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上英语听力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适应校园生活——来自世界各地的访谈

塔尼娅•扎茹茨卡娅莫斯科,俄罗斯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对新生活感到很紧张。我没有朋友,也是第一次离开家。一开始,我一天到晚都在忙功课:上课,并且学习到深夜。

可后来我意识到我错过了大学里许多其他活动。一天,跟我住同一幢宿舍楼的一个女孩儿邀请全楼的人去参加一个晚宴。我不知道她在哪儿买的那些吃的,也不清楚她怎么会有足够的钱。而且她穿得像个模特儿。我真不知道她干嘛还要费那劲儿上大学!现在我结识了许多有趣的人,既努力学习,也快乐地生活。

米古尔•方斯卡瓜达拉哈拉,墨西哥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尽量把教授们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结果是我光忙着记笔记,都顾不上听讲了。我现在学的是化学,现在学的东西似乎都比我们在中学里学的复杂。不过我意识到,在大学里,你应该更多地去听、去思考。现在,我已弄清新知识和过去所学知识之间的差别了。

弗兰辛•博内里昂,法国

我刚来时,这所大学似乎很大,也很不友好。一开始,我觉得很难适应缺乏指导的自由生活。上中学的时候,我已经习惯了晚上做家庭作业。

如何使用每月的生活费也让我感到很头疼。你得买食品、书、公交车票、衣服等东西,这和小时候在家花零花钱大不一样。每学期的钱是一次性汇来的,所以一开始我总觉得手头相当宽裕。然后我就大手大脚地花钱,搞到后来每天只能吃一个三明治!

我现在认识到家长或老师不再有照顾我的责任了。长这么大第一次,我该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了……可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2世界各地的街头小吃

“快餐”这个词通常会让人想起汉堡包和薯条。我们会想到送到现代市民手中的过度包装、却并不健康的饭菜。而人们也只是把食物当作聊以充饥的东西,而不是可以享用的美食。

事实上,快餐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旅游,你都会看到街头小贩的身影,听见他们卖各式各样的地方小吃的吆喝声。这些小吃通常都是用几样当地的基本配料加工而成,现场制作,立等可取。

商业化的快餐制作采用工业化的加工程序,用现成的配料大量烹制,然后重新加热。不管你到世界的哪个地方吃麦当劳,食物的味道都是一样的。

而街头小吃在多数地方都是现场烹制的。你只需闻着香味,一边看一边等着小贩给你准备新鲜的小吃。尽管在一些地方卫生条件差强人意,但因为食物一般是高温快速烹制的,吃起来基本安全。

从亚洲的面条摊到遍布中东地区的路边香炸豆丸(falafel) 摊,每个大陆都有传统的街头小吃。在日本,乘坐新干线上下班的人在上车前会停下来买一盒便当。在东南亚地区,推车沿街叫卖加香烤肉(satay) 的人不仅吸引当地人,也吸引旅游者。在印度,随处可见一种叫做恰特(chaat)的用各种配料做成的香辣杂拌。

与商业化的快餐不同,街头小吃是在街上买的。其浓郁的地方风味和极具地方特色的配料总是让旅游者感到新奇有趣。

3跨文化思考

我们组织思想的方式会因为我们的文化不同而不同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该如何描述这些差异呢?

不同的“文化思维模式”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国的应用语言学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在20 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在加利福尼亚的一所大学任教,长期致力于研究那些母语不是英语的学生的写作风格。他发现,由于学生的文化渊源不同,他们的写作风格也呈现出系统化的差异。

例如,(他认为)英语为母语的人写文章时都“直入主题”,而其他学生却不是这样。母语为闪族语(比如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的人总是先回指,然后再回到主题;而母语为东方语言(如中文)的人则倾向于迂回缓慢地切入主题,就好像他们在围绕着一个主题兜圈子似的;母语属罗曼语系(比如法语、西班牙语)的人总是偏离主题,他们的文章让(英语为母语的)读者读起来倍感吃力;而母语为斯拉夫语系(比如俄语)的人经常在他们的文章中加入与论证无关的内容。

卡普兰用以下这些简明的图形说明了不同的写作模式:

这一观点招致了不少批评。大家认为这种理论过于简单化,论据不足,而且偏袒英语(好像只有英语才能够“最有效地”展开论述似的)。俄罗斯学生尤其不认同卡普兰对他们的看法。

不过,卡普兰的研究成果至少提醒了我们一点:要想熟练地掌握英语(或任何语言)写作的能力,仅仅掌握句子层面的结构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在更高层次的组织结构上下工夫,学会运用重复和比喻等修辞手法。

并且,我们可能大都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提出论点或者讲故事。即使我们很难或是根本不可能阐明其差异,但仅仅是意识到这些差异的存在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彼此的理解和认同感。

4非言语表达

误解并不仅限于言语。由于肢体语言和手势在一种文化中表达一个意思,可在另一种文化中又表达另一个意思,这很容易造成困惑。比如说,刚到中国的西方人看见有人盯着他们看,觉得很奇怪,因为这让他们觉得很尴尬、很难为情。其实,中国人只是好奇而已。

与西方不同的是,在中国,观众为演讲者或演员鼓掌,演讲者或演员也随即鼓掌以感谢观众,这是很平常的事。然而在英国,自己鼓掌就不太恰当,可能还显得不够谦虚。

在美国和英国,当你叫人“过来”时,你会用手指着这个人,手掌向上,食指来回移动。可是,在中国,人们会认为这个手势很无礼。

在中国,如果你用手指着鼻尖儿,这表示“是我”,或者“我就是”,而美国人却觉得这个手势很滑稽、很可爱。

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手势也有不同的含义。在英国和法国,张开手来回挥动通常表示欢迎或是吸引他人注意。可是在希腊,这个动作会被人当作是极大的侮辱。

在中东和东亚的大部分国家里,用食指指人是相当无礼的举动。可在北欧,这个手势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在欧洲的大部分国家,人们伸出两根手指表示胜利,但是手心一定要向外。如果手心向内,在大多数国家就表示两个什么东西,比如,“请再来两杯啤酒。”而在英国,做这个手势是对别人的侮辱。在希腊和保加利亚,人们把头往后一扬,表示“不”,但在欧洲大部分国家,这个动作表示“是”。在欧洲大部分国家和拉丁美洲,用手指在耳朵边儿划圈儿表示“他疯了!”可在荷兰,这表示“有电话找你”。

记住,不管到哪里,说话不但要讲究内容,还要注意方式!

5爱情是生活的原动力

时代在变化。现在,人们即使彼此相隔千万里、文化背景不同,也可以通过网络约会,相识相爱。在新千年里,世界越变越小,地方性的传统能有多少得以保留下来呢?我们决定对亚欧四国的年轻人展开调查,了解他们是如何寻觅爱情,如何最终找到心上人的。我们发现,虽然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改变了各地的生活方式,但许多地方的人仍然以传统的方式谈情说爱。

印度拥有世界上最美妙动人的爱情诗篇,也拥有世界上最著名的爱情纪念碑——皇帝沙贾汗为纪念其波斯爱妃而建的泰姬陵。但是,在印度,95% 的婚姻仍然是由家庭安排的。现在,很多年轻人用手机安排约会。一些印度诗人担心,写情书的传统将日渐消亡。为了引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他们组织了一个情人节情书大赛。

另一个亚洲国家日本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依靠“媒人”来安排婚事。家中如有待娶的儿子或待嫁的女儿,家长会与媒人接触,由媒人出面安排未来的新人相亲(Mi-Ai)。古时候,相亲是一种礼节。如果相亲后男方留下一把扇子,这表示男方对女方感兴趣,婚礼也就随后举行——女方没有决定权。现在,相亲活动依然存在,但是,如果双方不投缘,就不会再见面了。

在欧洲,有些恋爱传统依然留存,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在威尔士,青年男子会给意中人一把自制的木勺。每把木勺的柄端都刻着一样东西,比如,钟代表婚礼,心代表“我爱你”。女方可以收下木勺,也可以把木勺还给男方,表示自己对对方不感兴趣。现在,爱情木勺只是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不过,年轻人仍然可以给意中人寄上绘有爱情木勺的情人节卡片,表白自己的感情。

传统的恋爱方式并未全部过时。几年前,在意大利有一部很叫座的电影,影片中一对年轻的情侣将一把锁锁在罗马的一座桥上,然后将钥匙扔到河中,以此承诺对彼此忠贞不渝。这种做法很快流传到其他地方。现在,许多桥上都挂着“爱锁”。当罗马市长决定取掉这些锁时,他遭到了普遍的反对。爱锁因此得以保留下来,继续向人们展示着爱情是生活的原动力。传统的恋爱方式也是推动生活的力量。

6集市贸易

传统上,欧洲的集市都开设在市镇或乡村的主广场上,也就是位于教堂和市镇厅旁的“集市广场”。有些集市天天营业,而有些集市则一周只营业一到两次,而且通常只在早上营业,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从早上六七点钟到中午时分。集市出售的大多是水果、蔬菜、肉和鱼,有些小摊也出售衣服和家居用品。

集市可以追溯到中世纪。那时,人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去购物,与朋友、邻居和乡亲见面。因为没有制冷设备,他们每天至少得采购一次食品。

随着市镇的日渐扩大,货摊也向小街和小巷蔓延,或者集中在专门建造的集市建筑——“室内市场”之中。现在的室内市场经营范围广泛,不仅有酒吧和饭店,还有很多固定的货摊和商店,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很多集市仍然开设在风格传统、装饰精美的大厅之中,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大城市中尤其如此,如伦敦的科芬园,巴黎的雷阿尔商业中心和巴塞罗那的波克利亚市场。

在有些集市上,卖家允许你自己挑选水果和蔬菜,而在另外一些集市上,卖家可能要坚持替你挑选。最好的方法便是入乡随俗。也就是说,留意当地人的做法,看他们是不是自己挑选物品,将物品放入碗中或者篮子里,然后交给卖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