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读后感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最后一份“贺表”全呈于嘉靖面前时,他心花怒放了。气韵的祥和陪衬着嘉靖的“登仙”,文武百官喜气洋洋得叩在殿外,等着吉时一到,便俯首朝拜,满心称颂。有意无意地翻开他的贺表,顿时急火攻心,怒发冲冠,借着修道的定力看完了所谓的“贺词”,再也忍不住怒火的迸发,声嘶力竭地喊着捉拿。群臣立刻惊呆,从未见过如此龙颜大怒。大事不妙!他显然触怒天威,什么结果不言而喻。
嘉靖毕竟还是个仁慈的皇帝,他并没有直接斩杀谏臣。他经不起折腾了。他本来就不想折腾。这一闹,伤了他的心,他是明白是非的。可最后的安详还是被搅扰了。他的悔过,本来可以在修仙退位以后,可如今什么都没了。他算是看透了,也清醒了。自己执着了一辈子,还是输了。他的过错,也就无法自在偿还了。
他叫海瑞。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刚正不阿,造福万民。敢于和恶势力斗争,敢于为民请命。更敢于备着棺材义无反顾。百姓叫他“海清天”,他自称“刚峰”,刚毅的山峰。无欲无求,便是刚。有人称他“海笔架”,刚直地面对权贵,恶吏。一封封书信,一条条谏言,只要是触怒上级与天威的,他从不牵连他人,就像他的贺词,是他个人所为,无人敢指使,也无人能够指使。连私交甚好的王用汲也不曾料想。他要落得个真干净。他一心为民,也一心为国,得罪谁也不在乎。用他的话讲,他并不得罪谁,而是对方得罪了百姓,得罪了《大明律》。他的刚毅令人叹服,他的智谋令人折服,他的赤心令人自叹不如。他,我行我素,毫不在乎。这样一个人,贪官污吏,恨之入骨;百姓,戴之如神;嘉靖,愤怒又叹服;裕王,无奈又佩服。
他终究没有死。故事中因为嘉靖的仁慈,因为黄锦的瘸腿,过了午时三刻,他得到解放。可他没有喜笑颜开,没有欢心奔跳,因为他知道,任何人都有随时被杀的可能,何况一个犯了众怒,触怒龙颜的罪臣。可他,也不惧。如此一个人,真是令人既爱又恨。
皇帝没有刻意地责罚,也许有着上天的惩罚在先。活蹦乱跳的女儿溺水身亡,妻子因此而流产,盼望已久的儿子便付之东流。好不容易保住了妻子的性命,却落下了一身病。神医的相助,又使海家有了继承香火的希望。三代单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阴差阳错地,厄运再一次地降临到海家,这一次,连妻子都悄然离去。是不是太残忍了?究竟是谁的错?难道是一命抵两命?是不是海瑞的侥幸换得了老母的无依,妻子的离去?这个故事,略显凄惨。我们都盼望着海瑞不死,玩笑却开在了他的家里。试想,如果他不死谏,成全了嘉靖的成仙梦,嘉靖也不会生气吐血,也不会招陪伴在海妻身边的李时珍,那么难产的母子也会平安无事?唉,因果相随,海瑞成全了自己,却也送葬了家人。他的刚直赤心令人佩服,但他实不该犯天颜,破家人。他可以毫不在乎,可让我们如此的揪心与无助。
一段故事,结束一截历史,也述说一段情怀。很多的小故事演绎着一曲大故事,有的,看过了便忘了;有的,却深深萦绕心田。
如果有缘,也许会看第三遍。
“靖孚言,正人心。”他斩钉截铁。哪怕在皇帝面前。他算是重重揭开了大明朝的伤疤,撕开了嘉靖的脸颊。他要让脓水流尽,他要寻找病根,他要天翻地覆。在皇帝即将“成仙”之际,肺腑坦言,激怒天颜。多少人说不该,我觉得亦不该。有事不急在那神圣的一刻。可他,却硬往枪头上撞,哪怕头破血流。他的白皮棺材,为他备好了归宿。那让嘉靖情何以堪?让百官如何应承?让故事如何收场?不过一死,在他看来,如此的简单;在嘉靖看来,如何的心伤?在群臣看来,如此的难堪。
对于疼痛,惯用的方法便是止痛。疼痛难忍,哪怕止痛之后死去,也愿意。在癌症晚期,疼得死去活来,都愿意用镇定剂麻醉和缓解,毕竟安然地离去比忍痛折磨更舒心。生理上的病痛既会产生肉体的折磨,更会连带心理的不安。因此,一有病痛,便想着法子去排除病痛,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毕竟,疼痛向来令人胆寒。
千疮百孔的大明朝,到处流着发出恶臭的脓水。庸医,清理了一下伤口,开了点药,便完事。好了,皆大欢喜,还落得个“妙手回春”的誉号,治不好,便是累疾难愈,回天无力。习惯了,便是无可奈何。谁都不愿追根溯源,毕竟大动作岂止是伤筋动骨,更是遍体鳞伤,况且谁有如此的大能耐,一针见血,药到病除。也许,还没整治,就一命呜呼了。悲哀,不过如此。神医妙手太少,就算有,也不愿或不敢坦诚待医。顽疾久已!就让脓水尽情的流,实在不行,上点药。大明朝如此,你我何尝不是?
肉体凡跆的嘉靖终究躲不过牛头马面的勾锁,龙驭殡天了。也许,在另一个世界,他就是太上真君,慧眼看着波澜起伏的人间,看着水深火热的民间,自在安详。神通再大,也救不了世间大众,就像曾经的嘉靖,成不了仙一般。凡事讲因缘。
这段故事,在两百多年的大明朝,只是一小段;在茫茫历史中,很是微不足道;却着每一个朝代的心酸,贪官、清流,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有铁血担心的爱国情怀,有誓死效力的忠君情怀,当然,也有明哲保身的进退之道。
二十多年不上朝。伫立精舍,隔着帘子,听着珠响,他习惯于内阁与司礼监的交涉的氛围,木然于内阁成员之间的唇枪舌剑,欣然于大把大把银子的来龙去脉。有人说,嘉靖是身兼皇帝与户不尚书两职,对于经济,他的敏感,与对算盘珠响的欣然都塑造着这位皇帝对他所主持的朝局的关注形象。毕竟,他想治国,却还想无为。他知道经济是国家的一大根本,这点上,他从不糊涂。
他为国主,亦为人父。他亦有情感的抒发,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主宰能力。裕王诞下的皇孙,即后来的万历皇帝,每一次见到,都以老人慈爱的神态待之,还戏谑地让孙子猜出“皇帝抱孙不抱子”的俗语。因为这个孩子,龙颜大悦,裕王的位置更加稳固。呵呵,命运使然,如今的孙子,多年之后的皇帝竟学着爷爷的模样,二十七年不上朝,是无为而治的魅力,还是受了爷爷的影响?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为人之道,被后辈参作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通行之道。都言知识就是力量,殊不知能运用知识才是力量,毛泽东的见解极为深刻。一把刀,切菜便是正途,杀人即是逆行。知识多少,道理深浅,其实并不重要,而在于使用的人。百姓的力量用好了便成就新中国,放弃了就只能躲在台湾岛。你说是命之使然,我说是不知用道。
糜烂的大明朝,已经被血淋淋的伤疤照的无地自容,因为那个他。而嘉靖,更是尴尬的一无是处。也许除了信奉长生的信念,他内心却有着一丝疑虑,究竟人能长生吗?他没死谏之前,一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如此的风调雨顺,百官已经默认了神仙般的皇帝,自己的正果也即将修成,位列仙班是志在必得。尽管有多少的自欺欺人。可谎话说了一千遍,便成了箴言。于是飘飘然地做着神仙梦。可,梦还没完,便被深深地吵醒了,且还被告知,这就是一个梦,只是一个梦。
历史知道,兴衰交替,朝局变化,势在必然。不紧不慢,不哭不笑,任由柴米油盐浸染生活,全凭尔虞我诈充斥官场,随意欢笑骂语四处蔓延。
他,是历史的必然,还是时代的巧合,站在了历史舞台的前沿。小小的教渝,被拖拽着进入浑浊的泥潭。他不欢笑,也不惊惧,准备轰轰烈烈地干上一场。无论从事什么,都有风险,何况朝夕两重天的明朝,还有只手遮天的严党。几次将家人托付,为国尽忠,势必淡了尽孝。但既然张居正所言,如为国捐躯,公之母亦国之母。舍身成仁,不过头点地,而且忠孝两全,古之大丈夫夫复何求?他欣然。
他,不顾生死地劝说暗讽,本心是为了江山,为了社稷,为了黎民,为了百姓。可在嘉靖眼里,他并不是剖心示忠的比干,因为自己不是纣王。为何闹到如此地步,嘉靖的几乎晕厥、吐血像是大明朝的预言,命不久矣。他为何还要如此地对待一个真正将死之人。嘉靖也不过是个老人,一个犯了糊涂的老人。何必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众怒?惹得人伤心碎?他一个人,也改变不了大局揭开了伤疤,谁来治愈?李时珍不行,他医的是身病,国疾他束手无策。嘉靖也救不了,已经病入膏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句话对他来说,已经不适用了。那么,何必要折磨这一个老人,就算他真的“成仙”,他的阳寿已然不多,过了也就过了。既然严党已倒,说明嘉靖已悔过,而且大蛀虫已拔掉。对一个老人何必如此残酷?
白塔倒了,爷爷走了,翠翠孤独了。――《边城》
严党倒了,嘉靖走了,海瑞沉思了。――《大明王朝》
乡村田园的清新,边城农民的淳朴,在大雨过后成为历史;挖肉补疮的惊心,民不聊生的惨状,在血腥争锋后归于沉寂。不同的故事,气象的殊异,给人以淡淡的,咸咸的滋味。
故事翻阅了两遍,第一遍是无滋无味,因为只是当做故事。第二遍,也是当做故事,不过多了一些回味。其实,这本来就是一个故事。就像官场本是故事,柴米油盐也是故事。
严党有如蛀虫,慢慢吸噬着苟延残喘的国家,结党营私,中饱私囊,于国于家不管。还借着皇帝的名号招摇撞骗,喜滋滋地在家里数钱、欢笑。皇帝有知,却也无可奈何,即是对无为而治的考验,又是一种投鼠忌器的无奈。他知道,毕竟还有一股清流在奋力抵抗。劳心劳力,不如自生自灭。他有着他的神仙梦,一旦得道,便是月明花开,所向披靡。小小的大明朝又能如何?于是,无奈着,也放纵着。
嘉靖帝自诩汉文帝第二,来个无为而治。整天修仙成道,拜像坐蒲,一帘隔绝世外,双耳聆听四方,无为得坦坦荡荡。不知是故事的有意渲染,还是打坐静心的神效,多少事情,几许道理他却洞若明镜。严党兴风作浪,吕芳仁慈忠心,裕王战战兢兢,自己故弄玄虚,他都知道,只是不愿说。因为皇帝,没有人敢揭他的短,只有与日月同辉,宇宙共寿的青词赫然于黄纸,印入眼帘、轻击心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