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练习1 人教版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部分》
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一、(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脊髓.(shuǐ)瞥.见(piē)啮.心肝(niè)B.淘汲.(jí) 屏.弃(bǐng) 杜运燮.(xiè)C.虔.诚(qián) 摇曳(zhuài) 邹荻.帆(dí)D.蛊.惑(gǔ) 船桨.(jiāng) 蔡其矫.(jiǎo)【答案】B(A.髓:suǐ,C.曳:yè,D.桨:jiǎ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利比亚反对派攻入的黎波里,宣告卡扎菲政权结束。
8月22日,利比亚驻华大使馆门前的国旗也改弦易辙....,换成了反对派的国旗。
B.按照新课改精神,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不要越俎代庖....。
C.针对在台湾高调行善引发的争议,陈光标坦然表示,之所以高调,只是希望能推波助澜....,激发更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
D.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要让其他国家来替它承担经济危机带来的后果,这种做法无异于李代桃僵....。
【答案】B(A改弦易辙:比喻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办法等。
此处不合语境:C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发展,使扩大影响。
D 李代桃僵:比喻兄弟互爱互助,后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日常市场监管巡查中,不少工商人员虽然发现了疑点,但苦于取证、调查难度大,往往不了了之。
B.往日只知埋头钻研、不善言谈的理工科大学生们,现在却多落落大方、口若悬河,敢于在各种应聘场合“推销”自己。
C.从专家到校长,再从校长到专家,这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转换,而是他本性的一种回归。
D.该公司生产的餐盒,以玉米为原料,克服了蒸发残渣超标,有异味、渗漏、负重性能差等方面的缺陷问题。
【答案】B(A语序不当,应为“调查、取证”、“往往不了了之”的主语应是“事情”,不是工商人员。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湖北武汉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是什么?是社会最小的细胞。
“国”是什么?是个体最大的( )。
“家国”是什么?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强调修身、齐家、心怀天下的深厚情怀。
家给我温暖,国给我力量——无数中华儿女带着“家国同构”的使命意识,撑起家,建设国,在人生的漫漫奋斗中,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近年来,党和国家( )表彰了一大批时代楷模和功勋人物,例如“两弹一星”功勋人物、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七一勋章”获得者陆元九,中国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奠基人乐黛云等。
“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在相对( )的环境里,他们中的不少人,对要不要奋斗、奋斗有价值吗、该如何去奋斗等人生议题充满了困惑”,在记者王宁看来,没有谁比老人更适合谈人生。
立足新起点,走好新征程,《吾家吾国》这一纪实采访节目积极拓宽国之大家和年轻人交流的( ),希望用他们鸟瞰时代的超然视角,用他们沉淀一生的宝贵经验,为晚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进而找到精神的信仰和未来的方向。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依靠庄重优秀通道B.倚仗隆重优秀渠道C.倚仗庄重优渥通道D.依靠隆重优渥渠道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希望为晚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用他们鸟瞰时代的超然视角,用他们沉淀一生的宝贵经验,进而找到精神的信仰和未来的方向。
B.希望他们用鸟瞰时代的超然视角,用他们沉淀一生的宝贵经验,为晚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进而找到精神的信仰和未来的方向。
C.希望用他们鸟瞰时代的超然视角,用他们沉淀一生的宝贵经验,为晚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进而助其找到精神的信仰和未来的方向。
D.希望为晚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用他们鸟瞰时代的超然视角,用他们沉淀一生的宝贵经验,进而助其找到精神的信仰和未来的方向。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表达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训练:第一单元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诗的“变”与“常”吕进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
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
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
“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
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
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
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
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
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
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
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
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
但这是创作状态。
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
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
高一人教版必修1语文第一单元训练题(含答案新)
高一人教版必修1语文第一单元训练题(含答案新)高中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小编准备了高一人教版必修1语文第一单元训练题,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斡旋(wò) 苍穹(qióng) 棕榈(lǘ) 令人咋舌(zà) B.敕造(chì) 唆使(suō)混沌(hùn) 屡见不鲜(xiān) C.梦魇(yǎn) 菁华(jīnɡ)河蚌(bànɡ) 呼天抢地(qiǎng) D.懵懂(měng) 箴言(zhēn)泊车(bǒ) 少不更事(gēng)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囊括切蹉荟萃一堂克不容缓 B.匮乏峻工器宇轩昂不负重望 C.濒临牟取金碧辉煌严惩不贷 D.睿智草介枉废心机理屈词穷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在家庭浓厚的美术氛围的下,儿子也深深地爱上了绘画。
(2)面对记者的拍照和采访,这位在华尔街工作的女士并不自己的投票决定:“我不赞同美国政府对中国实施高技术封锁的政策。
” (3)过度的欲望与贪求无益于心理健康,在功名财富的追求中多存几分为好。
A.熏陶隐讳淡泊B.熏染隐晦淡薄 C.熏陶隐晦淡薄 D.熏染隐讳淡泊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外出旅游时异地的风物让人迷醉欣喜,可是一路上的旅游购物却常常使人不厌其烦,兴味索然。
B.中国汽车企业近几年纷纷推出自己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有专家提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宜瞻前顾后,不可盲目发展。
C.这种文风承自周作人、董桥以来中国文人隐忍的传统,抒情而不煽情,简洁凝练的句子体现的是大方之家的功底与素养。
D.虽然教育厅领导只是走访了少数几所学校,但管中窥豹,他们对我市推行素质教育的现状还是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卷1(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XX-20XX X 月份XX 试卷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Ⅰ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ⅰ卷的文字说明一、单选题(题型注释)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 .毛泽东诗词的最大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 .《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两词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 .毛泽东的诗词为千百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 .意气 义气 意趣 异趣B .辟谷 避邪 避嫌 碧谢C .寥落 辽廓 辽远 燎原D.原形原型园形元勋阅读全词,完成3~7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3.对词中“峥嵘、挥斥、粪土、击水”四个词语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对过去的岁月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
此词原形容山势高峻,词中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
B.“挥斥”是指挥舞手臂,斥责社会弊政。
以此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C.“粪土”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意为“视……为粪土”,意思生动丰富,给人以新鲜别致的感觉。
D.“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一)附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得分:______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的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
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
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
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化,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若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上世纪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
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 》同步练习(部分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部分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人教版高一上语文1沁园春·长沙一课一练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百舸争流怅寥廓挥斥方遒浪遏飞舟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子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透,百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底,万类霜天自由。
怅_____________,问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岁月_________________。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书生意气,挥斥方_________________。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当年万户_________________。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飞?识记下列名句,并口头创设运用这些名句的语境。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 “看"字统领的语句主要有_____________,这些语句为读者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类意象。
(2) 词的下阕的统领字是“”,该字主要统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这几句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塑造形象。
(3) 阅读以下关于“秋"的诗句,比较它们和《沁园春·长沙》中的秋景有何不同。
(1)红藕香残玉簟秋。
(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3)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分析不当的项是A.词的上阕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作者火热的革命情怀。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评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0 分)(一)课内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1.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中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独立”一词,表现了词人卓然独立的形象。
B.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翔”两个动词,富有表现力,刻画了雄鹰和鱼儿矫健、轻快的身姿,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向往。
D.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表现了词人的消极情绪。
2.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首诗运用了想象、夸张等手法,营造了壮阔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破旧立新的强烈愿望。
B.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太平洋以人的力量和意志,形象地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力。
C. 诗中“力哟!力哟!”的反复咏唱,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感染力,突出了“力”的强大与重要。
D. 整首诗语言典雅含蓄,情感深沉内敛,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3.下列对《红烛》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红烛》这首诗采用了象征手法,以红烛自喻,借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特点,象征着诗人要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B. “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在诗中多次出现,反复咏叹,既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精神的赞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C. 诗中“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只注重付出,不关心结果的豁达胸怀。
D. 《红烛》的语言优美华丽,情感真挚浓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百合花》这篇小说,使我们看到了军民之间深厚的鱼水情。
B. 小说《哦,香雪》讲述了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了一个自动铅笔盒的故事,表现了香雪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训练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训练题选择题1、下列对课文《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
B.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
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
C.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
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答案:D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
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D项,“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错误,应该是“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
故选D。
小提示: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下列各句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B.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C.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D.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B.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其他三项都是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故选B。
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鹰击长空,鱼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的我走了,正如我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③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的姑娘。
A.游轻轻轻轻忧愁B.翔轻轻轻轻愁怨C.游轻轻悄悄愁怨D.翔轻轻轻轻忧愁答案:B本题考查考生辨析词语的能力。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3分,共计15分)1.按姓氏的音序排列下列著名诗人的名字,正确的一项是()A. 白居易苏轼李白杜甫B. 白居易杜甫李白苏轼C. 杜甫白居易李白苏轼D. 李白苏轼白居易杜甫【答案】B【解析】“白”的音序是B,“苏”的音序是S,“李”的音序是“L”,“杜”的音序是“D”。
故选B。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C.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是对历史著作《春秋》较为详细的叙述。
B.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人因此被成为“雨巷诗人”,叶圣陶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乐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D.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主要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有时为了突出谋臣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
【答案】C【解析】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
C项,应该是编年体历史著作。
所以选C。
3.请从以下四个选项中,选出对应正确的一项()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
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杜工部集》、《白氏长庆集》的命名方法分别是:A. 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B. 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C. 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D. 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张良臣耀兵城下击败之获其劲将九人良臣乃不敢复出②时帅麾下数百人跃马冲击敌众引去获其辎重粮畜以归军声大振A. 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B. 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C. 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D. 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答案】A【解析】(1)“数人”对“壮士”进行补充说明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两项“薛显”是“又败之”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故选A【答案】B【解析】(2)B项“在中国周代有公、伯、侯、子、男五爵”爵位顺序有误应为“公、侯、伯、子、男”【答案】C【解析】(3)C项“就被任命镇守北方重镇——北平一直到洪武十二年去世”分析有误根据原文“六年从徐达镇北平逾年召还八年复出镇”可知他并不是明朝建立后一直镇守北方重镇——北平【答案】(4)①张良臣在城下炫耀兵力顾时将他击败俘虏他的得力将领九人于是张良臣不敢再出来挑战②顾时率领部下数百人跃马出击敌人退去(顾时)缴获他们的军械、粮食、牲畜而归军威大振【解析】(4)①“耀兵城下” 状语后置句在“兵”后省略了“于” 应是“于城下耀兵” “劲” 得力的“复” 再次②“帅” 通“率” 率领“引去” 退去“获其辎重粮畜以归”省略了主语“顾时”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A. 上阕首句作者以祖逖自励表达立志报国的气概隐含国事堪忧的沉痛B. “依旧一新亭” 语浅而情深表达作者对东晋名士痛感国土沦丧的同情C. 上阕最后三句将嵩山三十六峰比作锋利的宝剑状山势挺拔气冲斗牛D. 这首词抒写作者欲为国效力却终被埋没的慨叹词气雄豪情绪苍凉【答案】B【解析】(1)B项诗中用典或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此处作者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借古抒怀表达自己对国土沦丧的忧伤【答案】(2)①直抒胸臆下阕前三句作者直言古来幽并之地多出武勇豪侠之士我等却鬓发斑白而一事无成既满怀自信又无比悲愤②用典“一掬钓鱼坛上泪”一句借东汉隐士严子陵的事迹表达自己既然用世无望便只好独善其身隐居屏迹的愤激之情③以景结情“风浩浩雨冥冥”营造出风雨如磐、天地迷冥的悲凉氛围烘托了词人隐逸的万不得已和忧愤悲伤【解析】(2)“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意思是“古来豪侠众多要数幽并为最可是我这个幽并人再也不能像先辈那样杀敌立功了因为我已双鬓斑白还能干什么呢等到将来封侯的时候青史上会留下谁的名字呢” 本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既满怀自信又无比悲愤的心情“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意思是“即使我像严子陵那样在钓鱼坛上垂钓也不会忘记事业未成的痛苦面对浩浩的风冥冥的雨我会泪流满面的” 其中“一掬钓鱼坛上泪”运用典故词人以严子陵自比意谓在这江山易代风雨如晦的末世自己用世无望只能选择隐逸“泪”字直抒胸臆强调词人隐逸的万不得已和忧愤悲伤“风浩浩雨冥冥” 以景结情风雨如磐天地迷冥大自然都为之悲泣表达出词人的年华空老而又壮志难酬的情感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2)面对兰花豆花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3.(3)小说对比叙写在“城里”和在“乡下”的生活状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A. 小说第二段插叙豆花在乡下经历的情形人们互相送菜是自然而然的事这和结尾处兰花在除夕给豆花送去芹菜的情节前后照应显得叙事严谨B. 豆花和兰花原本关系很好后来她和兰花之间产生隔阂竟然到了看到兰花负重走路而选择躲避的地步小说意在说明钱是造成人情冷暖的根源C. 兰花性格直爽她对豆花说在她这里买菜绝对放心一方面固然有炫耀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从守信承诺和对比衬托来挽住豆花这位老主顾D. 小说善于用修饰语写人物的形象比如分别用“很自然地”和“手忙脚乱”修饰兰花报菜价和豆花掏钱写出兰花习以为常、豆花意外慌乱的情态【答案】B【解析】“小说意在说明钱是造成人情冷暖的根源”错意在说明环境变了身份变了行为方式变了人与人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了解会造成心灵的隔阂故选B【答案】①面对兰花对自己生活的羡慕豆花感到不安不想因自己的优裕让豆花自卑②兰花收豆花菜钱豆花一下子不适应心里不舒服③兰花老远就招呼豆花买菜豆花无法选择又不好意思砍价心里憋屈④看到兰花背个袋子走路费力豆花以疏远排斥冷漠以对不愿帮助⑤兰花除夕送菜还不要钱豆花为自己的言行而羞愧【解析】【答案】①突显人际关系和人物形象豆花和兰花在乡下互相送菜互不要钱不计得失在城里兰花一心想把菜卖给豆花爱自夸豆花则心存芥蒂②突出主题在对比中说明在城里人们的生活因牵涉交易而复杂在乡下更重视人情人际关系比较单纯给读者提供认识价值③结构全篇通过“城里”和“乡下”生活的转换对比构建全文的叙事结构【解析】4.(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发展经济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4.(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发展经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A.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经济学观点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不同是因两者产业结构不同B. “斯大林模式”和二战后拉美、非洲、南亚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框架均为通过政府直接干预以发展现代化的先进产业C. 20世纪80年代发展经济学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消除各种政府干预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建立市场经济D. 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中国大陆的发展不是只靠政府、忽略市场也不是只靠市场、政府退出而是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答案】D【解析】(1)D项“而是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中国大陆所采取的发展和转型思路既不是结构主义所主张的只靠政府、忽略市场也不是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只靠市场、政府退出而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两者兼而有之有机结合”可知这些国家的发展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而非“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答案】B【解析】(2)B项“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发展经济学基础之上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发展经济学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或摆脱半殖民地地位开始追求现代化的背景下从现代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子学科”和第五段“发达国家的理论是在不断变化的发展中国家在采用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时必须考虑其具体条件和适用性”可知发展经济学的适用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而且发达国家的理论是在不断变化的【答案】D【解析】(3)D项由材料一可知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主要是宏观上的从政府和市场两大角度出发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中国民众个体储蓄行为研究”属于微观上的研究是从个体研究出发的因此不属于发展经济学的范畴【答案】(4)发展经济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的现代经济学的子学科【解析】(4)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下定义”的模式一般为“……是……的……” 然后分析所给的材料从材料中找到有关“发展经济学”的内容筛选出关键信息找到属概念最后按照下定义的模式进行答题即可如材料一第一段中提到“发展经济学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或摆脱半殖民地地位开始追求现代化的背景下从现代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子学科” 由此可知发展经济学的属概念是现代经济学它产生的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得到“发展经济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现代经济学的子学科” 再将材料二第三段“毫无疑问贫困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重大问题”作为修饰语或种差填入上面的句式适当调整语序即可得到发展经济学的简要定义【答案】(5)首先概括介绍了发展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及研究目的然后结合实例阐述了发展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的主流观点及其历史局限性最后提出发展经济学的本土化(反思和重构)问题【解析】(5)材料一首段先介绍发展经济学的产生时间及其背景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发展经济学这一子学科接着第二至第四自然段以时间为界论述了发展经济学的两个阶段结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必须依靠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的弊病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以发展现代化大产业” 新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加大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过多市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并介绍了两种观点的局限性结构主义只靠政府忽略市场新自由主义只靠市场政府退出最后第六自然段进行总结指出“必须注重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5.(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5.(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5.(3)下列语录中不符合材料中关于质疑论述的一项是()5.(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质疑的意义5.(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述思路A. 追求读者与作者心领神会、情投意合的“共鸣”效果是所有阅读教学所推崇的B. 共鸣与冲突是阅读的两种状态是阅读的最终结果两者有着积极与消极之分C. 读者价值观念的更新与认知结构的升级依靠于对自己阅读中共鸣与冲突的反思D. 阅读的价值在于促进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这一切建立在主观理解的基础之上【答案】C【解析】(1)A项“是所有阅读教学所推崇的”错误文章中说的是“一是读者与作者心领神会情投意合可谓之‘共鸣’ 二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隔情意相违则谓之‘冲突’ 传统的阅读教学更推崇前者”B项“是阅读的最终结果两者有着积极与消极之分”错误并非最终结果也无积极与消极之分D项“建立在主观理解的基础之上”错误应是建立在对文本的尊重、理解与批判的基础之上故选C【答案】C【解析】(2)C项“作者的心理操控比读者的先入为主更易产生特定意义上的思维惯性”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对二者进行比较【答案】D【解析】(3)D项强调的是学习的重要性而非质疑的重要性【答案】(4)①更新价值观念的升级认知结构凸显阅读的价值与意义②澄清文本实现文本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双重掘进达成阅读目的的理解、超越③深化思考和认识继承民族忧患意识有着不可代替的现实意义④更好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取得更加卓著的文化成果【解析】(4)从材料一“共鸣与冲突并非阅读的终结更非阅读的目的本身并不能带来价值观念的更新与认知结构的升级能达成此结果的是对共鸣与冲突的反思”可总结出“更新价值观念的升级认知结构凸显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从“在质疑与探究中我们才能澄清文本认识自我实现文本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双重掘进这样作为阅读目的的理解、超越才能达成”可以总结出“澄清文本实现文本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双重掘进达成阅读目的的理解、超越” 从材料二中“注重政治变迁中的史实批判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忧患性格传统的民族而忧患的意义就表现为对天、人、古、今的认识与思考在认识与思考中中国早期的独立记史行为又是最可宝贵的传统”可总结出“深化思考和认识继承民族忧患意识有着不可代替的现实意义” 从“注重文化交流中的视野开放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开放融合胸襟的民族而开放融合的标志就是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比较与吸收”可总结出“更好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取得更加卓著的文化成果”【答案】(5)①首先从“读者与作者的关系”这个话题提出质疑与探究在阅读中具有重要作用②接着辩证分析了“共鸣与冲突” 通过举例论证强调了质疑与探究的必要性③最后从方法层面指出摆脱思维惯性才能进行质疑与探究重申意义【解析】(5)材料一第一到三段首先从在阅读状态中“读者与作者的关系”写起简单论述“共鸣”与“冲突”的关系后引出了质疑与探究在阅读中具有重要作用接着四到五段作者举了林冲的例子辩证分析了“共鸣与冲突” 作者通过对比林冲与武松、鲁智深的不同来论证质疑与探究的必要性最后最后一段从方法层面指出摆脱思维惯性才能进行质疑与探究重申意义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6.(1)为图1的图片新闻拟一个标题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12个字标题6.(2)简要评价图2的创意创意【答案】(1)【示例】收官北斗组网全球/长空利箭网遍全球【解析】(1)①本题考查学生给新闻拟写标题的能力新闻标题的拟写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要求标题中包含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最能说明问题的信息一般来说拟写标题可以从时间、地点、新闻主体、事件、原因、结果等方面把握有时也要考虑新闻主体的特点、属性等另外注意不要超过规定字数图1下方的字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 通过所给的这些文字考生可以提取以下信息第一新闻主体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简称“北斗” 结果是“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收官再依据“全球卫星导航”与“组网卫星” 可知新闻主体的特征是“网遍全球”或“组网全球” 明确这些信息之后考生再结合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12个字” 作答此题答案示例收官北斗组网全球该答案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既点明了新闻主体“北斗” 又写出了事件的结果“收官” 还写出了新闻主体的特征“组网全球” 非常完美②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评价图标创意的能力作答本题需要考生能够清晰地掌握图标的组成内容并对内容代表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对图标创意进行正确评价图2 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圆形圆形内部蕴含着太极阴阳鱼图形和长柄勺状的司南图形最上和最下分别标有中英文标识在深蓝色的太极阴阳鱼图形内画有北斗七星司南图形下面有网络化地球图案明确图标的这些组成部分后考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对图2的创意进行评价北斗图标采用圆形构型因为古人讲究天圆地方、团团圆圆圆形更直观地象征了“圆满” 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图标中太极阴阳鱼与圆形共同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一目了然北斗七星是自远古时起人们用来辨识方位的依据司南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导航装置两者结合既彰显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也寓意着卫星导航系统星地一体同时还蕴含着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名字“北斗” 网络化地球喻指北斗系统将为全球网络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服务上下的中英文文字说明中国北斗将持续参与国际卫星导航事务推进多系统兼容共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根据世界民众需求推动北斗海外应用它象征着我国的北斗系统开放兼容、服务全球的愿景【答案】(2)【示例】①北斗图标采用圆形构型直观地象征了“圆满” ②图标中太极阴阳鱼共同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一目了然北斗系统志在建设一个实现全球范围的定位导航系统③图标中的北斗七星蕴含着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名字“北斗” ④司南古代辨别方向的仪器彰显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和北斗七星一起象征着卫星导航系统星地一体古今结合映刻着浓重的中国色彩和民族骄傲感⑤网络化地球喻指北斗系统将为全球网络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服务●上下的中英文文字则形象生动体现了北斗系统开放兼容、服务全球的愿景【解析】7.(1)文段中画线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7.(2)下列各项没有使用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中包含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7.(3)文中第一处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病因类型并把修改好的正确句子写出来A. 方寸之间B. 雕虫小技C. 炉火纯青D. 履行【答案】D【解析】(1)D项应该为“践行” ①意思不同履行执行、实践执行对他人的承诺并行动践行实践用实际行动去做某些事②侧重点不同履行仅强调完成的结果践行着重完成过程的艰辛行动包含艰难完成的意味【答案】B【解析】(2)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A项使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B项使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C项使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D项使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B【答案】(3)病因类型搭配不当修改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解析】(3)画线句子中“高树”与“价值原色”动宾不搭配“展现”与“市场风尚”动宾不搭配“擦亮”与“时代精神”动宾不搭配应修改为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
2016-2017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1 人教版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1 word版 含答案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语言基础训练(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玷.辱(diàn)庇.佑(bì)彤.云(tónɡ) 怏.怏不乐(yànɡ)B.憎.恶(zēnɡ) 讥诮.(qiào)隽.永(juàn) 饮鸩.止渴(zhân)C.胆怯.(qiâ) 怂.恿(cǒnɡ )央浼.(měi) 吹毛求疵.(cī)D.泅.水(qiú) 悖.时(bâi)仓廒.(áo) 未雨绸缪.(móu)解析:怂,应读sǒnɡ。
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酒馔伏侍喝采交头接耳B.庇佑撮合恶梦哀声叹气C.严峻虔诚委屈成帮搭伙D.绊倒分辩报歉不假思索解析:A项,采—彩;B项,哀—唉;D项,报—抱。
答案: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一家村集体经济企业原本是村委请来的财神,现在却变成村民眼中的“瘟神”。
相关职能部门执法却遭遇______,奈何不了企业的“躲猫猫”生产,只能寄望于电力部门联合协作。
(2)被告人的行为看似事出有因,但实际上也是无端______,打人发泄,侵害的对象是无辜工人,符合寻衅滋事罪的特征。
(3)听着父母温情的________,我们兄妹面面相觑:我们的愿望虽然五花八门,却找不到任何与父母有关的文字。
A.尴尬生事絮叨 B.尴尬挑衅絮烦C.难堪挑衅絮叨D.难堪生事絮烦解析:“尴尬”意为“处境困难,不好处理”;“难堪”意为“难以忍受,难为情”。
“生事”意为“制造纠纷,惹事”;“挑衅”意为“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絮叨”形容说话啰嗦,来回地说;“絮烦”指因过多或重复而令人感到厌烦。
答案:A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的演讲深入浅出、居高临下....地阐述了青年的前途与国家现代化事业之间的关系,反响十分强烈。
备战2022高考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 长沙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
备战2022高考高中语文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长沙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1 沁园春长沙课后篇稳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925年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词人迎着风浪阔步前进的革命豪情和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怀。
B.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C.“恰〞字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是对往昔战斗生活的高度概括。
D.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含蓄地答复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解析A项,“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怀〞不恰当,应是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答案A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词中的形象。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中具体的描写进行分析,特别是词的下阕中描写“恰同学少年〞的有关词句。
参考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的青年革命家形象。
二、语言运用3.右图是橘子洲被湘江环抱图,请用简洁语言并运用想象手法加以描述,不少于12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解析抓住橘子洲被湘江环抱的特点加以描写,可描写橘子洲的形态,也可描写橘子洲绿色苍翠的特点,另外加以想象,注意字数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参考答案橘子洲,似结在常春藤上的绿色瓜果。
她平静、高洁、美丽,溢满着情爱、温馨、浪漫,永远让人着迷,令人神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习题:第一单元 中外小说+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一)+Word版含答案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一)(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海权可界定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在海洋领域或运用海洋所享有的实力、影响力或控制力,它不仅包括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海洋经济实力和海洋科技水平。
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并不足以保证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
海军的强大有利于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反过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海军的实力。
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海军实力的加强。
但是中国的海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海权,这主要是由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差异决定的。
与西方文明相比,儒家文明缺乏侵略性和扩张性,这使得中国崛起的范式和要素不同于西方大国。
作为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中国一贯反对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中国经济的强大更多取决于内在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勤劳节俭的民族传统,而不是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和寄生性的国际货币体系。
但是只要国际法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必须发展海军实力,以强化海权。
不过中国海权的内涵与西方扩张性的传统海权有所不同,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主要目的在于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从而有效维护国家权益。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南海各国就是趁中国海军实力虚弱,事实上侵占了中国的南沙诸岛。
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传统也使中国的海权缺乏攻击性和扩张性,中国海军强国的目的不是干涉他国内政,而是为了从海洋利用与世界和平中获取物质利益和安全保障。
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而不是无限战争,而且陆上防卫压力也使海军建设不能从战略层面向战术层面无限推进。
战术意义上的海洋维权可由政府执法部门来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国际舆论和外交的压力,也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因为执法争端可归因于对国际法实施和解释上的分歧,而战术上的军事行动会因违背和平与发展潮流诱发“中国威胁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1单元检测
第一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河南省实验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早期的现代诗歌起步阶段,胡适、郭沫若等皆主张新诗应与传统文化、古体诗决裂,未免有些矫枉过正。
一旦废除古体诗的格律,随之而来便是诗歌创作形式的“极端”自由,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新诗来说,旧的诗歌形式被“废除”,新的诗歌理论尚未建立,这时是诗坛最混乱的时候,许多新诗人简单地将白话当作白话诗。
这也是为什么五四时期部分人士反对白话诗,认为新诗不是诗,即便是当时提倡并写作新诗的俞平伯也对这种观点提出了疑问:“中国现行白话,不是作诗的绝对适宜的工具。
”第一位宣布与古体诗决裂的白话诗人胡适同时也是第一位提出现代诗歌创作理论的学者。
胡适提倡“作诗如作文”,即“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
然而在他的早期诗歌创作中仍然有割舍不掉的传统诗歌的形式:寄给在北平的一个朋友藏晖先生昨夜(作一)梦,(梦见)苦雨庵中吃茶(的)老僧,(忽然)放下茶钟出门去,飘然一杖天南行。
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
(醒来)我自披衣开窗坐,谁人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比起一面要割裂传统,一面又不自觉地被传统所影响的胡适,郭沫若则是对传统的彻底的断裂者。
《天狗》《笔立山头展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诗歌脱尽古体诗的影子,从形式到内容再到思想无不体现着一个“新”字。
他所选取的意象多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地球”“宇宙”“太平洋”皆是现代地理观;工厂的黑烟在他看来是“黑玫瑰”,他的笔下是对工业社会的赞美,对都市文明的憧憬。
郭沫若是五四时期与传统文化割裂的最彻底的一位白话诗人,其诗歌创作具有很强的文学创作引领意识,具有很强的“先锋性”。
真正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历史交汇点上的诗派应当数“新月派”。
闻一多提出诗歌创作应追求“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其中“建筑美”和“音乐美”都体现着对古体诗的继承。
统编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单元检测卷(基础版)(解析版)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检测卷(基础版)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选择题(21分)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B.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俟:等待C. 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编写D. 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C项,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整句译文:和他们三人(子路、冉有、公西华)陈述的才能不同。
故选C。
【点睛】文言实词推断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
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
(2)联想迁移。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
(3)通假代入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
(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
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1单元 第一单元测评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
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
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
诗无论大小,都要根植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
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
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
“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
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
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
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
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
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
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将中国文学的传统分为载道派与言志派。
新诗似乎有这样一个怪圈:载道就不可能言志,言志就会抵触载道。
杜甫则超越了这个怪圈,他的实践证明,对优秀诗人来说,载道并不必然影响言志抒情。
载道是他骨子里的东西,与生俱来,每一首诗自然都是载道。
所谓“每饭不忘君”“致君尧舜上”“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并非咸吃萝卜淡操心,也并非故意而为,而是自然而然。
新诗史上曾经提过“文章下乡,文章入伍”,有过“抗战诗”热潮,要求诗歌载道。
于杜甫而言,他已经“下乡”,已经“入伍”,已经“抗战”。
“三吏”“三别”就是最好的“抗战诗”。
于他而言,家国情怀就是他的个人情怀,个人感受就是他的天下感受,载道与言志,自然而然,没有冲突。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检测(一)(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语言运用(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家族为本位、家国一体,是中国传统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
春运的壮观景象,未必能被西方世界理解,国人却能心领神会。
与最爱的家人相会,方不负一年的奔波与辛劳。
更重要的是,在春节的相聚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心灵的终极拷问:我是谁?有个________的段子是这么说的:身处北上广的托尼、露西,回到村里,就变回了二狗、翠花。
撇开戏谑的成分不谈,能在故乡找回自己、发现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其实,能从春节汲取力量的,又何止是个人?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春节的每一个底色,也被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结统一。
无需________的宣传,也无需不厌其烦的诉说,它早已印刻在每一张摆放着年夜饭的餐桌上、每一个温暖人心的拥抱里、每一幅合家欢的幸福画面中。
当然,我们不必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欢度春节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________、停滞不前,并不是可取的态度。
在饭桌上被亲友逼问、催婚,为了领压岁钱不停地磕头,凡此种种,都给欢乐祥和的春节气氛添上了不和谐音。
因此,想要过好春节,不妨大胆做好减法,去除陋习。
()。
有人说,不再看春晚是家庭气息淡薄的表现。
其实,全家一起看电影或看网剧,又何尝不是一种新年俗?娱乐、休闲方式的多元化,意味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已经变得更自由、更丰富。
同理,俏皮的表情包取代了________的祝福,有趣的抢红包打消了“节日腐败”的烦恼……敢于拥抱新生事物,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才能获得新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家喻户晓雷厉风行故步自封千篇一律B.家喻户晓大张旗鼓抱残守缺众口一词C.耳熟能详大张旗鼓抱残守缺千篇一律D.耳熟能详雷厉风行故步自封众口一词解析:选C。
首先阅读文段,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郭国昌古人云:“诗言志。
”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
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
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
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只要翻开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绝不是诗人的任意发挥,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
尽管人们可能因为生活境遇的不同而对诗歌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只要是真正的诗人,他就无法拒绝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生成中的决定意义。
虽然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产生。
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
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
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
诗人应当经常地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
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
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
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
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训练:第一单元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人教课标第一册第一单元同步检测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慎终追远”新思考张瑞涛《论语•学而》有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意味晚辈、后生对逝者的敬重,“追远”意味人对自我生命和价值的敬重,“慎终追远”体现了“孝道”理念下中国人的祖先崇拜情结和生命敬畏意识。
当把“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相对地看作为文化生命的延续的话,那么,贡献并缔造了中国文化优秀基因的传统文化不应被遗忘于历史的故纸堆,而应走进历史的前台,转生为现代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深具“追根溯源”情怀。
文化是有层级性的:单纯的地域文化、整体的民族共同体文化以及政治形态下的国家文化。
地域文化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文化,民族文化是基于特定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而达至的群体文化,国家文化则是由多民族共同体所达至的通约性、意识形态性的文化系统。
无论是地域文化,抑或民族文化、国家文化,都对生活于其中的人的个体生命产生重要的影响,个体生命的历程中自然孕育着特定的文化基因;区域的、民族的、国家的人类共同体又根据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不断创造新的文化要素,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个性”的文化基因。
地域文化的演进有其特定的文化基因,民族文化的演进、国家群体文化的演进同样在塑造属于群体的特定的文化基因。
文化基因之间潜存着融通性,特定的文化基因自身正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文化的前后因袭形成了“源与流”“根与木”的关系。
由此可说,任何文化都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的文化演进形态。
故,当人们构架和刻画现代文化时,自然要体思勘悟自己的历史文化,在“追根溯源”的历史情怀中考察个体生命和群体文化生命的智慧精神。
“追根溯源”情怀既是塑造个体文化生命与价值的必然选择,又是塑造国家群体文化生命和社会价值的必然选择,唯扎根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历史演进脉络的现代文化才能激扬勃兴,永葆文化生命生生不息的真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练习1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遂.愿(suì)四隅.(yǔ)前倨.后恭(jū)曲.径通幽(qǔ)
B.窥.视(kuī)强.迫(qiǎnɡ)水波潋.艳(liàn)泾.渭分明(jīnɡ)
C.徘徊.(huái)惬.意(qiè)春风和煦.(xù)不屈不挠.(náo)
D.讥诮.(qiào)炫.耀(xuàn)休戚.相关(qī)稼.穑之艰(jià)
2.下列句子中,只有一个
..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这些流派在三十年代初已掩旗息鼓,一直到五十年代才真正消声匿迹。
B.这几部影片能够给观众留下难以抿灭的印象,可以说是拍成功了。
C.展销会上的商品林林种种,不下数万种,真叫人目不遐接。
D.孙子兵法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怠。
”商场上何偿不是这样。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1999年江苏省高校招生增招2.5万人,可使全省高考录取率_________________与去年持平。
②这几项职工福利待遇规定,是全厂职工代表大会______________的,任何人无权随意改动。
③只有走教育的产业化道路,才能实现教育的规模生产和规模______________。
A.大概审定效率
B.大致审订效率
C.大致审定效益
D.大概审订效益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世纪之交,我们回顾民族屈辱的过去,瞻望时代的挑战,不由生发多难兴邦
....的历史感怀。
B.始作俑者
....需要胆魄和才能,20年后,当红旗渠水仍汩汩流进万顷良田时,我们感慨尤深。
C.广场似乎是历史的缩影,从历史博物馆到人民大会堂,百年沧桑
....终于画上了光辉的句号。
D.企业主管部门为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实行重奖,连一些亏损企业的经营者们也忝列其中
....。
5.下列语句表达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
A.要研究杜甫,就要力争阅读有关杜甫的全部论著。
B.他动员弟弟和爷爷下月五号和六号两天一道去乡下住。
C.明天校长和其他校领导一起去看望军训的同学。
D.文章分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各个历史时期进行斗争时所采取的战略特点。
6.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个句子是( )
别林斯基说:“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___________。
”
A.他像活字典一样,包含着我们语言的全部宝藏、力量和灵活性。
B.在普希金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风格反映得那样纯洁,那样净美。
C.普希金好像在寒冷而阴沉的国度上空,燃起了一个新的太阳,而这个太阳的光芒立即使这个国度变得肥沃、富饶起来。
D.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
二、阅读部分(29分)
(一)读臧克家的《老马》,完成7~12题。
(17分)
总____________叫大车装个____________,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____________,
它把头沉重地____________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____________里咽,
眼里____________来一道鞭____________,
它抬起头望____________前面。
7.依次填入第一节空缺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3分)( )
A.是够挤垂
B.得够扣垂
C.是满扣低
D.得满挤低
8.依次填入第二节空缺处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A.肚飘影着
B.心甩子望
C.心飘影望
D.肚甩子着
9.这首诗选择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生活场景,写出了一匹___________的老马。
(2分)
10.这首诗对老马形象的塑造极能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这主要得益于作者运用_________________描写的巨大感染力,同时这首诗语言上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也极易吸引读者。
(2分)
11.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咏物诗,那么什么是咏物诗?试结合所学过的或所读过的篇目,如《白杨礼赞》《爱莲说》《卜算子咏梅》等说说咏物诗的好处何在?(3分)
咏物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咏物诗的好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比分析下列各诗或句子的情趣或理趣。
(4分)
(1)臧克家《老马》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___________________。
(3)但得众生皆得论,不辞赢老卧死阳。
___________________。
(4)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臧克家的诗《老黄牛》,完成13~16题。
(12分)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
一九七五年一月二十八日
13.“韶光”和“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几个解释,选出与诗中意思吻合的一项(3分)()
韵光:①美丽的春光②比喻美好的青年时代
奋:①鼓起劲来②摇动;举起
A.①①
B.②②
C.①②
D.②①
14.选出对这首诗的体裁说明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古典诗歌
B.现代诗歌
C.七言绝句
D.旧体诗
15.“老黄牛”这一形象最感人的一点是什么,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3分)()
A.贵在认真
B.贵在耐劳
C.贵在惜时
D.贵在自觉
16.请选出对“老牛亦解韶光贵”理解得较好的一项(3分)()
A.“老黄牛”知道春光易逝,不能误了农时。
B.“老黄牛”知道春耕重要,不敢有一丝怠慢。
C.“老黄牛”知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D.“老黄牛”自知服役的时间不多了,要贡献余力。
三、语言知识运用(13分)
17.下面是一段描写天鹅的文字,请续写三句。
要求:内容要能上下衔接,每句都要用比喻的方法,三句能构成排比句。
(6分)
它的颈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仿佛是破浪前进的船头;它的身子向前倾着,愈向后就愈挺起,就像是船舳;,,_______________。
18.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补入与语境相适应的内容。
(7分)
真正的①,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候,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②。
所以,在你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③。
你不必害怕沉沦与堕落,只要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40分)
19.阅读《蒲公英的遗产》一诗。
秋
蒲公英老了
子女问
有什么遗产
母亲默默地给每个孩子
戴上一把远飞的伞
要求:根据这首诗的内容写一篇文章,标题自拟,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一、1.A 2.B 3.C 4.A 5.A 6.D
二、(一)7.B 8.C
9.装车出发负重受压、痛苦无比、在鞭子的抽打下不得不向前
10.心理朴实自然、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又极富表现力
11.运用比喻的手法,通过所咏之物,寄托作者的身世、遭遇、情怀、理想等的一种诗歌形式。
不是抽象地、空洞地讨论人格、操守,而是含蓄地融抽象难言的人生哲理于具体可感的景物中,富有民族化的创作风格。
12.(1)同情、悲悯,哀民生之多艰
(2)万物无一不可用,换个角度与要求而已
(3)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
(4)自觉的奉献精神
(二)13.C 14.A 15.D 16.D
三、17.尾巴就是船舵,脚是船桨,翅膀是船帆。
18.光明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先战胜你内在的敌人
四、1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