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背景介绍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祝福》简介: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彷徨》中,创作于1924年,讲述了一个关于封建迷信、人伦关系和女性命运的故事。
1.2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祝福》的背景信息。
把握《祝福》的主题和情节。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故事情节梳理祥林嫂的悲剧:年轻守寡,被兄弟赶出家门,后成为乞丐。
封建迷信的影响:祥林嫂被认为是不祥之人,遭受村民的排斥和诅咒。
社会冷漠与个人命运: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反映出社会的冷漠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2.2 人物分析祥林嫂:善良、坚韧、命运多舛的女性形象。
柳妈:祥林嫂的婆婆,封建礼教的维护者。
其他人物:分析故事中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对祥林嫂命运的影响。
第三章:主题探讨3.1 封建迷信的批判分析小说中对封建迷信的描写,如祥林嫂被认为是不祥之人、柳妈的诅咒等。
探讨封建迷信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2 人性的探讨分析小说中人物对待祥林嫂的态度,如村民的冷漠、兄弟的抛弃等。
探讨人性中的善良与自私、同情与冷漠之间的矛盾。
第四章:教学活动设计4.1 讨论与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封建迷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4.2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祝福》的读后感,重点关注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回顾《祝福》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5.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文学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人性探讨的主题。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学生参与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6.2 学生写作能力评价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表达清晰、逻辑严密、观点明确等方面。
关注学生在读后感中的个性化理解和感受。
鲁迅的《祝福》教案
鲁迅的《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掌握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想象力,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尊敬和热爱,了解其文学贡献。
(2)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注弱势群体,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3)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分析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3)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心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概述《祝福》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理解人物心理。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同理心。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请你谈谈对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的理解。
祝福教案(优秀9篇)
祝福教案(优秀9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1.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教学方法1.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指导他们概括小说的情节。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我”的角色意义等。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盲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指定学生分别从“我”和“祥林嫂”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深刻把握小说内容。
3、讨沦几次“祝福”景象描写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
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二、解题1.背景介绍《祝福》发表于1924年。
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
鲁迅《祝福》的教案
鲁迅《祝福》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深入理解作品;(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3)学会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2)认识作品对人性的剖析和关怀;(3)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4. 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5. 作品的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4)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5)作品的批判性思考。
2. 教学难点:(1)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2)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3)作品的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作品,感受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异同,揭示现实主义精神;4. 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2. 自主阅读: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独立阅读作品;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4.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异同,揭示现实主义精神;5. 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鲁迅祝福教案范文
鲁迅《祝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反讽手法,领会鲁迅先生的文学匠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人民群众的同情,培养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情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个人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反讽手法,领会鲁迅先生的文学匠心。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反讽手法的运用。
(2)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的时代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反讽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文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设置、象征手法和反讽手法等。
(2)引导学生领会鲁迅先生的文学匠心,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社会现实,体会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祝福》,分析鲁迅先生的象征手法和反讽手法。
2. 请谈谈你对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的理解,以及对你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1.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收集整理的《祝福》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点、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
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
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二、自读思考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三、研读讨论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
鲁迅祝福教案(6篇)
鲁迅祝福教案(6篇)鲁迅《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分析样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层把握“祝福”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
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
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马克思)。
那么,在《祝福》中,围绕和促成人物行动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1、提问: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1)学生集体朗读小说的第1~2段。
(2)学生勾画关键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
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
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
“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2、学生思考: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1)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有关语句。
(2)思考后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
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
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
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
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3、学生思考: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明确: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
鲁迅祝福小说教案
鲁迅《祝福》小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祝福》的背景和意义;(2)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3)掌握小说中的重要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小说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文学作品;(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2)认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启示作用;(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2.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点;3. 小说主题的解读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小说深层含义的把握;2. 鲁迅批判精神的理解;3. 作品现实意义的联系与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祝福》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与讨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分组讨论人物、情节和主题,分享心得。
3. 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特点,深入解读作品。
4. 象征手法探讨:讲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祥林嫂的遭遇象征封建社会的压迫等,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深层含义。
5. 主题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小说主题,探讨作品现实意义。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推荐相关阅读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五、课后作业: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3.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启示。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祝福》的认知程度;2. 学生对小说人物、情节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对小说象征手法和语言特点的把握;4. 学生对作品现实意义的感悟和思考。
七、教学资源:1. 鲁迅及其作品的相关资料;2. 小说《祝福》文本;3. 文学作品鉴赏手册;4. 网络资源、图书等辅助资料。
八、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习兴趣;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提高表达能力;3. 案例分析:以小说中的具体情节为例,深入剖析作品;4. 比较法:引导学生将小说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拓宽视野。
祝福教学设计(优秀7篇)
祝福教学设计(优秀7篇)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篇一一、课文引入上一节课我们看了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并布置同学们根据课文改写《祥林嫂的故事》,下面请位同学来讲讲《祥林嫂的故事》。
(用电脑把相关情节的画面投影到大屏幕上,增强形象性。
)二、学生讲述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时常皱着眉头,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
日子很快过去了,祥林嫂做工十分卖力,甚至比男人还勤快,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都由她一人包办,这一年鲁家竟不用雇短工。
新年刚过了不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洗菜,被婆家的人用白蓬船绑了回去。
婆家又把祥林嫂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用买得的钱做小儿子娶媳妇的聘礼。
祥林嫂拼死反抗,在拜堂时猛撞香案,血如泉涌。
好在贺老六待祥林嫂不差,家中又添了个男孩阿毛,日子还算安稳。
哪知两年以后,厄运再次降临到祥林嫂头上。
先是丈夫患伤寒去世,接着两岁的儿子阿毛又被狼衔去吃了五脏,只剩一只小鞋挂在刺柴上。
贺家大伯来收屋,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到鲁镇做鲁四老爷家的女工。
鲁四老爷告诫鲁四太太,祭祀的时候不要让祥林嫂插手。
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诉说着阿毛被狼吃的悲惨故事,但镇上的人却渐渐对她失去兴趣。
自从和柳妈谈了天,知道死后的魂灵要锯开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要到土地庙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才能赎罪。
从此,祥林嫂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
她本以为可以坦然地做祭祀的活儿,但是鲁四太太仍然不让她插手,使他大受打击。
她的精神更不济了,记忆尤其坏,最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在鲁镇即将进行祝福之时,祥林嫂冻死在镇上,结束了她悲惨而又屈辱的一生。
三、寻找凶手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她临死前提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对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及其在《祝福》中的体现;(3)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如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祝福》与其他作品的异同;(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底层人民的生活关注;(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精神;(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祝福》的相关背景,包括作者生平、创作年代、作品类型等。
2. 故事情节梳理:详细讲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包括主要人物、事件发展、高潮结局等。
3. 人物形象分析:(1)分析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意义;(2)探讨其他人物形象的作用,如四叔、阿Q等。
4. 主题思想探讨:(1)剖析《祝福》所反映的封建社会问题;(2)探讨鲁迅先生对人性的思考和关怀。
5. 文学手法鉴赏:分析《祝福》中的象征手法、讽刺手法等,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把握;(2)人物形象的分析;(3)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鲁迅先生文学手法的鉴赏;(2)对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祝福》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初步感受作品氛围。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针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文学鉴赏:分析《祝福》中的文学手法,如象征、讽刺等,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6.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鲁迅《祝福》的教案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能够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4)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评价小说的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情节,体会小说的人物情感;(2)通过合作学习,交流对小说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看法;(3)通过探究学习,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4)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的了解和尊重;(3)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关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小说《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的理解和分析;2. 小说中的语言特色的解读和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小说《祝福》,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小说《祝福》,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对小说中的难点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对鲁迅的介绍,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祝福》,感知小说情节,体会小说的人物情感;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小说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看法,分享阅读感悟;4.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5. 写作实践:学生根据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写作实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6.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进行指导和提升。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3)掌握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作品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现实的勇气和担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3)掌握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刻画和社会背景的关联。
(2)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如何从作品中提炼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祝福》。
(2)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把握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作品背景,揭示作品的社会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阐述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3)讲解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自主学习心得和小组讨论成果。
(2)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作品的重要知识点,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3篇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育点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2、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三)、德育渗透点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二、重、难点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关于《呐喊》和《彷徨》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1)序幕写景象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再写景象3、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再到鲁镇,情况怎样?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4、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二、总结与引申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三、作业布置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四、板书设计情节特点:倒叙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2、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3、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4、师生共同研读文中深刻的语句,加深文意的理解。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设计_《祝福》教学反思
《祝福》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挖掘本文的主题,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主问题,围绕主问题,思考讨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而挖掘主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提高学生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精神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探究作品的主题。
文本比较长,给学生阅读分析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过程导入语:现代作家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那么,祥林嫂为什么非死不可呢?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这节课,我们来深入探讨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和本文的主题。
1.(出示主问题)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换句话说,是谁把祥林嫂一步步推向了深渊?2.围绕主问题,设计几个小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从祥林嫂的外部生存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外因。
思考她身边有哪些人?把他们分类,他们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从祥林嫂的内心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内因。
阅读“祥林嫂再嫁”一段,思考她闹得“真出格”,说明了什么?她的追求是什么?她为什么追求那样的生活?她有着怎样的道德观?她的内心世界与她的遭遇之间的矛盾,给她造成的影响是什么?3.学生思考,讨论。
4.学生发表讨论的结果,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师中肯评价,引导发言。
外因:鲁四老爷四婶剥削者政权剥削、鄙视祥林嫂祥林嫂的婆婆、小叔子、夫家大伯族权卖出祥林嫂,逼迫她赶走她,直接改变了祥林嫂的命运鲁镇人鲁四老爷家短工等普通群众夫权鄙视、奚落、嘲笑祥林嫂柳妈神权给祥林嫂沉重的精神负担内因:祥林嫂1)祥林嫂闹得越出格,说明封建思想对她毒害越深,她追求贞节的好女人形象;但封建制度却使她被逼再嫁,使她不能维护好女人形象;这对矛盾,使她产生强烈的负罪感,给她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
2)死后被分尸等鬼神迷信思想又使她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使她欲死不敢。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鲁迅《祝福》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1.2 教学重点《祝福》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鲁迅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1.3 教学难点理解《祝福》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
分析鲁迅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
1.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资料。
学生预习《祝福》全文。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提问学生对《祝福》的初步理解和期待。
1.5.2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祝福》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
分析鲁迅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
1.5.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祝福》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问题。
探讨鲁迅通过作品传达的祝福和希望。
1.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祝福》的理解和感受。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
1.5.5 教学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教学过程和自己的学习效果。
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二、教学设计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读《祝福》的艺术特色。
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提供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学术文章,供学生参考。
2.3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祝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教学反思,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教学计划3.1 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2 课时,每课时45 分钟。
第1 课时:导入和文本分析。
第2 课时:主题探讨和小组讨论。
四、教学资源4.1 教学资料鲁迅《祝福》原文。
相关文学评论和学术文章。
图片和视频资料。
4.2 教学参考书籍《鲁迅全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
《鲁迅研究》。
五、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学生对《祝福》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有了深入理解。
学生能够分析鲁迅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
学生能够思考作品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能够领悟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深刻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
(2)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领悟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深刻内涵。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审美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阐述《祝福》在鲁迅作品中的重要性。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揭示作品的主题和寓意。
(2)讨论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深刻内涵。
4. 课堂拓展:(1)对比阅读其他鲁迅作品,探讨其文学风格和审美特点。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启示。
5. 总结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进行教学反思。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思考与启示:收集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启示,评价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祝福》教案设计
《祝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的基本结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掌握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如象征、讽刺等。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爱国情怀。
(2)领略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的基本结构。
(2)掌握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如象征、讽刺等。
(3)感悟作品的主题思想,领略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2.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手法的运用。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代表意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文学地位。
(2)概述《祝福》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如象征、讽刺等。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代表意义。
3.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4.1 请结合课文,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手法。
4.2 请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5.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
5.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6.1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祝福》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的基本情节。
6.2 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鲁迅《祝福》优秀教学设计(五篇)
鲁迅《祝福》优秀教学设计(五篇)鲁迅《祝福》优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学*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精神面貌的写法,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祥林嫂的悲剧,了解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封建社会礼教吃的人本质。
[教学重点]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难点]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教学设想]1、文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
2、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整体教学3、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教学方法]分析法、欣赏法,体会法[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有这样一个女人,神情憔悴,衣衫褴褛地从现代名著中向我们走来,她有过年轻、美貌,有过幸福,却一步一步的走向绝望走向死亡。
这个女人就是祥林嫂,这个形象的缔造者就是鲁迅。
二、背景介绍《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三、快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序幕写祝福景象;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故事梗概。
五、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考虑以下问题1、“祝福”的日子到底在那一天?具体时间呢?2、祥林嫂在祝福前夜寂寞死去,但她生前曾给世人留下过甜甜的笑容,请你找出来读读,你能在这些笑容背后发现什么吗?3、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本文中,鲁迅是怎样实践他的写作主张的?请你找出本文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并品出其中的内蕴。
鲁迅《祝福》优秀的教案
鲁迅《祝福》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
(3)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讨论、探究的方式,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关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
(3)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的深入剖析。
(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感知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 讨论探究: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象征手法,进行分析解读,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意义。
4.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
2.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感知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3. 讨论探究: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象征手法,进行分析解读,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意义。
5. 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祝福》这个故事的认识和感悟。
3. 推荐一本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祝福》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分析并解读《祝福》中的主题、人物、情节和语言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会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对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理解并思考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培养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鲁迅《祝福》2.2 教学重点:掌握《祝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特色。
2.3 教学难点:对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祝福》。
引发学生对作品兴趣和阅读期待。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祝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情节进行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的发言和讨论积极性。
阅读理解: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分析与讨论:学生的见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和参与讨论。
阅读理解:能够准确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
分析与讨论:能够提出有深度的见解和进行有逻辑的讨论。
五、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祝福》的了解程度。
学生对作品主题、人物、情节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5.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和文学批评的文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
6.2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祝福》教案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高语必修三《祝福》教案。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具体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二、介绍背景《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二、研习课文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内容起讫段落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33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35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0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讨论归纳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教案《高语必修三《祝福》教案》。
三、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具体步骤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二、分析祥林嫂形象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
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
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
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
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部分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
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
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
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
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
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
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3.高潮部分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
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
(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
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
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A.鲁四老爷的态度: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
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
(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hei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
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
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
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
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
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三、小结: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祝福》教学反思一高中语文新教材几经变动,文本有删有增,而《祝福》却始终是保留篇目之一,自然有它独到的魅力,那么,如何让“老”教材焕发新意,也就成为我着力思考的问题。
在《祝福》的讲授过程中,除了让自己的教学理念体现“生本位”这一课改标志性的理念外,还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多元性、思维过程的多维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尤其是注意做到把这一创设点延续到了课外,即让学生以“阿毛”的身份写一篇反映“母亲”不幸遭遇的文章。
这样安排的目的,既能让学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的倒叙手法,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更能让学生通过角色的置换,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审美热情。
也许阿毛的存活,会降低文本悲剧性的感染力,但却能给学生宽广的空间去想象“母亲”——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层劳动妇女生存的艰难,进而让他们学着把视角放到自己周围乃至社会中的弱者身上,获得较为真实的生活体验,学会关怀,懂得珍惜。
之所以这样设计,还源于目前一些学生日益缺失的情感现状。
比如,在讲《包身工》时,读到包身工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他们会半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时,有些学生往往会无所顾忌地大笑(个别学生还会窃笑),因为他们觉得笑的理所当然,把课文的悲剧气氛全给毁了。
诚然,由于时空的距离,学生对这段生活的了解可能只是止于历史教材般意义的理解,缺少直觉得生活感受,对此不能一下子走进教材,不能与教者的意图产生共鸣,也有可理解之处,但不管怎样,这是一种缺失,一种被割裂了的、被刺痛的缺失。
面对这种情景,教者不可能无动于衷,但愤怒的指责毫无用处,而能奏效的,也许只能是理性的情感疏导。
所以,对于此类文章,从教者一定要在关注学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基础上,思索如何施教,如何导学,能让学生悄然动容,心神慢慢凝重;能使每一种叙述都成为一种沉甸甸的语言,直接触及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灵魂的颤动,这应不失为一种哀婉、凄切、厚重的审美指向,这也是我们理应要达到的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