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中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手传振动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手传振动一、职业病危害告知卡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是在工作场所向员工推广劳动保护教育的重要工具。
该告知卡通过展示某些危害因素的有害影响,为员工提供了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识,旨在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二、手传振动的危害手传振动是伴随着某些职业工种不可避免的生产过程。
频繁的手传振动可能对手和全身造成持久或永久的伤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频繁暴露在振动环境下会导致手指的麻痹、突然性疼痛、局部肌肉萎缩及关节噪音等症状。
2. 患有“白手套”病的人常常感到手脚麻木、干燥、粗糙和皲裂。
3. 频繁暴露在振动环境下的人也会遭受淋巴水肿、神经分叉综合症和冻结肩等疾病的折磨。
4. 频繁暴露在振动环境下的工人可能面临骨折和椎间盘膨出等相当严重的手臂、肩部和背部的损伤。
三、预防措施由于手传振动是无法避免的生产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其对人体的负面影响。
在繁重危险的工作场所,职业工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减轻手传振动的风险。
1. 应当严格遵守工作规程,包括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2. 在选择手工具时应当尽可能地选用持有力的工具,使用防震材料,也可以占用附加装置和缓冲材料;3. 查看和保养手工具,包括油脂和磨具;4. 使用助推力和机械助力,以便减少反冲力;5. 使用电动工具而不是手提工具来完成工作,以尽可能地减轻对手臂的震动。
四、结论由于手传振动的危害导致了大量劳动者在工作生活中患有“白手套”病、骨折以及椎间盘膨出等疾病。
因此,我们必须严格遵守保护手袋的法规,加强劳动教育和工作保护意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手传振动的风险。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应当保护好自己,让自己远离伤害。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基准的往复运动力称为机械,简称振动。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全身振动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分(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
局部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
局部振动作业,是指主要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铆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的作业;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
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
振动的不良的影响及危害 1.接触强烈的全身振动可能导致内脏器官的损伤或位移,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导致组织营养不良,如足部疼痛、下肢疲劳、足背肪博动减弱、皮肤温度降低;女工可发生子宫下垂、自然流产及异常分娩率增加,振动加速度还可使人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内耳调节平衡功能失调,出现脸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头疼头晕、呼吸浅表、心率和血压降低等症状。
全身振动还可造成腰椎损伤等运动系统影响。
2.长期持续使用振动工具能引起末梢循环、末神经和骨关节肌肉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骨组织、听觉器官等都可能受到损伤。
了解振动病振动病属于职业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局部肢体(主要是手)长期接触强烈振动而引起的。
早期表现肢端感觉异常、振动感觉减退。
主拆手部症状为手麻、手疼、手凉、手掌多汗、手疼;其次为手僵、手颤、手无力(多在工作后发生),手指遇冷即出现血发白,严重时血管痉挛明显。
X片可见骨及关节改奕。
如果下肢接触振动,以上症状出现在下肢。
如何预防振动造成的伤害振动的频率、振幅和加速度是振动作用于人体的主要因素,气温(寒冷是促使振动致病的生要外界条件之一)、噪声、接触时间、体位和姿势、个体差异、被加工部件的硬度、冲击力及紧张等因素也很重要。
1、改革工艺设备和方法,以达到减振的目的,从生产工艺上控制或消除振动源是振动控制的最根本措施;2、采取自动化、半自动化控制装置,减少接振;3、改进振动设备与工具,降低振动强度,或减少手持振动工具的重量,以减轻肌肉负荷和静力紧张等;4、改革风动工具,改变排风口方向,工具固定;5、改革工作制度,专人专机,及时保养和维修;6、在地板及设备地基采取隔振措施(橡胶减振动层、软木减振动垫层、玻璃纤维毡减振垫层、复合式隔振装置);7、合理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振保暖手套等;8、控制车间及作业地点温度保持在16摄氏度以上;9、建立合理劳动制度,坚持工间体息及定期轮换工作制度,以利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恢复;10、加强技术训练,减少作业中静力作业成分;11、保健措施:坚持就业前体检,凡患有就业禁忌症者,不能从事该作业;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尽早发现受振动损伤的作业人员,采取适当预防措施及时治疗振动病患者。
生产环境中的振动与安(三篇)
生产环境中的振动与安(1)对视认知能力的影响。
振动的物体振幅较大时,由于视野抖动不稳定,可影响视觉准确度和仪表认读的正确率。
振动频率为3~4Hz时,人眼肌的调节能力失调,物体在人眼底视网膜成像开始模糊,使视觉的准确性下降,并随着振动频率增加继续下降。
人体接触振动时,人的视认知能力也有类似的现象,尤其是振动频率与人的头部、眼睛的固有频率接近时,共振所致的视认知能力下降会更加明显。
振动频率为8~10Hz时,由于头部、颈部共振引起眼球被动运动,从而使视力下降;振动频率高于20~25Hz,可引起眼的共振(眼球固有频率为18~50Hz)。
(2)对人的运动操作能力的影响。
振动可使人的运动操作能力降低。
在实际作业中,常见于飞机驾驶员、雷达站工作人员等的操作。
低于20Hz的振动,运动操作工作效率的降低与传递到机体的振动强度有关,振动越强烈,工效越低下。
研究结果表明,低频率(5~25Hz)、低加速度(0.2g—0.3g)的振动,能降低人从事某些精密控制作业的效能。
振动的方向对不同方向的操纵活动也有影响。
振动的振幅越大,对追踪操作能力的影响也越大。
实验结果表明,受垂直振动的人,其手眼协调动作时间随着振动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尤其在3Hz时此种手眼协调能力下降较明显。
此外,有人认为,在振动环境条件下,人的追踪操纵能力下降与人的视敏度下降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3)振动对信息加工能力的影响。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振动对人的信息加工能力影响不大。
但有些学者认为,振动对信息加工能力的影响主要是干扰了视觉,从而影响知觉。
虽然如此,有的研究者指出,5Hz、低加速度的垂直振动有助于长时间从事监视工作的人员保持警觉。
(4)振动对人的舒适性的影响。
当全身振动频率低于1Hz、加速度小于0.3g时,对人有一定的松弛作用,但随着振动频率和加速度增高,可引起人体不适感。
在2~20Hz、1g加速度时,最常见的症状有弦晕、恶心、呕吐、平衡失调等。
实验结果也予以证明,受垂直振动时,人的平衡能力降低,而且与振动频率有一定的关系。
振动的危害与评价
振动的危害与评价振动是指物体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来回运动的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振动是无处不在的,例如机器运转、车辆行驶、音乐演奏等等。
虽然振动对于一些应用有着积极的作用,但长期接触或过度暴露于某些形式的振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本文将从生物效应、工作环境、危害评价等方面对振动的危害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方法。
一、振动的生物效应1. 体感效应人体对振动的感受受到不同频率、振幅和方向的影响。
频率低的振动通常引起人体颤抖,而高频振动则可能引起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
振动的强度、频率和方向也可能影响到人体的平衡感和运动协调能力。
2. 器官损伤长期接触高强度振动可能会对人体的内脏器官造成损伤。
例如,长期驾驶重型机械设备的人员可能会出现骨质疏松、肌肉损伤等问题。
此外,高强度振动还可能对某些特定的器官和系统产生刺激和压力,如对视觉、听觉和平衡感官的影响。
3. 精神状态长期接受强烈振动刺激可能会对人们的精神状态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过度暴露于振动会增加人们的情绪波动和疲劳感,从而对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二、工作环境中的振动危害1. 噪音振动通常伴随着噪音。
噪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机械能传导到周围介质(如空气、固体等)中而引起的声波振动。
高强度噪音会造成听力损伤和耳聋,并可能引起其他健康问题,如失眠、心血管疾病等。
2. 肌肉骨骼疾病长期接触振动的工作环境可能对肌肉骨骼系统产生压力,导致各种疾病和损伤。
振动引起的震动会传导到骨骼和关节,导致肌肉疲劳、关节疼痛、腱鞘炎等问题。
长期的震颤也可能导致慢性损伤,如振动白指病。
3. 消化系统问题一些工作环境中的强烈振动可能会对消化系统产生影响。
长期接触振动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食欲减退等问题。
振动对消化器官的刺激还可能导致胃酸过多,从而导致消化不良、溃疡等问题。
三、振动危害评价为了评估工作环境中的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对振动进行评价。
1. 振动暴露评估振动暴露评估是对工作环境中的振动暴露情况进行量化和记录的过程。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振动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它可以是机械振动、声学振动或结构振动等。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振动环境。
然而,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振动环境中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本文将探讨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骨骼与关节:长期接触强烈振动可能导致骨骼和关节的损伤。
振动会增加骨骼和关节的负荷,使它们暴露在过大的力和压力下,导致骨折、关节炎和脊椎病等疾病。
2. 血液和循环系统:强烈的振动会对人体的血液和循环系统造成影响。
长期接触高强度振动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心脏负荷,引发高血压和心脏病等健康问题。
3. 呼吸系统:振动还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影响。
高强度振动会引起呼吸困难、气管痉挛和肺功能退化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气道疾病和呼吸衰竭。
4. 神经系统:长期接触高强度振动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振动会影响神经的正常传导,导致神经炎症、颤抖和感觉异常等症状。
为了预防振动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 控制振动源:减少或消除振动源是预防振动危害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可以采用隔振措施、提高设备的平稳性、进行振动消除等方法来减少振动源对人体的影响。
2. 使用个体防护装备:对于高强度振动环境,应使用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
例如,可以戴上防护耳罩、眼镜和手套等来降低振动对身体的直接接触。
3. 进行工作坐姿调整:合理的工作坐姿调整有助于减少振动对身体的影响。
坐姿应保持舒适,脊柱和关节应保持稳定,减少振动对骨骼和关节的冲击。
4. 加强工作环境管理:在振动环境中,应加强工作环境的管理,如增加隔音、隔振设备,保持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检修等。
5. 定期体检和健康监测:长期接触高强度振动的工作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与振动相关的健康问题。
总之,振动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特别是长期接触高强度振动环境的人。
通过控制振动源、使用个体防护装备、调整工作坐姿、加强工作环境管理和定期体检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振动危害,并保护人体健康。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模版(3篇)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模版产性振动是指由于机械设备或工具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振动。
在工作环境中长期受到产性振动的影响,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就产性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进行分析,并探讨一些预防措施,以减少职业危害。
产性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脊椎的影响产性振动的频率和振幅会对脊椎产生冲击,使脊椎骨骼和韧带受到损伤,从而引发各种脊柱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侧弯等。
长期受到产性振动的影响,人们可能会出现腰痛、背痛等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二、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产性振动会对血液循环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长期受到振动刺激会导致人体血液黏稠度增加,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引发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等病症。
此外,产性振动还可能影响人体内脏器官的血液供应,从而引起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的疾病。
三、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产性振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手部和上肢震颤、肌肉疼痛、麻木等症状。
振动刺激会导致神经末梢的损伤,进而影响神经传导功能,甚至可能引发神经系统疾病。
四、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长期受到产性振动刺激后,人体呼吸系统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振动可能导致肺活量降低、呼吸道阻力增加,进而影响呼吸功能。
此外,振动还可能导致咳嗽、咳痰等症状,对呼吸系统造成一定的危害。
产性振动对人体健康产生的职业危害是不可忽视的,为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预防措施需采取以下几个方向:一、工程控制通过改善工作环境以减少产生振动的设备和工具,是减少产性振动影响的重要措施。
使用具有良好隔振效果的机械设备、工具,加装隔振装置,以减少振动对人体的冲击。
此外,可以通过更换振动频率较低的设备来降低对人体的影响。
二、个体防护在无法通过工程控制完全消除振动的情况下,个体防护措施成为了必要的手段。
员工可以佩戴专用的手套、手腕护具等防护用品,减少振动对手部和上肢的冲击。
此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减少长时间连续进行振动作业。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振动是在机械、建筑、矿山等工作场所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也是一种常见的危害因素。
长期受到振动的影响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继发性尘肺、骨关节疾病、听力损伤等,并且可能引发慢性病和职业病。
因此,对振动的危害进行认识和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一、振动的危害1.对人体的直接危害长时间、高强度的振动对人体产生的主要危害有耳聋、神经功能障碍、胃肠功能紊乱、视力、心理及心血管症状。
具体表现为头痛、耳鸣、恶心、心悸、失眠、血压升高、视力模糊、注意力不集中等。
2.对人体骨骼、肌肉的损伤振动会影响人体骨骼和肌肉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其受到持续或者间断的震动刺激。
长期受到振动的影响会导致骨质疏松、骨折、关节炎等疾病。
另外,振动还会导致肌肉疲劳和肌肉损伤,使肌肉功能减弱,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3.对内脏器官的影响振动会对内脏器官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如振动能通过胃、肠壁的振动传导,引起胃肠道运动紊乱,导致胃痛、腹泻等症状。
此外,振动还会导致心功能紊乱,引发心血管病。
二、预防振动危害的措施1.工程控制针对振动源进行改造或者采取隔离措施。
例如,在机械设备上安装减振装置,减少振动的传导,降低对工人的直接影响。
在建筑施工中,采用隔离带和缓冲措施,避免振动传递到周围土地和建筑结构。
2.人工控制为防止振动对工人造成危害,应严格控制工人的暴露时间和强度,采取合理的工作安排和轮班制度,避免长时间连续进行振动作业。
此外,还要配备相应的防护装备,如防振手套、防振鞋等,保护工人身体受到振动的最小化。
3.人体适应性强化通过适度地锻炼和训练,增强人体的适应性,提高抗振能力。
根据工作特点,科学制定人员轮岗和工作强度,避免工人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振动环境中。
4.个体防护对于直接接触振动的工人,可以佩戴防护耳塞、耳罩、护目镜等防护设备,避免直接受到振动的影响。
另外,也可以进行定期体检,尽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5.加强监测和评估需要对工作场所的振动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振动超标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临时用振动作业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临时用振动作业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风险分析振动作业引发的潜在风险进行振动作业时,存在以下潜在风险:1. 身体损伤风险:长期暴露于高强度振动可能导致骨折、关节疾病等身体损伤。
2. 器械故障风险:振动作业工具可能出现故障,导致意外损伤事故的发生。
3. 心血管系统风险:长期振动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4. 噪音危害风险:振动作业通常伴随着噪音,长期暴露噪音可能导致听力损伤和其他健康问题。
工作环境风险评估在进行振动作业之前,应进行工作环境风险评估,包括以下要素:1. 振动强度评估:评估工作环境中的振动强度是否超过安全标准。
2. 噪音评估:评估振动作业引起的噪音是否超过安全标准。
3. 工作时间评估:评估每天、每周内进行振动作业的时间是否超过安全标准。
4. 工作姿势评估:评估在振动作业时员工的姿势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防范措施为了降低振动作业的风险,请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 选择合适的工作装备:选用符合安全标准的振动作业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维护。
2. 使用个人保护装备:配备员工必要的个人保护装备,如防噪耳塞、防护眼镜等。
3. 定期检查工作装备:定期对振动作业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
4. 控制工作时间:限制每天振动作业的时间,并合理安排工作,减少振动作业的频率。
5. 培训和教育:对从事振动作业的员工进行相关培训,提升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6. 提供适当的休息和康复措施:为从事振动作业的员工提供适当的休息时间和康复措施,帮助其恢复身体疲劳。
以上是临时用振动作业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的文档内容。
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改,以确保文档符合您的需求。
防噪音、振动安全技术措施
防噪音、振动安全技术措施煤矿企业所产生的噪音及振动将影响四周居民的正常休息,并且可能使作业的工人产生呕吐、耳鸣、头晕等现象,为了尽可能的削减噪音对四周居民及作业的工人的影响,特编制防噪音、振动平安技术措施如下:煤矿企业产生噪音及振动的机械设备主要有瓦斯抽放泵、空压机、风机、乳化泵及井下局扇等。
防噪音可实行的措施可分为:1在噪声源井下处理,2在传播过程中进行处理,而我矿实行的防噪音措施主要是在噪音源井下处理,即在各机械设备处安装消声器。
防振动的危害应从工艺改入手,削减手及肢体直接接触振动体;工具把手设置缓冲器;改进压缩空气的出口方位,防止工人受冷风吹袭。
振动作业工人应发双层护垫无指手套或护垫泡沫塑料的无指手套,以减震保暖。
在工人不直接接触的振动设备处安设减震器。
建立合理的劳动制度,按接触振动的强度和频率,订立工休及定期轮换制度,并对日接触振动时间给预肯定限制。
就业前和工作后定期进行体检,准时发觉和处理受噪音、振动的作业人员。
未尽事宜按煤矿平安规程和作业规程执行。
防止噪声危害应从声源、传递途径和接收者三个方面入手。
掌握和消退噪声源,是防止噪音危害的根本措施。
可采纳无声或低音设备代替发出噪声的设备,或将生产允许远置的噪声源如风机、电动机等,移至车间外或实行隔离措施;掌握噪声的传播一般有吸声、消声、隔声、隔振等几种措施。
预防振动的危害应从工艺改入手。
在可能的条件下,以液压、焊接、粘接等新工艺代替铆接;改进风动工具,采纳减震装置,设计自动或半自动或操纵装置,削减手及肢体直接接触振动体。
卫生保健措施应加强个人防护。
对于生产场所的噪声临时不能掌握,或需要在特别高噪声条件下工作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是爱护听觉器官的有效措施。
耳塞、耳罩、帽盔等都是隔声的娇好防护用品。
振动作业工人应戴双层衬垫无指手套或衬垫泡沫塑料的无指手套,以减振保暖。
对接触噪声和振动的工人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准时发觉和处理受噪声和振动损伤的作业人员1、施工噪声防治对施工工地噪声,要严格建设审批,要求其申报项目名称、施工场所、占地面积、施工总期限、各噪声期环境噪声的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以及实行的防治措施,并要求其交纳保证金。
振动的危害和预防
振动的危害和预防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基准的往复运动力称为机械,简称振动。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全身振动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分(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
局部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
局部振动作业,是指主要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铆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的作业;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
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
振动的不良的影响及危害1.接触强烈的全身振动可能导致内脏器官的损伤或位移,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导致组织营养不良,如足部疼痛、下肢疲劳、足背肪博动减弱、皮肤温度降低;女工可发生子宫下垂、自然流产及异常分娩率增加,振动加速度还可使人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内耳调节平衡功能失调,出现脸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头疼头晕、呼吸浅表、心率和血压降低等症状。
全身振动还可造成腰椎损伤等运动系统影响。
2.长期持续使用振动工具能引起末梢循环、末神经和骨关节肌肉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骨组织、听觉器官等都可能受到损伤。
了解振动病振动病属于职业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局部肢体(主要是手)长期接触强烈振动而引起的。
早期表现肢端感觉异常、振动感觉减退。
主拆手部症状为手麻、手疼、手凉、手掌多汗、手疼;其次为手僵、手颤、手无力(多在工作后发生),手指遇冷即出现血发白,严重时血管痉挛明显。
X片可见骨及关节改奕。
如果下肢接触振动,以上症状出现在下肢。
如何预防振动造成的伤害振动的频率、振幅和加速度是振动作用于人体的主要因素,气温(寒冷是促使振动致病的生要外界条件之一)、噪声、接触时间、体位和姿势、个体差异、被加工部件的硬度、冲击力及紧张等因素也很重要。
1、改革工艺设备和方法,以达到减振的目的,从生产工艺上控制或消除振动源是振动控制的最根本措施;2、采取自动化、半自动化控制装置,减少接振;3、改进振动设备与工具,降低振动强度,或减少手持振动工具的重量,以减轻肌肉负荷和静力紧张等;4、改革风动工具,改变排风口方向,工具固定;5、改革工作制度,专人专机,及时保养和维修;6、在地板及设备地基采取隔振措施(橡胶减振动层、软木减振动垫层、玻璃纤维毡减振垫层、复合式隔振装置);7、合理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振保暖手套等;8、控制车间及作业地点温度保持在16摄氏度以上;9、建立合理劳动制度,坚持工间体息及定期轮换工作制度,以利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恢复;10、加强技术训练,减少作业中静力作业成分;11、保健措施:坚持就业前体检,凡患有就业禁忌症者,不能从事该作业;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尽早发现受振动损伤的作业人员,采取适当预防措施及时治疗振动病患者。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范本(2篇)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范本振动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会接触到各种不同形式的振动。
然而,长期接触过高强度或频率的振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这种振动危害主要分为手臂振动病、全身振动病和噪声振动病三种类型。
手臂振动病是由手持震动工具长时间操作引起的,如电锤、电钻、钢筋剪等。
这些工具产生的低频振动会通过手臂传递到人体,长期暴露于这种振动下,会导致手指麻木、手臂酸痛、肌肉无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手指抖动甚至无法控制手臂活动。
预防手臂振动病的关键是减少接触振动的时间和强度。
在使用震动工具时,应该尽量选择低振动、低噪音的工具,并且经常进行休息,缓解手部疲劳。
全身振动病是由长时间驾驶机动车辆或操作振动设备引起的。
例如,农民长期驾驶农用机械,卡车司机长时间驾驶重型车辆等。
全身振动病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腰部僵硬、腿部麻木等症状。
预防全身振动病的关键是减少振动对身体的传递。
驾驶机动车辆时,应该注意车辆的悬挂系统和座椅的舒适性,经常调整座椅的位置,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此外,驾驶人员还应该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噪声振动病是由长时间暴露于噪声环境中引起的,常见于工业生产车间、建筑现场等。
长期接触高强度的噪声和振动可能导致听力受损以及其他健康问题。
预防噪声振动病的关键是控制噪声和振动源的产生和传播。
工作场所应该采取防噪声措施,如安装隔音材料、增设屏障等,减少噪声对工人的影响。
另外,工人在工作时应该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如耳塞、耳罩等,降低噪声和振动对听力的影响。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类型的振动危害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振动危害,如高频振动引起的手臂和腿部麻木、眩晕等。
不同类型的振动危害会对人体的不同系统产生影响,包括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等。
为了预防振动危害,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对于从事震动工作的人员,应该接受相关的岗前培训,了解振动危害和防护知识。
其次,工作场所应该进行振动风险评估,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改进工作方式、更换低振动的设备等。
手传振动的危害与预防
手传振动的危害与预防
手传振动是指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动工件时,直接作用或传递到人的手臂的机械振动或冲击。
一、常见从事手传振动的作业
从事手传振动的作业,主要有凿岩工、固定砂轮和手持砂轮磨工、铆钉工、风铲工、捣固工、油锯工、电锯工、锻工、铣工、抻拔工等。
二、可能导致的职业病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
三、手臂振动病的临床表现
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障碍、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可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其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
手臂振动病可出现手麻、手胀、手痛、手掌多汗、手臂无力、手指关节疼痛,可有手指关节肿胀、变形,痛觉、振动觉减退等症状体征,严重者出现手部肌肉明显萎缩或手部出现“鹰爪样”畸形。
四、从事手传振动作业人员注意事项
控制振动源。
应在设计制造生产工具和机械时采用减振措施。
改革工艺,采用减振和隔振等措施,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并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应严格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
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发现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或雷诺病,则不能从事手传振动作业。
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发现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或职业性手臂振动病,应调离手传振动作业岗位,并妥善安置。
五、医院就医时应向医生提示的内容
1.从事过的职业及时间
2.目前工作的种类及工作场所环境
3.临床症状及出现时间
4.生活习惯,既往疾病史及家族史。
手传振动职业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手传振动职业危害及其控制措施一、手传振动职业危害高尔夫球杆生产等手持式机械作业经常手传振动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导致手臂振动病 (白指病)发生。
二、手传振动职业危害防治措施根据《职业病防治法》《手持式机械作业防振要求》(GBT/T 17958),对手传振动作业进行整改:三、手传振动职业禁忌证之多发性神经病(polyneuropathy)多发性神经病(polyneuropathy)又称多发性神经炎,是指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末梢型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综合症。
药物、农药、重金属、有机溶剂中毒、营养缺乏、代谢性疾病及慢性炎症性病变均能引起本病。
如糖尿病,应用异烟肼、呋喃类、痢特灵及抗癌药,重金属或正己烷、1-溴丙烷、汽油中毒,恶性肿瘤,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胃肠道疾患及胃肠大部切除术后,麻风、尿毒症、白喉、血卟啉病等。
部分病因不清。
神经原发受损部位可分类为:神经轴索变性、节段性脱髓鞘和神经元病变均可导致多发性神经病,轴索变性最常见和典型。
起病可急可缓。
通常始自下肢的肌力减退.并向躯干、上肢、颜面发展。
同时,常有四肢远端对称性麻木、自发性酸痛等感觉异常。
多数患者在起病3-15天内达最高峰,四肢呈现程度不等的弛缓性瘫痪和远端肌肉萎缩。
严重者可有声嘶、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甚至呼吸困难。
起病后10-25天内病情稳定,并开始恢复,患者常表现出运动、感觉及植物神经的功能障碍。
四肢末梢发凉、发红、发绀,少汗或多汗,皮肤变薄嫩或粗糙,指(趾)甲变厚变脆,失去光泽,或有白色横痕;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减退或消失,或感觉过敏;四肢肌张力下降,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
四、手传振动职业禁忌证之雷诺病(Raynaud disease)雷诺病是一种遇冷或情绪紧张后,以阵发性肢端小动脉强烈收缩引起肢端缺血改变为特征的疾病。
发作时肢端皮肤由苍白变为青紫,而后转为潮红。
该病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也无根治方法,预防以避免寒冷刺激和情绪激动为主。
金属冶炼作业中的振动与噪声安全管理
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国家标准:GB/T 12345-2006《金属冶炼作业中振动与噪声的安全标准》 行业标准:JGJ 123-2010《金属冶炼作业中振动与噪声的安全标准》 国际标准:ISO 12345-2006《金属冶炼作业中振动与噪声的安全标准》 地方标准:DB 12345-2006《金属冶炼作业中振动与噪声的安全标准》
振动与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振动:可能导致建 筑物、设备等结构 损坏,影响生产安 全
噪声:可能对员工 健康造成影响,如 听力下降、睡眠质 量下降等
环境污染:振动与 噪声可能对周围环 境造成污染,影响 居民生活
法律责任:企业需 要承担相应的法律 责任,如环保罚款 、赔偿等
金属冶炼作业中 振动与噪声的安 全标准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设备运 行正常
工艺流程优化
优化生产工艺,减 少振动和噪声的产 生
采用先进的生产设 备,降低振动和噪 声
加强设备维护,减 少振动和噪声的产 生
优化生产布局,降 低振动和噪声的传 播
作业环境改善
采用隔音材料,减少噪声传 播
加强通风设施,降低作业环 境温度
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减少振 动和噪声的产生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对振 动和噪声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
识
个人防护措施
佩戴耳塞:减少噪声对听力的损害 佩戴防护眼镜:防止金属碎屑飞溅伤害眼睛 佩戴防尘口罩:防止吸入金属粉尘
穿着防护服:防止皮肤接触金属粉尘和液体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职业病 加强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金属冶炼作业中 振动与噪声的监 测与控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心理压力:振动与噪声可能导致作 业人员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压力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振动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
尽管振动可以用于各种有益的应用,如音乐、交通工具和机械设备等,但长期接触或暴露于高强度振动下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本文将探讨振动的危害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
首先,长期暴露于振动环境可能会对人体造成生理和健康的不良影响。
其中最常见的是手臂和手部的振动病,即所谓的“白手霜”。
长期从事振动作业的工人容易出现手指麻木、指头发白、肌肉萎缩等症状。
此外,振动还可能导致肌肉痉挛、疲劳和关节疼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起骨折和关节损伤。
振动还可能对人体的内脏器官产生危害。
对于长时间暴露于振动环境的人来说,可能会出现胃肠道问题,如消化不良和胃溃疡。
此外,振动还可以引起内脏器官功能紊乱,如心血管系统的不稳定和尿频等问题。
除了对人体产生直接的生理危害外,振动还可能对人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长时间的振动暴露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这些不良心理健康状态会进一步影响个体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为了预防振动的危害,一些重要的防护措施必须得到采取。
首先,工人在进行振动作业时应该尽量使用降低振动的工具和设备。
例如,在手持振动工具时,可以选择带有振动减震装置的工具,以减少对手部的振动传输。
此外,对于机动车辆的驾驶员来说,应选用具有良好减震系统的车辆,以减少身体对振动的暴露。
其次,减少暴露时间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护措施。
长时间的持续振动会增加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因此,尽量将暴露时间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为此,可以采取定期轮换工作、适度休息和暂时离开振动环境等方式来减少暴露时间。
此外,员工进行振动作业时应戴上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护目镜、耳塞、手套等。
这些个人防护装备可以减少对身体的直接振动传输,从而降低对健康的危害。
最后,定期健康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定期的健康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治疗由于振动引起的健康问题。
在发现潜在问题时,医生还可以推荐一些适当的康复方法和治疗方案,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三篇)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基准的往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简称振动。
物体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为振幅。
单位时间内(S)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它是评价振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常用基本参数。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全身振动是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份(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引起接振动为主,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
常见的振动作业全身振动的频率范围主要在1Hz~20Hz。
局部振动作用的频率范围在20Hz~1000Hz。
上述划分是相对的,在一定频率范围(如100Hz以下)既有局部振动作用又有全身振动作用。
1.局部振动作业:主要是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铆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作业。
2.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
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野外活动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如锻工等。
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及危害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振动的作用不仅可以引起机械效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的效应。
人体接受振动后,振动波在组织内的传播,由于各组织的结构不同,传导的程度也不同,其大小顺序依次为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组织和脑组织,40Hz以上的振动波易为组织吸收,不易向远处传播;而低频振动波在人体内传播得较远。
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是明显不同的。
1、全身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振动所产生的能量,能过支承面作用于坐位或立位操作的人身上,引起一系列病变。
人体是一个弹性体,各器官都有它的固有频率,当外来振动的频率与人体某器官的固有频率一致时,会引起共振,因而对那个器官的影响也最大。
全身受振的共振频率为3Hz~14Hz,在该种条件下全身受振作用最强。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范本(2篇)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范本振动病是一种慢性病,其危害和预防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振动病的危害并提供预防措施,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振动病的危害1. 健康损害:长期接触振动环境会导致振动病,其主要症状包括手指麻痹、肩颈疼痛、头痛、失眠等。
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引发神经衰弱、消化不良、心血管疾病等其他健康问题。
2. 工作效率降低:振动病会对工作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患者由于身体不适,工作状态不能维持在最佳水平,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增加错误率,甚至可能造成事故。
3. 心理健康问题:持续的振动环境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还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受振动刺激可能使人易发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造成工作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二、振动病的预防范本1. 健康教育宣传:加强对振动病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大众对振动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倡导正确的工作姿势和生活习惯,减少长时间暴露在振动环境中的机会。
2. 环境改善:针对振动环境,可以通过声学设计、减振材料的应用等措施来降低振动病的风险。
对于振动较大的工作岗位,可以考虑安装减振装置或进行技术改造,减少振动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3. 个人防护措施:对于长时间从事振动工作的人员,可配备专门的防护装备,如护腰带、手套等。
这些装备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振动对人体的直接影响,降低振动病的患病风险。
4. 工作安排优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连续长时间从事振动工作。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有助于减轻身体对振动的反应。
5. 具体行业的防护建议:不同行业对振动病的防护措施可能有所不同,应根据行业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例如,对于驾驶员、机械操作人员等从业人员,应加强对振动病危害的认识,并进行相应的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
6. 健康监测和治疗:建立健康监测机制,对暴露在振动环境下的人员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及早发现振动病的早期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机械振动作业的职业危害防控指南
机械振动作业的职业危害防控指南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与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许多从事机械振动作业的工作者面临着职业危害的风险。
机械振动可以对工作者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包括损害听力、引起神经病变以及影响心血管系统等。
因此,为了保护从事机械振动作业的工作者的健康,本文将提供一份职业危害防控指南。
一、机械振动危害的认识机械振动是指机械设备工作时产生的振动,其主要来源于旋转和往复运动的机械件。
机械振动可以被分为手臂振动和全身振动两种类型。
手臂振动主要来自于使用电动工具等设备,而全身振动则主要来自于驾驶特种设备或长期暴露在振动环境中。
二、机械振动职业危害机械振动作业对工作者的健康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
长期暴露在机械振动环境中可能会导致工人患上手臂振动综合征和全身振动症。
手臂振动综合征会导致手臂麻木、手指发麻、肩膀酸痛等,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引发手部肌肉功能受限。
而全身振动症的症状包括腰背酸痛、疲劳、运动困难以及消化系统问题等。
此外,机械振动还会对听力产生损害,并有可能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三、机械振动作业的危害防控措施为了有效防控机械振动作业带来的职业危害,以下措施应该被采取:1. 设计阶段控制在机械设备的设计阶段,应该考虑采用抗振措施来减少机械振动对工作者的影响,例如通过优化设计来降低振动频率和幅度、采用减振器等。
2. 工作时间控制对于从事机械振动作业的工作者,应该限制他们的振动暴露时间。
长时间的暴露于机械振动环境中会增加职业危害的风险。
因此,应该通过轮班制度、工作时间安排等方式来减少对工作者的长期振动暴露。
3. 工作设备控制应该选用能够降低振动的工作设备,例如带有振动减少装置的工具。
此外,还应该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设备,确保其振动水平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4. 工作环境控制工作场所的环境对于机械振动的防控非常重要。
应该采取隔离工作场所和振动源的措施,例如通过添加隔离墙来减少机械振动的传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基准的往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简称振动。 物体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为振幅。单位时间内(S)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它是评价振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常用基本参数。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全身振动是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份(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引起接振动为主,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
常见的振动作业
全身振动的频率范围主要在1Hz~20Hz。局部振动作用的频率范围在20Hz~1000Hz。上述划分是相对的,在一定频率范围(如100Hz以下)既有局部振动作用又有全身振动作用。
1.局部振动作业:主要是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铆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半自动化控制装置,减少接振;
3、改进振动设备与工具,降低振动强度,或减少手持振动工具的重量,以减轻肌肉负荷和静力紧张等;
4、改革风动工具,改变排风口方向,工具固定;
5、改革工作制度,专人专机,及时保养和维修;
6、在地板及设备地基采取隔振措施(橡胶减振动层、软木减振动垫层、玻璃纤维毡减振垫层、复合式隔振装置);
人体接受振动后,振动波在组织内的传播,由于各组织的结构不同,传导的程度也不同,其大小顺序依次为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组织和脑组织,40Hz以上的振动波易为组织吸收,不易向远处传播;而低频振动波在人体内传播得较远。
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是明显不同的。
1. 全身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振动所产生的能量,能过支承面作用于坐位或立位操作的人身上,引起一系列病变。
人体是一个弹性体,各器官都有它的固有频率,当外来振动的频率与人体某器官的固有频率一致时,会引起共振,因而对那个器官的影响也最大。全身受振的共振频率为3Hz~14Hz,在该种条件下全身受振作用最强。
接触强烈的全身振动可能导致内脏器官的损伤或位移,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可造成各种类型的、组织的、生物化学的改变,导致组织营养不良,如足部疼痛、下肢疲劳、足背脉搏动减弱、皮肤温度降低;女工可发生子宫下垂、自然流产及异常分娩率增加。一般人可发生性机能下降、气体代谢增加。振动加速度还可使人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内耳调节平衡功能失调,出现脸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头疼头晕、呼吸浅表、心率和血压降低等症状。晕车晕船即属全身振动性疾病。全身振动还可造成腰椎损伤等运动系统影响。
(2)心血管系统:可引起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及张力改变,上肢大血管紧张度升高,心率过缓,心电图有改变.
(3)肌肉系统:握力下降,肌肉萎缩、疼痛等。
(4)骨组织: 引起骨和关节改变,出现骨质增生、骨质蔬松等。
(5)听觉器官:低频率段听力下降,如与噪声结合,则可加重对听觉器官的损害。
振动的频率、振幅和加速度(加速度增大,可使白指病增多)是振动作用于人体的主要主要因素,气温(寒冷是促使振动致病的重要外界条件之一)、噪声、接触时间、体位和姿势、个体差异、被加工部件的硬度、冲击力及紧张等因素也很重要。
劳动保护措施
1、改革工艺设备和方法,以达到减振的目的,从生产工艺上控制或消除振动源是振动控制的最根本措施;
7、合理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振保暖手套等;
8、控制车间及作业地点温度,保持在16摄氏度以上;
9、建立合理劳动制度,坚持工间休息及定期轮换工作制度,以利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恢复
10、加强技术训练,减少作业中的静力作业成分;
11、保健措施:坚持就业前体检,凡患有就业禁忌症者,不能从事该做作业;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尽早发现受振动损伤的作业人员,采取适当预防措施及时治疗振动病患者。
2. 局部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局部接触强烈振动主要是以手接触振动工具的方式为主的,由于工作状态的不同,振动可传给一侧或双侧手臂,有时可传到肩部。长期持续使用振动工具能引起末梢循环、末神经和骨关节肌肉运动系统的障碍,严重时可患局部振动病。
(1)神经系统:以上肢末梢神经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皮肤感觉、痛觉、触觉、温度功能下降,血压及心率不稳,脑电图有改变。
(6)其他:可引起食欲不振、胃痛、性机能低下、妇女流产等。
3. 振动病
我国已将振动病列为法定职业病。振动病一般是对局部病而言,也称职业性雷诺现象、振 动性血管神经病、气锤病和振动性白指病等。
振动病主要是由于局部肢体(主要是手)长期接触强烈振动而引起的。长期受低频、大振幅的振动时,由于振动加速度的作用,可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皮肤分析器与外周血管循环机能改变,久而久之,可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早期可出现肢端感觉异常、振动感觉减退。主诉手部症状为手麻、手疼、手胀、手凉、手掌多汗、手疼多在夜间发生;其次为手僵、手颤、手无力(多在工作后发生),手指遇冷即出现缺血发白,严重时血管痉挛明显。X片可见骨及关节改变。如果下肢接触振动,以上症状出现在下肢。
2.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野外活动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如锻工等。
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及危害
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振动的作用不仅可以引起机械效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