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分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溶解性。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溶解的定义:将固体或液体物质溶解于液体或气体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

b. 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用于溶解的物质。

c.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d.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的性质。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变化。

a. 实验一:溶解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将食盐逐步加入直至不再溶解。

- 分别将水加热到60℃和冷却至10℃,再逐渐加入相同量的食盐。

- 观察温度变化对食盐的溶解度的影响。

b. 实验二:溶解空气中的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倒入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

- 观察氧气在不同压力下的溶解度变化。

4. 分析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温度和压力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并总结出规律。

5. 拓展延伸(10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a. 溶解度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溶解实验?b. 有哪些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变化规律相反?c. 为什么在冷饮中加入足够的糖后会觉得不甜了?d. 了解到物质的溶解性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举例说明。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归纳出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要点。

四、教学辅助工具:实验器材(杯子、食盐、温度计、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等)五、教学评价方式:1. 实验记录: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参与讨论: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 课堂小结:学生完成小结并进行互相交流讨论。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张伦兵一、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教材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溶液组成的表示,对溶液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打下了的基础。

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其相互转化的学习,为下两课时学习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及结晶打下基础,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本节教材中占有基础地位,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

通过本节的学习也将为下一章学习酸碱盐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分析(1)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3)认识溶液、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方法与过程目标分析(1)通过亲生经历和体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探究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1.通过对认识溶液、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学习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难点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四、教学思路设计(1)教学流程创设情景引发问题提出探究任务指导实验探究引导应用(2)学生活动五、教学媒体及实验设计由于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移,他们习惯于依靠感性来认识事物,因此本节课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媒体及实验设计。

通过实验体现学科特点,发挥实验的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5节第1课时一、任务分析1.学习内容: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是进一步学习第三册“溶液和浊液”、“饱和溶液”、“溶解度”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学习要让学生定性了解溶解性的相关知识,为今后的学习作准备。

2.学生情况:学生已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了解了与物质溶解性相关的许多现象,这为本节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建构材料。

但学生容易将“溶解能力”与“溶解快慢”等混为一谈。

因此,需要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将自然现象提炼为科学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等形式,知道物质(除酒精和水等特例)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差异的;同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而改变;蔗糖等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强,气体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弱;难溶于水的物质可能易溶于其他物质。

进一步熟练搅拌等实验技能。

2.过程、方法: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交流评价”等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态、价: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三、教学重点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各种因素(物质种类、温度等)四、教学难点实验条件的控制、溶解能力与溶解快慢的区别。

五、课前器材准备生:水槽、两包10g蔗糖、10g食盐、3个小烧杯、2根玻璃棒、药匙、2根小试管、色拉油、香蕉水、雪碧、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科学在我们身边1.厨房里有的调味品有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哪些能溶于水,哪些不能?2.洗衣房、医院等环境中还有哪些溶解现象?(二)课中解决引入:(播放两段视频)师:小朋友很会思考。

师:你能告诉她为什么吗?师:它们什么不同?师:你能帮助她吗?师:同学们分析的都是溶解能力问题,根据这些生活现象,物质的溶解能力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三)你能猜想出多少个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师:溶解能力和溶解速度是否相同?溶解能力指的是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解速度是溶解的快慢。

初中溶解性教案

初中溶解性教案

初中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知道溶解性的表示方法。

2. 让学生掌握影响溶解性的因素,能够分析物质的溶解性。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性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

3. 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分析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食盐溶解在水中,引出溶解性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溶解性的表示方法,如易溶、可溶、微溶、不溶等。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如硝酸钾、氯化钠、碳酸钙等。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探讨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5. 总结:总结溶解性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6.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溶解性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 实验法: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分析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溶解性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硝酸钾、氯化钠、碳酸钙、溶剂等。

2. 教学课件:溶解性概念、表示方法、影响因素等。

通过这份教案,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解性这一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九年级化学单元2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节教案

九年级化学单元2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节教案
德育及法制渗透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修订、增减
【复习提问】
1、什么叫溶液?
2、什么溶质质量分数?
【引入新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食盐和蔗糖能够溶于水,那么这些物质是不是可以无限量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学习新知】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观察思考
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10ml水,向其中加入约2g硝酸钾晶体,震荡,直到完全溶解。继续向其中加入约5g硝酸钾晶体,震荡,观察现象。将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硝酸钾晶体是否完全溶解。
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1.充分溶解后,有剩余溶质的溶液。
2.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
3.析出溶质后的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
饱和溶液:1.增加溶剂2.升高温度变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1.增加溶质2.蒸发溶剂3.降低温度变饱和溶液
讨论:有人说饱和溶液一定就是浓溶液、稀溶液肯定是不饱和的,你认为对吗?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课堂小结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2、判断方法3、相互转化
作业作计
导学与演练52页
板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
3、相互转化
教学反思
现象:
蔗糖在水中溶解的多,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少,食用油在水中不能溶解,食用油在汽油中能够溶解。
结论:
1.同一温度下,不同的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最多可溶解的质量不同。
2.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有差异。
物质的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物质的溶解性。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溶剂中能否溶解的性质。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溶解性,提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滴管、移液管、烧杯等。

2. 实验药品:食盐、糖、酒精、水等。

3.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教学素材,展示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物质的溶解现象?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展示,介绍溶解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解释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并给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将食盐、糖、酒精分别加入不同的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水,观察和记录溶解情况。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的关系。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 整理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归纳总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溶剂种类,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五、拓展应用(15分钟)1.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物质的溶解性?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实际应用,例如药物的制备、环境保护等方面?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溶解现象,并写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溶解性,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了解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教学重难点】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2.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素材;托盘天平、量筒、小烧杯、试管、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试管夹;蒸馏水、酒精、氯化钠、碘、硝酸钾。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问题:1.什么叫饱和溶液?2.什么叫不饱和溶液?3.它们怎么互相转化?4.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那么物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几个简单问题的回答使学生自行进入本节的学习。

质的溶解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溶解度的有关问题。

[揭示目标]投影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师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知道学习时的重点和难点。

[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用品:托盘天平、量筒、小烧杯、试管、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试管夹;蒸馏水、酒精、氯化钠、碘、硝酸钾。

1.探究溶剂的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完成下列实验并记录现象:加入10mL 水并振荡加入10mL 酒精并振荡氯化钠碘实验结论:。

2.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思路分析: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升高温度时,硝酸钾晶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当降低温度时,硝酸钾晶明确学习目标。

按要求完成实验,并填写空格。

分组设计、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定位学习方向,导航学习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观察、比较、归纳能力。

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

投影探究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组织填写实验记录。

[归纳板书]1.影响固体物质的影响因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外因:温度[问题]同样是易溶的物质怎么比较溶解性的大小呢?[追问]什么叫溶解度?知道学生自学溶解度的概念。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1.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第一课时)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1.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第一课时)
第四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试管中分别盛有少量蔗糖、粉笔末,其中分别加入少量水,用力震荡后观察。
得到的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混合物,因为它们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它们从外观上看是否相同?(前支试管中的混合物是澄清透明的,后支试管中是浑浊的)为什么固体蔗糖看不见了呢?(因为蔗糖以分子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分子、离子是一些粒子,所以我们看不见了)
C.洁净的空气是溶液,其中氮气是溶剂
D.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将糖水和盐水混合在一起,既有盐又有糖,就不是溶液了
7.乳浊液和溶液之间的相同点是( )。
A.都是一种物质 B.都是混合物 C.都澄清透明 D.都均一稳定
8.一杯很甜的糖水加水后降低甜度,其中不变的是( )。
A.溶液质量 B.溶质质量 C.溶剂质量 D.都不变
上述实验中,都是固体物质作为溶质,那么溶质是否一定是固体呢?
[讲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在溶液中,一般把液态物质当作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这两份溶液里,都是水作溶剂,食盐、蔗糖两种固体作溶质;如果两种液体相互溶解,常用量多的一种作溶剂;如果有水,不论水的量的多少,水都作溶剂,另一种物质作溶质。通常不指名溶剂的溶液都是水溶液。读溶液的名称时溶质在前,溶剂在后,蔗糖溶于水得到的溶液叫“蔗糖的水溶液”。
[练习]酒精溶于水,溶质是,溶剂是,读作:
碘溶于酒精,溶质是,溶剂是,读作:
[讲授]水和植物油混合后,用力振荡得到乳状混浊的液体,这种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经过静置,植物油逐渐浮起来,又分成上下两层。再加入洗涤剂之后,形成的乳浊液可以比较稳定的存在,液体不再分为两层。洗涤剂的这种乳化功能可以使植物油分散成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因此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洗涤剂洗掉。

初中化学_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2、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难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教学设计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上一节课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大家知道了物质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现在请大家考虑:什么因素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悬疑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探究的热情。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探究一: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教师提问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份水中溶解的质量是否相同?向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氯化钠、碘,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固体的溶解。

注意不变量和变量分别是什么,如何控制,让学生们边做实验边思考。

然后再引导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呢?有学生可能回答温度,然后再问如何操作?学生们能够说出方法:即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

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

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然后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蒸馏水各10克、氯化钠碘准备了一克完成实验一;实验二中准备了5克蒸馏水,2克硝酸钾。

仪器、药品先检查是否齐全,然后开始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实验一中氯化钠全部溶解,碘不能溶解,说明固体物质的种类不同,他们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不同。

实验二中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

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能增加硝酸钾的溶解限量。

从而得出溶解度的概念,要强调溶剂和温度的影响。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课题:沪教版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材及学情分析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6章《溶解现象》是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溶液是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

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液的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本节内容包括了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度;结晶现象及其应用等知识;各1课时教学时间,共分3课时。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借助实验和多媒体电教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实验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习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液是否饱和及转化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2.建立内因与外因对事物发展共同影响的辨证观教学重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能对实例进行转化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实例进行转化教学思路设计教学媒体及实验设计1.多媒体课件2.合作探究实验(每4人一个实验小组):(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10ml水中分别溶解NaCl、KNO3和Ca(OH)2②10ml水和酒精中分别溶解碘③10ml水在不同温度下溶解KNO3(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①溶质、溶剂的改变;②温度的改变创设情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问题(①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②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某种物质?③溶液是否饱和应确定哪些条件?)组织、指导科学探究(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反思评价)应用提高现象:10ml水和酒精中分别溶解碘“为什么呀?”糖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为什么再加糖也不会更甜方案①:方案②:通过以上实验,再次强调条件,从而得出结论(板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用实验探究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3、学会判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方法4、结合生活实际,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以转化(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情景---问题---探索”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运用知识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组实验等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3、初步运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学会用多种思维形式大胆地质疑、联想、假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习惯2、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3、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应用三、教学用具1、分组实验药品及仪器:1gNaCl、1g消石灰、3gKNO3、食用油、水、汽油、试管、量筒、胶头滴管、酒精灯。

2、演示实验药品及仪器:蔗糖、高锰酸钾、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试管、试管夹。

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一、溶解性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

2.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溶质、溶剂、温度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鲁教版(五四)化学九年级1.3.1《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五四)化学九年级1.3.1《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一、教学目的1.掌握好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可以理解其含义。

2.知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掌握好温度和压强如何影响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四个要素。

三、教学方法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1、投影片2、实验及相关器材六、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新课引入】在工农业消费中,人们有时候需要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溶液,有时候需要溶质质量分数较小的溶液。

如医用生理盐水用的是质量分数约为0.9%的氯化钠水溶液。

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一〕实验探究1-3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用品:托盘天平、量筒、小烧杯、试管、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试管夹;蒸馏水、酒精、氯化钠、碘、硝酸钾。

实验步骤:1、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参加10mL水并振荡参加10mL酒精并振荡氯化钠聆听、考虑学生实验。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将现象记录下来。

通过新课的引入,以激起学生继续学习掌握更多知识的积极性。

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时机,不仅激发了旺盛的求知欲望,又能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实验才能,弥补了老师演示实验一些细微现象不易被全体同学观察的缺陷。

培养准确描绘实验现象的才碘实验结论:2、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思路分析: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升高温度时,硝酸钾晶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当降低温度时,其最大溶解量会。

【讨论】要比拟物质的溶解才能的大小,必须有一个定量的标准,就比方间隔有长度的标准,气温有温度的标准一样。

你知道物质的溶解才能用什么作标准吗?〔二〕固体的溶解度【讲解】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到达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理解定义中的注意点:学生考虑。

答复:溶剂种类和溶质种类对物质的溶解性有影响。

初中物质溶解性内容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性内容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性内容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溶解性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要素。

2. 能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物质。

3. 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能根据曲线查找溶解度数据。

4. 培养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溶解度五要素;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教学难点:溶解度五要素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实验室用具、投影仪、溶解度曲线图、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新课内容(20分钟)1. 介绍溶解度的概念,解释溶解度五要素:温度、溶剂、状态、单位、稳定性。

2. 举例说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物质的判断标准。

3. 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绘制方法。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查找溶解度数据。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讲解错误。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溶解性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溶解度曲线,查找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

2. 绘制一个溶解度曲线图,并标注出物质的溶解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溶解性的概念和溶解度五要素,能够区分不同溶解性的物质,并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在练习环节,学生通过查找溶解度数据,提高了阅读和分析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五要素的含义和应用,避免学生混淆概念。

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性的实际应用。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回顾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

活动一
思考如何比较物质的溶解性,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活动二
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与全班同学交流。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第三节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一、【课标要求】
二、【教学准备】
食盐、碳酸钙、硝酸钾、碘、水、酒精、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酒精灯滤纸、火柴三、【教学流程】
预习反馈回
顾 实验导入
教学流程
明确目标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快速阅读,明确前进的方向。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流程,做到心中有数。

级:当堂检
测区
级:中考链四、教学过程
三、化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班级姓
名学号
最突出的表现(创新或进步):
自评:
小组长评:
师评:
还需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自评:
小组长评:
师评:
注:1、评价标准:认真完成为A 级,完成情况较好为B 级,完成情况一般为C 级,完成情况不好为D 级。

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 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最突出的表现(创新或进步)”、“还需注意或改进的地方”,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九年级化学: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1新版

九年级化学: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1新版

物质的溶解性.知道饱和学一、影响想与启示】【应用】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人们常常用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溶【活动与探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①降低温度(一般情况)②蒸发溶剂毫升蒸馏水,分别放入熟石灰,振荡,观察固体是否克蔗糖全部升高温度(一般情况)②增加溶剂配套练习九年级化学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四个词语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花香四溢 B.海市蜃楼 C.烟花绽放 D.木已成舟2.下列物质的用途与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关的是()A.铜做导线 B.金子做金箔C.铁制炊具 D.氢气做燃料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滴加液体B.闻气体的气味C.点燃酒精灯D.熄灭酒精灯4.某粒子有10个电子、11个质子、12个中子,该粒子是()A.分子 B.原子 C.阳离子D.阴离子5.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A.核内中子数不同B.核外电子数不同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核内质子数不同6.下列各组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A.洁净的空气蒸馏水B.啤酒汽水C.冰水混合物矿泉水D.牛奶硬水7.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的成分是不会改变的B.氮气性质不活泼,可以做食品保护气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D.空气中氮气约占空气质量的8.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B.分子、原子都在不停运动C.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D.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再分9.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的质量.A.①⑤ B.③④ C.②⑦ D.②⑥⑦10.青少年应该多吃蔬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铁,这里的“铁”是指()A.铁元素B.铁原子C.铁离子D.铁单质11.下列同组物质全都由分子构成的是()A.氯化钠和氮气 B.水和氧气 C.汞和二氧化碳 D.氯化钠和水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所有的火灾都可用水扑灭B.所有的爆炸都是由剧烈燃烧引起的C.所有的可燃物燃烧都有火焰D.所有的自燃都是由缓慢氧化引发的13.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误作食盐食用,会使人中毒身亡,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A.+3 B.+4 C.+5 D.+614.鉴别CO、O2、CO2三种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A.试验三种气体的溶解性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C.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D.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15.(4分)熟练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用化学符号填空:氧化镁中的镁元素为+2价;2个氧原子;3个氢分子;氧化铁.16.(2分)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2)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17.(3分)把X、Y、Z三种金属分别浸入稀盐酸中,只有Z能生存气泡;把Y浸入到X与硫酸根组成的化合物的溶液中,Y的表面生成一层X.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Z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18.(3分)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A试管中的气体作燃料的优点是(答出一条即可),检验B试管中的气体的方法是;从该实验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答出一条即可)19.(4分)一定质量的纯净物A在32g氧气中充分燃烧,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2gCO2和18g水,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是;A中含有的元素是;A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若一个A分子中不超过8个原子,则A的化学式为.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0分)20.(2分)设计实验证明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21.(2分)根据下面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22.(3分)用化学方程式回答下列问题:(1)铁丝燃烧(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3)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紫色石蕊变红色.23.(3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1)写出一个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填字母代号).(3)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是CO2,所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为.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24.(10分)金属用途广泛,其结构和性质等是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1)如图1是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铝原子的质子数为13B.在化合物中铝通常显+3价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铝可做导线是由于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2)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2装置探究炼铁的原理,回答下列问题.①玻璃管中的现象是.②右边酒精灯上方的导管口有出现.③右边酒精灯的作用是.④有铁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3)如图3是探究铁生锈的实验装置,一段时间后,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装置气密性良好,且开始时U形管两端的红墨水液面相平)(4)硫酸亚铁能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现有纯净的铁粉112g,与足量的稀硫酸(H2SO4)反应,可生产硫酸亚铁的质量是多少?期末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四个词语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花香四溢 B.海市蜃楼 C.烟花绽放 D.木已成舟【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花香四溢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海市蜃楼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烟花绽放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木已成舟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下列物质的用途与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关的是()A.铜做导线 B.金子做金箔C.铁制炊具 D.氢气做燃料【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铜做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金子做金箔是利用金的延展性好和光泽,属于物理性质;铁制炊具是利用铁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氢气做燃料是利用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解答】解:A、铜做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B、金子做金箔是利用金的延展性好和光泽,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C、铁制炊具是利用铁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D、氢气做燃料是利用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铜、金、铁和氢气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滴加液体B.闻气体的气味C.点燃酒精灯D.熄灭酒精灯【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加热器皿﹣酒精灯.【分析】A、根据的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闻气体气味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用鼻子闻,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4.某粒子有10个电子、11个质子、12个中子,该粒子是()A.分子 B.原子 C.阳离子D.阴离子【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分析】根据已有的微粒中各微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核内有11个质子,核外有10个电子,说明微粒带正电,则该微粒是阳离子;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构成中各微粒间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5.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A.核内中子数不同B.核外电子数不同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核内质子数不同【考点】元素的概念.【分析】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的种类得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氢原子核内有1个质子,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故氢元素和氧元素本质的区别是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故选D.【点评】本题很简单,考查学生对元素的概念的理解和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解题的能力.6.下列各组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A.洁净的空气蒸馏水B.啤酒汽水C.冰水混合物矿泉水D.牛奶硬水【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洁净的空气中也有氧气、氮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蒸馏水属于纯净物;啤酒、汽水都属于混合物;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矿泉水中有可溶性杂质、水等,属于混合物;牛奶、硬水都属于混合物.【解答】解:A、洁净的空气中也有氧气、氮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蒸馏水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B、啤酒、汽水都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C、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矿泉水中有可溶性杂质、水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D、牛奶、硬水都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7.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的成分是不会改变的B.氮气性质不活泼,可以做食品保护气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D.空气中氮气约占空气质量的【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常见气体的用途.【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空气的成分是不会改变的错误,二氧化碳的含量再增加;氮气的用途是:制造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错误,是氮气;空气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不是空气质量.【解答】解:A、空气的成分是不会改变的错误,二氧化碳的含量再增加;故选项错误;B、氮气的用途是:制造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故选项正确;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错误,是氮气;故选项错误;D、空气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不是空气质量,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8.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B.分子、原子都在不停运动C.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D.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再分【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析】A、根据分子的概念进行解答;B、根据微粒的特点进行解答;C、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解答;D、根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进行解答.【解答】解: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正确;B.粒子都在不断地运动,正确;C.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正确;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即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错误.故选D.【点评】通过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和分子、原子的构成,处理问题;了解常用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9.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的质量.A.①⑤ B.③④ C.②⑦ D.②⑥⑦【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析】根据原子核的组成和特点来考虑本题.【解答】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荷,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几万分之一,但却集中了整个原子的主要质量,因为电子质量太小了,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基本粒子是质子和中子.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原子核的认识,知道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情况.10.青少年应该多吃蔬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铁,这里的“铁”是指()A.铁元素B.铁原子C.铁离子D.铁单质【考点】元素的概念.【分析】由题意可知:青少年应该多吃蔬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铁”,这里的铁是指铁元素.【解答】解:青少年应该多吃蔬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铁,这里的铁是指铁元素,它存在于一些化合物中.故选A.【点评】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11.下列同组物质全都由分子构成的是()A.氯化钠和氮气 B.水和氧气 C.汞和二氧化碳 D.氯化钠和水【考点】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氮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氮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C、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所有的火灾都可用水扑灭B.所有的爆炸都是由剧烈燃烧引起的C.所有的可燃物燃烧都有火焰D.所有的自燃都是由缓慢氧化引发的【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分析】A、火灾是否可以用水应根据燃烧的物质确定.B、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气体的急剧膨胀.C、气体、液体燃烧发出的是火焰、固体直接燃烧发出的是光.D、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解答】解:A、火灾是否可以用水应根据燃烧的物质确定,电路失火不能用水;故错;B、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气体的急剧膨胀,不一定需要燃烧;例如高压锅爆炸;故错;C、气体、液体燃烧发出的是火焰、固体直接燃烧发出的是光;故错;D、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故对.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燃烧、氧化反应、爆炸、自燃等概念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13.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误作食盐食用,会使人中毒身亡,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A.+3 B.+4 C.+5 D.+6【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解答】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钠元素的化合价+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2=0,解得x=+3.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化合价的解题能力,较易.14.鉴别CO、O2、CO2三种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A.试验三种气体的溶解性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C.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D.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分析】鉴别CO、O2、CO2三种气体,要求根据三种气体性质的不同,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达到达到一次鉴别出三瓶气体的目的.【解答】解:A、试验三种气体的溶解性,操作较为复杂,能鉴别但不是最常用的方法,故选项错误.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的石灰水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无法鉴别CO、O2,故选项错误.C、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个集气瓶中,若木条熄灭,则是二氧化碳;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若气体能燃烧,则是CO;现象明显,能一次鉴别出这三种气体,故选项正确.D、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一氧化碳、氧气不能,无法鉴别CO、O2,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鉴别方法,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所要鉴别气体的性质的差别,根据实验中是否出现明显的不同现象判断能否鉴别.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15.熟练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用化学符号填空:氧化镁中的镁元素为+2价O;2个氧原子2O;3个氢分子3H2;氧化铁Fe2O3.【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写出其化学式即可.【解答】解: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氧化镁中的镁元素为+2价可表示为:O.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氧原子表示为:2O.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3个氢分子可表示为:3H2.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Fe2O3.故答案为:O;2O;3H2;Fe2O3.【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2)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1)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2)固体碘和碘蒸气是由同种的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所以,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故答案为:(1)分子之间有间隔;(2)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7.把X、Y、Z三种金属分别浸入稀盐酸中,只有Z能生存气泡;把Y浸入到X与硫酸根组成的化合物的溶液中,Y的表面生成一层X.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Z>Y>X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Z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2HCl=MgCl2+H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发生反应,产生氢气;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可判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解答】解:由题意可知,X、Y、Z三种金属分别浸入稀盐酸中,只有Z能生存气泡,说明了Z位于氢的前边,X、Y位于氢的后面;由把Y浸入到X与硫酸根组成的化合物的溶液中,Y的表面生成一层X.可知Y的活动性比X强.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Y>X.由于镁位于氢的前边,能与盐酸反应,符合Z与稀盐酸反应,方程式是:Mg+2HCl=MgCl2+H2↑,该反应的类型属于置换反应.故填:Z>Y>X;Mg+2HCl=MgCl2+H2↑;置换反应.【点评】根据金属与酸发生反应的条件、以及金属与盐溶液发生反应的条件,可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这一点要求学生要牢牢的掌握.18.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A试管中的气体作燃料的优点是产物不污染环境(答出一条即可),检验B 试管中的气体的方法是把带火星木条放在试管口,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从该实验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水由氢、氧元素组成(答出一条即可)。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教案标题:探究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习使用实验方法观察和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的溶解性的定义和特点。

2.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差异。

3. 实验方法的运用和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和试剂:透明玻璃杯、烧杯、搅拌棒、显微镜、溶液(如盐水、糖水、酒精等)。

2. 学生实验报告模板。

3. 教师准备教案和实验指导书。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吗?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答案。

知识讲解:2. 介绍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和特点,解释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不可以。

3. 列举一些常见的溶解物质,如盐、糖、酒精等,讲解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

实验探究:4. 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每组学生选择不同的物质(如盐、糖、小苏打等),将其加入透明玻璃杯中的水中,用搅拌棒搅拌,观察物质是否溶解。

5.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观察溶解物质在溶液中的状态变化。

6. 学生们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溶液中的微观结构,进一步了解物质的溶解性。

实验结果分析:7. 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结果,讨论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差异,并解释原因。

8. 学生们可以将实验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模板中,并撰写实验结果分析部分。

拓展活动:9.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的溶解性对我们有重要影响?请举例说明。

10. 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或研究,探究其他物质的溶解性,如食物添加剂、药物等。

课堂小结:1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物质的溶解性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12.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疑惑,教师进行解答。

作业布置:1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分析和结论等。

教学反思:14.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初中化学_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实验探究,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2)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观察和分析,学会使用曲线图,会根据溶解度确定物质结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的思考模式来领悟原理知识;(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意义。

(2)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1.影响溶解性的几个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2.溶解度的定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导入]:提问:1、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怎么转化的?[学生回答]:[教师]:到底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形成与溶解性有怎样的关系?二、[新课导入]新课《物质的溶解性》(板书)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教师]:什么是溶解性?[学生]: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的能力。

[教师提问]:物质的溶解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课本实验探究1-3 探索活动一(并完成表格):[演示实验]:【实验探究1-3】实验药品:蒸馏水、酒精、碘、硝酸钾、氯化钠、。

1.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把实验的现象及结论填在P13-14的空格上。

[学生回答]:碘在水中不溶解而在酒精中易溶解,氯化钠在水中易溶在酒精中不溶。

从而得出结论: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教师]: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

探索活动二:2.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学生讨论】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思路分析: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学生回答]:向一定量水中加入硝酸钾固体至不再溶解,然后对此溶液进行加热,观察现象。

[教师演示实验]: 好,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温度对硝酸钾的影响。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掌握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

(3)了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习惯,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难点: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们接触过什么物质的溶解?如何判断一种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2)通过示意图,简单介绍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理论探究(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解?溶解的条件是什么?(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溶解的现象,引导学生总结物质溶解的条件。

(3)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4)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3.拓展延伸(10分钟)(1)通过实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溶解物质越少,溶液的浓度越低?(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酒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巩固运用(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已学内容,设计实验验证以下假设:假设1: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度越大。

假设2:溶解物质的质量越大,溶液的浓度越高。

(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3)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并得出结论。

5.课堂小结(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和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并复习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主题:物质的溶解性要点:1.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2.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3.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初四化学第一单元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初四化学第一单元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小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分析,想出办法。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吗?
当堂练习,反馈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溶解性:
1.概念:
2.影响因素:
二、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溶解度四要素:
一定温度下
100g水中线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小结)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得出初步结论:室温下,水中溶解的二者的量差不多,但温度升高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就多得多了。
讨论分析。交流汇报:要在一定温度下,还要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才能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根据分析,理解概念。
讨论分析:
理解四要素是缺一不可的。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阅读教材,理解溶解性是用来粗略表示溶解情况的。
理解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讲解)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读表)P15表。
(讨论)(投影)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硝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钙几种物质在20℃和80℃时的溶解度。
初四化学第一单元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教学设计
备课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十校联赛”一等奖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十校联赛”一等奖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3)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几个因素。

(4)了解溶液饱和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学会对比的研究方法。

(2)通过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实验在学习化学概念中的意义。

(2)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二、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观察到这样的事实:在相同的条件下,面粉在水中不易溶解,而食盐、碳酸钠在水中易于溶解;油渍在水中很难洗去,而在汽油中却很容易溶解。

【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实验一:质量均为1g食盐、蔗糖、消石灰分别加入5ml水中。

实验二:等量的食用油分别加入等量的水、汽油中。

实验三:3g硝酸钾分别加入不同温度下的5mL水中。

问题:(1)通过以上实验,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结论】:【交流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你能举出实例与同学们交流吗你知道衣物是用什么物质来干洗的请查阅资料,说明其原理。

【小结】:可用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溶剂溶解某些在水中难以溶解的物质。

【实验探究】:实验一:取一瓶底部留有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分别取出20ml加入A、B两只烧杯中,再分别向烧杯中加入2g硝酸钾晶体,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固体是否溶解。

实验二:在A烧杯中再加入5ml水,观察固体是否溶解。

实验三:在酒精灯上加热B烧杯,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问题: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可溶解某种物质的量,有没有限度【小结】:【交流讨论】: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

你能归纳、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吗请将结果整理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
[教师演示]:汽油洗油漆的实验
提问:你知道汽油为什么能洗掉油漆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油漆能溶于汽油中
[教师问]:在生活中你对有关的物质溶解有什么现象和疑问吗?
二、[导出]新课《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提出疑问:如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2、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3、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4、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5、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6、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教师]:我们这堂课就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教师]:科学探究有那些步骤?
[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成果交流[教师]: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现在已经提出了问题,然后应该怎么办?
[学生]:建立假设。

[教师提问]:你能假设吗?
[学生回答]:
[教师]:建立假设以后又该如何呢?
[学生回答]:设计实验
[教师]:如何设计呢?
[学生回答]:
[教师]:好,接下来我们就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一(并完成表格):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学生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无限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二(并完成表格):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学生得出结论:在相同条件下,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例外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三(并完成表格):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学生得出结论: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四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四(并完成表格):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某物质在例外的其它物质中溶解能力也例外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五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五(并完成表格):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大量气泡从水中冒出。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六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六(并完成表格):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学生得出结论:物质溶解时,有的吸热,有的放热。

[教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呢?
三、小结[学生总结]
四、随堂练习
[书本P145讨论思考]
1、为什么用洗洁精能很简易地除去餐具上的油污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油污能够溶解在洗洁精里,所以能很简易被除去。

2、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缺少氧气而死亡。

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学生思考回答]:因为排入热水后,河水温度升高,造成水中氧气的溶解能力减弱,所以河里的鱼就会因缺氧而死亡。

五、作业
完成做业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