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研究的新视角_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研究的新视角: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徐富明1,安连义1,孙文旗2
(1.泰山学院教育系;2.泰山学院教务处,山东泰安 271021)
[摘 要]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国
内外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人格形成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在总结概括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提出可供我国教育改革和师资培训参考的增进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教师
[中图分类号] G 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590(2003)05-0107-04
[收稿日期]2003—07—10
[作者简介]徐富明(1967-),男,山东肥城人,泰山学院教育系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博士生。
近年来,随着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日益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作为教师信念的核心,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高校教学和教育革新的关键。国内外有关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仅构建了科学的教师自我效能感理论,而且为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师资培训方案。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深入挖掘,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对策。 一、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源起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的两项教育评价报告(Arm or ,1976;Berman ,
1977)。这两项评价报告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教师的自我
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这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随后,经过许多研究者的进一步探讨,并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更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以探讨教师对个人教学能力的信念和判断。自此,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便成了教师研究领域的新热点。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所谓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则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进而指出,自我效能的高低会对行为的选择、努力及坚持程度、情绪的激起与成就表现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在
班级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产生作用。
我国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探讨,最早见于评介国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文章(黄巍,1992)。随后出现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辛涛等,1994;俞国良等,1995;李荟等,
1998;李晔等,2000;等)。所有这些探索对于填补我国这一
研究领域的空白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综合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它影响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工作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教师行为及学生成就的关系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之所以能够最终影响学生的成就,是因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外部的行为表现,而这种行为表现又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进而支配学生的学习行为,最后影响其成就。Arm or 等(1976)在对洛杉矶市的学校所开展的“喜爱的阅读活动”进行评价时得出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提高得越快的结果。Berman 等(1977)在一项中小学教育评价的调查中发现,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一个变量就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G ibs on 等(1984)运用课堂观察法对小学低年级的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中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活动的投入和关
第25卷第5期2003年9月
泰山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T AISH AN UNI VERSITY
V ol.25 NO.5Sep 1 2003
注比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要多,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则将较多的时间消耗在教学之外。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注意对整个班的学生进行指导,不易受个别学生捣乱的影响,因而较能自如灵活地执行教学计划。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则很容易受到干扰,花过多的时间来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从而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对困难的处理显得呆板,因而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Ashton等(1986)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一般回避安排他们认为是超过自己能力的教学活动。他们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方面缺乏足够的耐心,不愿花更多的精力去寻找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教学参考资料。W oolfolk&H oy(1990)指出,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比低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控制中更易采取民主的态度,倾向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
我国学者李晔等(2000)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在课堂时间的安排、课堂提问的认知水平、提问对象以及对学生的反馈方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均是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的教学表现及效果更好。另外,台湾学者孙志麟(1996)的研究也发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班级管理取向有关。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具有人文取向的控制意识和自主取向的动机信念;而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则具有监控取向的控制意识和控制取向的动机信念。可见,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仅是教学效能的重要指标,而且是影响教师教学表现及学生学习表现的中介变量。
三、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个人因素。性别、学历、教龄、教学能力、人格特质等因素是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的个人因素。辛涛等(1994)的研究发现,学历因素是独立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唯一教师特征变量,即那些学历较高的教师有更强的自我效能感,他们更相信自己有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好任何学生。俞国良等(1995)探讨了中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结构和影响因素,认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具有一定的心理结构,可以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所谓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好学生的信念。关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该研究表明教龄因素对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有不同的影响。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呈下降趋势,而个人教学效能感则表现出上升的倾向。Riggs&Enochs(1989)认为教师本身能力不足是造成教师低效能感的主要原因。高能力的教师在教学上表现得驾轻就熟而能够自我肯定;反之,低能力的教师则对教学充满不确定感、挫折和恐惧。
(二)学校因素。学校氛围是影响教师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辛涛等(1994)的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学校风气和教育工作提供的发展条件等三因素对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具有独立的、显著的影响;而学校的支持系统和教育工作提供的发展条件则对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具有独立的、显著的影响。Ashton(1984)认为学校气氛、教师士气或校长的领导风格等均足以决定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而且学校教学设备不足以及教师工作压力过大也可能影响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Ashton等(1983)的另一项研究表明,学校科层化的组织结构会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假如教师缺乏参与行政决策的机会,则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而无心尽力教学。
班级是学校的最基本组成单位,师生交往是班级教学的主要活动。G uskey(1986)认为学生是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学生的能力和表现,更直接影响到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Newmann(1989)的研究也发现,学生的表现是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的一个重要预测变量。此外,Dembo&G ibs on(1995)认为班级规模是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关键因素。班级人数越少,其自我效能感也就越高;班级人数越多,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其自我效能感均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三)社会因素。宏观上分析,社会结构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可能具有深远的影响。Franklin(1989)比较城市学校和市郊学校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发现,市郊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高于城市教师,尤其在克服学生家庭背景对教学影响的效能上,其差异更为明显。可见,社区特性会影响到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台湾学者王受荣(1992)的研究指出:政府措施与大众传媒、薪资待遇、职业声望及社会肯定等是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社会因素。此外,有关社会对教师与学习者的文化信念,以及对教育角色的知觉等,可能也会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Dembo&G ibs on(1985)认为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以及与学校沟通的方式,不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且也会间接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如果家长对子女在学校的表现漠不关心或不参与学校举办的诸如家长会等活动,教师往往会产生挫折感,进而导致自我效能感的降低。总之,学生家庭的社会背景以及家长管教的态度可能会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四、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对策
既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并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人成长,那么,想
801
泰山学院学报 第2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