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主讲:李苓

第一章导论

传播是什么?

研究人类的传播行为及其社会关系p8

本书定义: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四种传播定义类型p6(答题时要将学说的核心观点、代表人物和不足三层都要答到)

1)共享说:传播是“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关注结果;施拉姆;

2)交流说: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或观念的活动”,关注过程;

3)劝服(影响)说:传播是“传者”试图影响“受传者”,关注目的;

4)符号(信息)说:传播是符号(信息)的流动,用符号传递信息;

传播研究内容:五个方面内容

1、传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阶段

2、理论模式研究

3、传播内容研究

4、传播类型研究

5、传播的功能和效果研究

传播的层次p15(特征)

1)自我传播:人的内向传播,自我信息沟通;

2)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信息交流,又称亲身传播;

3)群体传播: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团体内部及团体之间的传播;

4)组织传播: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组织网络,为应付环境中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是有组织、有领导、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

5)大众传播:指职业化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广泛受众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

五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范围层层扩大,内容依次涵盖,如大众传播过程实际包括了其他

传播学是否是边缘学科?(涉及多项学科)p13

传播学的经典理论。P19

1)功能结构理论:核心观点是社会结构是真实的,并以可以观察到的方式发挥其作用。其中,“关系”可被视为结构,因此社会结构方式变化引起可被观察到的“关系”的变化,其所发挥的功能也会变化。其中,结构主义强调(社会)结构的组织性,功能主义强调有组织的结构维持自身运转的方式。

2) 其他四种(认知行为理论;相互作用理论;阐释理论;批评理论)了解即可;

传播学奠基人p26

理论模式(模式是对理论简约的表达) p30

第三章系统理论

系统论、控制论(协调机制)――信息的反馈p73

信息是整个系统维持下去的关键点

功能模式(积极反馈、消极反馈)

贝特森帕洛阿尔托学派,对人际传播进行分析时提出的五项基本原理p91

第四章

帕森斯p99(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行为个体系统)

默顿的理论p104(功能失调、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功能替代)

四功能说p108

大众传播的正负功能p111

“两个环境”理论李普曼p115

第五章传播的控制研究

(对传播者的研究)

失控与施控p118

第二节把关与施控

卢因(提出把关人观念,但是没有形成理论)

卢因的“把关”理论:指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站在自身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样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把关行为的人称为把关人。卢因指出,信息的传播渠道流通总是有“门区”的,即把关人所处的位置。而事实上,在整个社会范围的信息大循环中,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充当着把关人。

怀特(将这种观念变成理论)

怀特的把关研究:实证性研究某报纸编辑一周编发通讯社稿件情况,验证“把关”理论,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强调把关人的独立权限,忽视了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深层控制。

第三节受控的现实描述

布理德“潜网”p127

布里德的“潜网”研究:对美国几十家报纸的记者调查后发现,报社内部存在一张微妙而有力的“潜网”,确保媒介组织的传播意向顺利贯彻下去,防止不规矩的新来者对媒介组织既定行规的袭扰。而这种暗中存在的“潜网”,实际上是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在媒介内部的反映。由此证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功能,而这类控制往往以不易察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起作用。

施拉姆的四种控制形态p129

阿特休尔与《权力的媒介》p138

阿特休尔与《权力的媒介》:批判学派的传播控制研究之一。阿特休尔是美国传播学批判学派后起之秀,在《权力的媒介》一书中着重考察“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分析各种权力集团对媒介的控制和利用,指出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二十受某种权势控制的工具,总归是权势的媒介。

第六章信息的交流与符号理论

信息的理解p148

★信息的概念

第七章麦克卢汉的理论

媒介即信息论,人体延伸论,“冷”“热”媒介

1)麦克卢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大众文化的知名专家和传播学教授,其早期理论建立在他导师英尼斯的研究基础上,认为媒介是闻名的精髓,认为历史由各时期占优势地位的媒介引导前进。包括:媒介即信息论,人体延伸论,“冷”、“热”媒介论;

2)媒介即信息:媒介形式所体现的技术本身就会给人类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媒介自身发出的“讯息”会直接介入到人的生活中。

3)人体延伸论:人们总是通过某种适当的平衡的感觉比来适应外界,而每一时期的主导媒介会产生独特的感觉比,从而影响人们的知觉,使人类得以凭借媒介技术的进步对其自身的感觉器官的功能作相应的延伸。由此将人类文明历史分为三阶段:1)口头传播时期;2)文字印刷时期;3)电子传播时期;4)“冷”、“热”媒介论:提出热媒介指具有高清晰度和低参与度的媒介;而冷媒介是具有低清晰度和高参与度的媒介。他主张冷热媒介各尽所长,甚至提倡跳跃不连贯的写作方式,以强化冷媒介受众的高参与度。

第八章

主要理论

第九章

★马斯洛的五个层次p252 (使用与满足理论)

平衡理论p268

第十章

传播效果p280

效果发展的研究阶段p294

效果研究发展阶段

1)“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挡的强大力量,所传递的信息在传授者身上如同子弹击中或者皮下注射,可以引起直接速效反映,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这种理论过分夸大大众传播力量和影响,忽视勒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社会因素和受众自身的能动选择。

产生原因主要包括:大众传播在这一时期的迅猛发展;刺激-反应理论;大众社会论;

2)“有限效果论”:40年代开初,实证调查和控制试验方法开始应用。

传播流程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大选期间对选民投票作实证调查后发表研究报告《人民的选择》,又称“伊里调查”,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的意向,提出一系列假设:“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之后相关研究成果还有《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

“说服性效果”研究:霍夫兰在二战期间,在军队里进行一系列试验,发现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说明传播效果布简单取决于传播者主观愿望,还受到各种综合因素制约;

“使用与满足”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