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三校生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故都的秋课文赏析阅读练习(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故都的秋

二、课文阅读训练。

(一)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 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 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 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 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 第 1 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饱尝故都的秋;

“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表达热爱故都秋色的强烈感情。

2..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总领全文。

3.第一段主要写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写作者向往北国之秋之情。

4.第 2 自然段中描绘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反衬北国的秋天的秋味、秋色、秋景才让人饱尝 得透.赏玩到十足,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5.“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一句用了什么修辞?什么意思?

用了“反喻”的手法;名花半开,有含蓄之美可咀嚼,美酒半醉,有舌底余香可细品,“半开 半醉”是指领略名花美酒的最佳状态,而秋则全开全醉才是合适的,在领略秋的过程上应该达 到赏透或赏玩十足的程度。

(二)(a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b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 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c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 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d )从槐树叶底,朝东(丙) 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或在破壁腰中,(丁)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e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 次之,淡红者最下。(f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 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 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 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 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 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 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在下面所列的词语中,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

(甲)煮、泡、冲、烫;(乙)听得、听见、细听、聆听;(丙)漫、细、忙、点;(丁)洒、射、漏、 照

(

2.给加线的词注音:一椽破屋(chuán )潭柘寺(zhè) 驯鸽(xùn )

3.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即清晨静观(或院落秋色)、落蕊轻扫 槐树落蕊)、秋蝉残鸣。

4.“在南方每年过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怀恋的感情,进一步表现了故都之秋的迷人。

5.b 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B )

A .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 .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 .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6.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想念时,突出写了住在北平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时的所见 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 (D )

A .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 想走异地,饱尝故都之秋的心情。

B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都缺乏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 来。

C .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 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不愿去陶然亭等处,当然就写不出那些 地 方的秋景。

D .写租住破屋时所见所感,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 观感情。

*排比五处风景名胜的典型秋景,有什么作用?

答:一是承上,表达自己一心向往北国之秋的依依之情;二是启下,用这些代表北国之秋的最 高境界的景物,引出“在北平,即使不出门”也能欣赏到浓浓的秋色。

7.作者从形、音、色三个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这是因为作者把 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 的眷恋,情中有秋_的落寞。

8.第一段中作者选用了很多表示色彩的词,如青、蓝、灰、白等,它们的色调都属于冷色调, 显示了深沉、淡泊的特征。

9.作者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

答:为了感受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会故都之秋的质朴与悲凉。

10.“蓝朵”一词是蓝色的花朵的意思。作者用这个词而不用别的词是因为_作者以为蓝色的和 白色的搭配为佳__。

11.“感到十分的秋意”的“十分”的意思是………………( B)

A .副词,很。

B .形容程度深。

C .意思即“十二分”。

D .程度副词,非常,极其。

12.d 句中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 e 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

答:不多余,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寂寞、孤独 的冷落之感。

13.作者认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理由是什么?

答:秋的特征应是清淡 。

14.“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这一句分 析不妥的一项是( D )(分析游离原文语境)

A .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B .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