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波传播的几个基本概念
无线电系统与电波传播

无线电系统与电波传播无线电系统是现代电子与电气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通信、广播、雷达、导航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而电波传播则是实现无线电系统功能的基础,它涉及到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和传输过程。
本文将重点探讨无线电系统与电波传播的关系以及相关技术。
一、电磁波的基本概念电磁波是一种由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传播形式。
它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并且具有不同的频率和波长。
根据频率的不同,电磁波可以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不同类型。
二、电波传播的基本原理电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传播介质、地形地貌、天气条件等。
其中,传播介质是影响电波传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根据传播介质的不同,电波传播可以分为地面波传播、天波传播和空间波传播等几种类型。
1. 地面波传播地面波传播是指电波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过程。
这种传播方式适用于低频和中频的无线电波,其传播距离较短,一般在几百公里范围内。
地面波传播受到地形地貌的影响较大,如山脉、建筑物等会对电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损耗产生显著影响。
2. 天波传播天波传播是指电波在大气中传播的过程。
这种传播方式适用于中频和高频的无线电波,其传播距离较长,可达数千公里。
天波传播受到大气层的影响较大,如电离层、大气湍流等会对电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损耗产生显著影响。
3. 空间波传播空间波传播是指电波在空间中自由传播的过程。
这种传播方式适用于高频和超高频的无线电波,其传播距离较远,可达数百公里至几千公里。
空间波传播受到地球曲率的影响较大,如地球曲率会限制电波的传播距离和传播范围。
三、无线电系统的基本组成无线电系统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包括发射机、接收机、天线、传输介质等。
发射机负责将电信号转换成电磁波信号并发射出去,接收机负责接收并解调电磁波信号,天线则用于辐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传输介质则承载电磁波信号的传输。
无线电系统的设计与优化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传输距离、传输速率、传输可靠性等。
无线电传播的基本方式

无线电传播的基本方式电波传播是研究由辐射源所辐射的无线电波通过自然条件下的媒质到达接收天线的传播特性和规律。
电波传播的基本方式有以下几种:一、表面波传播地面上的天线沿地面辐射的电波,沿地面向远处传播。
表面波传播又称为地表面波传播、地波传播,主要用于超长波,长波,中波和短波波段。
表面波其辐射电波只要是沿着地表传播,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电波强度逐渐减弱。
由于水平极化的表面波衰减较大,因此表面波的主要极化形式是垂直极化。
地表的电参数与形状是影响地波传播的主要因素。
地波在向前传播的过程中有部分能量传入地下,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电波将逐渐减弱,这里除了因扩散引起的自然衰减外,还有大地的吸收衰减,大地的吸收衰减跟大地的电参数和电波的波长有关。
地波传播过程中存在波前倾斜的现象,在接收垂直单极天线发射的地波时,为了有效地接收各场分量,应采用相适应的天线极化形式。
在地面上适宜用垂直极化天线,地下适宜采用埋地天线,水下适宜采用漂浮的水平极化天线。
大地的电导率越大,电磁波波长越长,地波传播的衰减就越小。
同时,因为大地是一种稳定的媒质,不受气候,地磁,太阳辐射等因素影响,所以地波传播是非常稳定的。
电磁波的频率越低,传播损耗越小,短波频段利用地波进行近距离通信的频率约为1.6MHz~5MHz。
地波的衰减随频率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即使用1000W的发射机,地波传播距离也仅为100KM左右,所以这种传播形式不宜用作无线电广播或者远距离通信。
此外,传播距离还和传播路径上的媒质的电参数密切相关,沿海面传播的距离远远超过沿陆地传播的距离。
二、视距传播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限于在互相“看得见”的视距内的直射线传播称为视距传播。
地面通信,卫星通信以及雷达都是这种传播形式。
视距传播又称为直线波传播,主要用于超短波和微波波段的电波传播。
视距传播主要指在超短波和微波波段,收发天线远离地面处于相互能“看得见”的距离内,电波直接从发射天线传播到接收处的一种传播形式。
(第六章)电波传播概论

式中,h1和h2的单位为米。 视距传播时, 电波是在地球周围的大气中传播的, 大气对电波
产生折射与衰减。 由于大气层是非均匀媒质, 其压力、温度与湿 度都随高度而变化, 大气层的介电常数是高度的函数。
天线 与电波传播
在标准大气压下, 大气层的介电常数εr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并逐渐趋近于1, 因此大气层的折射率n= 随高度的增加而减 小。若将大气层分成许多薄片层, 每一薄层是均匀的, 各薄层的 折射率n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这样当电波在大气层中依次通过 每个薄层界面时, 射线都将产生偏折, 因而电波射线形成一条向 下弯曲的弧线, 如图 6-4 所示。
② 当工作波长λ和两天线高度h1和h2都不变时, 接收点场强随
两天线间距的增大而呈波动变化, 间距减小,波动范围减小,如 图6-7所示。
天线 与电波传播
图 6 – 6 接收点场强随天线高度的变化曲 图 6 –7 接收点场强随间距d的变化曲 线
天线 与电波传播
③ 当两天线高度h1和h2和间距d不变时, 接收点场强随工作波
图 6 – 8 接收点场强随工作波长λ的变化曲线
天线 与电波传播
6.3 天波传播
天波传播通常是指自发射天线发出的电波在高空被电离层 反射后到达接收点的传播方式, 有时也称电离层电波传播, 主要 用于中波和短波波段。
1. 电离层概况
电离层是地球高空大气层的一部分, 从离地面60km的高度 一直延伸到1000 km的高空。由于电离层电子密度不是均匀分 布的, 因此, 按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变化相应地分为D, E, F1, F2四 层, 每一个区域的电子浓度都有一个最大值, 如图 6- 9所示。 电 离层主要是太阳的紫外辐射形成的, 因此其电子密度与日照密 切相关——白天大, 晚间小, 而且晚间D层消失; 电离层电子密 度又随四季不同而发生变化。 除此之外, 太阳的骚动与黑子活 动也对电离层电子密度产生很大影响。
通信导论第五章电波传播

短波波段都可以利用天波传播方 250
式,目前,它仍是无线电远程通
信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电离层 0 大致可分为 D、E、F1、F2四层。
F1 E O
0.5
F2
1.0
1.5
N(电子/cm3)106
各电离层高度及平均电子密度
层名
D E F1 F2
离地面高度 He(km)
60~90
90~150
150~200
当天线低架于地面时(天线架设高度小于波长时,称为低
架天线),且最大辐射方向是沿地表面,这时电波传播的 主要途径就是地面波传播,也叫地表波或地波传播。
电波沿地表面传播时,电磁波的能量不断被地面所吸收,
因此地面上的场强要比自由空间传播时小得多,能量的衰
减数值与地面的电参数有关,同时也和电波的频率及极化
方向有关。
2.季节变化:由于不同季节太阳照射不同, 故下一图般表夏示季出电电子离密层度的大日于夜冬和季 季,节但变化F2层。例外,
3. 受太阳活动影响的变化
电离层的日夜和季节变化
N 电子密度
N 电子密度
F2
日出
F2
日落
日出
日落
F1
E
E
D
D
0
4 8 12 16 20 24
0
4
8 12 16 20 24 t(时间)
t(时间)
a 夏季
b 冬季
电离层受太阳活动影响的变化
太阳活动性一般以太阳一年的平均黑子数来代表,黑子数目增加时,
太阳所辐射的能量增强,因而各层电子密度大。黑子的数目每年都在
变化,但是根据长期观察证明,它的变化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从图可
以看出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大约是11年,因此电离层的电子密度也与 这11年变化周期有关。
第13章__电波传播

电道的传输损耗:
发射天线输入功率与接收天线输出功率(满足 匹配条件)之比,即
Pin 4 r 2 1 L ( ) 2 PL A Gr G L L L0 LF Gr GL dB
在路径传输损耗 Lb 为客观存在的前提下,降 低传输损耗L的重要措施就是提高收、发天线的增 益系数。
因此,频率越低,绕射能力越强。
衰减损耗、衰落 媒质效应 反射、折射、散射 极化偏转 干扰和噪声 时域、频域畸变 这些媒质效应对信息传输的质量和可靠性常常产 生严重影响,因此各种媒质中各频段电磁波的传播效 应是电波传播研究的主要对象。
电波
电波传播的基本特性
电波传播的基本特性即移动信道的基本特性 ——衰落特性
D=1的无方向性接收天线的有效接收面积为
Ae 4
2
所以该接收天线的接收功率为
2 PL Sav Ae ( ) Pr 4 r
于是自由空间传播损耗为
Pr 4 r L0 10lg 20lg dB PL
或 L0 32.45 20lg f ( MHz ) 20lg r( km)
划分菲涅尔半波带的球面是任意选取的,因此 当球面半径R变化时,尽管各菲涅尔区的尺寸也在 变化,但是它们的几何定义不变。而它们的几何定 义恰恰就是以A、P两点为焦点的椭圆定义。
如果考虑到以传播路径为轴线的旋转对称性, 不同位置的同一菲涅尔半波带的外围轮廓线应是一
个以收、发两点为焦点的旋转椭球。
A
2F1
A与工作频率、传播距离、媒质电参数、地貌 地物、传播方式等因素有关。
基本传输损耗:Lb L0 LF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dB
衰减损耗
如果发射天线的输入功率为Pin,增益系数为 Gr,接收天线的增益系数为GL,则相应的功率密 度和最佳接收功率分别为
无线电波传播的基础知识

(a )
(b )
(c)
除了上述3种基本的传播方式外,还有散射传播 – 散射传播是利用低空对流层、高空电离层下缘的不均匀的“ 介质团”对电波的散射特性来达到传播目的的。 – 散射传播的距离可以远远超过地-地视距传播的视距。 – 对流层散射主要用于100MHz~10GHz频段,传播距离 r<800km; – 电离层散射主要用于30~100MHz频段,传播距离r>1000km。 散射通信的主要优点是距离远,抗毁性好,保密性强。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3.2
4 5.12 6.4 8 10 12.8 16 20 25.6 32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100
128 160 200 256 320 400 512 640 800 1000
dBm=10logmW
– 从物理知识中我们已经知道,只有当波长与障碍物高度可以 比较的时候,才能有绕射功能。在实际情况中只有长波、中 波以及短波的部分波段能绕过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障碍到达较 远的地方。 – 在短波的部分波段和超短波、微波波段,由于障碍高度比波 长大,因而电波在地面上不绕射,而是按直线传播。
天波传播
– 发射天线向高空辐射的电波在电离层内经过连续折射而返回 地面到达接收点的传播方式称为天波传播。 – 尽管中波、短波都可以采用这种传播方式,但是仍然以短波 为主。它的优点是能以较小的功率进行可达数千千米的远距 离传播。 – 天波传播的规律与电离层密切相关,由于电离层具有随机变 化的特点,因此天波信号的衰落现象也比较严重。
dBm功率转换表
DBm 0 1 3 4 功率 ( W) 0.001 0.00125 0.002 0.0025 dBm 16 17 18 19 功率 ( W) 0.04 0.048 0.064 0.08 dBm 31 32 33 34 功率 ( W) 1.28 1.6 2 2.56 dBm 46 47 48 49 功率 ( W) 40 51.2 64 80
电波传播原理

电波传播原理
电波传播原理是指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方式和规律。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它们在传播时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电磁波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支持,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或真空。
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通过周期性的变化产生电场和磁场,形成电磁场的波动。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参数,通常用光速来表示。
在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为299,792,458米/秒。
在不同的介质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根据介质的不同,传播速度会减小或增大。
电磁波的传播具有直线传播和衍射传播两种方式。
直线传播指的是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直线路径,不会发生弯曲或偏折。
衍射传播是指电磁波在遇到边缘或障碍物时发生弯曲和扩散,改变传播方向。
电磁波的传播还受到频率和波长的影响。
不同频率和波长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传播特性。
低频电磁波会更容易穿透建筑物和其他障碍物,但传播范围较短;高频电磁波传播范围更广,但对障碍物的穿透能力较差。
总而言之,电波传播原理是通过介质支持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方式和规律。
它涉及到电磁场的波动、传播速度、传播方式
以及频率和波长等因素的影响。
电波传播原理是无线通信和广播等电磁波应用的基础。
无线电波的基本知识

三维工程技术培训讲义三维工程技术培训讲义无线电波的基本概念第一部分无线电波的基本知识无线电波的基本概念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向 无线电波的极化方式 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 自由空间的传播知识 无线电波的衰落特性无线电波是一种能量传输形式,在传播过程中,电 场和磁场在空间是相互垂直的,同时这两者又都垂直于 传播方向。
12三维工程技术培训讲义三维工程技术培训讲义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向无线电波的极化方式 无线电波在空间传播时,其电场方向是按一定 的规律而变化的,这种现象称为无线电波的极化。
无线电波的电场方向称为电波的极化方向。
如果电 波的电场方向垂直于地面,我们就称它为垂直极化 波。
如果电波的电场方向与地面平行,则称它为水 平极化波。
34三维工程技术培训讲义三维工程技术培训讲义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 无线电波和光波一样,它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媒质 有关。
无线电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我们 用C=300000公里/秒表示。
在媒质中的传播 速度为:Vε`=C/√ε,式中ε为传播媒质的相对 介电常数。
空气的相对介电常数与真空的相对介电常 数很接近,略大于1。
因此,无线电波在 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略 小于光速,通常我们 就认为它等于光速。
5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直射 直射是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传播的方式。
)反射 当电磁波遇到比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就会发生反射。
反射常发 生在地球表面、建筑物和墙壁表面。
)绕射(衍射) 波在传播时,若被一个大小接近于或小于波长的物体阻挡,就绕 过这个物体,继续进行。
)散射 散射就是由于介质中存在的微小粒子(异质体)或者分子对电磁 波的作用,使电磁波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而向四周传播的现象。
61三维工程技术培训讲义三维工程技术培训讲义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无线电波的衰落特性 衰落一般分为快衰落与慢衰落两种) 慢衰落12 34慢衰落是由接收点周围地形地物对信号反射,使得信号电平在几十米范 围内有大幅度的变化,若MS在没有任何障碍物的环境下移动,则某点信号 电平与该点和发射机的距离有关。
电波传播基本知识

雷达系统利用电波 传播进行目标探测 和定位
雷达通过发射电波 并接收回波信号, 计算目标距离和位 置
电波传播的稳定性 和可靠性对于雷达 系统至关重要
雷达领域的电波传 播技术不断发展, 提高了探测精度和 距离
卫星定位系统:通过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实现全球定位和导航
雷达导航:利用雷达发射和接收电波信号,实现精确的定位和导航
传播速度:电波 在真空中的传播 速度等于光速
传播范围:电波的 传播距离取决于发 射功率和频率
干扰因素:电波 传播易受到电磁 干扰的影响
无线电波:通过自 由空间传播,不受 地面障碍物影响
微波:通过大气层 传播,用于卫星通 信和电视广播
红外线:通过物体 表面反射传播,用 于遥控器和感应器
紫外线:通过空气 和物体表面传播, 用于杀菌和消毒
直射传播:电波直接从发射天线直线传播到接收天线,不受障碍物阻挡 反射传播:电波在地面或建筑物等障碍物上反射后传播到接收天线 折射传播:电波在经过不同介质时,由于折射率不同而发生方向改变的传播 多路径传播:电波经过多个路径到达接收天线,产生多径效应
定义:电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约为每秒30万公里。 影响因素:电波传播速度受介质影响,在空气、水、土壤等介质中传播速度会有所降低。 传播方式:电波传播包括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绕射和散射等方式。 与频率的关系:电波传播速度与频率无关,不同频率的电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01
02
03
04
05
06
电波传播是指 电磁波在空间
传播的过程
传播方式:直 射、反射、折
射和透射
无线电波传播的基础知识.课件

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介质的吸收作用,导致能量逐渐衰减。不同的介质 具有不同的衰减系数,因此会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距离和信号强度。
04
无线电波的应用领域
通信领域
无线电波在通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长波通信、中波 通信、短波通信、微波通信等。
长波通信主要用于海底电缆、大地导电等场合,中波通信主 要用于广播、导航等,短波通信主要用于远程通信、广播、 电视等,而微波通信则主要用于现代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 。
01
02
03
04
无线电波可以在各种介质中传 播,包括空气、水、土壤等。
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不受介质影响。
无线电波的传播距离受发射功 率、天线高度、频率等因素影
响。
无线电波易受到干扰,如其他 电磁波、雷电等。
02
无线电波的传播介质
电离层
01
电离层概述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的一个区域,其中包含自由电子和离子。它对于长波
雷达领域
无线电波在雷达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 雷达测距、雷达测速和雷达测角等。
雷达通过发射无线电波并接收回波, 可以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距离、速度、 角度等参数的测量,广泛应用于军事 、航空、气象等领域。
导航领域
01
无线电波在导航领域的应用主要 包括航海导航、航空导航和卫星 导航等。
02
航海导航主要利用长波和超长波 ,航空导航主要利用中波和短波 ,而卫星导航则主要利用微波无 线电波进行定位和导航。
信号相对稳定,但易受到干扰。
无线电波的分类
短波:频率在30-300MHz之间,波长在10-1m之间。 主要用于短距离通信和广播。
信号传输稳定,但传输速率较慢。
无线电波的分类
电波传播基本知识

有耗表面反射波特性
对于有耗地表面,其介电常数为复数。表征地表面的有耗表面。 有耗表面对电波的影响主要有两点:1. 反射波幅度减小,2. 反射波产生去极化效应。 反射波的极化相对入射极化的变化,一般称为“去极化效应”。 对于有耗媒质,其去极化效应不仅与目标形状有关,而且与有耗媒质参数有关
Rs
Wfn
发射点 S
d
接收点
对第n个菲涅尔区,从发射机到椭圆体上任一点, 再到接收机的距离比直线距离大n个半波长
菲涅尔区距离:
菲涅尔距离与其意义
菲涅尔区的意义
1. 电波传播模型的拐点由第一菲涅尔区决定。 2. 电波传播余隙设计与第一菲涅尔区息息相关,
如山区电波设计、超视距传播的设计、微波传播等。 3. 隧道内电波的模式转换与第一菲涅尔区息息相关。 4. 电波传播中天线与反射体的距离要求与第一菲涅尔区息息相关。 5. 微小区与室内电波传播与第一菲涅尔区相关
电波反射的退极化作用
电波反射的退极化作用除了有耗地面的反射以外,不规则的反射目标也是造成电波 去极化的原因之一。
移动信道中的各种物体目标对电波的反射过程,是目标表面上每一部分对电波的散 射的综合。其中还包含某些表面结构的二次甚至更多次反射。目标上的每一部分, 相对电波发射天线的取向和形态是各异的。所以复杂形状的目标具有极强的、多样 的退极化作用。
无线电波反射与极化的关系
无线电波反射特性说明
问题1:水平极化能否发生全透射? 不可能(除非反射面两侧的介质具有不同磁常数)。
问题2:有全透射是否存在全反射? 全反射是存在的。其是光纤与介质波导存在的物理基础。但其只存在于从光密 媒质到光疏媒质中。移动通信中只有当入射角等于90度存在。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之电波传播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之电波传播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随时随地与亲朋好友的通话,到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移动通信的便利性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而在这背后,电波传播作为移动通信的一项基本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电波传播呢?简单来说,电波传播就是无线电波在空间中的传播方式和规律。
当我们使用手机进行通话或者上网时,手机发出的信号就是以电波的形式向基站传输,同时基站发出的信号也通过电波传递到我们的手机上。
电波传播的方式有多种。
其中,最常见的是直射波传播。
想象一下,当我们在一个开阔的场地,没有任何障碍物阻挡,手机直接与基站进行通信,这时候电波就像一条直线一样从发射端直接到达接收端,这种传播方式就是直射波传播。
它的特点是信号强度较大,传输质量较好,但需要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有清晰的视线通道。
然而,在实际的环境中,往往很难有完全畅通无阻的传播路径。
这时候,就会出现反射波传播。
比如,电波遇到建筑物、山脉等较大的障碍物时,会像光遇到镜子一样被反射回来。
这些反射波可能会与直射波相互叠加或者抵消,从而影响信号的强度和质量。
有时候,我们在某些地方通话质量不好,信号时强时弱,很可能就是反射波在“捣乱”。
除了反射波,还有绕射波。
当电波遇到障碍物的边缘时,会发生弯曲,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
这种绕射现象在城市环境中非常常见,比如电波绕过建筑物的拐角或者通过狭窄的街道缝隙传播。
虽然绕射会导致信号强度有所衰减,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通信的连续性。
此外,散射波也是电波传播的一种方式。
当电波遇到粗糙的表面或者不均匀的介质时,会向各个方向散射。
比如在植被茂密的地区,电波会在树叶、树枝等物体表面发生散射。
电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频率。
不同频率的电波在传播特性上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频率越高,电波的直线传播特性越明显,穿透能力越弱;而频率越低,绕射和散射能力越强,但传输速率相对较低。
第7章 电波传播概论

第7章电波传播概论
7.4 地面波传播
一 、概念
无线电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的传播方式称为地面波传播。
当天线低架于地面 , 且最大辐射方向沿地面时 , 主要是 地面波传播。
在长 、 中波和短波的低频段(几K~几MHz)常用这种传播 方式。
④ 电离层所能反射的频率范围是有限的, 一般是短波范围。 由于波段范围较窄, 因此短波电台特别拥挤, 电台间的干扰很 大 , 尤其是夜间; 由于电离层吸收减小, 电波传播条件有所改 善, 台间干扰更大。
⑤ 由于天波传播是靠高空电离层的反射, 因而受地面的吸 收及障碍物的影响较小, 也就是说这种传播方式的传输损耗较 小, 因此能以较小功率进行远距离通信。
当超短波 、短波投射到这些不均匀体时 , 就在其中产生感 应电流 , 成为一个二次辐射源, 将入射的电磁能量再辐射。
这种再辐射是无序的 , 随机 方向的辐射 ,称为散射。
通过散射 , 电波就能到达不 均匀介质团能“看见 ”但发射点 却不能“看见 ”的超视距范围。
第7章电波传播概论
三 、散射通信的特点
几千米或十几千米的近距离通信。
海水的电导率比陆地的高 , 因此在海面上要比陆地上传得 远的多。
2 、传输质量稳定
由于地表面的电性能及地貌 、地物等并不随时间很快地变 化 , 并且基本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因此信号稳定, 这是地面 波传播的突出优点。
第7章电波传播概论
7.5 不均匀媒质的散射传播
一 、定义 电波在低空对流层或高空电离层下缘遇到不均匀的“介质
1 、损耗大: 散射波相当微弱 , 传输损耗很大(包括自由 空间传输损耗 、散射损耗 、大气吸收损耗及来自天线方面的损 耗, 一般超过200dB) , 因此对流层散射通信要采用大功率发 射机 、 高灵敏度接收机和高增益天线。
电波传播

3.1 电波传播模式及衰落
3.1.7 抗衰落技术
1. 抗频率选择性衰落
抗频率选择性衰落的技术主要是自适应均衡技术。扩频技术 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等。
2. 抗瑞利衰落
抗瑞丽衰落主要采用分集技术。 (1)分集的概念 分集是指通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途径传输同一信息,只要不 同路径的信号是统计独立的,并且到达接收端后按一定规则适当 合并,就会大大减少衰落的影响,改善系统性能。 (2)分集合并的方式 采用分集技术接受下来的信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合并; 合并方式不同,分集效果也不同。分集技术采用的合并方式主要 有三种:选择合并;最大比合并;等增益合并。
图3-1 电波传输模式
3.1 电波传播模式及衰落
空间波是指在大气对流层中进行传播的电波传播模式。 地表面波是指沿地球表面传播的电波传播模式。 天波是利用电离层的折射、反射和散射作用进行的电波传播 模式。
2. 电波传播机制
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机制有多种,通常有:直射传播、反 射传播、绕射传播和散射传播。 (1)直射传播。直射传播又称视距离传播,是指视距范围内 无遮挡的传播。 (2)反射传播。当电磁波在传播路径中遇到某个物体表面, 且物体尺寸远大于电磁波自身波长λ 时,就会出现反射现象。 反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物体表面可以把发射天线辐射信号 中的一部分能量反射到接受天线,与直射波信号进行矢量相加。
40 lg
d1、d2分别表示基站与移动台MS1、MS2相对的近距离和远距离。
d1
3.2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电波传播
1. 多普勒效应
当以一定速率运动的物体,例如飞机,发出了一个载波频率 f1,地面上的固定接收点收到的载波频率不会是f1,而是产生了一 个频移fd。物体运动的速率v不同,产生频移大小的程度也不同, 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引起的附加频移称 为多普勒频移 v
无线电波传播的基础知识

无线电波传播的基础知识要了解电磁辐射,那么对于无线电波的电波传播相关的基础知识就要有所了解,只有基于对电波了解、熟悉的基础上才能更好采取合适的电磁辐射的防护措施!一、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及信号分析甚低频:VLF,3-30KHz、超长波、波长1KKm-100Km、以空间波为主,主要用于海岸潜艇通信;远距离通信;超远距离导航;低频:LF,30-300KHz、长波、波长10Km-1Km、以地波为主主要用于越洋通信;中距离通信;地下岩层通信;远距离导航;中频:MF,0.3-3MHz、中波、波长1Km-100m、以地波与天波为主,主要用于船用通信;业余无线电通信;移动通信;中距离导航;高频:HF,3-30MHz、短波、波长100m-10m、天波与地波,主要用于远距离短波通信;国际定点通信;甚高频:VHF,30-300MHz、米波、波长10m-1m、空间波主要用于电离层散射(30-60MHz)通信;流星余迹通信;人造电离层通信(30-144MHz);对空间飞行体通信;移动通信等超高频:UHF,0.3-3GHz、分米波、波长1m-0.1m、空间波,主要用于小容量微波中继通信;(352-420MHz);对流层散射通信(700-10000MHz);中容量微波通信(1700-2400MHz);特高频:SHF,3-30GHz、厘米波,波长10cm-1cm、空间波,主要用于大容量微波中继通信(3600-4200MHz);大容量微波中继通信(5850-8500MHz);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国际海事卫星通信(1500-1600MHz)等;ELF:极低频3~30Hz SLF:超低频30~300Hz ULF:特低频300~3000Hz VLF:甚低频3~30kHz LF:低频30~300kHz中波,长波MF:中频300~3000kHz、波长100m~1000m、中波主要用于AM广播HF:高频3~30MHz波长10~100m、短波主要用于短波广播VHF:甚高频30~300MHz波长1~10m、米波主要用于FM广播UHF:特高频300~3000MHz波长0.1~1m、分米波SHF:超高频3~30GHz波长1cm~10cm、厘米波EHF:极高频30~300GHz波长1mm~1cm、毫米波二、无线电波的传播无线电波按传播途径可分为以下四种:天波-由空间电离层反射而传播;地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直射波-由发射台到接收台直线传播;地面反射波-经地面反射而传播。
电波传播知识点总结

电波传播知识点总结一、电波传播的基本概念1. 电波的概念电波是指一种电与磁场交替振荡并在空间中传播的波动。
它是一种媒介无关的波动,能够在真空中传播,因此在通信中广泛应用。
根据频率的不同,电波可以分为射频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不同类型。
2. 电磁波的特性电波是电磁波的一种,具有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的特性。
它们的传播速度为光速,能够穿透大部分非金属物质,因此在通信、雷达、遥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电磁波也具有反射、折射、衍射和干涉等典型波动特性。
3. 电波传播的基本原理电波的传播是通过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来实现的。
电波的传播通过自由空间传播、大气传播、地面传播和天线辐射等方式,具有一定的传播特性和传播机制。
二、电波传播的传播机制1. 自由空间传播自由空间传播是指电波在真空中的传播,它的传播路径很直线,传播损耗较小。
然而,由于电磁波会受到大气参数、地球曲率、大气湍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传播损耗和衰落。
2. 大气传播大气传播是指电波在大气层中的传播,其传播路径受到大气层折射作用和反射作用的影响。
大气传播存在不可预测的多径效应和多普勒效应,对于通信和雷达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3. 地面传播地面传播是指电波在地面上或近地表的传播,其中包括地面波传播、地堑波传播和地球曲率衍射等传播方式。
地面传播受地形、植被、建筑物等地物影响较大,需要在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
4. 天线辐射天线辐射是指电波的辐射传播过程,其传播路径可根据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性能进行优化设计。
天线辐射包括方向性辐射、极化辐射和功率辐射等关键技术,与无线通信系统息息相关。
三、电波传播的传播特性1. 传播距离电波的传播距离受频率、功率、天线高度等因素的影响,传播距离可以通过地形、大气状况和天线性能等条件进行合理估算。
传播距离是影响通信质量和传输速率的重要因素。
2. 传播损耗电波的传播损耗是指在传播过程中电波功率的衰减,其主要原因包括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大气传播衰减、地面波散射损耗等。
无线电波传播基础知识

移动研究所网规网优部
课程目的 学习完本课程,你将能够:
了解电磁波的相关基本概念 掌握无线电波的几种实际传播途径 掌握无线电波的衰落特性 了解菲涅尔区和多普勒频移现象 了解常用的宏蜂窝及微蜂窝模型
目录 电磁波基础
无线电波的传播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
提纲
电磁波基础
电磁波的产生
电磁波的传播
自由空间中的电波传播
自由空间中的电波传播公式为:
PL(dB)=32.44+20lgf(MHz)+20lgd(km)
无线电波的传播
其中,PL为自由空间的路损,单位是dB; f为载波的频率,单位是MHz; d为发射源与接收点的距离,单位是km。
当f
和d扩大一倍时,Ls均增加6dB
GSM1800基站传播损耗在自由空间就比GSM900基站大6dB。
衰减;
对于绝缘体而言,只反射入射
波能量的一部分,剩下的被折射 入新的介质继续传播;
对于非理想介质,会吸收电磁
波的能量,产生贯穿衰落
无线电波的实际传播途径
无线电波的传播
绕射
在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有边
缘光滑且不规则的阻挡物体, 该物体的尺寸与电波波长接 近,电波可以从该物体的边 缘绕射过去;
当波撞击在障碍物边缘时发
包络更接近与均值。
快衰落
无线电波的传播
快衰落的瑞利分布
瑞利分布:指在无直射波的N
个路径中,若每条路径的信号幅度均为高
斯分布、相位均为0~2π均匀分布,则合成信号包络分布为瑞利分布
标准偏差σ取决于不同的应用环境。
快衰落
无线电波的传播
快衰落恶化量储备
无线电波传播手册

无线电波传播手册第一章无线电波传播原理1.1 无线电波的产生无线电波是一种由电磁场产生的电磁波,其产生过程基于电磁感应定律。
1.2 无线电波的特性无线电波具有波长、频率、速度等特性,其传播受到地形、天气、电离层等因素的影响。
1.3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直线传播、地面传播、天波传播、散射传播等。
第二章空中传播2.1 直射传播直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直接从发射天线到达接收天线的传播方式,适用于开放空旷地区。
2.2 折射传播折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穿过不同介质界面时,由于光速的改变而发生弯曲的传播方式。
2.3 绕射传播绕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遇到屏障或障碍物时,在其周围或边缘绕过的传播方式。
2.4 天波传播天波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特定频段通过电离层反射和折射后传播到地面的方式。
第三章地面传播3.1 地波传播地波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地面与天线之间的接触面上沿地球曲率传播的方式。
3.2 多径传播多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由于地面反射、散射等产生多条传播路径,到达接收天线的方式。
3.3 衍射传播衍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遇到障碍物边缘时弯曲传播的方式,适用于山谷、城市建筑密集区等地形。
第四章天波传播4.1 电离层基本概念电离层是指地球大气中电离分子和自由电子较为密集的区域,对无线电波的传播有重要影响。
4.2 太阳活动与天波传播太阳活动引起的电离层变化会对天波传播产生显著影响,太阳黑子数量与无线电通信质量存在关联。
4.3 天波传播相关参数天波传播的状况可通过参数如电离层频率、MUF(最高可用频率)等进行描述和预测。
第五章散射传播5.1 散射现象及机制散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穿越大气中的气体、雾霾、云层等微粒时发生分散传播的现象。
5.2 散射传播的影响因素散射传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频率、信号强度、物体粒径和散射角度等。
5.3 散射传播在通信中的应用散射传播在通信中常用于障碍物背后的信号传输、城市建筑物信号强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波传播的几个基本概念目前GSM和CDMA移动通信使用的频段为:GSM:890 ~ 960 MHz,1710 ~1880 MHzCDMA: 806 ~ 896 MHz806 ~ 960 MHz 频率范围属超短波范围;1710 ~1880 MHz 频率范围属微波范围。
电波的频率不同,或者说波长不同,其传播特点也不完全相同,甚至很不相同2.1自由空间通信距离方程设发射功率为PT,发射天线增益为GT,工作频率为f . 接收功率为PR,接收天线增益为GR,收、发天线间距离为R,那么电波在无环境干扰时,传播途中的电波损耗L0 有以下表达式:L0 (dB) = 10 Lg(PT / PR )= 32.45 + 20 Lg f ( MHz ) + 20 Lg R ( km ) - GT (dB) - GR (dB)[举例] 设:PT = 10 W = 40dBmw ;GR = GT = 7 (dBi) ;f = 1910MHz 问:R = 500 m 时,PR = ?解答:(1) L0 (dB) 的计算L0 (dB) = 32.45 + 20 Lg 1910( MHz ) + 20 Lg 0.5 ( km ) - GR (dB) - GT (dB) = 32.45 + 65.62 - 6 - 7 – 7= 78.07 (dB)(2)PR 的计算PR = PT / ( 10 7.807 ) = 10 ( W ) / ( 10 7.807 )= 1 ( μW ) / ( 10 0.807 )= 1 ( μW ) / 6.412= 0.156 ( μW )= 156 ( mμW ) #顺便指出,1.9GHz电波在穿透一层砖墙时,大约损失(10~15) dB极限直视距离超短波特别是微波,频率很高,波长很短,它的地表面波衰减很快,因此不能依靠地表面波作较远距离的传播。
超短波特别是微波,主要是由空间波来传播的。
简单地说,空间波是在空间范围内沿直线方向传播的波。
显然,由于地球的曲率使空间波传播存在一个极限直视距离Rmax 。
在最远直视距离之内的区域,习惯上称为照明区;极限直视距离Rmax 以外的区域,则称为阴影区。
不言而语,利用超短波、微波进行通信时,接收点应落在发射天线极限直视距离Rmax内。
受地球曲率半径的影响,极限直视距离Rmax 和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的高度HT 与HR间的关系为:Rmax =3.57{ √HT (m) +√HR (m) } (km)考虑到大气层对电波的折射作用,极限直视距离应修正为Rmax = 4.12 { √HT (m) +√HR (m) } (km)由于电磁波的频率远低于光波的频率,电波传播的有效直视距离Re 约为极限直视距离Rmax 的70% ,即Re = 0.7 Rmax .例如,HT 与HR 分别为49 m 和 1.7 m,则有效直视距离为Re = 24 km .电波在平面地上的传播特征由发射天线直接射到接收点的电波称为直射波;发射天线发出的指向地面的电波,被地面反射而到达接收点的电波称为反射波。
显然,接收点的信号应该是直射波和反射波的合成。
电波的合成不会象1 + 1 = 2 那样简单地代数相加,合成结果会随着直射波和反射波间的波程差的不同而不同。
波程差为半个波长的奇数倍时,直射波和反射波信号相加,合成为最大;波程差为一个波长的倍数时,直射波和反射波信号相减,合成为最小。
可见,地面反射的存在,使得信号强度的空间分布变得相当复杂。
实际测量指出:在一定的距离Ri之内,信号强度随距离或天线高度的增加都会作起伏变化;在一定的距离Ri之外,随距离的增加或天线高度的减少,信号强度将。
单调下降。
理论计算给出了这个Ri 和天线高度HT与HR 的关系式:Ri = (4 HT HR )/ l ,l 是波长。
不言而喻,Ri 必须小于极限直视距离Rmax电波的多径传播在超短波、微波波段,电波在传播过程中还会遇到障碍物(例如楼房、高大建筑物或山丘等) 对电波产生反射。
因此,到达接收天线的还有多种反射波(广意地说,地面反射波也应包括在内),这种现象叫为多径传播。
由于多径传输,使得信号场强的空间分布变得相当复杂,波动很大,有的地方信号场强增强,有的地方信号场强减弱;也由于多径传输的影响,还会使电波的极化方向发生变化。
另外,不同的障碍物对电波的反射能力也不同。
例如:钢筋水泥建筑物对超短波、微波的反射能力比砖墙强。
我们应尽量克服多径传输效应的负面影响,这也正是在通信质量要求较高的通信网中,人们常常采用空间分集技术或极化分集技术的缘由。
电波的绕射传播在传播途径中遇到大障碍物时,电波会绕过障碍物向前传播,这种现象叫做电波的绕射。
超短波、微波的频率较高,波长短,绕射能力弱,在高大建筑物后面信号强度小,形成所谓的“阴影区”。
信号质量受到影响的程度,不仅和建筑物的高度有关,和接收天线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有关,还和频率有关。
例如有一个建筑物,其高度为10 米,在建筑物后面距离200 米处,接收的信号质量几乎不受影响,但在100 米处,接收信号场强比无建筑物时明显减弱。
注意,诚如上面所说过的那样,减弱程度还与信号频率有关,对于216 ~223 兆赫的射频信号,接收信号场强比无建筑物时低16 dB,对于670 兆赫的射频信号,接收信号场强比无建筑物时低20dB .如果建筑物高度增加到50 米时,则在距建筑物1000 米以内,接收信号的场强都将受到影响而减弱。
也就是说,频率越高、建筑物越高、接收天线与建筑物越近,信号强度与通信质量受影响程度越大;相反,频率越低,建筑物越矮、接收天线与建筑物越远,影响越小。
因此,选择基站场地以及架设天线时,一定要考虑到绕射传播可能产生的各种不利影响,注意到对绕射传播起影响的各种因素。
传输线的几个基本概念连接天线和发射机输出端(或接收机输入端)的电缆称为传输线或馈线。
传输线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地传输信号能量,因此,它应能将发射机发出的信号功率以最小的损耗传送到发射天线的输入端,或将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以最小的损耗传送到接收机输入端,同时它本身不应拾取或产生杂散干扰信号,这样,就要求传输线必须屏蔽。
顺便指出,当传输线的物理长度等于或大于所传送信号的波长时,传输线又叫做长线。
传输线的种类超短波段的传输线一般有两种:平行双线传输线和同轴电缆传输线;微波波段的传输线有同轴电缆传输线、波导和微带。
平行双线传输线由两根平行的导线组成它是对称式或平衡式的传输线,这种馈线损耗大,不能用于UHF频段。
同轴电缆传输线的两根导线分别为芯线和屏蔽铜网,因铜网接地,两根导体对地不对称,因此叫做不对称式或不平衡式传输线。
同轴电缆工作频率范围宽,损耗小,对静电耦合有一定的屏蔽作用,但对磁场的干扰却无能为力。
使用时切忌与有强电流的线路并行走向,也不能靠近低频信号线路。
传输线的特性阻抗无限长传输线上各处的电压与电流的比值定义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用Z0 表示。
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的计算公式为Z。
=〔60/√εr〕×Log ( D/d ) [ 欧]。
式中,D 为同轴电缆外导体铜网内径;d 为同轴电缆芯线外径;εr为导体间绝缘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通常Z0 = 50 欧,也有Z0 = 75 欧的。
由上式不难看出,馈线特性阻抗只与导体直径D和d以及导体间介质的介电常数εr有关,而与馈线长短、工作频率以及馈线终端所接负载阻抗无关。
馈线的衰减系数信号在馈线里传输,除有导体的电阻性损耗外,还有绝缘材料的介质损耗。
这两种损耗随馈线长度的增加和工作频率的提高而增加。
因此,应合理布局尽量缩短馈线长度。
单位长度产生的损耗的大小用衰减系数β表示,其单位为dB / m (分贝/米),电缆技术说明书上的单位大都用dB / 100 m(分贝/百米).设输入到馈线的功率为P1 ,从长度为L(m )的馈线输出的功率为P2 ,传输损耗TL可表示为:TL =10 ×Lg ( P1 /P2 ) ( dB )衰减系数为β=TL / L ( dB / m )例如,NOKIA 7 / 8英寸低耗电缆,900MHz 时衰减系数为β= 4.1 dB / 100 m ,也可写成β=3 dB / 73 m ,也就是说,频率为900MHz 的信号功率,每经过73 m 长的这种电缆时,功率要少一半。
而普通的非低耗电缆,例如,SYV-9-50-1,900MHz 时衰减系数为β=20.1 dB / 100 m ,也可写成β=3 dB / 15 m ,也就是说,频率为900MHz 的信号功率,每经过15 m 长的这种电缆时,功率就要少一半!匹配概念什么叫匹配?简单地说,馈线终端所接负载阻抗ZL 等于馈线特性阻抗Z0 时,称为馈线终端是匹配连接的。
匹配时,馈线上只存在传向终端负载的入射波,而没有由终端负载产生的反射波,因此,当天线作为终端负载时,匹配能保证天线取得全部信号功率。
如下图所示,当天线阻抗为50 欧时,与50 欧的电缆是匹配的,而当天线阻抗为80 欧时,与50 欧的电缆是不匹配的。
如果天线振子直径较粗,天线输入阻抗随频率的变化较小,容易和馈线保持匹配,这时天线的工作频率范围就较宽。
反之,则较窄。
在实际工作中,天线的输入阻抗还会受到周围物体的影响。
为了使馈线与天线良好匹配,在架设天线时还需要通过测量,适当地调整天线的局部结构,或加装匹配装置。
反射损耗前面已指出,当馈线和天线匹配时,馈线上没有反射波,只有入射波,即馈线上传输的只是向天线方向行进的波。
这时,馈线上各处的电压幅度与电流幅度都相等,馈线上任意一点的阻抗都等于它的特性阻抗。
而当天线和馈线不匹配时,也就是天线阻抗不等于馈线特性阻抗时,负载就只能吸收馈线上传输的部分高频能量,而不能全部吸收,未被吸收的那部分能量将反射回去形成反射波。
例如,在右图中,由于天线与馈线的阻抗不同,一个为75 ohms,一个为50 ohms ,阻抗不匹配,其结果是电压驻波比在不匹配的情况下, 馈线上同时存在入射波和反射波。
在入射波和反射波相位相同的地方,电压振幅相加为最大电压振幅Vmax ,形成波腹;而在入射波和反射波相位相反的地方电压振幅相减为最小电压振幅Vmin ,形成波节。
其它各点的振幅值则介于波腹与波节之间。
这种合成波称为行驻波。
终端负载阻抗ZL 和特性阻抗Z0 越接近,反射系数R 越小,驻波比VSWR 越接近于1,匹配也就越好。
平衡装置信号源或负载或传输线,根据它们对地的关系,都可以分成平衡和不平衡两类。
若信号源两端与地之间的电压大小相等、极性相反,就称为平衡信号源,否则称为不平衡信号源;若负载两端与地之间的电压大小相等、极性相反,就称为平衡负载,否则称为不平衡负载;若传输线两导体与地之间阻抗相同,则称为平衡传输线,否则为不平衡传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