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全集》散文豆瓣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6篇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6篇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6篇《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1小时读汉乐府《十五参军征》,非常感动。

十五参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里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诗写得平淡而真实,没有一句进出呼天抢地的激情,但是惨切沉痛,触目惊心。

词句也明白如话,不事雕饰,真不像是两千多年前的人写出的作品,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也完全能读懂。

我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

然而有一句我不明白,“采葵持作羹”。

葵如何可以为羹呢?我的家乡人只知道向日葵,我们那里叫做“葵花”。

这东西怎么能做羹呢?用它的叶子?向日葵的叶子我是很熟悉的,很大,叶面很粗,有毛,即使是把它切碎了,加了油盐,煮熟之后也还是很难下咽的。

另外有一种秋葵,开淡黄色薄瓣的大花,叶如鸡脚,又名鸡爪葵。

这东西也似不能做羹。

还有一种蜀葵,又名锦葵,内蒙、山西一带叫做“蜀蓟”。

我们那里叫做端午花,因为在端午节前后盛开。

我从来也没听说过端午花能吃,——包括它的叶、茎和花。

后来我在济南的山东博物馆的庭院里看到一种戎葵,样子有点像秋葵,开着耀眼的朱红的大花,红得简直吓人一跳。

我想,这种葵大概也不能吃。

那么,持以作羹的葵终究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后来我读到吴其癋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

吴其癋是个很值得叫人佩服的读书人。

他是嘉庆进士,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抚。

但他并没有只是做官,他留意各地物产丰瘠与民生的关系,根据耳闻目见,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的文献,写成了《长编》和《图考》这样两部巨著。

他的著作是我国十九世纪植物学极重要的专著。

直到如今,西方的植物学家还认为他绘的画非常准确。

吴其癋在《图考》中把葵列为蔬类的第一品。

他用很冲动的语气,几乎是大声疾呼,说葵就是冬苋菜。

然而冬苋菜又是什么呢?我到了四川、江西、湖南等省,才见到。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就像一杯温热的清茶,初尝时清淡,回味时却余香满口。

读他的文字,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界,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

在《人间草木》中,汪曾祺先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花草树木的姿态和风情。

他写栀子花,说“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

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这般生动而率真的描写,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

他笔下的葡萄月令,仿佛是一首关于葡萄生长的优美诗篇,从一月的“下大雪。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到十二月的“葡萄入窖”,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轮回。

《故乡的食物》则勾起了人们对家乡美食的深深眷恋。

汪曾祺先生写咸菜茨菇汤,“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

这东西有一种苦味。

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

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可是后来,离开家乡多年后,偶尔吃到茨菇,“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这种对故乡食物的情感变化,蕴含着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对过往岁月的怀恋。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里,人物也是鲜活而生动的。

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中,他讲述了自己的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会画画,会刻图章,会摆弄各种乐器。

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也很特别,“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

”这样宽松、平等的父子关系,在那个年代是十分难得的。

而在《金岳霖先生》中,金岳霖先生的天真有趣令人印象深刻,“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

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

”通过这些细节,一个可爱、率真的学者形象跃然纸上。

他的文字不仅展现了生活中的美好,也不回避生活中的苦难。

但即使是在描写苦难时,他也总是能以一种平和、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比如在《随遇而安》中,他回顾自己被下放劳动的经历,没有丝毫的抱怨和诉苦,而是以一种坦然的态度接受命运的安排,“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它以清新自然、质朴真实的语言,展现了汪曾祺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在这部散文集中,汪曾祺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所经历的人、事、物,以及他对生活、文化、历史的思考。

他的文字不仅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温馨,更让人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非常独特,他善于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涵,让人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同时,他的文字也非常富有诗意,常常通过描绘自然和风景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诗意般的语言让人读来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一个美好的梦境之中。

在内容上,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回忆童年、描绘故乡的风土人情、评述文化名人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主题是关于食物和饮茶的描绘。

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食物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寄托。

他通过描写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和口感特点,让人感受到了食物的美妙和魅力。

同时,他也非常喜欢饮茶,认为茶是一种高雅的文化饮品。

他通过描绘自己喝茶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茶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除了内容丰富、语言优美之外,汪曾祺先生的散文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对人生、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他的文字不仅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温馨,更让人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总的来说,《汪曾祺散文》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优美、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通过阅读这部散文集,我不仅对生活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同时,这部作品也让我更加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

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

《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1布封说过:“风格即人”。

能够留下伟大作品的人是幸运的,即便风云变化、沧海桑田,有那一份作品为自己正身,验证一段充实丰盈的岁月,抑或是一场别样凝重的征途。

断断续续读完了《汪曾祺散文》,感觉真实纯粹、简单自然。

书中有对家乡美食美景的无限眷恋,有对母校西南联大的光辉追忆,有对父亲家人的温情感念,更有对风俗文化的悉心寻探。

我最喜欢的篇章还是作者对大学生活的一段描述,可能每个人骨子里都对逝去的青春年华深深怀念,难怪这几年盛行“致青春”。

青春里的自己都是快乐而无羁的,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满腔热血、壮志凌云,如果能掺杂一点爱情的甜蜜那就更完美了。

《新校舍》《泡茶馆》《跑警报》让我对西南联大有了更多的了解。

“西南联大”可真是一个不朽的历史名词。

百度百科中这样解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著名学府联合而成。

具体背景应该为: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

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

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

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

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西南联大与祖国的命运相关,在特殊的时期孕育了一群卓越的师生。

当时的著名教师有:陈寅恪,吴有训,梁思成,金岳霖,朱自清,冯友兰,沈从文,闻一多,钱钟书,吴大猷,华罗庚,朱光潜,林徽因,吴晗,吴宓,卞之琳,张伯苓。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1500字一直把汪曾祺当作某个衡量标准。

看得懂的和看不懂的,欣赏他的和欣赏不了他的。

当然,这个分类并不影响我对一个人的感情。

我的未来老公也不一定非要看得懂他的文章。

只要他们精神上有共通点就好。

比如对生活和小人物的爱。

其他只是一个人的补全成分,造就了每个个体,在同样人性的基础上。

要回国了,事也烦。

找房子搬行李等注册搞SNCF结束这里的caf银行警察局资料。

啊,都要在下周五天里搞完。

担心。

晚上上厕所时拿起马桶水槽上的汪曾祺散文选,随手翻到一页,是篇名为《继母》的随笔。

开头提到林则徐的女儿嫁沈葆桢,病笃,自知不治,写了一副对联留给丈夫和女儿:我别良人去矣。

大丈夫何患无妻。

若他年重结丝罗,莫对生妻谈死妇。

汝从严父戒哉。

小妮子终当有母。

倘异日得蒙抚养,须知继母即亲娘。

后有汪回忆起的一部与后娘有关的评剧小戏《鞭打芦花》。

剧的大意是闵子骞的后娘对其刻薄,给他缝芦花填的棉袄而厚待自己的两个儿子。

其父知后怒,欲休妻,闵子骞跪在雪地上求情,说了一句话: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再说到继母难当,继而探讨到与怎样做继母相通的问题,该怎样做人。

我们的伦理道德该怎样取得。

最后他说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如果一个时代没有道德支柱,只剩下赤裸裸的自私和无情,将是极其可怕的事。

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一个时期,无有例外。

对于今天我们的时代,它的最坏处也许就在道德支柱的崩塌。

相信每个尚存头脑的中国人都会同意,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伦理正在沦丧的时代。

人类公认的美德正在一丝丝从饱受现实压迫的中国青年身上消失。

也许他们有意也许是无意,其最可怕之处在于这已变成一个社会现象,由不得个体挣扎。

有人说,我们的民族整体素质和道德观念从文化大革命开始被摧毁,以后再也没能恢复过来。

今天的一切都是那个时代的遗祸。

这个想法的对错偏激程度我们无从得知。

不可否认,那个十年,毁掉的不仅仅是一批当时的人才,更是当年正处于建立人生观世界观阶段的青少年们。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犹如在宁静的午后,与一位温和而睿智的老者交谈。

他的文字,平实中带着生活的韵味,简洁里藏着人生的智慧。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题材广泛,从花鸟鱼虫到人间烟火,从故乡风情到旅行见闻,无一不被他写得生动有趣。

在《人间草木》中,他写栀子花,说:“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

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这一番直白而泼辣的描写,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同时也感受到了栀子花旺盛的生命力和作者对它毫不掩饰的喜爱。

他笔下的食物,更是让人垂涎欲滴。

在《端午的鸭蛋》里,“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这样细致入微的描写,仿佛那红油四溢的鸭蛋就在眼前,让人迫不及待想要尝一尝。

汪曾祺先生对于故乡的深情,在他的散文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故乡的食物》里,那些熟悉的味道,承载着童年的记忆和对家乡的眷恋。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生活的艰辛,也让人体会到那份在困境中对美好滋味的执着追求。

他的文字不仅描绘了生活的美好,也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温暖。

在《金岳霖先生》中,金岳霖先生的天真可爱、对学术的严谨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一个个细节展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立体而鲜活的学者形象。

汪曾祺先生的语言简洁明快,不拖沓,不做作。

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一个生动的场景或人物。

比如在《受戒》中,“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简单的交代,却为后面的故事展开奠定了基础。

他的散文还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在《葡萄月令》中,他写葡萄的生长过程,其实也是在讲述生命的轮回和成长的规律。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1“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夏天》如此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文笔有几人写得如此惬意?惟恐只有汪曾祺能做到了。

品读汪曾祺的散文,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如《葡萄月令》“然后,请葡萄上架。

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

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

“起!——起!”哎,它起来了。

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

然后,用马筋在小棍上固定住。

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笑了,绘声绘色的描述让我似乎看到了葡萄藤老爷般呆在架子上。

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带来的感觉享受。

读汪曾祺的散文处处可见这样的文笔,行文中透着淡泊宁静,即使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被他写出不同的韵味。

如自1938年9月,日军飞机濒临昆明进行空袭,狂轰乱炸,西南联大教职员宿舍亦有被炸毁的,造成人员伤亡。

汪曾祺正在西南联大学习,当时师从沈从文,后来写得小说受其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西南联大当时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的著名教授和专家学者,如对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颇有研究的陈寅恪,对中国哲学史研究卓有贡献的冯友兰,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人物朱子清,以及各有专长的闻一多、钱钟书、沈从文、柳无忌、叶公超、吴晗、钱穆、钱端升、张奚若、费孝通、罗隆基、潘光旦、贺麟、陈岱孙、王力、吴宓、闻家驷等。

在很多名人的回忆录中,这段时间是惨淡动荡的。

然而在汪曾祺关于这段时间回《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2我本是很少读散文的。

许是初中时印象过于深刻,在我的认知中,散文多半是艰涩难懂的:它不像小说那样,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这一条明晰的主线层层展开,随着故事的推进,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心境;散文往往给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它总是从一些细微的角度入手,一点一滴地表达出作者的思绪,一切都需要读者去细细揣摩,而这恰恰是我所不善长的。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那感觉就像是在一个暖洋洋的午后,坐在老街的茶馆里,听着一位风趣又亲切的长辈慢悠悠地讲述着生活里的那些细碎而美好的事儿。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势,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深沉,就是平平实实、自自然然的,却有着一种能把人一下子就拽进他所描绘的那个世界的魔力。

在他的散文里,我仿佛跟着他一起走过了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大街小巷。

比如说他写食物,那可不是简单地罗列菜名和做法,而是把每一道菜背后的故事、情感都给挖了出来。

像那道“端午的鸭蛋”,他不光写鸭蛋质细而油多,还写了如何挑鸭蛋,孩子们怎么用鸭蛋做游戏,甚至连吃完鸭蛋后嘴边那一圈油光都写得活灵活现。

读着读着,我都能感觉到那红油似乎要从书里渗出来,流到我的嘴边了。

还有他写的那些花草树木,也不是干巴巴的植物学介绍。

他写栀子花,就说:“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

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这话说得多直白,多有趣!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栀子花那浓烈奔放的香气和性格。

他写人也写得特别妙。

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在他的笔下都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可爱。

比如那个卖水果的老头,“他的摊子上有好些种水果,梨、石榴、葡萄……他没有什么吆喝,只是在梨摊子上放一个碟子,碟子里有几个铜钱。

你给他钱,他就把梨给你,没有秤,他大概是凭经验和眼力估量着卖的。

”就这么寥寥几笔,一个朴实又有点狡黠的小商贩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小细节、小场景,看似琐碎,却充满了生活的温度。

他让我明白,原来生活中那些最不起眼的角落,都藏着无尽的乐趣和美好,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读他的散文,我还发现他特别善于捕捉瞬间的感受和情绪。

比如他写在雨里散步,“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真是一种享受!就像是在一个暖洋洋的午后,坐在摇椅上,听一位亲切的长辈慢悠悠地讲述着生活中的种种趣事。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卖弄,就是实实在在的、带着烟火气的表达。

他写吃的,能让你馋得口水直流;写人,能让那些人物仿佛就站在你面前,带着生动的表情和动作;写景,能让你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微风、那阳光。

在他的散文里,有一篇写家乡的咸鸭蛋,那细节描述简直绝了!他说:“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 瞧瞧,就这么几句话,把高邮咸鸭蛋写得让人恨不得马上就能尝上一口。

他还提到了端午的鸭蛋络子,说孩子们把鸭蛋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那种童趣,那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热爱,真的太感染人了。

还有一篇写昆明的雨。

他写那雨,“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 这文字,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湿漉漉、绿油油的昆明雨季之中,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泥土和青草的气息,能看到雨水在房檐上滴滴答答地落下,在石板路上溅起小小的水花。

汪曾祺先生写人物也特别有意思。

他写一个卖水果的老头,“他爱卖什么就卖什么,绝不强迫人家买。

也没有什么摊子,把担子一放,站着就卖。

” 简简单单几句话,一个随性又朴实的老头形象就出来了。

他还写过一个拉车的师傅,说那师傅“跑得很快,一路小步紧捯。

有时他又把头伸出去,挨近坐车人的耳朵,大声地吆喝着,要超车。

” 这画面感,强得让我好像亲眼看到了那个在街头奋力拉车的身影。

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对生活的那种热爱和珍惜。

哪怕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情,在他笔下都变得有趣而美好。

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5篇

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5篇

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5篇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5篇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1周六,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在家傻待,谁约我”结果本来在和同学约会的女儿放弃约会,给我回了条微信:“我约你”就和女儿来到东方广场。

来到东方书城一个新开的书吧。

买了杯饮料开始了我们的周末约会。

当时女儿拿起一本汪曾祺散文《随遇而安》说:“我喜欢看汪曾祺的散文”,“为甚”?女儿说:“他有几本是全是写吃的”——汗,又暴露了我的女儿是个吃货。

顺着女儿的推介我就拿汪曾祺散文《随遇而安》看起来。

看了几页就吸引了我,他的文字里透着浓浓的“中国味”不乏味,且蕴含着民主心灵和性灵的美质。

却又淡淡的,时而把带进了北京的四合院大街小巷;时而把我带回了童年月光下妈妈在大树底下给我们讲述那些年她做过的“牛鬼蛇神”;时而又把我带进了舌尖上的中国那大川南北的中国民间美食景象。

看他书令你身在烦嚣的闹市却犹如穿越到另一个世界。

——其实我也挺喜欢这样写作风格。

我自己一直也有像他这样写写自己的生活,写写自己的感想以及看到一些事的所见所闻。

但当我看到同事们在博客上写的都是专业的,高水平的大作,总觉得自己的文章不适合登大雅之堂。

所以一直不敢在这大雅之堂丢人,但为了——你懂的。

表面上看这书其实是一本茶余饭后的消遣书籍,但慢慢品味却也从中得到人生的感悟。

书中我感受到了他从容,他淡然,他身处逆境却不以为苦,他达观潇洒,随遇而安!其中我最喜欢他的这一段:“丁玲同志曾说她从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劳动,是”逆来顺受“。

我觉得这太苦涩了,”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

”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

不”安“,又怎么着呢?既已如此,何不想开些。

如北京人所说:”哄自己玩儿“。

当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

生活,是很好玩的。

随遇而安不是一种好的心态,这对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是会产生消极作用的。

这种心态的产生,有历史的原因(如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本人气质的原因(我就不是具有抗争性格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客观,是”遇“,是环境的,生活的,尤其是政治环境的原因。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读完《汪曾祺散文》,给我最深的感触是那种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汪曾祺的文字既朴素又简练,但却充满了力量和温情。

在这些散文中,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时代和丰富的人性画卷。

从西南联大的教授们到普通老百姓,从炒米这种平常不过的食品到豆汁儿这种北京底层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汪曾祺用他独特的笔触描绘了这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物,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汪曾祺的散文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样,而且在形式上也很有特色。

他的文字并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繁复的修辞,而是以平实的语言和深入人心的描绘见长。

他的文字就像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虽然没有浓烈的色彩,但却能够让人感受到那种深深的情感和意境。

在这些散文中,我最为感动的是他对人性的理解。

他并不避讳人性的复杂和矛盾,而是以一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描绘那些人性的弱点。

他用他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真实面貌,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汪曾祺散文》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籍。

它既是一部历史的见证,也是一部人性的剖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也收获了很多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读后感《汪曾祺散文》

读后感《汪曾祺散文》

读后感《汪曾祺散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总结报告、企划书、演讲致辞、策划方案、条据文书、党团资料、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business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policy docu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essay compilation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pay attention!读后感《汪曾祺散文》相信大家读完汪曾祺的散文,一定都是深有感想。

《汪曾祺散文集》读书笔记

《汪曾祺散文集》读书笔记

《汪曾祺散文集》读书笔记I recently finished reading 《汪曾祺散文集》 and was deeply movedby the eloquent and poignant writing style of the author. 最近我读完了《汪曾祺散文集》,深受作者优美和感人的写作风格所感动。

One aspect that struck me the most is the author's ability to capture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lifestyle in his essays.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作者在他的散文中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本质。

Through vivid descriptions and heartfelt reflections, Wang Zengqi paints a vivid picture of the landscapes, customs, and people in his writing, which made me feel as though I was personally experiencing the scenes he portrayed. 通过生动的描述和真挚的反思,王曾祺在他的作品中勾勒出了风景、习俗和人物,让我感觉自己亲身经历了他描绘的场景。

Moreover, I was touched by the deep sense of nostalgia and longing for the past that permeated many of Wang Zengqi's essays. 此外,我被汪曾祺笔下弥漫的对过去深切的怀旧和思念所感动。

The author's ability to evoke emotions and memories through his writing is truly remarkable, and it made me reflect on the importance of cherishing our cultural heritage and treasuring the simple joys in life. 作者通过写作唤起人们的情感和记忆的能力真是非常了不起,这让我反思了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和珍视生活中的简单快乐的重要性。

《汪曾祺散文全集》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汪曾祺散文全集》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汪曾祺散文全集》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汪曾祺散文全集》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散文全集》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汪曾祺散文全集》读后感1最近看完了汪曾祺的两本书《打渔杀家》和《孤蒲深处》。

汪是沈丛文的子弟,所以文字多有受其影响。

《打渔杀家》主要是他的文论,书评,最吸引我的是他如何谈写作的一些内容。

《孤蒲深处》是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是比较有名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记事》《八千岁》《岁寒三友》《徙》等,他的小说确切地说更像是散文,是有一点儿故事性的散文。

这也很像沈丛文的风格。

此外他的书并不是特别流行的那种。

读起来呢,很有生活滋味,让你觉得不陌生,反而很亲切。

此外,可以看得出汪氏的做人处世之淡泊态度,很有才华但是缺非常地内敛谦恭自省。

他是江苏高邮人,秦少游的同乡,我也可以攀上老乡的江南之地。

水乡之地的人文历史故事,不比高原北方的粗放豪爽,但是却很耐人寻味。

其实,南方多才子佳人,也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汪后来大多年是在北京居住,也写了许多的京派文学作品,但是他影响深远的还是他对于故乡的那些描写和回忆。

所以有人也称他的文章为乡土文学,但是他却并不认同。

我以为汪最看重的文学品质是平淡自然,他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也是他的文章最主要的特征。

我常常会想,本是南方人的我却长在北方,这样的历史对我会有多大的影响。

如果我一直就在南方或是北方,我可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对于我的父母来说,他们是读大学的时候才从南方到了北方,后来就再没有能回去,他们不也是一直在流浪吗?人类命运有一定的重复性,没有根的人,这样才可以四处漂泊,并不觉得有什么难过,或者说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倒是那些祖宗多代一直固守一方水土的人,他们不能忍心离开的多。

现代许多人,不再有那么多故土的观念,是因为生活的质量决定一切其他,故乡的观念必须淡化。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800字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800字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800字对于名家的作品,我读过的不多。

我总认为大作家嘛,学问那么高深,写出来的作品肯定令人难以理解。

在潜意识里对于名家的作品还是有些排斥的,读完《汪曾祺散文》,倒是令我的看法有所改变。

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像是一个平常的老人在诉说的一件件有趣的事,没有什么浮夸的语句,高深莫测的感觉也是很少。

这些散文的语言很平淡,很朴实,我不需要过分去理解些什么,这让我读书时很愉悦。

在叙述一件故事的时候,汪曾祺老先生用朴实的语言书写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其中一些故事更是让人觉得有些幽默。

像《跑警报》一文中所写到的“跑警报的‘对儿’并非总是固定的,有时一方被另一方‘甩’了,俩人‘吹’了,‘对儿’就要重新组合”。

战争年代的爱情在我的印象里是浪漫的,刻骨的,能有一点幽默,倒也更是完美。

文章对景色描写让人觉得也很有意境。

“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

”“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想象一下倒让人有些陶醉。

从这本书也可以看得出汪曾祺老先生学识渊博和见识非凡。

他的语言很充实,一点也不空洞,对于他的看法,他总是能够举出一些例子,如“写景色,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

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

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

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处。

”用形象的例子来帮助人们理解,更显其渊博学识。

除了渊博的学识外他的看法也很有特点和道理,在《城隍.土地.灶王爷》这一散文中讲述了中国几个民间所流传的神。

他写到:“老百姓需要这样的神。

这些神的意象一旦成为老百姓所掌握,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宗教性、固执的力量。

没有这些神他们就会失去伦理道德标准、是非善的尺度,失去心里平衡惶惶然不可终日”。

我觉得是有道理的,人没有了信仰,光靠法律的约束,感觉还是不够。

有些人可能认为这些太腐朽,但我认为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将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

《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

《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如此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文笔有几人写得如此惬意?惟恐只有汪曾祺能做到了。

品读汪曾祺的散文,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如《葡萄月令》“然后,请葡萄上架。

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

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

“起!,起!”哎,它起来了。

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

然后,用马筋在小棍上固定住。

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笑了,绘声绘色的描述让我似乎看到了葡萄藤老爷般呆在架子上。

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带来的感觉享受。

读汪曾祺的散文处处可见这样的文笔,行文中透着淡泊宁静,即使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被他写出不同的韵味。

如自1938年9月,日军飞机濒临昆明进行空袭,狂轰乱炸,西南联大教职员宿舍亦有被炸毁的,造成人员伤亡。

汪曾祺正在西南联大学习,当时师从沈从文,后来写得小说受其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西南联大当时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的著名教授和专家学者,如对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颇有研究的陈寅恪,对中国哲学史研究卓有贡献的冯友兰,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人物朱子清,以及各有专长的闻一多、钱钟书、沈从文、柳无忌、叶公超、吴晗、钱穆、钱端升、张奚若、费孝通、罗隆基、潘光旦、贺麟、陈岱孙、王力、吴宓、闻家驷等。

在很多名人的回忆录中,这段时间是惨淡动荡的。

然而在汪曾祺关于这段时间回忆的散文中,却透着生活的情趣。

如《跑警报》: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漫山遍野。

说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

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不远,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

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软件系统紧急响应策略1. 策略目标本文档旨在制定软件系统紧急响应策略,确保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系统安全和稳定运行。

2. 紧急响应流程针对软件系统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响应流程,我们制定了以下步骤:2.1 情况识别与评估- 监测系统状态,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对潜在问题进行评估,确定问题的紧急程度和影响范围。

2.2 紧急问题通知与团队组织- 紧急问题应立即通知相关团队成员,包括开发、运维和安全部门等;- 迅速召集相关团队成员,建立临时团队以便进行紧急协调和决策。

2.3 确定应急措施- 针对紧急问题,制定应急措施和解决方案,以最小化影响;- 确定问题解决的优先级和时间计划。

2.4 实施应急措施- 进行应急措施的实施,包括修复软件漏洞、恢复被破坏的系统功能等;- 监控系统运行情况,确保应急措施的有效性。

2.5 问题跟踪与整改- 持续跟踪问题解决进展,及时处理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制定长期整改措施,以提高软件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6 恢复和复原- 当紧急情况解决后,进行软件系统的恢复和复原工作;- 评估系统功能和性能是否恢复正常。

3. 紧急响应团队角色和责任为了保证紧急响应的高效性,明确以下团队角色和责任:3.1 情况负责人- 负责紧急问题的监控和识别;- 组织紧急问题调查和评估;- 做出紧急决策,并分配任务。

3.2 技术团队成员- 参与紧急问题评估和解决方案的制定;- 负责应急措施的实施和系统修复等任务。

3.3 协调人- 负责组织和协调紧急响应团队成员;- 提供决策支持和资源调配。

3.4 通知人员- 负责及时通知相关团队成员,并协调人员的调度。

4. 紧急响应策略的持续改进为了不断提高软件系统的紧急响应能力,我们将进行持续改进的措施:- 定期审查和更新紧急响应策略,确保适应系统环境的变化;- 对紧急响应流程进行模拟演练和测试,发现潜在问题并解决。

5. 免责声明本策略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应根据软件系统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全集》散文豆瓣读书笔记《汪曾祺全集》散文豆瓣读书笔记导语:有人会说,家常文章,不值玩味。

但我想,汪老的散文值得我们学习的恰是以下两点:其一,文字不求矫揉造作,文风平易近人,一扫靡艳之风。

其二,无论作文,还是做人,都要常葆乐观从容之心态,能懂得以包容之心话“家常人生”。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几篇豆瓣读书笔记,一起来品一品吧。

读书笔记一汪曾祺的书,用文学少女的话说,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女儿节的茶巾寿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喷喷的白芝麻,栗子。

加入这么多配料的醋饭,用稍带甜味的薄薄蛋饼仔细的包裹着。

虽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却非常亲切、可爱、紧紧揪住胸口,可是读著读著,醋的味道也不断变浓,直到最后变成深切的无常观充塞胸中。

我觉得汪曾祺的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浓。

尤其是饮食文化,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了。

不能不让人想起《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烧菜给洪七公吃的那一段。

包括他的语言,都是半掺着文言的,读起来反而让人有一种顺化流畅的感觉。

羽毛般又轻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脏扑通扑通地跳著期待包在里头的松软康吉鳗、碎栗子的出现。

就像是这样的感觉!古往今来,上至九龙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向往着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鹤子,隐逸孤山做个隐士。

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尘世带给人的快乐生活。

舒婷在她的《神女峰》中写道:“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长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钦佩,然而对酒当歌,寻山问水,觥筹交错却有着那些所谓的神仙隐士们体会不到的一番乐趣与风情。

汪曾祺的书,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一个道理。

他写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见的小人物,他写的食也是路边小摊上的并不怎么高级的地方小吃,他写的事也是一些常见的鸡毛蒜皮。

可人们可从他那看似平淡无味的语言中品出人与人之间的美丽情感。

命运在最大的不公平中有时会偶尔留下一丝温暖慰藉的余温,让人对这尘世难舍难弃,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随便出现的,全看你心智够不够来领悟天意。

儿子与父亲间深切的交流等等,每一样都值得品味。

用力咬下椎茸瞬间流出的美妙汤汁!融化在嘴里的康吉鳗!成块的醋饭和栗子的甜味成了绝妙的搭配!就连缠著蛋皮的葫芦乾也是充满弹性非常好吃呐!这或许就是这本书的美妙之处。

想到书中人事那些美丽的误会与牵绊,哪怕再僵硬的嘴角,也终会露出一抹微笑。

读书笔记二一是学到一些理论知识。

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和意义,他说中国汉字是用来看的,不是说的。

许多诗歌-一朗诵就没有以前的东西了,所以他反对朗诵诗歌和散文。

他主张一字-字的认真扣字眼,沈从文的《边城》不到七万字,但写了半年。

汪曾祺的散文同样从一个一个的字来看没有什么独特。

但当放到一起那种行云流水的洒脱真的很奇妙。

他主张刻画人物不应该描写太多,而应该从环境、声音、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和烘托。

如何组织文章?他说他是先在头脑里面对整个文章有了轮廓以后才写的。

要先有个整体的构思。

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静坐时想出来的。

二是他的散文风格朴素、简练。

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师承了沈从文的特点。

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

汪曾祺也说到老师沈从文、老舍他们是怎样练字的。

汪曾祺本人家学渊源深厚,爱好广泛,上小学时,他的祖父就给他教《论语》,写小论文“义”,这就相当不错了,我上小学时,除了会放羊、掏鸟窝之外,文化的东西是绝缘的。

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

是真情、真语言。

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

-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现在好多人写的文章喜欢辞采华丽,但内容空空。

不舒服,很令人别扭,不真实。

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

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 都有涉及。

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

令人陶醉,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蔼、真实。

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是那样自由、平等、融洽。

《我的母亲》中对三位母亲的回忆。

虽然两位是继母,但却充满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

他对任何人都是友好的。

如对西南联大的诸多师友的回忆中,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

很纯真,很自然,我觉得做人就应该像他- -样。

对任何人都很友好,对任何事都很认真。

且那种追求自然朴素的养生之道也值得我学习。

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师的一些为人处世,待客之道,修身养性我觉得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

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要装腔作势。

看书就是学习嘛。

学文章,学做人,都很重要。

四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语言文风。

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读出生活的。

这是源于作家对生活的真诚吧。

他所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旧时代的高邮小城、西南边城昆明、文化界的故旧师友、西南联大的师生、北京京剧团的戏曲演员;故乡的大淖、荸荠庵,昆明的白马庙等。

他的作品中总有他自己过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写起来有真切的认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较多的是散文。

下面我将从他的散文中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语言,表达我的感受和观点。

那棵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

我熟悉他的一-切好处,知道那个枝子适合哪种姿势。

云从树中间过去。

壁虎在葡萄上爬。

杏子熟了。

何首乌的藤爬.上石笋了,石笋那么黑。

蜘蛛网上一只苍蝇。

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叶子,这叶子有点甜么,那么嫩。

金雀花哪儿好热闹,多少蜜蜂!波金鱼吐出一个泡,破了,下午我们去捞金鱼虫。

香橼花蒂的黄色仿佛有点犹豫,别的是花飘下,香橼花时掉下的,花落在草叶.上,草稍微低头又弹起。

一《花园》《花园》这篇散文读起来颇有趣味,语言十分的生动活泼。

对景物的刻画很好,文字虽是印在纸上,纸虽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体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的。

感觉手是可以触摸到它们的,《花园》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样真实地出现在我眼前,唤起了心灵最柔软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

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于他的语言平实、生活,它所描写的东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却凝聚着巨大的能够打动人心灵的力量。

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和温馨,贴近的观察生活。

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

它居闹市很近,大哥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似有很远。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 (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 -片, 摇动做声); .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

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一-《胡同文化》汪曾祺描写的胡同中的场景很生活、真切。

人物的特点很鲜明,虽描写每个人物只有简短的一句话,但他抓住了人物的细节,抓住了人物的魂。

汪曾祺对风俗的关注体现了他对民;族集体生活和文化的喜爱。

汪曾祺在《咸菜和文化》说:我们要在小说里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

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

汪曾祺写的《胡同文化》语言平实,贴近生活,也是希望把这种文化以最简单真实的方式传递给更多人,让这文化更好的延续下去。

正如汪曾祺所说的: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他用朴素着实的语言记录生活。

归有光的”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事”也尤其受他推崇。

汪曾的文学作品展示了现代汉语写作的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从活的传统和活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读书笔记三古往今来,关于描写吃的文章很多,但汪曾祺先生写吃的,别具一格。

我也爱好美食,对其文字中描绘的吃,更觉得我们的吃是尝味,而他笔下的吃充满了对这世界的赞美与感激,对生活的热爱与真诚。

例如在《故乡的食物》里,作者重点写了一样平常不过的食品一炒米。

文章-开头,作者引用了《板桥家书》中的一段话: “天寒冰冻时暮, 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

此句一出,顿时让人觉得很亲切!处于社会最下层的人民,用一碗炒米,温暖着彼此的身体与心灵!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描写了在战乱年代的一个小插曲,没有常见的凄风苦雨,也没有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是用幽默、浪漫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国民革命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把-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

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

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

在如此乱境中,还能保持这样的一份淡定,一份安静,一份从容,甚至一份幽默, 这是何等的大智慧,大勇气!而这智慧和勇气有来自何处?文中自有交待: “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没有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没有对生命的无比礼赞,怎么会有如此的胸襟与气魄?又例如《豆汁儿》描写的则是北京城底层人民鲜活的生活画面:“豆汁儿是制造绿豆粉丝的下脚料。

很便宜。

有了豆汁儿,这天吃窝头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

这是贫民食物。

豆汁儿摊上的咸菜是不算钱的”。

最有趣的一段在结尾处:有保定老乡坐下,掏出两个馒头,问“豆汁儿多少钱一碗”,卖豆汁儿的告诉他5分钱。

“咸菜呢?” “咸菜不要钱。

“那给我来一碟咸菜。

”寥寥数语,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顿时让人感到这世界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可爱,如此的让人留恋!在作者谈吃系列散文中,用疏朗清淡的笔调,写出了人世间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用汪老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尽管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