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物质溶解放热

合集下载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是指溶质(立方体)从化合物(其中使用平衡水)中分离出来,在恒定温度和压力下,这种物质构成新化合物的过程。

溶解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会发生吸热或放热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第二就是溶质分离开来或融合到另一种物质中时产生的热量。

正如物理学家所说的,溶解的过程中化学反应的每一步都会产生热量,而将溶质分离开来或结合到另一种物质中时也将会产生热量。

当沸点低于溶质的温度时,溶质就会慢慢溶解,溶质分子会慢慢从物质中分离出来,这时溶解所需要的热量就会向外散发,就可以说溶解发生时有放热现象。

例如,在水温平衡时,在容器里放入一些食盐,由于食盐的温度低于水的,随着食盐的溶解,向容器外发出的热量将更大,就会产生放热现象。

此外,溶解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在发生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这些热量可能会产生吸热或放热效应,具体取决于化学反应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总而言之,溶解发生时就会有吸热或放热现象,这是因为在溶解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溶质分离或融合到另一种物质中时,都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这些热量可能会由于沸点差异而产生一定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从而影响溶解过程。

学生实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初中化学实验报告

学生实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初中化学实验报告
2.猜想与假设:
(1)固体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分别溶解于水时放出热量;2)。
3)。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依据的实验原理:如果物质溶解过程中吸热,则所形成溶液的温度会降低;反之,若溶解过程中放热,则所形成溶液的温度会升高。因此通过测量物质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来判断物质溶解时是吸热或放热。
(步骤进行)
水中加入的溶质
氯化钠
硝酸铵
氢氧化钠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摄氏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摄氏度)
结论:
教师评语:
学生实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班级:姓名小组:时间: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
2.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实验用品:
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托盘天平、滤纸、量筒;
氯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氢氧化钠固体、水。
你选用仪器和药品。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固体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分别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教案及反思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教案及反思

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温度的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重点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

难点对溶液形成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等,植物油、洗涤剂、试管、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什么是溶液?溶质、溶剂和溶液三者有什么关系?二、新课导入师: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溶液的一些相关知识,知道了溶液的组成,了解了常见的溶质与溶剂的判断。

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那么在这一溶解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内容。

三、新课教学[板书]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1: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生2: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生3: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活动与探究1】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活动目标: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实验用品: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生:我们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

溶解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溶解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解,可避免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如条件允许,第二个探究实验可让学生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动手操作;合理分配时间。
.
说课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南岔区第二中学 于子程
.
一、说教材
•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 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这部分内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系统地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一般 步骤。 《溶液》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第十单元、第十一单元学习的重要基 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初中毕业考试必考的内容之一。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 象,会引起密闭容器内气体的膨胀或缩小,如气球变大或缩小,水平玻璃管内液柱的左、 右移动,U形管内左、右液柱是上、下移动等(如饱和硝酸钾溶液、饱和石灰水)。同时要 让学生了解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即同时存在两个过程(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最后达 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的目的。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让 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整合。
利用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实验,使学生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
四、说教学过程
• 思路: 导入(提出问题)——猜想——自学——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小结— —微观解释——拓展提升——巩固应用——总结——布置作业
.
五、反思与评价
• 优点: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的教学理念,生生互动,师生互
动,课堂氛围活跃,有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引导学生在完成本节的教学内 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助 于学生的思维拓展。

利用实验探究法的“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教学设计

利用实验探究法的“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教学设计

现象 :当拿起 烧杯 时烧 杯底部 黏着 的木 块掉 下来
了。
由 由
硝 酸铵溶液 氯化钠溶液
图 2
氢氧化钠溶液
[ 考 ]烧杯底部 的小木块脱落 ,猜想 可能的原 因 思
是?
实验结论 :a 1 N C 在溶解 时溶液 温度基本 没有 变化 :
N 0 在 溶 解 时溶 液 温 度 明显 下 降 , 解 时 需 要 吸 收 热 H 溶
量 的热 。
2溶 解 时 的吸 热 或 放 热 现 象的 实验 再 探 究 .
[ 思考 ( 追问)在第 一个实验 中我们 用到 了温度计 , ] 化 学教 与 学 2 1 0 2年 第 5期
8 — 8
温 度 计 适 合 于 精 确 测 量 任 一 物 质 溶 解 于水 时 吸 热 还 是
计 的刻度并记录 。( ) 4 把实验后的溶液 , 倒入指定 的容器 内。 5 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 的变化 。 方案所用 的水 () 该
都 是 10 L 三 次 所 加 的 溶 质 的 质 量 也 相 同 ( 图 2所 0m , 如
示 ) 。
木板 (= J面 涂有 石蜡)
图1
中注入 半杯水 , 入 三匙 N O 并 不 断搅拌 ( 图 1 加 aH 如 所 示 )设 置悬 念 , 出课 题 , 发 学生 的探 究 的欲 望 。 , 引 激
[ 回答 ] 可能是 N O a H加 入水 中溶解 时 , 溶液的温 水 度升高 , 使烧 杯底部的石蜡熔化 , 因而木块掉下来 了。 [ 问] 设 为什 么会 有温度的变化? 从 而将 学生 的思绪 引入本 节课 的 内容溶 解时 的吸
热 和 放 热 现象 。

量 ; a H在 溶解时溶液的温度 明显升高 , NO 溶解时放 出大

溶解吸热和放热过程

溶解吸热和放热过程

物质溶解,一方面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要克服它们本身的相互之间的吸引力离开溶质,另一方面是溶解了的溶质要扩散到整个溶剂中去,这些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

溶解过程中,温度下降原因就在于此。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不仅要互相分离而分散到溶剂中去,同时,溶解于溶剂中的溶质微粒也可以和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如果溶剂是水,就生成水合物)。

在这一过程里要放出热量。

一种物质溶解在水里,究竟是温度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溶解过程中两种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

在溶解过程中,扩散过程,是分子挣脱彼此间分子引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分子需要能量来转化为动能,也就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而水合过程应该是一个相反的过程,也就是分子多余的动能释放,转化为了热能,表征就是放热。

化学反应中吸热、放热的本质如何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化学键能量不同导致的。

生成物与反应物的键能差就是反应吸热或放热的来源,而化学键的能量主要是电磁能,而不单纯的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假如只用分子动理论来,那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电离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是化合物形成离子,这是吸热过程第二步是离子与水形成水合离子,这是放热过程溶解最后是吸热还是放热取决于上面两个过程总的结果为什么有的物质溶解吸热有的放热?水合就是和水结合的意思.水分子里的氧上有两个不成键的电子对.而且氧的电负性大.使氢的电子被强烈吸引到氧附近.氢显示很强的正电性.氧显示很强的负电性.当物质放入水中.物质中的带正电的部分被水的氧吸引.带负电的部分被氢吸引.这样.离子化合物就分离成阴离子和阳离子.分别吸引了一层[水膜".很容易混在水里.物质就溶解了.例如NaCl.同样.某些共价化合物也被水强行分成阴阳离子.也就溶解在水中.例如HCl.还有一些比较[坚固"的共价化合物.但是有极性.就是含有带正电和负电的部分.这样也可以被水分别包围.也可以溶解.例如酒精CH3-CH2-OH.所以大部分没有极性的分子.就难溶于水.例如甲烷CH4.还有一些离子晶体不溶于水.例如BaSO4.是因为在分成离子的时候需要吸收能量.而水合的过程又放出能量.如果水合的时候放出的能量不够.就很有可能不足以让这种物质分成离子.所以就不溶了.如果放出的能量过多.就会变成热放出.就是溶解放热的物质.但是也有放出能量不够.但因为水分子有热运动能量.而水分子所含的能量并不均匀.物质仍然可以靠能量比较大的水分子提供的热运动能量而溶解的.这样就必须从外界吸收热量.就是溶解吸热的物质.由此可见.溶解吸热的物质远比放热的少请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晶体的熔化吸热而温度不变的原因这是由于晶体的分子是按一定的规则排列成为空间点阵的。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课件: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共14张PPT)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课件: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共14张PPT)

用品:
硝酸铵、 水、 保温瓶或保温饭盒 、 10号铁丝 、量筒(100毫升) 、台秤 、烧 杯(200毫升)
操作:
1.将硝酸铵(化肥或试剂)在台秤上 称出几份,每份120克,分别装入小塑料 袋,封口携带备用。
2.用10号铁丝弯成一铁丝支架,以备 放置待保鲜致冷的食品。
3.使用时先用烧杯盛100毫升水,然后 将硝酸铵全部—次倒入烧杯中,不要搅 拌。
4.将上述烧杯放入保温瓶底部,把铁 支架架在其上方,最后将饮料、食品等 放在铁架上,盖好保温瓶盖,连续约5个 小时瓶内可保持在5℃以下。
5.使用后硝酸铵水溶液可以再生。方 法是将硝酸铵水溶液加热浓缩或在野外 敞口晾晒,使水分蒸发,硝酸铵晶体析 出后,可重复使用。
【练习】 我会做
1. 根据生活常识判断,下列物质与水作用能放出
大量热的是( C )
A.白糖 B.味精 C.生石灰 D.洗衣粉
2.“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吸食时将饮
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能
制冷)。用来制取“摇摇冰”的钠
D. 硝酸铵
【中考链接】
3、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 管②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 有较多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
加入溶质后溶液的温度\℃
溶解现象(吸热或放热或
温度不变)
温度不变 吸热
放热
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 度发生改变。这说明物质在溶解过程中 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 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在溶解 时会出现放热现象。
拓展视野
简易化学致冷方法
现代家庭离不开电冰箱,尤其在 夏天,储存食物可以长期不腐败。 但外出与郊游时,需要保鲜食品或 致冷饮料就成了难题,本方法使用 化学试剂制冷技术,可在夏季形成 0-5℃低温小环境,食物一天不变味, 饮料随时取用都凉爽可口。

氢氧化钠溶解放热原因

氢氧化钠溶解放热原因

氢氧化钠溶解放热原因
氢氧化钠(NaOH)是一种强碱性物质,其溶解过程会释放出大量的
热能。

这种现象被称为溶解放热,其原因可以从分子层面和能量角度
进行解释。

首先,NaOH分子由Na+和OH-两个离子组成。

在水中,水分子
(H2O)与NaOH分子发生氢键作用,形成水合离子,即Na+(aq)和OH-(aq)。

这个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称为水合能,水合能越大,溶解放热越少。

而Na+和OH-与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又称为离子-水相互作用力,是产生溶解热的主要原因。

其次,NaOH分子在水中溶解时,会导致电离反应发生。

NaOH分子中的Na+和OH-离子会与水中的H+离子和OH-离子相互作用,形成水合离子。

这个过程中,氢键断裂和形成需要一定的能量,而OH-离
子和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产生的能量则远大于氢键断裂和形成需
要的能量,导致溶解放热。

综上所述,NaOH溶解放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Na+和OH-的离子-水
相互作用力和OH-的电离反应所产生的能量远大于水合能的消耗,导
致溶解过程释放出热能。

这种放热现象在学习化学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如在酸碱中和反应中,控制溶解热可以调节反应温度和速率。

总之,NaOH的溶解放热现象是由于溶解过程中离子-水相互作用力和电离反应所产生的热能大于水化能的消耗,导致热能的释放。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这些基本原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解释化学现象,从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实验步骤: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实验现象: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

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实验名称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实验步骤: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实验名称3: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目的: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实验器材: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实验步骤:一、药品的取用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3、量取2ml盐酸加入到试管2中,往试管一中滴加盐酸。

探究1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报告

探究1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报告

探究1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报告活动准备:1.都是白色固体2.相同3.使用时一定要特别小心,防止眼睛、皮肤、衣服等被它腐蚀。

一旦不小心把NaOH溶液滴到手上,要及时用大量清水冲洗,然后用2%〜3%的硼酸溶液冲洗;如果滴到实验台上,应立即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抹布;如若沾到衣服上,也要立即用清水冲洗。

4.若药品百为粉末状,可将试管横放,用药匙将药品伸至试管底部即可度。

若试管口过小,则可将药品放至洁净纸条上,裹住,将试问管横放,送至试管底部(防止答粘在试管壁上,浪费··)即可。

5.温度计不碰壁,不触底,液泡要全部浸没在水中;不能用温度计代替玻璃棒搅拌液体。

活动用品: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过程与方法:1.实验方案:1)在三个烧杯各倒入20毫升水,用温度计测定水的温度,记录为a。

2)分别用天平称取等量的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固体,倒入上述三个烧杯中。

3)分别同时用玻璃棒搅拌。

4)用温度计同时分别测定固体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温度,记录为b。

2.画出你所设计的实验装置简图:3.记录:结论:1.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a=b,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没有变化,氯化钠溶解时温度不变。

2.盛有硝酸铵的烧杯中,a>b,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

3.盛有氢氧化钠的烧杯中,a<b,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热量。

问题与交流:1.可以将固体磨成粉末,加热,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固体在水中的溶解。

比如:冰糖在水中的溶解,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等等。

2.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有些物质出现放热现象,有些物质出现吸热现象)。

5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5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目的用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器材、药品:烧杯(100 mL)3个、玻璃棒1支,温度计1支,药匙、洁净纸、固态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蒸馏水(装于细口瓶中),盛放玻璃棒和温度计的烧杯(200 mL)、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探究固态NaCl 、NH4NO3、NaOH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一、通过实验了解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反应仪器:锥形瓶(3个)双孔橡皮塞、导气管、注射器、烧杯药品:固态NaCl 、NH4NO3、NaOH实验步骤:1.检查仪器、药品,组装仪器。

2.向3个烧杯中分别加入蒸馏水约20 mL,用温度计量出水的温度。

3.用药匙分别取少许固态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加入到3个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溶解。

4.再用温度计量出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向教师报告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5.清洗试管,整理复位。

结论:①水温是℃。

②氯化钠溶液的温度是℃。

硝酸铵溶液的温度是℃。

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是℃。

③硝酸铵溶解要吸热,氢氧化钠溶解要放热。

比较:用温度计测定和上述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利用温度计一一可以定量测出温度的变化,测定结果比较精确,但是方法单一;而利用第二类方法可以粗略判断,但是无法对温度变化较小的溶解现象进行测定.二、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思考:同样都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溶质分子(离子)扩散---- 吸热生成水合分子(离子)---- 放热当吸热>放热:水溶液的温度降低;例如: NH4NO3当吸热<放热: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例如: NaOH当吸热=放热:水溶液的温度不变;例如:NaCl。

初中化学溶解放热与吸热的物质

初中化学溶解放热与吸热的物质

初中化学溶解放热与吸热的物质溶解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当物质在溶剂中发生溶解时,有些物质会释放出热量,这种现象称为溶解放热;而有些物质在溶解时则会吸收热量,这种现象则称为溶解吸热。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溶解放热的物质。

常见的溶解放热物质包括盐、碱等。

当这些物质与水混合时,其微观结构发生改变,离子或分子从固体表面脱离,进入溶液中。

这个过程使固体中的化学键破裂,形成离子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释放出热量。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溶解放热的现象。

取一些盐或碱溶解于水中,并通过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变化。

最终我们会发现,温度上升了,说明在溶解的过程中释放了热量。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溶解吸热的物质。

常见的溶解吸热物质包括氨水、硝酸等。

这些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需要吸收周围的热量才能发生溶解反应。

同样,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现象。

取一些氨水或硝酸溶解于水中,并通过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变化。

我们会发现,温度下降了,说明在溶解的过程中吸收了热量。

为什么会有溶解放热和溶解吸热的现象呢?这与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化学键的性质有关。

当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间的吸引力较强时,溶解过程会释放出热量,即溶解放热;而当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间的吸引力较弱时,溶解过程则需要吸收周围的热量,即溶解吸热。

溶解放热和溶解吸热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可以通过让盐溶解于水中来制作溶解放热的冰淇淋,这样能够让我们感到凉爽;而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可以通过让氨水溶解于水中来制作溶解吸热的暖手宝,这样能够给我们带来温暖。

总的来说,溶解放热和溶解吸热是化学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验证这一现象,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了解溶解放热和溶解吸热的物质对我们深入理解化学世界有着指导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大家对溶解的热效应有更清晰的认识。

溶质吸热和放热的物质

溶质吸热和放热的物质

溶质吸热和放热的物质
1. 吸热的溶质:
- 氯化铵(NH4Cl):氯化铵溶解在水中时,水合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导致溶液温度降低。

- 硝酸铵(NH4NO3):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时也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下降。

- 氢氧化钡(Ba(OH)2):氢氧化钡溶解在水中时,水合反应是吸热的,导致溶液温度降低。

2. 放热的溶质:
- 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钠溶解在水中时,会放出大量的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

- 硫酸(H2SO4):硫酸溶解在水中时也会放出热量,导致溶液温度上升。

- 氯化钙(CaCl2):氯化钙溶解在水中时,水合过程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

这些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溶质在溶解过程中可能表现出吸热或放热行为。

溶质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主要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化学反应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现象通常是在溶质溶解于溶剂时发生的,而不是在溶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

此外,溶质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对于一些应用领域如化学实验、工业生产等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水中溶解放出热量的物质

在水中溶解放出热量的物质

在水中溶解放出热量的物质溶于水放热的常见物质有:浓硫酸(H₂SO₄)、氢氧化钠固体(NaOH)、氧化钠(Na₂O)、氧化钙(CaO)等。

溶于水吸热的常见物质有:硝酸铵(NH₄NO₃)、氯化铵(NH₄Cl)等。

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常见反应中燃烧反应、中和反应全是放热反应,酸碱中和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燃烧反应,爆炸反应等。

放热反应的逆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化学中的吸热反应大致包括两类:
(1)大多数反应条件为“高温”的反应,例:CO₂+C=2CO(高温条件下);
(2)大多数分解反应,例:2H₂O₂=2H₂O+O₂↑(催化剂MnO₂条件下)。

扩展资料
化学反应放热或吸热的判断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判断:由稳定的物质生成
不稳定的物质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反之为释放能量的反应。

2、根据反应条件判断,凡是持续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一般就是
吸热反应,反之,一般为释放能量的反应。

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判断,若反应物的
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时释放能量,否则吸收能量。

物理中的放热和吸热
1、物理中放热包括物态变化中的液化、凝固、凝华。

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北方人冬季常在菜窖中放几桶水,这就是利用了水凝固时放热,使菜不至于被冻坏。

2、物理中吸热包括物态变化中的汽化、熔化、升华。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不一定吸热,它可以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来增大物体的内能,比如:太空中的流星与大气剧烈摩擦,温度升高,但没有吸热。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初中化学: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是指物质在溶解时,所发生的两个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的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溶液的温度变化的现象.具体来说,是这样的.物质溶解的过程包含有以下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该过程吸收热量;另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该过程放出热量.并且,不同的溶质,在这两个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也不同;这就导致在物质的溶解过程中,伴随着温度的变化,同时表现为吸热或放热现象.其具体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共有如下三种:1.当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会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另外,氧化钙放在水中发生反应放热,也会使温度升高),表现为放热现象.2.当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等),表现为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的现象.3.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时,溶液温度会降低(如硝酸铵等),表现为吸热现象.【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物质的溶解现象、溶解所导致的温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吸热或放热现象;还考查学生对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常见的溶剂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溶解时所导致的温度的变化,进行科学地探究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溶解,溶解过程又包含哪两个过程;并且,还要弄清哪一个过程吸收热量,哪一个过程放出热量;吸收的热量多,还是放出的热量多.特别是记住哪些典型的物质,例如:氢氧化钠、浓硫酸溶解放热多,温度升高(另外,氧化钙放在水中发生反应放热,也会使温度升高),溶解时表现为放热现象;硝酸铵溶解吸热多,温度降低,溶解时表现为吸热现象;其它的物质则可以认为吸热和放热相等,温度不变,表现为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的现象.然后,根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放热和吸热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放热和吸热

碳酸钠溶于水放热,碳酸氢钠溶于水吸热。

因为这两种物质安全无毒,所以我们可以分别将碳酸钠、碳酸氢钠各少许放置在手心,再倒入少量水。

据我的学生尝试结果,口吐芬芳,手被烫的当场跳起来,或有甩手动作的掌柜们,则证明正在玩的是碳酸钠;而一脸黑人问号,毫无感觉,茫然四顾的铁憨憨们,则证明玩的是碳酸氢钠。

碳酸钠为白色粉末,碳酸氢钠为白色细小粉末,这是我们化学教材上的原话。

但是在教师教学用书上则称呼碳酸氢钠的外观为白色细小晶体。

即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点碳酸钠或者碳酸氢钠,在二指之间来回捻动,碳酸钠的感觉是颗粒感,碳酸氢钠的感觉是细腻感。

当然,如果再描述的直白一些,碳酸钠和精食盐的感觉差不多,碳酸氢钠则接近面粉的感觉。

碳酸钠溶水放热原因

碳酸钠溶水放热原因

碳酸钠溶水放热原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实验室实验中。

当碳酸钠溶于水中时会放热,这是由于其溶解过程所释放的热量导致的。

下面我们深入探讨一下碳酸钠溶水放热的原因。

要了解碳酸钠溶水放热的原因,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

碳酸钠是一种盐类化合物,它的晶格结构中含有大量的化学键。

当碳酸钠溶于水中时,其晶格结构会被水分子破坏,化学键会被破裂。

这个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但是与此也会释放热量。

这是由于碳酸钠和水反应时会产生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

碳酸钠溶水放热的原因还与其溶解过程的熵变有关。

在化学反应中,熵是描述体系混乱程度的物理量,溶解反应通常会使体系的熵增大。

碳酸钠溶于水中时,由于盐类化合物的溶解会导致体系的混乱程度增加,从而导致体系的熵增大。

根据熵变与自由能变化的关系,当体系的熵增大时,自由能会减小,因此会释放一定量的热量。

碳酸钠溶水放热的原因还可以从能量平衡的角度来理解。

在碳酸钠溶解的过程中,既有能量的吸收,也有能量的释放。

但是能量的释放比能量的吸收多,因此碳酸钠溶水是放热的。

这也说明了碳酸钠溶水放热的原因与热力学稳定性有关。

碳酸钠溶水放热的原因主要涉及到化学反应过程中热量的释放、熵变的增大以及能量平衡等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碳酸钠溶于水中时会释放热量。

当我们在实验或工业生产中使用碳酸钠时,需要注意其溶解过程会放热,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防止意外发生。

【此篇文章共计520字】第二篇示例:碳酸钠,化学式Na2CO3,是一种常见的碱性物质,在水中溶解时会释放热量。

碳酸钠的溶解热是由于其分子在水中溶解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造成的。

碱性物质溶解放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碱性物质溶解时会与水分子发生化学反应。

碳酸钠溶解时,其分子会与水分子发生离解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和金属离子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s) + H2O(l) → 2Na+(aq) + CO32-(aq) + H2O(l)在这个过程中,Na2CO3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原本是固态的碳酸钠分子变成了在水中自由移动的离子。

化学教研组长整理初中吸放热原理解析

化学教研组长整理初中吸放热原理解析

【3个老师】化学教研组长整理初中吸放热原理解析物质溶于水时,都要吸收大量的热。

例如把硝酸钾或硝酸铵溶解在水里,就会发现溶液的温度显著降低。

另一些物质溶于水的时候,会放出大量的热,例如把苛性钠溶解在水里,或者把浓硫酸缓缓地倒进水里,就会发现溶液的温度显著升高。

物质溶解时,为什么会有吸热或放热的现象呢?这是因为:物质溶解,一方面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要克服它们本身的相互之间的吸引力离开溶质,另一方面是溶解了的溶质要扩散到整个溶剂中去,这些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

溶解过程中,温度下降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溶解过程只是单纯的扩散,就应该全是吸热的,为什么还有的放热呢?原来,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不仅要互相分离而分散到溶剂中去,同时,溶解于溶剂中的溶质微粒也可以和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如果溶剂是水,就生成水合物)。

在这一过程里要放出热量。

因此,物质溶解时,同时发生两个过程:一个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离开固体(液体)表面扩散到溶剂中去,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是物理过程;另一个过程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和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并放出热量,这是化学过程。

这两个过程对不同的溶质来说,吸收的热量和放出的热量并不相等,当吸热多于放热,例如硝酸钾溶解在水里的时候,因为它和水分子结合的不稳定,吸收的热量比放出的热量多,就表现为吸热,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就降低。

反之,当放热多于吸热,例如浓硫酸溶解在水里的时候,因为它和水分子生成了相互稳定的化合物,放出的热量多于吸收的热量,就表现为放热,所以溶液的温度显著升高。

一种物质溶解在水里,究竟是温度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溶解过程中两种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用Q放代表溶质微粒扩散所吸收的热量,用Q吸代表溶质微粒水合时放出的热量。

若:Q吸>Q放溶液温度下降Q吸<Q放溶液温度升高Q吸≈Q放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38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38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母题呈现☆【母题来源】2013年锦州中考化学试题8【母题原题】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的是()A.浓硫酸B.硝酸铵C.蔗糖D.食盐☆母题揭秘☆【考点】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题型】溶解放热的物质【解题方法】物质在溶解时经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母题解析☆☆知识链接☆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明显放出热量。

如:氢氧化钠、浓硫酸。

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明显吸收热量。

如:硝酸铵。

大多数物质在溶解时即不明显放热也不明显吸热。

如:氯化钠。

物质溶解的过程包含有以下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该过程吸收热量;另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该过程放出热量.不同的溶质,在这两个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也不同;这就导致在物质的溶解过程中表现为吸热或放热现象。

☆方法点拨☆熟练掌握溶解于水时能够吸热和放热的例子,并能灵活运用.☆考点延伸☆1、(2018•扬州)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A.氯化钠B.硝酸铵C.浓硫酸D.氢氧化钠2、(2018•宿迁)下列物质能溶于水且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A.粉笔灰B.硝酸铵C.植物油D.食盐3、(2018•南京)下列物质加入一定量的水中,能使液体温度明显降低的是()A.硝酸铵B.氢氧化钠C.生石灰D.氯化钠4、(2018•枣庄)用如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能使液面a比液面b高,过一段时间又回到持平的一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A.食盐和水B.锌和硫酸C.固体氢氧化钠和水D.硝酸铵和水5、(2018•滨州)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A.氢氧化钠B.生石灰C.浓硫酸D.硝酸铵2020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看懂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是学习化学反应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从如图微观示意图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发生改变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发生改变C.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D.反应前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22.为除去下表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试剂或操作方法错误的是()A.A B.B C.C D.D3.“联合制碱法”的主要反应原理如下①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联合制碱法”制得的是纯碱B.该工艺的原料是NaCl和NaHCO3C.氨盐水比食盐水更易吸收二氧化碳D.NaHCO3比Na2CO3受热易分解4.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该反应中原子没有发生改变C.该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 D.参加反应的CO2和H2分子个数比为1:35.中华古代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教材编排不足之处
• 教材中并没有为本实验规定器材,但由于在探究过 程要求学生记录NaCl等物质在溶解前后的温度, 老师们大都想到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三种物质溶解前 后的温度,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操作虽然准确, 但有明显不足:1、六次测量,六次读数,耗时长, 2、温度计难固定,容易打碎,3、不够直观,4、 改在密闭容器内反应,误差更小,5、还有些老师 不用温度计,直接让学生感触试管外壁,温度的变 化,这样的做法不科学。
• 七、实验效果
• 由于在密闭容器内反应,误差较小,而且,由于u 型管中填充的是红墨水,液面变化将实验器材改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减小了误差 2、不需要反复测量温度并读数,记录,节约了时间 3、用红墨水充入u型管,现象直观,明显
•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 1、物质溶解时如果吸热,试管内气体因温度下降 而收缩,大大气压作用下,u型管中液面出现左高 右低,如物质溶解时放热,试管内气体膨胀,在 大气压作用下,u型管中液面左低右高,如温度不 高,则气压也无变化。
2、装置说明:

六、实验过程:
1、检查气密性,并按图组装仪器 2、取标号为①的试管,并向①里加入20ml水和3g NaCl。塞紧橡皮塞,并观察,u型管中红墨水的 变化。 3、取标号为②的试管,加入20ml水与3g NH4NO3塞 紧橡皮塞并观察实验现象 4、取标号为③的试管,加入20ml水与3gNAOH,塞紧 橡皮塞并观察实验现象。 5、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 基于对实验目的要求的分析,我认为没必要具体 测量出溶液温度变化的数值,因此,我果断放弃 了温度计,采用试管与u型管插入集气瓶,在u型 管中注入红墨水,并根据u型管中液面高低变化情 况来判断温度的变化。
• 四、实验器材
集气瓶 试管 双孔橡皮塞 u型管 Nacl(3g) NH4NO3(3g) NaOH(3g) 红墨水 水
探究物质溶解放热或吸热现象
新禾中学 周爱平
• 一、本课题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实验属于九年级化学《溶液》第一课题《溶液的 形成》中的内容。应该说,内容相对比较独立,与 前后知识的联系不多。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主要 是两个:一是物质溶解时可能对温度产生影响,二 是哪些物质溶解时会吸热,哪些物质溶解时会放热。 因此,虽然课本上将其设计为学生分组活动与探究, 我觉得,由老师与学生合作,一起在课堂上演示也 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