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所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孔子所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解释(2009-07-04 13:15:47)转载▼标签:分类:哲理孔子随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杂谈孔子<论语> 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从十五岁开始确立一个志向——我一定要好好的学做人,做一个君子。
(做一个同志们都认可,自己又不吃亏的这么一个好人。
)二:三十而立到了三十岁左右的时候,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等。
乃至为人处事的理念,都已基本确立。
(但还不是很稳定、很牢固。
)三:四十不惑到了四十岁左右的时候,这些思想理念已经坚定不移,牢固扎根了。
不再受外界的“迷”而“惑”了。
四:五十知天命五十岁左右的时候,认真学习了易经。
从中探寻宇宙生命的本原。
并以天地之道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
孔子学易,应该说效果是相当不错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当然,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做人有多难!年纪一把了,看了这么多的书,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
才既谦虚也很恳实的说“可以不犯大的错误了”。
五:六十耳顺做人做到六十岁了,修到什么境界了呢?耳顺。
这个很难啊。
人家说我几句不是,甚至令我难堪的话,我耳顺了。
我能做到不嗔、不烦。
这可是真修养啊。
耳顺不是当没听到,当成耳边风了,那是逃避。
而是一种非常虚怀的,非常坦然的面对、纳受。
人性中,嗔习可说是最不易除。
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
”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岁了,在我看来,孔子达到了做人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意味着孔子在人际交往中,不论对方是什么个性的,也不论对方是什么地位的。
都能很融洽的相处。
心中有一个恒定的尺度不变,但在交往相处中不拘泥于形式,没有一个固定套路,没有一个死板形式。
此即“外圆内方”、“和而不同”是也。
可以想象,在与一般老百姓交流中他会显得颇有乡土味,说着市井话,或拉拉家常,或谈论着世俗风情而没有距离感。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原文及翻译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原文及翻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意思是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论语·为政》篇包括24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
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解析: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现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到了七十岁时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
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
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从心所欲焉不逾矩
从心所欲焉不逾矩孔老夫子有一段人生总结的名言,其中说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到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盖因孔老夫子是圣人我辈乃凡人的缘故吧,每每读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时,我便心生疑窦:从心所欲,焉能不逾矩?人是有欲望的,只是受社会伦理、道德、法律、普世价值观等限制,欲望得以抑制,一旦到了“从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时候,许许多多的问题会接踵而来,甚至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那些有权有钱有名的人,越发不得了。
妲己是苏氏的女儿、殷纣王的妃子,嬖幸于纣王。
她墨云秀发,杏脸桃腮,眉如春山浅黛,眼若秋波宛转,胜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
纣王自进妲己之后,“从心所欲”,朝朝宴乐,夜夜欢娱,荒理朝政。
有一天,纣王与妲己在鹿台上欢宴,六宫妃嫔三千,聚集在鹿台下,纣王命令她们脱去裙衫,赤身裸体地唱歌跳舞,恣意欢谑。
纣王与妲己在台上纵酒大笑。
后纣王为周幽王所败,与他的“从心所欲”不无关系。
而周幽王呢,也步了殷纣王的后尘。
为博褒姒一笑,他“从心所欲”,点燃了只有发现敌情时才能点燃的烽火,戏弄了诸侯。
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
诸侯们都不相信了,就像“狼来了”故事一样。
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
这类“从心所欲”的事儿在中国历史上举不胜举。
楚平王给儿子太子建说了一门亲事,但这个女子美若天仙,楚平王经不住费无忌的怂恿,于是“从心所欲”,自己占了。
从此在内心留下了内疚和阴影,以致不得不在后来处处弥缝,陷入无休止的被动之中,最终杀亲子屠良臣,闹得不可收拾。
奈何人究竟难以抵御私欲。
如果当时楚平王能受到一定的约束,即使想那么干也做不到,又何至于有后来的一系列恶果呢?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居然“从心所欲”,强抢了儿子的妃子杨氏。
从此,唐玄宗不理早朝,整日沉湎于男欢女爱之中,忘记了国家的社稷,唐朝的国力也因此走向了衰颓。
这也许是圣上“从心所欲”得到的应有报应。
优秀作文:随心所欲,不逾矩
随心所欲,不逾矩现代社会生活中,真实、本真的个性受到了许多赞美,似乎道德规范与本真相比不值一提,但其实能将道德规范内化并同时保有本性中率真美好的一面,才能构筑真正的完美人格。
大行其道的真人秀节目,体现了人们对真实、率真人格的褒奖和宣扬。
但是否所有本真的人格都值得赞美呢?本真的人性是一个人的性格本质,是人最真实的一面,围绕“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哲学探讨尚未定论,我们又怎能不分黑白的一通赞扬呢?值得赞美的本真人格事实上已经在漫长的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将道德规范内化了。
当有学生突然站起反驳老师时,大多时候,他的批判精神,求知精神的光芒,会被他不礼貌的举动而盖过。
他的确展现了他本真的人格,但“尊师重道”的道德规范显然同等重要,因而当我们评判完美人格时,本真不应是唯一的评定标准,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也应添入其中。
的确,把道德规范内化意味着在狂放不羁的本真人格上添加了一些边框,人们有时也会因此受到制约。
但将道德规范内化同时也会使本真的人格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正如人们在对《月亮与六便士》作出评价时,总会不遗余力地赞扬主人公勇敢追求梦想,不受现实束缚。
但试想倘若现实中有这样一个抛妻弃子,却勇敢追梦的人,他那热烈本真的人格是否还会被欣赏?应该不会吧。
因为他同时展现了他的不负责任。
但倘若他能在追梦的同时又展现出一个负责任的丈夫父亲的形象,既体现了本真人格又符合道德规范,是否在现实中更受人追捧赞美呢?将道德规范看作是束缚,这是一种误解,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兴起正是因为本真的人格过于张扬,甚至到了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地步,引入这样的道德规范,是创造了一个更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形形色色的本真人格提供了展现的舞台。
这也是为什么在提倡真我的现代社会,法律,道德规范的发展也没有停歇。
孔子曰:“随心所欲,不逾矩”,这两者不应分离。
在道德规范中保持本性中率真美好的一面,才是完美人格的真正诠释。
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案例
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案例今年是我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第二十一年了,但是我自我关怀比较晚,上了大学才开始真正思考如何做自己,在此期间也总是反反复复陷入虚无主义与存在主义的怪圈,总是在别人的眼光中建立与这个世界的连接,回顾一下我的人生似乎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都是被这个世界的主流推着走,要潇洒和自由!我想。
于是我开始了成年叛逆。
其实我并不认可叛逆期这一说法,这是很宝贵的他的价值观摧毁又重塑的过程,他重新开始思考自己是谁以及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他也充满了千万种可能。
当我开始抱怨自己太过空洞空白而害怕未来时,也有人和我说,正应如此我才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想做的事。
当时确实醍醐灌顶狠狠地感动了。
但是我想做什么呢,我不知道。
我要自由,我要随心所欲!现在回想那种心情就像看一个小孩儿。
于是我染夸张的头发,标新立异的穿搭,任何应该也不该的事情都去尝试,看似不羁却也在小心翼翼绞尽脑汁地经营着我“独特”的人设,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自由。
我以为我成为了我自己,事实是我被欲望以“自由”之名把我绑架了。
这种不确定性占据着我的生活也失去了更多。
后来我开始发现自由是一种欣然接受的心态,我不会再为了因为喜欢王尔德的一句话而强迫自己去通篇翻阅整本书,不会因为喜欢蔡澜的文字态度而强迫自己去了解他的一生,不会强迫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也不会因为喜欢“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人生态度而强迫自己去踏入研究儒学这个领域。
他来了,我浅浅接受,原来是这么回事。
我喜欢成为门外汉浅浅理解一个事物的感觉,这样我就可以畅所欲言放心大胆的评价,我赞赏也好、愤怒到耍性子也好,没关系呀,门外汉嘛,接受周围处处是偶然,太过认真反而拧巴。
在我接触的人里面我最喜欢像小孩儿一样的成年人,也是我最想成为的一类人。
他们明白规则却也不会混身长满刺。
他们去接受去经历,偶尔成功。
并且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会给自己设限。
蔡澜在《人间好玩》里有段话我记忆深刻这个老嬉皮在那边钓鱼,我一看前面那些鱼很小了,我一转过头来,那边的鱼大得不得了。
茶修随想---------随心所欲不逾矩
茶修随想--------------随心所欲不逾矩
古人说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随心所欲不逾矩。
当代人其实有人到了五十还没有知天命,到了七十还不能觉知做人。
传统教养的缺失,让人群失去了结盟的修养,绝大多数的人都有饥荒阴影,战争阴影。
而一边承载阴影,一边还要面对竞争,越成功的人越没有时间关心自身的养成。
时代给予了人性新的考验,文明的交互让新人们无所适从。
在没有网络,没有电影,没有交通的旧社会,人们可以尽情享受人文的熏陶,可以感叹生命寂静。
但当代人只要一静下来,就会发现自己只能坐吃山空。
从前的中国在礼乐之上方有和静,如今的中国在战乱与被动之中谈和静就显得过于稚嫩。
中年如果悟不到生命的真谛,看不懂社会的流行,越往后就会越被动。
从前养孩子防老,如今养孩子结仇。
从前的路径被中老年把控,孩子们没有机会推翻结盟,而只能孝敬跟从。
如今的西方人创造的离子世界对每一个人的空间都是均等,并不是做了父母就可以有功,没手艺没自信没创新的人不是妖精就是废人。
从前七十才随心所欲不逾矩,如今一出生就需要挂上类似于狗牌的身份证明。
与其说是时代塑造了新环境,不如说是环境塑造了新人。
从前的人们在荒郊野地随心所欲也无伤大雅,如今的社会只要一出错就等于没命。
很多人忽视修养的作用,认为可以关上门放纵。
其实已经没地方放纵,从监控到身形,从孩子到家人,每个人都在承载修养的参数。
当修养达不到社会的标准,阴影便会让整体失控。
大树妈妈茶修
2016年7月30日。
从心所欲不逾矩莫言阅读附答案
从心所欲不逾矩莫言少时,父亲就经常教育我们兄弟:一定要把字写好!人生来相貌丑陋,或出身贫困,那是没有办法的事。
但字写不好,则完全是个人的原因。
我父亲认为,只要肯下功夫,肯勤学苦练,就一定能把字写好。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我父亲的话不一定正确。
因为,一个没有艺术天分的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成不了书法家。
但即便是没有任何艺术天分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会把字写得好看一些。
而只要字写得好看,即便不名一文,亦可走遍天下。
为了说服我们,父亲还举过很多例子。
其中一例说我们的一位先祖,去参加县太爷举办的社饮,因衣衫破旧,被那些身着绫罗绸缎的乡绅慢待。
酒过数巡之后,县太爷令众乡绅赋诗写字。
乡绅们先是相互推让,继而踊跃献技。
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
有人注意到了,便向县太爷汇报。
最后的场面是,我那位先祖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
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
不但字好,词也好。
于是众人刮目相看。
我那先祖也被县太爷请坐上席。
我这先祖,有一年,去为青州某大户人家写匾。
因东家招待不周,心中郁闷。
只写了三字,尚余一字未写,即呼手腕病发,不能握笔,然后买驴回乡。
东家心中大恼,但看看已经写出的那三个字,的确是好得不得了,只好忍气吞声,备厚礼来请。
我那先祖却礼数次,终于答应将那剩下的一个字写完。
东家请我先祖上车,我先祖道:“上什么车?”东家道:“去写那个字啊。
”我先祖笑道:“写一个字,何必跑那么远?”言毕,从炕席下抽出一片纸,用一块破瓦片磨了一点墨,从墙角捡来一支秃笔,蘸墨挥毫,顷刻便成。
见东家面有狐疑之色,我那先祖道:“拿回去贴上吧,若有丝毫差错,我从今往后就不写字了。
”时隔多日,远隔数百里,只写一个字,如何能保持与那三个字的风韵、气势、大小的统一性?对此疑问,我父亲的解答是:“他已经把手‘靠’死了!”“靠”字是我故乡土语,大意是经过长期训练,手上已经有了感觉。
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
随心所欲不逾矩
随心所欲不逾矩僧璨大师在《信心铭》中劝导人:智者无为,庸人自缚。
能束缚人的永远不是规矩,而是一颗不自由的心。
拥有一颗自由的心,那么金科玉律是自由的原野,清规戒律则会被自由的火焰熔化。
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就要去领悟规矩的目的与自由的真谛。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只有在岸正确的约束下,水才能迸发出如此气势。
适宜的河岸给水指引了道路,既不任之肆意流淌,也不会束缚它的前进,方能成就其一泻千里之势,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在规矩的约束下,我们能在命运的抉择前选择正确的道路,避免了误入歧途的可能。
自由与约束是一对孪生兄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方面的兼顾才能获得更好的自由。
西方的一位教育家说:“过度的自由实际上是在提倡野蛮。
”此言有理,在人们心里,美国是一个民主而且自由的国家,公民的权利能够得到最大的保护。
比如枪支的使用,只要有持枪牌照就能购买枪支使用枪支,这是比中国自由。
但美国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枪击案发生,人生命的自由得不到保障;而在中国,公民不得私自持有枪支,这种限制让一部分人觉得很“不自由”,但结果是我们很少听到社会有什么校园枪击案发生,“不自由”的枪支管理让生命的“自由”得到保障。
当规矩成为社会自由的基石时,我们要捍卫它,但当其变成枷锁,则要以自由的热量使其重熔再生。
别里科夫日夜被外在的规矩和内心的枷锁囚困,透过仅露的眼缝是麻木发直的眼神,套子里的人没有自由,也就没有生命的气息。
这套子当真如此坚固?别里科夫蜷缩的形象实际上是作者契科夫对自由强烈的渴望。
正如中国近代的五四火焰,燃起华夏儿女对自由的向往与奋力挣脱腐朽规矩的力量,它熔化了封建的桎梏,重铸了新的社会秩序。
规矩应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法则,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社会时代条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当规矩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舞步时,它必定不会是一件合适优雅的舞衣,也就无法合理的绘出时代的方圆,我们需要适应时代的规矩,但不能盲目的附和,理性的思考,这规矩是否已束缚了我们的手脚。
吴齐南先生文章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体会
吴齐南先生文章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体会年逾七旬,常揣度孔子之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注释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这实在是人生的圆满境界了!但,事实上,古稀之年的我等却未能尽然——谁个敢打包票自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呢?或许,这只是孔子的自述,谈的只是他自己?但,圣人之言,总该有普遍的意义吧?那么,我等能否,又该如何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呢?读梁漱溟先生《重新认识孔子学说》一文,方觉茅塞顿开——只需悟透六个字,便可追寻圣人的足迹,达致人生的圆满!下面,就让我们听听梁老的论述吧:“孔子的学问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根据比较可靠的古籍《论语》,来看孔子毕生致力用心所在的学问是什么,拿其中许多条来参考勘对,比较研究。
我们发现最显著的一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自己说明他自己的话。
我们要想明白孔子,这一条很有关系,很可帮助我们知道他。
但这些话的内容是什么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什么学呢?话很浑括,很难明白。
“三十而立”,立字怎样讲呢?很不好讲,“四十而不惑”,不惑的究竟是什么?对什么不惑?不惑两字仿佛会讲,大概就是不糊涂吧!但其内容究是什么,则非吾人所可得知。
“五十而知天命”。
什么是天命?什么是知天命?亦不好乱猜。
“六十而耳顺”,耳顺是一种什么境界?更不可知。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字面说似乎好讲,可是事实上更不好懂,因这是他学问造诣的顶点,是从志学,耳顺等等而来,对于那些我们尚且不懂,如何能懂得他七十岁时的进境呢?所以我们不愿随便去讲古人的话,不愿往深奥高明里去探求。
我们只注意这些话是孔子自己诉说他自己学问的进境与次第,至其内容如何,我们不愿乱猜。
在前人亦许就要讲了,什么是不惑,什么是知天命,什么是耳顺,什么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前人都可有一个解释给你。
而我们则暂且留着不讲,先从粗浅处来看。
这些话所讲的大概不是物理学、化学,乃至政治学、教育学吧?甚至亦不是哲学吧?哲学不像是这样。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注释】
有:同“又”,古人在和整数和小一位的数字之间习惯用“有”字,而不用“又”字。
“十有五”即“十五”,古人十五岁为入学的年龄。
“立”:自立“不惑”:不迷惑“天命”:上天的意志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岁才明白。
五十岁时,我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什么话都能够听进去,到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
【解读】
与其说“人到七十古来稀”,不如说“人到七十万事休”。
表面上看,圣人似乎说人到七十已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但实际上,这种“自由”,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以欲望的消退为代价而换来的。
也就是说,人到了七十岁,还有什么呢?即使随心所欲,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更不要说有什么超越法度和越轨的行动了。
随心所欲不逾矩而后获得正义
随心所欲不逾矩而后获得正义1. 引言1.1 定义随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不逾矩,是指在行为和决策过程中,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所想要的,但同时也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偏离正义和道德准则。
这种境界不是放纵任何欲望,而是在尊重他人权利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寻求个人的自由与满足。
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也考虑到他人的权益和整体利益。
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且与他人和谐相处。
随心所欲不逾矩也是追求正义的基本条件,因为只有在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和行为,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的法律和秩序。
1.2 重要性随心所欲不逾矩是指在追求个人意愿和欲望的也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不做出过分的行为。
这种行为方式不仅体现了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随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种理性和负责任的行为态度,对于实现个人价值、社会和谐以及真正的正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懂得掌握尺度可以避免过度放纵。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各种欲望和诱惑所困扰,如果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就容易走向极端,做出过度放纵的行为。
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则能够帮助人们保持理性和节制,避免陷入过度消费、沉迷游戏等不良习惯。
随心所欲不逾矩与正义的关系密切。
正义是社会上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正是在这一准则的指引下进行的。
只有在尊重他人权利、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个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利益,从而获得真正的正义。
依法行事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重要内容之一。
法律是社会的基本准则,也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只有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事,才能保证个人行为的合法性和正义性,避免走向极端和违法行为。
随心所欲不逾矩也是平衡个人欲望与社会规范的一种重要方式。
个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但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与他人和谐相处。
“随心所欲,不逾矩”
“随心所欲,不逾矩”中国文学经典之作《西游记》中充满了孙悟空孩子般的游戏情节。
借宿高老庄时,听到有妖怪就手痒,“要抓几个妖怪耍耍”;在车迟国,假扮三清道人,用尿当作圣水骗几个妖怪喝;变成牛魔王的模样让红孩儿喊“父亲”而沾沾自喜;猪八戒被妖怪抓取,他不急于解救,却扮作勾魂鬼,骗出猪八戒的私房钱;在平顶山玩“装天”的把戏骗精细虫、伶俐鬼的宝贝……西天取经一路虽然充满艰辛的打斗,时而伤痕累累,气氛却轻松乐观,都得益于孙悟空的一颗童心。
童心可爱,而他的另一面是“无法无天”。
一棒子打死勾魂鬼,直闯森罗殿,强行勾销了自己乃至整个猴族在生死簿上的名字。
又到玉帝那里要个官儿做做,弼马温嫌小,齐天大圣也不够大,搅了蟠桃会,偷吃了长生不老的金丹。
孙悟空的性格,让人越看越喜欢。
为什么?他可能做了一般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特别是在善恶分明之上,人人都被孙悟空感动。
宇宙人生规律孙悟空乃天父地母的石猴所化,因地久天荒感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而从自然中孕育出的灵根。
在花果山与虎狼为伴,采摘野果为食。
因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没有人伦纲常的约束,而且“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
但天下没有绝对的自由,无论他的身世如何神奇,都不能超越生死的自然规律。
一日,与群猴嬉戏之间,他忽然忧恼,垂下泪来。
“今日虽不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驻天人之内?”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本能,孙悟空既已有了人类的生命意识,生老病死成了他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为求长生不死的仙方,他只身漂洋过海,在须菩提长老那里,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有了上天入地的本事。
人在满足了生理和生存需求之后,接下来需要得到的是社会的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学成归来的孙悟空要进入主流社会――天庭。
孙悟空惊动天庭,被招安,封为弼马温,后来知道,原来自己做了个不入流的马夫,真是“活活的羞杀人”!于是,打出南天门,回到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玉皇大帝得知其反下天宫,大怒,命李天王收降。
随心所欲不逾矩:自由与规范的平衡之道
随心所欲不逾矩:自由与规范的平衡之道“随心所欲不逾矩”是一个成语,出自《论语·为政篇》。
这句话的含义是:随着心的欲望,不超越规矩。
它表达了一个人追求自由和个性,同时又遵守道德和法律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1. 随心所欲是自由的象征,表示一个人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心之所向,不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缚。
但是,这个自由并不是没有约束的,它需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和道德准则,不能任意妄为。
2. “不逾矩”是指一个人在追求自由和个性的同时,不能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
这意味着,一个人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3. 这个成语强调了一个人内心的自由和外在的行为规范之间的平衡。
一个人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但是必须遵守道德和法律准则,不做出格的事情。
4. “随心所欲不逾矩”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生的态度和哲学。
它鼓励人们在追求自由和个性的同时,保持一种谦虚、谨慎、自律的态度,不断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
总之,“随心所欲不逾矩”这个成语表达了一个人追求自由和个性,同时又遵守道德和法律准则的意思。
它强调了内心的自由和外在的行为规范之间的平衡,是一种积极向上、自律自省的人生态度。
随心所欲不逾矩_高中高三作文450字
随心所欲不逾矩
或许很多年后我们才终于停留在一个地方,做受的那些从前自己根本就没有过的随心感受。
他们说越是随笔,越是随心所欲,不逾矩。
我喜欢这样的言语表达,我喜欢那样美丽的文字,其实真正好的文章都是用岁月的沉淀来计算下来的知识的。
从来都不是卖弄文学的一种感觉。
如果是卖弄文学或者是无病呻吟,看起来总会跟着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曾经一直都在寻找一个全新的理由,可以支撑我们走下去。
我们也终于停留在中学的门口的时候,看到那一条繁华的小吃街,终于也落寞的不成样子。
等我们再次回到母校的时候,发现这一切其实早已物是人非,我们即便是曾经在这里生活过一段时间,这里也终究不会再属于我们。
这是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曾经发生变化。
就好像等我们再次回到母校的时候,就连传达室里看门的大爷都不会给我们开门。
这就是不得不去面临的现状。
最好三月之一来我们给自己发现了这种现象,一个合理的推断。
可是当我们真心想要去接纳他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那么多的误会,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着的。
你感觉自己的头昏昏沉沉,可是根本就不会有人去心疼你。
而这一切,你懂得就好。
比喻有关系就可以在单位为所欲为的文言文
比喻有关系就可以在单位为所欲为的文言文1. 如果用一句古文来讲“随心所欲',怎么讲是“从心所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听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从心所欲cóng xīn suǒ yù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处〗《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示例〗从此可以高枕而卧,~了。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进步文化的遭难》。
2. 如果用一句古文来讲“随心所欲',怎么讲是“从心所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听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从心所欲cóng xīn suǒ yù〖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处〗《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示例〗从此可以高枕而卧,~了。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进步文化的遭难》3. 表示随心所欲的生活的诗句有哪些1.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2. 《将进酒》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自己到了七十岁的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随心所欲不逾矩而后获得正义
随心所欲不逾矩而后获得正义1. 引言1.1 探讨随心所欲不逾矩而后获得正义的重要性探讨随心所欲不逾矩而后获得正义的重要性,是我们在追求正义与满足自我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随心所欲,意味着我们应该按照自己内心的声音和欲望去行动,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束缚。
这种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实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随心所欲必须在不逾矩的前提下进行,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不能伤害他人或违反道德准则。
只有在保持适当的行为范围内,我们的行动才能被认定为正义。
实现正义并不容易,它需要我们在思考和行动中不断作出明智的选择。
获得正义的过程中,随心所欲不逾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在我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确保不伤害他人,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随心所欲不逾矩是获得正义的关键。
通过探索这一重要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引导自己朝着正义的方向前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始终牢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原则,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正义,带来和谐与平衡。
2. 正文2.1 了解随心所欲的定义和特点随心所欲,即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欲望去做事,不受他人的干扰或限制。
这种做事方式通常是建立在个人追求自由、独立和真实的基础之上的。
随心所欲并不等同于任性或不负责任,而是一种更加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表现。
随心所欲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个性化和多样化。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不同的欲望和需求,因此随心所欲是一种个性化的表现,体现了个体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其次,是真实和自由。
随心所欲是指按照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去做事,不受外部压力或规范的影响,体现了个体的真实和自由。
另外,随心所欲还包括理性和平衡的特点。
做事随心所欲并不意味着盲目追求自己的欲望,而是要在理性和平衡的基础上进行。
只有在理性和平衡的前提下,才能真正保持内心的和谐和稳定,不走极端。
总的来说,了解随心所欲的定义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个体内心的需求和追求,为我们实践随心所欲不逾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心所欲不逾矩
1.抓关键词句:
所谓关键词句,是指作文题目以及所给材料中最能体现命题者思想的词句。
例:阅读下面一则寓言,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
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大锁撬开。
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而大锁就“啪”地一声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这把大锁,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他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内容,然后选择一个角度构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①请划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联系上文,这句话用“因为……所以……”的格式完整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2.辩明命题者的观点倾向:
在审题时,要特别关注材料中的解说语,因为解说语往往是命题人为考生写作提供的暗示。
例:在用胶卷拍照时,有时拍了近一整个胶卷,最后剩下的一两张本来不打算用了,但为了避免浪费,就随便拍了一两张。
谁知道
照片冲洗出来后,效果最好的就是最后拍的那一两张。
画完了几张画,眼看还剩下一些颜料,为了避免浪费,于是用剩下的颜料又画了一张画。
谁知道将最后一张画与先前的画比较,最满意的竟是最后一张画。
这样的情况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这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必然?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内容的领悟写一篇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①找出材料中的关键句并明确作者的观点倾向:______
②准确立意:______
3.选定最佳立意角度:
(1)由具体到抽象。
有时,作文题目或材料是一个个具体的事物或具体的事件,如果考生仅仅停留在对题目或材料的浅层认识上,那么,文章的立意肯定也是肤浅的。
因此,考生在审题时要化具体为抽象,这样便会提升文章主旨的内涵。
例:(2011高考湖北卷)请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先将作文题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④字数不少于800字。
请说出题目“旧书”的双重含义
本义:_____________
比喻义:___________
最佳立意:_________
(2)化大为小。
一个作文题目往往是宽泛的,是让每一位考生都有话可说的。
因此,每一位考生都应该将给出的作文题目化大为小,寻找一个小的切入点,以达到确立自己文章主旨的目的。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也养育了人类。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社会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快,而人类离大自然却越来越远。
然而,当我们偶尔停下追逐名利的脚步,回归大自然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得到一些启示。
请以“______的启示”为题作文。
要求:请把标题补充完整。
自主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①补充题目:_________的启示
②补充后的题目关键词是______
③明确立意为_______
(3)由多到一。
一个作文题目或材料的立意总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因此,考生在分析作文题目或材料及构思立意的过程中要遵循由多到一的原则,即从多个立意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立意角度。
这个“最恰当的立意角度”应该是最容易触动自己的、自己最有话可说的立意角度。
例:(2011年山东卷作文题)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
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立意范例:
我会选定________ 作为切入点,立意写作,因为我可以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材来论证。
4.明确提出观点:
为使观点鲜明,避免表述不当导致偏题离题,表述观点时应做到:
①尽量使用材料中的或题目中的关键词;
②观点应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句或祈使句;
③观点可以有所偏重,但不能过于绝对,尽量科学合理。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三个人在同一条河的河边喝水,一个人用金杯盛水喝,一个人用瓷碗盛水喝,一个人用手捧着水喝。
用金杯喝水的人觉得用瓷碗喝水的人很卑贱,觉得用手捧水喝的人很贫寒,唯有自己是高贵的。
本来大家都是在喝水,而不是显摆自己盛水的工具,但是有人却“饮者之意不在水,在乎杯盏之间矣!”。
请以“生命的高贵”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所写内容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2自主立意;3自选文体;4不少于800字。
立意列举: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