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浙教版)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分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溶解性。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溶解的定义:将固体或液体物质溶解于液体或气体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
b. 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用于溶解的物质。
c.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d.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的性质。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变化。
a. 实验一:溶解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将食盐逐步加入直至不再溶解。
- 分别将水加热到60℃和冷却至10℃,再逐渐加入相同量的食盐。
- 观察温度变化对食盐的溶解度的影响。
b. 实验二:溶解空气中的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倒入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
- 观察氧气在不同压力下的溶解度变化。
4. 分析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温度和压力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并总结出规律。
5. 拓展延伸(10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a. 溶解度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溶解实验?b. 有哪些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变化规律相反?c. 为什么在冷饮中加入足够的糖后会觉得不甜了?d. 了解到物质的溶解性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举例说明。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归纳出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要点。
四、教学辅助工具:实验器材(杯子、食盐、温度计、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等)五、教学评价方式:1. 实验记录: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参与讨论: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 课堂小结:学生完成小结并进行互相交流讨论。
科学:45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C(浙教版七上).docx
4.5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一探究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一、教学内容分析课题选自七年级科学实验活动册,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扩展溶解的有关知识,学会定量称取物质、搅拌、观察、记录等实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实验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合作学习都起到一个基础的训练作用.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扩展溶解的有关知识;2、学会定量称取物质、搅拌、观察、记录等实验技能;过程与方法: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2、学习控制变量实验的思想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实验的态度,体会合作学习,培养协作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物质溶解性》的学习和前面的实验,对“固体物质的溶解”有一定的认识,物质称量、搅拌、液体量取等实验基本操作的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定量称取物质、进行控制变量实验和分工合作实验是头一回。
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但缺乏实验科学态度和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通过“情景设计”,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2、通过“讨论”,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控制变量实验;3、通过“分工实验操作”,得出结论及体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分工合作学习。
4、通过“示范”,使学生快速的正确的学握实验操作要领。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体验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2、难点:定量称取物质和控制变量实验的方法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情景设计:任何物质必须溶解水小才能被人体吸收•食盐也不例外。
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倾听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直入课题。
2、设计探究方案:组织讨论、倾听、归纳、检査讨论、倾听、设计方案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3、分工实验操作:(2人为一小组,五个小组为一大组)(1)给学生分工(分成研究温度、搅拌、盐的粗细、盐的量、水的量五个大组)(2)讨论控制变量实验要领:倾听、归纳讲解(3)定量称取食盐:示范讲解(4)分工实验操作:巡视指导(1)倾听(2)讨论、倾听、记录(3)观察、模仿(4)操作、观察、记录实验数据(1)使学生明确任务。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5节第1课时一、任务分析1.学习内容: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是进一步学习第三册“溶液和浊液”、“饱和溶液”、“溶解度”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学习要让学生定性了解溶解性的相关知识,为今后的学习作准备。
2.学生情况:学生已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了解了与物质溶解性相关的许多现象,这为本节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建构材料。
但学生容易将“溶解能力”与“溶解快慢”等混为一谈。
因此,需要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将自然现象提炼为科学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等形式,知道物质(除酒精和水等特例)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差异的;同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而改变;蔗糖等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强,气体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弱;难溶于水的物质可能易溶于其他物质。
进一步熟练搅拌等实验技能。
2.过程、方法: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交流评价”等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态、价: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三、教学重点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各种因素(物质种类、温度等)四、教学难点实验条件的控制、溶解能力与溶解快慢的区别。
五、课前器材准备生:水槽、两包10g蔗糖、10g食盐、3个小烧杯、2根玻璃棒、药匙、2根小试管、色拉油、香蕉水、雪碧、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科学在我们身边1.厨房里有的调味品有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哪些能溶于水,哪些不能?2.洗衣房、医院等环境中还有哪些溶解现象?(二)课中解决引入:(播放两段视频)师:小朋友很会思考。
师:你能告诉她为什么吗?师:它们什么不同?师:你能帮助她吗?师:同学们分析的都是溶解能力问题,根据这些生活现象,物质的溶解能力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三)你能猜想出多少个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师:溶解能力和溶解速度是否相同?溶解能力指的是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解速度是溶解的快慢。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一、学习任务分析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五节,属于“物质科学”。
本节要求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有一定的掌握。
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物质的溶解能力有限,解能力有限,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不同外不同外界条件可以对物质的溶解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现实,让学生逐步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充分抓牢探究实验的掌握。
究实验的掌握。
重点: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难点: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二、学习者分析二、学习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深。
如物质不能无限量溶解,溶解能力有限。
气体液体都可以溶解等。
这节的实验相对简单,学生一般可以很好的完成。
以很好的完成。
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举例,举例,举例,使学生真正了使学生真正了解。
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2、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3、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4、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5、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比如温度)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对知识点进行掌握和扩充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增加其沟通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并尝试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究 4、STS 教育讲课堂中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等。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经典教案《物质的溶解》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5节物质的溶解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2.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3.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学习,使学生接受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1.演示实验——引导讨论模式:2.实验探究模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并不是只限于科学家的行为,感受科学并不神秘;2. 通过阅读科学家琴纳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的魅力;3. 通过STSE教育,体验科学探究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4. 感知科学探究是一个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的过程。
1.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仪器:天平、砝码、量筒、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铁架、温度计、火柴、放大镜。
师:老师知道仓南有一项传统的文化遗产——晒盐。
你们知道吗?它的历史已经有3千多年了。
有没有同学知道晒盐呢?你能说说晒盐的过程或原理吗?生:蒸发水。
把海水引入盐田,然后太阳晒,盐就出来了。
师:对,古代仓南人民就是利用这些溶解的知识来生产食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引出课题》师:那么,关于溶解,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生:默不作声。
师:你想深入研究溶解吗?(——想)那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溶解的这些问题(出示问题)师:这些问题,哪些是你现在就能回答的?生:第一个问题。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初一学过。
或者举例说明。
师:(表扬),那剩下的问题我们的同学现在不能回答,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做做实验,看能否从实验中找到答案。
(出示实验任务,简要说明:分别把5克蔗糖、1克硫酸铜、5克硫酸铜、0.2克熟石灰分别加入盛有10毫升水的烧杯中,并充分搅拌。
)三、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说明:重点了解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并初步了解其判断理由。
八年级科学浙教版物质的溶解精品教案
科学教案:物质的溶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原因;b)掌握物质的溶解的条件;c)了解常见溶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目标a)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互动合作;b)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c)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原因;2.掌握物质的溶解的条件。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几个明显的溶解现象(如糖溶于水、盐溶于水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二、学习新课1.呈现物质溶解的实验:将盐倒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盐是否溶解。
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盐能够溶解在水中?观察盐粒的大小,盐粒的形状和溶解后的样子是否有变化?3.学习物质溶解的条件:温度和搅拌。
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重量的溶质,温度的高低和搅拌与溶解速度有关吗?三、巩固新知1.进行实验观察:分成几组,每组选择两种溶质,分别加入等量的水中,一组用热水,一组用冷水,另一组搅拌,观察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
2.小组讨论实验结果:为什么在不同温度和搅拌的条件下,溶解的速度不同?3.整理实验结果:以图表形式整理实验结果,便于比较和总结。
四、拓展与应用1.进行更多的溶解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总结规律。
2.设计自己的溶解实验,并进行探究,加深对物质溶解的理解。
五、归纳总结1.导引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要点。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质溶解的现象、原因和条件。
六、作业布置1.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总结物质溶解的应用。
2.思考:除了温度和搅拌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为什么?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了物质的溶解现象和溶解的条件。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溶解性》说课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溶解性》说课教案一.引入新课从生活中学生知道的事例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二.讲解新课:(一)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问题:1.从泡糖水的实验引导学生如何从常见的现象中去发现疑问,这是科学这一门课的教学特点,也是我们科学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始终贯彻的一种教学理念.从现象到学生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来解决问题到得出结论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爱因斯坦讲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所以我在这节课里着重设计了这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明白: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困难.2.首先,我们做了蔗糖在水中溶解的实验结论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蔗糖在水中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3.其次,我们做了蔗糖和食盐的对照实验(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表明: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4.第三,我们还做了加热溶解第1个实验中剩余蔗糖的实验表明: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二)液体和液体的溶解问题。
1.首先,我们做了色拉油在水中和汽油中的溶解对比实验结论:色拉油不能在水中溶解,但能在汽油等物质中溶解。
2.酱油和麻油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三)气体溶解能力1.首先,我们研究了汽水中的CO2表明: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当气压减小时,气体的溶解能力减弱。
这可以很好地说明香槟酒经振荡后四溅的原因,即振荡后,瓶中气压增大,瓶盖去掉后,气压减小,气泡便大量涌出。
应用:冷冻后或加了冰块的汽水,特别好喝,特别解渴,就是因为其中含有气体多的原因,喝到嘴里会有“滋滋”声。
2.探究:为什么在夏天的时候,河里的鱼喜欢冒出水面吐泡泡(图片)?结论:夏天温度高,溶解于水里的氧气少,冒出水面是为了呼吸到足够的氧气。
应用:海鲜楼里常将鱼缸避热并插入增氧泵,避免鱼的死亡。
(录像)(四)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
三.小结:目的是通过小结使学生掌握本堂课的知识重点,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四.课后思考让学生把学过知识来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学以致用五.布置作业:目的是有效的巩固所学的知识.1 / 1。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溶解性教案6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溶解性教案6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于水。
2、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以蔗糖和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油漆在水中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标:2、通过探究食盐(或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安排:1. 本节安排2课时,均在实验室上课。
2. “物质的溶解”涉及到的知识较多,本节只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
致于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等概念和知识,学生将在以后继续学习。
教学的关键在于做好每一实验,我安排学生在实验室上,尽量分组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这组实验,并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分析和归纳,最终得出结论。
“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活动:学生已经知道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它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但是,他们并不清楚溶解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可以扩展学生对固体物质溶解的有关知识。
本活动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通过活动,可以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教学活动时,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研究任务明确地提出研究的问题。
建立假设是探究的基础,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借助发散思维,提出相关的假设。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溶解性》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瑞安市塘下镇一中何月英教学目标:1、以食盐和甘蔗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
2、以蔗糖在水中和在香蕉水中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样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3.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和以汽水加热为例,说明物质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5.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6.通过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1、试管.小烧杯.玻璃棒.药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甘蔗.汽水.食盐.水.香蕉水.氢氧化钠.硝酸铵.2、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杯.药匙.手表.冷水.热水.大小颗粒的蔗糖.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显示课件1提出问题: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一、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性(一)、显示动画(实验一)出现问题:蔗糖能完全溶解吗?动画继续,蔗糖是否继续溶解?学生实验,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屏幕显示)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二)、显示动画(实验二)出示问题:两种物质是否都能完全溶解?学生实验,并小组讨论,结论(屏幕显示)2.在先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三)、呈现图片4-43,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实验:将汽水道在烧杯中.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屏幕显示)3.气体也能溶解液体中.(四)学生实验:1、将实验1中蔗糖不能完全溶解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加热,搅拌,观察现象.2、将气泡较少的汽水加热,观察其现象。
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屏幕显示)4.物质的溶解能力回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五)学生实验:往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蔗糖,再分别往试管中加入2-3毫升的水和香蕉水,充分振荡、观察现象.再演示课件.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屏幕显示)5.相同条件下,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屏幕显示)思考: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如何确认吸热或放热?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先个别回答实验方案。
物质的溶解 第1课时(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上课时教学设计。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等。
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如氯化钠等。
原来,在溶解过程中会有两种变化。
一种是扩散过程,即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时会吸收热量。
一种是水合过程,即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时会放出热量。
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升高,如NaOH溶解
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降低,如如NH4NO3溶解
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如NaCl溶解
物质的溶解吸热与放热在生活中有着应用:
如冰袋、旅行时加热食品等。
了解溶解的
能量变化拓展溶解时能量的变化
课堂练习 1.夏天用脸盆接自来水静置后,盆壁会出现小气泡,而冬天却没有这种现象,这是因为( C )
A.夏天的自来水里有气体,冬天的水里没有
B.夏天的自来水里没有气体,冬天的水里有
C.夏天气温高,自来水里气体的溶解性小,气体。
物质的溶解性(浙教版)教案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设计意图]: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题中引入提出的5个具体问题,也是5个实验需要探究的,是本节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了解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目标】:1、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于水。
2、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以蔗糖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以色拉油在水中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归纳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用:小烧杯(至少两只)、试管2支、药匙、温度计两支、玻璃棒、蔗糖一瓶+5克一包、食盐5g 一包、水、色拉油、香蕉水、氢氧化钠(固)、硝酸铵(固)教师用:学生用一套、大瓶雪碧(供学生用)、饱和石灰水、碘、白纸片(4cmX试管宽)、试管、橡皮塞、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试管4支【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过程】冒出来的是什么气体呢?那么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怎样来探究?加热中看到什么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可见,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中(板书)二氧化碳气体加热气泡冒得更多了。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咼而减弱。
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讨论1:为什么用洗洁精能很容易除去餐具上的油污?讨论2: —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缺氧死亡。
七年级科学上册 4.5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浙教版 教案
4.5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物质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2、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3、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2、初步学会比较的科学方法,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表达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溶解性质的应用,体会科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学科价值2、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激发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实验(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难点:探究实验(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教学准备课件,试管、小烧杯,玻璃棒,药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蔗糖,雪碧,食盐,色拉油,水,香蕉水,氢氧化钠,硝酸铵,量筒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引入喷泉实验图片展示雪碧的成份表,引出课题《物质的溶解性》。
二、新课【故事】在巴勒斯坦和约旦的交界处,有一个湖,每年湖上的降水与蒸发掉的水相差不大,整个湖的水量基本保持不变。
由于四周的岩石是由大量可溶性的矿物盐组成,很久以前,湖边的人们发现有时有很多的岩石都被湖水溶解了,于是开始担心长此以往湖水会将生存的陆地全部溶解。
师:人们的这种担心有必要吗?生:猜测假设,并回答,某种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吗?师:请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生:设计方案师:归纳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活动一:蔗糖溶解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活动1:蔗糖溶解实验(1)在试管A中加入1克蔗糖,再加入2毫升水,并进行振荡。
蔗糖能完全溶解吗?(2)在试管B中加入3克蔗糖,再加入2毫升水,并进行振荡。
蔗糖能完全溶解吗?对比A和B,可得出结论结论:结论1: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不严密的,完成活动2后由学生自己完善该结论)师:你如何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引导学生下操作性定义)生:在试管B中的这趟不能全部溶解了师:我想让这个没有完全溶解的蔗糖继续溶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生:加热,加水……活动2:将未能溶解的蔗糖溶解一学生上台演示实验结论2: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师:如何知道蔗糖的溶解能力改变了?(引导学生下操作性定义)生:原来没有溶解的蔗糖,现在溶解了师:那我们之前得出的结论1,是不是不够严密呢?我们如何完善这个结论?生:加“在一定条件下”师:那是不是温度越高,所有的物质的溶解能力都越强呢?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雪碧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它在水中的溶解性会不会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呢?我们如何来检验?生:通过加热雪碧来检验师:加热过程中,如果看到什么现象,就知道气体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了?(引导学生下操作性定义)生:气泡变多,则说明气体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了活动3:气体的溶解性一学生上台演示实验结论3: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物质的溶解能力受到外界因素(温度)的影响,那么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呢?生猜想假设(物质的种类,液体的种类等)师:请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活动4:探究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分组实验(1)在试管C中加入1克食盐,再加入2毫升水,并进行振荡。
1.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课时教案年级利用老师提供的身边常见的物质
温度下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并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如下表温度/℃020*********溶解度/g13.331.663.9110169246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是KNO3。
溶解度较小的物质是NaCl。
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加水或升高温度。
(三)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么可以直观形象地观察到它们的变化情况呢
(1)降温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等。
(2)蒸发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的物质,如氯化钠等。
【例题4】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
问题:
(1)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蒸发溶剂
(或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 的方法。
(2)若甲溶液中混有少量丙物质,提纯甲物质的方法是冷却热
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小结】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浙教版科学教案)
温度不同,溶质、溶剂一样
实验方案
(1)称量一定质量的硝酸钾固体M克,在室温下用一定量100克的水配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剩余N克。即溶解度为M-N克。升高温度,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继续溶解硝酸钾,称量剩余的硝酸钾为P克。即溶解度为M-P克。
(2)或配制较高温度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进行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二、溶解度
【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
【引入】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地溶剂里呢?
【实验演示】硫酸铜的溶解
现象:得到蓝色的溶液,到一定时候硫酸铜不再溶解。
结论: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一定量的溶剂中,一定量的水中)下,溶质不可以无限地溶解在溶剂里。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结论
加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饱和溶液也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增加溶剂水,或升高温度(一般情况下)
3、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演示】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七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溶解性》教案4 浙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以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探究、信息搜集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2.通过小组共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的实验材料和仪器。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演示蔗糖的溶解,引入课题。
2.学生随堂实验:二、探究“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1.提出问题:由实验提出问题:在实验中大家为什么要用玻棒搅拌(使溶解加快)除了搅拌可能加快溶解的速度外,当水的量和蔗糖的量一定时,还有其他什么方法能使蔗糖溶解得更快些(学生:加热、蔗糖颗粒变小等)那么,影响蔗糖溶解快慢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根据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怎样使蔗糖溶解得更快些”2.建立假说:根据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并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3.实验检验:指导学生填写上表,解释条件控制的重要性。
(对比实验必需满足的条件)4.交流评价:小组汇报,对各组的研究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价,得出结论:(1)搅拌能够加快溶解。
(2)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更快溶解。
(3)颗粒变小使溶解加快。
学生谈谈上了本课后的收获。
三、进一步的研究:在上述探究活动中,如果水和蔗糖的质量不限定,你还能作哪些猜测,为了检验这些猜测,你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方案《物质的溶解性》课后感这节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有以下两点:1.通过探究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为达到以上的目标,我精心设计了两个学生随堂实验作为铺垫,通过演示蔗糖的溶解,引入两个过渡性问题:过渡性问题一:将6满药匙蔗糖放入盛有10m水的烧杯中,蔗糖能完全溶解吗?阶段目标一:通过实验,学生得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3
A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如硝酸钾等
B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等
教学反思:
在本节内容中,虽然说难度不大,但在习题中,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很多,原因在于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上,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根本在于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掌握和理解不是很准确,在做题的时候,感觉难度不大,自己觉得是做对了,但实际上出现了错误。因此在学习饱和溶液时,强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饱和溶液的三个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说是该条件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在理解固体溶解度时也强调固体溶解度的三个条件:一定温度、100g溶剂(水)、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质量(所有单位是克)。
物质的溶解(三)
教材分析
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是第一章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初中科学的一个学习分化点,知识要求较高,本节内容的特点一是由于溶解度的概念严格,叙述精炼,教材进行了分散难点的处理,先通过列表法介绍不同物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又通过溶解性等级的介绍,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而学生能否掌握好溶解度计算,前提是准确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这样整节内容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因此,教学时应多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和课堂练习,强化溶解度概念的准解,语言表达力求能俗、简捷,使学生容易接受。
(1)40℃,200克的水中最多可溶解多少的硝酸钾?
(2)40℃,96克的硝酸钾溶解在多少克的水中刚好饱和?
(3)要配制40℃1000克饱和硝酸钾溶液,需要多少的硝酸钾和水?
(4)40℃,现有500克水和200克硝酸钾,最多可配制多少克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例题2:t℃,某物质的饱和溶液240克,蒸干后得到固体(不含结晶水)40克,则该物质的溶解度是。
八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浙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课题:物质的溶解性(1)课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及溶解度概念能力目标:.学习使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备注引入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地溶剂里呢【实验演示】硫酸铜的溶解(注意:实验操作)现象:得到蓝色的溶液,到一定时候硫酸铜不再溶解。
结论: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一定量的溶剂中,一定量的水中)下,溶质不可以无限地溶解在溶剂里。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以上溶液中若还能继续溶解固体硫酸铜的溶液,就是该温度下的硫酸铜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哪些途径转变成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一般情况下)【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实验演示】在相同温度下,等量的水中分别加蔗糖、熟石灰(注意:实验操作)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二、溶解度【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
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现象:食盐未全溶,已达到饱和;氯酸钾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假如,在20℃时100克水溶解氯化钠36克刚好达到饱和状态,则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题中引入提出的5个具体问题,也是5个实验需要探究的,是本节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了解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目标】:
1、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
于水。
2、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以蔗糖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以色
拉油在水中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的溶解能力并不
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
能吸收热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归纳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用:小烧杯(至少两只)、试管2支、药匙、温度计两支、玻璃棒、蔗糖一瓶+5克一包、食盐5g一包、水、色拉油、香蕉水、氢氧化钠(固)、硝酸铵(固)
教师用:学生用一套、大瓶雪碧(供学生用)、饱和石灰水、碘、白纸片(4cm ×试管宽)、试管、橡皮塞、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试管4支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