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区域经济发展)
40.我国开展区域规划的限制条件和有利因素
我国开展区域规划的限制因素和有利条件一、区域规划的有利条件进行区域规划,应遵循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贯彻党中央制订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结合规划地区的实际情况,作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依据。
一般所谓区域规划的依据,指的是规划的前提与技术经济条件,也就是地区经济赖以发展的物质因素:1.地区资源条件这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主要指矿产资源、河湖水库及地下水资源、海洋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等。
要求提供的资源应是查明可供规划期内开发利用的那部分资源,而不是潜在的资源。
过去,有些规划由于提供的资源没有达到这个要求,致使规划不落实。
地区的资源条件,直接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经济结构和具体内容。
例如,一项具有全国或全省意义的重要资源,往往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
所以,资源查明与否,是能否顺利开展区域规划的重要条件。
2.地区自然条件主要指农业生产和其它经济部门所要求的自然条件。
前者,应根据农业现代化要求,对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主要指气候、土壤、地貌和水文等条件进行全面调查,综合评定,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克服和改造不利因素,拟出综合开发利用的规划方案。
后者,指对工业和其它经济部门(交通、建筑、基础设施等)在建设、布局上有影响的自然条件,如地质、地形、气候和水资源等条件,以及对各类工程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滑坡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至巨,必须认真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
3.地区技术经济条件包括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现有基础及其构成、水平和技术特点等。
一个地区的经济基础是经过长期历史形成的,也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原有基础应深入调查研究,扬长避短、贯彻挖潜、革新、改造和提高的方针。
对基础薄弱的地区,往往要求规划的新建项目多,但不能门类齐全;必须贯彻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优势,有重点地建设。
在具体安排时,点不能太分散,要适当集中;同时,要注意加强协作,考虑必要的配套工程。
4.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单元测试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湖北武汉成为全国的焦点。
2月21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表了题为《武汉的自述火了:很抱歉以这种方式“出名”》的漫画,让全国人民重新认识了武汉。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四个省级行政区轮廓图,表示湖北省的是()A.①B.②C.③D.④2.(搜索微信公众号:初中满分笔记课堂)从武汉坐高铁出发,不出5小时,就可以东到上海,西到成都,南到广州,北到北京。
从武汉坐高铁到北京,乘坐的高铁线路是()A.京沪高铁B.京广高铁C.沪昆高铁D.哈大高铁3.长江和汉江从武汉穿城而过,下列关于长江、汉江对武汉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A.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B.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C.航运价值高,水路运输便利D.易引发洪涝灾害4.(搜索微信公众号:初中满分笔记课堂)1月28日上午,由142人组成的新疆首批医疗队集结完毕,驰援湖北,并于当天下午到达。
该医疗队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是()A.铁路运输B.公路运输C.水路运输D.航空运输下图是一幅“中国吃货地图”从饮食文化角度反映出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和农业分布的特点。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图中美食特色与我国省级行政区名称或简称契合的是()A.拉面—陕B.面线糊—浙C .火锅—四川D .小鸡炖蘑菇—辽A .传统铁路运输B .管道运输C .海洋运输D .航空运输7.小明乘火车沿途看到湛蓝的天空,绵延的雪山,成群的牦牛.火车经过的铁路线是()A .沪杭线B .哈大线C .青藏线D .陇海线8.下列铁路干线中经过省会(行政中心)城市最多的干线是()A .京广线B .京哈线C .兰新线D .京沪线活、频繁的迁徙放蜂。
“追花夺蜜”应选择的最佳交通运输方式是()A .航空运输B .内河运输C .铁路运输D .公路运输10.下图中数字代表京九线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6.在北京要品尝鲜活的江苏大闸蟹,最适宜的运输方式是()9.(电搜索公众号:初中满分笔记课堂)“花开人来,花落人走”,蜂农为了“追花夺蜜”,往往需要灵11.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粮食、蔬菜来源于下面的哪个部门()A.渔业B.畜牧业C.林业D.种植业我国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
浅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战略重点——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
2017年3期总第840期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到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要占到GDP比重达到25%左右。
目前,郴州市与中国建材、中国华录、华润集团、中华集团等12户央企签订了22个项目,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电子信息、节能环保6个领域。
在千方百计加快已签约项目落地、建设、投产的基础上,依托资源禀赋优势,精心挖掘包装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引进中省企业资本合作开发。
借助中省企业资本,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郴州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
(4)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吸引中省企业资本助力发展服务业。
优化产业结构,必须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资金不足和缺乏具备高起点规划,大范围整合能力的大企业,是发展服务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已经有中化集团、中国远洋、泰达实业、新影集团等4户中央企业布局郴州市服务业,涉及仓储运输、生态旅游等行业。
要利用中省企业资本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现代物流、旅游、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促进服务业在工业强劲增长的带动下加速发展。
2.引导市属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
(1)做实做强政府投资平台,当前,郴州市有5个政府投资平台,包括城投公司、交投公司、高科投公司,国投公司和矿投公司,主要进行城市基础设施、道路交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的投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为融资。
鉴于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政府投资公司在融资上都在谋划直接融资,其中以发行债券为主。
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需要企业在资产规模和财务结构上都达到一定要求。
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存量国有资本流动,调整国有资本结构,增强政府投资平台的融资、运营能力,更有利于基础性领域强化,带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
(2)做好国有资本的有序进退。
郴州市当前41户企业,处于竞争性行业企业比例60.9%,公益性行业企业比例39.1%,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43.9%。
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
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一、引言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学科,而区域经济发展正是受地理环境和地域特征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采用多个案例来说明地理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二、地质条件和资源配置地理学视角下,区域经济发展首先受地质条件的制约。
地质条件包括土地质量、地形、水资源等。
例如,内陆山区由于地形复杂、土地质量较差,农业发展可能受到限制,而沿海地区由于水资源丰富,温暖的气候,适宜渔业和海洋经济发展。
另外,地域的资源配置也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例如北方地区的森林资源丰富,南方地区的矿产资源较多。
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相关产业,能够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三、交通网络和区位条件交通网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地理学视角下,交通网络包括陆路、航空和水运等。
交通网络的发展程度将决定区域内外交通的便利程度,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例如,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枢纽的建设,将使得区域内外的交通更加便捷,促进货物和人员的流动,带来更多的商贸和旅游活动。
此外,区位条件也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往往更容易吸引投资和资源流入。
例如,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四、环境和气候因素环境和气候因素是地理学视角下不可忽视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环境质量和适宜的气候条件能够吸引人才和资本,推动产业发展。
例如,一些地区拥有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清新的空气,成为旅游和养生的热门目的地,有效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然而,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些地区如草原或沙漠地带由于干旱和贫瘠的土地,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对经济增长造成挑战。
五、案例分析以中国为例,不同地理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气候温和、地质资源丰富,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各省发展经济的优劣势
北京市优势:所在地,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对外交往的中心;其航空和铁路客货流量全国第一;劣势:周边各省市经济欠发达,缺少明显的分工合作,制造业类的跨国公司缺乏条;天津市优势:区位和交通、资源、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优势;滨海新区的制造业、基础设施、产业服务、区域功能和技术等方面优势;劣势:环境和资源问题突出,基础设施与国内大城市比尚有差距,国企资金占用大、效率低,民营经济发展不足;河北省优势:河北省位于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水产品基地,同时又是矿产资源大省;劣势:河北省能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但农业生产力偏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经费不足,技术创新薄弱;山西省优势:首先,山西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优势;其次具备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且有一定的人力资本素质;劣势:山西资本相对稀缺;传统落后部门或地区和先进部门或地区并存;技术创新水平上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内蒙古自治区优势: 自然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在优势大;劣势:在自然资源的组合匹配条件不理想,水资源相对短缺,自治区是全国自然资源组合条件最差的省区之一;辽宁省优势:港址资源众多、鱼业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较多;工业科技及人才优势;劣势: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低,后备资源不足,环境与生态的脆弱,大批企业职工下岗待业;吉林省优势:具有鲜明的汽车产业优势;生态环境十分优美,有重要资源的天文优势;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产业基地;劣势:自然地理条件的诸多限制性因素、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不明显、市场体系不完善;黑龙江省优势:农业发达,粮食商品量、专储量均居全国第一;工业基础雄厚,门类比较齐全,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劣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大需求对经济拉动力不协调、经济发展活力不足;上海市优势:金融业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服务业高度发达;工业发达,工业总产值占中国的十分之一;拥有雄厚的人才实力;周边拥有江浙这样经济发达的省份,制造能力强,产业链完整,企业群密集;劣势:原料、匮乏;江苏省优势:产业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服务业水平较高、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劣势:能源资源匮乏、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资源环境条件先天不足;浙江省优势:一,相对均衡的城乡区域经济;优势二,强劲的企业家创业精神优势;优势三,雄厚的民间资本积累;劣势:一是相对较高的商务成本、二是有待增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偏于稳健的民营企业投资心态;安徽省优势:拥有充足的,丰富,的传承和影响,黄山为主的丰富;劣势:经济总量小、“三农”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总体实力不强、人才需求与人才流失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福建省优势:一是对台优势;二是港口优势;三是生态优势;劣势:生产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以及人口受教育水平低,人均拥有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以及专利数量少;江西省优势:矿产资源居全国前列;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相对宽裕;经济成本梯度差的优势;劣势:江西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偏小;三农问题严重;宏观调控对经济弱省的制约;环境改善差距较大;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山东省优势:资源与环境优势;基础设施优势;经济建设领域有比较优势;劣势:产业构成不合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不,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和劳动力素质不高;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超强度;六是水资源严重短缺;河南省优势:首先是区位优势,它位于中国之中,也是中部之中;其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第三是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基地;第四,有人力资源优势;第五,还有文化优势;劣势:人口众多;开放度不,思想观念相对比较传统;经济的底子还比较薄;湖北省优势:基础设施优势湖北历来为中国水陆交通枢纽;人才技术优势湖北是一个融科技与教育基础优势的科教大省;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商品聚散中心;劣势:非国有经济发展不足、经济外向度低、品牌经济实力较弱;湖南省优势:相对区位交通优势;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突出;在工业领域有竞争优势;有极强的“码头优势”;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劣势:区位方面竞争力不强;缺乏具有国家开发价值的大型战略资源;科学教育与周边省份存在差距;铁路运力有限;广东省优势: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丘陵及河口三角洲;有丰富的水热条件;珠江下游水源丰富;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农产品丰富;交通发达;劣势:部分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软环境有待改善;新兴产业竞争力还有待提升;广西壮族自治区优势:拥有沿海又与东南亚国家接壤;资源相对污染较轻;旅游资源丰富;城市干净环境优美,空气质量更是全国最前列;劣势:经济基础差、城市基础差、人口素质不均衡、交通基础差;海南省优势:;深海捕捞;;东南亚外贸;是比较早的特区;繁多;劣势:与大陆的交通还不便利,阻碍经济发展;没有大型工业;较高;重庆市优势:有国家各项优惠政策;是内陆城市中唯一有保税港区的城市;有两江新区,长江黄金水道等;劣势:地处中国内陆,经济欠发达;交通也不发达;人口众多、面积广大,比较贫困;城市二元化突出,各方面矛盾尖锐;四川省优势: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区位优势相对西部地区有"增长极"的区位优势、资源及市场优势、良好的发展基础优势、劳动力和人才优势;劣势:地理区位欠佳、经济实力不强、制度安排与政策上的差距、市场化程度较低;贵州省优势: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民族旅游文化资源;西南陆路交通的大通道;劣势:一是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不快;二是投资仍然相对不足;云南省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对外交往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蕴藏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的多样性;蕴藏丰富的矿产;多姿多彩的风景名胜;独具优势的特色产业;劣势:发展上自我设限;工业化进程缓慢;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西藏自治区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劣势: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外向度低、人才匮乏、投资效率不高;陕西省优势:区位优势;能源资源丰富;科教实力较强;文物旅游资源等得天独厚;工业基础较好;文化资源多样;劣势:经济效益差、发展水平低、亏损严重、增长速度慢、产业结构水平低;甘肃省优势:丰富;较为丰富;潜力巨大;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广阔;价格低廉;劣势:恶劣;发展缓慢;结构不合理,过程中低效率;薄弱;青海省优势:独特的“冷凉性”气候,有丰富的土地草场资源、丰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巨大的能源宝库、旅游资源也丰富;劣势:但高寒的自然环境与脆弱的生态条件,封闭的地理环境与较差的区位条件,对青海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巨大;宁夏回族自治区优势:有农业、能源、旅游、内陆开放四个方面的优势,发展前景广阔;劣势:观念陈旧,视野狭窄;环境险恶,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口增长过速,劳动力素质低下;传统产业占主导,结构调整举步维艰;生态破坏严重,投资环境弱化;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实力薄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势:新疆是瓜果之乡,又是全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也是全国很重要的畜牧基地,新疆的丰富;劣势: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失业十分严重;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问题严峻;城市化水平较低;香港特别行政区优势:地理优势优越,第三产业很发达,属国际化的城市,自由贸易,资讯流通,竞争公平开放; “一国两制”政策;劣势:产业结构转型与相应的资源支撑不足、“积极不干预主义”政策尚未找到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要求的“支点”;澳门特别行政区优势:地理优势;人文文化优势;政治形象;制度优势;劣势:地域狭小,资源短缺,人口不多,内部市场有限,这就决定了澳门经济的对外依赖性;经济结构单一;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人才结构问题突出;国际规则利用程度偏低;台湾省优势:有优势;优势;电子行业优势;拥有传统较久;和服务业优势;以及相关的优势;劣势:代工生产模式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两岸关系问题;政局不稳定常使岛内经济环境受到波动;。
晋教版八年级(上)中考题单元试卷:第4章_经济发展——强国富民之路(04)
晋教版八年级(上)中考题单元试卷:第4章经济发展——强国富民之路(04)一、选择题(共12小题)1.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的是()A. B.C. D.2.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核心地位的城市是()A.南京B.杭州C.上海D.苏州3. 位于长江沿江地带的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是()A.京津唐工业基地B.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C.辽中南工业基地D.沪宁杭工业基地4. 读“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分布示意图”,图中③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是()A.工业基础薄弱B.矿产和能源资源缺乏C.交通条件落后D.劳动力不足5. 如图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区域图,南京是长江三角洲区域北翼的中心城市,位于图中的()A.甲B.乙C.丙D.丁6. 有关如图中我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是辽中南工业基地,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B.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市位于②工业基地C.③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D.④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与港澳地区的经济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是“前店后厂”7. 如图展示了长江沿江地带的()A.位置和自然条件B.生态问题及治理C.纽带和辐射作用D.自然资源的分布8. 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形成“同城效应”的关键是()A.城市规模的扩大B.核心城市的吸引C.交通快速发展D.城市数目增多9. 假如你去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以下哪个景点是看不到的()A.杭州西湖B.周庄C.苏州园林D.长城10.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下列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正确的是()A.河流可以提供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B.河流可以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C.河流可以提供便利的水运,有利于对外联系D.河流入海处可以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11. 读图,有关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不正确的是()A.地势低平、气候湿润B.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C.其北翼的中心城市是杭州D.南京是江苏省省会,有“六朝古都”之称12. 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A.北京市B.南京市C.杭州市D.上海市二、填空题(共2小题)长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也是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________(判断对错)如图为“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甲工业基地是________(填字母).A、辽中南工业基地B、京津唐工业基地C、沪宁杭工业基地D、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2)甲工业基地是全国最大的________(重或综合性)工业基地,该工业基地中有全国最大的城市________.(3)乙工业基地位于________(辽宁或吉林)省的中南部,该地区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资源,便利的________(铁路或内河)运输,是乙工业基地发展________(钢铁或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三、解答题(共16小题)读我国部分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二:外向型经济一方面主要是利用外资、技术经验、管理模式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以出口为导向,开展跨国经营,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1)填注地理事物名称:城市:A________ 特别行政区:B________ 河流:C________(2)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水平高,是举世闻名的“________之乡”和“丝绸之乡”.(3)城市A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近年来,A市不少企业向“长三角”区域周边城市转移.这说明A市对“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A.具有辐射带动作用B.提供大量的自然资源C.提供大量劳动力D.带来污染(4)请简述C河对“长三角”地区有什么作用________.(5)人们常常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特征概括为:引进来,走出去“,根据材料二,你认为该地区“引进来”的主要是________.(任举一例)(6)“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区域在发展中共同存在的制约因素是()A.人才匮乏B.交通运输落后C.水资源短缺D.能源资源短缺.读“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填出图中字母B所代表的是________工业基地,位于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基地是________和________(填字母)(2)辽中南工业基地的特点是:________.(3)珠江三角洲与香港的经济发展模式().A.“厂店联合”B.厂厂合作C.“前店后厂”D.“前厂后店”(4)图中C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请你简要说一说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长江沿江地带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腾飞的两翼,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内陆省份内生型竞争力提升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性 的作 用 。
二、 相 关研 究 综述 与概念 界 定
经济学 开 山鼻祖之 一李嘉 图最先 提 出了外生 型 比较优 势理论 , 认 为 外 生 比较 优势 是 先 天 给定 的, 因此人们 和政 府都不 能人 为地改变 它 , 他 认为
第 2 6卷 第 4期
2 0 1 3年 8月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Wu h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
中 图分 类 号 : F 2 0 2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3 / j . i s s n . 1 6 7 1 — 6 4 7 7 . 2 0 1 3 . 0 3 . 0 0 5
件 及培 育措施 将对 内陆省 份 的经 济发展 起着决 定
一
、
问题 的 提 出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1 8
作者 简 介 : 周
城( 1 9 8 6 一) , 女, 湖 北 省 武 汉 市人 ,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管理 学 院 硕 士 生 , 主要 从 事 市 场 营 销研 究 ;
程艳霞( 1 9 6 2 一) , 女, 湖 北 省 天 门 市人 ,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管理 学 院教 授 , 博士, 主要 从 事 市 场 营销 、 战 略 管 理研 究 。 *基 金 项 目 : 湖 北 省 科 协 一般 纵 向项 目( 2 0 1 2 z k x 0 0 2 )
与 此截然不 同的是 内生 型 比较 优势是 经济体 系 内部运 作所决 定 的 , 是 可 以通 过 后 天努 力 而培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与治理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与治理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区域发展中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有些地区经济欣欣向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另一些地区仍然相对落后,困扰着当地居民。
那么,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进行治理呢?首先,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的地理环境极为复杂多样,各地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农田和水资源等,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匮乏。
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的内在基础,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其次,历史遗留问题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各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产业结构等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些地区在历史上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机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而另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则成为了发展的瓶颈。
此外,政策因素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关键原因。
过去,为了追求产业集聚效应,中国实施了一系列吸引外资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
这导致了一些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政策环境的差异,包括对外资的优惠政策、税收政策等,导致了一些地区在吸引资金和人力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不利。
如何治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呢?首先,需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和资本向落后地区转移,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当地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同时,更多重视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使每个地区的人民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机会和福利。
其次,需要改革优化区域间的政策环境。
政府应该加强区域协调,合理规划产业结构,避免形成产业集聚的“头部效应”。
可以通过减少对发达地区的优惠政策,提高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试卷及答案_高中地理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 区域经济发展只关注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和环境因素B.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有地区都应追求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C. 区域经济发展应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D.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忽视城市化进程,集中发展农村地区2、以下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实施的主要战略的是:A.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B. 主体功能区战略C. 产业政策引导战略D. 生态文明战略3、下列哪个国家不属于东南亚地区?A、越南B、泰国C、马来西亚D、南非4、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A、运输B、劳动力成本C、气候条件D、政府政策5、某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依托港口,发展海洋经济”,这一策略主要考虑的是什么资源和区位优势?A、丰富的土地资源B、便利的交通条件C、适宜的劳动力资源D、充足的矿产资源6、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A、自然资源B、人口数量C、政策支持D、科技创新能力7、下列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A.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无关B.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人才密度C. 区域经济差异主要是由政策因素决定的D. 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差异普遍小于发达国家8、关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下列描述最准确的是:A. 加速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缩小了东西部经济差距B. 导致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C. 主要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D. 没有显著改变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9、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A、地理位置B、资源禀赋C、市场潜力D、企业规模 10、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以下哪种经济现象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A、区域间贸易壁垒的消除B、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C、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D、区域内人口流动的加强11、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其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
湖北省三峡库区经济 发展现状及对策
湖北省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湖北省在胜利完成三峡一期移民任务的同时,库区经济发展情况如何?随着二期移民任务的全面展开,库区需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是关系到三峡移民能否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和库区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
湖北省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三峡工程上马后,库区4县紧紧围绕移民这一中心任务,抓搬迁保开工、保截流,在胜利完成坝区和一期移民任务的同时,抓住机遇,坚持改革开放,促进了库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一)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1992年至1997年,库区4县国民经济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平纯收入等5项指标全部实现翻番。
1997年4县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0.7亿元(90年不变价,下同),比1992年19.06亿元增长了370%,年平均增长30%;财政收入达4.9亿元,比1992年1.8亿元增长了27.2%。
年均增长22.2%。
在总量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经济增长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92年的42:36:22调整为23:54:23,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共同推动。
(二)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空前,经济资源开始得到开发利用,一批建设项目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据统计,1993~1997年国家累计下达移民投资30亿元,加上其他渠道的建设资金,5年来4县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35亿元,达到历年最高峰,是1992年2.82亿元的11.1倍。
――农业方面。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实施了一批如长江柑桔带、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宜昌县商品粮基地、巴东山羊大县等重点骨干项目。
1997年4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7.99亿元,是1992年13.1亿元的1.37倍,年均增幅6.6%。
在保证粮食稳步增长的同时,多种经营得到了较快发展。
1997年,多种经济已达到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已初步形成了以柑桔、烟叶、茶叶、林果药、蔬菜等五大主导产业。
区域经济分析报告
区域经济分析报告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各国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为了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报告旨在分析相关区域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效的经济决策依据。
一、区域经济环境的总体情况1.1 区域经济基本概况本区域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定的良好发展态势,GDP稳步增长,工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逐年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但是区域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如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科技创新不足等,这些都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1.2 区域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分析本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其中,工业是该区域的支柱产业,农业和服务业则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我们发现该区域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潜力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物流产业等领域。
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2.1 经济增长动力分析本区域主要经济增长持续受益于政府加强投资和推进产业升级,未来几年经济增长会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需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人口老龄化等多种因素,需要企业和政府增强服务能力和经济威慑力。
2.2 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在政府公共政策的支持下,本区域未来将继续发挥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渐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并重视未来的新兴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注重技术和人才的培育,实现该区域的更加可持续性、创新性和竞争力。
结论:综上,本区域经济总体上处于稳定良好发展的状态,发展潜力巨大,需积极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将发展重点更多地放在新兴产业和服务业领域,有效解决污染和环境问题,注重技术创新,建设又快又好的基础设施。
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作者:***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2年第14期摘要:自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向型经济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作用越来越明显,且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近年来,在国家鼓励支持构建对外开放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多地已加快对外开放布局,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各地区间的竞争也越加激烈。
湖北省经济虽保持稳中向前的态势,但要想取得更高水平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湖北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通过横向、纵向数据分析,指出湖北省目前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湖北省外向型經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湖北;外向型经济;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4-0024-0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较为稳定的环境,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并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掀起了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的高潮。
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1.9%,再创历史新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站,)。
湖北省武汉市作为中国近现代最早一批开埠的城市,其对外贸易总额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期间一直名列全国前三,与上海、天津、广州三市并驾齐驱,对湖北省早期的对外开放起到了一定带动作用。
随着交通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内地其他城市对外开放程度也大幅提升,以至湖北省对外开放度相对有所下降。
本文试图通过对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准确把握湖北省在对外开放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同时提出相应对策。
一、外向型经济的概念及主要指标外向型经济是指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来引导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开放型经济[1]。
其核心内容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还包括发展国际旅游业、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技术出口和对外投资等[2]。
湖北发展面临的机遇
重大机遇之一: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湖北将成为重要战略支点战略就是机遇,大战略乃大机遇。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国家内实施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会直接影响某一区域的发展过程。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布局以政府推动为主,国家的区域战略和政策的影响作用更大。
从湖北的发展历史看,建国以后的“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曾经两次从国家工业化重大布局中获益,为湖北在相当长时期保持全国重要工农业生产基地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按照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思想,我国区域战略先后经历了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过程,从而带动了不同地区的非均衡发展。
这也说明战略就是机遇,得机遇先者就能加快发展;实施战略就有政策,得政策实者就能深受其惠。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作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
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更是要求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是党中央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湖北的科学定位,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湖北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为湖北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首先是实实在在的政策效应。
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目标是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围绕这一目标定位,国家先后出台了“两个比照”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国家有关部门也配套提出了许多支持措施。
如商务部提出,用三年时间推动一万家左右的境外和沿海地区企业到中部地区开展投资、采购和经营协作,推动外资和沿海地区的资本、技术、管理和市场网络向中部地区梯度转移。
党的十七大报告更加明确指出,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这就意味着,中部地区的发展既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又有先进发达地区的带动和帮助,对加快湖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必将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湖北省发展战略
【第153期】湖北省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战略编者按:本文系作者为湖北省纪检干部培训班学员作的报告摘要。
报告分三次讲、涵三部分。
第一部分,湖北省的基本情况、五大优势;第二部分,湖北省的发展战略:“两圈一带”;第三部分,关于东湖国家创新示范区的有关情况。
本报告立足历史的高度、现实的角度、全球的视野,进行了纵横捭阖的论述,内容丰富,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但由于篇幅太长,不得不删除了一些具体内容,特予刊发。
湖北省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战略中共湖北省委宣传副部长余立国湖北历史悠久,几千年前就有人类生息。
清朝康熙六年,湖北左司改为湖北省,沿袭至今。
湖北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中心、长江中游,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简称鄂。
国土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070万,其中乡村人口4016万。
现设12个直辖市、一个自治州、一个林区、三个直管市、21个县级市、39个县。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过万亿。
一、省情:五大优势湖北的省情可以概括为这么几句话:鱼米之乡、工业摇篮、科教高地,九省通衢和文化大省。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一)湖北农业优势突出,素有“鱼米之乡”美誉自古以来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
为什么会是如此,就是因为湖北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禀赋。
湖北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中心,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高地和平原兼备,又处于亚热带和温带交替区域,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特征,生物物种非常丰富,资源和气候环境十分利于农业生产,土地肥沃,降水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
我省多年来被国家确定为农业主产区(全国共13个)。
我省将继续巩固和发展这种优质农产品优势,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确立我省农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建成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湖北是近代工业发祥地,素有“工业摇篮”之称作为现代文明主要推动力的工业,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湖北经济发展的命脉。
回眸过去,湖北工业曾经历了领跑全国的辉煌历史。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
尤其是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两个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分析。
一、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1.地理条件差异:我国地理面积广,各个地区的气候、自然资源等条件存在巨大的差异。
例如,南方地区的温度较高,植被繁茂,水源丰富;而北方地区则天气寒冷,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
这些地理条件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2.区域发展历史差异:我国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经历也不同。
例如,沿海地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深,工商业企业发展较早;而内陆地区则受到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发展较为缓慢。
这些历史发展的差异也会导致各个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3.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是造成经济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依靠工业发展,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信息资源,而农村则存在产业单一、生产力不足等问题,使得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比城市地区慢。
1.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的不同,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
为了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必须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建设的投入,提高各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从而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
2.实施区域优惠政策:针对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优惠政策,例如在税收、财政和金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和补贴,以便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进入到这些地区中来。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刺激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距。
3.创新驱动发展: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创新驱动的发展策略。
通过继续推进技术创新和现代化管理,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内部创新,推动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达到促进各地区经济平等发展的目标。
总之,应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惠政策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等。
湖北在中部地区优先崛起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到 了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 国家 层 面 , 列 入 “ 并 十一 五 ” 划 纲 要 。如 何 认 识 环境 有 待 改 善 , 济 国 际化 程 度 低 等 【]武 汉 一 城 独 大 、 东 向 南 辐 射 规 经 4, 向 湖北 在 中部 优 先 崛起 面临 的 制 约 因 素 , 快 湖 北 经 济 发 展 具 有 重 要 的 能 力 有 限 . 射 功 能 小 , 响 城 市 之 问 的协 作 , 易 造 成 发 展 的“ 加 辐 影 容 离心
展 , 升服 务业 的 发展 水 平 , 展 县 域 经 济 , 实现 湖 北 在 中部 优 先 崛起 的 必然 选 择 。 提 发 是
【 键词】 北; 关 湖 崛起 ; 碍 ; 策 障 对
具 联 但 湖 北 早 在 18 9 7年 就 提 出 了 “ 中部 崛起 ” 口号 , 经 历 沿 海 开 放 、 在 西 置 , 有 其 它 城 市 不 可替 代 的承 东 启 西 、 南 接北 的 区位 优 势 。 武 汉 部 大 开 发 、 兴 东 北 老 工 业 基 地 的 实 践 以 后 , 进 “ 部 崛 起 ” 略 提 市 国有 企 业 设 备 落 后 , 术 水 平 不 高 , 层 次 的 服 务 业 发 展 滞 后 , 资 振 促 中 战 技 高 投
科技信息
O高校讲坛O
S IN E&T C N L G F R T O CE C E H O O YI O MA I N N
21 0 0年Leabharlann 第3期 5 湖北在中部地区优先崛起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白 杨 温庭 海 ( 攀枝花 学 院经 济 与管理 学院 四川 攀枝 花
6 70) 1 0 0
现实 意 义 。
化”
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作者:李晓波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上》2009年第10期21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事业欣欣向荣,我们似乎又一次看到了中华民族腾飞的希望,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我们党又提出了更远、更高的目标——即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并且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当然,中部崛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召开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座谈会,并指出,湖北应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发挥龙头作用,可以说他们对湖北给予了很大的希望,这也是基于湖北实际情况的考虑。
因为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来所,中部其他省份都与湖北有着一定的差距,湖北正处在中部地区的中间地带,湖北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中部各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从这点上来说,湖北承担着促使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重大使命。
但是,作为九省通衢的湖北在拥有众多优势的同时,又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中最严峻的一点体现在湖北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上。
省会城市武汉一枝独秀,发展迅速,而其他二级城市如黄冈、十堰、荆州等城市却发展缓慢,与省会武汉的差距越拉越大,形势严峻,在新时期、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湖北省社会生活中一个突出问题,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湖北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与否关系到整个湖北的社会繁荣、稳定和发展,我们需要谨慎对待。
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湖北这样一个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中部省份而言,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国外的情况看,任何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都比较平均,极少出现那种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现象,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本国经济是否协调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些国外学者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点,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将它们固定实施下来。
武汉经济发展的特点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武汉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 • 武汉产业经济发展的分析 • 武汉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 • 武汉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 结论和建议
01
引言
武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地理位置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 北的区位优势。
历史背景
继续推进产业升级 和创新发展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育新的经 济增长点,提高产业附加值。
加强区域合作和融 入国家战略
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 等国家战略,加强与其他城市的 合作和联动,提升区域整体竞争 力。
优化城市营商环境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政 务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吸 引更多优质企业和人才落户武汉 。
武汉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
产业结构不够均衡
武汉市的产业结构仍然偏重于重工 业和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 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不足
与一线城市相比,武汉在科技创新 、人才吸引和培养方面存在一定差 距,这制约了经济的长期发展。
环境保护压力大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环境问题日 益突出,武汉市需要加大环境保护 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武汉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主要集中在商贸流通、旅游、房地产、金融等产业。
第三产业特点
武汉第三产业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质量,特别是在商贸流通领域,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
04
武汉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
武汉市内各区域的经济发展
中心城区
01
以总部经济、金融、科技、文化等高端产业为主导,同时积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课程名称区域发展规划完成时间2013.01专业年级2011级农村与区域发展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赵白舸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湖北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应积极发挥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因为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来所,中部其他省份都与湖北有着一定的差距,湖北正处在中部地区的中间地带,湖北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中部各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从这点上来说,湖北承担着促使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重大使命。
但是,作为九省通衢的湖北在拥有众多优势的同时,又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中最严峻的一点体现在湖北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上。
省会城市武汉一枝独秀,发展迅速,而其他二级城市如黄冈、十堰、荆州等城市却发展缓慢,与省会武汉的差距越拉越大,形势严峻,在新时期、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湖北省社会生活中一个突出问题,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湖北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与否关系到整个湖北的社会繁荣、稳定和发展,我们需要谨慎对待。
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湖北这样一个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中部省份而言,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湖北省;区域发展;有利条件;制约因素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南部,长江中游。
因地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
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
全省有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个省直管市,1个林区(全国唯一的林区——神农架林区),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8个县,2个自治县。
宜昌、襄阳为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黄石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一、湖北科学发展的优势(一)交通和区位优势湖北作为九省通衢,地处中国的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的中央,交通资源丰富,以京广、京珠、京九为轴的南北交通网、联通沪蓉的东西交通网、长江流域河道航运网贯穿省域。
在一个时期,由于国家开发重心在沿海和周边地区,湖北的交通优势缺乏足够的经济势能支撑,难以转化为经济区位优势。
当前,中部崛起的加速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经济带的开发,特别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整合,为湖北区域优势的发挥,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整合已进入快速推进时期,为湖北发挥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区位优势,促使湖北成为中部地区的高级区位要素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农业优势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优势始终存在,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家没有进入工农互动、以工促农的阶段,而是处在工业吸取农业、城市吸取乡村的阶段,湖北的农业优势难以充分实现。
当前,伴随国家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特别是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供应安全问题的凸现,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进入了一个旺盛的增长时期,再加上国家出台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为湖北充分发挥农业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产业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湖北一直是国家的投资重心。
中央在建国初期确定的一个重大部署,就是把湖北建设成为中国南方工业基地。
多年来,湖北形成的产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非常扎实。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总体上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对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相对于轻工产品而言较小,加上湖北在一个时期中缺乏充足财力进行重大装备工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重化工业的产业优势在过去30年没有能够充分发挥。
当前,我国工业化进入中期加速推进阶段,对装备制造业产品的需求迅速提升,进入了新一轮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时期,对重工业产品,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产品需求量开始迅速提升,这种工业化阶段性特征为湖北发挥大工业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科教优势湖北科教资源密集,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科技成果数量、质量在全国一直处于先进水平。
但长期以来,由于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加上科技成果类型与经济发展不够匹配、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不够顺畅,致使科技成果的转换缺乏基础。
教育优势和科技优势难以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70%的科研成果是在外地转化的。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加上湖北自身的产业基础不断充实,企业科技需求进入旺盛期,这为湖北充分发挥科教和人才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文化优势湖北地处长江中游,位居华中腹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非常雄厚的文化资源。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在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文化需求也进入快速扩张时期,两型社会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为湖北发挥文化和生态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影响湖北科学发展的制约因素(一)资源禀赋弱湖北总人口居全国第9位,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94%,土地面积比较短缺,人口较大。
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居全国14位,人均矿产产资源潜在价值居全国17位,在全国处于第二方阵,各项资源紧缺,尤其是能源型矿产资源自给率低,缺煤少油乏气。
由于产业结构偏重,技术改造滞后,资源利用率低,单位能源产出率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
此外,由于湖北地处我国自然地理第二阶梯,海拔100米以下的国土面积占40%,地势低洼、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农业生产易受洪涝灾害影响。
(二)产业结构偏重上世纪80年代,湖北一度建设了比较完整的轻工工业体系,但进入90年代,由于沿海产品的冲击和自身竞争力的缺陷,轻工业体系逐渐衰落,目前湖北经济增长仍以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推动为主。
从产业结构现状来看,第二产业一直是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从经济增长贡献率来看,1978—2007年,第一、二、三产业对湖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1%、44.8%和40.1%,其中,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40.8%。
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
(三)产业体系不够成龙配套建国以来,湖北是国家实施工业化的重要战略基地。
“一五”时期,中央设想把武汉建成以冶金、机械和纺织为主的南方工业基地,实现钢铁要过江的全国重工业战略布局转移,156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7项落在武汉。
三线建设时期,湖北形成了以“一米七轧机、二汽、三三0工程”为龙头的工业结构。
“三五”到“五五”期间,湖北投资规模分别占全国各省区的第二、第三和第一位。
但是,由于能源短缺,这种产业体系缺乏能源配套,由于企业之间关联度不高,缺乏产业配套;技术创新不够匹配,缺乏技术配套;管理没有充分转型,缺乏管理配套。
(四)发展模式呈现无机化特征区域经济发展上武汉市与周边八市缺乏有机互动。
企业间缺乏有机的产业关联。
传统工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断层进一步凸现,高新科技产业单兵突进,而大多数传统工业产业升级滞缓,形成产业发展链条上的断层。
农产品加工转化不够,部分县域经济和地方资源关联不够。
本地资本动员能力偏低,金融信贷资源大量外流,资金流与企业发展不匹配。
表现为大企业上市难,中小企业贷款难。
由于产业基础薄弱,难以涵养本地劳动力资源。
三、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新路径(一)应该改变以前重点发展武汉的原有套路,加快其他城市的共同协调发展过去对武汉的过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其他城市的发展,作为湖北省的省会,我们并不反对武汉的发展壮大,但我们反对片面发展武汉而忽略其他城市发展的做法,因为他们同样需要好的发展与扶持。
在新时期、新阶段,湖北的发展同样需要兼顾东中西部地区,要真正统筹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些空泛的政策规划口号,它更需要我们真正落实相关政策,做好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在资金和政策上真正做到向后发地区倾斜,解决好湖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转变原有的单级经济发展思路是关键。
(二)各地之间要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增加人民收入,真正走出一条新型的城市经济发展道路每个地区都会有自己本地区的独特的资源禀赋,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特点,努力发挥好这些资源禀赋优势,对于后发地区加速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各地区要加大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力度,积极引进沿海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在促进中部地区加速崛起、国家相关资金政策向中部地区加速倾斜的有利时机中寻求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真正发挥出后发优势。
(三)建设好大武汉城市圈的改革试点工作,以武汉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协调发展武汉城市圈的获批成立,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高度重视,湖北应该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试点工作同促进湖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突围中实现湖北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武汉城市圈内要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有效整合周边8大城市资源,加快城市圈内区域一体化进程。
当然,武汉城市圈的加速发展也客观上造成了鄂中、鄂西等地城市的边缘化趋势,从长远发展来看,城市圈战略应该作为各城市发展的主要思路在城市发展战略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但鄂中、鄂西等城市的现实决定了其周围缺少一个特大型城市的依托与辐射带动,难以发挥城市圈的应有作用,这是个不足。
但他们也有着其他城市所无可比拟的地理优势,即它们大都处于两省的交界地带,这为它们开展相应的省际贸易与边际贸易创造了条件,像湖北襄樊与河南驻马店,湖北荆州与湖南常德,均可发展省际贸易,随着各省之间交往的日益密切,这些地区也日益成为湖北与周边各省之间经济联系的桥梁纽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省际贸易和边境贸易的发展需要湖北省放宽相关政策,从短期看,似乎作用并不明显,但从长远来看,它将对湖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旨在消除贸易壁垒、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的省际共同贸易圈或者统一大市场等,避免恶性竞争与地方保护主义,共同将边际贸易这个市场做大、做牢。
结论区域协调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五大统筹之一,已经成为我们深化改革,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与现实课题,湖北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其经济发展与否,对于促进整个中部地区快速崛起有着重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武汉龙头作用,积极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加快襄樊、宜昌等市州、县域经济、开发区发展,建立和形成以武汉为中心,以襄樊和宜昌为副中心,以及黄石、十堰、荆州等6个大城市为支撑,以县域经济为基础,竞相发展、互相促进的区域经济格局。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各种相关体制机制的不断建立,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将会得到一个根本的解决。
参考文献[1] 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2] 中国社会科学院[3] 湖北理论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