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治未病思想在AGE-RAGE信号通路介导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防治中的应用

治未病思想在AGE-RAGE信号通路介导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防治中的应用

!术探$!"#$%&CHINA'S NATUROPATHY,May.2021,Vo..29No.10治未病思想在AGE-RAGE信号通路介导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防治中的应用※汤子珍",王文峰2,王奕然",李悦",武东燕",李钦青",柴金苗"(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晋中030619#.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太原030024)【摘要】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思想,晚期糖基化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该文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角度出发,阐明AGE-RAGE信号通路在D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寻找新的治疗思路,对DR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AGE-RAGE信号通路;治未病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21/ki.11-3555/r.2021.100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 的发生发展受素影响,多数学者认为DR的发生主要与晚期糖基化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有关1%临床上根据病变严重程度,将DR分为无明显视网膜病变期、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期、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期%DR主要的病理变化包括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微血管改变和神经组织病2%中医早在《黄帝内经》中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DR属中医“消渴”范畴,明•戴原礼在《秘传证治要诀•三消》中认为:“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见。

”即精血亏损是DR的主要病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是中医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对于患者而言,可通过预先采取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本文从中医治未病理论出发,通过探索研究AGE-RAGE信号通路损伤视网膜的机制,阐明其防治思路与治未病理论的,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论防疾病,疾病发%1治未病理论与DR防治的联系1.1未病先防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是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的活性琰基[白※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厅2020年度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2020SY463);山西中医药大学2020年度研究生创新项目(2020CX004);山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培育计划项目(2019PY-085)日通信作者:柴金苗,E-mail:1030936739@△第一作者:汤子珍,E-mail:181****4340@6中国#间疗&2021年5月第29*第10期质、脂肪和/或核酸的自由氨基发生非酶促反应形成的一系列具有毒性而不可逆的化合物。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社区高血压.糖尿病论文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社区高血压.糖尿病论文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社区高血压.糖尿病中的思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的加大,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和膳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逐渐向年轻人和青少年人群发展,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持久的创伤。

所以防止和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成为当今最严峻的课题,中医“治未病”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应该是防止和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值得重视的重要途径。

《伤寒论》提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充分说明只要早期预防,截断病程可以防止和降低疾病的发生。

所以在防止和降低高血压.糖尿病时把“治未病”中未病先防的思想摆在首要位置。

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顺应自然,做到形与神俱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相统一,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生活起居应遵循自然规律,起居有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避寒暑,适寒温。

起居失常导致人体阴津耗伤,阴虚不能涵养阳气,阳气逆乱,上扰脑窍导致高血压发生;阴津耗伤,转生内热,内热又耗伤阴津导致糖尿病发生。

寒署不避,六淫外侵,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日久灼伤阴津,水不涵木,导致肝阴虚无以敛阳而肝阳上亢,易发生高血压;燥火风热毒邪内侵胰腺,旁及脏腑,化燥伤津,易发生糖尿病。

《伤寒论》提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风邪干忤经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做到形神共养,形与神俱,阴阳协调疾病就不会发生。

心理健康,知足常乐,保持肝气调畅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人们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情绪波动出现极度亢奋或极度低落,精神过度紧张,这些精神因素是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情绪亢奋和精神紧张,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有余便是火”,肝气郁久化火,肝火上炎,气血上逆易发生高血压;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灼肺胃阴津,下灼肾阴,易发生糖尿病。

情绪极度低落和思虑过度,导致心气郁结,郁而化火生风,火性炎上,风性上行,血气被扰,随风火上逆于头部,蒙蔽清窍,发生高血压;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损耗心脾精血,灼伤胃肾阴液,发生糖尿病。

浅谈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前期的应用

浅谈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前期的应用

浅谈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前期的应用摘要】中医“治未病”思想核心是预防疾病,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未病”阶段,把中医“治未病”理论纳入糖尿病前期的防治策略中,将糖尿病治疗重心提前.早期干预,早期防治糖尿病前期阶段,可延缓甚至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治未病糖尿病前期干预治疗糖尿病是众所周知的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终身性慢性疾病。

由于其全球性的高发率和并发症所致的高致残率和病死率,使控制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所需费用极为高昂,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

糖尿病前期是正常血糖稳态和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此时已存在胰岛素抵抗[1]和B细胞功能异常的现象[2],并可引起机体代谢功能异常,同时糖尿病前期尚具有高度可逆性。

中医认为疾病即是一种失衡状态。

糖尿病前期就是糖尿病的“未病”阶段,即一种失衡的隐性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群如能及早干预往往能恢复正常状态。

采用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原则。

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前期阶段就具有极大的优势和潜力可以挖掘。

一、中医“治未病”思想认识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

”它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治未病的重要,由此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一方面是强调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是发病之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或加重。

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第一》曰:“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一卷•摄生类》中言“故在圣人则常用意于未病未乱之先,所以灾祸不侵,身命可保。

”强调圣人在未病之前就进行干预防止疾病发生,所以强身延年。

糖尿病发病前的潜伏阶段较长,从启动到出现临床症状往往要经历几年甚至几十年,导致患病以后的预后处理往往使治疗处于被动状态,耗费大量的社会成本,而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疾病中的作用

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疾病中的作用

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疾病中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和免疫力的下降,更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老年痴呆等,这些疾病不仅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一、中医药对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

中医药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痰瘀内阻等因素有关。

通过中药调理,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化痰通络等作用,从而改善心脑血管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血脂,预防血栓形成。

例如,丹参、红花、桃仁等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黄芪、人参等具有益气扶正的功效,能够提高心脏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天麻、钩藤、杜仲等则有平肝熄风的效果,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等症状。

此外,中医的针灸、推拿等疗法也对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如通过针刺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可以调节心血管功能,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二、中医药在老年性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老年人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中医药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脾胃虚弱、肾阴亏虚、肝郁气滞等有关。

通过中药调理,可以健脾益胃、滋阴补肾、疏肝理气,从而调节血糖代谢,改善糖尿病的症状。

中药如黄芪、山药、白术等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能够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提高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熟地、山茱萸、枸杞等滋补肾阴,有助于改善胰岛功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柴胡、白芍、郁金等疏肝理气,可调节情志,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

同时,中医还注重饮食调理和运动疗法,如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增强体质,控制血糖。

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

Y .eg uC m nt H at S ri e t z ae Ds i , 喇 u n o mu i el ev eC nr o hb i ir t P  ̄ y h c ef tc
【 src 】A crigoh re, eniec ae s eo e n ee aig a s a m n Abtat co n e uvy t c ne f i t cm eot nl dn ue f et a og d tt s h i d od b e b o f t e h c od h
控制不 良可能 出现并发症 ,急性并 发症包括可能 导致 意识混
1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 未病先防”
众所周知 , 年龄在 4 岁 以上 , 5 肥胖( MI 2 )有患 2型糖 B  ̄ 8, >
尿病 患者的一级亲属 、 血脂偏高 、 饮酒 以及不爱运动 等等都是
糖尿病发病的高危 因素 , 调冶情操 、 合理饮食 、 持运动 、 坚 控制 体重等是预 防糖尿病发生的积极手段。
病防变 , 将疾病控制 并稳定在一定范围 内, 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 因此, 对糖尿病 高危人群实施 中医“ 治未病” 综合
干预具有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 实际意义。
【 关键词 】糖尿病
综合干预
中医
“ 治未病”
20 3 045
T a ii n lCh n s d c n c r o l n i b ts ma a e n p ia i n r d t a i e e me ii e” u e i n t l o s i ”i d a e e n g me ta pl t c o
【 yWo d 】Daee C m rhni t f e c C iee e in C r Ke rs i t o pe es eie e ne h s dc e ues o i b s v n rf n m i in l t l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
医学信 息
中医 中药 ・中西 医结合
ME IA F R A 1N DC L N O M T0 I N.8 01 0 21 0 ・3 9 ・ 79
中 医治 疗 急 性牙 髓 炎验 案 2则
张 立 新
天津 医学 高等 专科学校 。 天津
【 关键词 】 急性 牙髓炎 ; 中医治疗 d j1 .9 9 jin 10 :0 3 6 /. s.0 6—15 .0 10 . 2 0 s 99 2 1 .8 3 7
痛、 疼痛不能 自行定 位。② 患牙可查及 近髓腔 的深龋 或其他 牙体硬组 织疾 患, 或见牙冠有充填 体存在或有深牙周 袋。③ 探诊常可 引起剧 烈疼痛, 有时 可探及微小穿髓孑 。④温度测 验时 , L 患牙在 早期炎症 阶段 , 反应性 增强 ; 其 晚期炎症则表现为迟钝 。⑤处 于晚期 炎症 的患牙 , 出现垂直 方 向的轻度 可 叩痛 , 因为患者 常表现为无规律的疼痛 , 难以忍受。 在西医临床治疗上 , 了保 留患牙 , 为 会适 当选择 活髓保存术 、 干髓 术、 根 管治疗术及牙髓塑化疗法加 以根治 。最 常用 的就是开 髓引流 术 , 但开髓 引 流术有如下缺点 : ①牙髓感染容易向根尖周扩散 , 我们 知道开髓引流法存在 患 牙的髓腔完全与 口腔相通 2~ d, 髓腔易受到污染 , 3 使 治疗相对较 复杂; ② 复诊次数增加 _ 。开髓引流术后 复诊 时还需要局 麻去 髓 ( 2 J 前牙 ) 或失活 牙 髓( 后牙 ) 若出现 急性根尖周炎 , , 还需开放 髓腔 , 增加 了治疗 的次数和治疗 的复杂性 , 同时增加 了患者 的经济负担 , 这一点是多数患者 考虑其他治法 的
2 体 会 . 参 考 文 献 急 性 牙 髓 炎 , 于 中 医 牙 痛 范 畴 , 因火 热 之 邪 或 风 邪 袭 络 所 致 。所 属 属 多

中医“治未病”理论防治糖尿病探讨

中医“治未病”理论防治糖尿病探讨

浙江临床医学202丨年5月第23卷第5期• 751••中医论坛•中医“治未病”理论防治糖尿病探讨郭欣艳黄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糖尿 病人群逐年上升,研究显示,至2018年,中国成人2型糖尿 病患病率已升至12.8% "I。

糖尿病是一种以持续高血糖为表 现的代谢性疾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其演变经历郁热虚 损,基本病机不离阴虚燥热〜。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 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治未病”理论及中医药特色疗法在糖尿 病不同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1“治未病”理论指导糖尿病防治1.1注重养慎,未病先防“消渴病”病因涉及先天禀赋不 足,后天外感邪气、食饮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最终导致机体阴虚燥热。

糖尿病家族史、肥胖或超重、运动量 缺乏等属于高危因素[3]。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其知道 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未病先防应注重摄生养 慎,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避免过食膏粱厚味而致聚痰生湿;七情合宜、调摄精神,谨防情志过极而损耗阴液。

劳逸有度,以摄神形;调养五脏,以和为先;坚持锻炼,增强体魄,防止外邪内侵伤正。

从而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1.2既病早治,防其传变医家叶天士所云“务必先安未 受邪之地”,意指不同疾病有不同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传变方 式,内伤杂病的主要传变方式是循五行生克规律传变及经络 传变。

故要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就需正确推断疾病的传变 规律,保护未病脏腑使其不受侵袭,以此切断疾病传变途径,使其向愈。

“消渴”晚期常合并胸痹病、中风病、水肿病、雀肓病、耳聋病、疮毒病、痈疽病等。

既病防变即需采取相应 治疗方法,如可以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通络之 品ul,并辅以针刺、艾灸、熏蒸、足浴等中医特色疗法,尽早干预糖尿病本病,延缓或防止变病的发生。

1.3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瘥后防复意指,一为原病再发,二为复患它病。

2型糖尿病中医药干预

2型糖尿病中医药干预

2型糖尿病中医药干预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超过4.60亿人患有糖尿病。

其中2型糖尿病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这种类型的糖尿病主要由胰岛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等因素引起。

传统中医药在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理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1. 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药将2型糖尿病分为不同的证型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的证型有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肾虚气滞等。

中医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辨明病情,然后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相应的中药调理。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能够更好地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病情。

2. 饮食调理中医药强调饮食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根据中医理论,病人应该遵循“少甜、少脂、少盐、富含纤维”的饮食原则。

平时多吃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菊、黄柏等,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

同时,避免暴饮暴食,控制饮食量和食物的种类,有助于平稳血糖。

3. 艾灸治疗艾灸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些症状,如手脚冰凉、神疲乏力等。

通过燃烧艾条,对患者特定的穴位进行灸烧,可以温经散寒、调畅气血、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多次艾灸后,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体质和症状。

4.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2型糖尿病的干预也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改善血糖水平,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灸疗法渗透着中医药的独特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5. 运动康复中医药强调“动则通,通则不病”,运动在2型糖尿病的干预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增强体质,促进糖代谢,降低血糖水平。

通过中医药的指导和配合,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达到康复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2型糖尿病的干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医药注重整体观念,强调治未病,倡导平衡养生,具有独特的预防和调理优势。

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当涂县中医医院刘允富【摘要】糖尿病为我国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病程冗长,易发生心脑血管、肾、神经、视网膜、皮肤及足等微血管病变,严重威胁病人生命。

西医治疗方面,虽然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等都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药物肝肾损害、继发性失效和并发症防治等。

面对西医治疗存在的弊端,不妨考虑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进行论治。

对于未患人群实施高危防病,对已患人群则要既病防变,将疾病控制并稳定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因此,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实施中医“治未病”综合干预具有重大意义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综合干预中医“治未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是一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高血糖为其主要标志。

其基本病理生理为各种原因造成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其病程冗长,易发生心脑血管、肾、神经、视网膜、皮肤及足等微血管病变,严重威胁病人生命。

糖尿病目前无法根治,只能适当治疗与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控制必须饮食、药物、运动多管齐下,控制不良可能出现并发症。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节约医疗资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中华医学最大的优势不仅仅停留于治病,更突出的表现在其系统的养生防病观念之中。

《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早就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一论述已经彰显着“预防为主”的中医治未病思想。

而“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唐代孙思邈这一论述则与现代医学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思路不谋而合。

因此,在中医健康服务中中应用“未病先防、将病治萌、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论,对常见慢性疾病的防治不但是社区居民乐于接受的方式,还是中华医学溯本求源,创新发展的大势所趋。

从中医治未病浅议糖尿病的早期预防

从中医治未病浅议糖尿病的早期预防

从中医治未病浅议糖尿病的早期预防糖尿病是一种影响全球健康的常见疾病。

尽管现代医学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预防糖尿病仍然是关键问题之一。

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糖尿病的预防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治未病对糖尿病早期预防的作用。

什么是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药的重要理论,其主要思想是在疾病出现前,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或延缓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治未病理论的实质是“以治疗疾病为基础,以预防疾病为根本”,强调了让身体对疾病具备较强的抵御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糖尿病的早期预防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程较长,早期很难发现,而且,一旦发生,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糖尿病的早期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1.食物消化吸收后,葡萄糖进入血液;2.胰岛素促进血液中葡萄糖进入细胞;3.胰岛素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4.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的缺乏或不敏感,导致血糖不能进入细胞,而停留在血液中。

糖尿病的早期预防1.合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

中医建议,应该遵循“三分饥、七分饱”的饮食原则,适当减少精细加工食品的摄入,多吃蔬菜和水果。

此外,中医认为,不同体质的人需要食疗方案各异,因此要根据自身体质和习惯,进行定制化的食疗服务。

2.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人体免疫力和代谢水平。

中医认为,运动和中药疗法结合可以提高血糖控制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

但是,运动量应该根据年龄、身体状况和季节。

过度运动会导致血糖水平过低,从而产生一系列并发症。

3.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可通过作用于身体内环境、调整人体代谢机能等方面,发挥早期预防糖尿病的作用。

例如,艾叶、苦瓜、枸杞等中药都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可以帮助调节血糖水平。

此外,中医建议,常食食疗配方中的中药,可以达到预防糖尿病的效果。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疾病防控的启示和应用价值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疾病防控的启示和应用价值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疾病防控的启示和应用价值王思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北京 100026)摘要:中医治未病理论就是以健康为核心,防患于未然,即无病养生以维持健康,欲病救萌以防微杜渐,已病早治以防其传变,病后调摄以防止复发。

传统中医药以其丰富的养生保健预防医疗理论基础和实践手段,应用于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对于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提高我国民众的健康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和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理论;疾病防控中图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222(2008)04-0194-04 近年来,一方面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让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理解和追求;另一方面疾病治疗和健康保障领域的问题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突出;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应用于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领域,有助于寻求并建立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以预防为主的疾病预防策略和服务体系,有助于促进13亿人民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的平等获得。

中医治未病中的“治”是治理、调摄,“未病”是指疾病未生、未发、未传和未复;“治未病”就是无病养生、欲病救萌、已病早治和病后调摄,以预防和避免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和反复,维护和保障人体健康[1]。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原则之下,以健康为核心,防患于未然,贯穿了“个体化、积极主动地全程进行防治结合的养生和预防”的理念。

因此,中医治未病理论包含了丰富的预防保健的内容,在养生、保健、预防、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都有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而且,治未病的精髓讲求的就是个“预”字,在实践操作中,围绕健康这个中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培养正气,主动预防,防中有治、治中有防,始终贯穿着预先调摄、维持整体平衡的理念。

1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启示应该说,随着医学生命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疾病的三级预防策略也不断发展和进步,开始关注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

然而,三级预防作为针对疾病的预防控制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始终基于对疾病的被动预防和控制,没有强调人体正气对疾病的重要意义,未涵盖养生保健和瘥后康复的内容,没有体现疾病预防和治疗密不可分的联系。

糖尿病日常保健的中医科普

糖尿病日常保健的中医科普

糖尿病日常保健的中医科普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不良而引起的慢性代谢疾病。

胰岛素是由胰腺中的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糖水平。

在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的作用受阻,导致血糖无法有效被细胞利用,从而引起血糖升高。

长期的高血糖会对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产生损害,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神经病变等。

因此,控制血糖水平是糖尿病患者管理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而中医的日常保健方法能够辅助控制病情,降低血糖水平,促进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那么糖尿病的中医日常保健有哪些呢?对此,本文就糖尿病中医的日常保健进行简要科普。

一、中医辩证食疗保健方式中医辩证食疗,是根据个体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中医理论和辨证施治的方法,结合合理的饮食调理,达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对糖尿病患者,中医辩证食疗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 根据体质调理饮食:中医认为,糖尿病患者多半属于阳虚体质或者阴虚体质。

对于阳虚体质患者,应该多食补阳的食物,如鸡肉、瘦肉、虾、蟹、羊肉等;对于阴虚体质患者,则应该多食补阴的食物,如绿豆、菊花、银耳、百合等。

2. 根据脾胃状况调理饮食: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脾胃功能弱的情况,容易导致消化不良。

此时,应该少食寒凉、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多食易消化、温热的食物,如米饭、面条、鸡蛋、鱼肉等。

3. 合理控制饮食总量与比例: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每天的总热量,合理安排三餐的比例。

应该多食用低糖、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少食用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如糖果、巧克力、油炸食品等。

4. 根据辨证加减药膳: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中医可以配合中药药膳来辅助治疗糖尿病。

例如,对于肾虚型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采用枸杞糯米粥、龟肉山药汤等药膳来调理。

总之,中医辩证食疗可以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理饮食,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并不能替代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患者还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食疗和用药。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老年病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老年病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老年病防治中的应用摘要:中医“治未病”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在中医养生、康复及防治疾病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治未病”思想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三个主要方面,对临证辨证论治老年疾病, 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老年病防治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在我国人口比例越来越多,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老年病的防治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重视。

中医对于老年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中最主要的为“治未病”理论。

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指出:“与其求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盖痰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

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长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 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 这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预防为主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正是我们祖国传统医学的要旨。

1 “治未病”的概念“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其中“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强调防重于治的思想, 诠释“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科学内涵。

“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三个主要方面[1]。

1.1 未病先防: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

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内经》云:“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内在原因的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恰如其分地为“治未病”思想提出了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法。

现在我们对-些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百日咳、乙型肝炎、脑脊髓灰质炎等在婴幼儿时期便接种疫苗,防患于未然,使各种传染病患病率大幅度下降,有效地保障了人类的健康,使人的寿命及生存质量明显提高是未病先防思想在现代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浅谈中医“治未病”理念在亚健康防治中的应用

浅谈中医“治未病”理念在亚健康防治中的应用

浅谈中医“治未病”理念在亚健康防治中的应用摘要: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疾病的预防,医学关注的对象也逐渐从“已病”人群向“未病”人群转变,医学干预的切入时间也逐渐提前。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它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核心理念也将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当今社会亚健康防治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阐述中医“治未病”在防治亚健康中的一些应用。

关键词:治未病;亚健康;预防1.“治未病”的概念和理论渊1.1“治未病”的含义“治未病”是中医学中重要的防治思想。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淮南子》中亦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里的“治”,不仅指医疗,还包括整理、治理、研究、管理等内容。

“治未病”,顾名思义,就是预先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大致讲,其内容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

这就要求人们在平时就要时刻有着预防疾病的观念,有了小病就要及时治疗,注意阻止其继续深入并恶化,这样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1.2“治未病”的古代理论渊源“治未病”这一思想源自《内经》。

历代医家又对其“治未病”内容进行了继承、补充和发扬。

东汉张仲景秉承《黄帝内经》、《难经》之旨,将“治未病”思想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如《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这是根据五脏六腑的生克制化规律所提出的既病防变的预防措施。

后唐代医家孙思邈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未病”、“欲病”、“已病”是疾病酿成前后的三个阶段。

发现并治疗处于不同阶段的疾病,可以视为区分医生水平高下的尺度之一。

元代朱震亨指出:“与其求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2型糖尿病干预中的应用探析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2型糖尿病干预中的应用探析

・ 2 2型 糖 尿 病 干 预 中的应 用探 析
李文 东 , 吕树 泉 , 苏秀海 , 迟 秀娥 , 王 晓蕴 , 张 洪润 , 王元 松
( 河北省 沧 州 中西 医结合 医院 , 河北 沦 州 0 6 1 0 0 1 )
[ 关键词 ] 治 未病 ; 2型糖 尿 病 ; 中医; 糖尿病 前期 ; 预 防
“ 是 故 圣 人 不 治 已病 治 未 病 , 不 治 已乱 治 未 乱 , 此 之谓 也。 ” 所 谓的治未病包 含 了“ 未病 先防 、 既 病 防变 、 瘥后 防 复” 三 个 方
面。也就是在疾病 发生 、 发 展 之 前 要 求 我 们 具 有 前 瞻 性 的 预
测能力 , 采取 针 对 性 的措 施 , 以 阻止 人 体 健 康 状 态 的 恶化 。 “ 中 医治 未 病 ” 思 想 与 新 中 国一 贯 提 倡 的 “ 预 防为 主” 的 卫 生
同阶段 : 早期症状隐 匿 , 邪 实为 主 , 为热、 为湿 、 为痰、 为瘀 ; 中
晚期变证丛 生 , 脏腑 虚损 、 脉络瘀 阻 , 邪实存 在 , 正气 渐虚 , 属 虚 实 夹 杂 。
D M相 当于 中 医病 名 国家 标 准 的 消 渴病 , 为食、 郁、 痰、 湿、 热、 瘀交织 为患。其病机 演变基 本按 郁 、 热、 虚、 损 四个 阶 段 发 展 。发 病 初 期 以 六 郁 为 主 , 病位多 在肝 , 在脾 ( 胃) ; 继 则
脉阻 、 水 湿 不 化 。若 邪 浊 久 留 不 去 , 则化热化火 , 耗气伤津 , 终
成虚损 , 变生他证 。而依 据 M S的 不 同 病 机 变 化 可 划 分 出 不
糖耐量 ( N G T ) 、 血糖稳定机 制损 害( I G H) 及 D M 阶段 , I G H 包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词性解释: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XXX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及早预防中医治未病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1摄生防病。

《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成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其重视,并经由过程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施展,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

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

摄生是以调摄肉体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舒畅,如许就能到达补养真气的目标。

对于外界不正常的天气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

此外,在历久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中医养生在糖尿病预防中的应用

中医养生在糖尿病预防中的应用

中医养生在糖尿病预防中的应用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中医养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探讨其在糖尿病预防中的应用。

一、中医理论和糖尿病预防中医养生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健康状态,提高抵抗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从中医理论的角度看,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病症,主要由于气血不足、胰脾功能失常等引起。

因此,通过中医的养生方式,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二、中医饮食养生对于糖尿病预防的作用中医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饮食养生强调“五谷杂粮为主”,即以粗细粮食搭配为主要饮食原则,强调适量摄入各类食物,保持饮食的均衡。

此外,中医还注重食物的烹饪方式和烹饪方法,如炖、煮、慢炖等烹饪方式可以保留食物的营养成分,减少对人体的刺激。

总之,中医饮食养生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烹饪方式,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三、中医草药对于糖尿病预防的作用中医草药在糖尿病预防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可以通过中草药调理气血和胰脾功能来预防糖尿病。

例如,黄芪具有健脾益气、补中益气的作用;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麦冬具有润肺生津、滋阴清热的作用等。

饮用这些中草药或配方可以起到预防糖尿病的作用,减少血糖的波动。

四、中医养生运动对于糖尿病预防的作用中医养生强调运动养生,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对于糖尿病的预防来说,适度的运动可以提高人体的代谢率,减少脂肪堆积,降低血糖水平。

中医养生中的运动方式包括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这些运动可以调整体内的气血流动,增强免疫力,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在糖尿病预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中医的饮食养生、草药治疗和运动方式,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然而,中医养生在糖尿病预防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期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
当涂县中医医院刘允富
【摘要】糖尿病为我国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病程冗长,易发生心脑血管、肾、神经、视网膜、皮肤及足等微血管病变,严重威胁病人生命。

西医治疗方面,虽然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等都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药物肝肾损害、继发性失效和并发症防治等。

面对西医治疗存在的弊端,不妨考虑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进行论治。

对于未患人群实施高危防病,对已患人群则要既病防变,将疾病控制并稳定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因此,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实施中医“治未病”综合干预具有重大意义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综合干预中医“治未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是一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高血糖为其主要标志。

其基本病理生理为各种原因造成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其病程冗长,易发生心脑血管、肾、神经、视网膜、皮肤及足等微血管病变,严重威胁病人生命。

糖尿病目前无法根治,只能适当治疗与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控制必须饮食、药物、运动多管齐下,控制不良可能出现并发症。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节约医疗资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中华医学最大的优势不仅仅停
留于治病,更突出的表现在其系统的养生防病观念之中。

《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早就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一论述已经彰显着“预防为主”的中医治未病思想。

而“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唐代孙思邈这一论述则与现代医学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思路不谋而合。

因此,在中医健康服务中中应用“未病先防、将病治萌、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论,对常见慢性疾病的防治不但是社区居民乐于接受的方式,还是中华医学溯本求源,创新发展的大势所趋。

现就“治未病”理论对于防治糖尿病的重要性作一分析。

1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未病先防
众所周知,年龄在45岁以上,肥胖,有患2型糖尿病家族史、血脂偏高、好逸恶劳等都是糖尿病发病的高危因素,情志调摄、合理饮食、坚持运动、控制体重等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积极手段。

1.1情志调摄《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的过极是百病之源。

因此,中医始终把心理调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病疗疾的第一步。

对糖尿病病机从情志上的认识,中医认为七情过极可导致机体气血紊乱,气郁日久便能化火,以灼伤体液。

阴虚则阳亢,而发消渴病。

现代医学研究的结果证实,心理因素影响糖尿病的物质基础是肾上腺素,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的患者,其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含量较高,肾上腺素不仅可
以使血糖升高,还会使血小板功能亢进,造成小血管栓塞。

从而诱发各种并发症。

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对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控制并发症都有重要的作用。

1.2合理饮食中医养生强调节制饮食,《周礼〃天官》记载有“食医”专门研究饮食养生。

同时古代很多文献记载为食治,宜食,忌食。

饮食要注意适当,在饮食时间、数量等方面均有记载。

《黄帝内经》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孙思邈说“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药尔。

”中医养生之要以食为本。

在讲究保健与健康生活的今天,食疗的意义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食疗安全、经济、简便易行、无创伤痛苦、无毒副作用,是亚健康状态的重要疗法。

预防糖尿病,饮食必须合理安排,日常膳食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需要按照健康的结构比例合理划分。

要选择低热量、高纤维素饮食,常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1.3坚持运动医学家华佗说过:“动摇则骨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

《吕氏春秋》指出“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坚持定时、定量且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运动,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消耗,和血糖浓度的降低,还可有增加胰岛素的功效。

运动也可增强胰岛素的效能,使血糖减低至正常,对治疗不太严重的糖尿病有积极的作用,对预防心脏病也有效果,同时运动还有助于降低血液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对血中胆固醇过高者有莫大裨益。

机体正气的强弱、血液循环状况的好坏、新陈代谢质量的高低、抗病能
力的大小、疾病治疗和恢复的快慢等,都与运动有关。

在既病之前,运动疗法属于防的层次,在既病之后,运动又具有治疗和康复的意义。

古代的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等健身功法强身健体,老少皆宜,适合各类人群,也是中医思想的体现和应用。

1.4减轻体重身体超过正常体重的27%时,患冠状动脉疾病的概率便加大。

身体肥胖的人多会同时患上糖尿病、高血压和胆固醇过高的疾病,减肥是控制这三种危险因素的有效方法。

中医在减肥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诸如:耳针(口、食管、十二指肠、胃穴)、药粥(荷叶粥、白茯苓粥)、药茶(山楂麦芽饮、荷叶饮)和太极拳都有较好的减肥效果。

1.5戒烟限酒
1.6积极控制糖尿病前期症状定期进行空腹血糖检查、糖耐量检查及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利用中医相关知识对高危人群进行健康宣教,作到糖尿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2 缓解糖尿病、防止并发症——既病防变
2.1合理应用中医技术控制并发症防止并发症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有一整套治疗方案,但是中医对糖尿病也有着自身的优势。

中医注重整体调理,辨证施治,治疗手段丰富。

近年来,中药、针灸、推拿、按摩、外敷法等被应用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起到一定的效果。

对慢性并发症有显著的疗效,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眼底病变等,中医能有效地治疗和遏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2.3定时监测防患于未然对糖尿病患者除了进行定期的检查,包括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等生化检查,记
录动态信息外,还要及时开展糖尿病足、外周神经、眼底动脉等与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的早期筛查工作。

根据糖尿病病情的发展进程,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不同时期、不同病状、不同病情表象,利用中医阴阳五行藏象理论作指导,从五藏阴阳气血平衡着手,辨证论治,调和人体五藏阴阳气血,恢复人体生命本来的节律,纠正病态的生活行为习惯。

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先期疾病和新发疾病,减少并病与并发症,降低糖尿病的既病率和病残率,提高个体自然、社会生存能力。

3血糖有效控制超过三个月者——瘥后防复
3.1监测血糖,定期体检,积极预防和治疗新生新发疾病。

3.2扭转病态的生活行为习惯,顺应自然规律与生命规律,根据不同的个体制定不同的康复方案,提高自然的、社会的生存适应能力,收摄心志,调控情绪,劳作有序,起居有节,和五味,节音声,配五色,择宜居,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3.3适时保健治疗,根据自身条件按经络运行规律,经常敲打经穴,导引经气运行,舒畅肢体远端及皮肤经气的运行,或以散步、气功、导引拳、温足等等自我保健。

也可根据条件适当选择一些医疗保健,如推拿、点穴、药足、药浴、药膳等等。

4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

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无论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还是并发症的
预防,都能见微知著,先行一步。

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发挥未病先防,早治防变的作用,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与复发率。

这对于糖尿病的预防、提高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生存质量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该论文为2014年安徽省中医药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年会交流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