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 奥斯维辛集中营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7.2《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7.2《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课件(共24张PPT)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纳粹党煽动反犹太人的原因有哪些?
莫言:“把所有的人当人来看”
‚厄玛•格丽斯‛们没有把 犹太人 当人来看; ‚厄玛•格丽斯‛们把 希特勒 当神来看;
‚厄玛•格丽斯‛们放弃自己的 理性 ,放弃了
独立的 思考 ,成为他人的工具。
惩罚篇
当罪犯被处以根据报应原则所得出的同等数量的刑罚时, 其便永远不能抱怨不公正。 ——康 德
我们呼唤着理性与良知。
感谢您的聆听!
厄玛•格丽斯
“奥斯维辛女魔”
“罪 与 罚”
——‚奥斯维辛女魔‛的启示录
罪恶篇
1942年,年仅19岁的厄玛•格丽斯成了拉文斯布吕克集 中营的一名女看守。 1943年3月,她被调往奥斯维辛集中营
鸟瞰奥斯维辛集中营
请将下列纳粹集中营的罪行与图片对号入座
奴 役 监 禁 灭 绝 掠 夺
85岁的诺曼·库柏曾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英军战俘。她向记者回忆 了集中营中最可怕的梦魇…… ‚她(厄玛•格丽斯)不是人,她是一个妖魔。她总是穿着厚重的皮靴, 带着一根鞭子和一把手枪。我们经常看到她残忍地殴打那些女囚犯的场 景。有时你能看到她手中的鞭子都被打断了。挑选她看不顺眼的囚犯送 入毒气室处死,当格丽斯对囚犯施展的暴行越残酷时,她嘴角的笑意也 就越浓。还残忍地射杀过许多犹太囚犯,此外,她对在犹太囚犯身上进 行的可怕人体医学实验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嗜好。‛ ——据英国《每日镜报》2011.1.26报道
人皮灯罩
一个女人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的残忍?
1923年10月7日,厄玛•格丽斯出生在德国一个贫苦的 农户家庭,曾经的她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女孩。
1934年,11岁的厄玛•格丽斯加入了希特勒青年队。
厄玛•格丽斯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加入这一组织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课件hanyuan

奥斯维辛集中营课件hanyuan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 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 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 页.这就是
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 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 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 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开始对集中营 进行了扩建. 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除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三个主要 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 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 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 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 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了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
参 观 者 的 所 见 所 感 和 反 应
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2.看见毒气室时 ——“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3.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
4.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 ——“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
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5.看见试验室时 ——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
为什么又报道了这篇新闻?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 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 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 情.”出于一种使命感, 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 粹的愤恨。
留言薄
德国总理
勃兰特在波兰下跪
日本首相
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
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 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 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 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 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 么呢?” 请你写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描 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公开课ppt课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公开课ppt课件

• 人们表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
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 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 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 人发指!
品读细节 品味精彩之一: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 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 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 不到,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焚尸炉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运送政治犯尸体的火车
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范围内 使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撒入农田;剥 下的人皮被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 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质地的
灯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谁都不会想
景色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个曾 经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 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 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有这样和平美好的 景色,他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 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 感到无比压抑。
2005年,第6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 年的1月27日定为“缅怀大屠杀受难者国际纪念 日”。
今天,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
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 声的毒气室、焚尸炉、窒息室、 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 使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
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
历史!
同样,七十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
奥斯维辛集中营 大门,门上的格言 非常著名:‚劳动 意味着自由‛ 。
集中营的头头 在囚犯到来的当天 就对他们说明白: ‚……集中营进得 来,出不去,除非 从焚尸炉的烟囱里 爬出去。‛

72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72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级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对纳粹党大力扶植;(最关键的)
•③希特勒和纳粹党对人民进行欺骗宣传并获得广泛支持;还讨好军队,与统治阶 级勾结并得到支持;(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和复仇主义)
处决犹太人
包括爱因斯坦在内德国犹太人大量逃亡,但是更多犹太人开始被纳 粹德国关押,拘禁。
第2课 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
——奥斯威辛集中营
C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置世界警示文化遗产的宗旨是( )
• A.杜绝人类社会彼此杀戮的罪恶行径
• B.批判种族主义的反动谬论
• C.呼唤人类珍惜生命权,反省重蹈覆辙
C
• D.追悼在人类杀戮中蒙难的亡灵
• 非洲大陆上爆发的卢旺达民族大仇杀事件,说明了( )
• A.种族主义的历史遗痛至今未被人们普遍认识
宗教情结 (宗教方面)
材料二: 犹太人在德国各行各业中都 占有重要的地位。犹太人善于经商, 拥有巨资。比如柏林全市的医师,犹 太人占52%;……如果犹太人财富为德 国所用,德国将迅速崛起。
——肖汉森《纳粹德国反犹政 策的演变及原因》
希望得到犹太人的财 富
(经济方面)
材料三:希特勒利用人们对犹太人的偏见,把 一战后德国的灾难和不幸归咎于犹太人的破坏, 从而将国内尖锐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转化为 种族矛盾,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使广大中下层 群众对现实的不满发泄到犹太人身上。
• 目前纪念二次世界大战警示文化世界遗产申报成功的项目有( )
• A.奥斯威辛集中营和广岛原子弹和平纪念公园
• B.奥斯威辛集中营和华沙起义纪念遗址
• C.奥斯威辛集中营和斯大林格勒战争遗址
A
• D.奥斯威辛集中营和柏林国会大厦遗址
• 据估计,奥斯威辛集中营被害人数约( ) • A.30多万 B.250多万 C.300多万 D.400万以上

公开课 奥斯维辛集中营课件分析共55页PPT

公开课 奥斯维辛集中营课件分析共55页PPT

公开课 奥斯维辛集中营课件分析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奥斯维辛集中营》课件

《奥斯维辛集中营》课件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暴行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人权意识觉醒,推动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人权、 尊重生命和自由的重视。
推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存在和揭露,成为推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彰显了正义 最终战胜邪恶的真理。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念方式
建立纪念馆
为了纪念那些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遭受苦难和屠杀的受害 者,建立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二 战纪念馆之一。
摧残。
人性的扭曲
集中营中的暴行表明,在极端环境 下,有些人可能会丧失人性,做出 令人发指的行径。这引发了对人性 的深度思考。
反对战争
通过对战争的反思,PPT强调了和 平的重要性,呼吁观众反对战争, 珍惜和平。
对人权与自由的思考
尊重人权
PPT通过讲述集中营受害 者的故事,强调了尊重人 权的重要性,呼吁观众关 注人权问题。
集中营周边环境恶劣,有大量的工厂和矿山,空气和水的质量都很差 ,对囚犯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建筑结构
复杂的建筑结构
严格的管理制度
奥斯维辛集中营由多个子集中营组成 ,每个子集中营都有不同的功能和建 筑结构。
集中营内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包 括囚犯的分类、劳动安排、食物供应 等,以确保囚犯的生存和生产的顺利 进行。
大屠杀的后果和影响
大屠杀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 ,并唤起了人们对和平、人权和
正义的追求。
大屠杀对犹太人和其他受害者家 庭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和情感创伤
,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信仰。
大屠杀也促使国际社会加强了对 人权和个人尊严的重视,推动了
全球反法西斯运动的发展。
03
幸存者的见证与回忆
《奥斯维辛集中营》PPT课 件

奥斯维辛集中营课件

奥斯维辛集中营课件

日 军 活 埋 小 孩
日军把中国人当作“活靶”
德国总理 日本首相 勃兰特在波兰下跪 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
反思历史
1970年12月7日,时任东 德总统勃兰特来到华沙 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献 上花圈。他毅然双腿下 跪,向二战中无辜被纳 粹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 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 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 罪。当时的西德总统赫 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 著名的赎罪书。1971年 12月20日,勃兰特获诺 贝尔和平奖。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 应该怎么做呢?
忘 记 过 去 , 就 意 味 ( 着 列 背 宁 叛 )
——
反 对 战 争
珍 爱 和 平
写作特点:
语言准确得体
新闻语言——客观公正、准确得体
篇幅短小精悍,概括性强 意味深长的细节描写 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选材角度别出心裁
课文小结:
正当屠杀犹太人的那段最血腥、最黑暗的历史 一页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变得模糊、淡去之时, 他——罗森塔尔,用最朴实的文字、摄像机般 地再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用最诚挚的心灵, 感召并震撼着每一个爱好和平的善良人的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闪烁着的人性 的光辉,照亮人性中的黑暗与堕落。他向行 凶者发出控诉,给受难者以缅怀,为世人留 下了“永远都不要抹去那最无情的历史的” 一声叮嘱。
奥斯维辛集中营分营——布热金卡集中营正门 当年囚犯被火车直接押进这个大门
阅读初印象:
1、初读课文,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你对奥斯维 辛集中营的印象。 可怕、恐怖、惨绝人寰 2、本文从什么角度去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 印象。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
参观
众多的参观者(游客)
产生
参观者的感受、反应
观察
记者(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PPT教学课件

奥斯维辛PPT教学课件
后果: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
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 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公元843 年
三分帝国

洲 主
法兰西 意大利


家 形
德意志
英吉利

本课总结
在古希腊罗马文明衰落后,欧洲进入了封建社 会。这一时期,欧洲的政治、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 政治上: 欧洲的封建土地制度和等级制度逐步形成; 思想上:基督教成为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影响:上流社会的人士入教并把持 了教会的领导权,使基督教原有的 反抗精神逐渐消失,日愈成为罗马 帝国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
• 变化二:许多国王先后皈依了基督教,教 会也利用国王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教 会不仅通过各种手段占有大量地产,还经 常干涉和控制各国的事务。
影响:4世纪时,罗马统治者认为基督 教对统治有利,就把基督教定位国教, 使教权与王权联系在一起,为政治统治 所服务,从而使基督教成为中世纪欧洲 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囚房
巨大的 焚尸炉
课后思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 平常我们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 么不同?
第三单元 第二课 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文明

基督教 圣经 bible
说一说: 你对基督教了解多少?
一、基督教盛行西欧
基督教
地区 罗马帝国统治 下的巴勒斯坦
时间 公元1世纪
救世主 创始人 耶稣
经典 《圣经》
这句话的意思使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 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 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 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 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 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 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 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 揭露罪恶。

历史课件——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 —奥斯威辛集中营

历史课件——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 —奥斯威辛集中营

一、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
1、纳粹的种族主义理论
种族也即人种,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诸如肤色、发色、 眼色、血型等一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是属于生物学和体 质人类学范畴;民族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 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范畴。 种族主义者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 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他们视本民族人种为优秀人 种,其他民族人种为劣等人种,这是一种极其荒谬而又危险 的论调,它意味着许多民族将丧失存在与发展的权利。
“最后解决”方案
早在1939年,希特勒就开始谈论“全部消灭”欧洲犹太人 的可能性。最早提出“最后解决”的是纳粹党和国家的第二把 手赫尔曼·戈林。1942年1月20日召开给欧洲犹太人带来悲剧 性后果的万湖会议。会上决定把全欧洲犹太人一律关押到波兰 东部集中营,尽快从肉体上灭绝全欧洲的犹太人,首先是灭绝 犹太人当中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老少病弱。万湖会议确定的“最 后解决”方案就成了从肉体上彻底消灭欧洲犹太人的代名词。 在这一方案的指示下,奥斯威辛集中营曾创造了一天毒死6 000人的最高纪录。“最后解决”一直进行到战争的最后一刻, 只是由于盟军的快速挺进,一些犹太囚徒才幸免于难。纳粹的 暴行究竟使多少犹太人丧生? 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约有600万 犹太人死于纳粹的魔掌中。20世纪30年代全世界约有1 800万 犹太人,其中1 200万生活在欧洲。这就是说,希特勒“消灭” 了全部犹太人的1/3,欧洲犹太人的1/2!这不仅是犹太民族 遭遇的灭顶之灾,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悲剧。纳粹德国
(4)狂暴的病态心理 希特勒是奥地利海关一个小官吏的儿子,从小缺少良好的 教育,青少年时代整天流浪于维也纳和慕尼黑街头,铸就了他 既自私、狂妄、残忍、暴虐的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 “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 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 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1、答:“青”字使全句飞动起来,春风唤醒了沉睡的河畔,吹 “青”了芳草,绿油油,嫩茸茸,青毡似地沿着河畔伸展开去。这 一盎然春意,多靠“青”字给人们带来信息。
•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试着分析。
2、答: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晚日沉沉,含山欲坠, 绮霞在晚日金光的照耀下更显五彩斑斓,极为绮丽。青山一抹,宛 如美人画眉的翠黛,河畔青草,生机盎然,但诗人望到这样的美景, 联想到家乡、故人,不免引发怀旧之情,更能表达出怀乡、思友的 惆怅之情。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
参观
众多的参观者(游客)
产生
参观者的感受、反应
观察
记者(罗森塔尔)
问题:参观者在集中营里
看见了什么?他们的感受 和反应是什么?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 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参 观 者 的 所 见 所 感 和 反 应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
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 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 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 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开始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 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 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 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 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 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 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 产名录。 “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了屠杀和 灭绝人性的代名词。
1945年5月,美军进入了战败的德 国,所见到的不禁令人触目惊心- 大批的犹太人尸体。
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死时的姿 势。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焚尸炉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运送政治犯尸体的火车
遇难者的鞋子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 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集中营的囚房
字词
• 婆娑 • 嬉笑 • 噩梦 • 纳粹 • 凋谢 • 撰写 • 步履 • 焚尸炉 • 废墟 • 雏菊花 • 窒息 • 祷告
毒 气 室 中 等 死 的 囚 犯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
集 中 营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
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
问题: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
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拍摄角 度是什么 ?)
——
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 但我们绝不能屈服,牢记是 我们的道义和责任。
——施罗德
良知何在?
历史不容忘却 牢记国耻 振兴中华
反 对 战 争
珍 爱 和 平
在内容上,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快 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 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 念:假如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这一 切。物是人亡,悲上生悲;
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 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 新闻,乃是激愤之言。
• 绝句二首(其一) •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 归年? • (1)分析诗中的“逾”“欲”二字在描写上的 作用。 • (2)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 的感慨。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 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 (1)一个“逾”字写水的碧色衬托鸟翎毛之白, 碧白相映成辉;一个“欲”字写鲜花在山青的映 衬下红艳之极。 • (2)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 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 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
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细节描写,在集中营长廊 里那数以万计的以遇难的囚徒们的照片中,竟 有这样一幅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而这美好 的生命已化为灰烬,这不正是对法西斯的控诉 吗?
合作探究:
4.、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 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 没有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 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
整篇文章是否都是压抑 沉重的,在这种灰暗色调之 中,有没有一些亮色让我们 看到一丝光明?
1.问题: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
‚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 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嬉戏‛。 结尾有写到:‚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 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
• 2.这是一首缘景遣怀诗,请对本诗的景与情的关系进行赏析。
作者用了以乐景写哀的对比反衬手法(2分), 以美景起句,以愁肠结句,倍 增断肠之慨(1分) 先乐后哀,乐中生悲,强烈抒发了失官还乡的愁苦之情。 (1分)
• • • •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1.分析“青”字在诗中的妙处。
奥斯维辛集中营正门
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 MACHT FREI)的含义— 劳动使人自由。
•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 1.疏通字词 • 2.读了资料和课文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 什么印象? • 3.如果你是一个新闻记者,你如何报道奥斯维辛 集中营? • 4.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是什么?
• • • •
山房春事二首 唐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问题:三四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 以乐景写哀情,诗人写庭院中的树木,繁花 满枝,春色不减当年。绚丽的春光美景更能 反衬梁园极目萧条颓败,反衬诗人吊古之情 的伤痛。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以乐景写哀情。写扬子江边,春光正好, 杨柳依依,杨花点点,但因为“君向潇湘我向 秦”的离别,故景色虽好,却使人愁杀。作者 迁情于景,景随情变了。美好的景物与人物内 心的哀怨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 骆谷晚望 韩琮 •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 •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 注:韩琮于唐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后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 此诗当是其失位还乡之作。 • 1.简要分析“去国还家一望时”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1)这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2分),由上句的写景转到后两句 的抒情(1分);“去国还乡”点出诗人失官还乡的写作背景(1 分)。
由此情景,你能 联想到我们中华 民族所遭受的深 重苦难吗?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 30万以上中国人被残杀。其手段之残 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时间长 达6个星期,这段血腥的历史是现代文 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场浩劫是中 国人永远的伤痛,也是全人类的耻辱。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性质比二战时 德国纳粹杀害犹太人更严重,毕竟纳 粹屠杀犹太人是一个党屠杀一个民族, 而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民族屠杀另一个 民族。
犹太人在被送进杀人中心之前,正在 最后一站的等待。
苏联摄影师尤金1945年在奥斯维 辛集中营拍摄的照片
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后还活 着的犹太妇女射杀

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解放后被 搬运埋葬的尸体。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 被枪杀的。
2.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
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 放。
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 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事物形成强烈的反差。 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灭绝生命;是控诉, 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的毁灭。
3.如何理解: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 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 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日 军 活 埋 小 孩
日军把无辜的中国人反绑双臂枪杀 后,掷入城郊池塘。
日军把中国人当作“活靶”
记住历史,
不要记住仇恨
——已故南 京大屠杀幸存 者李秀英的遗 言
德国总理 日本首相 勃兰特在波兰下跪 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 应该怎么做呢?
忘 记 过 去 , 就 意 味 ( 着 列 背 宁 叛 )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门 上的格言非常著名:“劳动意 味着自由”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 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 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 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 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 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 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 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 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没有什么新闻‛―― 关于奥斯维辛当时人们早 就了解了它的很多东西。
为什么又要写――非写 不可,以祭奠亡灵,揭露 罪恶。
第一次:承上启下 第二次: 呼应前文, 突出了文章主题
拓展延伸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 集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坑中, 即将被活埋的时候,抬起头对拿着铁锹的纳粹士兵 说:‚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这样我妈妈 就容易找到我了。‛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