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管渠的设计计算

合集下载

雨水管道的设计与计算

雨水管道的设计与计算

Hit——暴雨强度(mm/min)——某一段时间内的降雨总量(——降雨时间(min)。

在工程上常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雨体积100%mnqF ——雨水设计流量(L/s );——径流系数,其数值小于1);))s ha 。

: 1167(1lg )()nA c P qt b/s ha ); ——地方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计算确定,本设计中暴雨强度0.7583027.3(10.655lg )(19)p qt (2-5)雨水流量主要参数及其确定依据a) 径流系数Ψ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一部分被植物和地面的洼地截流,一部分渗入土壤,余下的一部分沿地面流入雨水灌渠,这部分进入雨水灌渠的雨水量称作径流量。

径流量与降雨量的比值称径流系数Ψ,其值常小于1。

径流系数的值与汇水面积的地面覆盖情况、地面坡度、地貌、建筑密度的分布、路面铺砌等情况相关。

由于影响因素很多,精确求它的值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们采用经验数值确定。

该区域大部分地区为沥青路面,有部分地区为公园及绿地,综合径流系数为0.6。

b) 重现期P暴雨强度随着重现期的不同而不同。

在雨水管渠设计中,若选用较高的设计重现期,计算所得设计暴雨强度大,相应的雨水设计流量大,管渠的断面相应大。

这对防止地面积水是有利的,安全性高,但经济上则因管渠设计断面的增大而增加了工程造价;若选用较低的设计重现期,管渠断面的相应减小,这样虽然可以降低工程造价,但可能会经常发生排水不畅、地面积水而影响交通,甚至给城市人民的生活及工业生产造成危害。

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的选用,应根据回水面积的地区建设性质(广场、干道、厂区、居住区)、地形特点、汇水面积和气象特点等因素确定,一般选用0.5~3a ,对于重要干道,立交道路的重要部分,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的地区,宜采用较高的设计重现期,一般选用2~5a ,并应和道路设计协调[9]。

对于特别重要的地区可酌情增加,而且在同一排水系统中也可采用同一设计重现期或不同的设计重现期。

标准雨水管渠计算书

标准雨水管渠计算书

100 100
2.00 2.80
0.00 2.00
2.00 4.80
0.00 0.97
0.97 0.97
112.01 112.01
224.03 537.67
1300 1300
1000 1000
0.0027 0.0027
0.2826 1.721 0.2826 1.721
2237.7 2237.7
100 100 100 100 100
246.43 604.88 851.31 1097.74 1344.17
1300 1300 1300 1300 13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0027 0.0027 0.0027 0.0027 0.0027
0.2826 0.2826 0.2826 0.2826 0.2826
2.20 2.20 2.20 2.20 2.20
0.00 3.20 5.40 7.60 9.80
2.20 5.40 7.60 9.80 12.00
0.00 0.97 1.94 2.90 3.87
0.97 0.97 0.97 0.97 0.97
112.01 112.01 112.01 112.01 112.01
0.1250 0.1250 0.1250 0.1250 0.1250
0.793 0.793 0.793 0.793 0.793
155.7 155.7 155.7 155.7 155.7
1、 设计流量:Q=Ψ · q· F F:汇水面积(10 m )
Ψ 径流系数=0.75
q暴雨强度公式(L/s*104m2)
500 500
0.0017 0.0017
0.1250 0.793 0.1250 0.793

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和计算

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和计算

4.确定各排水流域的平均径流系数值 5.确定设计重现期P、地面集水时间t1 6.求单位面积径流量q0 7.列表进行雨水干管的设计流量和水力计算, 8.绘制雨水管道平面图及纵剖面图。
5 雨水管渠设计计算举例
定线 划分管段并编号 划分汇水面积 计算径流系数ψ=0.5 确定P=1a、t1=10min 确定起点埋深h=1.30m 确定暴雨强度公式,算q0 计算
I=0.0028 V=1.02
例2 已知:n=0.013,Q=400L/s,该管段地面坡度为i= 0.002 求:D、v、i
v=1.4 I=0.004 D=600
v=1.0 I=0.0018 D=700
例3 已知:n=0.013,Q=500L/s,上游如例2 求:本段D、v、i
5 3 2
9
10
11 12
16
17
18
19 3
1
3.划分并计算各设计管段的汇水面积 各设计管段汇水面积的划分应结合地形坡度、汇水 面积的大小以及雨水管道布置等情况而划定。 地形较平坦时,可按就近排入附近雨水管道的原则 划分汇水面积; 地形坡度较大时,应按地面雨水径流的水流方向划 分汇水面积。 将每块面积进行编号,计算其面积的数值注明在图 中。 汇水面积除街区外,还包括街道、绿地。
V=1.0 I=0.0015 D=800
明渠和盖板渠的底宽,不宜小于0.3m。 无铺砌的明渠边坡,根据不同的地质按下表采 用;
用砖石或混凝土块铺砌的明渠可采用1:0.75—1:1 的边坡
4 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步骤和水力计算
步骤: (1)管道定线:根据地形特点,布置雨水管渠,雨水 应以最短的距离尽快排入水体。 (2) 划分干管和支管的服务面积,进行编号并计算 出面积的大小。 (3) 确定干管和支管的检查井位置和编号,并计算 设计管段长度和管渠总长度。 (4) 列表计算各设计管段的设计流量:地面径流系 数、暴雨强度和集水面积的乘积。 (5)列表进行水力计算。 (6) 图纸绘制:根据管道定线结果绘制平面图;根 据水力计算最终结果,绘制的纵断面图。

第三节雨水管渠水力设计

第三节雨水管渠水力设计
窨井5处计算集水点t2的集水时间时有3个值,
为什么选择最大的?
10、坡降(表格里13列) =i·L=0.0016×200=0.32m
11、高程 先确定起点埋深
6-5
2.98
5-4
?
5-4管段起端的管底高程: 5-4管段终端的管底高程:
6-5段 起点管底高程 3.50m iL=167×0.0031=0.52 末端管底高程3.50-0.52=2.98
步骤1:从管道系统图中量得各管段的长度L列入第2项
步骤2:根据排水面积的划分,将各管段的沿线面积列入第3项
步骤3:各管段的排水面积列入第4项 步骤4:从图中读出数据列入第14、15项
步骤5:根据各管段的假定流速,算出集流时间t,比流量q0, 设计流量qv,而后从水力学算图上选定管径D与坡度I,并确定相 应的流速v,当所确定的流速v与假定流速有出入时,再调假定
t2
L v 60
167 0.75 60
3.71min
t=10+2×3.71=17.42 min
5、降雨强度
i
(t
14.6 7.17 )0.767
代入t=17.42min,i=1.252mm/min
6、本段雨水管段的比流量
q0 q 167i
q0=167×0.61×1.252=127.5(L/s·ha)
8、查图 已知设计流量qv=130.7L/s,最小流速v=0.75m/s
查图得:管径D=400mm 流速v=0.95m/s 管底坡度i=0.0032
由图得流速0.95m/s与设计流速0.75m/s相差不是 太多,但仍需进行调整。
9、流速v取0.95m/s计算降雨历时和设计流量
t2
L v 60

雨水管渠设计计算.pptx

雨水管渠设计计算.pptx
12
第13页/共65页
q 167 A11 c lg P t bn
式中 q —— 设计暴雨强度(L/s·ha); P —— 设计重现期(a); t —— 降雨历时(min);
A1、c、b、n —— 地方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计算
确定。
我国《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收录了我国若
干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统计时可直接选用。目前
计的管道断面所需时间。(min)
2. t1 mt2
式中 —— 设计降雨历时(min); t1 —— 地面集水时间(min); t2 ——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m —— 折减系数。
18
第19页/共65页
(1)地面集水时间 t1 的确定
地面集水时间是指雨水从汇水面积上最远点流 到雨水口的地面流行时间。
1
第2页/共65页
1.降雨量
降雨量是指降雨的绝对量,是用降雨深度 H(mm)
表示,也可用单位面积上的降雨体积(L/ha)表示。 在研究降雨时,很少以一场雨为对象,而常用单位时 间表示:
(1)年平均降雨量:指多年观测所得的各年降
雨量的平均值。
(2)月平均降雨量:指多年观测所得的各月降
雨量的平均值。
(3)年最大日降雨量:指多年观测所得的一年
地面集水时间受地形坡度、地面铺砌、地面植 被情况、距离长短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水流 距离的长短和地面坡度。在工程实践中,地面集水 时间通常不予计算,一般采用5~15 min。
19
第20页/共65页
➢ 一般在建筑密度较大、地形较陡、雨水口布置 较密的地区,宜采用较小值,取 t1=5~8 min。 ➢ 在建筑密度较小、地形较平坦、雨水口布置较 疏的地区,宜采用较大值,取 t1=10~15 min。 ➢ 同时,起点检查井上游地面雨水流行距离以不

雨水管渠的设计

雨水管渠的设计

联结段
尽量布置成直线,若有弯道,要确保转 弯处良好旳水流条件。
排洪沟旳宽度发生变化时应设渐变段, 以防引起冲刷和涡流现象,渐变段长度 可取底宽差旳5~20倍。
排洪沟穿越道路应设桥涵。
纵坡旳确定
根据地形、地质、护砌、原有排洪沟坡度 以及冲淤情况等条件确定,通常不小于1%。
纵坡过大,需设置跌水或陡槽。
h
假设条件
➢ 降雨在整个汇水面积上旳分布是均匀旳 ➢ 降雨强度在选定旳降雨时段内均匀不变 ➢ 汇水面积随集流时间增长旳速度为常数
雨水管段旳设计流量计算
各管段旳雨水设计流量等于该管段承担旳全部汇 水面积和设计暴雨强度旳乘积。
集水时间旳拟定
t=t1+mt2
t1:地面集水时间 t2:管内雨水流行时间 m:折减系数
折减系数m值旳拟定
➢ 按极限强度法计算旳重力流雨水管道存在 空隙容量。
➢ 折减系数m实际是苏林系数与管道调蓄利 用系数两者旳乘积。
➢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提议:暗管m=2.0, 明渠m=1.2。在陡坡地域,暗管m=1.2~2.0。
径流系数旳拟定
径流量
降雨量
影响原因:地面覆盖情况、地面坡度、地貌、 建筑密度旳分布、路面铺砌、降雨历时、暴 雨强度、暴雨雨型等
排洪沟旳设计与计算
设计防洪原则
一般以洪峰流量计算旳设计频率表达 根据城市、工厂旳性质,规模大小、受淹
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等原因综合考虑拟定 一般设计重现期为10~100a
设计洪峰流量
洪水调查法:进一步现场,勘察洪水位旳 痕迹,推出它发生旳频率,选择和测量河 槽断面。
v
1
Ry
I
1 2
n
y 2.5 n 0.13 0.75 R( n 0.1)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提高降雨强度和重现期选取的合理性
降雨强度
应基于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降雨观 测数据,采用更为合理的降雨强度公式或模 型,以更准确地反映实际降雨情况。
重现期
在选择重现期时,应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社 会发展水平、防洪排涝要求和工程投资等因
素,以确定合理的重现期标准。
提高设计降雨历时和暴雨历时确定的准确性
设计降雨量
表示某一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的 降雨量,是计算雨水管渠设计流 量的基础数据。
设计暴雨量
表示某一暴雨强度和暴雨历时的 暴雨量,是计算雨水管渠设计流 量的基础数据。
设计流量计算公式推导
• 设计流量计算公式推导基于水文 学、水力学和概率统计等学科的 理论基础,通过分析降雨强度、 重现期、设计降雨历时、设计暴 雨历时、设计降雨量和设计暴雨 量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推导出计 算雨水管渠设计流量的公式。
高计算精度和可靠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3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实 例
某城市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
总结词
城市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降雨强度、汇水面积、径流系数等,通过计算确定管渠的排 水能力,保障城市排水安全。
详细描述
在某城市中,根据气象资料和地形数据,采用适当的降雨强度和汇水面积计算公式,结合径流系数和管道损失等 参数,计算出雨水管渠的设计流量。同时,根据管渠的排水能力和实际情况,对管渠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设计, 确保城市排水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
某工业区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工业区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需要考虑工业区的生产特点 、污染物排放等因素,采用适当的计算方法和参数,确保 管渠的排水能力满足实际需求,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 响。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式中———雨水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雨强度,(L /s・ha)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公顷)其中一、暴雨强度公式为: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一)设计降雨历时,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min)—-地面集水时间(min)—-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的确定:式中-—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二)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3.2.4 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0。

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特别重要地区和次要地区可酌情增减。

二、汇水系数的确定(Ψ)汇水面积通常是由各种性质的地面覆盖组成的,随着它们占有的面积比例变化,Ψ的值也各异。

因此整个汇水面积的径流系数应采用平均径流系数;也可采用区域的综合径流系数,一般市区的综合径流系数Ψ=0.5—0.8。

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

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

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篇一:雨水管道设计要点】雨水管道设计要点:221降雨强度:采用以上计量单位时,由于1mm/min=l(l/m)/min =10000(l/min)/hm,可得i和q之间的换算关系为:式中 q—降雨强度,(l/s)/hm;i —降雨强度,mm/min。

2(9-2)2暴雨强度的计算:式中—设计暴雨强度,(l/s)/hm;—设计重现期,a;2(9-9)—降雨历时,min。

—地方参数(待定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雨水设计流量计算公式雨水管渠的设计流量按下式计算:(9-12)式中—雨水设计流量,l/s;—径流系数,径流量和降雨量的比值,其值小于1;—汇水面积,hm;假定:(1)暴雨强度在汇水面积上的分布是均匀的;(2)单位时间径流面积的增长为常数;(3)汇水面积内地面坡度均匀;径流系数的确定设计规范》gb50101-2005中有关径流系数的取值见表9-3。

径流系数值表9-322实际设计计算中,在同一块汇水面积上,兼有多种地面覆盖的情况,需要计算整个汇水面积上的平均径流系数值。

(9-14)式中-汇水面积上的平均径流系数;-汇水面积上各类地面的面积,hm;-相应于各类地面的径流系数;-全部汇水面积,hm。

22在设计中可采用区域综合径流系数。

国内部分城市采用的综合径流系数值见表9-5。

一般城市市区的综合径流系数采用0.5~0.8,城市郊区的径流系数采用0.4~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101-2005推荐的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取值见表9-6。

1. 设计重现期p的确定一般情况下,低洼地段采用的设计重现期应大于高地;干管采用的设计重现期应大于支管;工业区采用的设计重现期应大于居住区。

市区采用的设计重现期应大于郊区。

设计重现期p的最小值不宜低于0.33a,一般地区选用0.5~3a,对于重要干道或短期积水可能造成严重损失的地区,一般选用3~5a,并应与道路设计相协调。

特别重要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较高的设计重现期。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的确定(23页)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的确定(23页)

3
4
5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流量叠加法
t=15min 1
t=16min 2
t=17min 3
4
5
t=15min 1
t=16min 2
t=17min 3
4
5
径流系数的确定
1 降雨在整个汇水面积上是均匀分布的;
2 降雨强度在选定的降雨时段内不变;
假定条件
3 4
雨水从计算管段的起端汇入管段; 径流系数为确定值,为讨论方便假定其值等于1;
影响地面集水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地面坡度、地面覆盖、降雨强度和地面集水距离
对还是错?
集水时间的确定
L——各管段的长度,m; 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速度,m/s; 60——时间的单位换算系数。
5min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极限强度理论
Q
q
F
Q=q × F
集水时间
降雨历时
极限强度理论(一句话概括):承认面积增加的影响大于雨强减小的影响,即在汇水面积最大前提 下降雨历时最短时,Q最大。即降雨历时=集流时间(最远点面积雨水刚到达设计断面时间)时, Q 最大。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极限强度理论
Qs =ψqF
Q一雨水设计流量(L/s) ;
q一设计暴雨强度[L/ (s-hm2) ];
Ψ一径流系数;
F一汇水面积(hm2)。
注:当有允许排入雨水管道的生产废水排入雨水管道时,应将其水量计算在内。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一、地面上产流过程
思考: 1. 地面入渗率在降雨过程中是否变化? 2. 降雨量一地面入渗流=径流量?
圆石路面
0.6
非铺砌路面

l-雨水管渠相关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l-雨水管渠相关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min)
式中: t——设计降雨历时(排水面积的集水时间),min;
t1——地面积水时间,min; t2——在沟道中流行的时间,min;
m---- 折减系数
l——集中点上游各沟段的长度,m;
v——相应各沟段的设计流速,m/s。
折减系数m
雨水在管道内的实际流行时间与计算得出的 流行时间不符,需要采用一个系数进行修正, 此系数叫折减系数.
设计流速:最小流速0.75m/s,最大流速10m/s(金 属管),5m/s(非金属管).
最小管径和最小设计坡度:雨水管最小管径为 300mm,相应的最小坡度为0.003;雨水口连接管 最小管径为200mm,最小坡度为0.01
管段衔接:一般用管顶平接,当条件不利时也可 用管底平接。 最小覆土厚度:一般不小于0.7m。
第三节 雨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Q qA 167Ai
式中:Q—— 雨水设计流量,L/s; Ψ—— 径流系数,其数值小于1; A —— 汇水面积,公顷; q —— 设计暴雨强度,L/s.公顷。
一、设计暴雨强度的确定
1.地面积水时间: 指从汇水面积上最远点到第一个雨水口所需的
引入折减系数的原因有二:一是雨水管道内
不总是满流,按满流计算的流行时间小于雨水实际的 流行时间;二是雨水管道的最大流量不大可能在同一 时间发生,上游管道存在调蓄容积.
m变化范围1.8~2.2,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 范》建议:暗管m=2,明渠m=1.2。
二 雨水管段设计流量的计算
雨水管道设计的极限强度理论包括两部分内容: 1.当汇水面积最大,最远点的雨水流到设计断面时,雨水管道
的设计流量最大。 2.当降雨历时等于集水时间,雨水管道需要排除的水量是最

雨水管渠系统设计

雨水管渠系统设计
该管顶标高为: 17.520+0.8=18.320 m
溢流堰末端堰顶标高为: 18.320-0.167=18.153 m
此值高于河流平均水面标高17.500m,故河水不会 倒灌。
设计管 段编号
管长 L
汇水 面积F
管内雨水流行时间
∑t2
t2
单位面积 径流量q0
设计 流量
管径 D
坡度 I
1~2 150 1.69
0
3.29 55.97 94.58 400
2.1
2~3 100
4.07 3.29
40.29 163.98 500 1.9
流速 v
管道输 水能力 Q’
坡降 I·L
设计地面标高 起点 终点
街区面积编号 工业废水量 (L/s)
F1
20
街区面积编号 工业废水量 (L/s)
F4
90
F2
30
F5
35
F3
90
[解] 计算方法及步骤如下: (1)划分并计算各设计管段及汇水面积,见下表
(2)根据地形图读出各检查井处的设计地面标高见下表
(3)计算生活污水比流量qS
qs
n
86400
100 280 86400
(n0 1)Qh (31) 91.94 367.76L/s
将此值列入表中第11项。 4)5~6管段的旱流流量为4~5管段的旱流流量和 5~6管段本段的旱流之和。即:
91.94 35 0.69 127.63L/s
5)5~6管段的本段旱流流量和雨水设计流量均按起 始管段进行计算。
(8)溢流井的计算 经溢流井溢流的混合污水量为:
例2 某市一小区域的截流式合流干管的平面布置如 下图所示。

雨水径流计算

雨水径流计算

雨水径流计算1.1汇水面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Q = k∙Ψm∙q∙F (1.1)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k——汇水系数,当采用天沟集水且沟沿在满水时会向室内渗漏水时坡度大于2.5%的斜屋面或采用内檐沟集水时取1.5,其他情况取1.0;Ψm——径流系数;q——设计暴雨强度(L/s·hm2);F——汇水面面积(hm2)。

1.2 各种汇水面的径流系数宜按表1.2的规定确定,不同汇水面的平均径流系数应按加权平均进行计算。

表1.2 各种汇水面的径流系数1.3各汇水面积应按汇水面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高出汇水面积有侧墙时,应附加侧墙的汇水面积,计算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5的有关规定;2 球形、抛物线形或斜坡较大的汇水面,其汇水面积应附加汇水面竖向投影面积的50%。

1.4设计暴雨强度应按下式计算:q =(1.4) 式中:P ——设计重现期(a );t ——降雨历时(min ); A 、b 、c 、n ——当地降雨参数。

1.5建筑屋面雨水系统的设计重现期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汇水区域性质、气象特征、溢流造成的危害程度等因素确定。

建筑降雨设计重现期宜按表1.5中的数值确定。

表1.5 建筑降雨设计重现期注:(1)表中设计重现期,半有压系统可取低限值,虹吸式压力流系统宜取高限值;(2)工业厂房屋面雨水设计重现期应根据生产工艺、重要程度等因素确定,不宜小于10年。

1.6设计降雨历时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雨水管渠的设计降雨历时应按下式计算:t =t 1+t 2 (1.6)式中:t1——汇水面汇水时间(min ),根据距离长短、汇水面坡度和铺盖确定,可采用5min ;m ——折减系数,取m=1; 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

2 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降雨历时按屋面汇水时间计算,可取5min 。

167 (1 lg )()nA c P t b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雨水管渠的设计计算(一)教学要求:1、熟练掌握雨水设计流量的确定方法;2、了解截流制合流式排水管渠的设计;3、掌握管道平面图和纵剖面图的绘制。

(二)教学内容:1、雨量分析及暴雨强度公式;2、雨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3、雨水管网设计与计算;4、雨水径流调节;5、排洪沟设计与计算;6、合流制管网设计与计算。

(三)重点:雨水管网设计计算、合流制管网设计计算。

第一节雨量分析及暴雨强度公式一、雨量分析1. 降雨量降雨量指单位地面面积上在一定时间内降雨的雨水体积,其计量单位为(体积/时间)/面积。

由于体积除以面积等于长度,所以降雨量的单位又可以采用长度/时间。

这时降雨量又称为单位时间内的降雨深度。

常用的降雨量统计数据计量单位有:年平均降雨量:指多年观测的各年降雨量的平均值,计量单位用mm/a;月平均降雨量:指多年观测的各月降雨量的平均值,计量单位用mm/月;最大日降雨量:指多年观测的各年中降雨量最大的一日的降雨量,计量单位用mm/d。

2. 雨量的数据整理自记雨量计所记录的数据一般是每场雨的累积降雨量(mm)和降雨时间(min)之间的对应关系,以降雨时间为横坐标和以累计降雨量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降雨量累积曲线。

降雨量累积曲线上某一点的斜率即为该时间的降雨瞬时强度。

将降雨量在该时间段内的增量除以该时间段长度,可以得到描述单位时间内的累积降雨量,即该段降雨历时的平均降雨强度。

3.降雨历时和暴雨强度在降雨量累积曲线上取某一时间段t,称为降雨历时。

如果该降雨历时覆盖了降雨的雨峰时间,则上面计算的数值即为对应于该降雨历时的暴雨强度,降雨历时区间取得越宽,计算得出的暴雨强度就越小。

暴雨强度用符号i表示,常用单位为mm/min,也可为mm/h。

设单位时间t内的平均降雨深度为H,则其关系为:H(9-1)it在工程上,暴雨强度亦常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雨量q表示,单位用(L/s)/hm2。

采用以上计量单位时,由于1mm/min=l(L/m2)/min=10000(L/min)/hm2,可得i和q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000016760q i i == (9-2)式中 q —降雨强度,(L/s )/hm 2;i —降雨强度,mm/min 。

就雨水管渠设计而言,有意义的是找出降雨量最大的那个时段内的降雨量。

因此,暴雨强度的数值与所取的连续时间段t 的跨度和位置有关。

在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中,经常采用的降雨历时为5min 、10min 、15min 、20min 、30min 、45min 、60min 、90min 、120min 等9个历时数值,特大城市可以用到180min 。

4.暴雨强度频率对应于特定降雨历时的暴雨强度的出现次数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可以通过长期的观测数据计算某个特定的降雨历时的暴雨强度出现的经验频率,简称暴雨强度频率。

5.暴雨强度重现期工程上常用比较容易理解的“重现期”来等效地替代较为抽象的频率概念。

重现期的定义是指在多次的观测中,事件数据值大于等于某个设定值重复出现的平均间隔年数,单位为年 (a)。

重现期与经验频率之间的关系可直接按定义由下式表示: 1np p =(9-6)二、暴雨强度曲线与暴雨强度公式1.暴雨强度曲线2.暴雨强度公式《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我国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的形式为: 1167(1lg )()nA c p q t b +=+ (9-9) 式中 q —设计暴雨强度,(L/s )/hm 2;p —设计重现期,a ;t —降雨历时,min 。

1,,,A c b n —地方参数(待定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

当0b =时,1167(1lg )n A c p q t += (9-10)当1n =时,1167(1lg )A c p q t b+=+ (9-11)三、降雨面积和汇水面积降雨面积是指每一场降雨所笼罩的地面面积。

汇水面积是指雨水管渠所汇集和排除雨水的地面面积,用F 表示,常以公顷hm 2或平方公里km 2为单位。

第二节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的确定一、雨水设计流量计算公式雨水管渠的设计流量按下式计算:Q qF ψ= (9-12) 式中 Q —雨水设计流量,L/s ;ψ—径流系数,径流量和降雨量的比值,其值小于1; F —汇水面积,hm 2;q —设计暴雨强度(L/s ·hm 2)。

假定:(1)暴雨强度在汇水面积上的分布是均匀的;(2)单位时间径流面积的增长为常数;(3)汇水面积内地面坡度均匀;(4):地面不透水,1ψ=。

二、雨水管段设计流量的计算在图9-6中,Ⅰ、Ⅱ、Ⅲ、Ⅳ为相毗邻的四个街区。

设汇水面积F Ⅰ=F Ⅱ=F Ⅲ=F Ⅳ,雨水从各块面积上最远点分别流入雨水口所需的集水时间均为τ(min )。

1~2、2~3、3~4、4~5分别为设计管段,试确定各设计管段的雨水流量。

从图9-6可知,四个街区的地形均为北高南低,道路是西高东低,雨水管道沿道路中心线敷设,道路断面呈拱形为中间高,两侧低。

降雨时,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顺着地形坡度流到道路两侧的边沟中,道路边沟的坡度和地形坡度相一致。

雨水沿着道路的边沟流到雨水口经检查井流入雨水管道。

I 街区的雨水 (包括路面上雨水),在1号检查井集中,流人管段1~2。

Ⅱ街区的雨水在2号检查井集中,并同I 街区经管段1~2流来的雨水汇合后流入管段2~3。

Ⅲ街区的雨水在3号检查井集中,同I 街区和Ⅱ街区流来的雨水汇合后流入管段3~4。

其他依次类推。

已知管段1~2的汇水面积为F Ⅰ,检查井1为管段1~2的集水点。

由于汇水面积上各点离集水点1的距离不同,所以在同一时间内降落到F I 面积上各点的雨水,就不可能同时到达集水点1,同时到达集水点1的雨水则是不同时间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

集水点同时能汇集多大面积上的雨水量,和降雨历时的长短有关。

如雨水从降雨面积最远点流到集水点1所需的集水时间为20(min ),而这场降雨只下10(min )就停了,待汇水面积上的雨水流到集水点时,降落在离集水点1附近面积上的雨水早已流过去了。

也就是Ⅰ1Ⅱ32Ⅲ4Ⅳ5街区Ⅰ街区Ⅱ街区Ⅲ街区Ⅳ图9-6 雨水管道设计管段流量计算示意图说,同时到达集水点1的雨水只能来自F 1中的一部分面积,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就有愈来愈大面积上的雨水到达集水点1,当恰好降雨历时t =20(min )时,则第1(min )降落在最远点的雨水与第20(min )降落在集水点1附近的雨水同时到达,这时,集水点1处的径流量达到最大。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汇水面积是随着降雨历时t 的增长而增加,当降雨历时等于集水时间时,汇水面积上的雨水全部流到集水点,则集水点产生最大雨水量。

为便于求得各设计管段相应雨水设计流量,作几点假设:(1)汇水面积随降雨历时的增加而均匀增加;(2)降雨历时大于或等于汇水面积最远点的雨水流到设计断面的集水时间(t ≥τ0);(3)地面坡度的变化是均匀的,径流系数ψ为定值,且ψ=。

1. 管段1~2的雨水设计流量的计算管段1~2是收集汇水面积F I (hm 2)上的雨水,设最远点的雨水流到1断面的时间为τ(min ),只有当降雨历时t =τ时,F I 全部面积的雨水均已流到1断面,此时管段1~2内流量达到最大值。

因此,管段1~2的设计流量为:1~21Q F q =Ⅰ(L/s ) 式中 q 1— 管段1~2的设计暴雨强度,即相应于降雨历时t =τ时的暴雨强度,(L/s ·hm 2)。

2. 管段2~3的雨水设计流量计算当t =τ时,全部F Ⅱ和部分F Ⅰ面积上的雨水流到2断面,此时管段2~3的雨水流量不是最大。

只有当t =τ+t 1-2时,F I 和F Ⅱ全部面积上的雨水均流到2断面,此时管段2~3雨水流量达到最大值。

设计管段2~3的雨水设计流量为: 2~32()Q F F q =+ⅠⅡ (L/s )式中 q 2— 管段2~3的设计暴雨强度,是用(F I + F Ⅱ)面积上最远点雨水流行时间求得的降雨强度。

即相应于t =τ+t 1-2的暴雨强度,(L/s ·hm 2); t 1-2— 管段1~2的管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

同理可求得管段3~4及4~5的雨水设计流量分别为:3~43~4(Q F F F q =++ⅠⅡⅢ) 4~54~5()Q F F F F q =+++ⅠⅡⅢⅣ式中 q 3、q 4- 分别为管段3~4、4~5的设计暴雨强度,即相应于是用 t =τ+t 1-2 + t 2-3和t =τ+t 1-2 + t 2-3+ t 3-4的暴雨强度,(L/s ·hm 2);t 2-3、t 3-4- 分别为管道2~3、3~4的管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

由上可知,各设计管段的雨水设计流量等于该管段所承担的全部汇水面积和设计暴雨强度的乘积。

各设计管段的设计暴雨强度是相应于该管段设计断面的集水时间的暴雨强度,因为各设计管段的集水时间不同,所以各管段的设计暴雨强度亦不同。

在使用计算公式Q qF ψ=时,应注意到随着排水管道计算断面位置不同,管道的计算汇水面积也不同,从汇水面积最远点到不同计算断面处的集水时间(其中也包括管道内雨水流行时间)也是不同的。

因此,在计算平均暴雨强度时,应采用不同的降雨历时t i 。

根据上述分析,雨水管道的管段设计流量,是该管道上游节点断面的最大流量。

在雨水管道设计中,应根据各集水断面节点上的集水时间t i 正确计算各管段的设计流量。

第三节 雨水管道设计数据的确定一、径流系数的确定雨水径流量与总降雨量的比值称为径流系数,用符号ψ表示,即: ψ=径流量降雨量(9-13)根据定义,其值小于1。

影响径流系数ψ的因素很多,如汇水面积上地面覆盖情况、建筑物的密度与分布地形、地貌、地面坡度、降雨强度、降雨历时等。

其中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汇水面积上的地面覆盖情况和降雨强度的大小。

目前,在设计计算中通常根据地面覆盖情况按经验来定。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101-2005中有关径流系数的取值见表9-3。

地面种类径流系数ψ值各种屋面、混凝土和沥青路面大块铺砌路面和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 级配碎石路面 干砌砖石和碎石路面 非铺砌土路面 公园和绿地~ ~ ~ ~ ~ ~实际设计计算中,在同一块汇水面积上,兼有多种地面覆盖的情况,需要计算整个汇水面积上的平均径流系数av ψ值。

()i i av F Fψψ⋅=∑ (9-14) 式中 av ψ- 汇水面积上的平均径流系数; i F - 汇水面积上各类地面的面积,hm 2; i ψ- 相应于各类地面的径流系数; F - 全部汇水面积,hm 2。

[例] 某小区各类地面i F 及i ψ值见表9-4,试求该小区平均径流系数av ψ值。

[解] 由表9-4求得 5.0i F F ==∑(hm 2),则:()1.60.90.80.90.80.40.90.30.90.1550.577i i av F Fψψ⋅=⨯+⨯+⨯+⨯+⨯==∑地面种类面积i F (hm 2)采用i ψ值屋面沥青道路及人行道 圆石路面 非铺砌土路面 绿地合 计在设计中可采用区域综合径流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