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街道规划建设技术导则
2020成都市街道设计导则
《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是成都市首 部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充分贯彻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思想,落实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工作要求,以“公园城市街区场景理论” 和“街道一体化”理念为指导,是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理念在街道层面的具体落 地。
城市交通方式转型
成都市处于轨道加速成网阶段, 交通出行方式由机动车交通向 绿色交通转变:
规 划2 0 2 2年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运 营 里 程 达 到6 0 0公 里 以 上 ,2 0 3 5年 规 划 线 网 规 模 达1 6 9 9公 里 , 加 上 大 铁 公 交 化8 6 0公 里 , 共 计2 5 5 9公 里 。 城市中心城区外围主要区(市)县利用轨道交通完成进出城出行将成 为常态化选择。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 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 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 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方针,提升规划水 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 规合--”,全面开 展城市设计,加快建设绿色城 市、 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等新型城市,全面提升 城市内在品质。
Design guidelines
③ 路口开放空间节点的设置
更加注重文化特色彰显
支矶石街 ①彰显人文特质的建筑立面 ②展现街道特色的地面铺装 ③融入地域文化的街道家具
成都高新区风貌导则
一、城市色彩规划
1.色彩基调:以灰色、白色、米色等浅色调为主,营造清新、明亮的城市形象。
2.色彩搭配:在建筑、街道设施、绿化景观等方面,采用与色彩基调相协调的色彩搭配,保持整体协调性。
二、建筑风格引导
1.新建建筑:鼓励采用现代简约风格,体现时代感和科技感。
2.历史建筑:保护和修缮历史建筑,保持原有风貌,新建建筑应与周围历史建筑相协调。
三、街道景观设计
1.街道绿化:增设绿化带,种植行道树,提升街道绿化水平。
2.街道设施:统一规划、设置街道家具,如垃圾桶、座椅、照明等,提升街道整体品质。
四、绿化景观布局
1.公园绿化: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生态型的公园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2.街道绿化:合理规划街道绿化带,打造宜人的步行环境。
五、夜景照明规划
1.景观照明:对重要建筑、节点进行景观照明设计,打造具有特色的夜间景观。
2.道路照明:合理设置路灯,提高道路照明质量,保障夜间交通安全。
六、公共空间营造
1.开放空间:建设尺度适宜、功能多样的开放空间,满足市民休闲、娱乐需求。
2.公共艺术:在公共空间设置雕塑、壁画等艺术品,提升空间文化品质。
七、文化特色保护
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地域文化特色。
2.文化活动:策划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八、城市家具设计
1.公共座椅:设计舒适、美观的公共座椅,提供市民休息场所。
2.垃圾箱:设计美观、实用的垃圾箱,提高垃圾分类处理效率。
成都市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导则
成都市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导则(试行)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7.06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一般规定 (2)2.1道路绿地率及覆盖率指标 (2)2.2道路绿化建设基本原则 (2)2.3道路绿化植物选择要求 (3)2.4成都市中心城区道路绿化提升改造指导原则 (4)第三章道路绿化 (5)3.1行道树 (5)3.2道路分车带绿化 (10)3.3路侧绿带 (13)3.4街旁游园 (16)3.5交通岛绿化 (18)3.6停车场绿化 (19)3.7立交桥、高架桥、人行天桥绿化 (20)附录一名词解释 (24)附录二编制依据 (28)附录三本导则用词说明 (29)附表及附图 (30)第一章总则第1.1条根据城市道路景观发展建设的科学性、地方性及特色性要求,结合成都市现有道路绿化中出现的系列问题,本着提升道路景观建设水平,提高道路绿化建设质量的需要,特编制本导则。
第1.2条本导则适用于成都市主城区、成都天府新区和高新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及绿化维护改造的城市道路绿化工程。
其他区(市)县可参考执行。
第1.3条本导则作为道路绿化设计、技术审查、绿化施工标准及依据使用。
第1.4条本导则指导范围包括道路红线范围内、道路红线与控规绿线之间、控规绿线外建筑退红空间的绿化。
第1.5条导则编制以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出发点,对道路绿化设计范围内的自然地貌、河流等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同时重视水土保持和生态景观,使道路与周围环境景观和谐统一。
第1.6条国家现有规范、地方现行标准已有内容本导则不再重述。
第1.7条城市道路绿化施工及养护应参照《成都市城市绿化养护技术规程》、《成都市城市绿化养护质量等级划分》、《成都市城市绿化工程验收及移交》三个标准。
第二章一般规定2.1道路绿地率及覆盖率指标第2.1.1条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2)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3)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4)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
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实用版)目录1.导则的目的和意义2.导则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3.建筑风貌的设计要求4.建筑风貌的实施与监管5.附则正文一、导则的目的和意义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是为了规范和指导我国中心城区建筑风貌的设计与管理,以提高城市建设品质,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形象,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导则适用于中心城区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项目,旨在强化城市设计理念,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营造宜居、绿色、智能、人文的城市环境。
二、导则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1.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中心城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项目。
2.基本原则:建筑风貌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满足居民需求,保障公共利益。
(2)强化城市设计理念,注重城市空间组织,塑造特色城市形象。
(3)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
(4)尊重历史文化,保护城市文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5)鼓励创新和科技应用,提高城市建设品质和智慧化水平。
三、建筑风貌的设计要求1.建筑高度:建筑高度应符合城市规划和设计要求,充分考虑周边建筑、道路、景观等因素,形成优美的城市天际线。
2.建筑形式:建筑形式应与城市整体风貌相协调,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3.建筑色彩:建筑色彩应符合城市色彩规划,注重色彩搭配,创造和谐的城市氛围。
4.建筑立面:建筑立面应注重形式和质感,体现现代建筑风格,彰显城市特色。
5.屋顶设计:屋顶设计应结合城市景观要求,选择适当的形式和材料,打造优美的城市轮廓线。
四、建筑风貌的实施与监管1.实施管理:建筑风貌设计应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各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本导则要求进行审查和审批。
2.监管评估: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建筑风貌设计的监管,定期对项目进行评估,确保设计要求得到有效落实。
3.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建筑风貌设计,充分听取民意,保障社会监督。
五、附则本导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的相关规定与本导则不一致的,以本导则为准。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15
第三章
绿化景观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16
3.1 景观空间
总体原则
景观空间指由建筑外墙、绿化隔离带、铺装以及其 他构筑物(如绿篱等)界定出的公共空间,包括向 公众开放的建筑半室外空间、底层架空空间
小街区应见缝插绿,增加如邮票绿地、袖珍广场、道路绿化等,争取 随处见绿,百米见园;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02
1.3 街道分类
根据主导功能不同,街道可分为居住型街道、商业商务型街道、历史文化型街道以及 综合型街道。
根据交通特征不同,街道可分为一般街道、步行街道以及人车共享街道三类。
居住型街道 以居住功能为主的街道。临街界面多由住宅、配套公服以及少量商铺、广场、绿地构
成。建筑界面通常为非连续界面,街道内应控制机动车车速,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的邻 里交往、健身、活动的场所。
动车通行的影响。
2.4 过街设施
人行斑马线
港湾式公交站台示意图
提供直接、便利的过街方式,保障行人安全、舒适 通过路口或横穿街道
斑马线应尽量保持直线过街,缩短绕行; 斑马线标识应统一、清晰、明显、有序; 商业商务型街道斑马线可适当的加入创意元素,提升街道活力; 历史文化型街道斑马线可适当加入具有成都地域文化特色的图案,彰
公交车道应通过铺装或相应标识标识强调公交车路权,保障公交通行效 率,可采用红色涂料铺装。
公交车道铺装示例
公交站台
公交站台应包含站牌、信息屏、座椅、广告位遮雨遮阳等设施; 无法设置候车亭的公交站台应提供相应的照明、遮蔽与信息设施; 公交站台指示站牌应清晰简洁,标识性强; 公交站台应与街区风貌相协调; 公交站台宜选用现代、耐久、易于清洗的优质建筑材料。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市域范围内(含中心城区、天府新区直管区及二三圈层的卫 星城或区域中心城、小城市、特色镇、一般镇)旧城中小街区的整治、提升、 改造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活动。
本导则主要针对小街区内的公共区域 (街道) 的建设进行控制引导,包 括道路、景观、市政设施、公服设施、建筑立面等内容。
总则
一; 历史文化型街道人行道铺装应优先选用传统材料,如青石板、青砖、
卵石等,色彩典雅朴素,与传统建筑风格相协调。
商业商务型街道人行道铺装示例
历史文化型街道人行道铺装示例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07
2.3 公交设施
完善人性化的公交设施,减少居民乘车出行及候 车过程中的麻烦与不便
公交车道
机动车道
机动车道宜进行路面黑化,提高行车安全及舒适性,减少噪音及扬尘; 机动车道应通过色彩、材质或隔离带与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进行明显
分隔,保障非机动车及行人的通行安全; 历史文化型街道的机动车道铺装可选用毛石、青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
材质。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06
道路黑化示例
非机动车道
路边临时停车位
行人地下通道示例
对停车需求进行有效管理,解决停车难、乱停车等 问题
停车需求较大的街道两侧可设置港湾式路边停车位,宜采用平行式停 车,停车位展宽段与道路交叉口的距离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有条件 时配套建设电子计费器,对路边停车进行严格管理;
历史文化型街道以及人车共享街道不宜设置路边临时停车位。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02
1.3 街道分类
根据主导功能不同,街道可分为居住型街道、商业商务型街道、历史文化型街道以及 综合型街道。
根据交通特征不同,街道可分为一般街道、步行街道以及人车共享街道三类。
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
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摘要:一、引言二、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的背景和意义三、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1.设计原则2.建筑风格要求3.色彩与材料规范4.公共空间设计四、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的实施与监管五、案例分析六、总结正文: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中心城区的建筑风貌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特色,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这一设计导则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城市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的背景和意义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是在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制定的。
它旨在引导城市建设者、设计师和政府部门,在中心城区的建筑风貌设计中,更好地把握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1.设计原则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尊重城市历史文脉,体现地域特色;(2)注重生态环保,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以人为本,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4)注重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和谐统一。
2.建筑风格要求建筑风格应符合城市的整体定位,协调周边环境,形成有序的城市天际线。
同时,鼓励创新与传统元素的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
3.色彩与材料规范色彩与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城市气候、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同时,注重材料的环保性能和耐久性。
4.公共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应关注人性化、生态化和智能化,满足居民的休闲、交流、活动等需求,提升城市活力。
四、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的实施与监管设计导则的实施与监管需要政府、企业、设计师和居民共同参与。
政府应加强对建筑风貌的规划管理和审批,对违反导则的项目进行整改或拆除。
企业应按照导则进行合规建设,设计师应将导则融入设计理念,居民应关注并监督建筑风貌的建设。
五、案例分析本文以某城市为例,分析了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在该城市的实际应用。
在遵循设计导则的基础上,该城市的建筑风貌得到了显著提升,城市形象焕然一新。
四川省风貌规划导则稿1-最终
四川省城镇风貌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1 总则1.1 为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规范四川省城镇风貌规划编制工作,提高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水平,依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导则(试行)。
1.2 本导则所称城镇风貌规划,是指城市、县城或建制镇依据城镇总体规划或建设规划单独编制的空间景观专项规划。
乡集镇和村庄的风貌规划可参照本导则的要求,在相应建设规划中以专章的形式编制。
1.3 城镇风貌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对城镇的历史文脉和相应的空间要素进行梳理、组织,并对其物质空间及其承载的风貌、特征和景观环境进行整体安排。
1.4 编制城镇风貌规划除满足本导则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四川省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 基本要求2.1 城市(县城)风貌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在充分研究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和区域自然环境特色等相关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城市空间的总体形象特征,提出改善城市景观形象和空间环境质量的目标,并在构建城市空间景观格局、组织各类景观要素、安排特征性人文活动场所,以及对城市空间景观建设提出控制要求等方面完成相应的规划编制工作。
2.2 编制城市(县城)风貌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为中心,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并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将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建设、景观风貌特征打造与城市功能完善结合起来,确保规划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
2.3 城市(县城)风貌规划的年限应当与所依据的城市总体规划一致,其近期、远期应分别按5年和20年考虑,并与历史文化保护、绿地系统等其他城市专项规划相衔接。
2.4 城市(县城)风貌规划的编制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1、确定任务当地政府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明确编制规划的具体要求,包括规划范围、规划时限、规划重点等。
2、调查和收集资料规划编制单位应收集编制规划所必需的当地历史文化、民俗传统、城镇发展、自然环境、园林绿化,以及相关社会经济背景和其他现状资料,掌握城市总体划和其他相关专业规划。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特色商业街区精品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特色商业街区精品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6.02•【字号】成办函[2010]119号•【施行日期】2010.06.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特色商业街区精品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成办函〔2010〕119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成都市特色商业街区精品建设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六月二日成都市特色商业街区精品建设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扩大消费,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坚持规范管理、优质服务,建设一批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西部国际商贸中心、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定位相适应的精品特色商业街区,促进商贸、旅游、文化、会展融合,推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一)科学规划,统筹推进。
遵循“一街区一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明确各街区的定位、特色、规模和发展目标,促进特色商业街区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二)彰显文化,突出特色。
依托历史文化传承,突出产业特色、区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等优势,强化特色商业街区独特性、差异性和不可复制性,建设个性鲜明、业态丰富、环境优美、商业繁荣的精品街区。
(三)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商业街区的建设与开发;鼓励开发商整体持有特色街区商业地产产权。
(四)以人为本,协调发展。
坚持生态街区、人文街区建设理念,强化文化内涵挖掘和生态环境塑造,充分贴近民心、体现民情、满足民需、改善民生,为城乡居民、商家和游客创建安全、舒适、和谐、诚信的经营和消费环境。
三、工作目标按照“提升老街区、发展新街区、创建名街区”的要求,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市新建和改造一批符合国家《商业街管理技术规范》要求,集聚效应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基础设施完备、街区管理完善、拉动消费作用明显、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特色商业街区。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一、引言二、城市风貌保护原则1.历史文化保护:保护和修复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和景观,保留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风格。
鼓励在新建项目中融入传统元素,保持历史文化的连续性。
2.自然环境保护: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尊重和保护自然景观、绿地和水体,减少人为破坏。
鼓励采取环保措施,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3.空间布局合理: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保护开放空间和景观连续性,确保城市布局合理、有序,避免过度拥挤。
三、城市风貌设计原则1.建筑风格一致性: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求建筑风格一致,并与城市整体环境相协调,确保城市的建筑风貌具有统一性和独特性。
2.比例协调性:建筑物的高度、体量和比例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得过于突兀或过于庞大,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
3.色彩搭配和材料选择:城市建筑的色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材料的选择应符合环境要求,并考虑到耐久性和可持续发展。
4.生活功能结合:在设计城市景观和公共空间时,要考虑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和活动,结合公共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程序1.规划制定:根据城市的整体规划要求,制定城市风貌规划,并确保风貌规划与其他规划相协调。
2.设计方案:依据风貌规划,制定城市风貌设计方案,包括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和道路布局等。
3.环评审查:对城市风貌设计方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进行专家审查,确保设计方案符合环保要求。
4.公众参与:在设计阶段进行公众参与,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设计方案满足公众需求。
5.批准批复:经相关部门审批、批准后,正式执行城市风貌设计方案。
五、城市风貌保护与管理1.规划管理:加强城市风貌规划的组织管理,明确责任和权限,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2.建筑审查:建立严格的建筑审查制度,审查建筑设计方案,保证建筑风格、比例和色彩的符合性。
3.监测评估:定期对城市风貌进行监测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及时调整和完善城市风貌规划。
2023年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方案
2023年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城乡有机更新,高质量建设共富共美现代化新,特制定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规划引领、整体协调、彰显特色、文化传承,未来导向、系统治理、示范引领、全面推动的原则,高质效推进“精品线路”“特色街区”“亮点工程”建设,启动实施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
城市风貌整治提升聚焦中心城区,突出重要节点和重要区域建设;县域风貌整治提升聚焦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联动发展。
2023—2025年,每年建成1个城市风貌样板区和1个县域风貌样板区,力争建成1个以上省级样板区。
到2023年底,初步形成城乡风貌普适化建设管理机制,力争形成全省领先的实践案例与标志性成果。
到“十四五”期末,城乡风貌管控的政策体系、技术体系基本完善,未来社区建设理念贯穿城乡建设全过程,文化底蕴进一步彰显,城乡风貌品质进一步提升。
二、主要任务(-)统筹编制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方案1.开展前期调查工作。
在全面开展城乡风貌评估、梳理地域风貌格局和特色元素、查找问题短板等前期调查排摸工作的基础上,明确特色定位、整体布局和整治提升的重点区域。
2.制定行动方案。
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为指导,结合“精特亮”建设工作要求和市“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制定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方案。
(二)统筹构造城乡自然人文整体格局3.塑造整体城乡风貌空间。
在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中落实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的要求,保护城乡自然山水格局,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加强自然生态修复,建设城市景观轴线、景观廊道和县域特色风貌大走廊、生态廊道,营造更具魅力的城乡风貌空间。
4.建设提升蓝绿空间。
注重蓝绿空间的生态价值保护和利用,按相关规范标准做好功能与业态的植入,让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真正成为魅力空间和活力空间。
城乡风貌技术导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城乡风貌技术导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是城乡风貌技术导则长文的引言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背景和概括性的介绍。
在本部分,将会介绍城乡风貌技术导则的定义,以及其在城乡规划与建设中的重要性。
城乡风貌技术导则作为一种规范性文件和指导性文件,包含了对城乡风貌的要求、原则和标准。
它为城乡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规范,旨在保护和传承城乡风貌的特色与历史文化,提升城乡环境质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风貌技术导则的制定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它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美化手段,更是一种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理念,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适应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城乡风貌技术导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有助于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可以避免城乡规划和建设中的混乱和随意性,提高城乡环境的整体品质和美观度。
其次,城乡风貌技术导则能够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城乡风貌是一个地区的面貌和形象,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规划和设计,可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遗产,弘扬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
此外,城乡风貌技术导则对于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也有深远影响。
一个美丽、整洁、有序、宜居的城乡环境,能够提高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综上所述,城乡风貌技术导则是城乡规划和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件,它不仅为城乡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规范,更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
对于我们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的主题,即城乡风貌技术导则。
首先对城乡风貌的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接着阐述了城乡风貌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最后,明确了本文的目的。
正文部分详细讨论了城乡风貌的概念、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其中,2.1节详细解释了城乡风貌的概念,并探讨了城乡风貌的内涵和特征。
成都市城市景观风貌保护条例-
成都市城市景观风貌保护条例正文:---------------------------------------------------------------------------------------------------------------------------------------------------- 成都市城市景观风貌保护条例2018年12月27日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19年5月23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景观风貌规划设计第三章自然生态景观风貌保护第四章人文景观风貌保护第五章历史文化景观风貌特别保护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景观风貌保护,构建优美公园城市形态,彰显地域特色,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景观风貌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保护活动。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城市景观风貌是指体现本市地域特色、历史文化传承和公园城市等特征,具有自然生态或者人文价值的城市形象。
第四条城市景观风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应当体现公园城市理念、突出成都特色,以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为基础,遵循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强化传承、严格管理、有效保护的原则。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全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工作的领导,监督指导区(市)县人民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区(市)县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本辖区内城市景观风貌的保护工作。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景观风貌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年度计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城市景观风貌保护工作情况。
第六条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景观风貌的保护工作。
总体 风貌 管控 导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总体风貌管控导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总体风貌管控导则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对城市总体风貌进行控制和管理的一系列指导原则。
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总体风貌管控导则旨在保护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风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发展对总体风貌的保护和整体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总体风貌不仅仅是城市的外在形象,更是城市文化、历史和人文特色的体现。
因此,制定和实施总体风貌管控导则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总体风貌管控导则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社会经济和居民需求等多个方面因素。
它不仅要求对城市建筑和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还需要加强对城市细节、景观、绿化、交通和社区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和控制。
通过制定和实施总体风貌管控导则,可以有效避免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随意性、碎片化和无序发展的问题。
同时,总体风貌管控导则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投入,推动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总的来说,总体风貌管控导则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指导原则,它对于保障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总体风貌的管理和控制,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因此,制定和执行总体风貌管控导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内容安排方式,合理的结构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能更好地向读者传达信息。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展开:1. 引言1.1 概述在引言部分,将介绍总体风貌管控导则的背景、目的,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出研究的问题和重要性。
此外,概述部分还可以对总体风貌管控导则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评述,指出前人研究的不足或是存在的问题。
1.2 文章结构文章的结构是指包括章节的组织方式,相当于给读者提供了一幅地图,能够引导读者快速地了解文章的内容框架。
本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背景介绍在此部分,将详细介绍总体风貌管控导则的背景信息,包括它所涉及的范围、对象、意义等。
2020成都市街道设计导则
城市发展新理念
New concepts of urban development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新要求
New requirements for building a park city in Chengdu
成都城市发展转型的新需要
New Needs in Chengdu Urban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58
2.4 多元复合的活力街道
64
2.5 低碳健康的绿色街道
70
2.6 集约高效的智慧街道
84
三、街道场景分类设计引导
3.1 街道分类
94
Hale Waihona Puke 3.2 街道场景设计引导95
四、设计实施建议
124
4.1 设计工作模式
125
4.2 实施策略建议
126
相关研究
Correlative research
研究背景
Research background
目录
CONTENTS
相关研究
研究背景
01
国内外街道营造趋势
12
成都街道现状特征及问题
21
导则作用及思路
28
一、总则
1.1 目标与原则
33
1.2 设计范围
34
1.3 设计理念
35
1.4 规划衔接
36
二、公园城市街道目标引导
2.1 慢行优先的安全街道
40
2.2 界面优美的美丽街道
52
2.3 特色鲜明的人文街道
公园城市对成都街道设计提出新的理念要求:
突出以人民为中心,为人设计街道,满足不同人群的 使用需求。
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一尊重、五统筹”的城市工作新要求。
成都市“中优”规划优化方案
西部金 融中心
2.提高产业层次
(1)强化“中优”区域“五中心一枢纽”的核心功能,打造现代 服务业增长极核
东郊记忆 天府绿道示意图
成都中心示意图
东大街金融总部
•14
3.提升城市品质
提升城市品质主要从塑造特色、完善配 套、改善交通、提升环境、彰显文化等方 面进行。
(1)塑造特色
①塑造“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时尚” 的城市特色。分片区确定风貌特色。 ②保护特色风貌片区及特色风貌街道
特色风貌片区 保护典型反映成都市文化特色的城市特色风貌 片区,保护片区整体风貌,改造建筑 “修旧如 旧”,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风貌、建筑尺度、建筑 肌理协调,原则上不应新增高层建筑。 p 特色风貌街道 保护“中优”区域内特色风貌街道,以保存特 色风貌街道的空间尺度、优化景观品质、强化风貌 特征、延续传统文化为原则进行控制引导。
九兴片区工业厂房
九眼桥辉煌灯饰城
成都体育学院
华西医院住院大楼
•12
2.提高产业层次
(3)优化产业业态
①工业 优化现有工业业态,工业用地主要用作工业研发、工业总部、工业营销功能使用。 ②商办 商业、办公类建设项目(含商兼住、住兼商项目中的商业、办公部分)应当严格按 照规划用地性质及规划许可开发、建设、销售、使用,严禁擅自改变为居住用途。 ③底商 l 加强新建社区住宅建筑底商控制,商业应独立设置。 l 逐步转变现状住宅底商低端业态,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l 严厉查处“破墙开店”及违法建设。 ④特色街区 加强特色街区的打造,注重产业特色、人文环境和街区实物,细分消费人群,营造 形神兼备、秀外慧中的特色街区。
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导则
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导则第一章总则 (1)1.1.................................................................目的11.2.................................................................作用11.3............................................................ 适用范围11.4.................................................................修改1第二章城市空间形态总体控制 (2)2.1............................................................ 总体目标22.2............................................................ 控制原则22.3........................................................ 重点控制地区22.4........................................................ 专项控制要求92.4.1 ................. 城市景观照明92.4.2 ..................... 建筑色彩122.4.3 ..................... 城市风貌14第三章城市重点地区设计导则 (16)3.1............................................... 主要滨河地区设计导则163.1.1 ..................... 控制对象163.1.2 ..................... 总体要求163.1.3 ..................... 设计导则193.2.......................................... 主要公园周边地区设计导则223.2.1 ..................... 控制对象223.2.2 ..................... 总体要求223.2.3 ..................... 设计导则243.3............................................... 主要临路地区设计导则273.3.1 ..................... 控制对象273.3.2 ..................... 总体要求283.3.3 ..................... 设计导则303.4................................................. 城市核心区设计导则333.4.1 ..................... 控制对象333.4.2 ..................... 总体要求333.4.3 ..................... 设计导则373.5........................................ 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设计导则403.5.1 ..................... 控制对象403.5.2 ..................... 总体要求413.5.3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控制要求423.5.4 .... 近现代历史文化街区控制要求453.5.5 ......... 文物保护单位控制要求473.5.6 ....... 历史文化风景区控制要求483.5.7 ....... 优秀近现代建筑控制要求493.6................................................ “198”地区设计导则503.6.1 ..................... 控制对象503.6.2 ..................... 总体要求503.6.3 ..................... 设计导则53第四章附则 (56)4.1.............................................................. 解释权564.2............................................................ 生效时间56附表一成都市中心城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57)附表二成都市中心城区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一览表 (59)第一章总则1.1目的为塑造人性化、生活化、特色化的城市空间,按照“布局组团化、产业高端化、建设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空间人性化、环境田园化、风貌多样化、交通网络化、配套标准化”的原则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形成“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新型城乡形态,制定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导则(以下简称本导则)。
城市设计导则
城市设计导则一)景观风貌区控制城市风貌区划分为老城商业风貌区、新城行政文化景观风貌区、现代产业景观风貌区、综合景观风貌区、居住景观风貌区等几类进行控制。
♦老城商业风貌区主要指南山路与青山路交叉口及其周边地区。
导则1:以商业服务为主要导功能的区域,控制开发建设密度,鼓励用地的复合利用,要创造好的步行环境和宜人的商业活动空间。
导则2:建筑风格可有对比变化,建筑色彩可采用相对明快的色系,不必强调统一,但在色调上应有一定的协调或对比关系,营造出充满活力的商业氛围。
建议在建设前对整个建筑群深入细致的空间环境设计,以保证空间环境品质。
导则3:应结合龙河与其两侧绿化形成公共活动空间。
公共空间的设置要将绿地和活动广场相结合,成为购物、休闲、游乐于一体的开放空间。
导则4:倡导立体开发,混合利用。
可利用绿化、广场建设地下停车场及地下购物中心。
♦行政文化景观风貌区导则1:行政办公和商务办公建筑应形成宏伟严整与开放的布局;以整体性和个性相统一,形成城市的象征和标志。
导则2:文化建筑以广场为依托,建筑采用规则式布局,在统一中有变化,彰显个性,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现代产业景观风貌区主要指沿龙河北路两侧、青山路与北外环路交叉口周边地区。
导则1:要充分体现现代产业建筑的特色,强调技术美,现代感,建筑尺度不宜出现过高和超大体量。
导则2:建筑应后退道路相应的距离,以保证形成围合的开放或半开放的公共空间,作为人群休息、交通的场所。
♦综合景观风貌区导则1:公共建筑成组成群设置,建议建筑采用较为一致的体量,突出标志性建筑的高度,建筑造型以水平线条为主,开窗简洁,细部处理精致。
导则2:居住建筑以多层为主,低层为辅,建筑体量不宜过大,在建筑布局上应错落有致。
建筑形式宜采用坡屋顶,建筑色彩以浅色调为主♦居住景观风貌区主要指老城片区、新城片区、寻山片区内的各个居住区。
导则1:鼓励沿人流量大的道路两侧用地复合利用,增添地区的活力,保持街道宜人的尺度。
成都市城市设计规程(技术标准)
成都市城市设计编制规程一、总则第一条制定目的为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塑造城市风貌特色、推进城市设计工作,依据《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程,以规范成都市各层级城市设计编制的内容要求与成果标准。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成都市总体城市设计、区级总体城市设计、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及地块详细城市设计。
第三条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
满足人的基本功能需求和审美要求,营造高质量、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2)彰显特色。
在成都特有地域环境特征下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突出城市空间形象,彰显城市空间特色。
(3)与时俱进。
体现成都当前城市发展理念,采用城市设计前沿方法、技术和理念。
(4)注重实效。
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管理需求,对接实施主体,强调可操作性。
二、成都市总体城市设计(一)编制作用第四条成都市总体城市设计旨在确立城市总体空间格局,是成都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下层级城市设计的总纲。
(二)编制内容要求第五条彰显自然山水格局妥善处理城市与自然山水要素(如山脉、水系、森林等)的空间关系,强化自然山水格局在城市中的意象,实现“望山见水”。
第六条优化城市形态格局结合城市功能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形态格局。
合理确定城市形态分区,塑造“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确定城市结构性景观体系。
第七条确定城市风貌特色依据城市文脉和自然环境,确定城市色彩,划定特色风貌片区,实现历史风貌与现代风貌交相辉映。
第八条明确公共空间体系构建充满社交活力的公共空间体系,制定管控策略以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
第九条划定市级城市设计重点地区将能集中体现城市历史文脉、自然景观、风貌特色或具有特殊价值的地区划定为重点地区,一般包括城市核心区、特色风貌区、新城新区、重要街区、滨水地区、临山地区等。
明确重点地区的功能构成、风貌特色、重点要素控制(指城市总体格局所涉及要素)等内容。
第十条提出一般地区城市设计指引一般地区指引应对重点地区以外的区域,提出空间形态、建筑特色、景观风貌等方面的通则式管控要求。
成都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街道规划建设技术导则
成都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街道规划建设技术导则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目录一、前言1.1 目的 1.2 试用范围 1.3 特色风貌街道内涵二、总体要求三、规划通则3.1 延续空间尺度 3.2 丰富业态活力 3.3 强化风貌特征3.4 提升步行环境 3.5 优化景观品质 3.6 美化配套设施四、分类导引4.1 历史型特色风貌街道4.2 文化型特色风貌街道4.3 景观型特色风貌街道21.1 目的为贯彻落实“中优”的战略思想,提升成都城市形象,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特制定成都市成都市特色风貌街道规划建设技术导则(以下简称本导则)。
通过形态控制与建筑导引,强化街道特色、提升街道活力,升级城市魅力。
1.2 适用范围前言一本导则适用于指导《成都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街道专项规划》中确定的特色风貌街道范围内的各项建筑项目的设计指导。
31.3 特色风貌街道内涵本导则中所述特色风貌街道由《成都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街道专项规划》确定,其内涵定义为“城市中能够反映城市文化内涵的街道或街区,即: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自然、人文景观能较完整地体现城市某一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街道(街区)”。
特色风貌街道是成都市城市特色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坚持先保护后利用的基本原则。
特色风貌街道规划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包括:延续空间尺度、丰富业态活力、强化风貌特征、提升步行环境、优化景观品质、美化配套设施。
总体要求二4三规划通则5街廓走向3.1.1 特色风貌街道的街廓格局原则上应维持现状,不应对街道走向等进行较大的调整。
道路红线3.1.2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6特色风貌街道的道路红线宽度应维持现状,不予拓宽。
有条件的可以恢复其历史上的红线宽度。
规划道路红线可以结合沿街优秀历史建筑、交通、绿化、行道树等因素予以适当调整。
3-1 特色风貌街道空间尺度示意图街道宽度与临街建筑高度比值宜控制在1:1~1:1.5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街道规划建设技术导则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目录一、前言1.1 目的 1.2 试用范围 1.3 特色风貌街道内涵二、总体要求三、规划通则3.1 延续空间尺度 3.2 丰富业态活力 3.3 强化风貌特征3.4 提升步行环境 3.5 优化景观品质 3.6 美化配套设施四、分类导引4.1 历史型特色风貌街道4.2 文化型特色风貌街道4.3 景观型特色风貌街道21.1 目的为贯彻落实“中优”的战略思想,提升成都城市形象,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特制定成都市成都市特色风貌街道规划建设技术导则(以下简称本导则)。
通过形态控制与建筑导引,强化街道特色、提升街道活力,升级城市魅力。
1.2 适用范围前言一本导则适用于指导《成都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街道专项规划》中确定的特色风貌街道范围内的各项建筑项目的设计指导。
31.3 特色风貌街道内涵本导则中所述特色风貌街道由《成都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街道专项规划》确定,其内涵定义为“城市中能够反映城市文化内涵的街道或街区,即: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自然、人文景观能较完整地体现城市某一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街道(街区)”。
特色风貌街道是成都市城市特色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坚持先保护后利用的基本原则。
特色风貌街道规划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包括:延续空间尺度、丰富业态活力、强化风貌特征、提升步行环境、优化景观品质、美化配套设施。
总体要求二4三规划通则5街廓走向3.1.1 特色风貌街道的街廓格局原则上应维持现状,不应对街道走向等进行较大的调整。
道路红线3.1.2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6特色风貌街道的道路红线宽度应维持现状,不予拓宽。
有条件的可以恢复其历史上的红线宽度。
规划道路红线可以结合沿街优秀历史建筑、交通、绿化、行道树等因素予以适当调整。
3-1 特色风貌街道空间尺度示意图街道宽度与临街建筑高度比值宜控制在1:1~1:1.5之间。
D:H值3.1.3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73-2 临街建筑高度意向图临街建筑应维持现有高度,新增建筑应严格控制其高度,建筑高度不宜超过24米。
临街建筑高度3.1.4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83-3 临街建筑高度意向图特色风貌街道周边建筑高度,采用分区控制方式,划定高度控制分区。
周边建筑高度3.1.5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93-4 周边建筑高度意向图鼓励在特色风貌街区、街道内植入与之相契合的体验式业态。
特色街区应突出不同的天府文化内涵,植入相应的传统文化类、艺特色业态植入3.2.1 调整业态层次,引入高端业态,植入新兴业态,以业态调整引导特色街区发展业态。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10术设计类、时尚创意类等业态,如特色主题餐厅、书店、画廊、设计展厅、私人博物馆等,形成差异化发展。
3-5 特色业态及活动示意图鼓励结合街道空间开展特色公共活动。
可利用街道空间进行临时性艺术展览、街头文艺演出、公共艺术活动等,丰富文化内涵。
居住零售办公餐厅沿街建筑沿街建筑步行道步行道商业与生活服务街道的首层应设置积极业态功能,形成相对连续的活力界面。
在建筑连续沿街界面,首层宜形成以中小规模餐饮、零售、生活服务、产品展示及公共服务等业态为主的空间界面,可以让公众进入,增加人的驻留。
当积极业态较少时,优先布置在街角。
业态组成:咖啡店商务办公百货餐厅积极业态设置3.2.3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12前广场、开敞围合式、紧凑围合式、内院半围合式画廊书店书店超市服装售卖影音娱乐3-7 积极业态设置示意图建筑风格3.3.1保留和传承特色风貌街道的建筑风格特征要素。
现状建筑应维持原有的传统风貌建筑风格,新增建筑鼓励采用现代中式,建筑屋顶宜采用坡屋顶。
3-8 建筑风格意向图特色风貌街道导则13新增建筑体量应与传统风貌建筑体量相协调。
严格控制特色风貌街道内的建设容量,避免无序的高强度的建设开发。
建筑体量3.3.2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143-9 建筑体量意向图延续传统风貌建筑的色彩与材质,新建建筑应与传统风貌建筑相协调。
建筑色彩与材质3.3.3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15建筑色彩宜清新淡雅,建筑材质宜采用传统建筑材料。
建筑色彩与材质处理在满足整体统一的同时可增加局部变化,避免单调,增加街区的可识别性,活跃空间。
3-10 建筑色彩与材质意向图建筑底部宜采用细腻的设计手法来形成一个安全的、友好的、绿色的公共空间,以此来丰富行人的城市感受,最终达到提升街道空间品质的目的。
建筑底部的材料、颜色、质感、肌理等方面应重视人的感受。
处理应当丰富、建筑底部3.3.4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16细腻。
3-11 建筑底部意向图建筑顶部宜采用丰富的处理方式,不宜为单一形式的平屋顶。
建筑顶部3.3.5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173-12 建筑顶部意向图沿街建筑宜不设围墙,形成开放式街区。
若因安全等需要确需设置围墙的,则围墙造型设计应与传统风貌建筑相协调,形式以通透式为主。
围墙3.3.6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183-13 围墙意向图店招牌匾、楼标、排气口、风亭、广告等建筑附属设施的设计宜纳入建筑整体设计之中,整体协调。
附属设施3.3.7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193-14 附属设施意向图应结合周边的轨道交通站点、公交车站,形成连续、便捷的换乘路径。
强化特色街道与轨道交通站点、公交站点的连接,强化无障碍与可达性,便于各种绿色交通方式换乘。
公共交通衔接3.4.1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203-15 公共交通衔接示意图具备条件的人行道应对其进行分区,形成步行通行区、设施带与建筑前区,分别满足步行通行、设施设置及与建筑紧密联系的活动空间需求。
步行通行区是供行人通行的有效通行空间;设施带是指人行道上集中布设沿路绿化、市政与休憩等设施的带形空间;建筑前区是紧邻临街建筑的驻留与活动空间。
步行道3.4.2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21步行通行区宽度应与步行需求相协调。
综合考虑道路等级、开发强度、功能混合程度、界面业态、公交设施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步行通行区宽度。
开发强度和功能混合度较高的地区会形成较多的步行人流;公交车站、轨道交通出入口和商业设施将进一步增加人流,步行通行区需相应加宽。
步行道类型宽度建议主要商业街、以及轨交站点出入口周边不宜小于5米沿主要公交走廊沿线不宜小于3.5米其余特色风貌街道不宜小于2米主、次干路两侧人行道加宽0.5~1米(注:建议有条件的特色街道按此标准执行,不具备条件的在此基础上可适当下浮)步行道应保障连续、无障碍通行。
设置人行天桥、过街地道、轨交站点出入口等设施时应保障步行通行畅通。
避免机动车违章占用人行道停放。
使用花坛、栏杆、路桩等设施在空间上对步行区步行道3.4.2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22进行隔离,栏杆路桩等应按人性化尺度设施,色彩醒目。
3-16 人行天桥设置示意图3-17 确保路权示意图合理布局街道绿化,通过多种方式增加街道绿量,发挥遮荫、滤尘、减噪等作用。
街道绿道包括行道树、沿街地面绿化、垂直绿化、街头绿地、退界区域地面绿化、盆栽、立面绿化、结合隔离设施及隔离带形成的绿化等。
鼓励有条件的街道连续特色高大乔木,形成林荫道,提升休憩空间品质。
绿植3.5.1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243-18 街道绿化示意图沿街道绿化宜选择有色花木及色叶植物,增加色彩多样性和街道识别性。
绿植3.5.1特色风貌街道导则253-19 林荫道绿化示意图沿线建筑鼓励增设屋顶绿化、阳台绿化、立面绿化,增加景观层次性。
绿植3.5.1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263-20 立体绿化效果示意图鼓励地面铺装、街道家具与其他环境设施设计艺术化。
街道环境设施应注重艺术品质与细节设计,提升街道家具设计品质。
人行道铺装可作为公共艺术的展示面进行多样化设计。
鼓励在街道空间内设置公共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3.5.2特色风貌街道导则27街道空间鼓励采用雕塑等艺术品进行装点,设置喷泉、灯光装置等设施,从而增强空间环境吸引力。
3-21 林荫道绿化示意图3-22 公共厕所设置示意图公共厕所3.6.1 结合特色风貌街道内实际情况增设公共厕所点位。
鼓励设置无性别公共厕所;鼓励增设无障碍设施。
鼓励采用绿化掩映或半覆土等方式进行生态景观化处理。
鼓励结合沿街商业建筑、公共建筑设置公共厕所,或利用地下空间设置公共厕所。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28结合特色风貌街道内实际情况增设垃圾箱点位。
垃圾箱造型应简洁大方,立面设计融入街道特色主题元素。
3-23 垃圾箱设置示意图垃圾箱3.6.2市政设备箱应尽量集中布置,现状无法迁改的配电箱、变电器及电讯箱等设施应进行美化隐蔽处理。
3-24 市政设备箱设置示意图市政设备箱3.6.3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29共享单车停放点建议布局于街口位置,不宜在历史建筑门口设置共享单车停放点。
3-25 自行车租赁点设置示意图共享单车停放点3.6.4室外休憩设施宜结合花坛、矮墙、绿篱等设施组合设计。
3-26 室外休憩设施设置示意图公共厕所3.6.5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30路灯形式应美观大方,与建筑风貌协调统一。
3-27 路灯设置示意图垃圾箱3.6.6三 规划通则/美化配套设施3.6.7 轨道交通地面设施轨道交通风井等确需设置于地面的设施应进行美化隐蔽 处理。
3-28 轨道交通地面设施设置示意图3.6.8 地下停车场出入口地下停车场出入口需结合绿植作美化处理。
3-29 地下停车场出入口设置示意图特色风貌街道导则31四 分类细则32四 分类导引/历史型特色风貌街道这类街道历史内涵突出,街名或街址不曾更改,有成片 或集中的历史建筑,是承载城市历史记忆的空间,具有较高 的保护价值。
通过分析这类街道的历史价值,重点对历史建筑、空间 尺度、环境小品等进行引导。
4.1.1 建筑的保护与更新以保护为主,不随意拆除或新建,从街道的完整性出发,最大 限度地保护历史环境。
对重要历史建筑,做到修旧如故。
一般历史建筑,在外观坚持 原样修复的原则下,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功能置换。
其他建筑宜根据周边建筑环境进行协调。
特色风貌街道导则4-1 历史型特色风貌街道示意图33四 分类导引/历史型特色风貌街道4.1.2 街道空间尺度对道路红线宽度、转弯半径、建筑红线、两侧建筑高度、 行道树进行严格控制,尽量保持原有空间尺度。
4.1.3 环境小品结合与街道相关的历史人文背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为 线索,通过雕塑、座椅、标志牌等多种景观小品形式加以展示, 丰富街道内涵。
4-2 街道空间尺度示意图特色风貌街道导则4-3 环境小品示意图34四 分类导引/文化型特色风貌街道这类街道体现了成都独有的地域特征,是历史、民俗、 近现代文化的载体,文化内涵浓厚。
通过挖掘街道的文化内涵,分析街道的特色文化价值, 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改造。
4.2.1 以传统居民生活文化为特色的街道延续原有邻里关系和街巷生活,通过保留传统院落、凝聚当地 居民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的传统建筑物(如宗祠、集市等)、旧 时基础设施(如水井等)、街道两旁历史悠久的古树、特色公共 空间,传承传统居住型街道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