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完整版)雨水提升泵站工艺设计说明计算书:城市雨水,8.5秒流量,立式轴流泵

(完整版)雨水提升泵站工艺设计说明计算书:城市雨水,8.5秒流量,立式轴流泵

排涝泵站计算:1.总说明①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市距南京仅45km,地理气象条件相似,本次雨水设计暴雨强度公式仍采用南京市暴雨强度公式,即:8.02989++=tlgP1(3.q13.0/()3.)671式中:q-暴雨强度(1/s ha)p-设计重现期(a)t-设计降雨历时(min)**市近20年的雨水工程规划及设计均采用以上公式。

从多年的实际使用效果看,此公式能较准确地反映本地区降雨特征,可作为本次雨水计算的基本依据。

根据城市性质、重要性以及汇水地区类型(广场、干道、厂区、居住区)特点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

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所确定的城市性质及本市的地形和气象特点,并参照周围相近城市所采用的标准,本次整治范围内设计重现期取1年。

②径流系数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宜采用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即按规划建筑密度将城市用地分为城市中心区、一般规划区和市政绿地等,由不同的区域,分别确定不同的径流系数。

综合考虑**市现状绿化率较高和总体规划发展目标等因素,雨水综合径流系数见表1.1。

表1.1 **市城市雨水综合径流系数③地面集水时间(t1)地面集水时间受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盖等因素影响,结合**市实际和国内相似城市的采用数值,本次选用t 1=15min 。

2.同意**泵站(1) 流量确定汇水面积 2.01km 2,按照市政雨水泵站规模进行计算,集流距离最长为L=2.28km 。

其中管道长度L=380m ,明渠长度L=1900m ,根据《**市城市排水工程规划》中的设计水力要素,径流系数取0.5,管道流速取0.7v =(m/s ),折减系数取2,明渠流速取0.86v =(m/s ),折减系数取1.2。

则集流时间121529.05 1.236.877.26min t t mt =+=+⨯+⨯= 重现期为P=2计算的情况下:0.80.82989.3(10.671)2989.3(10.6712)97.5(/)(13.3)(78.3413.3)lgP lg q l s ha t ++===•++则对应的雨水流量为:330.597.5 2.01100109.8(/)Q qF m s ψ-==⨯⨯⨯⨯=根据排水规划中西塘水系的水力要素,同意二水系的水力计算表格为:考虑新建同意**泵站具有调蓄条件,根据《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册P33)中对雨水调蓄计算,调蓄池的作用是高峰流量入池调蓄,低流量是脱过,通过调蓄后的进入泵站的脱过流量如下:()V f W α=(m3)1.20.150.650.50.215()[(1.1]lg(0.3)]0.2b f a n n nατ=-+++++ 式中:,,;Q Q Q Qαα''-=脱过系数既是脱过流量与池前管渠设计流量之比();f αα-的函数式3,(m );W Q W Q ττ-=池前管渠的设计流量与相应集流时间的乘积,;b n -暴雨公式参数,b=13.3,n=0.8,(min);τ-管渠在进入调蓄池前的断面汇流历时不计延缓系数调蓄水体面积S=10500m 2,根据相关资料,调蓄水深为0.4m ,因此调蓄容积为:310500*0.44200V m ==39.8(9.0536.8)*6026959.8()W Q m τ==*+=()0.1558f α=通过公式推导, 0.7758Q Qα'== 39.8*0.77587.60()Q Q m α'===因此,泵站流量为7.60m 3/s同意**泵站初拟设三台水泵,单台流量2.84m 3/s 。

雨水部分的设计说明及设计计算

雨水部分的设计说明及设计计算

一、雨水部分的设计说明及设计计算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的布置与污水管道的布置相近,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雨水管渠规划布置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排水流域与排水方式,进行雨水的管渠的定线;确定雨水泵房、雨水调节池、于是排放口的位置。

3.1 雨水布管原则: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规划雨水管线时,首先按照地形划分排水区域,进行管线布置。

根据分散和直接的原则,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多采用正交式布置,以最短的距离重力流排入附近的河流、湖泊等会汇水区域。

一般不设泵站。

2.根据街区及道路规划布置雨水管道。

通常应根据建筑物的分布、道路的布置以及街坊或小区内部的地形、出水口的位置等布置雨水管道,是街坊和小区内大部分雨水以最短的距离排入雨水管道。

所以就需要对某一排水区域进行划分,使其汇水更加的方便和直接。

3.合理布置雨水口,保证路面雨水舒畅排除。

雨水口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和汇水面积确定,以使雨水不至漫过路口。

一般在道路交叉口的汇水点、低洼地段均应设置雨水口。

4.采用明渠与暗管相结合的方式。

在城市市区,建筑密度较大、交通频繁地区。

应采用暗管排除雨水,尽管造价高,但是卫生情况好,养护方便,不影响交通;在城市郊区或建筑密度低、交通量小的地方可采用明渠,以节省工程费用。

5.出水口的位置。

当汇水水体离流域很近,水体的水位变化不大,洪水位低于流域地面标高,出水口的建筑费用不大时,宜采用分散出口,使雨水尽快排放,反之,则应该采用集中出口排放方式,本设计中采用分散出口排放。

6.调蓄水体的布置。

充分利用地形,选择适当的河湖水面作为调蓄池,以调节洪峰流量,减低沟道设计流量减少泵站的设计数量。

7.排洪沟的设置。

\城市中靠近山麓建设的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除了应设雨水管道外,还应考虑在规划地区周围设置排洪沟。

3.2 雨水布管内容:1)确定排水区域与排水方式:本设计中有很明显的排水区界,一条河流自东向西流动,将整个城镇划分为河南区与河北区;同时将河北区雨水排水区域分为五个个部分,分别有五条干管收集污水,河南区雨水排水区域作为一块,有一条感官收集污水。

建筑屋面雨水排放设计要点

建筑屋面雨水排放设计要点

建筑屋面雨水排放设计要点在建筑设计中,屋面雨水排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合理设计和规划屋面雨水排放系统不仅可以有效防止雨水积聚导致屋面渗漏,还可以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减轻城市排水负荷。

本文将从设计要点、设备选择及安装等方面详细介绍建筑屋面雨水排放的相关内容。

一、设计要点1. 汇水规划:在屋面设计中,应根据屋顶的形状和坡度,合理规划和布置屋面的汇水口。

汇水口的设置应尽量保证雨水从屋面快速而顺畅地排放,避免积水和渗漏现象的发生。

2. 雨水管道设计:雨水管道的设计应考虑到屋面的排水量、建筑物的地势高低以及建筑物的结构等因素。

根据实际需要,可选择隐藏式、半隐藏式或明装式雨水管道,并合理设置检修口,以便于日后的维护和清洁。

3. 排水斜度:为了使雨水能够顺利流入雨水管道,屋面的排水斜度需根据屋面的材质和坡度进行合理的设计。

一般来说,斜度应控制在2-5%,以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排除。

4. 排水出口:设计时应合理设置雨水的排放出口,使其不仅满足排水要求,还符合建筑物的外观要求。

排水出口的设置位置应考虑到功能和美观,同时要避免积水和渗漏等问题。

二、设备选择1. 雨水收集系统:当设计需要收集并回收雨水时,需要选择适当的雨水收集系统。

这些系统包括雨水收集槽、过滤器、水泵和储水设备等。

同时,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储水容量,以满足日常用水需求,并确保水质的安全和卫生。

2. 雨水管道:选择合适的雨水管道材料是确保排水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一环。

常见的管道材料有塑料管、铸铁管和不锈钢管等。

根据实际需求和预算情况选择材料,并确保其密封性和耐久性良好。

3. 排水设备:在排水出口处设置适当的排水设备,如雨水斗、雨水篦子等。

这些设备可以过滤掉雨水中的杂质,保持管道的通畅,并减少管道的维护和清洁工作。

三、安装和维护1. 安装过程:在安装雨水排放系统时,应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施工和安装。

保证排水设备和管道的连接牢固,防止漏水现象的发生。

同时,要注意斜度的控制和排水出口的正确设置。

雨水管网设计说明

雨水管网设计说明

雨水管网设计说明关键信息项:1、设计标准2、管材选择3、管径确定4、检查井设置5、雨水口布置6、管道坡度7、排放出口8、施工要求9、维护管理11 设计标准本次雨水管网设计遵循以下标准:111 降雨量计算采用当地暴雨强度公式,根据规划区域的性质、面积和汇水特点,确定设计重现期和降雨历时。

112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为 Q =ψ×q×F,其中ψ 为径流系数,q 为设计暴雨强度,F 为汇水面积。

113 设计应满足区域内雨水排放要求,确保在设计重现期内不发生内涝。

12 管材选择121 考虑到管材的强度、耐久性、密封性和经济性等因素,本次设计选用以下管材:钢筋混凝土管:适用于管径较大、埋深较深的管道,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承载能力。

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适用于管径较小、施工条件复杂的区域,具有重量轻、耐腐蚀、安装方便等优点。

122 管材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具备相应的检测报告和合格证书。

13 管径确定131 根据雨水流量计算结果,结合管道敷设坡度和充满度要求,合理确定管径。

132 管径的选择应考虑远期发展需求,适当预留一定的余量。

133 对于重要路段和汇水面积较大的区域,管径应适当加大,以提高排水能力。

14 检查井设置141 检查井的设置应根据管道走向、管径变化、转弯、分支等情况合理布置。

142 检查井间距一般不宜大于 40 米,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应增设检查井。

143 检查井采用砖砌或混凝土结构,井内设置爬梯,井盖应具备防盗、防坠落功能。

15 雨水口布置151 雨水口应布置在道路两侧的低洼处,间距一般为 25 50 米。

152 雨水口形式可采用平箅式、立箅式或联合式,根据道路类型和排水要求选择。

153 雨水口连接管管径不宜小于 300 毫米,坡度不小于 1%。

16 管道坡度161 管道坡度应根据管径大小、管材材质和地面坡度等因素确定,一般不小于 03%。

162 在满足排水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小管道坡度,以降低工程造价。

(完整版)雨水部分的设计说明及设计计算

(完整版)雨水部分的设计说明及设计计算

一、雨水部分的设计说明及设计计算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的布置与污水管道的布置相近,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雨水管渠规划布置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排水流域与排水方式,进行雨水的管渠的定线;确定雨水泵房、雨水调节池、于是排放口的位置。

3。

1 雨水布管原则: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规划雨水管线时,首先按照地形划分排水区域,进行管线布置。

根据分散和直接的原则,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多采用正交式布置,以最短的距离重力流排入附近的河流、湖泊等会汇水区域。

一般不设泵站。

2.根据街区及道路规划布置雨水管道。

通常应根据建筑物的分布、道路的布置以及街坊或小区内部的地形、出水口的位置等布置雨水管道,是街坊和小区内大部分雨水以最短的距离排入雨水管道。

所以就需要对某一排水区域进行划分,使其汇水更加的方便和直接.3.合理布置雨水口,保证路面雨水舒畅排除。

雨水口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和汇水面积确定,以使雨水不至漫过路口。

一般在道路交叉口的汇水点、低洼地段均应设置雨水口。

4.采用明渠与暗管相结合的方式。

在城市市区,建筑密度较大、交通频繁地区。

应采用暗管排除雨水,尽管造价高,但是卫生情况好,养护方便,不影响交通;在城市郊区或建筑密度低、交通量小的地方可采用明渠,以节省工程费用。

5.出水口的位置。

当汇水水体离流域很近,水体的水位变化不大,洪水位低于流域地面标高,出水口的建筑费用不大时,宜采用分散出口,使雨水尽快排放,反之,则应该采用集中出口排放方式,本设计中采用分散出口排放。

6.调蓄水体的布置.充分利用地形,选择适当的河湖水面作为调蓄池,以调节洪峰流量,减低沟道设计流量减少泵站的设计数量。

7.排洪沟的设置。

\城市中靠近山麓建设的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除了应设雨水管道外,还应考虑在规划地区周围设置排洪沟.3。

2 雨水布管内容:1)确定排水区域与排水方式:本设计中有很明显的排水区界,一条河流自东向西流动,将整个城镇划分为河南区与河北区;同时将河北区雨水排水区域分为五个个部分,分别有五条干管收集污水,河南区雨水排水区域作为一块,有一条感官收集污水。

建筑外墙外立面雨水管设计说明

建筑外墙外立面雨水管设计说明

建筑外墙外⽴⾯⾬⽔管设计说明⾬⽔管设计要求外排⽔⼀、⼀般性规定:(⼀)、⽆组织排⽔1.三层及三层以下,或檐⾼不⼤于10m的中⼩型建筑物的屋⾯可采⽤⽆组织排⽔。

2.⽆组织排⽔的挑檐尺⼨不宜⼩于600mm。

3.其散⽔宽度宜宽出挑檐300mm左右。

且不宜做暗埋散⽔。

(⼆)、有组织外排⽔1.多层建筑⼀般采⽤有组织外排⽔2.寒冷地区(本地区)的⾼层建筑不宜采⽤外排⽔,当采⽤外排⽔时宜将⽔落管布置在紧贴阳台外侧或空调机搁板的阴⾓处,以利维修。

3.⾼层建筑的裙房屋⾯⾬⽔应单独排放,阳台⾬⽔系统应单独设置。

注:屋⾯⾬⽔⽔流较⼤,采⽤重⼒⾃流时,当⽔量较⼩时为⽆压⼒流,当⽔量较⼤盖住⾬⽔⼝时会形成压⼒流,⼀般情况下,⾬⽔的排⽔随⾬量的变化在压⼒流和⽆压⼒流之间转换,当为压⼒流时,下部接其他的管会形成反冲,因此阳台、露台等⾬⽔需单独排放,避免造成反冲。

,4.每⼀汇⽔⾯积的屋⾯或天沟⼀般不应少于两个⽔落⼝。

当屋⾯⾯积不⼤且⼩于当地⼀个⽔落⼝的最⼤汇⽔⾯积(本地区200㎡;考虑汇⽔⾯积时,应计⼊相邻垂直墙⾯⾯积的50%),⽽采⽤两个⽔落⼝确有困难时,也可采⽤⼀个⽔落⼝加溢流⼝的⽅式。

注:当屋⾯较为复杂,⽽⽔落⼝⼜难以合并使⽤时,可采⽤此种⽅式。

5.溢流⼝宜靠近⽔落⼝,溢流⼝底的⾼度⼀般⾼出该处屋⾯完成⾯150~250mm左右,并应挑出墙⾯不少于50mm。

6.溢流⼝的位置应不致影响其下部的使⽤,如影响⾏⼈等。

注:由于溢流排⽔的⽔流较⼤且⽆组织,因此溢流⼝的设置应指向⽆遮挡的空间,避免指向对⾯外墙、窗、阳台、露台,单元或住户⼊⼝上⽅不应设置溢流⼝。

7.天沟、檐沟的纵向坡度不应⼩于1%,⾦属檐沟、天沟(指成品檐沟)的坡度可适当减⼩。

沟底⽔落差不得⼤于200mm。

8.两个⽔落⼝的间距,⼀般不宜⼤于下列数值有外檐天沟24m;⽆外檐天沟,排⽔15m。

9.⽔落⼝中⼼距端部⼥⼉墙边不宜⼩于0.5m。

10.⾬⽔管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外排⽔可采⽤UPVC管、玻璃钢管、⾦属管等2)排⽔可采⽤铸铁管、镀锌钢管、UPVC管等,3)⾬⽔管径不得⼩于100mm,阳台⾬⽔管直径可为75mm。

室外或小区雨水系统设计说明

室外或小区雨水系统设计说明

室外或小区雨水系统设计系统设置1 在有市政雨水道的地区,建筑物室外场地及建筑小区应设室外雨水管网系统。

2 雨水系统应和污水系统分流。

3 室外下沉的花园、绿地、广场、道路灯低洼处积水时若有流进室的可能,则应设水泵压力流排水系统,该低洼处的雨水口不得直接接入室外雨水井。

集水池应设在建筑物外。

4 宜考虑雨水的利用。

雨水口1 布置。

小区雨水口的布置根据地形、建筑物和道路的布置等因素确定,一般设在下列各处:1)道路上的汇水点和低洼处,以及无分水点的人行横道的上游处。

双向破路面应在路两边设置,单向坡路面应在路面低的一边设置。

2)道路的交汇处和侧向支路上、能截流雨水径流处。

3)广场、停车场的适当位置处及低洼处,地下车道的入口处。

4)建筑物单元出入口附近,建筑物雨落管地面排水点附近以及建筑前后空地和绿地的低洼点等处。

雨水不宜设在建筑物门口。

5)其他低洼和易积水的地段处。

2 形式、数量与间距。

1)无道牙的路面和广场、停车场,用平箅式雨水口;有道牙的路面,用边沟式雨水口;有道牙路面的低洼处且箅隙易被树叶堵塞时用联合式雨水口。

2)道路上的雨水口宜每隔25-40m设置一个。

当道路纵坡大于0.02时,雨水口的间距可大于50m。

3 雨水口的设置与连接1)雨水口连接管的长度不宜超过25m,连接管上串联的雨水口不宜超过3个。

2)雨水口连接管最小管径为200,坡度为0.01,管顶覆土厚度不宜小于0.7m。

3)连接管埋设在路面或有重荷载处地面的下面时,应沿管道做基础,无重荷载处地面以下的连接管座枕基基础,具体做法见国标图。

4)雨水口深度不宜大于1.0m。

泥沙量大的地区,可根据需要设置沉泥(砂)槽;有冻胀影响的地区,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5)平箅式雨水口长边应与道路平行,箅面宜低于路面30-40mm,在土地面上时宜低50-60mm。

6)雨水口不得修建在其他管道的顶上。

7)雨水口箅盖,一般采用铸铁箅子,也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箅子。

雨水口的底和侧墙采用砖、石或混凝土材料。

《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程》条文说明

《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程》条文说明

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程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rainwater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incivil buildingDB**/T******条文说明目次1 总则 (x)3 设计参数 (x)3.1 降雨参数 (x)3.2 水量与水质参数 (x)4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设置 (x)4.1 一般规定 (x)4.2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方案 (x)4.3 系统选择 (x)5 雨水收集与排除 (x)5.1屋面雨水收集 (x)5.2硬化地面雨水收集 (x)5.3雨水弃流 (x)5.4雨水排除 (x)6 雨水入渗 (x)6.1一般规定 (x)6.2渗透设施 (x)6.3渗透设施计算 (x)7 雨水储存与回用 (x)7.1一般规定 (x)7.2储存设施 (x)7.3雨水回用供水系统 (x)7.4系统控制 (x)8 水质处理 (x)8.1处理工艺 (x)8.2处理设施 (x)8.3雨水处理站 (x)9 调蓄排放 (x)1总则1.0.1 本规程编制的主要目的是结合浙江的天气气候条件和经济建设发展水平,贯彻国务院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地区不透水地面面积逐年增长,造成雨水资源流失、地下水位逐步下降等问题的同时,也造成城市内涝频现。

实施贯彻雨水控制与利用可以在强降雨中不同程度地减轻周边区域积水现象,对减轻洪涝灾害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也是节水的重要措施,雨水的控制和利用与目前浙江省正在实施的“五水共治”政策中的各个环节都是相关和相辅相成的。

本规程的制定,对指导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使其做到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对规范浙江地区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0.2 本条规定规程的适用范围。

本规程对本省范围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都适用,内容涵盖了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规划、设计的相关规定。

雨水排出口方案说明

雨水排出口方案说明

韩城雨水出水口方案说明
根据设计xxx雨水出水口设计方案讨论会精神,现将雨水出水口设计方案做以下调整:
1.原设计方案为从桩号0+014到0+055段沟槽采用1:4纵坡,0+055到0+124段采用1:8纵坡,再经过10m采用1:2纵坡,然后雨水进入消能池。

设计时考虑到当地地质情况、开挖难度大的问题,所以雨水经过消能后进入连续的2座8米深的跌水井中,最后雨水从跌水井中排出经过3台2米厚的铅丝笼最终排入到黄河。

经与业主协商此方案需做调整。

根据业主意见,本次方案为从0+014到0+124段沟槽采用1:6纵坡,0+124到0+194段采用1:2.7纵坡,然后雨水进入消能池,最后经R=30m的铅丝笼最终排入到黄河。

详见方案设计图。

2.原设计沟槽侧墙高1.2m,现调整到2m,以防止溅起水流对沟槽边坡的冲刷。

3.沟槽的一侧做台阶,台阶尺寸约为1.2*0.1*0.3m,以方便工作人员维护,另一侧做砌护处理。

在开挖断面的2m平台外侧设置0.5*0.3m的集溜槽,坡度均为3‰,边坡上的雨水经集溜槽收集后统一排入到沟槽中,详见方案设计图。

4.在沟槽侧墙两侧增加栏杆,保护人畜安全。

栏杆高度1.1m,采用钢管。

5.由于消能池靠近河岸,考虑到地下水位较高,本次消能池基础采用抛石挤淤,抛石厚度0.8m。

6.在沟槽接缝处铺设止水带,以防止雨水渗透,影响沟槽基础。

7.沙层部分边坡采用块石砌护。

雨水设计规范

雨水设计规范

雨水设计规范雨水设计规范是指在建筑、道路和城市规划过程中,为了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和降低雨洪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制定的相应设计与建设规范和标准。

以下是关于雨水设计规范的1000字详细说明:一、雨水设计的目的和原则雨水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城市雨水利用率,减少雨洪灾害对城市环境带来的危害。

具体原则如下:1. 社会公益原则:雨水设计要充分考虑社会效益及长远利益,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2. 系统综合原则:雨水设计要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综合考虑,协调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

3. 安全可靠原则:雨水设计要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避免发生滞流、漫流、冲刷等问题。

4. 经济合理原则:雨水设计要做到经济可行,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成本。

5. 生态环保原则:雨水设计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在满足城市用水需求的同时,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

二、雨水设计的基本内容雨水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雨水排放、雨水收集和利用等方面。

具体包括:1. 雨水收集与处理:对于城市的建筑和道路,要安装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并进行预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进行排放。

2. 雨水贮存与利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合理设置雨水贮存设施,将收集的雨水按需利用,包括景观绿化、灌溉、冲洗等方面。

3. 雨水渗透与保持: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要设置相应的雨水渗透设施,将雨水渗透到地下,达到保持地下水位的目的。

4. 雨水系统运维与管理:对于已建成的雨水系统,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长期稳定。

三、雨水设计的基本标准针对雨水设计,国内和国际上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以下是一些基本的标准:1. 雨水质量标准:雨水的排放需要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包括悬浮物、重金属、细菌等的限值要求。

2. 雨水收集设施标准:雨水收集设施需要符合相关的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的要求,对于材料、结构、工程量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标准。

3. 雨水利用标准:对于雨水的利用,需要根据具体用途制定相应的标准,包括利用率、利用效果、用水量等方面的要求。

雨水 管道 设计 说明书

雨水 管道 设计 说明书

雨水课程设计一、划分排水流域及管道定线根据该市区的总平面布置图,可知该市地形西面较为平坦、东面较为陡峭,分为河南河北两区,雨水就近排入各雨水口。

该市内建筑较多,相应的交通量会比较大,故雨水管道采取暗管。

根据总平面图给出的标高绘制等高线。

再根据等高线合理布置雨水口,适当划分排水区域。

根据地形、雨水口分布定管线,使绝大部分雨水以最短的距离排入街道低侧的雨水管道。

拟将该市划分为82个流域。

二、划分设计管段根据管道的具体位置,在管道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出,有支管接入出或两条以上管道交汇处以及超过一定距离的直线管端上都应该设置检查井。

把两个检查井之间流量没有变化且预计管径和坡度也没有变化的管段定位设计管段。

并从管段从下游往下游按循序进行检查井的编号。

三、划分并计算各设计管段的汇水面积各设计管段汇水面积的划分应结合地形坡度、汇水面积的大小以及雨水管道布置等情况而划定。

地形较平坦时,可按就近排入附近雨水管道的原则划分汇水面积;地形坡度较大时,应按地面雨水径流的水流方向划分汇水面积。

并将每块面积进行编号,计算其面积的数值。

下表为汇水面积计算表。

汇水面积计算表四、确定平均径流系数屋面,径流系数0.90,所占比例43%;砼沥青路面,径流系数0.90,所占比例8%;碎石路面,径流系数0.40,所占比例4%;非铺砌地面,径流系数0.30,所占比例19%;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径流系数0.60,所占比例6%;公园和菜地,径流系数0.15,所占比例20%。

故平均径流系数为:0.600.1520%0.606%0.3019%0.404%0.908%0.9043%=⨯+⨯+⨯+⨯+⨯+⨯=P ψ五、根据确定的设计参数,求单位面积径流量q 0设计径流量公式:nb t cLgP qF Q )()1(167A 1++==ψ有关参数:A1=20 C=0.7 b=19 n=0.86故单位面积径流量为:(取重现期P=1a)5.020)92(2004t q ∑+=六、确定起点埋深根据冰冻情况,雨水管道衔接要求及承受荷载的要求,确定管道起点的埋深。

城市道路雨水管道工程图纸设计说明

城市道路雨水管道工程图纸设计说明

雨水管道工程设计说明一、概述本工程为XXX南环路道路工程, 道路横断面分为26段,道路红线最大宽度64米,最小宽度39米,除高架桥路段外,车行道宽15.5米,中央分隔带宽2米,人行道宽随路段宽度的不同而设定,道路设计总长度为5862.757米,道路走向由西北至东,起点现状西环路(k0+000),终点文峰路(K5+862.757);路面设计为沥青路面。

沿线与白水街、金鼎路、景西路、金石路、泽州路、太行路、川东路、文峰路分别相交。

该工程为道路配套雨水管道工程, 雨水管道均按照《排水专项规划》远期排水需求规模设计。

管道排水流向根据道路平面设计图、道路纵断图以及现状地形情况共分为八个雨水系统:1、西环路-白水街段:自北向南收集沿线雨水,排入白水街雨水系统,设计管径:路西d800、路东d600;2、白水街~K0+860路段:自南向北收集沿线雨水,排入白水街雨水系统,设计管径:路西d800、路东d600;3、与金鼎路交叉处高架道路段的两侧辅道段:根据辅道道路纵坡,雨水从两端向金鼎路方向排放,收集沿线雨水,排入金鼎路雨水系统,设计管径为d600;4、金鼎路-景西路段:自西向东收集沿线雨水,排入景西路雨水系统,设计管径为:路北d800;路南 d600;A匝道、主路以北的E匝道、B 匝道沿线雨水排入景西路雨水系统;设计管径分别d1000、d900、d600;D 匝道、E匝道(EK0+210)沿线雨水排入最底处匝道边水沟;5、景西路-黄华街-K2+820段:雨水从两侧向黄华街排放,收集沿线雨水,排入黄华街雨水系统,设计管径:黄华街以西,路北d900、路南d600;黄华街以东(K2+820)段,路北、路南均为d600;6、黄华街以东(K2+820)-泽州南以西路段:自西向东收集沿线雨水,排入泽州南路雨水系统,经泽州南路雨水主管排入河道,设计管径:路北d900;路南 d600;7、泽州南路(K4+000)-太焦铁路段:自东向西收集沿线雨水,排入污水处理厂防洪涵洞,设计管径路南、路北均为d800;8、太焦铁路-文峰路段:自东向西收集沿线雨水,排入下穿太焦铁路箱涵,设计管径为:路北分别为d2000、d1800;d1650、d1500;路南分别为d1350;d900、d800;9、与黄华街、金石路、泽州南路、文峰路交叉范围路段在道路设计范围内的沿线雨水均排入主路雨水管道;雨水管双侧布臵,标准路段管位位于路中北(东)16.5米、中南(西)16.75米。

市政雨水污水设计说明

市政雨水污水设计说明

XX公路改建工程施工图设计第1页共2页污水工程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XX公路改建工程施工图设计》(XXX公路勘察设计院2007.04);(3)XXX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园总体规划-污水规划图(2006-2020年)(XXX市规划设计院2006.9)。

二、工程概况XX路位于XX县西部,XX产业带内,规划等级为一级公路。

本项目北起G220,沿线下穿陇海铁路、跨越七里河、引黄南干渠,与规划新安路相交,终点为X013(中芦路),全长6.625851km。

本路规划断面为60m(规划红线):5m(人行道)+5m(绿化带)+5m(非机动车道)+3m(绿化带)+24m(机动车道)+3m(绿化带)+5m(非机动车道)+5m(绿化带)+5m (人行道)。

近期工程仅实施机动车道部分,实施断面为:0.75m(土路肩)+24m(机动车道)+0.75m(土路肩)。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并结合《XXX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园总体规划-污水工程规划图(2006-2020年)》,本工程污水分三部分排放,G220—陇海铁路段污水由南向北排放,在G220附近溢流到本次设计雨水管中,从而排入G220现状盖板沟中;陇海铁路—七里河段的污水由北向南汇集,最终排入七里河截污管中,近期暂溢流到本次设计的雨水管中,从而排入七里河;七里河以南的污水均由北向南向航海路汇集,并最终排入航海路规划污水干管中,由于航海路规划污水管未修建,因此此段污水暂在规划航海路处与雨水管连通,将污水溢流到七里河。

污水管道沿道路西侧设置,在正常路段的污水管位于中西19m,路口渠化段污水管位于中西21m。

本项目沿线土质多为(粉)细砂、粉土,地下水位埋深在3~4m以下(参见地质纵段面图)。

三、工程设计说明1、本项目设计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

2、本册图纸中除断面结构尺寸以毫米计外,其余尺寸均以米计。

3、污水管管道检查井盖、座全部采用Φ700球墨铸铁井座及复合材料井盖,详见复用图TYT03-1、2。

《市政工程》雨水污水设计说明

《市政工程》雨水污水设计说明

《市政工程》雨水污水设计说明市政工程是指城市建设中需要进行的各项公共设施建设工程,包括道路、桥梁、排水系统等。

其中,雨水污水设计是市政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将对雨水污水设计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雨水设计是为了合理利用城市雨水资源,减少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的浪费。

在雨水设计中,需要确定城市排水区域,在区域内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篦子和雨水口。

通过这些设施收集雨水,并将其引导到污水处理厂或其他合适的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和利用。

同时,还需要建立合理的雨水排放系统,将雨水排放到河道或其他水域中,实现城市排水的正常运行。

其次,污水设计是为了有效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保护城市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在污水设计中,需要确定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区域,建立合适的污水收集系统,包括污水管道、污水泵站等。

收集到的污水需要进行处理,一般采用生物处理、化学处理、物理处理等多种方式进行处理,以达到排放标准。

处理后的污水可以通过污水排放系统排放到合适的水域,或者进行二次利用,如灌溉农田、绿化等。

在雨水污水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城市规划、土壤条件、降雨情况等因素。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当的雨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和布局。

同时,还需要考虑水质排放标准和环保要求,确保水处理过程和排放达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此外,还需要注意雨水和污水设计与其他市政工程的衔接。

例如,在道路设计中,需要考虑到雨水的快速排放,避免道路积水;在园林设计中,需要考虑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综上所述,雨水和污水设计是市政工程中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以及污水的收集和处理。

在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并确保设计与其他市政工程的衔接。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我们才能建设出更加宜居、舒适的城市环境。

施工排水设计说明及附图(包括降水方案、场地排水)

施工排水设计说明及附图(包括降水方案、场地排水)

施工排水设计说明书及附图(包括降水方案、场地排水等)方案一(1)初期排水初期排水为围堰闭气后,基坑内的积水,初期排水水位按正常高水位考虑,并考虑排水期围堰的渗水及地下渗水。

基坑长约300m,考虑分段围堰后,每次基坑初期排水总量约1500m3。

初期排水按2 天内排干考虑,并考虑基坑渗水量10m3/h,排水强度为100m3/h,共选用2 台5.5kw 潜水泵向堤外排水。

在基坑水位抽排下降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围堰的边坡稳定和渗漏情况,一旦发现危及围堰安全的问题,应立即停止排水或降低水位下降速度,并对围堰进行处理。

(2)经常性排水经常性排水主要排雨水、围堰渗水和地基渗水。

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本标段经常性排水考虑上下游围堰之间的经常性排水,主要包括降水、围堰渗水、基坑开挖施工期施工弃水和其它来水。

由于经常性排水水量较小,考虑分段围堰后,考虑每个子基坑分别配置2台4.5kw 潜水泵抽排即可满足要求。

方案二2.1施工排水措施公司按招标条款的规定提交的施工措施计划,对本合同工程施工场地的临时排水作出详细规划,针对施工区域的以下范围和内容编制施工排水措施,并报送监理人审批。

(1)施工区内冲沟、山洪和地下水的引排措施;(2)永久边坡开挖的施工排水和保护措施;(3)施工排水系统的布置;(4)施工排水设备配置计划。

2.2、基坑排水(1)我公司负责基坑水的排除,工程建筑物施工所需的经常性排水(包括排除降雨、堰体和基坑渗漏水、地下水和施工废水等)。

(2)我公司负责提供施工排水所需的全部排水设施和设备,并负责这些设备和设施的安装、运行和维修,应保证排水设备的持续运行,必要时应配置应急的备用设备和设施(包括备用电源),以避免施工场地造成积水而影响工程正常施工。

2.3、边坡面排水永久边坡面的坡脚以及施工场地周边和道路的坡脚,均应开挖好排水沟槽和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以及时排除坡底积水,保护边坡坡角的稳定。

2.4、设置集水坑(槽)排水对影响施工及危害永久建筑物安全的渗漏水、地下水或泉水,就近开挖集水坑和排水沟槽,并设置足够的排水设备,将水排至不回流到原处的适当地点。

(完整版)雨水管网设计说明参考

(完整版)雨水管网设计说明参考

5 雨水管网设计说明5.1 雨水量计算(1)暴雨强度公式我国常用的暴雨强度公式为:()()nb t Pc A q ++=lg 11671……………………(式5—1)式中 q —— 设计暴雨强度(L/s ·ha ) P —— 设计重现期(a ) t —— 降雨历时(min )A1、c 、b 、n —— 地方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计算确定。

根据所处地区分别选用不同的暴雨强度公式,经过查表的本设计地区杭州的暴雨强度公式为:()()686.0403.6lg 736.71200.1770++=t P q ………………………………(式5—2)重现期:一般地区重现期为0.5~3年,重要地区3~5年,本设计地区取值为1年 降雨历时:21mt t t +=………………………………………………………(式5—3).(min)602iiv L t ∑=…………………………………………………(式5—4) 式中 t —— 设计降雨历时(min )t1 —— 地面集水时间(min ),取5~15min ,本设计地区取值为15 min t2 ——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m —— 折减系数,暗管取2,明渠取1.2,本设计都为暗管,即取值为2 L —— 设计断面上游各管道的长度(m ) V —— 上游各管道中的设计流速(m/s )(2)径流系数ψ计算通常根据排水流域内各类地面的面积数或所占比例,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该排水流域的平均径流系数。

也可根据规划的地区类别,采用区域综合径流系数,av ψ=0.515(3)实际地面径流量即雨水管渠设计流量Q 计算按推理公式:qFQ ψ=………………………………………………(式5—5) 式中 Q ——计算汇水面积的设计最大径流量,亦即要排除的雨水设计流量(L/S )q ——雨峰时段内的平均设计暴雨强度[(L/S) /2hm ]ψ——径流系数F ——计算汇水面积(2hm )把(式5-2)、(式5-3)和av ψ=0.515代入(式5-5)得 ∑∈+++=ik k i i F t Q 515.0)403.6215()1lg 736.71(200.1770686.02…………………………………(式5—6)式中Q i ——管段的设计流量(L/s ) t2i ——管段i 的计算流经时间(min ) Fk ——管段i 上游各集水面积(2hm )5.2 雨水管网定线(分散排放和集中排放相结合)(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重力流屋面雨水设计方案说明

重力流屋面雨水设计方案说明

重力流屋面雨水设计方案说明一、设计背景与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屋面雨水的管理问题逐渐凸显。

在传统的设计中,屋面雨水往往通过管道排放入下水道,这种方式存在许多问题,如水资源的浪费、下水道负荷过大等。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了一种重力流屋面雨水系统,旨在将屋面雨水直接收集并利用,实现雨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设计原则1. 雨水收集全面:设计方案将屋面的全部雨水收集起来,最大程度上利用雨水资源。

2. 系统简洁可靠:设计方案采用简化的管道系统,减少了系统的故障和维护成本。

3. 雨水利用灵活:收集的雨水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利用,灵活运用于家庭生活、灌溉等领域。

三、设计流程与具体方案1. 屋面雨水收集:设计方案通过设置屋面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收集槽或雨水花园,在雨水收集面积充足的情况下,可实现雨水的全面收集。

2. 初次过滤:为了防止杂质和颗粒进入雨水收集系统,设计方案中采用初次过滤装置,如雨水篦子或粗砂滤网等,有效地保护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3. 高级过滤与储存:经过初次过滤的雨水,进一步通过高级过滤装置去除细小颗粒和悬浮物,并存储到储水箱中,以备后续利用。

4. 再生利用:储水箱中的雨水可以通过管道引至对应的利用系统中,如家庭生活用水、灌溉用水等。

设计方案中,可以针对不同的利用需求设置不同的供水管路。

5. 过剩雨水处理:在雨水超过储水容量时,设计方案中还应设置过剩雨水处理设施,如溢流装置或雨水排泄系统,将多余的雨水排放到排水系统或适当场所,避免对建筑或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

四、建议与改进1. 设计方案中的初次过滤装置和高级过滤装置应定期清理和维护,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2. 设计方案中的储水箱应具备防渗漏和防蚊虫的性能,避免水质受到污染或滋生蚊虫。

3. 对于不同建筑类型和雨量条件,设计方案应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以提高雨水利用效率。

4. 对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方面,应积极推广并普及重力流屋面雨水设计方案,并将其纳入相关规范和标准中。

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设计说明

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设计说明

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设计说明:1 工程概况:本建筑裙房屋面设计压力流雨水系统,汇水面积8020m2。

共设置6套虹吸雨水系统,选用TY56型雨水斗2个,TY75型雨水斗9个,TY110型雨水斗10个。

2 系统设计2.1 降雨历时按5分钟计算,设计重现期取50年,暴雨强度7.68L/S.100㎡,屋面径流系数为0.90。

2.2 屋面天沟设置溢流口,溢流口的设置参见建筑专业图纸,天沟的压力流排水系统加溢流口的排水能力达到排放50年一遇的暴雨。

3 二次深化设计范围、要求3.1专业厂家负责对压力流排水系统进行二次深化设计,其供货范围包括屋面雨水斗、连接管、水平管、立管、排出管(至建筑外墙3.0米止)、管道支吊架等。

3.2 专业厂家所供压力流雨水系统必须满足50年的使用年限,必须提供50年的系统保证证明。

3.3 整个压力流排水系统应在满足设计降雨量的前提下,安全、可靠、有效的运行,并保证系统的抗渗漏、防火、抗地震隔声、隔振、抗外力冲击、抗温度变化等性能、维修方便。

系统在室内部分立管应按行业标准设置检查口。

3.4 充分考虑风、雪、冰对压力流排水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4 系统材质要求:4.1 雨水斗:压力流雨水斗的设计流量应由雨水斗产品的水力测试确定,设计流量不得大于经水力测试的最大流量。

雨水斗导流罩及其他部位材料为不锈钢材质。

雨水斗最大流量不宜超过设计要求,斗前水深稳定可控,且不超过6cm;有良好防水设计和良好抗旋涡空气隔挡功能,气水分离效果好,应能保证与屋面的可靠联接,便于安装和维修,雨水斗在与屋面结构连接处应保证严密不漏,防渗漏措施可靠。

材质及型号在满足设计要求条件下,由厂家根据自身设计特点确定。

雨水斗的使用寿命应等于或超过系统规定的使用寿命。

斗体安装不得影响建筑结构安全。

连接管尺寸根据不同雨水斗的类型计算确定。

4.2 管材及管件:系统中使用的所有管材、管件材料可采用HDPE(高密度聚乙烯管道),且其回缩率不大于1%。

雨水收集深化设计说明

雨水收集深化设计说明

项目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深化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本项目位拟收集小区屋面、路面雨水,处理后用于绿化浇洒、道路冲洗使用。

二、雨水收集利用的价值和实用性城市雨洪利用技术是针对城市开发建设区域内的屋顶、道路、庭院、广场、绿地等不同下垫面所产生的径流,采取相应的措施,或收集利用,或渗入地下,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外排径流量、减轻区域防洪压力的目的,系寓资源利用于灾害防范之中的系统工程。

与缺水地区农村雨水收集利用不同,城市雨洪利用不是狭义的利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它还包括减缓城区雨水洪涝,回补地下水减缓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广泛的意义。

因此,城市雨洪利用是一项多目标综合性控制技术。

目前,水资源的缺乏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在传统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已无法再增加水源时,回收利用雨水成为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水资源开发方式。

雨水利用是解决城市缺水和防洪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雨水利用就是把从自然或人工集雨面流出的雨水进行收集、集中和储存利用,是从水文循环中获取水为人类所用的一种方法。

雨水利用将会为解决未来水资源短缺问题做出重要贡献。

三、雨水收集利用的设计依据、原则3.1设计依据1、设计院提供的基础数据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的:GB50400-2006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015-200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2009年版)GB500336-2002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555-2010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318-2000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014-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T50085-2007喷灌工程技术规范《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实施指南》3.2设计原则采用技术可靠、效果稳定的处理工艺和设备,尽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实用性和先进性兼顾,以使用可靠为主;处理系统运行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调节余地,以适应水质、水量的变化;管理、运行、维修方便,尽量考虑操作自动化,减少操作劳动强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水设计说明【篇一:雨水部分的设计说明及设计计算】一、雨水部分的设计说明及设计计算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的布置与污水管道的布置相近,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雨水管渠规划布置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排水流域与排水方式,进行雨水的管渠的定线;确定雨水泵房、雨水调节池、于是排放口的位置。

3.1 雨水布管原则:1. 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规划雨水管线时,首先按照地形划分排水区域,进行管线布置。

根据分散和直接的原则,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多采用正交式布置,以最短的距离重力流排入附近的河流、湖泊等会汇水区域。

一般不设泵站。

2. 根据街区及道路规划布置雨水管道。

通常应根据建筑物的分布、道路的布置以及街坊或小区内部的地形、出水口的位置等布置雨水管道,是街坊和小区内大部分雨水以最短的距离排入雨水管道。

所以就需要对某一排水区域进行划分,使其汇水更加的方便和直接。

3. 合理布置雨水口,保证路面雨水舒畅排除。

雨水口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和汇水面积确定,以使雨水不至漫过路口。

一般在道路交叉口的汇水点、低洼地段均应设置雨水口。

4. 采用明渠与暗管相结合的方式。

在城市市区,建筑密度较大、交通频繁地区。

应采用暗管排除雨水,尽管造价高,但是卫生情况好,养护方便,不影响交通;在城市郊区或建筑密度低、交通量小的地方可采用明渠,以节省工程费用。

5. 出水口的位置。

当汇水水体离流域很近,水体的水位变化不大,洪水位低于流域地面标高,出水口的建筑费用不大时,宜采用分散出口,使雨水尽快排放,反之,则应该采用集中出口排放方式,本设计中采用分散出口排放。

6. 调蓄水体的布置。

充分利用地形,选择适当的河湖水面作为调蓄池,以调节洪峰流量,减低沟道设计流量减少泵站的设计数量。

7. 排洪沟的设置。

\城市中靠近山麓建设的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除了应设雨水管道外,还应考虑在规划地区周围设置排洪沟。

3.2 雨水布管内容:1) 确定排水区域与排水方式:2) 污水厂和出水口位置的选择本设计城市为江西的一个中小型城市,采用雨污完全分流制排水,雨水收集后不用处理直接排放,对水体的影响不是很大,所以雨水收集过程中不用设置污水处理厂来专门处理雨水,浪费资源,出水口的位置分散在河堤处,河南区有一个,河北区有五个,共同完成城市的雨水排除工作。

3) 污水管道的布置与定线雨水管道的平面布置,一般按照干管、支管的顺序进行,雨水的管道设计过程中没有主干管,干管直接把雨水引入水体。

在总体规划中,只决定雨水干管的走向和平面布置。

定线时,应该充分利用地形,使污水走向按照地面标高由高到低来进行,干管敷设在沿地面标高到低从一个至高点排至水体,最短却是最快的汇水方式,管道敷设不宜设在交通繁忙的快车道和狭窄的道路下,一般设在两侧的人行道、绿化带或慢车带下。

支管的平面布置形式采用穿坊式,同时将原有的各个汇水区域进行划分,使原来的各个区域排入不同的管网,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减少了汇水时间,从而以最少的时间减少地面的积水。

进而组成的一个污水排放系统可将该系统穿过其他街区并与所穿过的街区的污水管道相连接。

管道的材料采用混凝土管4) 确定雨水管道系统的控制点和跌水井设置地点管道系统的控制点为每条管道的起点和整个管段的地面标高起伏点,这些点决定着管道的最小埋深,由于整个管道的敷设过程中,埋深一直满足最实用条件,且对于将来的发展留有空间,所以不需要提升泵站,全部依靠重力流排水,由于管道坡度小于地面坡度,所以在下游的部分管段不能够满足最小的覆土厚度,所以需要设置跌水井,今本上每个干管需要设置一个跌水井,以满足埋深和覆土深度的要求。

5) 确定雨水管道在街道下的具体位置充分协调好与其他管段的关系,污水和雨水管道应该敷设在给水管道的下面,处理管道的原则为:未建让已建的,临时性管让永久性管,小管让大管,有压管让无压管,可弯管让不可弯管。

雨水管道的直径一般比其他的管道都要大,所以更要协调好各个管道的关系,明白各个管段的位置和相对规矩,一般雨污水管段要在给水管道的下面。

1—城镇边界2—排水流域分界线3—干管4—主干管5—污水厂 6—泵站 7—出水口 8—汇水水体正交式雨水排水管道设置系统3.3 设计计算:3.3.1基础计算: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并不是全部都流入雨水管道系统的,雨水管道系统的设计流量,只是相应汇水面积上全部将水量的一部分,所以进行一下基本计算:3.3.1.1径流系数的确定:地面径流量总降雨量目前再设计计算中径流系数根据地面覆盖情况按经验来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有关径流系数的规定见表9。

由于在同一个汇水面积上,兼有多种地面覆盖的情况,根据本设计中各中地面的覆盖情况,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可以求出整个城镇的平均地表径流系数,该城镇的各种地面的覆盖率等具体数据见表10。

所以本城镇的平均径流系数为:av(fii)0.430.90.080.90.040.40.190.30.060.60.20.150.5820.6f平均径流系数为0.6,与国内的部分城市采用的综合径流系数相比,其符合江西城市的基本情况,所以采用本数值。

3.3.1.2 设计暴雨强度的确定:由于各个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降雨的规律也不同,因此各地的降雨强度公式也不同。

虽然,不同地区暴雨强度公式各异,但都反映出降雨强度与重现期p和降雨历时t之间的函数关系。

要求的某地区的暴雨强度,只需求出该地区的重现期和降雨历时即可3.3.1.3 设计重现期p的确定有暴雨强度公式可知,暴雨强度随着重现期p值的不同而不同,p值越大,暴雨强度越大,p值越小,暴雨强度越小。

p值的确定影响着设计流量,如果p值采用较高的值的话,计算的雨水设计流量就会比较大,雨水管道的设计断面相应增大,安全性高,但是会增加工程的造价;反之,可降低工程造价,地面积水可能性大,可能发生排水不畅,不能及时排除雨水。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重现期差别比较大,同一城市中也可能出现不同的重现期。

但是本设计的目标城市为一个中小城市,暴雨强度的差别不会很大,同时没有很多重要的区域,所以整个城市采用统一的重现期。

结合国内的各个城市的经验数值和对该城市的具体分析,确定该城镇的重现期为1a。

3.3.1.4设计降雨历时的确定当汇水区域最远点到达回水管道的那一刻,相应的设计断面上产生最大的雨水流量。

所以集水时间t是由地面雨水集水时间t1和管内雨水运行时间t2两部分组成,所以降水历时可用下式表达:t?t1?mt2m-折减系数;1)地面雨水集水时间t1的确定地面雨水集水时间是指雨水从汇水区域上最远点a流位于雨水管道起始端点到第一个雨水口a的地面雨水流行时间。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的确定t1值较为困难,故通常不予计算而直接采用经验数值。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一般采用5—15min。

一般汇水面积较小,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宜采用较小的t1值,一般为5—8min左右,其他情况为8—15min。

本设计符合《规范》中的第一种情况,汇水面积较小,同时根据其周边城市的情况来确定t1,结合经验数值,最终确定地面集水时间t1为8min。

【篇二:排水设计说明】1、设计内容设计内容:雨水管、污水管、排水涵和绿化给排水设计。

排水管道上每隔36m左右设一座排水检查井,对应雨水检查井桩号,于车行道侧石处设置一座雨水口井,且设置于检查井上游2.0m左右位置。

为了接纳道路两侧街区的雨、污水,预留地块雨、污水支管及检查井,井中心离道路边线2.0m,支管纵坡一般取1.0%。

2、排水设计(1)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重现期3年。

(2)排水方式本工程采用排水管和排水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排水。

(3)排水现状及处置设计道路路幅范围内有多处现状水体,本次设计在相应位置设置排水涵或排水渠,以保证水系的畅通。

(4)排水走向雨水管道将路面雨水及它所服务街区的雨水收集以后,分四段排放,分别于k0+656处排现状水系、k2+354处排规划路规划d1800雨水管(近期排现状水体)、k2+835处排规划路规划d1650雨水管(近期排现状水体)、k3+504和k3+549处排职教一路规划d1200和d1500雨水管(近期排现状水体)。

污水管道将其所服务街区的污水收集后,分五段排放,分别于起点处排大学路现状dn400污水管、k1+307处排职教二路规划dn500污水管、k2+373处排规划路规划dn400污水管、k2+858处排规划路规划dn400污水管、k3+551和k3+551处排职教一路规划dn400和dn1000污水管,最终排至清北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5)排水平面设计路段上均双侧设置雨水管道,雨水管道双侧布置于两侧绿化带下,管道中心距机动车道3.7m。

大岭山路段为保留山体路段,不设置污水管道系统;其余路段污水管道双侧布(6)排水纵断面设计依据道路纵断面设计文件,结合现状排水,进行排水管道纵断面设计。

排水管道顺道路纵坡敷设。

雨水管管内底纵坡0.15%~5%,埋深2.66~5.26m;污水管管内底纵坡0.3%~1.89%,埋深7.38m。

(7)管材及排水构筑物设计排水管dn≤700时采用hdpe双壁波纹管(环刚度不小于sn8),单体密封圈连接,砂垫层基础。

雨水口连接管,管径为dn300,采用hdpe双壁波纹管(环刚度不小于sn8),管内底纵坡0.01。

(8)排水涵设计对于横穿设计道路的现状排水系统,在道路下设计排水涵与现状排水系统顺接,以满足横向排水的需要。

排水涵设置一览表石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30,片石混凝土各项强度、弹性模量和剪变模量按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采用。

3、绿化给排水设计为了保证本道路绿化带内植物的正常生长,沿线设置绿化给水系统。

绿化给水水源来自本道路市政给水管,全线开dn50“t”口6个。

两侧绿化给水采用人工浇灌方式,管道中心距离绿化带边线1.0m,每隔30m左右设置一只快速取水阀(dn25,材料采用塑料王)。

绿化给水管管径为de40~de63,管道采用pp-r给水管,管道基础采用粗砂垫层基础。

在管道最高处安装排气阀、最低处安装放空阀。

管道覆土深度,要求人行道或绿化带下不小于0.6m,车行道下不小于1.0m。

中央绿化带采用滴灌的浇灌方式,选用内镶式压力补偿滴灌管,滴头间距0.4m。

为避免绿化带内排水对道路产生不利影响,在两侧绿化带内设置排水渗沟,其形式采用“软式透水管+砂砾盲沟”,排水分段进道路雨水管道系统。

1)技术指标填土高度:0.5~各部位构造材料见下表:4、施工注意事项1、排水工程施工前请先复测沿线现状排水系统的平面位置及竖向标高,若与本设计不符,请先通知设计方调整设计后,再实施,以免造成返工。

2、本次设计临时排水沟的具体位置和沟底标高,可于施工时根据施工现场地形地貌的变化作适当调整。

3、排水检查井要求井内壁全面积抹面,检查井严密、不漏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