断扩大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人们外出旅游的半径在不断扩大,一些相对偏远、落后的地区游客已经可以到达。
同时,伴随着旅游业的深度开发,我国的旅游业正在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深度休闲度假转变,游客更加注重旅游过程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一些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正成为人们追逐的热点,这给拥有独特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村寨带来了旅游开发的绝佳机会,尤其是拥有稀缺性民族旅游资源的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为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首选旅游目的地。
3.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进入旅游强省阶段,明确将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培育,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开发带来巨大的机遇:一方面,少数民族村寨地区将获得更多的市场机遇、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扶持,从而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薄弱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云南旅游业发展需要培育新的业态和新的增长点,以少数民族村寨为代表的尚未完全进行旅游开发的地区将成为重点,从而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考察云南时“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定位,给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提供良好社会环境的同时,也要求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序进行。
(四)威胁分析1.内部资源破坏威胁云南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区往往位于生态环境脆弱区,自身生态系统十分的脆弱,受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因素的影响,一旦少数民族村寨地区环境受到破坏,其恢复周期往往比较长,治理环境污染的代价也是昂贵的。
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必须面对的问题,只要进行旅游开发就难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一些超过环境容量的旅游开发给当第25卷第5期周效东:论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策略地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更是无可估量,一旦失去优美的生态环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就失去了旅游开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