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片制作的视听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6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6,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6期)
Total No .306
收稿日期:2012—04—13
作者简介:王乙旭(1985—),女,吉林长春人。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片制作的视听语言
王乙旭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来临,以及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飞速普及和影响下,再给整个社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天地的同时也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教学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掀起了深远变革。
语文教学片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一路发展而来对语文教学片制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旨在通过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片场面调度、镜头的剪辑与组接以及声音等几方面的视听语言分析,试图找出通过视听语言的改善和发展,更好的呈现和表达出语文教学片的内容,从而提高其教学表现能力。
关键词:网络环境;语文教学片;视听语言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6—0012—03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关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片1.网络环境
所谓的网络环境,就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
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
2.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片其适应了现代信息社会对人的语文能力的新要
求,
充分体现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利于培养学生主
动探究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片的优势在于:一是巧设情境,
利用网络资源的形象性点击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二是发挥优势,利用网络资源的及时性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合作学习。
(二)关于语文教学片的视听语言
1.视听语言
所谓视听语言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
语言,必然有语法,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各种镜头调度的方法和各种音乐运用的技巧。
这些方法和技巧来自于人们长期的视觉和听觉实践,可以说是完全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的。
用一句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不用担
心没有共同的意义区间,因为这些实践经验大多来自于人的本性和长期的研究积累。
视听语言是一种思维方式,
作为电影反映生活的艺术方法之一;形象思维的方法;它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叙事方式、镜头、分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和组合;它是电影剪
辑的集体技巧和方法。
主要研究的是思维方法、创作方法、基本语言,即镜头内部运动、镜头分切、镜头
组合和声画关系。
2.语文教学片的视听语言
纪录片的视听语言通常用是通过场景构图、景别、
镜头运动、声音等几方面表达出来的。
语文教学片作为纪录片的一种其视听语言却和其他类型纪录
片如自然类纪录片、
人文纪录片、音乐纪录片表达有所不同。
因为语文教学片的目的性所决定,其视听
语言的特点为:要极为忠实的纪录,不同于其他类型纪录片可以加入更多的艺术处理蒙太奇手法以及科
幻手段,
语文教学片要用尽可能简练的手法和手段表达出教学内容,
并让学生能在最短时间最简单的方式理解。
既要表达的生动、具体,又不能过于花哨而影响了学生的认识理解。
二、视听语言在语文教学片中的运用
(一)场面调度
所谓场面调度是指
“摆在适当的位置”或者“放2
1
在场景中”。
是指导演对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活动的位置变化所做的处理,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也是导演为了把剧本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环境气氛等通过自己的艺术构思运用场面调度的方法传达给受众的一种独特的语言。
场面调度被引用到教学片创作制作中来,其内容和性质都与舞台场面调度有所不同,主要是涉及摄影机调度也称为镜头调度。
1.画面的布局
语文教学片画面的布局,一般来说包括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等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教材内容的要求和作者不同的表现意图,使它们在画面上处于不同的位置,占有不同的面积,也起着不同的作用。
大都是以讲台为主背景,以多媒体演示为辅助背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形式进行拍摄。
2.画面的剪辑
(1)镜头长度的选择
语文纪录片镜头的长度要根据学生看清画面所需要的时间、视距的远近、画面的密度、动作幅度的大小、学生的熟悉程度而决定。
视距近、景别小、画面内容少的,镜头长度可以短些,反正则需要长些。
(2)镜头的转换频率
也就是镜头转换速率的快慢,是根据知识内容而决定的。
对于语文教学片来说,一般知识过程的介绍说明、表现抒情内容、宏大场面的剪接率低,表现强烈运动、激情、欢快、紧张气氛的剪接率高。
例如,在教学片《西安事变》中为了反映学生抗日救亡的高涨热情,在北平学生从学校拥向街头要求抗日救亡的镜头中就加快了节奏,提高了剪接率。
(3)镜头之间的连接
“动”接“动”、“静”接“静”是镜头组接的基本原则,对于语文教学片来说也是如此。
所谓“动”接“动”是指如果两个固定镜头主体都是运动的,其剪辑点可选在主体运动的过程中,一般来说,剪动作时镜头组接是以主体动作的运动因素作为依据的,小景别的动作要少留一些,大景别的动作要多留一些。
镜头连接间不能显得过于唐突,这样只会加大学生在观看过程中理解难度,使学生觉得不知所云,而不能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3.运动镜头的使用
语文教学片与其他教学媒体如投影、动画、照片的主要区别是镜头的运动,对镜头运动的主要要求就是平、稳、匀、准,通过镜头的运动构成新的画面,表达新的内容。
一般来说,镜头的内容要符合观众的视觉习惯,让学生易于理解。
在实际拍摄中,无论是拍摄固定镜头还是运动镜头,除了为取得某种特殊艺术效果外,都要做到“平、稳、匀、准”。
所以对于语文教学片来说,“甩,虚、晃”一类在其他类纪录片都有运用的镜头运动,几乎是不出现的。
(二)镜头的剪辑和组接
1.镜头的组接要遵循教学规律
语文教学片是通过一系列的镜头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这种传递它既不同于文字教材,也不同于教师的课堂讲授,从这一点出发,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镜头组接时,必须遵循语文教育学中的可接受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要体现出教学设计的整体构思,镜头的组接既要有内容上的逻辑性,又要有教学上的艺术性,而且要善于利用镜头提供的感性材料来诱导学生的思维。
2.镜头的组接要合乎学生的思维逻辑
我们在组接镜头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视觉习惯和思维逻辑,要使我们的镜头组接能够适应学生通过视觉观察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在观看时的思维逻辑,满足学生的思维对视觉的需求。
3.镜头的组接要符合影视艺术中的艺术法则
语文教学片的画面剪辑也属于影视艺术的范畴,理所当然要遵循影视艺术中的镜头组接原则和画面语言的艺术表现手法。
掌握好组接法则:镜头组接的景别变化要循序渐进;同机位、同景别的两个画面不能组接;机位和景别虽有变化,但变化不大的两个镜头不能组接在一起;影调或色彩对比强烈的两个画面如果没有特殊需要也不能组接在一起。
(三)声音
1.音乐
语文教学片音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抒发感情参与叙事、展示环境、创造节奏等方面。
其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抒发感情的作用。
音乐艺术表现与画面结合发挥作用,隐约的抒情能从许多方面,用多种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小街》、《知音》、《城南旧事》都采用主题音乐贯穿发展的方式,概括和深化了主题思想。
二是参与叙事的作用。
通过对各种元素有机及合理的运用,创作出具有象征意义的声音形象,让画面富有蕴意,是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例如,《祝福》的结尾部分鞭炮声与嬉闹声与祥林嫂的呻吟声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黑暗,深化了主题。
三是展示环境的作用。
我们所处的空间是一个声音无限连续,变换的空间。
比如,《本命年》的开头,李慧泉被释放归来,画外传来两侧平房里发出的各种声音效果。
由近及远、由远及近、随人物的移动而变换。
假如此时声音只有
31
脚步声则会显得空洞、虚假,而无法立足于学生们的心中。
2.音响
音响是指语文教学片中作品人与物体运动所产生的声音以及所有的背景和环境声音。
其特点是:速度感,音响的速度感是由物体运动造成的摩擦声和高速运动在空气中造成的多普勒效应产生的。
用逼真的音响可以补充画面的表现不足;重量感,音响的重量感,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体会。
物体重,落地时发出的声音则响度大;物体轻,则响度小;空间感,音响的空间感是由于声音的传播特性产生的。
声音在旷野里发生会自然消失,没有回音、没有混响,音量也显得小;如果在一个没有特别处理的范围空间中则会产生明显的回声和混响,音量也大。
3.解说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70%来自视觉感官,所以从文字解说来弥补其局限。
文字解说为认识理解画面语言的表象运动提供了逻辑依据,画面则为文字解说的表达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氛围和解释概念的形象系统。
高质量的解说词与画面相结合传递教学信息,能达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三、编导及摄制人员的视听语言修养
(一)编导的前期准备和结构设置
编导是一部语文教学片由最初构思到后期完成制作的核心。
编导的综合素质、艺术修养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整个片子的结构、风格和艺术水准。
并且应对一部语文教学片的视听语言有整体把握。
首先,编导要选适于语文教学片手段表现的内容。
选题应选择有新意的,活动多静止少的,形象化多概念化少的,这样才能挥出画面中人物的运动、镜头的运动,从而扬长避短,生动形象。
拍摄内容所要求的条件要现有教学设施和录像技术能达到的。
其次,编导要把教案稿本改写成分镜头脚本,就是要把文字描述的画面形象化,并用电视艺术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呈现。
把原本抽象、单调的东西,构思成一组组生动形象相互关联的视频画面。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学片编导,除了熟悉并掌握摄、录、编专业技术外,还要尽可能多地去涉猎其他艺术领域,以及专业知识领域。
结构设置方面,要按照学生认识的逻辑顺序和现代课堂教学思想的指导为前提。
要先激发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后形成抽象的概念,并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
布局和时间安排上,尽量把单元教学时间控制在学习的疲劳域限内,大约以50分钟为上限。
但由于在语文教学片教学时,学生视听并用精神高度集中,因而身体疲劳较快,所以时间还能缩短,授课布局上更应当清晰明了。
(二)摄像人员的现场录制
语文教学片的每个镜头画面,都是通过光线的强弱、线条的虚实、色彩的变化等造型手段来表现的。
摄像人员除了平时在观察事物中多训练自己的眼睛外,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方法是要不断地加强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学习、提高,尤其要广泛的涉猎相关的艺术门类和自己所拍摄的专业学科,有了更多的专业知识的支撑才可以不断地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拍摄出丰富多彩、生命力旺盛感染力强的镜头画面表现出更强的视听语言效果。
(三)后期剪辑人员的后期编辑
后期制作阶段也可以被称作是打造产品的阶段。
编辑人员与编导一同,根据编导对脚本的整体要求,有的放矢的选择前期拍摄的素材画面,利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进行镜头组接。
语文教学片编辑人员除了要熟练操作编辑制作设备、掌握镜头组接技巧外,应当更多的了解有关文学方面和教育学方面的相关知识。
这样才能够迅速地找到最佳的剪辑点,准确的选择、大胆的取舍,使画面与画面之间衔接流畅、转换自然、合乎轴线规律,字幕中字体的选择、色彩的搭配,音乐风格的选取等才能和所要表现的内容相得益彰,使得视与听在整体上达到共振的效果。
综上所述,教学是目的,艺术是手段,必须把教学和艺术在编制过程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艺术手段为教学内容服务。
只有处理好两者关系,只有组建电教人员和任课教师结合的编制小组,扬长避短,互相切磋,才能编制出艺术性高、教学效果好的语文教学片。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拉毕格著.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M].何苏六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美)大卫·波德维尔著.电影艺术[M].曾伟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3]章柏青,吴朋,蒋文光编.艺术词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4]史晓燕,刘璞.视听语言[M].武汉:华中科技大出版社,2004.
[5]李铮.浅析远教中电视教材的收视心理[J].中国电大教育,1992(12).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