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结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合集下载

统整单元目标 强化语言实践 促进思维发展――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为例

统整单元目标 强化语言实践 促进思维发展――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为例

吴庆,女,1977年7月生,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吴中区教学与教育科学研究室语文学科教研员,宝带小学副校长,曾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

统整单元目标 强化语言实践 促进思维发展――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为例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堂上,教师应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从统整单元目标入手,利用深度阅读、设立支架、统整资源等方法强化语言实践,开展教学活动。

这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还能使学生在思考、动手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一、单元主题分析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合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

比如,三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的主题为“观察与发现”,分别编排了《花钟》《蜜蜂》两篇精读课文及一篇略读课文《小虾》。

单元页呈现了三部分信息,分别为插图、单元导语和语文要素。

插图颜色鲜亮,形象逼真;如诗般的单元导语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妙趣横生;语文要素包括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阅读教学的语文要素),以及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习作教学的语文要素)。

(一)人文主题本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花钟》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顺序叙写了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告诉我们要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认真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蜜蜂》一文叙述了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为了弄清蜜蜂是否有辨别方向的能力而做了一项实验的事情,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认真的探索精神;《小虾》一文通过“我” 对小虾外形、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二)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是一种很有效的阅读方法。

引导学生立足一段话的学习,敏锐择取、准确判断一段话中的关键语句,并能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是达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学段目标的关键环节。

“读”佐“思”数学阅读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读思达”教学法实践研究

“读”佐“思”数学阅读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读思达”教学法实践研究

“读”佐“思” 数学阅读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读思达”教学法实践研究数学学习中概念、命题的关联,从而形成数学模型和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

数学思维的形成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

由概念和原始命题中不断去发现新的概念和新的命题。

并对这些概念和命题进行推理证明,这样就构成了数学的公里体系。

数学学习是从概念出发进行合情推理,进而去发现问题和命题,再通过演绎论证等形式进行推理,证明命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来形成有序多级额数学知识结构。

小学数学的教育目的不再是会算和算对,更多是生活中的数学。

从根本上说,除了生活中需要用的数学常识学习、数学技能学习,更多的是发展提高公民素质,和然后自己继续学习的能力。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从数学类书籍中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数学阅读中汲取数学思想,发现数学之美、数学之趣,体会数学之乐、数学之悦。

要学数学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发展孩子们的分析、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同时能用数学的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才是数学的全部,计算并不是思维的最高级别。

1.为思维而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仅在于知识的积累,而是思维方法的培养。

数学思维的核心在于“抽象化”,数学是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再而上升为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将其应用到具体的解决问题中培养数学的眼光和世界观。

这就不是单一的数数和计算,这是一个人的能力,终身受用的能力。

这个方面课题组研究成员从数学书籍阅读开展,学生不仅仅从数学课本上得到数学知识。

而从数学相关书籍阅读中也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育部“百种中小学教材延伸阅读书目”中的《数学在哪里》值得学生普及阅读,里面包含了与各年段教学进度相关的知识点延伸阅读,从丰富有趣的童话故事、数学家故事、历史故事中找寻数学的身影,阅读后深入思考故事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

1.为目标而学数学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是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有趣。

学生思维培养指导方案

学生思维培养指导方案

学生思维培养指导方案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和发展良好的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思维能力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学业表现,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学生思维培养的指导方案。

一、培养阅读思维阅读是思维培养的重要工具。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使学生多读书籍、报纸、杂志等;引导学生多读经典作品,培养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多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培养跨学科思维。

二、发展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推理和判断的基础。

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内控式问题解决教育,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开展逻辑训练活动,如解决谜题、推理游戏等;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哲学等学科,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之一。

培养创新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开展创新活动,如科学实验、艺术创作等;引导学生学习科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可以培养学生对现实情况的理性思考和客观分析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社会学等学科,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习逻辑学和科学方法,培养对信息和观点的批判性思维;开展辩论训练,培养学生对不同观点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五、发展沟通思维沟通思维是与他人有效交流的前提。

通过培养学生的沟通思维,可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听力能力。

为了发展学生的沟通思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开展演讲和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提供听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

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开展语文深度阅读

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开展语文深度阅读

21阅读NEW WRITING语文教学研究 2020.5深度阅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事件的前因后果、行文风格和结构特点,多维度探究作品的思想情感及人生哲理,展开批判性阅读,还要围绕作品展开迁移创造。

对初中学生来说,不少学生通过阅读只是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但是却未深入探究,并借助阅读提升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深度阅读,在阅读中培养批判和再创造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呈螺旋式提升。

一、因果分析,加强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要求学生阅读不能浅尝辄止,要多提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若要促使学生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就要从挖掘文章结构和了解作品各种信息的前因后果入手。

首先,引导学生探究事件的发展经过,了解事件横向和纵向之间的关联;其次,要鼓励学生围绕人物展开主题探究,看看人物思想和情感发展的因果关系;此外,还要结合相关背景探究作者为何创作这样的作品。

若能掌握这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自然会站到新的高度。

在学习《背影》时,鼓励学生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说说事情发生的因果关系。

通过任务驱动式阅读,学生提出“事情的起因是‘我’在办理丧事后要和父亲分开,独自去北京读书,因此才会有父亲送别的一幕,让‘我’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

”“那么,‘我’为何会对父亲的背影如此感动呢?”这促使学生围绕人物思想和情感探究因果。

通过家庭背景,学生发现“原来‘我’和父亲的关系并不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叛逆的情绪渐渐地被亲情所取代,所以‘我’便能体会到父亲对自己的好。

”“父子接触的场景有很多,为何作者单单选择背影这个场景呢?”这促使学生探究作者创作此文的因果。

结合时代背景,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落下帷幕之后,传统思想有所“回流”,所以作者重新想到了孝道,因此撰写了这样的文章。

”在探究作品相关问题的时候,还要注意其他的一些方面,诸如所探究的话题是否与作者创作风格、生活环境和情感经历等有或多或少的关联。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摘要〕阅读是一项复杂的思维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参与的语言交际活动;是思维和语言相互作用的过程。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既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

〔关键词〕学生阅读培养思维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思维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参与的语言交际活动。

生成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认为:阅读是思维和语言相互作用的过程。

要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自觉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呢?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的具体做法是:1 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动机思维动机是激励并维持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同时也离不开刺激的作用。

当刺激与个人的需要相关联时即会产生思维动机,引起思维活动。

阅读活动中的刺激主要来自语言环境(即语境)。

借助语境,作者才能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将想要的思想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借助语境,读者才会准确无误地领会、理解作者所在表达的特定含义。

因此,语境在从作者到读者,即从表达到理解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是思维的基础。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如抒情导语、模拟表演、多媒体展示等手段),把文中的语言环境(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充分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

”从而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我要学”这种强烈愿望的驱驶下,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由此可见,创设情意,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良好开端。

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策略

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策略
学生根据上述材料明晓“闲人”指清闲的人, 苏轼唯闲,才能有闲情雅致来到月夜下散步,欣
霖2毅孕*£丸
-13-
2021/07
•教I学觊I点-
赏月下的美景;也只有“闲人”才会在竹处感受 到“无案牍之劳形”的快乐。联系文本中的内容, 学生会发现“闲人”也并非是真的“闲”,苏轼的内 心有一种被贬、郁郁寡欢的情感,此处的“闲”更 加凸显一个超然物外、坦然面对生活、真性情的 苏轼。此时,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结合文 本的内容,仔细揣摩文字背后深层的意蕴。学生 逐步探究,联系文本前后,由“闲”字的表层意义 联想到苏轼的必颐将点状化的删形成结 构化的知识,对文本的解读也由散到聚、由浅入 深。这样学生对文本的情感理解更为综合,也能 更全面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二、从单一阅读走向对比阅读,发展抽象 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 字的内部,探究其意蕴,逐步从感性思维走向 抽象思维。
首先,注重单篇文本内部的比较品读,发 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在阅读中,学生往往会对 具体、鲜活的语言材料感兴趣,对抽象化的语 言文字往往是漠视的态度。教师要采用比较 品读法,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发展学生的 思维。比如,学习《湖心亭看雪》时,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抓住“强饮三大白而别”中“强饮”二 字,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强饮”的缘由,将文本 前后情感进行对比阅读。学生会发现:“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大喜”两个字 写出了金陵客见到“我”的心情,知道“我”很难 再见,两位金陵客后又转为“哀伤”。所以这里 应该是“尽力”,而张岱选择大雪多日后去西 湖,而且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以看出张岱 带着“勉强”的心情。由此可见,张岱此时不想 见人,不愿见人,表现出其孤芳自赏的性格特 点。学生紧紧扣住文本中的疑惑点,不断地对 文本前后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从感性思维不 断走向抽象思维,从而深刻地理解了张岱的心 情和性格特征。

五年级语文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五年级语文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五年级语文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在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还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么,如何在五年级语文教学中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呢?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主动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选择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等。

例如,在教授童话故事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故事的魅力,思考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音乐或视频,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他们对诗词的思考和感悟。

二、提问引导,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既要涵盖基础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例如,在讲解课文时,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这篇文章还可以有怎样的结局?”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追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

比如,当学生回答不够完整时,教师可以问:“还有其他的原因吗?”“能不能再详细说一说?”通过不断地提问和追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鼓励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对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

当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个观点或解释提出疑问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而要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

基于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基于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182中学教育一、提出背景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在这当中,思维品质又被认为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必备素养。

同时,英语课程也被认为具备培育学生基本语言素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学生通过英语课程学到的知识,发展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而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为学习英语和利用英语学习其他知识打下了基础。

新课程标准将思维素养作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进一步提高了思维素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为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基于发展思维素养的内在要求和具体表现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英语阅读教学,提升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热爱程度,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以期在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一)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理解,顾名思义就是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是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基础。

理解文章需要掌握相匹配的词汇储备、语法逻辑、阅读技巧,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的能力,本教学设计将理解文章作为学习英语阅读的重要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基础。

(二)提高学生思维逻辑性本课程设计所用的问题采用问题链形式,避免传统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解只解决题目中问题的弊端,增强学生理解逻辑性,能够较好地避免英语阅读“应试教育”的缺陷,旨在全面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思维逻辑。

(三)提高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题后思考环节是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的重要环节,也是以往教育中极易忽视的环节。

部分学生和老师往往习惯于针对题目的“应试教育”,而忽视了题后思考对于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巧用题后思考不仅是阅读理解课程的延伸,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对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大有裨益。

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文章介绍了语文教学中通过强化熟读背诵、扩大阅读面和加强写作密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积累;感悟;运用;创造思维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这辩证地阐明了语文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创新能力是学生高素养的表现,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

只有基本素养厚实,创新才有扎实的根基,人的持续发展可能才越大。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基础教育,培养语文基本素养,“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基本素养,简单来说就是表现在交流过程中读写听说能力,这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统一的。

它反映了一个学生语文素质的整体水平,是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

日常生活中,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要说的事表达出来,进行思想交流,达到互相了解,这一切都以自身语言的储蓄为基础。

就算是阅读、思维、鉴赏等心智活动,都要依赖语言的传递、转换实现。

所以,语言是听说读写的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语文素质不高,关键是缺少语言这“米”,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就是帮学生找“米”。

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积累,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精华语言据为己有。

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如果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要提高语文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语文教学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教师应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背、多读、多写上来,为语文素质的提高和开发创造潜能打下坚实基础。

丰富语篇阅读活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以人教版《英语》Unit2FullMoon,FullFeeli

丰富语篇阅读活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以人教版《英语》Unit2FullMoon,FullFeeli

丰富语篇阅读活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以人教版《英语》Unit2 Full Moon, Full Feelings 为例发布时间:2022-12-10T17:57:33.730Z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11月作者:冉荼[导读]冉荼重庆市渝北区教师进修学院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2)11-050-01一、引言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使思维体现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

阅读与思维密不可分,学生在阅读中发展思维,在思维发展中提升阅读能力,从而推进语言的发展。

因此,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丰富的阅读活动可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品质,助力思维的发展。

二、例析阅读活动提升思维品质下面以人教版《英语》Unit2 Full Moon, Full Feelings 这节阅读课为例谈如何通过阅读活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一)本节课教学设计简介本节课首先通过提问激活学生已有的中秋节文化背景知识,促进他们对中秋节的正确认知。

通读全文后匹配语篇三个段落的主旨大意,提醒他们抓关键词introduction, the story, celebrate,培养归纳段落大意的能力。

然后细读第二段的故事内容,对故事情节进行排序,用四个选择题考查学生准确抓取细节信息的能力。

接下来看思维导图复述全文,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逻辑理解和记忆能力。

紧接着向学生提出开放型的问题,引发学生批判性思考。

最后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提升学生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和迁移创新能力。

(二)阅读活动提升思维品质策略1. 留足思考预热时间,促进思维的准确性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因为不想“冷场”,就想让学生立即回答,于是尴尬的一幕发生了,学生的眼神躲躲闪闪,老师的眼神寻寻觅觅。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类比、求同、求异等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为学生提供活动机会,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和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思维活动的参与才是最本质的参与。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谈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设疑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有效利用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演示、动静结合等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我在教学《体积的意义》一课时,创设“乌鸦喝水”的情境,学生身临其境,自觉生疑:“往瓶子里丢石子,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顿时产生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水面上升与石子的长度有关,有的说水面上升与石子的宽度有关,还有的说水面上升应该和石子的厚度和面积有关……学生的思维此刻被激活,有话可说。

水面上升到底与什么有关呢?我瞅准时机,适时引入新课,并鼓励学生看一看谁能在学习新知后,正确地解释这种现象。

通过“设疑激趣”,学生一下子充满热情,积极地投入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交流总结,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解决问题。

二、新旧联系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学习一般是从已有的知识和活动经验出发,通过迁移获取新知。

也就是说旧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学生获取新知的桥梁。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复习巩固相关的旧知识和已学习的探究方法,充分利用旧知搭桥铺路,在主动探究中,产生思维的火花,从而发展数学思维。

关注言语表达 点亮思辨课堂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例谈

关注言语表达 点亮思辨课堂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例谈

关注言语表达点亮思辨课堂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例谈一、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成为能够思辨、表达和处理信息的人才。

而语文课程中,阅读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本文展开对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的探讨,以及实现思辨性阅读的方法。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定义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即通过阅读,使学生从多角度、主观、客观、对比等方面进行思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思辨性阅读旨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造性表达。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如何正确有效地获取信息并进行思考,就尤其需要思辨性阅读来帮助学生,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文本的主动理解、理性思考、判断和表达能力。

通过思辨性阅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1. 主动理解策略主动理解便是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地去阅读,而是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建立自己的连锁思维,去理解和为所欲为。

主动理解策略即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现有的知识和思考去建立复杂的认知。

如学生可以通过构建图片、碎片的引发、以及提出问题等方式来增强自己对文本的认知。

2. 对比分析策略对比分析策略即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新的信息进行比较,从而获取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这样一来,学生将不仅仅是单纯阅读,而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性思考。

例如,学生可以将现实生活和文本的情节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3. 主观表达策略主观表达策略即是学生可以发表自己对文本的感想,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本,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语言表达的机会,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法的效果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法的效果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法的效果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理解文章内容,并做相关的题目来进行学习。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2 研究意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读写结合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这种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

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理解、分析,然后通过书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法的效果,不仅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为学科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通过对读写结合教学法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

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法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可以说是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分强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忽视了对学生阅读策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许多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存在着短板,无法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深层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阅读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他们更倾向于阅读电子书籍和网络文章,而传统的纸质教材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这给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受到了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他们更喜欢快节奏、短篇幅的文章,对于长篇大论的文章常常感到乏味。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摘要】小学语文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可以提高情感认知能力,激发文化兴趣,并综合提升学生的素质。

落实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对未来的社会角色扮演起着重要作用。

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面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核心素养,听说读写能力,思维发展,情感认知能力,文化兴趣,综合素质,重要性,未来发展,挑战。

1. 引言1.1 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课堂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的发展阶段,语文课堂是他们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时期。

通过语文课堂,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汉字、词语、句子和段落,培养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也是学生了解和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能够接触到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名人传记和民间传说,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学习诗词歌赋和古文经典,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还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在语文课堂上扎实地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并且培养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游刃有余,做到触类旁通,得心应手。

通过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水平,还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人格品质和文化素养,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2 核心素养的定义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它是指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信息素养、人际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1. 引言1.1 概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学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全面提升。

而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语文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读写结合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美好,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培养自信和表达能力。

通过读写结合,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写结合对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读写结合,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培养综合语文素养,提高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和兴趣。

只有通过不断地读写结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的提升,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字数:366】1.2 意义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写结合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读写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培养思维能力,而在写作中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表达能力。

通过读写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读写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阅读中学习优秀的文章,并且在写作中尝试模仿和创新,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通过读写结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理解作者的意图,提高语文素养。

读写结合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读写结合的重要性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通过读书与写作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读写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阅读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与提升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与提升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与提升研究摘要: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明确要求,教师应当主动培养发展学生言语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言语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必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语文知识,也对学习其他科目、甚至是未来发展有所裨益。

本文从言语能力思维的不同组成部分分析探讨小学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言语思维能力引言:思维能力一般而言是大脑通过思维方式,对摄取信息分析、整理并进行一定改造的能力。

小学生普遍思维能力发展不足,言语思维能力对学习产生深刻影响,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成绩。

小学语文教学本身承担着促进学生言语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言语思维能力,成为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训练判断性言语思维结合小学语文教材设计而言,内容中常见的言语形式主要分为显性语言知识和隐藏在语言表达背后包含的丰富内涵。

判断性言语思维主要是指学生对语言语意准确掌握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使用同义词、近义词替换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不同词句含义,并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字词知识点间联系,增进对言语形式及背后内涵的深入理解,实现判断性言语思维的有效训练[1]。

例如:教师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时,可以结合利用教材中知识描述,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落在探讨“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过程”上,要求学生展开有关讨论。

开始时,学生讨论内容还比较简单,认知相对浅显,部分同学仅仅是简单的复述课文语句,还有的进行一定总结归纳。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分析后,学生开始发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于第三、四自然段内关于中生代恐龙进化成鸟类的具体历程。

教师此时再要求学生重新对文章内容进行重塑,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

还应建立对文本内部不同语句之间的联系认知,如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话,教师针对提出“这一假说是指什么”的问题,需要学生联系前一句话来回答[2]。

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所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那么地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何进行引读说训练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验。

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浅谈认识和做法。

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年进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

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重视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

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

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

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

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的“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早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说结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那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何进行引读说训练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验。

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浅谈认识和做法。

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是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

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重视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

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
获。

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

在范读时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

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的“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早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

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

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三、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
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

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

如我教《三只白鹤》时,先向学生提出:哪只白
鹤找到鱼呢?为什么只有第三只白鹤才找到鱼,而另外两只白鹤为
什么找不到鱼?我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只白鹤为了记住
埋鱼地方用什么作标记,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再回答:(1)三只白鹤在什么时候埋鱼?(中午,太阳在正在头顶)它们找鱼又在什么时
候?(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在东边)。

(2)第一只白鹤找到鱼吗?(太阳的位置变了,找不到)。

(3)第二只白鹤又能找到鱼吗?(白云在天空中不断飘动着,位置不断地移动)(4)第三只把鱼埋在柳树旁,位
置是固定的,所以,只有第三只才能在原来的地方找到鱼。

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教学中
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

这样提高了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学思维的发展。

四、读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

训练说的过程,让学生读出文中语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把对局面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联系来理解课文,再现情境,意会内涵。

如教《种鱼》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小猫种鱼,能收到鱼吗?(齐答:不能。

)(2)小猫种鱼为什么收不到鱼?它怎样做才能收到鱼?很多学生都争着发言,有的说:“小猫应该把鱼养在鱼塘里就能收到鱼。

”有的说“鱼不能种在地里,应该养在水里。

”有的说:“小猫把鱼养在水池里就能收到鱼。

”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认真思考,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通顺的句子回答,将范文的语言内化
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和课文的内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语规范化,发展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