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之间信息传播的现象、规律以及影响力。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媒体、公众关系、广告、社交媒体等等。

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中,一些经典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并为人们所熟知。

本文将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理论,揭开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一、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是传播学的基石之一,研究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显著的。

此理论指出,媒体可以塑造个人的价值观、意见和行为,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会经历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选择、解释和记忆等。

此理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过程中个体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信息传递效果。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认知结构。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感知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从而影响自身的行为和态度。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广告、社交媒体等对于引起社会变革和影响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四、观众解码理论观众解码理论强调个体在接收和理解信息时的主动作用。

同样的信息可能被不同的受众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码。

此理论提醒传播者要考虑不同受众的背景和文化差异,以实现有效的传播效果。

五、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

此理论强调符号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显示出人类社会的高度符号化特征。

它也为其他理论提供了基础,帮助研究者分析信息交流中的符号使用方式和含义。

六、集体创业理论集体创业理论旨在解释人们在面对危机和挑战时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和共享价值观来创造变革。

此理论强调了社会网络和公共领域对于社会创新和变革的作用。

在信息流通日益畅通的时代,传播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推动社会变革。

七、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在接收到与自身已有信念或态度相矛盾的信息后,会产生认知失调的心理不适。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往往试图通过改变信念或态度来消除失调。

《传播学基础理论》之基本概念

《传播学基础理论》之基本概念
18."镜中我"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从他人的态度中反映出来的自我形象.库利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际传播与个人的社会化问题,并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一是"基本群体",认为基本群体中的传播是社会化的基础;二是"镜中我",这个概念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手段,而且是将社会连结在一起的纽带.
受传者事前对传播媒介的希望与要求,如要求报纸刊登某些方面的内容,希望电视台看板某类节目等。近年听众点歌,预约电视等等,也都是在获得受众前馈的基础上开办的节目。获得受众前馈,可以提高传播活动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对改进传播效果,提高媒介企业的效益有重要意义。
12.反馈
传播学中的反馈指的是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的反应。受传者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成为反馈,获得反馈信息,是传播者改进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人际传播中,反馈是直接,及时,灵活的;而大众传播的反馈则是具有间接性,迟延性和制度性等特点。因此,改进反馈渠道,对大众传播媒介来说尤为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20.拟态环境
李普曼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与效果俄一个重要概念,拟态环境,即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李普曼认为,人必须根据对环境的认识和判断来调节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在传统社会里,由于环境比较狭小,人们与周围事物保持着的经验性接触,所以这种认识和判断大多是根据第一手材料作出的.但在现代,由于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现代人困于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的有限性,不可能对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的物理视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大众媒介去了解.因此,人的认识和判断(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象)已不再是对客观环境的反映,而成了对传媒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映."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活动来形成的,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拟态环境"概念不仅指出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巨大社会影响,而且揭示了现代环境的双重性.

传播学理论整理要点

传播学理论整理要点

传播学理论整理要点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

其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信息的传播过程和效果,对提升传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是关于传播学理论的一些要点整理:1.线性模式理论:线性模式是传播学最早的理论之一、它认为传播是一种单向线性的过程,即信息从传播者流向接收者,不涉及接收者的反馈。

这种模式适用于大众传播媒体的传播过程,如广播和电视。

2.两步流模式理论:两步流模式理论认为传播并非只有一步,而是经过传播者和社交领袖的两步过程。

社交领袖作为信息的过滤器和解释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一理论突出了个人的影响力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

3.渐进模式理论:渐进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信息通过个人和群体传播,形成信息的传播网络。

该理论强调了个体和群体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消息传播模式理论:消息传播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多变过程,包括多种传播模式的组合,如传播者驱动模式、接收者驱动模式和传播平台驱动模式等。

这个理论强调了不同因素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5.融合模式理论:融合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融合不同媒体平台和渠道的过程。

它强调了多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提醒我们传播者需要同时关注多个传播渠道,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

除了以上的主要理论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传播学理论,如符号交互理论、媒介依赖理论、认知不平衡理论等。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信息传播过程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传播学理论帮助我们系统性地理解和分析信息的传播现象和效果。

通过研究和运用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传播的目标。

传播学入门知识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识

传播学入门知识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识

传播学入门知识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识传播学入门知识: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识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影响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新闻传播到社交媒体、广告宣传等。

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介绍传播学的入门知识,帮助读者对传播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 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的基石,它用于解释人们在传播过程中是如何接收和解读信息的。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传播理论:1.1. 传统媒体理论传统媒体理论主要关注大众媒体(如电视、广播等)对信息的传输和接收。

这些理论包括媒介效应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等,旨在解释媒体对大众行为和意见的影响。

1.2. 新闻价值理论新闻价值理论解释了新闻编辑和传播的基本原则。

例如,新闻消息的时效性、重要性、稀有性、冲突性和近距离性等,会影响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和报道方式。

1.3. 互动传播理论互动传播理论关注人们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的交互行为。

它探讨了人们如何使用和分享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如何通过社交网络传播。

2. 传播方式传播方式指的是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传递路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传播方式:2.1. 一对一传播一对一传播是指信息通过面对面或私人交流的方式传递。

例如,电话、面谈、邮件等都属于一对一传播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可以提供个性化的交流体验,但传播范围有限。

2.2. 一对多传播一对多传播是指信息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向大量人群传递。

这种方式可以覆盖较大的受众,但交流形式相对单向,接收者无法主动参与。

2.3. 多对多传播多对多传播是指信息在多个参与者之间相互传递和交流。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提供了多对多传播的机会,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3. 传播学的应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式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

以下是几个传播学的常见应用:3.1. 媒体与广告广告推广和营销活动通常借助传播学的理论和方式。

通过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反应,可以制定更有效的广告策略。

人大新闻传播学笔记一——传播学基本理论

人大新闻传播学笔记一——传播学基本理论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双重偶然性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3、社会信息4、传播(99新)二、简述1、传播的基本特点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章传播历史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信息社会2、信息革命3、信息4、大众社会5、大众文化二、简述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2、信息社会的特点。

第三章符号与意义一、名词解释1、语义空间2、符号3、意义4、象征性互动理论二、简述1、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第四章传播过程与系统一、名词解释1、反馈2、“5W”模式(98)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5、噪音(00传)6、信源7、传播过程(02新名)8、单向传播、双向传播(00新名)9、前馈10、信宿二、简述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

(02新)2、传播过程的特点。

3、简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4、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区别。

(00传)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一、名词解释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群体传播5、传播基本形态6、从众行为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第七章大众传播一、名词解释第八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一、名词解释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96名)3、社会责任理论(95名)4、民主参与理论5、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01新名)6、“意见的公开市场”(99传)、“自我修正过程”(02新)7、报刊四种理论二、简述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方式。

2、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

3、受众对媒介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

4、我国目前基本传播制度。

三、论述1、试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一、名词解释1、受众2、“小众化”(00传名)3、能动的受众4、受众即市场(01新名)5、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6、“拷贝支配”7、知晓权(98名、03 传名)8、传播权9、传媒接近权10、“使用与满足”论二、简述1、谈谈对“使用与满足”的理解。

2.传播学基础理论(史论)

2.传播学基础理论(史论)

传播学基础理论第一章历史发展中的传播“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如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

持此类主张的学者往往会追溯英语Communication的词源。

强调的这种“共享”,既是传播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

体现了传播活动的双向互动性。

但“共享”说不能适用于一切传播现象,如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相反的情况。

也无法把握传播活动的实际效果。

因此“共享”说虽然指出了传播的一部分规律,但作为定义是不全面的。

“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如霍夫兰。

强调传播者的主动作用,强调了传播活动的实际效果,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

但不能涵盖一切传播活动,同时忽视了受众的主动作用。

刺激-反映强调传播是客观事物对某种刺激所做出的必然反映。

如美国史蒂文斯。

这类定义注意到了传播活动的反馈,但内涵外延扩张到了整个自然科学界。

“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如美国学者贝雷尔森。

●传播的定义信息的交流和分享。

---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李良荣《传播学原理》传播学--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三大分支:大众传播学、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第二章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传播第一节传播过程●传播学过程研究的主要模式有:1线性模式,2控制论模式3社会系统模式●拉斯维尔的5W模式(线性模式)1948年拉斯维尔在《传播在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该模式。

1.该模式第一次将传播过程明确划分为五个环节,并提出传播活动的五个基本要素,即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

2.根据该模式,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也相应划分为5个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从分析、效果分析。

评价:优点是,对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以及众多传播模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缺陷是,作为典型的线性模式,将传播过程看成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忽略反馈机制、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1、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传播学经典理论

传播学经典理论

传播学经典理论1、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指的是探究传播行为的过程,以及认知过程中的概念、情感和行为的变化。

它认为,传播行为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接受者的思维过程,因此,在传播过程中,接收者的思维过程对传播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2、关系理论:关系理论是传播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强调传播中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关系理论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社会关系的演变过程,主体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传播行为而产生的,而传播行为又受到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影响。

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动力学理论:动力学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传播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动力学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环境,从而对传播结果产生影响。

4、参照群理论:参照群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的过程是一种社会行为,参照群的产生、发展以及改变都会影响传播过程,因此参照群在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指出传播具有功能性,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传播行为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共识等作用,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6、文化多元主义理论:文化多元主义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过程,传播的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文化类型、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传播过程具有多元性。

文化多元主义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会相互影响,对传播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7、经验型理论:经验型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个经验型的过程,传播者和接受者在传播过程中都会获得新的经验,从而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

经验型理论认为,传播者和接收者在传播过程中的经验都会影响传播结果,从而对传播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8、传播行为理论:传播行为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个行为过程,传播者和接受者在传播过程中都会发生行为变化。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1.传播的基本概念:传播是信息从一个源头传递到接收者的过程。

传播可以是个体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群体之间的信息传递,甚至是机器之间的信息传递。

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化、技术等方式进行。

2.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对传播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的理论体系。

常见的传播理论有:(1)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对接受者的影响和效果。

(2)传播过程理论:研究信息从源头到接收者的传播过程。

(3)传播行为理论:研究个体和群体的传播行为。

3.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载体。

传播媒介有多种形式,包括口头和书面语言、印刷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传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4.传播研究方法:传播研究方法用于收集和分析传播数据,研究传播现象和效果。

传播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验、观察等。

不同的研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对象。

5.传播伦理:传播伦理强调在传播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和伦理原则。

传播伦理要求媒体和传播者遵守新闻道德准则,尊重受众权益,提供准确、公正、客观的信息。

6.传播效果评估:传播效果评估是对传播活动结果进行量化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对传播效果的评估,可以了解传播活动的效果和影响,为改进传播策略提供依据。

7.媒介与社会变迁:媒介和社会变迁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媒介的发展和变革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社会的变迁也促进了媒介的发展和演变。

总的来说,传播学概论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涉及传播的基本概念、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传播媒介等内容。

通过学习传播学概论,可以深入了解传播现象及其效果,为进行传播活动和媒介创作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传播学理论和传播模式

传播学理论和传播模式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二、传播理论的三大基本模式
2.控制论模式 又称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50年代后期由美国社会学家
M.L.德弗勒提出。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受传者既是信息 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音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 的各个环节。此模式突出双向性,被认为是描绘大众传播过 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式。
1.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1902-1978 )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
双向性和互动 性?
who(谁)——传播者——控制研究
Says what(说什么)——信息——内容研究
Through what channel(渠道)——媒介——媒介研究To whom( 对谁)——受传者——受众研究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二、传播理论的三大基本模式
“5W”模式的贡献和弱点
贡献: (1)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2)综合性和概括性强。 (3)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缺陷: (1)直线性,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2)孤立性,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过于简单,忽略了传播过 程的具体背景,因传播过程总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3)助长了过高估计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倾向。 (4)“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变化,而这里没表达出来。 (5)忽视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反馈”作用。
(2)马莱茨克大众传播的过程模式 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他把大众
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 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 集结点,其中包括: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2、影响和制约受者的因素 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传播学概论(简版)

传播学概论(简版)
批判学派的主要观点
媒介帝国主义、文化霸权、受众商品化等。
3
批判学派理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
揭示传播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探究 传播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功能主义理论
01
功能主义理论
强调传播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探究传播与社会系统的关系。
02
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
传播对社会系统的维系、整合和适应功能。
03
播进行研究。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提 出了传播理论,并开始了系统
的传播研究。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01
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 语言学等多个领域。
02
它注重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相结合,强调对传播现象的深入 分析和解释。
03
传播学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传播问题,旨在提高传播效果和改 善人际关系。
跨文化传播的机遇
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 合,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 间和机会。
技术创新与传播学的融合发展
技术创新对传播学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 也在不断变化,对传播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融合发展的机遇
技术创新与传播学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理论 的创新和实践应用,为信息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
和规律。
05
CATALOGUE
传播学的未来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内容海量,对传统媒体造成冲击 ,对传播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
机遇
新媒体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丰富 的数据和案例,有助于深入探究 信息传播的规律和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的挑战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1、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传播学基础与理论

传播学基础与理论

1、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传播学中的符号学定义: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只带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3、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及其相关要素的三个特征:代表事物的形式;被符号所指涉的对象;对符号的意义解释。

即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

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符号可以在形式上独立;人们以符号为介质从事信息传播。

)4、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5、象征行为是指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情感的行为。

6、象征性互动理论:人是一种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火哦的那个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人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7、象征性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1、意义交换的前提:交换的双方都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1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2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社会互动过程传播的重要意义在于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

2、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积极地作用于社会。

论述:语言是人类传播的基本符号体系。

根据皮尔士的符号二分法,将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天然的因果性,并且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象征符具有那些特性?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随着人们劳动产生;象征符不仅表示具体的事物也能表示抽象事物;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学习的;象征符可以自由创造,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必然的联系;象征符具有自由性和随意性(一种对象事物可以用多种象征符表示,一种象征符也可以表达多种事物)。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一、传播学的定义和范畴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效果的学科,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和影响等各个方面。

二、传播学的历史1.印刷术的发明和电报的出现标志着传播学的起源。

2.传播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取得了较为系统的发展,以美国和英国为主要发展地区。

3.20世纪60年代以来,传播学经历了快速发展,出现了多个不同的传播学派别和理论。

三、传播过程模型1.马斯洛的传统线性模型:源头→编码→媒介→解码→接收者。

2.舆论导向模型:意见领袖/门户→传播渠道→公众。

3.交互模型:源头与接收者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4.文化+符号-行动模型:传播过程中包含多个要素,如文化、符号和行动。

四、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1.信息传播与接收:涉及信息的编码、传递、解码和接收等环节。

2.意见领袖理论:指导性影响人群的关键人物。

3.媒介效应理论: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4.种族主义理论:在社会中存在的种族不平等与歧视现象。

5.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社会群体的成员如何建立和维持自我认同。

6.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与传播。

7.传播伦理学:传播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五、传播学的应用方向1.媒体与传媒公司:如新闻机构、广告公司等。

2.公共关系和公共事务部门:帮助组织管理与公众的关系。

3.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利用传播手段进行宣传与信息传递。

4.教育与学术机构:培养传播学专业人才。

六、传播学的发展趋势1.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传播学的影响。

2.国际传播学的发展:关注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

3.传播学与社会变革:关注社会问题、公众参与和社会变革。

以上是对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的大致整理。

传播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广泛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因此以上内容只是一些基础概念和理论,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内容。

对于进一步学习传播学领域,推荐进一步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论文,深入学习和研究。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一、 名词解释(一) 五种类型的传播1. 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传播信息的主体和接收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

包括正常形式(如感觉和知觉)和异常形式(如入睡)两种类型。

2. 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或群体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或群体互动的传播方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3. 组织传播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交流信息的过程。

因此,组织传播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传播网络、传播过程和传播环境五个要素。

4. 群体传播群体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传播就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 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生产和传递公共讯息的过程,这些讯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传播讯息。

(二) 符号1) 符号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

2) 它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

3)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三) 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窗口”(四) 传播效果模式1. 子弹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的信息 别人了解 的信息别人不了解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但是这种理论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

传播学理论知识梳理

传播学理论知识梳理

传播学理论知识梳理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它对于我们理解信息的传播过程、效果以及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对一些重要的传播学理论知识进行梳理。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大众媒体的信息发布,也可以是动物之间的信号传递。

传播的类型多种多样。

从传播的范围来看,有自我传播(个人内心的思考与反思)、人际传播(两人或少数人之间的交流,如朋友聊天、家庭讨论)、群体传播(具有共同目标或身份的一群人的交流,如工作小组讨论、社区会议)、组织传播(在正式组织中的信息交流,如公司内部的通知、会议)和大众传播(通过大众媒体向广泛的受众传递信息,如电视新闻、报纸报道)。

二、经典的传播学理论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是传播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指出传播过程由五个要素构成: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个模式清晰地勾勒出了传播的基本结构和要素,为我们理解传播行为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框架。

2、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各种干扰因素会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这让我们意识到传播并非总是完美无误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失真或丢失。

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施拉姆强调了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他认为传播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角色转换。

三、传播的效果研究1、魔弹论也称为“皮下注射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像子弹击中身体一样迅速而直接地影响受众。

但后来的研究发现,受众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2、有限效果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受到受众个人因素、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传播学基础理论

传播学基础理论
第四节 传播学基础理论 一、传播、传播学、教育传播 二、传播系统要素与目标 三、传播模式
一、传播
传播:原意是指通信、传达、联络之意,后指信息的交流。 传播:原意是指通信、传达、联络之意,后指信息的交流。 大自然传播: 大自然传播:花的传粉 动物的传播:警告、谄媚、恫吓、 动物的传播:警告、谄媚、恫吓、交配等 机械传播 :放映幻灯、电影等 放映幻灯、 传播的分类 人类自身的传播 人类传播 人与人的传播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三、传播模式
此模式阐明了信息传播的一般原则,是对传播活动过程中基本 要素之间关系的最直观和最简洁的描述。从中我们得到传播研究 的五大内容 1.控制分析: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 原动力。 2.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也就是传播的信息内容,以及怎 样说的问题。 3.媒介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介的性能外,还要探讨 媒介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对象(受众)分析:研究庞大、复杂的受播者,了解其一般和 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效果分析:研究受播者在接收信息后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 为的改变等。
布雷多克的7w模式
Who 谁 信息源 Says What 说什么 教学内容 In Which Vhannel 经什么途径 教学 媒体 To Whom 对谁说 教学对象 With What Effect 有何效果 教学效 果 Why 为什么 教学目的 Where 在什么情况下 教学环

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
2.传播系统的目标
作为信息传播系统的整体功能(即目标),应该 是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高信息传播质量。为了实现 这一目标,可以通播途径; (2)根据受传者的要求建立合理的信息传播布局, 规定合理的信息传播流程; (3)精简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使信息能从传播者 直接传递给受传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一)传播学基本理论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双重偶然性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3、社会信息4、传播(99新)二、简述1、传播的基本特点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章传播历史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信息社会2、信息革命3、信息4、大众社会5、大众文化二、简述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2、信息社会的特点。

第三章符号与意义一、名词解释1、语义空间2、符号3、意义4、象征性互动理论二、简述1、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第四章传播过程与系统一、名词解释1、反馈2、“5W”模式(98)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5、噪音(00传)6、信源7、传播过程(02新名)8、单向传播、双向传播(00新名)9、前馈10、信宿二、简述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

(02新)2、传播过程的特点。

3、简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4、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区别。

(00传)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一、名词解释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群体传播5、传播基本形态6、从众行为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第七章大众传播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2、拟态环境(02传名)3、信息环境(02传)4、廉价报纸、大众报纸(99传名)5、社会地位赋予功能(01传)6、社会雷达(99传名)7、预言的自我实现8、信息环境的环境化(00传论)9、象征性现实二、简述1、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2、拉斯维尔“三功能说”。

3、赖特“四功能说”。

4、施拉姆的社会功能观。

5、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6、大众传播的信息特点三、论述1、试述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00传)2、试析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观点。

第八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一、名词解释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96名)3、社会责任理论(95名)4、民主参与理论5、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01新名)6、“意见的公开市场”(99传)、“自我修正过程”(02新)7、报刊四种理论二、简述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方式。

2、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

3、受众对媒介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

4、我国目前基本传播制度。

三、论述1、试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一、名词解释1、媒介即讯息(98名)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地球村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

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

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

3、媒介即人体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4、“热媒介”和“冷媒介”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例如,一张照片是清晰的,而一幅漫画中的形象比较模糊,需要人进行联想和思考。

前者属于“热媒介”,而后者属于“冷媒介”。

“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5、“电视人”这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后提出的概念,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的一种概括。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6、“容器人”这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

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7、“媒介依存症”(03新名) 这是现代人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其特点是:过渡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8、“他律性欲望主义”这是日本学者佐藤毅关于电视媒介对社会价值和消费文化的影响的一种批评观点。

他认为,电视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而且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

这样,尽管日本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阶层或收入的差别,却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向了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

佐藤毅将这种现象称为“他律性欲望主义”,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

9、“电子乌托邦”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

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但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社会条件。

10、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其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这两个方面都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作为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另一方面,作为组织机构的传播媒介的制度、所有制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内容和倾向性。

11、“把关人”(97名)“把关人”是传播学四位奠基人之一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一个概念。

50年代,怀特将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

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

“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12、媒介技术决定论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一种批评。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

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

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麦克卢汉强调了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

但他把媒介技术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使得他的理论带上了极端性和片面性;但另一方面,由于媒介是人创造和使用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反过来也规定着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

麦克卢汉仅强调媒介巨大能动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形式对它制约的一面,因此其观点是片面的。

13、媒介功能融合指单一功能媒体向综合功能媒体的发展趋势,即多媒体化趋势。

传统的媒介多是单一功能媒体,如书籍、报纸是视觉媒体,广播是听觉媒体等等。

由媒介功能融合而产生的多媒体具有十分丰富的功能,如多媒体电脑集文字、影象、声音、数据储存、处理、双向通信、网络等功能于一体。

多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大大提高了人类的传播效率,是媒介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事件。

14、媒介内部控制传播学控制研究的领域之一。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传播媒介通过组织制度、报道方针等对新闻或信息的收集、选择、加工和报道过程的控制;二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制定职业纪律或道德准则来规范传播活动和传播工作者的职业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