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

合集下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不能作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不能作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不能作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理论,它对学习和教学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设想,这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文章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否作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应用;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是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接受学习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主动学习去获得认识。

学习者借助教师或者同学的帮助,使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从而完成意义的建构。

“意义建构”就是指透彻理解事物或者现象的性质、特征及他们相互之前的内在联系,这也是学习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意义建构”“情景”“会话”“协作”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张姝,2014)。

在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习环境中,要尽量创设真实的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情景,学习者在与他人的合作的过程中学习,这个过程包括信息的搜集、资料的共享、学习效果的评价等。

与此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伴随着会话交流,互相讨论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等行为。

学习者获得新的认知之后,逐渐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从而最终完成意义的建构。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2.1哲学基础从哲学角度看,建构主义扎根于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他们认为,主体不能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构建的基本的认识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

建构主义可以上溯至大哲学家康德对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整合。

康德的哲学深刻地表现了主体能动性的思想,承认知识的内容与材料从感觉中来,而感觉则是对象刺激人的感官后生发出的观念,知识来自感觉,是从经验开始的。

康德相信人们无法知道世界的本来面目,而且也无需推测它,人们所知道的仅仅是自身的经验(隋俊宇,石卉,2019)。

康德认为理性批判哲学可以从认识领域、实践领域等不同角度分别建构个体主体性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无法充分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崭露头角,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这一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旨在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主动地对新知识进行解读和建构。

教学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而应是知识的创新和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不再是一种单向的灌输过程,而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和合作过程。

教师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教学环境创设、教学策略设计等方面的分析和阐述,我们将揭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地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1.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

它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代课程改革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代课程改革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代课程改革的意义在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每当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在论说教学观念更新、在强调学习方式转变、在交流教师角色认知、在讨论教学设计理念、在描述高效课堂教学特征等教学改革实际问题时,几乎每一个言说者的“话语系统”中都充满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概念、观点和结论。

那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期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言必称建构主义”的现象,也并没有因为一些人对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价值的质疑而消减。

相反,在某种程度上,中小学教师和学者们对建构主义教育教学思想的青睐和接纳态度却更加明显,对其价值和影响的认可不断增强。

这点我们通过网上检索所获取的这类研究文献的数量就足以证明。

教育领域这种有趣的现象使我们感到,有必要对建构主义教育思潮和思想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做一次全景式扫描和深度透视,以此更加清晰地思考和把握建构主义教育思潮的积极影响。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潮实质性地影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建构主义对课程与学习的理解是: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氛围,以此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思维,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主张选择真实任务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火花,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基于案例的学习、项目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行动导向的学习,任务型学习、拓展性学习等,促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和学习的意义,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纵览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不难看出,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制定到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和课程观的影响。

可以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后现代主义及多元智力学说同时发力,首先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课程政策的制定工作。

如,建构主义对以往教育过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把课本知识奉为宝典、知识目标至上等弊端的抨击和否定,直接影响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确立。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有何意义?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有何意义?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有何意义?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质量的高低与教育观念的恰当与否紧密联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为学习理论的主流,该理论指导下的教育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重视学习结果的质量。

改变过去课堂上的“老师中心”,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必要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同时学生要主动地构建对外部信息的解释系统。

深化教学改革就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大脑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柯新的理解、新的创新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其目的是最大主动地建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摈弃过去那种从灌输的教法,直接将教科书的概念知识搬给学生,这种像蚂蚁搬家式的教法早已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了,取而代之的必然是适合时代前进、能促进社会进步的新理念和新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积累主动地积极地去认识知识、组织和重新组织知识,重点在引导学生主动地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究,让学生在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的认识过程中去优化组合,去再认识,去再建构,实现意义重构的目的。

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

学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建构者,它要求学生:①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究、思考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②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③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最新教育资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最新教育资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学习、教学理论被看做对传统学习与教学理论的一场革命,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学习并研究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将对我们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教材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建构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17世纪末意大利哲学家维柯。

但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有人称它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二、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体适应现实的结果,是个体经验的反映。

知识也不断地变革、升华,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发展的、演化的。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学习主体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而每个个体都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着自己的知识,由于学习者的经验和文化背景不同,因而他们建构的知识及对现实的理解也会有差异。

(-)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和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双向建构的活动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

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一个同化一顺应一同化……循环往复的过程。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它同时包含了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起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三)建构主义师生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对教学改革的启示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然后详细地阐述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包括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以及对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理科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

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

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其中主要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他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正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

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建构主义的发展工作。

维果斯基强调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提出了“边缘发展区”的重要概念;苛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特洛克提出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乔纳生等提出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现代建构主义中的“极端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也都是建构主义的新发展。

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理念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观忽略。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后来倡导“发现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这些方面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应用实践及不足之处。最后,文章总结了建 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成效和不足,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前景。
引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深受教育界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 动性和建构性。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学生 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建构的。本次演示旨在全面梳理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目前,建构主义教学评价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评价标准 不统一、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拓展。
4、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建构主义教学总结与反思阶段强调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回顾和总结,以及对学生 和教师的反思和提升。其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教学目标:重新审视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是否得到了有效实现。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具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念,它强调学习者的主 动性、情境性、合作性和意义建构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的不断深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为教育、培训、康复和心理学等领域提 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发展思路。
摘要
本次演示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综述,详细探讨了其发展历程、主 要观点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文章首先介绍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概 念和内涵,然后从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和总结与反思四个方面,分析了建 构主义教学理论在
未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更加注重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应用,例如利用、大数据等技 术来支持意义建构和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更 加实践和案例研究
,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将更 加注重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以促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有什么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有什么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有什么启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有什么启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

讨论课作为一种课型,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及活动的特点,可以分为师生互动型、生生互动型、生生社会互动型、师生社会互动型、师生网络互动型等。

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始终处在主体地位。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是指导者和帮助者,应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力、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同学要进行讨论、沟通并达成统一的认识。

此时,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把活动的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提示问题的本质、规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是什么? 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那么,什么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呢,下面就着重阐述一下这个问题: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并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全面的综述。

我们将首先概述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社会互动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关注教学改革如何借鉴和应用建构主义理论,以改善教育实践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们将分析建构主义理论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启示,并探讨如何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

我们还将综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实例,以及其对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产生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工具,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其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特理解和描述。

它认为,学习并非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空白的容器,等待被填满,而是具有自我认知、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个体。

他们通过自身的经验、理解和感知,主动地构建和解读新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并非是客观存在的、固定的实体,而是主观的、情境化的、不断变化的。

知识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背景和理解,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而建构的。

这种建构过程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与个体的认知结构、经验、文化背景等密切相关。

建构主义理论还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和互动,共享知识、经验和观点,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种社会性互动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建构,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而非传统的知识传授者。

他们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的认知结构、经验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以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摘要: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注重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倡导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注重学习者实际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习者终身主动求知的技能、态度与习惯。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应注意借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注重发挥学习者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的观点,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的主动建构过程。

关键词:建构主义;活动与交往;探究学习;教学改革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渊于结构主义(Structionsm),其创始人可追溯到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

他认为个体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简单地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经验记住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的知识建构活动。

他认为“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1]350,而学习者的认识活动一般涉及图式、同化、调节和平衡四个环节,儿童是通过这四个环节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和认识能力得到发展。

在他看来,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涉及到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儿童在遇到新的刺激或新事物时,总是先试图运用个体的原有认知图式去同化它,如获得成功,便得到认识上暂时的平衡。

反之,儿童便立刻做出适当的调节,通过调整原有图式或创建新的图式去同化新的刺激或新的事物,直至达到新的认识上的平衡。

因此,皮亚杰强调教育者不能把儿童看作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要把儿童看作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体,教育者要注意为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导他们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会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往。

这就是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早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语文教学改革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语文教学改革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语文教学改革探讨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基础语文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本文结合我国基础语文教学的特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来探讨基础语文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旨在更加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较好地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阐明学习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所包括的主要因素等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即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顺应和建构当前所学的新知识。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情景的重要性,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主动获得知识。

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以及学生和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1.利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情景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以创设学习情景方式展开教学,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景,使学生主动地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与新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师应做出更多的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去,应用自己的能力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2.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是认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建构主义理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摘要: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

这些与传统学习理论不同的理解,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些新的启示。

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有如下启示:注重教师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借鉴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发展建构主义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反馈的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改革;启示近年来,建构主义在教育和心理学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课程改革、科学和数学教育、教师教育、教育技术以及教育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文献中频繁出现。

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这一系列观点上与传统学习理论有不同的理解,这些不同的见解给很多领域的实践带来了新思路。

建构主义者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教学思想和具体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对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这已达成当前教育界的基本共识。

本文主要就建构主义的理论对我国的教学改革的启示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1966 年最早提出的。

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观点,认知个体通过“适应”达到认知结构的相对“平衡”,个体的认知结构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并且知识的增长源于学习者的个体建构,这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他在研究生涯后期写道:“现存的知识只是历史的瞬间,其变化与过去知识的变化一样迅速,并且在多数情况下比过去还要快。

而科学观点不是瞬时性的,亦非静止的,它是一个过程。

更特别的是,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重新组织的过程。

”当今,建构主义有六种学派,都强调知识是由人来建构的,即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他们以不同的心理结构和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对人的学习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引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而教学改革则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教育界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改革思想。

本文将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基础,强调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它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被动接收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地构建个体认知结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个体的思维和学习过程,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

它认为学习者应该积极参与学习,通过实践、合作、探究等方式来主动构建新的知识和理解。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角色,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在教学改革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下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几个方面的应用:1. 基于问题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来积极参与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建构主义教学则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性的活动。

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意见、分享知识和经验,在合作中建构新的知识和理解。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基于项目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该是一个真实和有意义的过程。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指将学习与实际生活和实际问题相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和组织一系列的项目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教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教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追求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

教学创新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本文将对教学创新的理论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教学创新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动建构新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这一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来构建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情境,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知识的建构。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他认为人类具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等。

这一理论启示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优势和学习风格,教学应该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3、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强调知识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和应用的,学习应该与真实的情境相结合。

通过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同时,情境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创新的实践策略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网络、虚拟现实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在线教学、远程教育,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开展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引用建构主义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引用建构主义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引用建构主义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引用一、建构主义概述建构主义兴起20世纪80 年代,是心理学发展史中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

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后来经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一)、建构主义内涵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发展中的教学理论,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师生观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带给教学的启示是深刻而巨大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人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是在人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的内部建立起来的。

其次,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的、客观的反映,它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它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变迁或更新,而非问题的最终答案。

在具体的问题中,人们还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境对知识进行重加工和再创造。

而且每个人都从自己特定的经验背景出发来建构知识,由于各人的经验背景不同,建构出来的知识也必然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不可能独立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再次,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建构,要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有时还要与他人进行合作,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知识。

(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观1.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主动建构性是指学习的目的是要实现知识和意义的建构,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去探究和创造新知识;社会性是指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与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交流互动来丰富自己的认识,从而构建起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而情境性是指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建构意义,获得知识。

学校课程不仅要关注知识体系,更要突出知识获得的过程,使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课程内容不能与学生原有的经验脱节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是累积性的,一切新知识的建构都是建立在原有经验背景的基础上的。

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认识论 的根本超越 。这种超越 主要 通过 以下几个方 面表现 出 于儿童的认知发 展观 ,即活动内化论对建构 主义学 习理论发 ( ) 一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 为 , 知识的获得是个体 的主动建 构过程 , 而不 体 相互作用 的过程 中获得 个体 经验与社会经验 , 而使 图式 从
究建构 主义基本 理论 , 探索适应 2 世 纪时代精神 的新 的基础 们 都以 自己的经 验来建构 现实 ,给世界赋予 意义 ;凭 原有经 1
教 育改 革思路 ,是我们每一个教育 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不可 验 、 心理结构和信 息的不 同, 习者 必然会建构 出不 同知识 , 学 推卸 的责任 。
刺激与反应模式 ,又不 同于信 息加 工学说 把人脑简化为 电脑
的理论 。早期皮亚杰的结构主义 、 布鲁 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都 构 建过程中要受 到当时社会 文化因素的影响 ,需要 与他人磋 蕴涵建构主义思想 ,现代建构 主义 中更能轻易找到维果斯基 商来达成一致 , 并且要时时加 以 整和修正 。 调 最近发展区学说 、 奥尔伯特认知结构 同化论 的影子。作为当代
等方面对建构主 义进行 分析 和评 述, 并据此提 出教学是协商对话过程、 习是知识建构过程及 学习方法不能移植等观 点 , 学 以期对 推进课 程改革有所裨 益。
[ 关键词】 建构主 义; 知识观 ; 学观 教 [ 中图分类号】 G 4 4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17 — 0 2 20 )9 05 — 2 6 2 6 2 (0 6 0 — 0 4 0
是被动接受过程 。早 在公元前六世纪 , 希腊哲学家芝诺芬 尼就 不 断地协调 、 建构 , 也就 是不断地 由不平衡 走向平衡 的过程 。
已经认识到人不可能得 到真知f 有关上帝或世界 的真理1因为 皮 亚杰通过 同化 和顺应理 论对这 一观点做 出了充分 而精辟 的 ,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有什么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有什么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有什么启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有什么启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

讨论课作为一种课型,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及活动的特点,可以分为师生互动型、生生互动型、生生社会互动型、师生社会互动型、师生网络互动型等。

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始终处在主体地位。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是指导者和帮助者,应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力、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同学要进行讨论、沟通并达成统一的认识。

此时,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把活动的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提示问题的本质、规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是什么? 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那么,什么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呢,下面就着重阐述一下这个问题: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
[摘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在当前进行的新课改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有重要影响的理论之一。

建构主义提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模式,本文从五个方面谈了它对于转变教学观念、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革启示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运动,几乎每项重大的教育改革的背后都有新兴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在支撑。

在当前进行的新课改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有重要影响的理论之一。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的产物,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提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模式,它对于转变教学观念、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学生自己的建构来完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不把知识看成是绝对正确的真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

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例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

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四要素各自的作用清楚,彼此之间的关系明确,从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教学模式。

那么,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又应是怎样的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多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

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突显了学生独特的个体经验和已有能力的价值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所谓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所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

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如果把个体经验和已有能力比喻成储备金,新知识就好比纸币。

一个人经常观察,与人交流本身就是一种积累,这就是储备金。

一个人的储备金越多(积累越多),那么他承受知识的能力就越来越多;如果这个人几乎没有经验(没有思考、探究、没有交流讨论,很少有经历过程),他可以得到的知识链就很小,但非要他学那么多的知识,那么大多数的知识就变成毫无用处的假知。

这就是储备金与纸币的关系。

一个国家要注重生产发展,生产能力提高了,纸币的印发、发放必须跟一个国家的产值、产量相匹配,否则,一个人没有基本的经验、能力,知识是塞不进去的,新知识必须与他的已有经验、能力相匹配。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理解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个体化
[案例]小学二年级看图写话:图:一个教学楼,一个操场,天上下着雨,一个女孩子在前面跑,一个男孩子拿着一把伞在后面追。

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语文考试的看图写话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啊,下雨了,放学了。

小霞在前面跑,小明拿着一把伞在后面追。

小霞回过头来说:“别追啦!别追啦!”小明说:“我就要追,看你还敢不敢告我的状”。

结果老师给这段话打了一个叉。

孩子的父亲看了这一段话,觉得写得蛮不错,把一个静止的画面写活了。

对儿子说:“老师是不是要你们写做好人好事?”孩子说:“是。

”父亲说:“既然你知道要写做好人好事,你为什么不写呢?”孩子说:“老师讲评了我才知道的。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教育强调的是统一的标准,不允许学生有个人的理解和思想,然而,每一个学生由于环境、教育、个人经历的不同,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

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

如果我们只一味强调标准答案,就会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建构主义教学强调理解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个体化,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多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根据是否达到教学的目标来评判效果如何,而不能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绕过教学目标与过程,从学习知识的量及练习的多少及是否符合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评价。

围绕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正是体现了建构教学理论的特点。

避开以题海战术来让学生获得应试能力,而是以学生的活动来获取知识,这是建构教学区别与传统教学的基本点。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理对知识的理解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为此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

具体问题往往都同时与多个概念理论相关,所以,它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

这种教学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

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
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五、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社会性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的精英主义教育倾向严重,追求学业成绩突出,压倒学习同伴。

在这种导向下,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往往采取单打独斗的方式,缺少讨论与合作,这种学习方式很难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创造的火花。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但是,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因此合作学习、互惠学习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

这种互惠与合作包括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之间,与实践人员之间的交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合作。

引用一句哲人的话:“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和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

”封闭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不愿跟同伴共同克服困难,分享学习的乐趣,失去了合作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也不能培养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