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物质溶解性的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物质溶解性的探究

教学纪要

【课题】

物质的溶解性

【适用学生】

普通中学初三学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知道与物质溶解性有关的因素和常见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简单地识别、判断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掌握两种溶液间的转换。

2.能力目标:

通过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学会对比的研究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家庭实验,使学生体验实践过程,激发好奇心,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内容分析】

本节是溶解度学习的基础。

1.重点:饱和与不饱和溶液。

2.难点: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过程

一、与物质溶解性有关的因素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上次布置的家庭实验想必大家已经完成了。我们的实验是比较食盐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实验情况。

[学生交流]

学生1:我通过实验发现,食盐的溶解能力比蔗糖强,因为在同样质量的水中食盐很快就溶解了。

学生2:我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杯子里,分别加入几乎相等的食盐与蔗糖,发现也是食盐溶解快,但是在两个杯子里都有固体剩余。我也认为食盐的溶解能力比蔗糖强。

学生3:我用不同温度的水做实验,发现在热水中两种固体溶解加快。我的实验中没有固体剩余,我不知道食盐的溶解能力是否比蔗糖强。

学生4:我的结论与同学1、同学2的不同,我在相同温度和质量的水中,加入一样量的食盐和蔗糖,实验到最后蔗糖没有了,而食盐怎么也溶解不了,所以我认为食盐的溶解性比蔗糖差。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的实验做得很认真,但是大家的结论有一些问题。例如,学生1和学生2的观点一样,而学生4与他们相反。让我们来思考:

1.食盐与蔗糖的溶解速度不同,什么因素会影响溶解速度?

2.溶解性的差异是以溶解速度来衡量,还是以物质溶解的多少来衡量?

[学生讨论]

讨论结果1:溶解速度既与物质的颗粒大小有关,颗粒越小溶解越快,又与溶解物质的性质有关。实验中,食盐的颗粒比蔗糖小得多,所以溶解速度快,如果两者颗粒一样的话,可能实验结果会有变化。

讨论结果2:物质溶解性的差异是能够溶解多少的差异。溶解速度反映溶解的快慢,溶解快不意味溶解的量就多。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3.根据学生3的实验,思考:温度对物质的溶解性有什么影响?

4.有的同学实验的结果是固体有剩余,而有的没有。固体为什么会剩余呢?

[学生讨论]

讨论结果3:温度会影响溶解的速度,加快物质分散,使物质溶解力增大。

讨论结果4:物质是否剩余与加入的物质的量有关,没有剩余说明水加得多,有剩余说明水太少。

[教师过渡]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它的一种重要性质,通常称为“溶解性”。通过这个家庭实验的结果和大家的讨论,思考: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你们还可以参考课本中的有关说法。

[学生阅读](有关溶解能力的内容)

[学生小结和笔记]与物质溶解性有关的因素有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和温度。

[教师提示]食盐不溶解在油中,加热后会溶解在油中吗?

[学生回答]不会。

[教师提示]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温度不决定食盐是否能够溶解在油中。

[教师提示]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以及温度,这些因素的影响一样吗?

[学生回答]不一样。

[教师讲解]物质本身性质决定了它的溶解性,是内因;而温度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是外因。

[学生修改笔记]与物质溶解性有关的因素:

1.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内因)

2.温度。(外因)

二、影响气体溶解性的因素

[教师展示](取出一瓶雪碧)这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溶液,其中溶解了二氧化碳气体。通过实验,请找出影响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因素。

[学生实验](略)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打开瓶盖,有大量气体逸出,加热溶液,也有大量气体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析]打开瓶盖,有大量气体逸出,说明此时二氧化碳无法在溶液中溶解那么多,而其他条件没变,只是瓶内、外压强不一样。加热溶液,有大量气体产生,说明温度对气体也有影响。温度越高气体越难溶解。

[教师设疑]瓶内、外压强哪个大?

[学生回答](无语,有困难。)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啤酒瓶爆炸能否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回答]瓶内压强大于瓶外,才会引起爆炸。打开瓶盖后瓶内压强变小。

[教师指导学生笔记]根据你的实验,总结影响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因素。

[学生笔记]影响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因素:

温度:温度越高,二氧化碳溶解性越差。

压强:压强越高,二氧化碳溶解性越强。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师发问]物质溶解后是否有剩余,是与溶质、溶剂的量有关。那么溶质、溶剂的多少是否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学生回答]是的,可能会影响。

[教师追问]如果水不断增加,所需溶质会怎样变化?

[学生回答]溶质也增加。

[教师追问]从数学角度讲,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成正比。

[教师反问]既然成正比,说明它们的比是固定不变的,水的增加是否改变此时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学生回答]不会,说明它们与溶解性无关。

[教师过渡]但是它们的比例能够告诉我们溶液的饱和程度。学生2在实验中发现食盐与蔗糖无法再溶解,那么我们把这种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如果能够继续溶解,就称为不饱和溶液。

[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填表]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定义(相同点)

定义(不同点)

外观特征

判断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