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10)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10)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讲述了唐朝初年,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局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故事和详实的史料,展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治世的特点及其对唐朝繁荣昌盛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唐朝繁荣昌盛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初中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应掌握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特点及其对唐朝繁荣昌盛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经济、文化特点,掌握唐朝繁荣昌盛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对唐朝繁荣昌盛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背后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史料、图片等,生动展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唐太宗李世民的诗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经济、文化特点。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对唐朝繁荣昌盛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山西省忻州市七年级历史下册 2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新人教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课内容。
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说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精品)(新课标)

三、“开元盛世”
虢国夫人游春图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诗中的开元是谁的年号? 唐玄宗 李隆基
——杜甫《忆昔》
2.此诗描绘了当时什么样的情景?
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3.唐玄宗在位前期,哪些治国措施推动了“开元盛世”的出现?
武则天的统治措施
阅读课文P8-P9的“女皇武则天”部分, 找出下列信息: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重稻视米农 流业脂生粟政产米,白治发,展公上经私济仓等廪俱……丰实。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和武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
打败西突厥,控制西北地区,击败吐蕃,夺取安西四镇,使唐朝影响力达到天山一带。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二 学情概况
学情分析
七 年 级
七年级学生通过一个星期的历史学习,对 于历史学习方法和理解能力有了一个初步的 基础,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同时七年级学生 对于历史充满大量兴趣和无限的探索欲望, 但由于部分影视作品的传播,其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易受到影响。
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学生对于历史的兴 趣,通过一系列史料和图片,启发其自主探 索的积极性,培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打败西突厥,控制西北地区,击败吐蕃,夺取安西四 军事上 诗中的开元是谁的年号?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镇,使唐朝影响力达到天山一带。 武则天(624年-705年),名武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这些措施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材料二: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
读材料,说说唐太宗实施这些治国措施后的结果如何?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说一下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的第2课,主要介绍唐朝由唐太宗开始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特别介绍唐朝发生的大事、国家制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国家制度和文化艺术。
2.掌握唐朝的主要大事、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地位。
3.了解唐朝的国际关系和对外贸易。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历史背景,唐朝的国家制度和文化艺术。
2.难点:唐朝对外贸易和国际关系。
四、教学步骤一、导入引出问题1.为什么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2.唐朝为什么被称为“盛世”?3.唐朝为什么与外国交往频繁?二、讲解唐朝的历史背景1.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2.唐高宗时期的“肃宗中兴”3.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三、唐朝的国家制度1.统治者的政治和军事制度2.地方行政制度3.科举制度四、唐朝的文化艺术1.唐朝的诗歌和绘画2.唐剧、唐诗、唐词等文学形式五、唐朝对外贸易和国际关系1.唐代对外贸易2.中外关系六、总结复习1.唐朝历史背景和主要国家制度、文化艺术的特点。
2.唐朝的主要大事和代表人物。
3.唐朝的食品、服装、住房等方面的变化。
4.唐朝的对外贸易和国际关系。
五、教学方法1.板书法2.讲述法3.问答法4.案例分析法5.小组讨论法6.展示法7.实验法六、教学设备1.多媒体投影仪2.教科书3.黑板、笔4.图书、参考资料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唐朝的历史,更好地学会历史知识。
七、教学方式1.课堂讲解课堂讲解是本节课的基本教学形式,通过详细的讲解、丰富的实例和图表,展现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及互动关系情况,使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唐朝。
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动手分析、比较,加深对唐朝历史时期的认识和理解。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604—618年在位)
三、科举取士制度
三、科举取士制度
1.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 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 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 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 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2.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 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 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 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隋朝的统一 与灭亡
科举 取士 隋朝 灭亡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
优 势 不 足
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 运算阶段过渡时期; 知识储备; 历史学习方法。
影视剧、网络游戏的误 导,学生认知上存在偏 差;
教师应予以正确引导。
四、教学目标
能力培养
采用小组合作 探究的方法,以论 从史出、史论结合 为原则,培养学生 的史料实证能力、 合作探究的能力以 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说课 目录
一、课标要求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 六、教法学法 七、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知道隋朝的统一;
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
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隋的 统一 开通 大运河
六、板书设计
隋 朝 的 统 一 与 灭 亡
隋朝的统一 大运河的开通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5)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讲述了唐朝初年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情况。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初年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情况,认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对唐朝繁荣发展的贡献,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对唐朝有一定的了解。
但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等历史事件,掌握唐朝初年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对唐朝繁荣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等历史事件,唐朝初年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情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中认识唐朝的繁荣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咏雪》一诗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等历史事件。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中认识唐朝的繁荣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在讨论中的疑问,进行解答,详细讲解唐朝初年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情况。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特点和作用《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部编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二课内容。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
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
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以及李隆基统治前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元盛世将唐朝的发展推向顶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李隆基的开峰。
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掌握开元盛世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学习贞观之治唐太宗虚心纳谏<。
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②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3、教学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备课讲稿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唐朝的建立1.时间:618年(隋朝灭亡)2.都城:长安3.建立者:李渊(唐高祖)二、贞观之治1.人物:李世民(唐太宗)坐骑:飒(sà)露紫2.年号:贞观三、唐太宗的政策和措施1.治国思想1.吸取隋亡的教训2.勤于政事,虚心纳谏(jiàn)[魏征]3.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2.革新措施1.政治上1)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2)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3)严格考察官吏政绩2.经济上1)减轻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成为“贞观之治”。
相关史事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dàn)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爱民如子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翻译:船就好比是君主,水就好比是百姓,水能载船航行,也能把船颠覆。
启示:他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们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
四、女皇武则天1.人物:武则天(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祖的妃[fēi]子)孙子:李隆基2.地位: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3.国号:周4.措施:打击敌对官僚(líao)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由皇帝亲自监考);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5.影响: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五、“开元盛世”1.人物:李隆基(唐玄宗)奶奶:武则天2.年号:开元3.措施:1)稳定政局,重用贤能2)在贤相姚崇与宋璟(jìng)的辅佐下实现改革:1.整顿吏治,裁减冗(rǒng)员2.发展经济,改革税(shuì)制3.注重文教,编修经籍4.影响: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到达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后说课稿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东宁二中 付兵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东宁二中的历史教师付兵。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历史2011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下面我将主要从教学背景,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的处理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一)教材分析:内容要点,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认识唐朝前期的政策与唐朝走向强盛的关系。
唐朝历史最重要的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在贞观年间推行、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适应了当时的形式,在较短的时间里,把乱世变成了治世;武则天当政期间,采取了许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巩固政权的措施,使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实施一系列改革,唐朝的国力前所未有的强大。
从太宗贞观年间到玄宗开元年间,虽政局经历变动,但各项制度与政策基本延续下来,从而使社会经济长足发展,唐朝国力空前强盛。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即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三部分以时间为序,围绕唐朝走向盛世的过程展开。
贞观之治开创了盛世局面,武则天统治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则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三)学生情况: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基于以上对于课标的理解,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确立如下:1.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结合史实,评价唐太宗。
2. 过程与方法: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比较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讲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即位后,年号贞观,他统治期间,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隋朝的建立和灭亡,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对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内容,以及唐朝的繁荣和衰落,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概念,从而达到对这两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等方面的深入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掌握唐朝的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唐朝繁荣的标志,理解国家兴衰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了解唐朝的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理解国家兴衰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史料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唐朝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朝的历史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隋朝的建立和灭亡,激发学生对唐朝历史的兴趣。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授课课件】七年级下册历史

学习任务一
(二)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材料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治国理念?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 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惟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 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 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 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 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学习任务三
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二首》 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学习任务三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措施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政治 经济 用人
完善三省六部制; 减省刑罚
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的政策措施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 立殿试制度,不拘一
的政绩
格选拔人才
重用贤能;注重对官 吏的考核
形成局面“贞观之治”Fra bibliotek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学习任务三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学习任务一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 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七年级历史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范文5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范文5篇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七年级历史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七年级历史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范文一【学习目标】1.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登基称帝的史实2.识记“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表现3.理解武则天的统治对“开元盛世”的奠基作用【学习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学习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
2.626年,即位。
次年改年号为“ ”,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3.(1)政治上进一步完善 ;制定,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
(2)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生产。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
5.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制度。
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
6.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为后来“ ”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7.唐玄宗重用贤能,在贤相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
8.整顿,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9.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 ”,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二、合作探究想一想,盛世局面的的表现都有哪些?“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三、练习巩固1.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朝代更替,告别了短暂的隋朝,赢来了繁盛的唐朝,这一年是( )A.581年B.589年C.618年D.626年2.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唐宗”指的是( )A.唐太宗B.唐高宗C.唐中宗D.唐玄宗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有一位大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谏臣。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7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7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二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这一时期是唐朝的鼎盛时期,清明,经济繁荣,文化灿烂。
教材从贞观之治开始,介绍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方略,以及他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接着,教材讲述了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介绍了他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以及他提倡的文艺复兴运动。
教材通过讲述这一时期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唐朝的繁荣与富强,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的一些基础知识,对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个时期的具体内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唐朝的繁荣与富强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深入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富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个时期的具体内容,掌握唐朝的繁荣与富强。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唐朝的繁荣与富强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个时期的具体内容,以及唐朝的繁荣与富强。
2.教学难点:唐朝的繁荣与富强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以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对唐朝的历史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学好本课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唐王朝的历史贡献,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盛唐气象,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可塑性强,他们正处在从外部条件制约到受内部道德约束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时候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让他们能客观、准确的去看待历史。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我确定本课的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技能目标:知道“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形成的历史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二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即位后,以民生为本,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唐玄宗即位后,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重视地方吏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自己注意勤俭,终于使天下大治,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开元盛世”。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隋朝的建立和灭亡,对于我国历史上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唐朝初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具体内容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讨论问题等方式,深入了解唐朝初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具体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了解唐朝初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掌握“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具体内容。
3.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讨论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初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具体内容。
2.教学难点:对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唐朝初年、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唐朝初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讲解:讲解唐朝初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具体内容。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部编七年历史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部编七年历史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辉煌成就。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展示了唐朝在这两个时期取得的辉煌成果,让学生感受到唐朝盛世的繁荣与富强。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资料,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唐朝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掌握这两个时期的成就。
此外,学生可能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了解唐朝盛世的繁荣与富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的繁荣景象,培养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全面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历史地图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朝盛世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唐朝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共同提炼观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特点和作用《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部编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二课内容。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
因此,是我国封建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
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以及李隆基统治前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将唐朝的发展推向顶峰。
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掌握开元盛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学习贞观之治唐太宗虚心纳谏。
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②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3教学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一篇介绍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文章。
文章主要阐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通过实施一系列、经济、文化改革,使得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
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全面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主要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此外,学生应能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主要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主要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对后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唐朝会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主要措施。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对后世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针对讨论成果,进行总结讲解,深入剖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历史意义。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经济、文化特点。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重要性。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内容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我将从以下7 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为了有效组织并实施教学,我对本课内容作出如下分析:该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二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教材通过“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三个子目讲述了唐朝是如何从治世走向盛世。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唐朝在隋朝的物质基础上,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为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武周之治则使得唐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唐玄宗时期则达到了盛世的顶峰。
而三位帝王一脉相承的政治措施,是将唐朝推向了鼎盛的主要原因。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为:唐朝政治的发展。
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大唐立国,治世贞观”、“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恢弘开元,磅礴盛世”。
二、学情分析: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本课教授的对象为某普通初中初一学生。
从学生的知识状况看,学生通过影视剧以及历史故事对唐朝有一定的了解,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人并不陌生,知道唐朝的强盛与开放,这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知识基础。
但碎片化的历史印象,无法建构系统性的历史认识,因而教学中应讲解唐朝逐步发展过程中的措施以及之间的关系,理解唐朝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历史阶段。
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但还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与深入的认识。
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我把三维目标进行整合,定为以下四点:1.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掌握唐朝的建立、盛世发展阶段等基本史实2.通过材料展示和问题探究,学生学会分析唐太宗、唐玄宗等采取的改革措施3.通过分析、对比改革措施,能找出唐太宗和唐玄宗治国策略的相似之处,进而认识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并感受太宗、武则天、玄宗的治国智慧与个人魅力四、重难点:根据课标和学情分析,可以看出本课内容的重要性,为此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重点:了解唐太宗“贞观之治”和唐玄宗“开元盛世”的措施。
山西省忻州市七年级历史下册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新人教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课内容.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说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大地二中张清泉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特点和作用《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部编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二课内容。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
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
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以及李隆基统治前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将唐朝的发展推向顶峰。
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2、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掌握开元盛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学习贞观之治唐太宗虚心纳谏。
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②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3、教学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
因此,学生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和对整个唐朝历史的认识。
以及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在当时乃至现在世界特别是亚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教学难点:对武则天的正确评价「依据」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会带着感情色彩,单纯的从“好”和“坏”出发,不能客观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说教法学法(一)教法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
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析法。
(二)学法先教后学,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纠正其错误的理解.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自主获取信息。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武则天,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说教学模式节课的主题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唐建立和发展)、女皇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开元盛世(鼎盛)。
三个子目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通过对三个环节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唐朝建立,发展和走向鼎盛的过程及治理国家的措施。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MV武则天。
一首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又不乏女人味的《无字碑》唱尽则天一生荣辱心酸,现文学家郭沫若曾经评价武则天“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武则天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出示标题。
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的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局面呢?带着这两个问题由此进入自主学习探究新知:「依据」通过课件演示,增加历史学习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课堂气氛。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环节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问题:(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都城?时间?(2)你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3)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阅读情况并进行指导3、第一个问题学生易于理解,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需要补充材料加以说明,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三个方面: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材料一:太宗尝谓公卿曰:“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贞观政要·论求谏》教师小结:唐太宗善于听取正确意见,能虚心纳谏,并展示谏臣魏征和房谋杜断。
在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优点,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因接受他人正确意见而受益非浅呢?请举例说明。
(让学生说身边的事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又有哪些?B、唐太宗的治国措施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多媒体展示。
教师小结:根据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我们来看看成效如何?C、唐太宗的治国成效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措施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为“贞观之治”。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体现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看书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补充史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女皇武则天1、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画像。
教师设问:你了解武则天么?(设计意图:学生看到画像结合自己看到的电视剧会从不同方面说出对武则天的了解,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为什么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情况并指导。
学生自己看书能够回答出主要是因为武则天正确的治国措施。
)3、根据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引导学生概括武则天的政绩: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4、多媒体展示无字碑及其文字介绍,设问:我们究竟该怎样来评价她呢?(设计意图:分组讨论,学生会根据自己看过的电视剧和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评价,但绝大多数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好坏来评价,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不能客观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学生说完,教师小结给出客观评价-----功大于过。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她在位期间唐朝经济发展,国力不断上升。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但武则天也有不少消极行为。
他崇佛教,建寺院,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在打击政敌的过程中也不免滥杀无辜。
教师小结: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的李隆基,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环节三:开元盛世1.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简介。
2.(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
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
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材料二: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6.6亿亩。
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
史称:“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
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
3.教师设问:根据材料讨论开元盛世的表现答案提示:物美价廉;商业繁盛;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等。
教师引导:为什么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如此繁盛的局面。
分组讨论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及结果。
4.多媒体展示开元盛世的原因-----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①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5.结果: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人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教师补充相关史事: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
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
来加以说明唐玄宗整顿吏治.教师小结: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
姚崇极力主张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营造,重奖进谏之臣;宋璟主张放宽赋税、减轻刑罚、选拔人才、官吏称职。
唐玄宗对他们重用为相,致使政治清明。
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
农业生产大大发展。
(可让学生背诵杜甫《忆昔》体会一下丰衣足食,人丁兴旺社会情景。
)开元时期统治者的各项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上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