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介绍 彝族为什么世代居住在高山上

合集下载

彝族介绍 彝族为什么世代居住在高山上

彝族介绍 彝族为什么世代居住在高山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彝族介绍彝族为什么世代居住在高山上导语:滇东北的彝族几乎都居住在高寒山区或峡谷顶上,环境相对艰苦的地方,与汉族居住的坝区形成鲜明的对比。

彝族同胞为什么会世代居住在高山上滇东北的彝族几乎都居住在高寒山区或峡谷顶上,环境相对艰苦的地方,与汉族居住的坝区形成鲜明的对比。

彝族同胞为什么会世代居住在高山上呢?一直成了大家心头的疑问。

也没有相应的史料对这一现象有所说明。

民间传说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彝族、汉族、苗族是三弟兄。

彝族和汉族同时去打仗。

彝族首领非常勇敢,能征善战,战功显赫。

汉族将军的战功没有彝族首领的高。

凯旋皇帝封赏时就先封赏彝族首领。

皇帝封赏对彝族首领说:高官由你做,好马由你骑。

彝族首领耳朵有点背(有点聋)听得不太清楚,就反问皇帝:“阿!是不是高山由我坐?跑马由我骑?”皇帝向来不说二话,就不耐烦地:是!是……于是,彝族就住到山上去了,汉族就住在坝区。

另一种说法是:苗老大,彝老二,汉老三,同是三弟兄,共同居住在坝区。

三弟兄对地界的处理办法却不同。

苗族大哥,把地界上的草打结为界;彝族二哥在地界上钉木桩为界;汉族小弟刻石庄立在自己的地界上为界。

某一年,爆发山火,把苗族的草节和彝族的木桩全部烧了,只有汉族的石庄还在。

失去地界标志,所有的土地都成了汉族的。

苗族和彝族无奈,只好搬到条件比较艰苦无人居住的高山居住,于是就这样世代居住在高山上了。

问彝族同胞自家是怎样到高山上居住的?说法不一,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都说是为了躲避战乱,同时为了好狩猎和刀耕火种。

彝族谚语说:“不喂猪有猪肉吃,不喂养有羊肉吃,不喂鸡有肌肉吃”,说明彝族生活常识分享。

简谈彝族尔比

简谈彝族尔比

简谈彝族尔比摘要:少数民族谚语是中华民族谚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彝族也有自己独特的谚语,叫做彝族尔比。

彝族尔比最能体现彝族语言的特色,是彝族语言中的精华。

本文通过对彝族尔比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彝族尔比进行了相应的概念解读和寓意分析,就彝族尔比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划分和部分举例,指出了彝族尔比的几大特点,是对彝族尔比进行的简单介绍和相应分析。

关键词:彝族;谚语;尔比一、引言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词句精炼、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具体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广大百姓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

概括来说,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

[[1]]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民族,都有为本民族人民群众所喜闻乐道并经久传唱的谚语。

作为我国56个民族之一的彝族也有自己的谚语。

彝族的谚语彝语称为“ꇐꀳ”,音译过来便是“尔比”。

彝族尔比是彝族语言中的精华,是彝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2]]彝族尔比在彝区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婚丧嫁娶等重大仪式和场合中,彝族尔比更是不可缺少的东西。

在过去,几乎彝族地区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都能吟诵几句抒发心情、表达思想感情的尔比,彝族尔比是彝族人日常生产生活和具体社会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二、什么叫尔比尔比是彝语“ꇐꀳ”的音译,彝族尔比由于词句精练、短小精悍,具有好读、好听、好记等特点。

读起来朗朗上口,用起来灵活轻巧,听起来通俗易懂。

尔比尔吉言简意赅,有其固定格式、具体结构,句式精简、毫无杂糅。

彝族尔比句子字数一般为单数,大多表现为五字句、七字句、九字句,一句尔比主要讲述一段故事或一件事情,以此来告诉人们某个道理或阐释一种智慧之道,继而向尔比的传承和聆听者传递某种人生哲学以及生活智慧。

尔比(ꇐꀳ)也叫尔比尔吉(ꇐꀳꇐꏢ),因为尔(ꇐ)的彝文字“ꇐ”有龙的意思,加之彝族普遍有龙图腾崇拜。

彝族地理知识点总结

彝族地理知识点总结

彝族地理知识点总结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彝族地理知识是了解和认识彝族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对彝族的地理知识进行总结,包括彝族的地理分布、居住环境、经济特点、自然资源、气候等方面。

一、地理分布彝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四川、贵州、湖北、云南的东南沿边,广西、安徽、湖南、甘肃、陕西、浙江、江西、广东、青海、贵州、宁夏等多个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区。

其中,云南省是彝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彝族人口的80%以上。

云南的彝族主要分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四川的彝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泸州、宜宾等地;贵州的彝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

彝族分布区域地势起伏,山地地形较为复杂,河流纵横交错,气候多样,生态环境优美。

由于分布在高山峡谷之间,彝族地区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

二、居住环境彝族地区山高坡陡、河流交错,属于地势复杂的地区,多为高山、山谷、峡谷、山坡地形。

地形复杂,海拔较高,气候多于温带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

彝族人民主要居住在高山峡谷之间,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因此彝族的居住环境比较艰苦。

但是,彝族人民生活勤劳,勇敢善战,他们在这个高山峡谷地区,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美好的家园。

三、经济特点彝族地区资源丰富,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同时也以原始林木、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著称。

彝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作物种植、林木采伐、畜牧业、手工业、矿产开发等行业。

彝族农业经济是以水稻、玉米、小麦、油料、青黄豆、甘蔗、水果和蔬菜为主要农作物的种植。

畜牧业主要以家禽、家畜为主,部分地区还有养殖蚕丝、猪等。

彝族地区的手工业非常发达,主要以编织、陶瓷、银饰、木雕、竹编等手工艺制品为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同时,彝族地区也以矿产资源丰富而闻名,主要有锑矿、铜矿、铝土矿、锂矿、钾盐等。

彝族简介 彝族有哪些支系主要分布在哪里

彝族简介 彝族有哪些支系主要分布在哪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彝族简介彝族有哪些支系主要分布在哪里导语: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 23万人,总人口位居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之后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23万人,总人口位居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之后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人世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

神奇秀美而广袤丰饶的土地江川养育了一代代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远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6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颇富民族特色;彝族人喜欢饮酒,席地而坐,围成一圈,递传酒杯,依次饮用,彝家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到夜晚,人们点上火把,火把行列从村头照到田野,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尽情歌舞,云南巍山的“打歌”,弥勒的“阿细跳月”,楚雄的“打跳”,石林的“大三弦”,红河的“罗作舞”,凉山的“朵洛荷”等欢快的集体舞在这天都会大展风采。

彝族的节日很多,除火把节、彝族年等重大节日外,各地有不同的节日,比如楚雄州大姚县昙华山一带的“插花节”别具一格。

人们把绚丽的马樱花戴在头上,插在门前,表达对抗暴除恶英雄咪依鲁的赞美。

在马樱花盛开的时节,当地彝族人民唱歌踏脚,尽情欢乐,庆祝幸福生活常识分享。

彝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

彝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

彝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彝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8714393人。

[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中国彝族的人口数为9830327人。

[2]基本信息中文名彝族外文名Yi Ethnicity所属地区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相关视频族称彝族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地区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许多不同的他称和自称,主要的他称有“夷”、“黑彝”、“白彝”、“红彝”、“甘彝”、“花腰”、“密岔”等。

主要的自称中,云南昭通、武定、禄劝、弥勒、石屏,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自称“诺苏”、“纳苏”、“聂苏”,这部分彝族约占总人口的1/2。

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及开远、文山、马关一带的彝族自称“密撒(泼)”、“腊苏(泼)”、“濮拉泼”、“尼濮”等。

贵州的彝族自称“糯苏”、“纳”、“诺”、“聂”等。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按照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鼎彝之“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历史1万次播放02:20一个有着千年传承的民族:彝族,大家知道这个名族是怎么来的吗?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等,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

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先民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大约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个区域。

在这些地区居住着称为“邛都”、“昆明”、“劳浸”“靡莫”和“滇”等从事农业或游牧的部落。

根据彝族的历史传说,其祖先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邛之卤”,后来才南下到“诺以”、“曲以”两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

云南彝族生活方式与地理环境关系初探

云南彝族生活方式与地理环境关系初探

文化地理学论文题目:云南彝族生产生活方式与地理环境初探姓名(学号):沈婷(*********)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彝族生活方式与地理环境关系初探摘要:文化的创造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提供的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

生活在云南这片热土上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彝族有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密切联系的。

彝族人民为了更好的适应大自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建筑、饮食等文化景观,这使得彝族生态文化中贯穿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线。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彝族;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

全省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尤以楚雄、红河西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云南彝族可分为红河尼苏支系、石林撒尼阿细支系、大理腊罗支系、楚雄倮罗支系以及宁蒗小凉山地区这五个支系。

由于居住地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各个支系呈现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生态文化景观。

1 概述文化事象的地理学视角文化是一个综合体。

一个民族的文化,实质上就是对他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描述。

而描述生产、生活方式的每一种文化事象,都是人类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创造的人文景观之一,这种人文景观总是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与其所处的文化圈有关,是一个地域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

正所谓“在什么地方就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

”因此,我们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样要从衍生此事象的整体生态环境出发。

彝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基于生活环境的独特性,他们从事着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二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2 彝族的生态文化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适应与其他生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因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是具有能动性的,人能够认识自然、把握其发展规律[1]。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山区,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着深刻地认识,尊重、适应和利用自然是他们生存的准则。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民俗的影响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民俗的影响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民俗的影响【摘要】凉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的经济、教育、宗教信仰、饮食结构、服饰婚姻、建筑民居等方面都有特殊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对凉山彝族民俗文化的特殊影响。

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长期以来我们对彝族文化的研究,注重于社会属性的研究却忽视了自然属性的研究,本论文从自然属性的角度来研究彝族民俗文化,这也使本论文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彝族;民俗;影响0 引言文化的创造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提供的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

彝族也不例外,凉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的经济、教育、宗教信仰、饮食结构、服饰婚姻、建筑民居等方面都有特殊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对凉山彝族民俗文化的特殊影响。

四川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总面积6.01万平方公里。

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北部高,南部低,地表起伏大,地形崎岖,高低悬殊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山峰高耸,河谷深切,高低悬殊。

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山原次之,丘陵、冲积平原及宽谷和断陷盆地只占10%。

山地多为海拔1500米以上的亚高山和中山。

山脉呈南北走向,峡谷相间,山高谷深。

州内构造地貌发育充分,断裂带纵横交错,断块山、断陷盆地、断裂谷众多。

盆底与山顶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

这种多元性地貌的优势,决定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由于凉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促使生息在这里的人民用不同的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也就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

生活在河谷平原地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人民,创造了以耕作为基础的民族文化。

生活在高原及高寒山区,二半山(中山地区)区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以半耕半牧及以畜牧为基础的文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绝大多数居住于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

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养育了绝大多数彝族人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彝民族民俗文化的发展。

民族风情:彝族民俗风情

民族风情:彝族民俗风情

彝族⼈世代在云贵⾼原和康藏⾼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河⾕间⽣产劳作,繁衍⽣息。

云南省是彝族⼈⼝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据1996年统计全省共有彝族423.04万⼈,占彝族总⼈⼝的61.7%以上。

云南彝族分布也⼗分⼴泛,除澜沧江以西地区以外,85%的县都有彝族⼈⼝。

公元783年曾建⽴了以彝族先民为主体的“南诏”奴⾪制政权,唐王朝曾册封⽪罗阁为“云南王”。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在天⽂、历法、⽓象、医药等领域有独特的创造。

神奇秀美⽽⼴袤丰饶的⼟地江川养育了⼀代代的彝族⼈,也孕育出彝族⼈悠远的历史和朴素⽽多彩的民族⽂化。

彝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有六种⽅⾔。

彝族有⾃已的⽂字,是中国最早的⾳节⽂字,其中⽐较通⽤的有⼀千多个。

1957年通过了彝⽂规范⽅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

彝族⽂化艺术源远流长,⽤彝⽂记载的历史、⽂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的珍贵⽂献。

流⾏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

传统⼯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业⽣产也相当发达。

彝族⽀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各具特⾊。

妇⼥⼀般上⾝穿镶边或绣花的⼤襟右衽上⾐,戴⿊⾊包头、⽿环,领⼝别有银排花。

除⼩凉⼭的彝族穿裙⼦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都穿长裤,许多⽀系的⼥⼦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的⾐襟袖⼝、领⼝也都绣有精美多采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

滇中,滇南的未婚⼥⼦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布壳剪成鸡冠形状,⼜以⼤⼩数⼗、数百乃⾄上千颗银泡镶绣⽽成。

居住在⼭区的彝族,过去⽆论男⼥,都喜欢披⼀件“擦⽿⽡"--⽺⽪披毡。

它形似⽃蓬,⽤⽺⽑织成,长⾄膝盖之下,下端缀有⽑穗⼦,⼀般为深⿊⾊。

彝族少⼥15岁前,穿的是红⽩两⾊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就要举⾏⼀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梳双辫、扯⽿线”,标志着该少⼥已经长⼤成⼈,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坠。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大凉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山脉,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延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同时,大凉山也是彝族聚居区,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旨在介绍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从大凉山的地理特点、彝族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在大凉山的地理特点方面,其地形复杂多样。

大凉山地域广阔,包含了多个山脉和高原地带,其中海拔最高的是贡山,达到了6050米。

大凉山的气候多样,由于地形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特征。

这种特点也影响了当地彝族人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方式。

彝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体系丰富多样,包括了民间传说、祭祀习俗、舞蹈音乐等元素。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大凉山彝族的文化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也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彝族人民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他们根据地域的差异,采用了不同的农耕和畜牧方式。

他们还以独特的服饰、建筑风格和饮食习惯著称,这些都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综上所述,通过对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大凉山的地理特点和彝族的历史与文化,还能够深入了解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

这些冷知识的揭示将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地区的彝族人民及其文化的影响和意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为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文章结构: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1.1 概述:在这个部分,我将简要介绍大凉山彝族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对这个主题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这个部分将介绍整个文章的结构安排,包括各个章节的标题和内容概要。

1.3 目的:在这里,我将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并撰写这篇文章,以及本文的目标和意义。

2. 正文:2.1 大凉山的地理特点:这一部分将详细描述大凉山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强调其独特性和对彝族文化的影响。

彝族简介

彝族简介

地理: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

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的西部,云南平均海拔在2000米上下。

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

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云南地势雄奇险峻。

一般来说,云南西北部海拔在3000米~4000米;云南西南部海拔在1500米~2200米;云南靠边境地区地势渐趋和缓,海拔只在800米~1000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是云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之所在。

历史:解放前,彝族被称为“倮倮”或“夷人”等多种称呼,解放初被称为“夷族”。

彝族原来自称“罗倮”,在彝语中“罗”(音)意思是虎,“倮”(音)意思是龙,以两种代表力量与神秘无畏的动物自称,意思是说彝族是勇敢和强大的民族,更多意义上反应了彝族人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但旧社会各民族之间缺乏交流,外族人称彝族人为“倮倮族”有某些侮辱性。

解放以后,国务院开展对各个少数民族名称的确定工作,毛主席和周恩来在北京会见彝族代表研究讨论,在会议上提到以前彝族名称不统一,其中“夷族”、“倮倮族”都有侮辱性的意思,“夷族”也不好,因为夷原意是蛮夷,大家认为新中国是由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应该平等互爱,更不应该有夷内之分,“夷”不利于民族团结。

毛主席提出了把“夷”字改为“彝”字,他认为鼎彝是宫殿里放东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系,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裕,大家听了很满意,一致表示赞成。

从此“彝族”就被正式定为彝族各支系的统一族称。

起源:关于彝族的族源,迄今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到目前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氐羌说为主。

土著说又分西南土著说和云南土著说两种。

西南土著说认为,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

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

云南土著说认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地。

中华各民族简介——彝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彝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彝族彝族概况历史: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

人口:彝族人口现在约有838.6万人。

分布: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经济: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手工业生产也相当发达。

彝族风俗图腾:礼仪: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

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

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禁忌:饮食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因这些动物与人类同源出于雪;是雪的子孙;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忌肉食露天进屋,否则鬼魂会附其上;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会使家境贫困;禁平日反向推磨,会给家庭带来灾难;忌推磨时磨心突断,俗信是鬼在作怪,磨出的粉不能食用;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等等。

诸上种种禁忌涉及到食物品类、饮食方式、食品制作、饮食主体,这些饮食禁忌习俗直接影响到彝族饮食文化结构。

婚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

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食俗: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

彝族文化特色

彝族文化特色

一、彝族的历史彝族可以追溯到距今商周时期,当时,彝族人民曾在江南一带定居,后来经历了多次迁徙和移动,最终定居在今天的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地区,形成了今天的彝族聚居地,这些地区也被称之为“大彝族地区”。

据记载,彝族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就有自己的写作文字,公元7世纪起,彝族的社会组织出现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今天的彝族民族。

二、彝族的宗教信仰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以天象宗为核心,它是以宇宙中的天象神灵为祭祀对象,以宇宙为本体,以天象神灵为核心建立起一套宗教信仰体系。

彝族人民将天文学中的星宿、月相、日月潮汐及其他自然现象作为信仰的依据,以“星宿”、“潮汐”、“月相”等诸神为祭祀对象,并以此为核心建立起他们的宗教信仰体系。

彝族的宗教信仰还包括对祖先的崇拜,彝族人民将祖先视为“太上老君”,认为祖先是可敬可畏的神,可以保佑子孙后代平安顺利。

每年的春节,彝族人民都要举行拜祭祖先的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尊重。

此外,彝族人民还信奉神仙、佛道等宗教信仰,如在一些村落中还有佛像供人们敬拜,在一些地方也有祈福神仙的仪式。

三、彝族的传统服饰彝族传统服饰以“黑衣”为主,其中男性穿着黑色长袍,女性穿着黑色衣裙,头戴黑色头巾,脚踩黑色鞋。

彝族服饰的设计精致典雅,色彩鲜明,细节处设计精巧,反映出彝族服饰的精致性和传统性。

此外,彝族服饰在设计上还反映出彝族人民对祖先的尊重,穿着它们可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彝族服饰在设计上还受到当地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彝族人民住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山区,气候寒冷,彝族服装的设计考虑到保暖的要求,因此设计出了厚实的长袍和衣裙,而且袖口,衣襟等都有特殊的装饰,可以有效的保暖,有效的抵御寒冷的环境。

四、彝族的传统礼仪彝族传统礼仪是一种严肃而庄重的礼仪,它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尊重、礼让和谦虚。

比如彝族人民拜见祖先时,会以礼貌的态度,叩头磕额表示敬意;拜年拜月时,会献上祭品,表达对神灵的尊重;敬老尊贤时,会跪拜表示尊重,并称赞老人的智慧和经验。

彝族历史_精品文档

彝族历史_精品文档

彝族历史彝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彝族经历了许多变迁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多元和丰富做出了重要贡献。

彝族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南方的原始社会。

在这个时期,彝族人民过着原始的生活,依靠狩猎、捕鱼和采集为生。

他们居住在山区,以土地和自然资源为基础。

彝族人民以其独特的彝语和彝文,形成并传承了丰富多样的文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彝族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有组织的部落。

这些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冲突,形成了彝族地区的政治格局。

其中最有名的是彝族部落的盟约制度,各部落之间通过盟约形成联盟,共同对抗外敌。

随着历史的发展,彝族地区逐渐与中原文化接触和交流。

这一时期,彝族开始学习和使用汉字,与汉族、藏族等民族形成了交往和融合。

在唐宋时期,彝族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交流和交融,彝族文化也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明清时期是彝族历史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彝族地区逐渐纳入中央政权的统治。

明朝时期,明政府设立了彝州,进行对彝族地区的管理。

清朝时期,清政府以土司制度来管理彝族地区。

然而,清朝对彝族地区的统治并不顺利。

彝族地区曾经发生过多次抗清起义,如彝历起义等。

这些起义体现了彝族人民对外来统治的不满和反抗。

同时,这些起义也反映了彝族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自豪和坚守。

新中国成立后,彝族地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

中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民族政策,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权益。

在这一时期,彝族地区逐渐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如今,彝族文化在中国的多元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彝族的传统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表达形式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彝族人民也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和发展中,为中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彝族历史是中国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人民勇敢、智慧、和善的特点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多元文化。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彝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彝族介绍

彝族介绍

云南民族众多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全国56各民族中云南就有25个是中国民族最多的省份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有26个除了汉族以外少数民族有25个在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中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这15各民族分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基诺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其中除白族占全国白族总数的84%以上外其他14个民族95%居住在云南云南还是我国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在云南的25分少数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分别是傣族壮族苗族景颇族瑶族哈尼族德昂族佤族拉祜族彝族阿昌族僳僳族布依族怒族布朗族独龙族此外西双版纳的克木人在东南亚也有广泛分布这些跨境而居民族主要分布在境外越南老挝缅甸等地有的甚至延伸至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国傣族跨境人口最多分布也最广延国境线北起腾冲向南再向东至麻栗坡22县市都有千人以上的聚居地壮族主题在广西云南延边地带马关麻栗坡福宁金平河口勐腊都有聚居地布依族主要集中在贵州云南沿边仅有马关河口两处有聚居地哈尼族广泛分布于云南南部沿边一带自金平西至澜沧拉祜族主要聚居在澜沧县彝族沿边地带自福贡向南再向东都有居住僳僳族主要分布在耿马以北沿边10县市景颇族主要分布在德宏沿边怒族以福贡贡山两县为主要聚居地阿昌族主要聚居在德宏梁河两县独龙族是云南世居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几乎全部聚居在贡山独龙江流域苗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文山一带瑶族主要在云南沿边地带中越边境佤族以沧源西盟腹地为主聚居布朗族对集中于勐海县布朗山以及周围山区德昂族主要在潞西镇康两县彝族是中国西南境内最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彝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世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

就人口而言,彝族是西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总人口位居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之后的第七位。

在地理分布上,彝族跨滇、川、黔、桂四省(区)而居,呈小集中大分散的格局。

仅就云南一省而言,除了楚雄和红河两个自治州外,还分布在14个自治县,另有100万人口与其它民族交错而居。

彝族文化欣赏

彝族文化欣赏

能歌善舞的彝族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
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 等。
彝族的歌曲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
俗歌--内中又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 师调等多种曲调;
“打歌”、“跌脚”等,节奏鲜明、音调明
快;因伴奏乐器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较具代表性 的有“跳乐”、“烟盒舞”等。

彝族地区地形、气候复杂多样。经过长期发展,彝族地区
现有三种经济文化类型: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地区属杂谷栽培农耕
经济文化类型;云南中心坝区及南部彝区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贵州部分彝区及凉山部分彝区具有丰富的水草资源,他们除从事
一定的农作物栽培外,还从事畜牧业生产,属畜混合农业经济文化
类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彝族人的生活条件逐渐得到了改善。经济较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 聂苏”等。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6种方
言;彝族有自己的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传
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颇富民族特色;
彝族人喜欢饮酒,席地而坐,围成一圈,递传酒杯,依次饮用,彝家
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
“姑娘房”
“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的风俗。姑娘年满16岁,父 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 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
婚俗
• 彝族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轨例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反 映为一夫一妻制、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 不婚、姑舅表优先婚。 一夫一妻制在彝族社会中,和父权制家庭相适应的一 夫一妻制占主导地位的婚姻形态。解放前凉山彝族奴隶制 社会中实行严格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制。它严格地限制着 统治等级的兹莫、诺合与被统治等级的曲诺、阿加、呷西 之间的婚姻,不同等级之间不允许缔结婚姻关系,特别是 自视高贵和纯洁的兹莫、诺合统治阶级,不能与被统治阶 级中的任何一个等级的人恋爱和缔婚或发生婚外性关系。 家支外婚是彝族社会普遍实行的婚制习俗,这种婚制在凉 山地区尤其严格,至今亦然同一家支内部严禁能婚,婚姻 的选择必须家支以外进行。

图解56个民族——彝族

图解56个民族——彝族

图解56个民族——彝族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人口有6572173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彝族聚居地带群山耸立,河流纵横。

高山深谷中散布着许多湖泊和平坝(盆地),构成优美的自然景观。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受到广大彝族人民的接受和拥护。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 种方言。

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至今使用。

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药学等许多著作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

彝族还有自己的历法。

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

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颇富民族特色。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地区兼营牧业。

彝族蜡染剟花被面花腰装饰锥花鞋垫,先以双层白布为样,中间用厚布或笋叶隔开,选用五色彩线缝上花鸟虫鱼等图案,然后再用刀片将双层分开,精心修剪后,分别缝于硬布所做底板上即成。

彝族瓦板房的结构形式有:梁柱式(简单桁架);多柱落地式,一般多为三柱、五柱排架,穿斗木构架,这种形式称为“架”;特殊的“拱架式”,即利用杠杆平衡原理,多层出挑,加大室内跨度,减少室内支柱,既节约了木材又丰富了内部装饰,是彝族瓦板房中富有创造性的建筑特征之一。

彝族瓦板房的外墙一般不开窗,极少数开有小方洞的。

多有利用瓦板排列间缝和门采光,因此室内光线较暗。

以前瓦板房分布彝区各地,随着经济的发展瓦板房在淡出,目前仅在申果等高山地区有少量分布。

梅花乡拉尔村的瓦板房花包头撒尼是彝族的一个支系。

撒尼妇女的花包头,象传说中的阿诗玛一样,至今,仍是姑娘服饰重要组成部分。

花包头多为心灵手巧的姑娘亲手制成,长约3 米,宽约0 . 1 7 米,一条黑布作底,上面绣有数条彩色图纹,花色图纹的优劣,标志着姑娘的智慧和才能,也是青年择偶的一个标准。

因此,花包头的制作十分精致美丽。

彝族简介

彝族简介

四:宗教与民俗
(一)宗教信仰: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 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人们认为大自然中许 多没有生命的东西都附有精灵,一个家庭中凡是祖先遗留下的一切东西如衣服、首饰、 银子、用具,都可附上精灵“吉尔”,认为它具有保护家人的魔力。 由于历史上长时期的民族文化交流,佛教传入彝族区已有长久历史。清代初年, 道教在一些彝族地区盛行。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天主教与基督教也于19世纪末 年先后传入彝族地区。 彝族祖先崇拜的思想基础是“三魂说”和“祖界”观念。彝族人普遍认为已故祖先 具有三个灵魂。这三个灵魂各有不同的归宿,其中一魂守焚场或坟墓,一魂归祖界与 先祖灵魂相聚,一魂居家中供奉的祖先继位上。而无论哪一个灵魂,其安适与否、清 洁与否以及受到相应的供奉与否,都能影响和左右子孙后代的祸福兴衰。与“三魂说” 密切相关的是“祖界”观念。祖界在各地彝人的信仰中是本民族先祖发祥分支之地, 是始祖笃慕和后世各代先祖灵魂聚集之所。彝文文献《指路经》中描绘的祖界“草上 结稻穗,蒿上长荞麦,背水装回鱼儿来,放牧牵着獐麂归,”是一片美丽丰饶的乐土。 祖界,在祖先灵魂的诸归宿中也是最理想、最高的归宿。 彝族社会除存在本民族宗教外,历史上道教、佛教等都曾传入彝区,为有些地区 的彝族所接受,昆明附近郊区彝族与汉族一样出入于佛寺、观音庵、关圣庙、老君庙 等。有的地区彝族传统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与道教、佛教已结合在一起,如巍山等 地彝族家中除供奉自己祖先外,还供奉“天地”的牌位,敬本主外信佛祖、信老君、 信观音、信灶君等。 19世纪末,天主教传教士曾在凉山、云南、贵州进行传教,建教堂,办教会学校。 法国神甫保罗?维亚尔在云南路南彝区传教30余年。因此,有部分彝族信仰天主教。
彝族简介

彝族

彝族



Βιβλιοθήκη 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自然环境复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其服饰在质地、款式、 纹式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大体可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 楚雄六个彝族聚居区分为六大类型。凉山彝族传统服饰,男女皆穿右衽大襟衣,披擦尔 瓦、披毡、裹绑腿,平时跣足,冬天穿麻鞋。男子头缠中髻,不同次方言区的样式不同, 左耳戴蜜腊珠、银耳环等饰物。男裤在北部方言区根据不同的次方言有“大裤脚”、 “中裤脚”、“小裤脚”之别。妇女着百褶裙、戴头帕,生育后,可戴帽或缠帕,喜佩 耳饰、手饰,戴银领牌。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传统色彩为黑、红、黄 三色。图案纹饰多为鸡冠、羊角、火镰、蕨草、窗格等动植物和生活物品。乌蒙山彝族 服饰男女均为青、蓝色大襟右衽长衫或短衫,长裤,缠黑色或白色头帕,系白色腰带, 着绣花高钉“鹞子鞋”或“鹰头鞋”。男子服饰无花纹,披羊毛披毡,女子服饰领口、 袖口、襟边、下摆均饰彩色花纹组合图案。红河地区彝族男子服饰多为对襟、短衣、长 裤。妇女服饰款式多,既有长衫,也有中长衫和短装,大多外套坎肩,系围裙,头饰琳 琅满目,尤喜以银泡、绒线做花为饰。图案以自然纹为多,几何纹次之。滇东南地区彝 族女装款式为右襟或对襟上衣、长裤,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为对襟衣,外套坎肩,着宽 档裤。服饰工艺有挑花、刺绣、镶补、蜡染等。滇西地区彝族妇女多为前短后长的右大 襟衣,下为长裤,系围腰,套坎肩。巍山、弥渡两县妇女佩戴羊毡裹背。男子着右大襟 长衫、羊皮坎肩、宽裤脚、头包青帕。楚雄地区彝族女装为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少数地 区上着对襟衣,下着花裙。工艺以镶补、平绣为主,图案多为花卉。禄劝、寻甸等地妇 女的盛装是古老的贯头衣,这种服饰前短后长,宽大无袖。男子服饰为对襟小褂,披羊 皮褂,长裤,还保留有着火草布、麻布衣的习俗。 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富于特色的各式民居。凉山彝族民居为“瓦板 房”;贵州和云南北部及中部是“土掌房”、“方型碉楼”、“垛木房”和“厦片房”; 广西和云南东部则是“干栏式”住宅。彝族村寨一般聚族而居,多坐落在依山傍水、向 阳避风、树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开阔、有利于耕牧和军事防御的山坡上。在高山多 散居,半山和河谷地带多聚居。一个血缘家支聚居在一起,形成自然村落,小则几户, 多则几十户,血缘较近的各支分散相邻。按彝族习俗,儿子结婚后需另外建房居住,父 母随最小的儿子居住。“瓦板房”的建筑材料很简陋,大部分是山草、竹、木、砂土、 块石等,用砖瓦甚少。河谷与高山地区略有区别。河谷地区多为土掌房,用泥土做墙、 木材做板瓦,内部隔板都用木板,梁柱及椽子的连接全部用木榫。高山地区多用竹墙、 板瓦,内部间隔亦用竹墙,梁柱、椽子多用竹材或竹木混合,多用竹篾、山藤绑扎,板 瓦上用石块压实,地坪一般夯土。现在,彝族地区已普遍建砖瓦房,有的地方还建起了 外观保持民族特色,内部装饰非常现代化的建筑。

彝族介绍

彝族介绍

论九龙彝族与周边藏族的文化共同性阅读291次2008-04-04 苏静来源:《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5期九龙县位于四川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角,北连康定,东、南毗邻石棉、冕宁,西、南与木里接壤,是甘孜州、雅安地区、凉山州及藏、汉、彝三个民族聚居区的接合部,是甘孜藏区唯一一个彝、藏、汉杂居区。

彝文化与藏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但是在九龙及周边地区,彝族与其周边的史称“西番”的藏族却在文化上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

这些共同的文化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共同的文化特征?笔者就这些问题作了专门的调查研究,不足之处,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彝、藏两种文化的共同性调查笔者生长在九龙、冕宁、石棉三县接壤的九龙县湾坝乡,从小就与当地的藏民交往密切,并参加过他们的许多生活实践,比较熟悉他们的风俗习惯。

2005年,笔者在查阅了石棉、冕宁、九龙等地的相关文史资料后,又专程到九龙县湾坝乡、石棉县蟹螺乡、安顺乡、新棉镇等地区藏、彝两族部分群众中进行实地调查。

文献和田野调查的资料显示,九龙彝族与石棉、冕宁等周边地区的部分藏族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文化共同性:1.九龙彝族与周边藏族在宗教习惯和丧葬习俗方面的共同性(1)多神崇拜的宗教观念。

彝族是一个具有多神崇拜观念的民族,在《九龙县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彝族崇信鬼神,对一些自然物体或自然现象,诸如天、地、山、川、风、雨、雷、电、太阳、月亮等,都以为神。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九龙及周边的藏族中同样存在这种多神崇拜的观念。

例如生活在石棉的藏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教。

有天神、地神、山神、水神、打猎神、公道神、白石家神等。

”九龙彝族生病时经常请毕摩、苏尼占卜,测吉凶,驱鬼治病等。

而雅安市汉源县的藏族在解放前也有“烧羊膀骨卜吉凶,生病后不吃药,跳神撵鬼”的习俗。

(2)相同或相近的丧葬习俗。

据调查,在解放前九龙、石棉等地的一些藏族有火葬的习惯。

据《石棉县志》记载,“县域藏族的丧葬有火葬、土葬两种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介绍彝族为什么世代居住在高山上
>滇东北的彝族几乎都居住在高寒山区或峡谷顶上,环境相对艰苦的地方,与汉族居住的坝区形成鲜明的对比。

彝族同胞为什么会世代居住在高山上呢?一直成了大家心头的疑问。

也没有相应的史料对这一现象有所说明。

民间传说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彝族、汉族、苗族是三弟兄。

彝族和汉族同时去打仗。

彝族首领非常勇敢,能征善战,战功显赫。

汉族将军的战功没有彝族首领的高。

凯旋皇帝封赏时就先封赏彝族首领。

皇帝封赏对彝族首领说:高官由你做,好马由你骑。

彝族首领耳朵有点背(有点聋)听得不太清楚,就反问皇帝:“阿!是不是高山由我坐?跑马由我骑?”皇帝向来不说二话,就不耐烦地:是!是……于是,彝族就住到山上去了,汉族就住在坝区。

另一种说法是:苗老大,彝老二,汉老三,同是三弟兄,共同居住在坝区。

三弟兄对地界的处理办法却不同。

苗族大哥,把地界上的草打结为界;彝族二哥在地界上钉木桩为界;汉族小弟刻石庄立在自己的地界上为界。

某一年,爆发山火,把苗族的草节和彝族的木桩全部烧了,只有汉族的石庄还在。

失去地界标志,所有的土地都成了汉族的。

苗族和彝族无奈,只好搬到条件比较艰苦无人居住的高山居住,于是就这样世代居住在高山上了。

问彝族同胞自家是怎样到高山上居住的?说法不一,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都说是为了躲避战乱,同时为了好狩猎和刀耕火种。

彝族谚语说:“不喂猪有猪肉吃,不喂养有羊肉吃,不喂鸡有肌肉吃”,说明彝族居住在高山上是为了方便狩猎。

究其原因,学界一直认为,西南彝族是西北氐羌族南迁形成的。

西北民族是游牧民族。

游牧和狩猎是他们固有的生存方式。

他们南迁到了南方,坝区一般多炎热难耐、瘴气重爱生病,而高寒山区气候凉爽,更像他们居住的母体地西北的环境,于是自然而然的就选择往山上了。

当时的高山确实植被丰富,水草丰茂,柴方水便,便于放牧和狩猎,不像现在这样荒凉凄苦。

彝族族源有“雪子十二支”的说法,即彝族是雪的民族,出生地是高寒山区。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流窜山野,隐居悬崖。

这种情况与彝族的的生活习俗很吻合,说明少数民族居住高山上有其固有的本质原因。

再则,吉克曲日《彝族文化知识读本》记载:明清两代,由于封建王朝的残酷征剿,彝族人民被迫从平坝向山区转移。

任何一个民族无论怎样迁徙,都不会脱离自己的母体记忆。

蒙古族东迁途中的坟向东;丽江永胜县他留人的墓群统一向西北;昭通回族的清真寺和教堂等都是自己族群的母体记忆的有力见证。

彝族居住在高山上也离不开自己的母体记忆,西北的生存环境记忆和自己族源历史记忆是他们选择居住高山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